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师案例集锦
最新人力资源管理师案例集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绩效。
以下是一些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师案例,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成功的人力资源策略和实践。
案例一:创新招聘策略助力科技企业崛起_____科技公司是一家新兴的科技企业,致力于开发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公司成立初期,面临着人才竞争激烈、招聘渠道有限等挑战。
为了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制定了一系列创新的招聘策略。
首先,他们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领英、推特等,发布公司的招聘信息和企业文化宣传。
通过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和吸引人的文案,展示公司的创新氛围和发展前景,吸引了大量潜在求职者的关注。
其次,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定期举办技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分享经验,并与学生和研究人员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这种方式,提前锁定了一批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和潜在的研究人才。
此外,为了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公司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灵活的工作安排。
例如,允许员工远程工作、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和丰富的员工福利,如健康保险、带薪休假等。
通过这些创新的招聘策略,_____科技公司成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为公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二:培训与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绩效_____制造企业是一家传统的制造业公司,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
为了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绩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了全面的培训与发展计划。
针对新员工,公司实施了入职培训计划,包括公司文化、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培训,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公司环境和工作要求。
对于在职员工,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和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个性化的培训课程。
例如,为技术工人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包括先进制造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课程;为管理人员提供领导力和管理技能培训,如团队建设、沟通技巧等。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印刷学院校级优秀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员工选聘●员工培训●员工激励●薪酬设计●绩效管理●留住人才目 录IBM:首创年薪制 (1)联邦捷运:可变薪资,总体薪酬 (3)壳牌:简便一贯,因“国”制宜的薪酬系统 (6)星巴克:价值驱动,员工第一的全面薪酬体系 (9)W.W.格林格尔公司:为了统一行动而改革薪酬计划 (12)李维.斯特劳斯公司:把公司价值观和绩效整合到一起 (17)IBM:薪酬自助策略 (21)上海贝岭:薪酬再造,股权计划 (25)飞利浦:全面实施绩效计划 (28)奥斯拉姆.塞尔维尼亚公司:系统的绩效管理 (30)朗讯:绩效评估制度 (35)通用汽车:绩效改进制度 (39)Math Works公司:实施“利害相关计划” (42)五星啤酒:机制探索,绩效争议 (46)灵化集团:四优管理,绩效考核 (51)福利特金融公司:留人“三重”策略 (56)健康服务医疗公司:全新的留人措施 (60)IBM:培育留人环境 (67)索尼:人性化管理与留人 (71)松下:听取下属建议 (76)本田:营造自由环境 (79)杜邦:分散股权,留住人才 (82)微软:设立“技术级别”,留住人才 (84)今日:精诚合作,留住人才 (87)案例1IBM:首创年薪制老沃森总是愿意把命运同员工们连在一起,因为他出身贫寒,从小就体会到穷苦、艰辛劳动和失业的味道。
所以他竭力试图消除白领劳动者和蓝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
老沃森不仅为IBM工厂的员工提供有保障的工作和优厚的报酬,而且多年来IBM的退休金完全是根据年资确定的,而不是根据薪水或职位确定的。
这对老沃森大有帮助。
在30年代和40年代,美国多次发生劳工骚乱,工会运动风起云涌,组织者们严厉抨击一些公司为其经理们提供的优厚退休金。
老沃森制定IBM的退休金不根据职位而根据年资,其动机并不是不让员工成立工会,但实际上却有效地起到了这种作用。
IBM是由老沃森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江山,它同老沃森的联系总是比同小沃森的联系更加密切。
人力资源管理9个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解答
人力资源管理9个经典案例的分析与解答案例一、S公司的管理困境:S公司是J市的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由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于1994年合作创办。
在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几位合伙人主动提出不领取工资直至公司盈利为止。
在他们不计报酬、努力工作的精神感召下,公司的员工们也时常义务加班。
公司内部关系融洽、士气高涨。
经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1996年该公司己发展为一家集开发、生产、经销于一体的中型高科技企业,在省内IT业界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
1996年至1999年,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增长,员工待遇也随之不断改善,加之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员工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公司有希望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加入公司。
然而,自2000年公司进入稳定期以来,随着经济效益增幅的减小,公司内部出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氛围,人心涣散的迹象十分严重,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流失问题急需解决。
中层管理者流动频繁,使公司的管理已出现脱节现象,其他员工的士气大受影响,企业生产率明显下降,公司从此陷入恶性循环。
最近,员工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凡是从本公司跳槽的人都能在现职岗位上做得不错,待遇比在公司时好,工作强度也比本公司小:其他公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员工评估还不单纯以业绩为标准。
另外,人员流动多倾向于国内的知名外企。
针对企业面临的以上问题,公司总经理感到非常棘手,准备请人力资源部经理为自己提些建议并共同商讨对策,使公司早日摆脱目前的困境。
问题:如果我们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会如何看待该问题并提出建议呢如果我是人力资源经理,我的理解分析以及建议是:1、引用原文:在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几位合伙人主动提出不领取工资直至公司盈利为止。
在他们不计报酬、努力工作的精神感召下,公司的员工们也时常义务加班。
公司内部关系融洽、士气高涨。
这里说明:在创业初期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以公司大局为重,经营者、管理者不搞特殊,带头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激励员工做好各项工作,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感动了所有员工的心,所以员工才会时常义务加班。
人力资源管理 案例
案例1:西南航空公司:通过人来进行竞争1、民航业面临哪些挑战?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答:1、民航业遇到的挑战:航空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用在飞机上的费用数量是十分巨大的。
同时,航空公司还必须提供超级的顾客服务。
航班延迟、行李丢失、超额定票、航班取消以及不能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员工等情况都会使乘客迅速疏远某个航空公司。
自从1978年的《航空管制解除法》颁布以来,持续的运费价格战和白热化的激烈竞争已经导致该行业的竞争环境变得异常动荡不安。
在解除航空管制之后,政府已经不再决定航空公司必须飞哪条航线以及必须为哪座城市提供航空服务。
现在,服务的收费水平以及所提供的服务本身都是通过竞争力量决定的,这也是当时民航业所遇到的挑战。
2、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机器和其它一些实物并不是西南航空的成功所在,以人为本,才智、热情、精神和情操才是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
西南航空公司以独特的企业文化,铸造了员工的精神、团结,“我们能做”的态度和无比的集体荣誉感。
假如要归纳成功原因的话,那就是:只做你擅长的事;把事情简单化;使票价和成本低;把客户当宾客;永不停息和雇优秀的员工。
2、你认为西南航空公司的成功主要是由经营战略带来的,还是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的?答:西南航空公司的成功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带来的。
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培育起了一种像对待顾客一样对待员工的文化--关注他们、对他们的要求作出积极的反应以及让他们参与决策。
培养员工忠诚度是西南航空的另一致胜法宝。
西南航空在“9.11事件”后坚持不裁员的决定感动了公司员工,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提出了许多降低成本的建议,与公司荣辱与共。
除此之外,高层主管倾听员工的意见也是西南航空的一项惯例。
西南航空规定,如果有员工提出一项建议,有关部门主管必须尽快弄清楚是否可行,并及时作出回应。
如果公司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必须向员工解释清楚,给出拒绝的充分理由。
凯莱赫董事长表示,作为企业主管,如果只是一味地对下属说“不”, 虽然显得很有权威,但这实际上等于滥用职权。
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案例分享
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案例分享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而人力资源管理正是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
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出了成功的尝试,下面,就让我们来分享几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Google的人力资源管理众所周知,Google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其成功离不开优秀的人才。
Google之所以能够招揽到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其中关键就在于其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
Google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优势:1.增加员工福利:Google以员工为中心,注重提高员工的生活品质。
在薪资待遇上,Google的薪资不仅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且还提供丰厚的福利和奖金。
Google还为员工提供免费的三餐,免费健身房,免费员工医疗保健等。
2.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Google致力于打造积极向上,鼓励创造的工作环境。
Google的办公室装修别具一格,充满创意。
在办公室内,Google还为员工提供休息室,游戏区和放松区,让员工放松心情调整工作状态。
3.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Google的管理层鼓励员工发挥创造力,允许员工花一定的时间研究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些项目也被称为20%时间。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项目。
成功案例二:微软的培训计划微软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很成功的案例是他们的培训计划。
微软在员工入职前,就会让员工接受为期四周的培训计划,而且这个培训计划还会由微软高层亲自授课。
通过这种方式,微软可以有效地将公司文化,策略和目标给员工传达过去,同时也能让新员工更好地融入到公司,更好地发挥其才华。
同时,微软在职培训也十分重视,在员工进入公司后,就会提供丰富的培训导师,以帮助员工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成功案例三:伊利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伊利集团,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很值得学习。
伊利的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和人才发挥等环节。
人力资源管理成功案例3个
人力资源管理成功案例3个人力资源管理成功案例3个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
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的维护与成本核算,人员的甄选录用、合理配置和使用,还包括对人员的智力开发、教育培训、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等等。
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成功案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人力资源管理成功案例1:我是一家中小型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自认为做了很多实事,却没被老板、部门认可。
老板说人力资源部不要天天闭门造车、尽搞些虚的,要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从业务角度思考解决问题;部门说不要成天想着管我们,要给点实实在在的支持。
于是,我就积极参与各部门会议,与各部门紧密沟通,可效果还不明显。
那么,我怎样才能转变思维,深入了解业务,把工作做好?人力资源的尴尬不外似老板的不认同、平行的不配合、基层的不理解,这也是很多HR苦苦找不到突破口的困局。
走出去,业务部门认为你在管理他;不走出去,业务部门和老板一起认为你在闭门造车不懂业务。
进难退亦难,HR工作的忙、茫、盲,一声感叹,怎么办?一切的管理都应以企业有良型经营为目的,没有业绩管理为何意义呢?HR需要了解业务,以业务为导向的思维是对的,老板的要求没有错。
但如何让业务部门接受自己走到业务中去,是人力资源走向成功的第一道关。
如何闯关,笔者认为从“三蹭”开始。
一蹭饭局,吃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环节,也是人际交往中最有效地活动之一。
人力资源在与业务部门蹭饭时,可以先用自身的优势为业务部门的饭局提供符合对方hr369消费心理的地方,并主动的参与到业务部门的聚餐中去。
在蹭进去时,可以在对方订餐时以开玩笑的方式提出自己也一起去,一般情况下业务部门负责人想必也不会拒绝你的参加。
在参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活跃气氛,增长饭局的融洽性。
人力资源十大著名案例分析
案例1 纳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人才危机近几个月以来,纳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川公司)的总经理李夏为公司独立开发的金属交易网站能够按计划发展而感到欣慰,然而在网站高速发展的同时,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各部门都出现人员流失,让他大伤脑筋。
如果仅靠现有人员昼夜不分,精力严重透支的干下去,网站下一个发展目标恐怕就难以完成,网络经济时代发展速度决定了你是站着还是趴下。
公司背景纳川公司开发的是一家专业性金属交易网站,可以为全球任何一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特别是钢铁生产、贸易商提供全面的网上交易及信息服务。
它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的局限性,交易者不受昼夜时间限制,通过简便的操作系统,获得大量的交易信息,以便达成交易。
作为投资商,纳川(香港)集团公司承担了网站初期的启动资金,它是香港联交所的老牌上市公司,前身是一家英资背景的公司,历史悠久。
纳川(香港)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全球金属贸易,营业额位居香港前列。
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为了改变公司单一传统型贸易企业现状,赶上科技浪潮的发展步伐,纳川(香港)集团公司先期投入了1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纳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同时联合全球知名的三十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交易商、原料供应商、仓储商等组成创始会员,邀请全球知名的三十家银行、保险、船务、商检、法律仲裁等机构组成专业的提供增值配套服务的顾问会员。
创办初期一帆风顺2000年3月,纳川(香港)集团公司为筹建纳川公司派遣香港总部人力资源总监冯越来到深圳,在深圳某宾馆订了个房间,开始了招聘人员、搭建公司框架的工作。
这时他找到一位在IT行业有一定策划能力的朋友刘谦,邀请他加盟,将公司创办思路、发展前景与之长谈,并许诺让他担任未来公司的策划部经理。
刘谦是位30不到的年轻小伙子,有点文采,管理能力怎样就不得而知,他未做过多思考便决定过来一起干,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本来是干策划的,做起来应该轻车熟路,况且纳川(香港)集团公司是香港的上市公司,实力肯定也不错,最重要的一点是工资比原来公司高。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刘军
深圳大学刘军教授《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第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述[案例1] 白铭的跳槽白铭在大学毕业后被一家中日合资企业聘为销售员。
工作的头两年,他的销售业绩确实不敢让人恭维。
但是,随着对业务逐渐熟练,又跟那些零售客户搞熟了,他的销售额就开始逐渐上升。
到第三年年底,他根据与同事们的接触,估计自己当属全公司销售员的冠军。
不过,公司的政策是不公布每人的销售额,也不鼓励互相比较,所以小白还不能肯定。
去年,小白干得特别出色,到9月底就完成了全年的销售额,但是经理对此却是没有任何反应。
尽管工作上非常顺利,但是小白总是觉得自己的心情不舒畅。
最令他烦恼的是,公司从来不告诉大家干得好坏,也从来没有人关注销售员的销售额。
他听说本市另外两家中美合资的化妆品制造企业都在搞销售竞赛和奖励活动,公司内部还有通讯之类的小报,对销售员的业绩作出评价,让人人都知道每个销售员的销售情况,并且要表扬每季和年度的最佳销售员。
想到自己所在公司的做法,小白就十分恼火。
上星期,小白主动找到日方的经理,谈了他的想法。
不料,日本上司说这是既定政策,而且也正是本公司的文化特色,从而拒绝了他的建议。
几天后,令公司领导吃惊的是,小白辞职而去,听说是给挖到另外一家竞争对手那去了。
而他辞职的理由也很简单;自己的贡献没有被给予充分的重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正是由于缺乏有效、正规的考核,这家公司无法对小白做出评价并且给予相应的奖励,才使公司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员工。
要求:请结合本案例中白铭跳槽的经过,分析该中日合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案例2] 福特汽车公司亨利?福特二世对于职工问题十分重视。
他曾经在大会上发表了有关此项内容的讲演:"我们应该像过去重视机械要素取得成功那样,重视人性要素,这样才能解决战后的工业问题。
而且,劳工契约要像两家公司签订商业合同那样,进行有效率、有良好作风的协商。
亨利二世说到做到,他启用贝克当总经理,来改变他在接替老亨利时,公司职员消极怠工的局面。
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案例
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案例1案例:林某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的年轻的客户经理,有着双学位的学历背景与较好的客户资源,但是个性较强的林某, 常常是公司各类规章制度的"钉子户", 果不其然在公司新的绩效考核方法推行的过程中, 林某又一次"撞到枪口上".林某所在的公司所推行新的考核办法是根据每个员工本月工作的工时与工作完成度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资中的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挂钩,效益工资与员工制造出的有关效益挂钩.由于该公司有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工时是根据员工每日在信息化系统上填写的工作安排与其直接上级对员工工作安排工时的核定来累计的,员工的工作完成度也是上级领导对员工本月任务完成情况的客观反映.上月月末,该公司绩效考核专员根据信息化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发现林某上月的工时离标准工时差距很大而且林某的工作完成度也偏低,通过有关工资计算公式的演算,林某这个月的工资中的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要扣掉几百元钱.因此,拿到工资后的林某,面对工资数额的减少,非常兴奋,提出了如下几点质疑:1.工作安排不写不仅是他的错,由于上级朱某没有及时下达任务;2.没有完成有关的经济目标责任也不应该全由他承担,由于这与整个公司的团队实力有关;3.与他同一岗位的同事相比,他认为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好,而拿到手上的工资却比同事低的多,这太不公平.因此带着一身的怨气,林某走进了一向以严明著称的公司董事长赵某办公室……诊断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绩效评估结果而造成的纠纷,这个纠纷涉及的三个当事人分别是:林某——绩效评估的对象;朱某——绩效评估者;赵某——绩效评判者.简言之就是运动员,裁判与运动会主席之间的故事.我们先从三者的心理分析入手: 林某:考核不公正.林某关于考核不公正的看法产生于关于考核过程的责任归属有异议,关于考核结果横向比较的内部公平性赶到不满. 朱某: 考核真无奈. 朱某关于林某一向抱有"惜才"的心理, 关于林某平常的一些表现, 也仅仅是"点到为止". 关于根据系统计算出的考核结果,朱某也非常吃惊,同时面对这样的结果朱某感到很大的压力. 赵某:考核本应公正严明.面对考核结果,应该公正严明处理,不能由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违反考核的原则, 考核的意义是让员工更好的工作,考核的关键是考核的过程而不是考核的结果. 从董事长赵某的态度与观念上,我们能够看到,这个问题的关键要紧在考核的过程沟通与处理.作为林某, 在公司推行新的考核办法后,应该予以积极的配合,不能由于上级领导的放松而自我放松,同时关于工作上需要利用的公司资源应主动与公司沟通,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公司来对责任的认定,至于与同事之间的横向比较也是由于缺乏对考核的懂得,考核是对工作过程的一种综合评判,而并非单纯的对工作业绩的反馈, 林某所在的公司工作业绩更多的反映在员工效益工资与有关奖金中.作为林某的直接上级朱某,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关于林某的一些工作行为及时予以提醒,指正,不能自己束缚住手脚,面对管理上的困难,也应该及时与上级请示,寻求上级的支持与方法上的建议,这样也不可能将矛盾激化,出现自己被动的局面.因此就这个案例来说,矛盾的根源是林某自身对绩效考核缺乏懂得与认识,同时林某的直接上级忽视了考核过程中的绩效沟通,缺乏管理的力度与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董事长赵某与林某进行了交流,向其阐述绩效考核的意义与有关方法,并对其工作上的一些行为与观念上的误区进行了指正,这使得林某心服口服, 更加深切的明白企业是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关于朱某,赵董事长向其建议了有关改进的工作方法, 并对他的工作提供了更多了支持,这使得朱某增加了管理的信心.于此同时,赵董事长降低了朱某与自己的工作完成度,在工资总额上都相应减少了.尽管从结果上看,案例中的三个当事人都扣了工资,但是林某的怨气没有了,朱某的困惑消除了,这个纠纷解决了. 思维纵深:1.绩效管理应注重过程沟通与反馈:我们常说的绩效管理通常有6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绩效目标的拟定,绩效目标沟通,绩效日常反馈与沟通,绩效结果评估,绩效面谈,绩效结果应用,这6 个环节形成一个闭环,有效的循环就代表着绩效管理的畅通进行.然而很多企业都忽视了绩效日常反馈与沟通这个环节,而把绩效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其它5个有形的环节中,这是一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行为.任何结果都是过程中行为积存导致的,缺乏对过程的管理,就难以操纵结果的产生.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考评者在发现问题时,应及时与员工沟通,找到问题的根源,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得绩效可与时得以改善.这不仅避免了绩效结果的恶化,也履行了领导的责任,加强了与员工之间的感情.绩效考核对象在发现自己的绩效出现问题时,也应该积极主动与上级沟通,毕竟绩效考核是对自己的工作一种衡量.综上所述,绩效过程总沟通于反馈及时,就会使得考核双方关于绩效结果都感到正常合理, 意料之中,规避了很多绩效纠纷.2.绩效管理应注重对体系的完善与修正:该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是新推行的一项制度,即便是按照较理想的状态确定的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还是需要与企业的文化相融合,需要得到员工的逐步认同.因此应针对系统运行初期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如:考评结果是否应与岗位工资挂钩的问题.3.注重对考评者绩效管理的培训:绩效考评者往往是公司的主管级以上干部,在公司的绩效管理中,他们是各个环节的实施者, 他们对绩效管理的懂得,将影响考核结果的公正性,考核管理的有效性,面对员工他们又往往是绩效管理中种种疑问的最终解释者,因此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其进行培训时应主意不单单是考核方法的培训,更重要是要对其在绩效沟通中方法与技巧的培训,让其真正明白绩效考核的意义,并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在对员工的日常管理中有效的运用起来.4.设置畅通的绩效沟通渠道:绩效管理的结果往往是与员工的工资相挂钩,只是由于各个企业中工资中与绩效考核的挂钩的部分与幅度不一致而有所差异.但是正由于如此,绩效考核的结果变得特殊敏感,假如过程中处理不好,极易导致员工情绪的激化,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解,这时畅通的绩效沟通渠道就显得特殊重要, 应建立员工申诉机制与渠道,假如员工对绩效考评结果有异议,可提出申诉.在沟通渠道中,关键的人物是各级绩效考核的评判人,根据各个公司绩效考核办法的不一致,他们既能够是各个隔级上级也能够是公司中人力资源工作的负责人与公司德高望重的领导,他们的公正往往是公司绩效管理公正最坚实的后盾.2案例2: 1 背景描述: A 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通过多年的积存与进展,在业内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公司现有员工二千人左右.公司使用职能式组织架构,公司总部只设职能部门,下设若干子公司,分别从事不一致的业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方式的改革,A 公司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公司进行了改制,建立了新的市场化的管理制度,并加强了公司的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考核工作是 A 公司改制后重点开展的一项工作.公司的高层领导非常重视,人事部具体负责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人事部是在原有的考核制度基础上制定出了《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在每年年底正式进行考核之前,人事部又出台当年的具体考核方案,以使考核达到可操作化程度. A 公司的做法通常是由公司的高层领导与有关的职能部门人员构成考核小组.考核的方式与程序通常包含被考核者填写述职报告,在自己单位内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进行述职,民意测评(范围涵盖全体职工) ,向科级干部甚至全体职工征求意见(访谈) ,考核小组进行汇总写出评价意见并征求主管副总的意见后报公司总经理. 考核内容要紧包含三个方面:被考核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包含该单位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管理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被考核者的德,能,勤,绩及管理工作情况;下一步工作打算,重点努力的方向.具体的考核细目侧重于经营指标的完成,思想品德,关于能力的定义则比较抽象.各业务部门(子公司)都在年初与总公司关于自己部门的任务指标都进行了讨价还价的过程. 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完成后,公司领导在年终总结会上进行说明,并将具体情况反馈给个人.尽管考核的方案中明确说考核与人事的升迁,工资的升降等方面挂钩,但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下文.关于通常的员工的考核则由各部门的领导掌握.子公司的领导关于下属业务人员的考核通常是从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该公司中所有子公司的业务员均有经营指标的任务)来进行的;关于非业务人员的考核,不管是总公司还是子公司均由各部门的领导自由进行.通常的做法,都是到了年度要分奖金了,部门领导才会对自己的下属做一个笼统的排序. 公司在第一年进行操作时,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由于被征求了意见,通常员工觉得受到了重视,感到非常满意.领导则觉得该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也觉得满意.但是,被考核者觉得自己的部门与其它部门相比,由于历史条件与现实条件不一致,年初所定的指标不一致,觉得相互之间无法平衡,心里还是不服. 考核者尽管需访谈三百人次左右,忙得团团转,但由于大权在握,体会到考核者的权威,还是乐此不疲.问题:根据提供的 A 公司绩效考核情况,就其绩效考核情况拟写一份绩效考核效果分析报告. (字数要求:800 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题目:A 公司绩效考核效果分析报告(1 分) (2)背景:根据总公司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为配合我公司的改制工作,强化企业管理,总公司要求人力资源部做好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 (2 分) (3)实施内容:绩效考评工作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人事部是在原有干部考核制度基础上制定出了《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并在每年年底正式进行考核之前,公布具体考核方案. 对中层干部的考核是由高层领导与有关的职能部门人员构成的考核小组实施.考核的方式与程序包含被考核者填写述职报告,在自己单位内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进行述职,民意测评(范围涵盖全体职工) ,向科级干部甚至全体职工征求意见(访谈) ,考核小组进行汇总写出评价意见并征求主管副总的意见后报公司总经理.考评内容包含经营管理情况,被考核者的德,能,勤,绩及管理工作情况与下一步工作打算. 对员工的考核由各部门的领导掌握. 关于非业务人员的考核, 不管是总公司还是子公司均由各部门的领导自由进行. 分) (3 效果: 好的方面:绩效考核起到了很好的上下级沟通作用,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对干部的考核方法,程序比较科学,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考核作用. (3 分) 存在的不足:对干部的考核一些能力指标没有量化,不具有操作性(1 分) ;普通员工考核没有统一的操作程序与标准,随意性太大; (1 分)考核结果没有得到重视与应用,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1 分)对干部的考核,需要各分公司根据不一致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而不是一刀切(1 分) .改进措施:建立公司的绩效考评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 (1 分) 明确绩效考核的原则与目的. (1 分) 完善绩效考评的内容与等级标准.对员工的考核包含四方面:素养,能力,业绩,态度等.员工的等级标准:优秀(界定) , 称职(界定) ,基本称职(界定) ,不称职(界定) .干部等级标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 分) (2 建立考核的评定与奖惩制度. (2 分) 进行考评结果反馈. (1 分)3案例:如何有效考核行政管理人员? 一家私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50 名,公司正在制订员工考核办法,要求尽量使用量化指标,每月进行评分,与绩效工资挂钩.问题是:针对公司行政管理人员,如办公室秘书,总经理助理,人事负责人如何制订考核标准?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如何?参考答案1.按我们的懂得,该公司的员工考核办法是与绩效工资挂钩的,也就是说,绩效考核的要紧目的是为绩效工资提供根据.假如是这样的话,一个核心主题是:行政管理人员与销售,生产等人员相比,其工作性质,产出特点,产出周期等均有很大差异,因而其绩效工资与考核办法均需另类处理.2.除主持全局工作的中高层领导外, 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基本上属公司核心业务流程以外的辅助流程, 其工作要紧属支持,服务性质,其产出特点是:均匀性,稳固性,间接性.每月工作内容很类似,按基本的作业程序操作,工作成果难以量化,对公司奉献的影响很间接.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几点建议: 对小公司而言,业务是关键,业务人员是关键人才,如何考核与激励是公司的关键管理事宜.至于行政管理,大的方面需老板们亲力亲为;处理通常事务的行政管理人员,不是这个阶段的关键人才,公司不必投入太多的精力去"科学管理";管理是花成本的.这是一个原则. 通常来说,行政管理人员工资中的固定部分比例应相对高一些,月度不做与绩效工资挂钩的正式考核,半年或者一年做一次与奖金挂钩的考核.既然贵公司想做月考月挂钩,一定有自身的理由与目的.只要能有效服务于自身目的,考核形式,标准就不是要紧问题了. 比如: 许继集团的考核目的是淘汰5%的落后者, 因此最后的考核结果能够拉开比例至关重要. 有的公司考核目的是明确责任,那么职位说明书最关键,参照说明书中的职责考核即可. 假如要每月量化考核行政管理人员,一定要小心跌入"量化陷阱":大而全的量化,事后的量化,琐碎细节的量化.要有目标导向,成果导向与计划导向,要建立起员工行为与公司目标的正有关关系.比如:对人事负责人能够考核其"人才流失率"指标.同时,设计量化考核指标时,应注意下列原则:易懂得;被考核者有相当的操纵能力;考核内容的资料来源可信且获取成本低;考核内容可衡量,可实施. 对确实找不到直接量化指标的岗位或者人员,能够选择下列方式:满意度调查,内部服务投诉次数,月度工作计划/任务考核等等.4案例诊断目标管理何以"迷失方向"?案例回放:某公司刚开始实行目标管理时,还属于试行阶段,后来由于人力资源部人员不断变动,这种试行也就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执行至今.应该说执行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每个月目标管理卡的填写或者制作大概成了各个部门经理的任务或者者说是累赘,总感受占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或者者说是浪费了他们的许多的时间.每个月都是由办公室督促大家写目标管理卡.除此之外就是一些部门,比如财务部门的工作每个月的常规项目占据所有工作的90%,目标管理卡的内容重复性特别的大;另外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临时性的特别的多,每一个月之前很难确定他们的目标管理卡……该公司的目标管理按如下几个步骤执行:1,目标的制定. 前一财年末公司总经理在职工大会上作总结报告是向全体职工讲明下一财年的大体的工作目标.财年初的部门经理会议上总经理与副总经理, 各部门经理讨论协商确定该财年的目标; 每个部门在前一个月的25 日之前确定出下一个月的工作目标,并以目标管理卡的形式报告给总经理,总经理办公室留存一份,本部门留存一份.目标分别为各个工作的权重与完成的质量与效率,由权重,质量与效率共同来决定.最后由总经理审批,经批阅以后方可作为部门的工作最后得分;各个部门的目标确定以后,由部门经理根据部门内部的具体的岗位职责与内部分工协作情况进行分配.2,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过程要紧使用监督,督促并协调的方式,每个月月中由总经理办公室主任与人力资源部绩效主管共同或者是分别到各个部门询问或者是熟悉目标进行的情况,直接与各部门的负责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什么项目进行到什么地步,什么项目没有按规定的时间,质量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并督促其完成项目. 3,目标结果的评定与运用. 目标管理卡首先由各部门的负责人自评,自评过程受人力资源部与办公室的监督,最后报总经理审批,总经理根据每个月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对目标管理卡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自评的调整;目标管理卡,最后以考评得分的形式作为部门负责人的月考评分数,部门的员工的月考评分数的一部分来源于部门目标管理卡.这些考评分数作为月工资的发放的要紧根据之一. 在最近部门领导人大多数反映不愿意每个月填写目标管理卡,认为这没有必要,但是明显的在执行过程中, 部门员工能够熟悉到本月自己应该完成的项目,而且每一个项目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完美的.还有在最近的一次与部门员工的座谈中熟悉到有的部门员工对本部门的目标管理卡不是很明确,其中的原因要紧就是部门的办公环境不同意把目标管理卡张贴出来(个别的部门) ,假如领导每个月不对本部门员工解释明白,他们根本就不明白他们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只是每个月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很被动……但是部门领导如今不愿意作目标管理这一块,而且有一定数目的员工也不明白目标管理分解到他们那里的应该是什么. 目前人力资源部的人数有限,而且各司其职.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该公司人力资源部应该怎样处理? 问题分析从这个案例中给出的信息来看,从这个案例中给出的信息来看,该公司的目标管理体系事实上还是比较完善的,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案例中的问题呢?一是目标管理没有同公司的进展战略结合起来,应有阶段性目标与中长期目标,使得目标管理缺乏层次感.二是沟通不及时,目标管理没有得到公司上下的认同.三是目标管理内容过于重复复杂,没有结合部门的特点制定,有单纯为搞目标管理之嫌.四是没有进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目标管理内容与进行效果评估.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目标管理工作并没有精细化,公司缺乏目标管理体系的执行力. 先来看看部门经理不愿填写目标管理卡的问题, 要紧有三种原因导致这种情况: 填卡太烦恼,重复性的问题浪费了时间.针对这一问题,能够抽出每个岗位例行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大的变化,将其记入岗位职责说明书中去,考核时同样有据可依;而关于各个岗位制造性的工作我们才记入目标管理卡; 关于战略性的目标考核时间能够略微拉长一些,假如有条件的话公司能够定制一套目标管理信息系统,这样能够更加简便填写. 与过去的管理方式发生冲突.很多经理人已经习惯了凭记性做事,他们在业务不多的时候往往喜欢把计划放在脑子里,然后想到了就去做,但是在公司业务扩张的时候,公司应开展目标管理就会有一种参与感,对目标管理也就不那么反感. 不愿给自己加压,这种明确的目标遭到周围人怀疑其能力.关于这种推卸挑战与压力的情况,公司绝对不能手软,应更加细致地推行目标管理,加大奖惩的力度,当然还是以奖励为主,同时给予愿意提高自己管理能力的经理一些必要的能力培训,淘汰拒由于各个部门在工不同意目标管理方法的经理,从而达到奖励进步者,惩处保守者,分化反对派的效果. 另外,员工工作被动的情况要紧有下列两点原因:没有目标共识,员工不熟悉上司与本部门的目标是什么. 我们能够通过月底目标讨论小组的形式,让员工充分与上司沟通,达成一致的目标. 业务流程不清晰,员工不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这是一个与目标管理没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它涉及到岗位职责说明书的细化问题,假如每一个员工明白什么工作是自己的分内情况,他们就不可能埋怨上司交给的工作了.解决方法由于各个部门在工作内容,运作方式,职责的不一致,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结合部门工作特点,分别规定不同的权重.财务部门侧重于搞好预算与操纵成本,及时向决策部门提供财务数据,避免财务数据失控;市场部门侧重于产品的推广,市场调查,顾客满意度调查与向生产技术部门反馈顾客认同的产品设计等内容; 行政部门侧重于公司管理运作的效率,员工满意度,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等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目标管理应兼顾公司整体绩效并根据市场等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A,人力资源部门从现实出发,认真开展目标管理的培训工作,让部门领导,员工真正地认识到目标管理的真正意义.B,制定各部门,各岗位工作指导书,明确规定岗位的职责,权限,工作量,要达到的工作效率,规定差错率等一些具体量化的目标.具体实施中.C,部门管理者要组织部门月度例会,把部门的目标具体分解到个人,让员工明白这个月自己要做到什么,如何做才是达到目标,才是最好.D,能够让员工先自评,让其自己知识这个月知识什么已达到目标,什么未达到,下月如何改进,后部门管理者再根据其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测评,得到具体分数.这样能够让员工明白优缺点,也能够防止部门管理者的主观武断.E,可由其它部门来评写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岗位的目标管理卡,从而。
人力资源管理精选案例集(带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精选案例集※<案例一>东方卷烟厂的竞争轮岗制[1][1]本案例对原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做了掩饰性处理,仅供教学讨论使用,并不暗示某种方案一定成功与否。
本案例发表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高级教程》(陈维政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512页。
东方卷烟厂始建于1925年,前身为外国烟草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卷烟厂。
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东方卷烟厂。
东方卷烟厂目前拥有在册职工2793人,在岗职工2576人。
该厂于1994年在国内烟草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经过“八五”技改,拥有超百万箱卷烟生产能力,设备装备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东方卷烟厂主要产品驰名中外。
九十年代末,中国的烟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尽管烟草在中国属政府专卖,但随着国外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和中国各地方烟草生产厂商的兴起,东方卷烟厂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给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员工的紧迫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东方卷烟厂于2000年对下属卷烟车间和初加工车间的技术工人(占全厂技术工人的40%)试行了竞争轮岗制,且于2001年在所有生产车间的技术工人中全面展开。
竞争轮岗制以对生产车间技术工人的《考评办法》为核心,现将《考评办法》介绍如下:1.考评原则。
(1)利益分配机制与岗位竞争机制相结合。
考评结果不仅仅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而且作为培养、交流、转岗、下岗等岗位竞争的主要依据。
(2)维修、操作技能与服务对象的评价相结合。
考评结果要充分体现“敬业、创新、合作”精神,通过考评,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考评范围。
生产车间(含动力车间)专业、通用技术岗位工人。
3.考评方法期限和比例。
每月、季度或半年考评一次,根据技术工人考评期间内的工作业绩、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进行综合考评,并按照考评结果划为突出、优秀、较好和一般四个大类,具体考核期限和比例为:A.跟班保全工、维修电工和检验工的考核期间为每月或季度一次,具体比例为突出15%、优秀45%、较好30%、一般10%。
(完整)人力资源经典案例解析
(完整)人力资源经典案例解析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集案例一 T君该不该采纳 A君的末位淘汰法呢?某应用软件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是本行业有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公司最近从一家美国著名的电气公司挖来一个人力资源副总监 A君,担任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
A君来公司后,提出了一系列公司管理上的改革方案,其中有一项力度较大的措施是:实施末位淘汰法,将年终评估中最差的10%解雇。
对此办法,公司老板 T君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采用。
T君觉得公司的员工普遍表现都很努力了,实在很难从中评出最差的10%出来。
如果强制划分10%出来,T君也觉得他们不应该给淘汰。
但是, A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中,末位淘汰法是一个核心内容,并且此方法在 A君原来所在公司被运用得非常有效. T君不知如何是好?案例剖析:绩效考评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战略. A君之所以建议采用是因为,他认为这种方法在原来的企业已经被证实实施得很成功,所以,他认为在本企业也应该能成功,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管理上的任何技术都不会是解决所有企业问题得灵丹妙药。
那怕是最受人尊重的管理奇才用过的成功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可以照搬,所以,我们是否选用该方法,一定要先做一些分析工作。
首先,在一个组织中实施末位淘汰法是假设公司员工的素质和表现符合统计学中的所谓正态分布:大多数人表现是中等,表现很好和表现不好的人都是少数。
这种分布在统计对象数量巨大的时候是成立的,但是,对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公司来说,员工的表现不太可能符合正态分布.可能大多数表现很好,或者相反。
正如 T君所说,该公司员工的表现已经是很好了,并不存在所谓的表现很差的10%。
既然这样,就不应该人为地硬性找出10%的“最差的”,把他们淘汰.其次,末位淘汰法中,所谓的末位,是对本组织来说的,当我们淘汰这批人以后,还要从外面招聘到同等数量的员工(为了简化讨论,假设如此).通常,我们很难保证新招进来的人更合适。
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案例集
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案例集1. 东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案例:东亚银行是一家跨国银行,总部位于香港,拥有许多分支机构和办事处在全球各地。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和文化,东亚银行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战略。
首先,东亚银行在各个地区设立本地人力资源团队。
这些团队由当地人组成,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和文化,并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策略。
在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等方面,本地团队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员工的需求。
其次,东亚银行鼓励员工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和义工项目。
这样做可以增进员工与当地社区的联系,使员工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展示东亚银行的社会责任。
此外,东亚银行在各个地区开展了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员工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
这有助于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构建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工作环境。
最后,东亚银行还制定了本土化的培训计划。
该计划包括当地语言和文化培训,以及当地业务和法规的培训。
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培训,东亚银行帮助员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战略,东亚银行成功地在不同地区建立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团队,并提供了更好的员工体验和服务。
这种本土化战略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并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2. 大众汽车的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案例:作为一家全球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在不同的市场中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本土化策略,以适应当地市场和文化需求。
首先,大众汽车在各个地区建立了本地招聘团队。
这些团队深入了解当地的招聘市场,并制定针对当地需求的招聘策略。
他们了解当地的人才储备和行业特点,以便更好地吸引和保留适合当地市场的员工。
其次,大众汽车推行了本土化的培训计划。
这些培训计划结合了当地的文化和业务实践,使员工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和工作环境。
培训内容涵盖当地的法律法规、消费者习惯和市场趋势等方面,以提高员工在当地市场中的专业素养。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
课程案例集系别:管理系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一、微软研究院的人才管理方式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微软研究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摘录几点如下:1、引导,但不控制研究院研究的项目、细节、方法、成败,都由研究员自己来决定。
对于细节,领导层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决定权在研究员手中。
研究员在研发过程中得到领导层的全力支持,即使领导层并不认同他们的决定。
2、自由、真诚、平等微软研究院不允许官僚作风、傲慢作风和明争暗斗的存在,鼓励不同资历、级别的员工互信、互助、互重,每一员工都能够对任何人提出他的想法。
就算是批评、争论,也是在互信、互助、建设性的前提下做出的。
3、员工的满足很多人可能认为待遇是员工最大的需求。
当然,良好的待遇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个研究员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有足够的资源来专门从事研究,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能有机会将技术为成功的产品。
微软是这样做的:丰富的研究资源。
用公司的雄厚资本,让每一个研究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全意地做研究。
这种资源是多元性的。
如不但包括计算机、软件、仪器、实验,还包括足够的经费去出国开会、考察或回校学习。
微软深知研究员更希望全神贯注地做他热爱的研究,而不必做他不热衷也不专长的工作,所以,微软研究院雇用了多名技术支持人员、行政助理、图书管理员、数据搜索员等来支持研究员的工作。
研究队伍:一个研究队伍,除了数名研究员之外,还有多名副研究(类似博士后)、实习生、开发人员和访问学者。
这样一个多元的队伍能够很快地做出成果。
学术界的认可。
有了开放的环境,员工不必担心因公司把他们的重大发明变为公司机密,而丧夫了与国外学者交流,或被认可(获得论文奖)的机会。
4、发掘人才人才在信息社会中的价值,远远超过在工业社会中。
原因很简单,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作,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20%或30%。
但是,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研发人员,能够比一个一般人员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
⼈⼒资源管理经典案例 ⼈⼒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资源进⾏有效运⽤,满⾜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化的⼀系列活动的总称。
就是预测组织⼈⼒资源需求并作出⼈⼒需求计划、招聘选择⼈员并进⾏有效组织、考核绩效⽀付报酬并进⾏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需要进⾏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下⾯是⼈⼒资源管理经典案例介绍。
案例1 在⼀家⼤型企业从事HR长达5年的李先⽣,眼下正打算跳槽去⼀家⼩型企业担任副总。
“在公司,我总觉得⾃⼰是个谁都能取代的⾓⾊。
招聘、⾯试,任何⼀个部门的同事都能做,⽽薪资设计,公司早就有⼀套完善的体系。
我越想越觉得⾃⼰可有可⽆。
” 在某国企⼯作的王经理,也是⼼⼒交瘁,他把⾃⼰的⼯作概括为“员⼯保姆”、“出⽓筒”、“救⽕员”、“夹⼼饼⼲”等可怜的后勤⾓⾊,公司在召开重要会议时,他所在部门经常会被遗忘。
王经理说:“在我所接触的不少企业,⼈⼒资源部门的负责⼈,好像都是⽼好⼈,或者业务能⼒不强的⼈才会去担任。
可以想象,⼈⼒资源部门是个多么⽆⾜轻重的部门。
” 问题:从⼈⼒资源管理⾓度分析上述问题产⽣的原因何在?对你有何启⽰? 案例2 D集团在短短5年之内由⼀家⼿⼯作坊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品制造商,企业最初从来不定什么计划,缺⼈了,就现去⼈才市场招聘。
企业⽇益正规后,开始每年年初定计划:收⼊多少,利润多少,产量多少,员⼯定编⼈数多少等等,⼈数少的可以新招聘,⼈数超编的就要求减⼈,⼀般在年初招聘新员⼯。
可是,因为⼀年中不时的有⼈升职、有⼈平调、有⼈降职、有⼈辞职,年初⼜有编制限制不能多招,⽽且⼈⼒资源部也不知道应当多招多少⼈或者招什么样的⼈,结果⼈⼒资源经理⼀年到头的往⼈才市场跑。
近来由于3名⾼级技术⼯⼈退休,2名跳槽,⽣产线⽴即瘫痪,集团总经理召开紧急会议,命令⼈⼒资源经理3天之内招到合适的⼈员顶替空缺,恢复⽣产。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案例集完整篇.doc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案例集1课程案例集系别:管理系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一、微软研究院的人才管理方式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微软研究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摘录几点如下:1、引导,但不控制研究院研究的项目、细节、方法、成败,都由研究员自己来决定。
对于细节,领导层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决定权在研究员手中。
研究员在研发过程中得到领导层的全力支持,即使领导层并不认同他们的决定。
2、自由、真诚、平等微软研究院不允许官僚作风、傲慢作风和明争暗斗的存在,鼓励不同资历、级别的员工互信、互助、互重,每一员工都能够对任何人提出他的想法。
就算是批评、争论,也是在互信、互助、建设性的前提下做出的。
3、员工的满足很多人可能认为待遇是员工最大的需求。
当然,良好的待遇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个研究员来说更重要的是能够有足够的资源来专门从事研究,能够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能有机会将技术为成功的产品。
微软是这样做的:丰富的研究资源。
用公司的雄厚资本,让每一个研究员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全意地做研究。
这种资源是多元性的。
如不但包括计算机、软件、仪器、实验,还包括足够的经费去出国开会、考察或回校学习。
微软深知研究员更希望全神贯注地做他热爱的研究,而不必做他不热衷也不专长的工作,所以,微软研究院雇用了多名技术支持人员、行政助理、图书管理员、数据搜索员等来支持研究员的工作。
研究队伍:一个研究队伍,除了数名研究员之外,还有多名副研究(类似博士后)、实习生、开发人员和访问学者。
这样一个多元的队伍能够很快地做出成果。
学术界的认可。
有了开放的环境,员工不必担心因公司把他们的重大发明变为公司机密,而丧夫了与国外学者交流,或被认可(获得论文奖)的机会。
4、发掘人才人才在信息社会中的价值,远远超过在工业社会中。
原因很简单,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作,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20%或30%。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锦》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锦》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锦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中人员的配置、培训等外在环节,还包括内部人员管理、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常常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本文将以一些真实的案例为例,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
案例一:华为集团华为集团作为一家全球化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其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业界具有极高的声誉。
华为集团公司在全球拥有十几万名员工,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
作为一家公司,华为集团公司在招聘、晋升、薪酬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并以此来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
华为集团公司在招聘人才方面,注重能力和品质。
公司一般会通过技能测验和综合面试来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并采取针对性的试岗培训让应聘者了解公司的文化。
公司在进行晋升时,更注重业绩和能力,而不是关系和背景,这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绩效激励机制,促进员工的发展和提升。
华为集团公司还实行“实践证明+学历证明”双重标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认定。
案例二:腾讯集团腾讯集团是中国最著名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其管理理念在行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腾讯集团也有着独特的经验。
腾讯集团注重员工的成长,公司经常举办内部的技能培训和领导力培训,并倡导员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公司在管理模式上还采用了OKR 绩效管理方式,将公司的目标与个人的绩效相结合,使员工更好地参与到公司的战略中。
腾讯集团还注重对员工的关心和爱护,比如推行“滴滴送福利”,为员工提供便利的送餐服务;组织各种团队活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
案例三: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商企业,其全球化的人才战略正成为全球电商企业的典范。
阿里巴巴集团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不断优化绩效管理、培训,激励员工创新、勇于进取。
同时,公司还注重员工的生活质量,通过免费提供健身场所、定期组织旅游等活动,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凝聚力。
人力资源实操案例(29例)
人力资源实操案例(29例),物超所值案例一绿色化工公司的人力资源计划的编制白士镝三天前才调到人力资源部当助理,虽然他进入这家专门从事垃圾再生的公司已经有三年了,但是面对桌上那一大堆文件、报表,他还是有点晕头转向:我哪知道我干的是这种事!原来副总经理李勤直接委派他在10天内拟出一份本公司5年的人力资源计划。
其实,白士镝已经把这任务仔细看过好几遍了。
他觉得要编制好这个计划,必须考虑以下各项关键因素:首先是公司现状。
公司共有生产与维修工人825人,行政和文秘性白领职员143人,基层与中层管理干部79人,工程技术人员38人,销售人员23人。
其次,据统计,近5年来员工的平均离职率为4%,没理由会有什么改变。
不过,不同类型员工的离职率并不一样,生产工人离职率高达8%,而技术和管理干部则只有3%。
再则,按照既定的扩产计划,白领职员和销售员要新增10%~15%,工程技术人员要增加5%~6%,中、基层干部不增也不减,而生产与维修的蓝领工人要增加5%。
有一点特殊情况要考虑:最近本地政府颁发了一项政策,要求当地企业招收新员工时,要优先照顾妇女和下岗职工。
公司一直未曾有意地排斥妇女或下岗职工,只要他们来申请,就会按照同一种标准进行选拔,并无歧视,但也未特殊照顾。
如今的事实却是,只有一位女销售员,中、基层管理干部除两人是妇女或下岗职工,而且都集中在最低层的劳动岗位上。
白士镝还有7天就得交出计划,其中得包括各类干部和员工的人数,要从外界招收的各业人员的人数以及如何贯彻政府关于照顾妇女与下岗人员政策的计划。
此外,绿色化工公司刚开发出几种有吸引力的新产品,所以预计公司销售额5年内会翻一番,他还得提出一项应变计划以备应付这种快速的增长。
问题:1、白士镝在编制这项计划时要考虑哪些情况和因素?2、他该制订一项什么样的招工方案?3、在预测公司人力资源需求时,他能采取哪些计算技术?4、在预测公司人力资源供给时,他能运用哪些计算技术?分析:1、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1)企业目标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案例)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集赵曙明刘洪主编南京大学商学院2001年12月目录案例使用说明 31.1.国企人事经理的“人事经” 42.2.神拖物资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63.3.小张的不了解84.4.约翰·亚历山大的辞职95.5.戴维·舒斯特的奖励106.6.团队工作于这里行不通127.7.四个半人才138.8.管理的困惑149.9.裁员的决定1510.科龙病了吗?1611.通用汽车如何渡过内部危机1812.角色扮演——对贺斌的考绩2113.人事处长的困惑2314.公司的麻烦2415.人事处长的新难题2516.C先生的难题2617.校办企业的困惑2718.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南方公司2919.业绩不佳的小王3020.J设计院的辞职风波3121.S公司的尴尬3322.A公司的人事制度改革3523.小C的不满3724.S公司的管理困境38如何使用案例I、案例法是促进和加强组内思想交流手段,尤其适用于开展和维持讨论。
于讨论中是否能对问题形成壹种解决办法是不重要的。
重要的是每个参加者要觉得讨论中的探索、分析和观点的对比,帮助且扩展了他的理解。
案例表述实际发生的事件笔确实存于的运营情况。
实际名字和具体数据可能被隐去了。
为了节省学员的时间,案例的历史信息、数据等均简化的,因此读者常常见不到实际的全部信息。
但这不应使研究的人为难。
他应于所给信息之外补充他认为必要的事实或数据,作为判断的段设。
II、劝读者不要去关心该案例是如何解决的。
以前某人曾怎么做且不重要。
如果案例表述中提到了最后的行动或决策,那只是因为最终的决策过程履行要这壹部分。
案例壹般于具体生活中的最后结果之前突然停止描述。
讨论的中心将是“为什么”、“如何”而不是“什么”。
同样,案例也不打算评价“好的”或“坏的”分析。
这种分析留给学员做,作为对他们的挑战。
III、案例中可能包括壹些读者认为无关的材料和表述。
可是必需记住,实际生活中的决策能力取决于有意义的事实和不重要的事实的,于案例中提及的材料是生活实际的壹部分。
仍要记住,你组内的同伴,可能对于“不相干”有不同的见法。
事实上,讨论中出现的这种不意见正是案例法技术的价值。
学员有权接受或拒绝案例中任何假设或定义。
换句话说,他有机会于这场智力训练中做他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同样的判断。
再重复壹下,案例本身且不预示“好、坏、对、错”只是于某个时刻,的确有个人曾象例子所描绘的那样行事的。
下面用问题表达的几点建议于研究案例中可能是有用的。
怎样准备案例分析对这个问题也和案例分析壹样没有唯壹正确的回答,最终由每个人自己找到壹个方法。
仅建议如下:1、将全部案例读壹遍以取得整体印象。
于读时,不要想着去分析它。
2、再仔细读壹遍,划出你认为有意义的地方,且于空白处做点记录(常是问题式的)。
3、试着定义问题。
问题是什么!什么是问题的症状?如果有几问题,哪壹个是基本问题,然后写下全部问题,基本问题、次要问题。
4、记下和问题有关的事实(案例中事实不壹定直接和问题关联)。
将关联事实简化为几个词或短语,进行适当分类,便于掌握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
5、为问题的适当解决方案建立起初步判断标准。
6、设计你认为其它可能的不同行动方法,它应是最接近上列判断标准的。
7、建议壹种解决办法,且说明你将如何执行它。
不少最终解办法于具体化方面不足(即如何付之实施方面)。
本案例集仅用于教学目的,它们或来源于各类出版物或来源于我校MBA学员所于单位的工作情况,因此,非经编者同意,任何人不得引作它用。
谢谢合作!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人事部经理隋纯东访谈:国企人事经理的“人事经”去国有企业的人事部采访之前,难免让人想起那壹张张面沉似水的“人事脸”,尤其那不温不火、滴水不漏的谈话“功夫”,多少令人担心这种采访会取得什么好的素材,但初见隋纯东,瘦高的身材透着干练,祥和的目光显现着成熟、幽默,率直的言谈表露着真诚,似乎和想象中的国企人事科长有着些明显的差异,也许不仅我们国有企业大环境于变,连国企的人事经理的工作风格也于变,但他们是否于人事管理的观念上有所变化呢?所以,我们的话题首先就从“人事部到底是干什么的?”谈起。
人事部是干什么的我以前于中远运集团公司做业务,于外轮代理公司做人事部经理的时间其实只有三年,但通过这三年的工作,我觉得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主要有四块,壹是对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进行规划;二是为企业招募优秀人才;三是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四是挖掘现有人员的潜能。
如果从人力资源部为企业创造效益最直接的效果上讲,核心其实就俩条,壹是见你能否招得进来(企业所需人才),二是见你能否留得住。
如果连这俩条均没做到,就很难说你人事部有什么开发能力,更谈不上为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
国企该如何留住核心员工外轮代理业目前于我国是壹个比较开放的行业,也是壹个主要靠人力资本赚钱的行业,几个人就可成立壹家公司,承揽代理业务,所以,竞争相当激烈,因此,那些能给公司带来80%收入的核心员工,往往就成为别的公司“猎取”的重点目标。
由于,我们人事部“管着”包括下属80余家企业约5000人的职工队伍,而且,当下其中许多骨干已经流向壹些外企或民企,所以,我们也感到了壹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于是,我们于公司全系统实施“人才工程”,通过采取岗位竞聘的办法,让优秀人才显露出来,发挥出他们的作用,使他们从以前“你要我干这个岗位”到“我很想干”的转变。
具体办法首先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公司高层领导按年薪制,其他职工降低固定收入部分,加大岗位幅度部分和效益提成部分,给予特殊贡献的人才以特殊的待遇等等。
另外,以前我们采取的是薪点工资制,但这种工资是壹种比较典型的论资排辈的制度,所以,我们把它改为岗位工资,让壹些后勤服务部门或其他辅助人员按市场壹般价调整,而让为企业效益做出直接贡献的人员的收入,随每年企业效益的提高而提高,甚至关键的岗位均能够由对方报价。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核心员工感到企业非常见重他们,希望能留住他们的心。
当然,我们留人和激励职工仍采取了许多其他方法,比如将好的培训机会作为奖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让能力越强、贡献越大、工作越离不开的人去参加培训,而不是说让那些有较多空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人去培训。
这是我们留住核心员工的壹个很重要手段。
当然,企业为此也做了较大的投入,比如当下壹个人于MBA研修班进修的费用至少3、4万元,但我相信这种投入是会有可观的回报的。
之上这些做法尽管于外资或民营企业见来,仍依然略显传统,但你知道做为壹个国有企业,要真能把这些做好,且非易事。
上级领导指示我们国有企业,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前俩条我们既有思路也能够找到具体办法,但什么叫适当待遇留人?要想提高国企竞争力,为什么就不能用壹流的待遇留住壹流的人才?其实,细算壹下,国有企业的人力成本壹点均不低,比如住房、养老、医疗保险这三大基金于企业成本中的比例相当大,为什么我们和外资企业的收入壹比,就好像少了许多呢?关键是我们没有利用好住房这壹优势。
有人开玩笑地说:虽然家家均有本难念的经,但国企人事部的经尤其难念。
但我且不这样悲观。
尽管国企受国家整个大政策的制约,许多事我们想做却不能做,比如,如果把国企住房补贴和市场房价之差的费用算于他的工资上,或者纳入奖励体系,绝对能吸引壹大批业界优秀人才。
人事经理如何做人事我刚到人事部的时候,让我讲俩句话,我当时就非常犹豫,因为我没来人事部之前,我总觉得人事部的人均是竞琢磨别人的人,不是考核这个人,就是算计那个人(比如工资等),大家的各种利益似乎全均攥于他们手里,所以,我多少有点怵他们。
但我当下自己干了这项工作以后,我觉得必须改变大家对我们这种印象,要让他们觉得我们不仅是其他部门的战略伙伴,更是向他们提供优质资源和良好服务的朋友和贴心人。
比如,你知道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量是有额度的,有的时候即使企业效益很好,员工的工资上涨幅度也是要受限制的,但我们会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员工就很感谢我们。
我虽然于国企人事部干的时间不长,但我感觉于这个部门能接触到各种人,能够让你学到很多东西,知道如何于领导们之间进行协调,就像壹位人事老前辈所讲,当好人事经理关键要把握三条:授权有限、守口如瓶、推功揽过。
于我们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隋纯东经理意味深长的壹句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做人事经理绝不能干壹辈子,有机会仍是应做做业务,否则你不会真正理解干人事的意义”。
思考题:1传统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之处?2你如何理解本案例的最后壹句话?神驼物资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蒋大奎和陆谟1984年考入同壹所大学管理工程系本科不久,就十分投契。
这对密友成绩均很优秀,尤其英语成绩更为突出。
他俩1988年又壹起被同壹家合资企业招聘,分别于营销和人力资源部门工作。
他俩又均考入本地壹家大学的业余工商管理硕士班,经过三年苦读,获得了MBA学位。
1996年初,他俩觉得不再为洋老板打工,自己出去闯天下,自立门户的条件已成熟,便壹起递上了辞呈。
首先遇到的难题是资金不足。
幸运的是,遇上壹位对他俩才华很欣赏的大款李天霁,答应鼎力支持。
蒋、陆二人分析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又做过初步市场调研后,决定涉足中、短途公路物资运输。
经过筹备,办起了“神驼物资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李先生是大老板,任“董事长”,蒋、陆分任“董事兼正、副总经理”。
董事会决定,先小规模试探,买下三台旧卡车,择吉开张。
蒋、陆俩人既兴奋又不安,究竟是头回下水,心中没底呵。
但他们是MBA,对管理理论是熟悉的,知道应该先务虚,再务实,即先制定公司文化和战略这些“软件”,再搞运营、销售、公关等这些“硬件”。
他们观察本地公路运输服务业,觉得竞争者虽多,但彼此差异不大,不见特色,这正犯兵家之大忌。
“神驼”必须创造自己独有的特色1经仔细推敲,决定“神驼”就是要于服务方面出类拔萃,这指的是货物运输的质量(完好率)、及时性和低成本。
他们为公司拟定的企业精神是四个字——服务至上.但要做到这壹点,需要适当的人来保证。
蒋、陆二人觉得于这创业阶段,公司结构和人员均必须贯彻“少而精”原则。
为此,组织结构只设俩层,他俩均不要助理和秘书,直接壹抓到底。
分配上基本是平均的,工资也属行业中等,但奖金和企业效益直接挂钩,部分奖金不发现金,改取优惠价折算的本企业股票。
基层的职工只分内、外勤,外勤即司机和押送员,值勤则是分管职能工作的职员,他们的岗位职责且不太明确,而是编成自治小组,高度自主,有活壹起干,有福壹同享,分工含混,可多学技能知识,锻炼成多面手。
这种设计会带来俩个他们已预计到的问题:壹是工作很累,忙起来简直不分昼夜,也没有周末休假,尤其是他们俩自己。
但他们且不于乎,说:“反正年轻,劲使不完,身体累不垮,创业维艰嘛。
”二是职工们必须有极大自觉性,高度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