第一章 货币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一章 货币 《金融学基础》PPT课件

第一章  货币  《金融学基础》PPT课件
我国2008年8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外汇管理条例》) 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外汇,是指下列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 资产:(一)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二)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 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四)特别 提款权;(五)其他外汇资产。”
• 三、货币层次、计量与货币流通
• (三)货币流通 • 货币流通是指由商品流通和资金流动引起的、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的货币的运动。 • 货币流通的形式主要有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两种。
• 一、货币制度的内容
•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 所形成的制度,简称币制。
• 二、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 (一)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 (二)货币的职能
02
流通手段
01
1.
03
贮藏手段同
• 三、货币层次、计量与货币流通
• (一)货币层次
• 货币供给的层次划分,是指将流通中的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人们生产的某种物品来充当货币。在人类经济史上,许多商品曾在不同 时期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如牲畜、贝壳、布帛、粮食等都充当过货币。 在中国使用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实物货币有两类:
一另类一是类贝是币谷 帛
• 一、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
• (2)金属货币 • 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称为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
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 (2)实行固定汇率制; • (3)建立永久性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该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

第一章货币概述共169页

第一章货币概述共169页

26.03.2020
Financ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School, Hubei
7
University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_几个理论阐释
(一)货币金属论(Metallism) _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关于货币本质问题的
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
亚里士多德、重商主义者、威廉.配第、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基本观点
4
University
信用货币:依靠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而流通, 本身价值低于货币价值,且不代表任何金属货 币。
电子货币:又称数字现金。巴塞尔银行监管委 员会( BIS)定义——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 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 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 预付支付机制。
Mercantilism of metallism
重商主义: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代,代表商业资产阶级 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及政策体系。圣经之作Adams Smith 的《国富论》。
观点主张
1.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就是贵金属;无论是 个人还是国家,货币的增加就是财富的增加和生活富庶。 金银才是一国真正的财富。
他在货币本质上两的面性,包含了金属主义与名目主义的对 立。
重商主义和亚当斯密在其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富 论》开门第一篇即“货币的起源及效用”。
26.03.2020
Financ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School, Hubei
9
University
重商主义的货币金属论
26.03.2020
Finance Department of Business School, Hubei

第一章 货币概述

第一章 货币概述

美元短期面临四大问题: 美元短期面临四大问题:
第一,美元贬值问题。 第二,持有美国国债的风险问题。 第三,美联储货币政策面临的难题。 第四,美元币值变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
2011-4-12
金融学 张乃文
周小川: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 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 二、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 国际储备货币, 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 在缺陷, 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 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 三、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 由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 四、由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不仅有利于 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 增强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维护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的能 更是加强SDR SDR作用的有力手段 力,更是加强SDR作用的有力手段 。
2011-4-12
金融学 张乃文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
银两本位 银本位制 银币本位 金币本位 金属货币制度 货 币 制 度 金本位制 金块本位 金汇兑本位 平行本位 复本位制 双本位 跛行本位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011-4-12
金融学 张乃文
“格雷欣法则”的运用 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
例:规定金和银的比价为1:15,若市场比价 为1:16,则哪种货币是良币?哪种货币是劣 币?哪种货币占据市场?若市场比价为1:14, 则哪种货币是良币?哪种是劣币?哪种货币将 占据市场?

第一章货币概览

第一章货币概览
现金是货币的一部分。这部分货币的流动性强,使用频 率高,对人们日常消费的影响大。
一国现金数量的多少,与该国的货币支付结算制度有关。 支付结算制度越发达,通过支票、信用卡、结算等银行 方式进行的商品劳务交易的数量越多,现金需求量就越 少;反之,则越多。
第一节 货币的概念
存款货币 (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可直接通过金融机构划转,完成商品劳务交易的 活期存款。这类存款具有直接的媒介交易和支付功能,具有普遍
由于个人与社会对货币的评价不同,控制货币量不是个人 的事,但一定是社会的事。
第三节 货币的需求
二、货币数量与货币购买力
所谓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交换到的 商品劳务数量的多少。在给定条件下,单位货币 交换到的商品劳务数量越多,其购买力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
第三节 货币的需求
三、货币数量的计算及困难
第四节 货币的演变
(三)铸币
铸币(coin) ,就是得
到国家的印记证明其重量和 成色的金属块。
3、 商品流通的发展推动着货币形式的不断发展,但充 当货币的商品最终集中到贵金属——金银的身上。
第四节 货币的演变
充当货币的商品最终集中到贵金属——金银的身上。因为: (1)具有同质性,便于分割; (2)体积小,价值大,便于保管; (3)金银作为生产资料是有限的。 马克思:“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但它也有不少缺点,于是金属货币就逐渐被其他货币形式 所取代。
第一节 货币的概念
一、货币的概念 货币(money, currency):
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 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
货币具有普遍的接受性。 如何理解货币的概念,需要区分如下概念:
第一节 货币的概念

货币学原理笔记摘抄(3篇)

货币学原理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章:货币概述1.1 货币的定义货币是一种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偿还债务,以及作为价值储存的手段。

1.2 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以下四大职能:(1)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使得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更加便利。

(2)计价单位(Unit of Account):货币作为计价单位,方便了商品和服务的比较和衡量。

(3)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货币可以储存价值,便于未来的消费或投资。

(4)延期支付标准(Standard of Deferred Payment):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标准,方便了借贷和信用交易。

1.3 货币的种类货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金属货币:以金属为材料,如金银等。

(2)纸币:以纸张为材料,由国家或地区政府发行。

(3)电子货币: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货币,如电子钱包、数字货币等。

(4)信用货币:以信用为基础,如银行存款、信用卡等。

第二章:货币需求2.1 货币需求的概念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和个人为了满足交易、预防、投机等目的而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2.2 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1)收入水平:收入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2)利率:利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小。

(3)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4)价格水平:价格水平越高,货币需求越大。

(5)社会风尚:社会风尚的变化也会影响货币需求。

2.3 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函数是表示货币需求量与各种影响货币需求因素之间关系的函数。

其中,最著名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该函数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利率、价格水平等因素有关。

第三章:货币供给3.1 货币供给的概念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

3.2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1)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和存款准备金。

(2)货币乘数: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关系。

金融学——第一章货币概述

金融学——第一章货币概述
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 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五、货币的职能
➢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 关于货币职能问题,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
表述方法。为了能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和 把握货币的职能,我们仍然将西方经济学关于 货币职能的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货币 职能的论述作一介绍,然后再对它们进行比较 。

1只绵羊 = 2把斧头
➢ 2)、扩大的价值形式。
➢ 扩大的价值形式就是指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把自 己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其它商品上。比如:
➢ 一只绵羊=或10斤茶叶

=或15尺布

=或20斤米
➢ 3)、一般价值形式。
➢ 不同的商品价值可以由一种商品来表现。这就可以解决扩大价值 形式下商品交换的困难。于是就出现了一般价值形式。比如:
怎样把握货币起源的各种学说?
古今中外有各种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由于这 些学说采用存在的考察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停留在对现象的解释上 ,局限性较大.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 观点,采用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创立了科学的 货币起源说.
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发 展着手,研究了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进而又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揭示了货币的起源,由 此科学地概括了货币的本质特点:
➢ (一)流动性——货币量层次划分的基本原则

➢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作金融资产的变现 性,是指金融资产在不受任何损失的前提下能 够迅速变现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一般来说,流动性越强, 货币层次的编号越小;流动性越弱,货币层次 的编号越大。也就是说,随着货币层次编号的 增大,流动性趋弱。

第01章货币概述1

第01章货币概述1
银行券和纸币本身都没有价值 。
现代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实货币, 还包括银行存款。
民国时期货币—甘肃省金融机构的钞票
7/31/2020
第 1 章 货币概述
28
第一节
电子货币
随着现代信用制 度和电子技术的 发展,货币形式 的发展从有形到 无形,逐步产生 了电子货币。电 子货币的主要形 式为信用卡、储 值卡。
第 1 章 货币概述
26
金融学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7/31/2020
第 1 章 货币概述
27
金融学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信用货币阶段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 程序发行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 进一步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目前世界 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
信用货币主要形式是银行券。
金融学
经管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
金融学
FINANCE
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 陈勇阳
7C/o31p/y2r0i2g0ht by Yongyang_Chen
第 1 章 货币概述
13629795376 1
第一套人民币
金融学
第 1 章 货币概述
教学目的
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的种类、货币形式的发展 与未来趋势、货币制度的形成等
贮藏 手段
支付 手段
7/31/2020 7/31/2020
第 1 章 货币概述
40 40
金融学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 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 发挥价值尺度职能。
表现:商品标价、商品价 值度量、资产评估
7/31/2020
第 1 章 货币概述
41

第01章 货币概述

第01章 货币概述
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贮藏;
作为流通手段准备金的贮藏;
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贮藏; 作为世界货币准备金的贮藏。

四、支付手段
即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形态单方面转移时行使的职能。
1. 货币支付手段手段职能的产生 2. 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
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环节; 不仅服务于商品流通,还服务于其他经济行为; 实现的是跨期购买; 在已有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 支付链条的断裂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性的矛盾以及 私人劳动和社 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
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
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货币正是为了解决这一
矛盾,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地产生的。 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 的演变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转化为资本,被资本家用来 购买特种商品——劳动力,成了资本家占有剩余价 值的工具。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可以自觉地、有计划地 利用货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货币反映着 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新型关系。
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货币的本质,既是一个 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中的国际收支、外汇、外汇储备等范畴。 宏观视角延伸: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货币需求、供给、货币供
求均衡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货币政策、货币政
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等宏观经济范畴。


回目录
第一章 货币概述
第一节 货币“质”的规定性
第二节 货币“量”的规定性

货币

货币

1.3.3 人民币的发行及其流通规律
人民币的流通规律服从纸币的流通规律 Y以黄金表示的社会总产品的价格 K为社会总产品中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货币比例 Y×K为以黄金为代表的真实货币需要量 ∏人民币币值,即代表黄金的价值量 YK M为货币流通量 M 又设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T为商品数量
§1.2 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一)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时,执行价 值尺度职能,这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其作用主要是为各种商 品定价。 (三)货币之所以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有价 值,与其他商品一样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具有相同 的价值,所以在量上就能比较。 (四)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就是给商品标价,这时并 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是观念上或想象的货币。

(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科学地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原始社会中,既不存在商品 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 动产品也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 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 (三)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 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在货币的 价值形式下,就自然产生了货币,因此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 自然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
2、流通手段:是指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之一。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必 须是现实的货币。 3、支付手段: (一)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 付手段的职能 (二)货币的这个职能直接产生于以延期付款方式买卖商品的活动 之中。 (三)在商品以赊销方式买卖时,卖者变成债权人,买者变成了债 务人。 4、价值贮藏: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

金融学之货币概述(ppt 47页)

金融学之货币概述(ppt 47页)
收入(income):某一单位时间内的收益(流量概念 )。(货币是一个存量,某一时点上的一个确定的金 额)。
二、货币的定义
1. 马克思: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 西方经济学: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 ,可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手段、被普遍接受的工具 就是货币。
(四)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基本特征:
(1)只是货币符号,不具有内在价值; (2)是债务货币; (3)具有强制特征; (4)国家通过控制和管理货币流通实施货币政策 。
(5)电子货币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三种:交换媒介、计算单位、价值贮藏
四种:交换媒介、延期支付的标准、核算单位 、价值贮藏
五种(马克思):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 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一章 货币概述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定义 第二节 货币的形式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制度
本杰明•狄斯赖利:唯一比爱 情更能使人发狂的事情是货币 问题。
乔治•伯纳德•肖:缺钱是一切 邪恶的根源。
莎士比亚:“金子!黄黄的, 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 点点,就可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 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M2:广义货币,由狭义货币加准货币构成

(二)目前我国货币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 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 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第二节 货币的发展与类型

货币概述

货币概述

第一章货币概述
第一节货币“质”的规定性
商品交换的两个原则;
1)用来交换的商品必须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2)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
在商品交换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形态及其功能演变【名实相符-名实不符-名实脱离】
1)实用货币—贝,铜,金,银
2)代用货币---纸币,可兑换的银行券
3)信用货币---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
{条件}货币发行的立法保证;人们对该货币抱有信心.
第二节货币量的规定性P18-21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5>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支付世界货币第四节货币制度及其演变
币值;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货币制度的演变P30
我国的货币制度;P35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P38 国际货币制度P40。

货币概述

货币概述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银行存款。 随着银行转账结算制度的发展,存款通货的数 量越来越大,现钞流通数量越来越小。
四、 货币层次的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钞
M1: M0+活期存款(支票存款)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3: M2+短期票据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一国 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公开市场业 务、存款准备金率、贴现政策等手段,调 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稳定;通过公 开买卖黄金、外汇,设置外汇平准基金, 管理外汇市场等手段,保持汇率的稳定。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流通的调节构成了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 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流通领域究竟能够 容纳多少货币量,则取决于货币流通规律。 当国家通过信用程序所投放的货币超过了货 币需要量,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这是不兑现 的信用货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
第一节 货 币 概 述
一、 货币的定义 二、 货币的职能 三、 货币制度 四、 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 货 币 的 定 义
货币与财富和收入是有区别的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中介、价值标准和完 全流动的财富贮藏手段职能的物品,都可 以看成是货币
二、 货 币 的 职 能
交易媒介 计算单位
价值贮藏

跛行本位制
政府规定人们可以“自由铸造”金币,提供 黄金由国家造币厂代为铸造。而银币不得自由铸 造,铸造权完全归政府所有,以保持银币与金币 原来的比率。这种金银复本位制,被称为跛行本 位制。

金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金融数学-各章重要概念

金融数学-各章重要概念

第一章货币概述本章重要概念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人类社会最初的商品交换相对应的商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

当时只是有了剩余产品而交换,还没有专门的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所以称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而且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

这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

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这种特殊商品(黄金、白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

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

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货币量层次划分: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

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价格标准: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曾经是一致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离了。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第一章 货币概述

第一章 货币概述
8
(三)纸币
纸币是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习惯上认为纸币 纸币是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本身没有价值。 本身没有价值。 纸币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产生于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最早的纸币是代用货币,可兑换成金属货币。 最早的纸币是代用货币,可兑换成金属货币。 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 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流通中会发生磨损,成为不足值的 铸币。 铸币。 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以像足值铸币一 样充当流通手段,从而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制成符号 样充当流通手段, 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 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 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特点,降低铸币成色或重量,甚 统治者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特点,降低铸币成色或重量, 至用贱金属取代原来铸币, 至用贱金属取代原来铸币,进而利用国家政权发行并强制 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 流通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纸币作 为货币象征或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 为货币象征或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
10
(四)信用货币
狭义指银行信用货币,即银行券和银行支票。 广义指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种信用凭证, 包括银行券、汇票、期票、银行支票等。 信用货币以票据流通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 支付手段职能。 信用货币完全建立在人们的信用之上,建立在国 家信用的基础之上。 本身没有什么价值,与金属货币也无必然联系, 人们接收仅仅是因为他们预期他人也会接受它。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形式:商业票据、银行券、存款货币(可转帐并签支票款) 形式:商业票据、银行券、存款货币(可转帐并签支票款)
电子资金转帐系统,网上银行,信用卡 电子资金转帐系统,网上银行, 货币形式演变的动因:交易费用的节约 货币形式演变的动因: 纸张形式的货币会消失吗? 纸张形式的货币会消失吗?

01第一章 货币概述

01第一章 货币概述

2
2023/8/9
3
2023/8/9
4
2023/8/9
5
2023/8/9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距今已有5000年左
右的历史。但在货币的起源问题上,却众说纷 纭,存在争议,由此产生了种种/9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与本位币相对称的是辅币,它是本位货币以下的小额货 币,主要供小额交易、找零之用。
23
2023/8/9
第四节 货币制度
(二)货币的本位制度(货币制度)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概括起来,货币制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货币金属。指确定铸造本位货币的金属,它是整个货币 制度的基础。
(五)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信用货币与电子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相结 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
14
2023/8/9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四、现代货币的发展趋势
在这个网络经济时代,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 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业在业务处理、顾客 服务、经营决策、管理拓展方面的技术环境。这 些革命性的变革无疑都必须依赖于货币及支付手 段相应的电子化。与传统货币相比,电子货币在 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因此,电子货 币日益取代传统货币将是现代货币的未来发展趋 势。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二)四分法
该观点认为,世界货币不是货币的独立职能。世 界货币只是货币的一种形态或种类。换言之,世 界货币的职能只是以前四个职能在世界市场的延 伸,它只是前四个职能的作用范围的扩大,因此, 世界市场上的交换与国内市场上的交换,是区域 不同而实质相同的交换。不管是一国货币,还是 世界货币,都无非是在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的四种职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货币概述本章思考题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2.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述货币“质”的规定性?3.试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类型。

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5.试述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的根源及其后果。

6.什么是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划分的标准和内容如何?7.什么是价值尺度,它与价格标准的关系如何?8.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有哪些特点?9.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贮藏作用有哪些进展?10.与流通手段相比,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有哪些特点?11. 货币制度构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12. 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它在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13. 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14. 为什么说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15. 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16. 为什么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金融?17. 一国两制下香港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8. 什么是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谋求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目前解决的状况如何?19. 试述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前景。

20. 试述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变发展过程。

第一章货币概述本章重要概念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中,相互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生产这两种产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原则。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人类社会最初的商品交换相对应的商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过程中的原始阶段。

当时只是有了剩余产品而交换,还没有专门的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所以称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某一种商品上,而且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上。

这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共同表现在某一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上。

货币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固定地由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这种特殊商品(黄金、白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它是价值形式的最高阶段。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

它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

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货币量层次划分: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

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价格标准: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

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曾经是一致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分离了。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就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

如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铸币:是指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即贵金属的含量)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

本位币: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所铸成的铸币。

本位币是一种足值的铸币,并有其独特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其特点如下①自由铸造。

②无限法偿。

金银复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

金银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又称金单本位制,它是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其形式有三种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无限法偿:即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用本位币支付时,受款人不得拒绝接受,也即本位币具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货币在每一次支付行为中使用的数量受到限制,超过限额的部分,受款人可以拒绝接受。

格雷欣法则:即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就是在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银行券: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就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

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②汇率制度的确定。

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

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了消除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的混乱局面,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汇率随市场浮动,各国政府对汇率的变动不予干预的汇率制度。

管理浮动汇率体系:管理浮动汇率体系是浮动汇率体系中的一种,在该体系中货币当局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干预外汇市场,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或维持在对本国有利的水平上。

联系汇率制度:所谓系汇率制度,是指将本地的货币与某种特定的外币相挂钩,按照固定的汇率进行纸币的发行与回收的一种货币制度。

特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

因此,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美国提供足够的美元,以满足国际间清偿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

而这两方面是矛盾的,美元供给太多就会有不能兑换黄金的风险,从而发生信心问题,而美元供给太少又会发生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这种矛盾就是所谓的“特里芬难题”。

区域货币一体化:所谓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

欧洲中央银行:欧洲货币联盟的执行和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是跨国家的银行,为欧洲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超国家金融机构,且与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并存,是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在组成结构上的一个创举。

欧元:欧元是欧盟各国统一使用的唯一法律货币,是区域货币的代表,其中罗伯特·蒙代尔因倡议并直接设计了区域货币——欧元,他因此获得了“欧元之父”之誉。

本章思考题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起源的?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

(1)抽象的逻辑分析法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方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四个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它们分别是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价值形式。

这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使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

(2)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方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在原始共同体中,劳动产品归整个共同体所有,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不同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产品,产生了产品品种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

但私有制的存在使劳动产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

从中可以得出①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②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

③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即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

总之,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

2.如何全面、科学地表述货币“质”的规定性?(1)货币“质”的规定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的本质作出理论说明。

(2)货币“质”的规定性在于货币是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地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商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货币反映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货币形态出现过实物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等四种不同类型。

3.试述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类型。

(1)实物货币。

即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的货币。

它们具有以下条件和特征①普遍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③价值均质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

据此条件和特征,金属货币最为适宜,其中又以金为典型。

(2)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作为实物货币的替代物,其一般形态是纸制的凭证,故亦称用纸币。

代用货币都有十足的金银等贵金属作为保证,可以自由地用纸币向发行机构兑换成金、银等实物货币。

代用货币较实物货币有明显的优点①印制纸币的成本较铸造金属币为低;②避免了金属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和有意切割;③降低了运送的成本和风险。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

信用货币通常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

信用货币包括辅币、现钞、银行存款、电子货币等形态。

4.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量范围的论述?马克思对货币量有“窄”的定义和“宽”的定义之分。

(1)“窄”的定义是指以金为基础的、一个国家内一切现有的流通的银行券和包括贵金属条块在内的一切硬币的总和。

(2)“宽”的定义是指包括银行券,汇票、支票甚至商业票据等信用货币在内的实现货币职能的各种货币形式。

马克思之所以要将货币量的范围作宽窄不同的划分,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马克思把任何时候都不受限制的、可以稳定地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金铸币视为流通的基础,而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时,马克思就不能不从“窄”的货币范围走向“宽”的货币范围。

5.试述我国传统货币量范围的片面性的根源及其后果。

(1)我国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货币量范围就是指现金,习惯上统称为人民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