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学设计:第4课 《诗经》两首 -含答案

合集下载

湖南省高中语文 第4课 诗经两首《氓》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高中语文 第4课 诗经两首《氓》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氓第二课时一、导入:《诗经》有如彼岸之花,幽香渺渺。

更如永恒的明月,见证我们的前尘往事。

昨天我们从字面上解决了《氓》的基本内容,发现这样的故事也总是在我们生活中,甚至是我们自己的家庭里上演,今天,我们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

二、让我们在朗读中回顾故事情节:全班朗诵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追忆了她与“氓”恋爱—结婚---婚变的全过程。

但是细心的我们会发现,诗中有一些诗句似乎与情节无关,是哪一些诗句呢?请学生讲解:“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三次写淇水的诗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你觉得这些诗句有何妙处?这些诗句与女子的婚姻有什么联系?这些诗句实际上就是《诗经》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比、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两种手法常常连用。

比兴手法的妙处: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

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两首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诗经》两首感悟《诗经》1.诗三百,思无邪,一杯千忧散,三杯万事空。

《诗经》,就像一个有情义的男子,怀着一种虔诚的信念,为生活许下一个执着不变的承诺。

时而喜欢在湄水之畔流连,在凄美的月色下踉跄低回,在茫茫的苍原上传达爱慕与唱和;时而喜欢吟唱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来表达他的情意;时而喜欢咏诵着“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来记录曾与心爱的女子有过的浪漫相遇;时而喜欢高呼着“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来梦想着以后美好的日子。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情生情死,乃情之至。

《诗经》,也好像一位美丽有内涵的女子,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去发掘。

简单质朴是她的心性,优美以及深邃是她的涵养。

在悠悠苍天、广袤大地上,有采卷耳的姑娘们,有在田园里劳作的小伙子们,他们回忆的是曾经沙洲河上那阵阵的欢声笑语,他们回忆的是时常流淌在梦里的那些美好的人生与理想,就这样揣着一份难言的情愫,他们的语言在静夜这条古老的河流里辗转反侧,流淌了几千年,誓言传承亘古未变。

在静谧的深夜里品读《诗经》,我眼睛里的现代世界瞬间铅华褪尽,我所站着的土地上不再是高楼大厦,灯红酒绿,而是一片郁郁葱葱、林木森森的原始丛林;借助《诗经》,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年前的古人风貌,牧童短笛,野鹿呦呦,莺燕翔舞,河口小洲,漫漫溪水,有采蒲的姑娘,有勤劳的汉子……2.时光悄然流转。

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在田地与山野之中,在湖泊与河流之畔,在一望无际的大地和天空之间,在野草与野花的苦寒清香之间,人们采摘着快乐、忧伤和梦想。

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随口吟唱,便化为质朴的诗。

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些简简单单、来自心灵的诗将会流传百世,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诵,成为这古老国度的诗歌之源,赐给历代诗人无尽的灵感。

“思无邪”,那个时代的爱情也有野花的自在芬芳。

芦荻飘飞似雪的季节,年轻的他和她在原野上相遇。

进入他和她视野的,是彼此。

当希望有一个人出现时,这个人出现了,于是难以离弃,于是携手百年。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中的两首诗;(2)理解《诗经》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优秀诗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运用所学知识,学会评价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2)认识《诗经》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学会借鉴和传承;(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3.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语的准确理解;2. 诗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中的关键词句;3. 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了解《诗经》的特点;4.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5. 采用情境教学法,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3. 合作探讨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赏析诗句教师挑选诗中的优秀诗句,进行详细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两首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句赏析的写作能力;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思维敏捷性、合作意识等。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诗经》中的优秀诗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经》的魅力;2.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了解古代诗歌创作的背景;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创新设计]一、教学内容理解《伐檀》《硕鼠》的诗句含义和表现手法,体味这两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经》中民歌的艺术特点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两课时2.课型:比较阅读课三、预习要求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领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品味艺术技巧。

预习时还要对照课文注释,疏通词义,并把握其章法特点。

四、教学蓝图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同角度的比较方法以加深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和各自特色的理解与把握,重在对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方法的指导。

五、教学过程1.讲清比较阅读的意义这篇课文由《伐檀》和《硕鼠》两首诗歌组合而成,可一篇一篇地教学,也可将两首诗糅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则是后一种教学思路。

《伐檀》与《硕鼠》均选自《诗经·魏风》,属古代民歌系列,两诗都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两首诗又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们俱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可见两首诗在诗体、语言、表现手法和风格上有显明的共性。

也正是如此,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可以分辨它们的同中之异,加深理解,更好地体味和把握这两首诗的“个性”。

2.强调作好比较阅读的前提要作好比较阅读,首先要十分熟悉所阅读的作品,否则,以其昏昏,难以作好真正的比较。

因而应先要求同学反复吟咏《伐檀》与《硕鼠》,对这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做到娴熟于心。

其次要扩大阅读面,因为比较除了“横1比”(即《伐檀》与《硕鼠》作比较),还有“纵比”(如将《诗经》与其他时代的古诗相比),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宽泛的阅读面和阅读积累,否则就无法完成多层面的比较阅读。

再则,要启发学生掌握多种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手段。

3.指点比较阅读的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环节。

教读这两首诗,一般可作这样三种比较:(1)对不同时期的诗歌进行比较。

例如将《伐檀》《硕鼠》与《涉江》作比较,可以看到《诗经》的国风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感受、情绪和愿望,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而以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为代表的《楚辞》,表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诗人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现实和理想交织在一起,可谓我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先导。

新人教版必修2高考语文诗经两首《氓》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考语文诗经两首《氓》说课稿复习(教师专用)(精品教学设计)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陇西行》(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思考 用心体会 一课一得 坚持小结
拓展阅读
2、推荐阅读: 《诗经·邶风·击鼓》
生进一步感受诗中情感。
通过小结,梳理所学,总结 所得。
培养兴趣,拓展阅读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完成文化传承与理解。
教学反思
怎样调动学生,以一种跨越古今的情感,去阅读诗经?
抓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内容; 2、审美鉴赏与创造:
通过吟咏体验、审美交流等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掌握诗中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 3、文化传承与理解:
深刻体会士兵的家园之思,激发阅读《诗经》和边塞诗的兴趣。 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反复诵读,体会《采薇》中士兵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难点:引导学生自己体会《采薇》士兵情感的复杂性,并能激发学生对边塞诗和《诗经》的阅 读兴趣.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关雎》、《蒹葭》两首名篇,对诗经四言诗的节奏、起兴和重 章叠句的手法都有初步的了解。《采薇》的教学难在学生对诗中人物内心的把握、挖掘,学生 体验不够则把握不了、挖掘不深。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概括为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围绕《采 薇》的情感内容实施教学,让学生分析、体会士兵的情感,并学会表达情感的艺术方式,在此 基础上激发学生阅读《诗经》和其他边塞诗的兴趣。本堂课的核心素养如下: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时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通过多种诵读方式、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小组探究与讨论的方法来学 习。 我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用抒情的语言、配图配乐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尝试走进士兵 的内心世界,真正地体会到《采薇》中士兵的情感。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

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

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

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争辩解疑)自读文本,思考: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4《〈诗经〉两首》《采薇》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4《〈诗经〉两首》《采薇》课文简析
提示:(1)对比、衬托。(2)前四句,以乐景写哀情, 实写景,虚写情,以景寓情,以鲜明的画面表达强烈的感 情;后四句,先描写行军路中的感受,然后直抒胸臆。
4.《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 的所思所感。请概括一下各章的内容,探究士兵对戍守 边防的戍卒态度
表现戍卒远别家室、历 对 狁满怀怨恨,在
第1~3章 久不归的凄苦心情
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
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 、毫不懈怠之情,并
第4~5章 戍卒的辛劳
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
第6章
写归途的艰辛和心情 的悲苦
美,表现出一种自豪 感
退出
《采薇》课文简析
[课文主旨]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全诗 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 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脉络梳理]
1.“采薇采薇”“曰归曰归”的主语是谁?两句在 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1)士兵。(2)前者表现军粮不足,士兵生活 艰苦;后者表现士兵内心思家的呼唤。
2.“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 的叠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 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 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以上四句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思的?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_第2单元第4课 《诗经》两首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_第2单元第4课 《诗经》两首

3.相关知识 四言诗
四言诗是诗体的一种。“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 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
四言诗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 出现不多。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 大体还是用四言体。但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 位。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 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 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钟嵘《诗品 序》说,时人对于四言,“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 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组 氓之蚩.蚩( chī ) 乘彼垝.垣.( guǐ )(yuán) 夙.兴夜寐( sù ) 体无咎.言( jiù ) 不可说.也( tuō )
咥.其笑矣( xì ) 匪我愆.期( qiān) 卜筮.( shì) 于.嗟女兮( xū ) 淇水汤.汤(shāng)
huáng
靡.盬.( mí)( gǔ ) 象弭.(mǐ ) 四牡.( mǔ ) 小人所腓.( féi ) 载渴载.饥( zài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匪来贸丝( 匪,通“非”,不是
)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脱身
)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
)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叹息声
3.《采薇》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 现了什么感情?
答案: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牡 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 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 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 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 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 怀。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语文 第04课 《诗经》两首(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4课《诗经》两首(第01课时)1.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诗经》收集了从至大约500年间的诗歌篇,展开了周代的社会生活画面。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体例:风、雅、颂。

风,不同地区的,含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bīn)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时的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的,《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手法:赋、比、兴。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为主,兼有杂言,多用重章叠唱以加强抒情效果。

《诗经》押韵,或句句押韵,或隔句押韵,或一韵到底,或中途转韵。

2.《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

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

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

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氓()之蚩蚩()将子无怒()匪我愆期()乘彼垝垣()()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我贿迁()无与士耽()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咥其笑矣()隰则有泮()()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①匪来贸丝:____通___()②将子无怒;___通___ ()③于嗟鸠兮:____通___()④犹可说兮:___通___ ()⑤隰则有泮:___通___ ()1.现实主义西周初期春秋中叶 305 诗三百民间乐歌宫廷宴享歌颂祖先功业四言3.méng chīchī qiāng qiān guǐ yuán zài shì jiù huì dān cú qí shāng jiān chángxì xí pàn4.①匪,通“非”,不是;②无,通“勿”,不要;③于,通“吁”,唉;④说,通“脱”,解脱,脱身;⑤泮,通“畔”,边岸。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

(2)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文学特点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义。

(2)学会欣赏《诗经》中的韵律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揭示。

(2)领悟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掌握《诗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经》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解读《诗经》中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3)领悟《诗经》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学习经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自主翻译两首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经》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分析两首诗的寓意和价值观念。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的朗读和背诵任务。

2. 写一篇关于《诗经两首(伐檀硕鼠)》的鉴赏文章,包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的背景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的能力。

2024年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4课《诗经》四首鹿鸣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4

2024年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言志第4课《诗经》四首鹿鸣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4
答案:这首诗歌主要描述了君臣宴饮的盛况,表达了诗人对君王的敬仰和对国家的祝福。
2. 请分析《鹿鸣》中的象征意义,如“鹿Fra bibliotek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案:“鹿”象征君王,表达了对君王的敬仰之情。
3. 请解释《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诗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宴请嘉宾,共同享受美食和音乐的喜悦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品质。通过学习《鹿鸣》,学生能够提升对古典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理解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语言风格独特,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本节课的重点是深入解读《鹿鸣》的诗歌内容,理解其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背景。难点在于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诗经的语言风格和象征意义较为难以理解,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此外,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为被动的态度,需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教学总结: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通过学习《鹿鸣》,对诗经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诗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学生对诗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于更直观地展示《诗经》的时代背景、诗歌形式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鹿鸣》。

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氓

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氓
为现实主义,《诗经》便成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
头。其取材于生活,真切地反映生活,突出真景物,
写出真感情的写实风格,以及“饥者歌其食,劳者歌 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
语法现象
1、通假字 说——脱 泮——畔 于——吁 2、古今异义 (1)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 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2)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
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 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女主人公容颜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
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 弃的家伙。
(qiān),本指 通“毋”,不要。 过失、过错,这里 你,先秦时表尊 指商量婚事。 古义:把……作为(看作);今义:认为。 指延误。 (qiāng),请, 称。 渡过。 愿。
译文:有个青年笑嘻嘻地抱着布匹来买丝,其实他不是来买 丝,而是来找我商量婚事。我送你渡过淇水,直到顿丘。不 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请你不要发怒,就把秋 定为婚期吧!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整体感知 《诗经》形式上有何特点? 题目: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 诗篇的内容。 句子:基本句式是四言,朗读时一般读成“2—2” 节拍。 结构: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 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语汇: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
相关图片
求婚
始乱终弃
无,没有。
(jiān),浸湿。 差错,这里指爱情不 准则。 围着车子的布幔。 不专一,指变了心。 三心二意。 专一。
译文: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坠落。自从我嫁到你 家,多年来过着贫苦的生活。淇水的水势很大,浸湿了车上 四周的布幔。我对爱情始终如一,男子却怀有二心。男子的 行为没有准则,在品德上三心二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诗经》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 先秦、南北朝诗歌 4 《诗经》两首
红颜既逝始识莫为情耿, 君不见沙场征战几人回。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技法提炼 随堂检测 时文赏读
书香晨读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内容上分为


三部分,其中“
”包括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
”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

主要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四十篇。表现手法主要是
;形式上
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
,
《伐檀》《硕鼠》为其代表作。
高考小贴士
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发了女词人李清 照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一味投降、偏安江南的懦弱 行为。 2.即景抒情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感慨油然而生。如李白的《春夜洛城 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折杨柳》的笛 声,不禁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来,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感染人,
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
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三是
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之《氓》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4课《诗经》两首之《氓》教案
幻灯片、学案
出示重点理解题的分析,并适当举例。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
老师适时讲解,学生理解总结归纳。
24分钟
自制
3
4
5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学习者特征分析
授课班级301班学生整体来说在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好。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应该在自主完成环节上提高效率,以便教学任务按时完成。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编号
对应的
知识点
学习目
标层次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1
识记
幻灯片、学案
给出《诗经》的有关介绍。
出示学生活动,学生明白自己做什么。
必要答案的呈现。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F.播放—讨论—总结
引导学生,明确分析思路
15分钟
自制(个别图片下载)
2
2
理解
学生解答,教师引导并补充
学生思考回答
给出语句
学生分析
评价学生答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 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诗经两首(伐檀硕鼠)》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伐檀》和《硕鼠》两首诗。

(2)理解《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历史、文学和文化意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文化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两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从《诗经》中汲取智慧,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经》的背景知识,包括其历史、文学和文化意义。

2. 《伐檀》和《硕鼠》两首诗的主题思想、文学特色和艺术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经》中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诗经》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的深入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经》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研究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经》相关内容,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伐檀》和《硕鼠》,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经》中的意象、象征和隐喻。

5. 课堂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对两首诗的分析和解读。

6.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进行点评,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伐檀》和《硕鼠》为例,深入剖析《诗经》的艺术特色。

3. 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伐檀》和《硕鼠》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高中语文《诗经两首卫风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一、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二首-诗经·卫风·氓 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案:第二单元 第4课 诗经二首-诗经·卫风·氓 教学反思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课后反思
对本节课,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一、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回答问题自告奋勇,极为踊跃。

二、我个人思路也非常流畅。

三、舒婷的《致橡树》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有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诗歌的教学要尤其注重学生的诵读,在设计本课时把诵读作为重要目标,也注意引导学生的诵读,但对学生情感引导感觉不流畅,不能水到渠成的体悟,让人不尽如人意。

学生发言时要控制时间,如果学生没有听清要求,发言内容答非所问要及时制止,再次明确要求,不可使其发言完毕避免占用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3.揣摩《采薇》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历。

三、书目推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美妙的经典。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也让美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学生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知识《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

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学生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

注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讨论解疑)自读文本,思考: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光流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伤心难过。

但是,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彼此决绝了断吧!明确:第一至二章:恋爱——热情幸福第三至五章:婚变——怨恨沉痛第六章:决绝——清醒刚烈坚强②《采薇》侧重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表现了他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明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边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等诗句可以看出。

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

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由于意识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他对玁狁满怀怨恨,在对玁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有一种自豪感。

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尽情赞叹已军的装备精良,气势雄壮。

(六)品析艺术手法1.《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①回忆和对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劳动妇女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

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采薇》前三章与我们初中学过的《关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重章叠句:“章,音乐名称。

‘乐竟为一章’,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

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

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的心情。

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五、课堂探究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思路点拨】此问题涉及到同学们把握文学形象的能力。

探究时,可从三方面入手:①从叙事角度入手;②从塑造的人物性格层面入手;③从《诗经》“六义”中的赋、比、兴等手法入手。

【明确】(1)在叙事中呈现性格。

本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教训,第四节写被遗弃,第五节写受虐待,第六节写与男子决绝。

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2)在摹写人物性格层面完善形象。

恋爱时,女主人公热情、温柔,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时则是心急主动地追求。

结婚后,经过婚姻生活的考验,女子更是勤劳,任劳任怨;而男子则好逸恶劳,不念旧情。

婚变后,女子一反常态,决然分手,表现了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也更显示了男子背信弃义、见异思迁、喜新厌旧的本性。

故事完整,人物形象丰满。

(3)从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着眼,特别是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如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深意浓;以桑叶枯黄陨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状,也指男子变心感情枯竭。

由桑叶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整体看又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对比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思路点拨】此问题涉及到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探究时,同学们可立足于人物的“行为”“情态”“品质”等方面,进行分类比较。

【明确】(1)从文化视角体会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如“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尤其在爱情方面,少了宽泛的选择范围,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剧。

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为人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

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在叙事中运用对比,在故事发展中呈现对比。

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

婚后,“于差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伤心。

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

也有“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

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暴虐起来。

婚前婚后,判若两人。

也有“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

这些对比,形象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杨柳”。

【思路点拨】探究时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本诗借“采薇”而抒发戍边士卒征战辛苦、思乡哀怨之情的具体语境;二是折柳习俗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首先,《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而诗中“杨柳”则成为“折柳赠别”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

因“柳”与“留”谐音,汉人“折柳赠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舍,不忍相别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

因而“折柳赠别”又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其次,柳树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

其中像“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叠字的例子比较多,这样反复吟咏,构成了回环往复的音律,给人缠绵悱恻的美学效果。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会了一些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

一起领略了《诗经》中的爱情诗、征役诗的无限韵味。

当代作家王安忆说:“《诗经》本身就是一条河流,一条文字的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永远生活在《诗经》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

”课后我们大家更应该多读一些《诗经》中的作品加深理解进而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

七、教后反思【知识链接】《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十五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