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措施类答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背专题:对策措施类
设问形式
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答题策略
对于措施类试题,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同学们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题时注意两点:
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
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常考的几种对策措施类的答题模板
(1)污染问题治理措施: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理措施: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资源短缺问题治理措施: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资源进口或跨区域调配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人手。
(4)流域治理措施:建设水利工程;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5)区域农业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和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6)城市化问题治理措施:治理环境污染;植树种草;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等。
(7)人口问题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8)自然灾害防御措施:修建防灾工程,进行减灾规划,制定防灾法律,注重减灾管理,加强公众减灾教育。
真题演练:
例1.(2014海南文综 10分)环境保护
右图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
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
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分析该农业取耕地面积
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例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称,北京将加强
与周边城市合作,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和首都经济圈形
成。河北省将利用环绕首都北京的优势区位,构筑“环
首都经济圈”,加快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实施环首都和沿
海“新城战略”,打造京东、京南、京北三座新城,其中
京东、京南两座新城的城市人口将超过100万。下图为
环首都经济圈规划图。
材料二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出现强暴雨天气,降雨
量为1951年以来最大。此次暴雨使北京多个区域一片汪
洋,导致数十人死亡。现代城市在暴雨面前,显得尤为
脆弱。今天,内涝,就是城市的伤口。
(1)现在有人把首都称为“首堵”,反映出北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除此之外,你认为北京市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2)为了减少“城市病”的出现,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3)在“环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方面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结合北京等城市的水灾,谈谈如何防治城市内涝。
例1、(该地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水用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2分)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2分)(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2分)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答对其中1项得2分),答对其中2项得4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得分不超过4分)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并发挥想象,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即可。
例2、(1)城市交通拥挤。人口膨胀、住房拥挤、资源紧张、噪声污染、发展空间受限、固体垃圾污染、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
(2)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建设卫星城,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3)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4)①合理规划,合理选择防洪标准,形成雨、污分流系统;②增加排水设施;③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如修建雨水调节池等);④建设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健全水灾应急管理体系,科学制订防汛应急预案等。
试卷第1页,总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