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就是孔子儒学传统
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
运城实强汽车科技学校讲座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一)一、国学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城:截至2017年,山西省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有116个项目,运城市25项:民间文学·万荣董永传说、万荣笑话、传统音乐·新绛绛州鼓乐、运城眉户、传统美术·闻喜花馍等)2、什么是国学?A、大家是不是认为,国学就是等同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如四书五经?(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
)B、国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一切中国本土的学术文化都算国学,甚至佛教里的禅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学,也算国学。
这么说吧,你就把“国学”理解成“中国传统文化”吧。
诸子百家,唐诗宋词,传统戏曲,中医巫术,风水堪舆,都是国学。
C、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3、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儒家思想十分丰富。
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仁: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爱人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国学简介
国学概述一、什么是“国学”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
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热再次兴起一直沿袭至今“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
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
关于国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几点思考?摘要:中国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是先秦儒学?还是儒释道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其本质何在?这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最敏感也最关键的问题。
然而长期以来,汉语学术界对此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于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而本文则认为,所谓儒释道及其本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究其实,则不过在于遵循一个“道”字;而且这个“道”,就是古已有之的所谓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儒释道”。
关键词:儒、释、道、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的实质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所以传承下来,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的多元文化与国学的推行者们有很大的关系,如今学术界掀起了振兴国学研究热潮,首先在中国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的发展是兴邦之事,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有待于探讨,其次在大学里开设国学研究所,就意味着传承了国学的发展吗?在阐述这个命题前,首先弄清楚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
不论是秦砖汉瓦,还是明月清关,考据学证实非秦即汉。
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到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国内外很多人总以为儒家是中国文化主流,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不错,儒家是官方认可和提倡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但是仔细考察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儒家不过是一层美丽的外衣,而外衣之内的躯体是另外一个东西,有人认为是道家、法家等。
我认为也不是道家、法家,而是儒释道及其诸子百家。
说到此,这个问题似乎扑朔迷离了。
其实学术界对国学的定义一直有争议,名家众说纷纭。
陈独秀认为:“国学是什么,我们实在不太明白。
当今所谓国学大家,胡适之所长是哲学史,章太炎所长是历史和文字音韵学,罗叔蕴所长是金石考古学,王静庵所长是文学。
除这些学问外,我们实在不明白什么是国学?”曹聚仁也认为:“科学之研究,最忌含糊与武断,而国学二字,即为含糊与武断之象征”。
国学知识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等;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
集四部;
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讲演录》所分,分为
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来源
“国学”之名,始之
清末。其时欧美学术 进入中国,号为“新 学”、“西学”等, 与之相对,人们便把
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
为“旧学臣、父子、
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
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11Ps的内涵
美国著名市场营销 学家菲利浦·科特勒 教授又提出了11P营销 理念,即在大营销6P 之外加上调研、区隔、 优先、定位和人,并 将产品、定价、渠道、 促销称为战术4P,将 探查、分割、优先、 定位称为战略4P。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 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 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境界。
《大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大学》的主要内容在于阐发儒家内圣外王 的政治思想。朱熹曾概括为“三纲领”与“八条 目”。
11PS
• • • • • • • 产品(Product)、价格(Price)、 促销(Promotion)、分销(Place) 政府权力(Power)、 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 调研(Probe)、区隔(Partition)、 优先(Priorition)、定位(Position) 员工(People)“
4RS理论的优缺点
我对国学的认识
国学的认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逐渐认识,国学热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中国风!甚至几十年前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教授对传统的中国国学就赞赏有加。
他直言不讳地说过:由于中国人拥有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所以最有资格统治世界。
由于世界性的推崇,所以现在的人们都跟风似的把国学引进了中小学课堂,引进了商业企业培训机构。
更有不少社会团体民间学人也都纷纷的打起了国学的大旗,竭尽全力的向人们介绍国学经典,弘扬优秀的国学思想。
可是,有不少人都认为,国学思想太迂腐了、太懦弱太陈旧了,对青少年的成长没有好处,成天接受这些教育会把人培养成软弱无力的绵羊,缺少昂扬向上激情和斗志。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很不了解国学的。
更不了解为什么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文化没有断层,民族得以繁衍发展而且越来越强大。
这些都得益于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国学底蕴作血脉支撑。
国学并不仅仅包含儒学,更包含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兵家思想、纵横家思想等等饱含东方智慧的百家思想。
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才诞生了蜚声世界的各家智慧人物,如姜子牙、鬼谷子、诸葛亮、刘伯温等等神一般的传奇人物。
造成国学就是儒学,就是《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等错误印象的原因除了媒体上的误导以外,各类民间的讲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提到国学,人们就想到了孔子,想到了《论语》,想到了《弟子规》。
所以,有些人就很反感国学教育,认为国学就是《弟子规》这样的具有农耕思想典籍。
接受这些教育将来不把孩子都教育成了没有个性没有冒险精神的绵羊了。
所以,我再次申明自己的观点:讲国学不仅仅要讲儒学经典,更要讲《六韬三略》《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百家学说中的文化精髓。
讲国学就要培养青少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志向。
国学基础知识2017
Y、对N、错
【正确答案】N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论语》核心内容是古代知识分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的讨论。
7、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
12、《尚书》又称( ),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A、《书》
B、《书经》
C、《礼书》
D、《四库全书》
【正确答案】A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尚书》又称《书》、《书经》,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五福的是( )。
A、长寿
B、富贵
C、安康
D、善始
【正确答案】AB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五福包括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A、医学
B、戏剧
C、星相
D、数术
【正确答案】ABCD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7、( )、兵法、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为国学宗教、哲学其分枝。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韩非子
【正确答案】ABC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道家、墨家、法家、兵法、纵横家、阴阳家、农家都为国学宗教、哲学其分枝。
Y、对N、错
【正确答案】Y
【您的答案】
【答案解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翻译为: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
16、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国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国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国学,是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内容的研究与探索。
它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承和积淀,是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国学包含了众多的知识点,如中华经典、儒学思想、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等。
本文将对国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华经典中华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包括了《四书五经》、《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等。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代表作,它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尚书》、《诗经》、《易经》、《春秋》、《左传》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精华,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儒学思想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等等。
儒学思想倡导“仁政”、“礼乐”、“敬老”、“尚贤”、“乐群”等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秩序的稳定、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灵魂。
三、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文明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主要包括了古代文明、远古文化、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这些历史文化包括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文学艺术中国的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其作品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绘画、音乐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诸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文景观、历史事件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00个国学知识点总结
100个国学知识点总结一、儒家思想1. 孔子: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思想的开创者。
《论语》是其思想体系的代表作品,以“仁”为核心理念。
2. 孟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性善”,提出“天命”、“道德修养”等理论。
3. 王阳明:儒家思想家,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理论,强调“心学”,被誉为“后期儒家的开山祖师”。
4. 曾子:孔门弟子,提出了“中庸”、“正名”等理论。
他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尔雅、说文解字:《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词典之一,是一部考据文字的工具书;《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字典。
二、道家思想1. 老子:《道德经》的作者,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论,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庄子:道家思想家,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提出了“逍遥游”、“道可道,非常道”等理论,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佛家思想1.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提出了“四谛”、“八正道”等理论,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鸠摩罗什:中国佛教的早期传播者,翻译了大量佛经,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周易思想1. 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典籍,是周文王和周公制订的占卜、祭祀、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卜辞,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2. 易经:《易经》是由《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和《春秋》等经典文献汇集而成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
其中包括“阴阳”、“八卦”、“变易”等重要概念。
五、诸子百家思想1. 荀子:儒家思想家,提出了“性恶”、“言不由衷”等理论,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韩非子:法家思想家,提出了“劳民伤财”、“百姓苦”等理论,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孙子:兵家思想家,提出了“谋略”、“兵法”等理论,对战争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一浮对国学的楷定
马⼀浮对国学的楷定汤⼀介马⼀浮先⽣是我国“现代儒学三圣”之⼀,如果说熊⼗⼒先⽣是哲学家,梁漱溟先⽣是思想家,那么马⼀浮先⽣可以说是经学家。
“经学家”与“经学史家”不同,“经学史家”可以是学术⼤师,⽽“经学家”不仅是“学术⼤师”,⽽且是“思想理论⼤师”,马⼀浮先⽣的思想是建⽴在“六艺之学”基础上的⼀套思想理论体系。
马先⽣在《泰和宜⼭会语·对毕业诸⽣演词》中说:“国家⽣命所系,实系于⽂化,⽽⽂化根本则在思想。
从见闻得来的是知识,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个体系,名为思想。
”这段话说明思想体系的建⽴对国家命脉多么重要。
《马⼀浮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马⼀浮学术思想体系可靠的权威性⽂本,可谓意义重⼤。
■马⼀浮先⽣把“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的提法,应为我们研究“国学”者所重视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的民族复兴的过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民族⽂化复兴的⽀撑。
因此,上个世纪末在我国出现了复兴中华民族传统⽂化的“国学热”。
然⽽“国学”作为⼀种学术⽂化应如何定义,则是众说纷纭。
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即中国传统⽂化,这或失之太宽,盖凡⼈创造的均可属⽂化;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即儒学,这⼜似失之太窄,因中国⼀向以儒释道三家并称;或谓“国学”即儒释道三家之思想⽂化之合称,这或并未究其源头。
我想,各种对“国学”的定义也许都有其可取之处,可并存⽽不相悖,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不过我认为,马⼀浮先⽣把“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的提法应为我们研究“国学”者所重视。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在《历史的起源与⽬标》中说:“直⾄今⽇,⼈类⼀直靠轴⼼期所产⽣、思考和创造的⼀切⽽⽣存,每⼀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焰。
⾃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期潜⼒的苏醒和对轴⼼期潜⼒的回忆,或⽈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量。
对这⼀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不断发⽣的事情。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
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十二道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国社会的精神基石。
其中,国学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哲学、文化、历史、经典等方面,是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国学具有共同的文化特点,包含着许多精髓,下面将介绍国学的十二道精髓。
道一:儒学。
儒学作为国学的核心,强调仁爱之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克己复礼,礼为重要内容。
儒学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道二:诗词。
中国古代诗词受到崇高的地位,被视为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体。
诗词与文人骚客的情感和哲学思考相结合,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道三: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一种以书写文字为主要形式的艺术。
书法注重笔画的造型和节奏感,通过墨与纸的柔韧性展示出中国人的内涵和智慧。
道四:古籍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古代典籍的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以便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道五:经史子集。
中国的经典包含了很多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如《易经》、《黄帝内经》、《论语》等。
这些经典著作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思想和智慧,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道六:哲学思辨。
中国古代哲学思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如儒学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道七:音乐艺术。
中国音乐艺术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音乐与人的和谐关系,通过音韵的流动,传递出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
道八:礼仪文化。
中国有着丰富独特的礼仪文化,为中国古代社会和今天的社会秩序、伦理道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礼仪文化强调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秩序,是国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九:考古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考古遗产的国家,考古学作为国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历史,发掘并保存了大量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仁”的思想——核心
(1)含义: “爱人”
(伦理范畴 )
人—人
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 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②地位: ③表现:
核心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
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 孔子学院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 鲁国的都城,是我国 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 遗产,其中最著名是 曲阜三孔——孔庙、 孔府、孔林。
教材结构: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生平)
二、开创儒家思想
三、古代大教育家
(重点1:政治思想) (重点2:教育思想、成就) (重难点:对中国、对世界)
对世界
传入韩国、日本成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 传入西方被欧洲启蒙思想家借鉴启发 当今世界仍有很多学者推崇儒学
观点争鸣 李贽: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千变万化的孔子形象 康有为: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祖师爷
郑国 蔡国
绝粮七日
卫国 55岁离开鲁国 鲁国
匡城受困
陈国
楚国
64岁重返卫国 68岁回到鲁国 周游列国
4、周游列国先后到了卫、陈、曹、
宋、郑、蔡六个诸侯国
情景探究
孔子的生平事迹反映出什么样的理想追求?
问题四
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 孔子的“仁”的主张不符合统治者需要, 不适应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时代特征。
• 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 • 对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 范, • 对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2013学年高二(语文版)语文选修《论语》选读知能优化演练:第三单元(十二) Word版含答案]
一、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答案:登堂入室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子贡认为自己的知识修养比较浅显,容易被外人看到,理解;②同时认为孔子的学问修养就像数仞之高墙,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到宫室的华美;③所以叔孙武叔就是这样孤陋寡闻的人,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17.4)3.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
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国学常识正常版
国学常识(第一部分)1、国学的定义:中国固有的或传统的学术文化,是产生或发展于我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以道家思想为辅,杂以其他各派思想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礼仪学、工艺学、科学、伦理学、民俗学的统称。
2、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3、最早出现“国学”一词的两部点籍:《周礼·春官宗伯·乐师》、《礼记·学记》4、《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360多位学者历时13年完成,是我国最大的一套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是现行各种国学读本或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5、在我国历朝历代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
6、青少年主要研习的国学典籍:(1)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2)童蒙养正入门典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3)体现道家思想的《道德经》、《庄子》(4)体现儒家思想的《金刚经》、《心经》、《坛经》(5)体现文学、史学传统经典的《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元曲》(6)一些影响深远的典籍《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菜根谭》《诫子书》7、国学主要分为三类:文化典籍、艺术作品、传统技艺8、国学给我们的道德目标:简单概括起来有十道和十德:十道:(1)孔子——为人之道(2)老子——处世之道(3)庄子——养性之道(4)孟子——君臣之道(5)荀子——学习之道(6)孙子——韬略之道(7)管子——教练之道(8)韩非子—统驭之道(9)鬼谷子—权谋之道(10)大学——修身之道注:“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指专一,专心致志地学习。
四是静:指的是心要静,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
试论“国学”的核心.doc
试论“国学”的核心“国学”一词用于指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源于西学东渐的近代,但颇有质疑者,包括“国学大师”。
马一浮认为:“国学这个名词,如今国人已使用惯了,其实不甚适当。
一然即依固有学术为解,所含之义亦太觉广泛笼统,使人闻之,不知所指为何种学术。
’钱穆亦言:“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
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
’两位毕生研究“国学’,的大师,都以为“国学”一名不甚妥当,主要有两方而原因:第一,倘若国学就是本国学术,那么,早已受外来文化与学术影响的中国学术,还能以纯粹的“国学”来命名吗?第二,所谓“本国的学术”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假如把我国的哲学、政治、法律、科技、教育、宗教、历史、经济、语言文宇、文学、艺术、考古、戏曲甚至连节庆、饮食等民俗都包含在内,那么,这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或学术?由于定义过于宽泛,无论是用于教学普及还是研究探讨,都缺乏可操作性与实际意义,马一浮谓之“皓首不能究其义,毕世不能竞其业’。
尽管如此,两位大师仍然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而沿用“国学”之名。
如今,“国学”已成热门话题,不仅学者们以此著书立说,各大高校也相继开出“国学”课程,办起了“国学院”,“国学”已然成为一门学科或专门学术的定名。
因此,忽略大师们对“国学”命名的质疑,研究他们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一概念,或许对界定“国学”的内含与外延更有实质性的意义。
迄今为比的纷争主要在狭义“国学”。
比如,把“国学”视作独立的研究对象,显然不能无所不包,那它应该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倘若把“国学”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门独立课程,那它应该给予学生哪些“通识”呢? 提倡并研究“国学”的先驱之一章太炎曾说:‘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
’事实上,“章氏把诸子、文史、制度、内典、理学、历史等列入‘国学’,实际上是把过去‘经、史、子、集’都算‘国学’。
’马一浮对此不以为然:“四部之名本是一种口录,犹今图书馆之图书分类法耳。
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是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繁到简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儒学是国学的核心,经学是儒学的核心,人学是经学的核心,仁爱是人学的核心,孝敬是仁爱的核心。
一、什么是国学?中华文化是相对独立的农耕文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连绵不断具有5000年光辉历史的中华文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西方文化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慢慢传入中国。
资本主义西方文化即西学,所谓西学,就是西方之学、神灵之学、民主之学,所以,西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督教文化与民主政治文化两大块,并不包括近现代科学技术,因为近现代科学技术是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全人类科技智慧的集体结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相对于西学,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就称之为国学。
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之学、做人之学、道德之学,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光辉历史中创造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文化,所以,国学并不包括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技智慧,因为科技智慧是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自然科学,并不属于国学范畴。
1、国学如果按内容划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美食、民俗、礼仪、婚丧、中医、草药。
2、国学如果按学科划分: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3、国学如果按传统图书类别划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4、国学如果按发展顺序划分:包括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两汉经学、汉赋、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元曲、明清小说等等;5、国学如果按思想体系划分:包括儒、释、道三家。
二、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国学思想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必须采撷国学的精华,提炼国学的精髓,把握国学的核心。
儒家文化就是国学的精华、精髓、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公元前134年开始儒家文化就成为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脉文化。
国学之精髓
江苏南京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陕西西安 河南开封 洛阳 四川成都 河南开封 浙江临安
(汉族、鲜卑族) 隋文帝杨坚(汉族) 唐高祖李渊(汉族) (汉族) 太祖赵匡胤 高宗赵构(汉族) (契丹、白族、党项族) 金太祖阿骨打(女真族)
北京 北京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蒙古族) 明太祖朱元璋(汉族) 清太祖皇太极(满族)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 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生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 众和,博施济众。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 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强调仁政 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 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爱人即为“仁”的基本实质及内容,而这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由亲亲扩大到泛众。 。“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 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身逢乱世 立志求学 为官历程 周游列国 晚年遭遇 教育成就
经典篇章之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 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论
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 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 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 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 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 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 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 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 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 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 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
《封神演义》对孔子礼的描述
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
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孔子是中国儒学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国学三圣之一,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儒学创始人孔子个人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个人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个人生平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意思是:小的时候很穷,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
孔子3岁时,叔梁纥去世,葬于鲁国东部的防山,孔母未将墓的所在告诉孔子。
颜氏移居曲阜阙里,将其抚养成人。
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
19岁时孔子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做文书、委吏和乘田等小吏,管理仓储和畜牧。
娶宋人亓官氏为妻,第二年亓官氏生子。
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该子便名为孔鲤,字伯鱼。
孔鲤先孔子而死,有遗腹子孔伋,字子思。
23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冉耕等。
孔子的母亲在他17岁时去世,孔子希望将父母合葬。
为了打听父亲葬处,他将母亲棺殡停于路口(五父之衢),向路人打听。
后孔母的邻居曼父之母,告诉孔子叔梁纥的墓处,孔子这才将父母合葬于防。
古典中国风国学文化孔子儒家文化介绍PPT
国学教育
重振国学,对于唤起文 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 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 意义;
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 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 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 有重要的意义;
学合构而成。
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 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 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 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
体验而以乐为本。
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 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为往 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平”的使命意识,“居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 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 、医、卜、命、 相等五术。“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 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 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 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它兴起于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 在中国大陆,文革结束后思想学术自 由逐步有所恢复
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 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经典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 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 。
儒家思想
儒家的伦理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就是孔子儒学传统
20世纪20年代,围绕整理国故、国学书目和读线装书的问题,知识界发生了几次关于国学的论争。
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今天的国学讨论。
国故之争
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论争,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与反传统的对立。
1919年,刘师培、黄侃、梁淑溟成立“国故月刊社”,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批评文化思想界对孔子传统的激进态度。
自是,在对待国学问题上,学术界大致形成了拥孔派和反孔派的对立,其中以毛子水和张煊的对立为代表。
1919年,毛子水在《新潮》发表了《国故和科学精神》一文,认为国故不一定是“三纲五常”,也不一定是“四书五经”,“国故就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中国民族过去的历史”。
在“古代”与“现代”二元对立预设下,毛子水认为国故就是过去的历史材料,它好比是一具得了奇病而死的“尸体”,在今日世界学术上占不了什么重要位置。
虽说国故对现代没有影响,但对其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理清一段中国的学术史和中国民族的历史,也可以揭发“国丑”。
毛子水的这些观点,立即遭到张煊的反击。
张煊在《国故》上发表了《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他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强调古代与现代、旧学术与新学术之间的连续性,反对古代与现代的对立二分。
张煊认为,国故就是孔子传统,它还“支配我国多数人之心理,于四万万人之心中,依然生存”。
只要国人不弃之不顾,肯继承创新,国故
就可适应时势的需要。
国故派的薛祥绥则径直认为,国学研究就是为了发扬孔子道德,以挽救沦丧的世道人心,这颇能道出国故派把孔子传统当作国学的想法。
有意思的是,傅斯年、胡适也加入了论争。
傅斯年认为,研究国故有“整理国故”和“追慕国故”两种手段。
他本人最佩服整理国故的方法,而反对拥孔派追慕国故,因为它“忘了理性,忘了自己,真所谓其愚不可及了”。
胡适则批评张煊说,所谓国故能“应时势之需”,便是传统儒家“通经而政治平”的梦想。
1919年11月,胡适发表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系统地表达了五四反传统派对待国故的“纲领性”态度,他提出新思潮的四大原则,即“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其中“研究问题”就是要回答:何以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不能不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国粹?“输入学理”就是要输入“实用主义”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就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方法,从乱七八糟、无头无脑的“旧国学”里寻出一个前因后果的条理脉络来,从胡说谬解、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真价值来,以便再造中国的现代文明。
国学书目之争
1919年后,胡适打起了“整理国故”的旗号,开始写文章、作演讲,积极宣传研究国学。
1923年,应清华留美学生的请求,胡适发表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引起了知识界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
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里,胡适开列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周礼》《孔子集语》《春秋繁露》《三侠五义》《九命奇冤》
《史记探原》《考信录》《新学伪经考》等180余种书目;而且他还说所拟书目“并不为国学很有根柢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
实际上,胡适的书目主要涉及哲学史和文学史领域,况且数目多,短时间绝不能读完,显然不是“最低限度”的书目。
胡适的国学书目,引起梁启超的反弹。
他批评胡适的书目“文不对题”,认为这些书目不过是胡适按自己治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参考资料写成,许多书是“做白话文学史”的人才需要读。
他还指责胡适不要“因为自己爱做文学史便强一般青年跟着你走”。
梁启超还批评胡适不列基本的历史书籍,并发问道:“试问连《史记》没有读过的人,读崔适的《史记探原》懂他说得什么?连《尚书》《史记》《礼记》《国语》没有读过的人,读崔述《考信录》懂他说的什么。
连《史记·儒林传》《汉书·艺文志》没有读过的人,读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懂他说什么”?为反对胡适,梁启超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也规定“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开列《四书》《易经》《书经》《礼记》等25种。
他认为,如果这些书不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胡适和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表面上,只是数量的差别,实际上关系着研究国学的方法及目标的差异。
在胡适看来,国学只是一堆零碎的、没有系统的、没法阅读的“死”材料,必须用科学的精神,把它整理成“人人能读”、“人人能用”的古书。
因此,国学研究要“用新的眼光,新的方法,去整理老东西,把历来圣人和经典的偶像打破,拿他当作平常人和平常著作一样看”。
胡适看重哲学和白话文学这两个
领域,就是通过整理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为反孔、输入新思想及“文学改良”来提供接引和服务,其终极目的就是要除掉依靠偶像的旧势力这一“恶鬼”。
可见,胡适整理国学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孔子这个“偶像”和打孔子这个“恶鬼”。
相反,梁启超没有把国学看作过去死的材料。
1923年,也就在列国学书目不久前,梁启超在《治国学的两条路》的文章里,认为科学方法和德性学是治国学的两条路。
他强调国学最突出的是“人生哲学”,孔门人生哲学是用内省及躬行的方法(即德性学的方法),而不是用科学研究得来的。
如果联系到当时的“科学与人生观之争”,我们就体味到梁启超的国学研究,是把以孔门学问为核心的国学当作活的“人生哲学”来体验和实践,而不是把国学当作死的科学材料来研究。
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梁启超认为,《论语》《孟子》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的总源泉,它支配着中国人内外的生活。
他强调说:“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
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隔阂。
”梁启超告诫青年学生,要在中国社会有影响,必须躬行孔孟人生修养,熟悉中国社会的“共同意识”。
余论
在国学研究问题上,胡适与梁启超尽管存在差异,但作为文化界的领袖人物,他们开书目、提倡国学研究行为本身,似乎是一种学术思想转变的“象征”或“号召”。
从此以后,开书目、治国学便成为“时髦”,迅速影响到全国文化界,形成一股声势不小的“读线装书”的潮流。
受这股思潮的刺激,老一辈的吴稚辉、康有为、鲁迅,年轻一辈的“文
学研究会”的沈雁冰和郑振铎,“创造社”的郭沫若和成仿吾,为了挽救“五四”反孔成果,鼓励年青人学习西方现代科学知识,他们都把矛头指向胡、梁倡导的国学研究,掀起了“反对读线装书的运动”,并一直持续到1929年。
总之,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论争,其所谓“国学”、“国故”,表面上是指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历史,但如果具体到“国学书目”及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便可知:无论是传统派的人生观,还是反传统派的“打鬼”,他们心目中的“国学”,实际上就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传统。
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就在儒家”。
“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
中国民族之所以存在,因为中国文化存在,而中国文化,离不了儒家。
”因此,这次国学论争的实质是反孔与拥孔之争。
当时的知识界把国学主要看作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那么现在我们何尝不借鉴他们的观点?当研究国学无论是为了培养有国学修养的人才,还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或以文化“软实力”支援中国的和平崛起时,所学的国学难道不是梁启超所理解的“活的”儒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