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_传说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_传说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一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二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

孔子的传说故事与典故篇三《·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那你知道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善易不卜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

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

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

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

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

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

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

这都是我亲眼所见。

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

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

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

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卜卦,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知仙不为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

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

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

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

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

孔子的资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来历

孔子的资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来历

孔子的资料和故事,以及部分名言的来历一、关于孔子的故事:孔子诞生在鲁襄公21年,孔子出生在现今山东省的曲阜县。

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

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

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孔母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颜氏就解下腰间的绣纹,向麒麟角上缚住。

麒麟霍地张口狂鸣,吓得颜氏从梦中惊醒过来。

颜氏将梦境告诉孔父,孔父说:“相传文王出生时,他母亲也梦麒麟送子,谅来是吉祥之兆。

”不久,孔子诞生了,孔父发现婴儿的头盖骨与众不同,好像四周高中间低的样子,所以取名“丘”,字仲尼。

自古以来读书人读到“丘”字都读成“某”,写成“丘”,以示尊敬。

孔子出生时,混浊的黄河水,忽然清澈见底,这就是“圣人出而黄河清”的典故。

相传孔子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二、孔子的资料和故事:孔子幼年孔子三岁时,父亲忽然得了重病。

孔母颜氏日夜衣不解带的照顾,那知百药无效。

因此孔子三岁时,就成了无父的孩童了。

孔子有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孟皮,字伯尼。

伯尼天生残缺,不良于行。

孔子三岁时,伯尼九岁,已在私塾读书,可是常被顽童欺侮,伯尼窘得无地自容,因而不肯到私塾中读书。

孔母颜氏幼秉庭训,贤良温厚,可怜伯尼年少失父,又是跛足,于是忙里偷闲,教以诗书,循循善诱,伯尼获益颇多,因此孝顺过于生母,和孔子非常友善。

孔子小时侯,常常与伯尼到宗庙看祭祀,可以说每逢祭祀必到,五、六岁时,就将祭礼看得非常熟透。

孔子讲学图孔子七、八岁时,常常玩俎豆的游戏,俎与豆都是古时候的祭器,孔子与小朋友玩时,也有主祭、也有上香、献爵、奠酒、行礼……等。

他经常玩这些游戏,一点也不觉得厌倦。

颜氏看孔子成天玩俎豆的游戏,便诱导孔子与伯尼一起读书。

孔子十分聪明,颜氏教他认字,一教便会,片刻工夫,即将母亲所教的功课,读得十分熟悉。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号曰
仲尼。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关于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个常见的版本:
据传说,孔子的父亲叫孔雀东子,是一个贫穷但品德卓越的人。

有一天,孔子的母亲梅氏在梦中见到了一个神仙,神仙告诉她将有一个贵子出世,会成为伟大的人物。

梦醒后,梅氏便怀孕了。

几个月后,孔子出生了。

据说,当孩子刚刚出生的那一刹那,天空中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祥云,而且天空传来了一阵庄严的音乐。

这让人们相信孔子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孔子从小聪慧过人,精通经文,对礼仪也非常注重。

他的养父养母非常慢他,给予他良好的教育。

孔子在上学时久久不回家,非常用功。

因此,人们说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这个传说故事,象征着孔子本身的非凡才智和出生的高贵。

无论真伪如何,孔子的故事都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孔子的故事(10篇)

孔子的故事(10篇)

孔子的故事(10篇)孔子的故事(10篇)1)有关孔子的故事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烈。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_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90岁了。

那个老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的头,而且他的论点好像是正确的。

」2)有关孔子的故事孔丘六岁时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礼容的游戏,这是妈妈徵在教给他的。

孔丘扮演相国,阿牛扮演国君。

在街上摆出各种陶制的豆、盘等东西这还是妈妈托临巷的陶匠伍浮子专门给做的,为此妈妈还给他织了半匹布表示感谢。

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

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严厉地瞪了他一眼,说:国君怎么可以在祭祀的时候不守礼节,随便离座呢?并且还嘻嘻哈哈的,成何体统!阿牛却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说:好怪的一个人呐。

孔丘正待再说什么,却感到一双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过头去。

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

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

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

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那你知道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历史传说故事篇【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

孔子名人故事

孔子名人故事

孔子名人故事孔子名人故事(精选15篇)孔子是我们儒家教派的一代圣人,他的许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孔子名人故事,欢迎阅览!孔子名人故事篇1一天。

孔子带领着子路、子贡、颜渊等几个门生外出讲学。

师生们来到海州,天空忽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作。

当地的一个老渔翁把他们领进一个山洞避雨。

这山洞面对着大海,是老渔翁平常歇脚的地方。

孔子觉得洞里有点闷热,便走到洞口,观看雨中的海景,看着看着,不觉诗兴大发,吟成一联: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

老渔翁听了忙道:“先生,你说的不对呀!难道海浪整头整脑只有千层,沙坑不多不少正好万点?先生你数过吗?”孔子觉得老渔翁的活有几分道理,便问道:“既然不妥,怎样才合适呢?”老渔翁不慌不忙地说,“咱生在水边,长在海上,时常唱些渔歌。

歌也罢,诗也罢,虽说不必真鱼真虾,字字实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传神。

依我看,你那两句应当改成这样:‘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沙滩点点坑。

’浪层层,坑点点,数也数不清,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冲着老渔翁说:“哎哎,圣人作诗,你怎能乱改!”孔子喝道:“子路!休得无礼!”老渔翁拍着子路的肩膀说:“圣人有圣人的'见识,但也不见得样样都比别人高明。

比方说,这鱼怎么打法,你们会吗?”一句话,把子路问了个哑口无言。

老渔翁瞧着子路的窘态,也不答活,飞身奔下山去,跳上渔船,撒开渔网,打起鱼来。

孔子看着老渔翁熟练的打鱼动作,想着他谈海水、改诗句、议“圣人”、责子路的情形,猛然间发觉自己犯了个大错误,于是把门生招拢在一起,严肃地说:为师以前对你们讲过‘生而知之’,这句话错啦!大家要记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罢,顺口吟出小诗一首:登山望沧海,茅塞豁然开;圣贤若有错,即改莫徘徊!孔子名人故事篇2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有关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_传说

有关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_传说

有关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山东出了一个孔夫子,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个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且我相信这个影响还会更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著名故事:磨咀磐对问项橐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

”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

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

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

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

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

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

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

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

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

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

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关于孔子的小故事6则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故事一:孔子的小时候勤奋读书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介绍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介绍

和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介绍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的学者之一,相信大家都对这位圣人都有所了解吧!那么你想知道有关这位人物的一些传说故事吗?如果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哦!传说故事1、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

”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

”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

”遂投水而死。

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

《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3、孔子登上东山感觉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俯览天下,感觉天下也小了。

孟子也曾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这都是说立志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提升境界。

孔子起于累土,最终居高临下,有着非凡的气质和自信,其思想境界,超越了芸芸众生,故能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4、子贡去见孔子。

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

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关于孔子的民间故事传说

关于孔子的民间故事传说

【导语】孔⼦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被后尊为孔圣⼈、⾄圣、⾄圣先师等,“世界⼗⼤⽂化名⼈”之⾸。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孔⼦的民间故事传说。

欢迎阅读参考! 【孔⼦的传说】 改错 两千多年前,孔夫⼦带领着⼦路、⼦贡、颜渊等⼏个门⽣,周游列国,讲学传道。

⼀天晌午,天⽓有点⼉燥热,师⽣们来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忽听得“轰隆……哗啦!”“轰隆……哗啦!”孔夫⼦吃了⼀惊。

忙叫:“⼦路!” ⼦路正挥着鞭⼦赶车呢,听到呼唤,问道:“⽼师,有什么吩咐?” 孔夫⼦说:“听呵!⼭那边轰隆哗啦,⼜打雷,⼜下⾬,你怎么还⼀个劲地往⼭前赶车呢?快点⼉找个地⽅落脚,免得遭⾬淋!” ⼦路听了孔夫⼦的话,赶紧勒住缰绳,停下马车。

这时候,⼦贡忍不住“噗嗤”⼀声笑了,对孔夫⼦说:“⽼师,⼭那边并没有下⾬呀。

” 孔夫⼦说:“没下⾬,怎么会有雷⾬之声?” ⼦贡道:“⽼师有所不知。

过去,我曾到此地做过珠宝买卖,对这⾥的地理情形知道⼀些。

你看,前⾯那座不⾼不矮的⼩⼭,叫朐陽⼭,⼭那边是⼤海……” 孔夫⼦⽣长在⼭东曲⾩,游历的⼏个国家也都在⼭野平原,他⼀直没有见过⼤海。

眼下⼦贡提到“⼤海”⼆字,孔夫⼦觉得很新鲜,问道:“⼤海是什么样⼦呢?” ⼦贡说:“⼤海呀,⽆风三尺浪,有风浪滔天。

那‘轰隆哗啦’的声⾳,本是惊涛拍岸,⽽不是……”说到这⼉,⼦贡见孔夫⼦脸⾊有点⼉发红,急忙把话头⼀转:“⽼师,咱们到⼭上逛逛,⼀来观赏⼤海,⼆来避暑乘凉,不亦乐乎?”孔夫⼦⾼兴地连连点头说:“好好,上去看看。

”当即吩咐⼦路,把马车赶到朐陽⼭下。

师⽣们下了马车,⼦贡在前,孔夫⼦随后,⼦路、颜渊等⼏个门⽣也都跟着登⼭。

孔夫⼦⼀⿎作⽓攀到⼭顶,向东⼀看,哟!只见天连⽔,⽔连天,波浪滔滔,望不到边,好⼤的海,好多的⽔呀!这时,孔夫⼦觉得喉咙发⼲,嗓门冒⽕,⼝渴得难受,喊了声:“颜渊。

” 颜渊也没见过⼤海,正在惊讶地观赏着海景呢,听到孔夫⼦喊他,连忙问道:“⽼师,有什么吩咐?” 孔夫⼦说:“你到⼭下去,舀点⼉海⽔来解解渴。

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

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

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孔子是国学三圣之一,关于他的传说,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三圣孔子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国学三圣孔子传说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孔子出生前后的传说

孔子出生前后的传说

孔子出生前后的传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又称孔夫子、孔子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其生平事迹传世千古,被后人奉为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关于孔子的传说中,孔子出生前后都有许多神奇和传奇的故事。

这些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也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孔子的传统和文化的理解和理解。

据传说,孔子的母亲受到神明的庇护,怀孕孔子时梦见有儿瑞梦。

还有传说称,孔子的父亲孔悝在孔子未出生之前,曾在树下修行三年,常有神仙瑞梦指引之事。

这些神秘的传说表明孔子的神圣之源和崇高地位。

在孔子出生后,也有许多传说和奇迹发生。

据说,孔子出生当天,家中的屋梁断裂,房屋倒塌,但孔子母子却毫发无伤,故此被认为是神明护佑。

而且,还有传说称,孔子出生时,天空中出现祥云,三星随之相会,这被视为天地送子祥瑞。

还有关于孔子幼年时期的传说。

据传说,孔子幼年时好学不倦,立志成为贤明的君子。

有一次,孔子在山间遇到一只受伤的鹿,孔子怜悯之心,为其治伤,并用自己的衣服送它回家。

这个故事被视为孔子仁爱之心的体现。

孔子在成年后也有许多传奇的事迹。

据传说,孔子曾在世界各地游历,拜访名士学者,与之交流学问,受到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有一次,孔子远游至燕国,与当地的贤者进行辩论,展现了自己高超的思辩能力,成为燕国人心目中的圣贤。

孔子出生前后的传说充满了神奇和奇迹,反映了人们对他高尚品德和卓越才智的赞美和敬仰。

这些传说不仅是对孔子生平事迹的美化和传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圣人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和尊崇。

通过这些传说,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更加珍视和传承了他的思想和精神。

第二篇示例: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圣人”、“至圣先师”。

他的出生前后有许多传说和神秘的故事,这些传说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也为孔子的生平增添了神奇色彩。

与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

与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那你知道与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与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与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篇【1】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与孔子有关的传说故事篇【2】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

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的故事传说 他的人生经历展示了智慧和勇气

孔子的故事传说 他的人生经历展示了智慧和勇气

孔子的故事传说他的人生经历展示了智慧和勇气孔子的故事传说: 他的人生经历展示了智慧和勇气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故事传说中,他的人生经历展示了智慧和勇气,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来展示他的智慧和勇气。

孔子生于鲁国,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学问的梦想。

年轻的孔子非常自律,他每天早起三点,手不离经书,孜孜不倦地学习经典。

尽管环境恶劣,孔子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这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毅力。

在孔子的故事中有一个著名的场景,他与弟子们在一片草地上散步,突然发现一位兔子正向着树群逃去。

孔子问众弟子:“兔子为什么逃去树群?”众弟子猜测了好几种原因,但都与兔子的本性相悖。

最后孔子解释道:“兔子逃去树群只有三个原因,要么是被捕食者追赶,要么是找食物,要么是伴侣之间的亲密行为。

”孔子善于观察和思考,通过这个简单的场景,他引导弟子们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智慧。

不仅在教育上,孔子的勇气也是一种巨大的启发。

据传,孔子在其曾经担任的鲁国官职中,敢于向国君提出建议,勇敢地指出他的错误。

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来解析问题,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这样的勇气是他敢于与权威对抗,勇敢地为正义和真理发声的体现。

孔子的故事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场景,是他与颜回的对话。

颜回问孔子:“君子为什么会在人前退让?”孔子回答说:“君子不会在人前退让,在道义之前,他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

”这个对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在道义和原则面前的勇气和坚持。

此外,孔子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他的弟子们四处传播他的思想,他与弟子们之间的深厚友谊等等。

这些故事无不在展示孔子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的巨大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的故事传说中,他的人生经历展示了智慧和勇气。

他对知识的追求、观察力与思考力的培养,以及在教育和政治事务中的勇气和坚持,都影响着后世人们对于孔子的尊崇和仰慕。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然而,关于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却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神话元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

据传说,孔子的父亲名叫孔鲤,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他曾经在鲁国的朝廷中担任过要职,但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最终选择离开朝廷,回到家乡隐居。

孔鲤的妻子名叫颜徵在,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的女子。

她和丈夫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但却没有生育子女。

一天晚上,颜徵在做梦梦见一只神龟从天而降,钻进了她的肚子里。

第二天早上,颜徵在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告诉了丈夫孔鲤。

孔鲤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决定给这个孩子取名为“丘”,意为"高地二
几个月后,丘出生了。

他出生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预示着他将来会有非凡的成就。

丘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很快就学会了读书写字。

他的父亲孔鲤非常爱他,经常带他去外面游玩和学习。

丘长大后,开始对社会现象和政治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和他的父亲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由于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丘很快成为了当地人的领袖和名人。

后来,丘离开了家乡前往其他城市学习和旅行。

他在旅途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他们一起探讨哲学、政治和文化等问题。

最终,丘回到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创立了自己的学派一一儒家学派,并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总之,孔子出生的传说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神话元素。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

【名人故事】关于孔子的几则故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人。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更能够启发人们的人生智慧。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几则关于孔子的故事。

故事一:三人行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在路上行走。

路遇一个人,他向孔子请教:“子曰:‘无欲速,无见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你知道三人行的时候,必有我师在。

”那人听后不解,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在,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你现在在这里向我请教,而我正跟着我的弟子们行走,所以我是你的师傅。

”那人听后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在于年龄大小,而在于用心。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学问可求,就有老师可寻。

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物,从中不断地学习和取经。

故事二:达哲思孔子曾经对一个弟子说:“我有三个欲望,但都已经做到了。

”弟子不明白,就问:“三个欲望是什么?”孔子答道:“我有三个欲望,一是到达世界的尽头,二是垂钓而不用鱼竿,三是在高山上听到鸟语。

现在,我已经做到第一和第三个了。

”弟子不解地问:“您垂钓并没有用鱼竿?”孔子说:“我知道鱼是会上钩的,我无需用力,并且不必去操劳。

我已经领会了‘鱼即自来’的道理。

”故事三:谦逊如水孔子曾经说:“我欲无言,而沉默如寒潭之沉淀。

我欲有言,而如泉涌之不舍。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言语的态度。

言语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言辞之中也隐藏着众多的玄机和陷阱。

孔子认为,真理并非总是通过言语来表达,有时候,沉默胜于言语,不言之言胜于有言。

言语的谦逊和含蓄是孔子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他倡导一个人应该“如水”般谦逊,顺从自然的规律。

这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三孔的故事

三孔的故事

三孔的故事孔府孔庙的每道门上都有历代皇帝和有名的大臣亲手提的字,门边的对联也是千变万画。

其中较有趣的两条是: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和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鬼”字无头,因为孔子不信鬼神,“鬼”字这样写,表示鬼神在孔子面前低头。

而后面的“富”字没有宝盖上的一点,意为富贵无尽头,“章”字下面的“早”出头,表示孔子的文章通天。

中国的古建筑大多是一样的结构:门前有几根柱子顶着,房檐向上翘,给人以威震八方的感觉,而孔庙中的最后一道大门——大成门却迥然不同,他门前的柱子并不是简单的被刷成红色的木柱,而是石柱。

檐下龙柱八根为平雕,四根为深浮雕。

每根柱子上都有两条龙,二十四条龙也都是形态各异,没有重复。

据说当时孔家的主人怕皇帝来拜访时看到龙柱会忌妒,所以每次皇帝前来,他都派人把龙柱用红布包裹起来,这样皇帝就看不出什么了。

后世便流传为“皇帝看龙柱,隔着一层布”。

大成门也有别的意义。

成语“钩心斗角”就是由其独具特色的结构而得来的。

它房檐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钩心”。

房檐的左右四角相对为“斗角”。

转个弯向前走,我们看到了一个无门无窗的小屋,前面立碑“鲁壁”。

据说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府中的书便是全都被砌在了里面才逃过了这一难。

孔林里气氛就是不同,偌大的园林里全是一个个土丘,因年代久远土丘上已覆满了枯黄的落叶。

我们走到孔子墓前,费力地解读出碑上的古汉字,好不容易全部读出时,却又觉得很不对劲“大成至圣文宣干”在疑惑之际,导游解释说: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最后一个王字,因为避讳已有的帝王,所以把最后一横刻得非常靠下,所以只看到干字。

俗话说深宅大院讲究多,典故多,在天下第一家的孔府里,游客的感受就更深了。

当你来到孔府,在大堂与二堂相连的通道间,导游一定会指着一条宽厚敦实的板凳告诉你说:“这是明朝大奸臣严嵩坐果的冷板凳,而民间常说的冷板凳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关于圣人孔子的传说故事

关于圣人孔子的传说故事

关于圣人孔子的传说故事孔子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始祖。

关于孔子的传说有很多,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泰山孔子登临处的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泰山孔子登临处的传说关于孔子登临处是有一个典故的。

孔子三十那年,离开故土鲁国前往齐国,期间路过泰山于是登上山顶。

还有一次,孔子带着得意门生颜回也登上过泰山。

在泰山上,孔子看向东南再看看阊门,还看到阊门有着一匹白马。

于是问颜回,你看到阊门了吗?颜回答道:是的看到了。

孔子再问:你看到阊门下面有什么吗?颜回道:看的不争气,只看到一团白色的。

孔子说那是一个白马。

师生两人下山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颜回极速变来,头发花白,牙齿掉光。

这只是一个传说,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几点信息,一个就是孔子登泰山不止一次两次,第二个就是泰山不好爬,颜回回来后身体衰落了。

在孔子看来,泰山的地位是崇高的,他将自己比喻为人中之泰山,足以看出泰山在孔子心中的分量。

孔子登临处是一座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典雅端庄,抬头看见一个额提,俨然刻着“孔子登临处”这5个大字。

坊柱高280厘米,字径20厘米。

左右两边提有对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这个坊联在文革中被毁,在石坊两侧分别立两个石碑,一边是“登高必自”碑,为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的一块碑,另外一边提有“第一山”碑,是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的。

在石坊的北侧有着一处天阶坊。

孔子登临处是泰山上的一处景点,全称是泰山孔子登临处,其地址是一天门北,始建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 )。

在这处景点中有着孔子登临处碑刻,是孔子登临处的著名景点。

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孔子名什么字什么?名丘字仲尼。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孔子的父亲在六十多岁的时候纳孔子的母亲为妾,想要再生一个健康的儿子。

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长兄,可是脚有残疾,不得父亲的宠爱。

孔子父母年龄相差悬殊,担心怀不上儿子,到尼丘山祷告。

果不其然,两人的愿望实现了,一个健康的男孩生了下来。

孔子父亲母亲的婚姻于理不合,得不到世人的理解,他们一开始的时候住在尼山。

国学三圣之孔子

国学三圣之孔子

国学三圣之孔子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我国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资源,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化代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三圣之孔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三圣之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国学三圣之孔子评价孔子出生在礼崩乐坏的西周,他的理想是恢复西周的礼乐秩序。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一生历尽坎坷。

尽管政治理想抱负无路施展,却不愿意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对的德政追求;反对苛政,反对刑法,反对法治。

孔子关心爱护百姓,教育大家懂得“爱人”,希望构建和谐社会。

在实现理想的坎坷道路中,推行了“仁”、“礼”。

始终坚持在仁礼思想基础上,建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儒家学说,是我国几千年文化思想的核心主脉。

孔子一生推行教育思想,是开设私人学气第一人,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学内容,开展了“平民教育”局面。

孔子是一位称职的好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
孔子是国学三圣之一,关于他的传说,有哪些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国学三圣孔子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国学三圣孔子传说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
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

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中。

《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也较可靠。

在孔子哲学中,最高范畴是天,天是人事的最高决定者。

《论语》中有不少有关的记载。

《子罕》记载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据《述而》记载,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时,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不仅认为他的生死由天决定,而且还认为,他的“德”,他担负的复兴文化的使命,也是天赋予的。

孔子承认天是主宰,认为有天命存在,认为天命决定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兴衰治乱。

孔子在相信天命的同时,对周时盛行的通过卜筮探求上天意向的作法持否定态度,并且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人们应该顺应天命而积极努力,不应该消极服从天命,放弃自己的努力。

因而他特别强
调“为仁由己”。

这些思想与传统的天命观是矛盾的。

它构成了西周天命观向战国唯物主义自然观转变的过渡环节。

孔子没有明确否定鬼神,但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对于人死后是否为鬼,他采取回避态度。

他的这些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孔子一生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

“仁”这个概念在春秋时期已广泛使用,孔子却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据《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他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表现于现实生活之各种关系的具体准则,就是“礼”。

孔子把礼视为维护旧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认为它是区别华、夷的标志。

对于周礼的完美,他赞叹不止。

但孔子重视周礼着眼于大节,细小之处也有所损益。

他认为维护周礼,须从“正名”入手,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德政。

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

他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认为过分的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

他反对“不教而杀”的纯任刑罚的苛政,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为了实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举贤
才”的政治主张,这就突破了奴隶制度的“礼不下庶人”和用人上的“亲亲”原则,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孔子很重视道德修养,他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认为必要时可以牺牲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

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为此他主张对性格过于进取的人加以遏制,对性格谦退的人加以促进。

他提出“自讼”等修养方法,主张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进行反省,学与思结合,言与行一致。

他总结自己的修养过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管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交上束修,都可以做他的学生。

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出身于“0”、“鄙家”。

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

”认为学生学习是为了“干禄”。

他把“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把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排斥在教学之外。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他主张治学先要立人。

他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

在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有的放矢,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在言教的同时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是春秋时代渊博的学问家。

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亦开始于
孔子。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删《诗》,定《书》,“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他又据鲁史而撰《春秋》。

儒家《六经》都在不同程度上经过了孔子的加工整理。

对于孔子的历史评价,历代出于不同之需要,褒贬各异,但对孔子的历史影响之大,却是一致赞同的。

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名声大著,被尊为“至圣先师”,自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确立起来。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有一些人对孔子持批评态度,但其地位并未因此而动摇。

国学三圣具体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谥号,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东)人,生卒年不详。

他曾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后又为柱下史,通晓上下古今之变,晚年隐居于沛,躬耕授徒,讲德论道,后西入关中,客死于秦。

入战国后,他的语录流传浙广,经环渊最后整理,成《道德经》上、下篇,即今本《老子》。

在《老子》书中,把宇宙万物的本看作道或朴,有时称无。

墨子(约公元前476;前390年),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
始人。

姓墨,名翟,鲁国人,曾为宋之大夫。

墨子出身于社会下层,生活接近“农与工肆之人”。

他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士”阶层。

但他又承认自己是“0”。

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

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