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作业外国教育史姓名:任超群学号: 2110402042专业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基教院)日期: 2011年11月03日读书笔记书目:《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巴西]保罗 弗雷勒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整体感受:之所以选择这本《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作为这学期外国教育史这门课的读书书目,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推荐,另外是在之前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关于本书及其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评价。
读完之后,感触更为深刻。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被称为“被压迫者的教育圣经,真正革命的教育学”。
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
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弗雷勒以一个深深感受到压迫的第三世界政治家情怀,从政治和教育的视角分析了第三世界人民所处的局势和这种政治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另外一点感触是,保罗也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教育家、政治家。
他将他的见解,归功于妻子的理解和鼓励,归功于朋友的帮助和意见,他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他理想的教育世界负责。
本书探讨的是两套文化行动理论:压迫者为了压迫需要的压迫文化行动理论;被压迫者为了获得自由需要的一套革命文化行动理论。
进而衍伸出了两种教育理论,压迫者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的压迫教育理论;革命者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
在阅读分析之后,简单将弗雷勒的理论体系整理为下表:弗雷勒的文化行动理论革命文化行动理论压迫文化行动理论统治者,压迫者主体(共同主体)革命领导人和被压迫者群众客体应进行改造的、被压迫的现实应进行维护的统治(包括被压迫者)目标为了获得解放(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为了维护压迫特征合作、团结、组织、文化合成征服、分化、操纵、文化侵犯弗雷勒的教育观提问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主体(共同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师内容现实世界的问题统治者规定的固定内容目标为了获得解放和自由为了维护统治和压迫方式对话、交流讲解、灌输师生关系师生平等对话交流,互为师生的对话关系教师是讲解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非对话关系特征爱的教育,人性化机械化,非人性化在整本书中,弗雷了便是围绕着这几个理论开展的。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读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第一章,我仿佛被猛地敲了一下脑袋,很多想法和感受一股脑地涌了出来。
这一章里提到的一些观点,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极其严厉的老师。
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则,从课堂纪律到作业要求,几乎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喘息的空间。
每天早上,他都会早早地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谁迟到了。
哪怕只是迟到了一分钟,也会被他狠狠地批评一顿。
上课的时候,谁要是不小心走了神,被他发现,那可就惨了,会被直接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又是一顿数落。
作业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有一点错误,或者字迹不工整,就得重写。
记得有一次,我因为数学作业里有一道题做错了,被他叫到了办公室。
他把作业本扔在我面前,大声地说:“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你上课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我低着头,不敢看他的眼睛,心里充满了委屈和害怕。
我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在他眼里,似乎永远都不够好。
那段时间,我们整个班级都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
同学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被关在一个无形的笼子里。
我们都知道老师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能取得好成绩,但是这种方式真的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就是一种典型的“压迫式教育”吗?老师站在权威的位置上,把知识和规则强行灌输给我们,却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探索、去犯错。
我们就像是被操纵的木偶,只能按照他设定的路线前进。
而《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第一章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教育应该是一种对话,是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互动。
学生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构建者。
就像书中说的,被压迫者需要通过解放自己来获得真正的知识。
在那种压迫的环境中,我感觉自己的创造力和好奇心都被一点点地磨灭了。
我不敢提出问题,因为害怕被嘲笑;我不敢尝试新的方法,因为害怕出错。
我变成了一个只会机械地完成任务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想法的学习者。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一本由保罗·弗里雷希和理查德·舒尔茨合著的书籍,通过对教育学的研究,探讨了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让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探讨,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发现教育并非总是公平和公正的。
许多被压迫者,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教育权利受到了侵犯。
这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的思考,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权利。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对于被压迫者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教育不应该成为压迫者的工具,而应该成为被压迫者摆脱困境的途径。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使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束缚。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如何帮助被压迫者获得更好的教育?我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我应该如何在教育中传递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问题让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对教育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对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我也开始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被压迫者争取更好的教育权利,让教育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当我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世界。
这一章的内容,就像一阵风,吹开了我脑海中关于教育的层层迷雾。
书中提到的那些观点,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
她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我们,仿佛我们是一个个等待被塑造的泥娃娃。
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一道题的粗心失误,成绩没有达到她心中的理想分数。
那天下课,她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一脸严肃地看着我,眼神中透露出的不满让我感到无比的压抑。
“你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道题我讲过多少遍了?”她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响亮。
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恐惧和自责。
在她的教育方式下,我们每天都过得小心翼翼,生怕犯错。
课堂上,没有人敢主动提问,因为害怕被批评;课后,大家也都默默地完成作业,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我们就像是被紧紧束缚住的小鸟,想要飞翔却又不敢展开翅膀。
这种教育方式,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学习充满了恐惧。
我不再是因为对知识的渴望而学习,而是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我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勇气,只是机械地接受和记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是书中所提到的“压迫式教育”吗?老师站在权威的高度,将知识强行灌输给我们,却没有关注到我们的内心需求和个体差异。
我们就像是被压迫的群体,失去了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权利。
而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教育应该是启发式的,是引导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创造。
就像一颗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和水分,才能茁壮成长。
我们也需要一个宽松、自由、鼓励创新的环境,才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当我继续深入阅读这一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强调的是教育中的对话和交流。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倾听、相互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再看看如今的教育环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着类似的压迫现象。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在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场晦涩难懂的学术之旅,但没想到,它却像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我对教育的全新认知之门。
这一章中提到的诸多观点,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求学经历。
记得那时候,我所在的班级,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我们学生就像一群被动接受的容器,只管往里装。
老师说一,我们不敢说二;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我们只能全盘接受。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灌输式教育”吗?我们被当作是知识的接收器,而非思考的主体。
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我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毕竟,从小到大,我们所经历的教育大多都是这样。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
就好比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讲解一道难题,按照他的方法,一步步算下来,确实能得出答案。
可我心里却一直在嘀咕:“为啥不能用另一种方法呢?”当我鼓起勇气提出自己的想法时,老师却只是淡淡地说:“按照我讲的做,准没错。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思考被无情地否定了,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压着我,让我无法动弹。
书中还提到,被压迫者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会逐渐失去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小李。
小李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脑子转得快,想法也多。
但每次他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时,总会被老师以“偏离正轨”为由打压回去。
渐渐地,小李不再积极发言,眼神里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只是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虽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多少地方真正做到了呢?很多时候,还是以成绩论英雄,以标准答案为准绳。
学生们为了迎合这些标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个性。
然而,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它应该是点燃学生内心火焰的火炬,而不是浇灭他们热情的冷水;它应该是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指南针,而不是束缚他们思维的枷锁。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作者介绍和简评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是“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
1994—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斯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弗莱雷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经历了动荡复杂的流亡生活之后,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弗莱雷认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建立了学校,通过学校再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学校就是要培养他们所需的人才。
弗莱雷的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解放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
这一方面对教育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意义。
正因为如此,弗莱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尤其是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开发的扫盲工作使他最初作为成人教育家闻名于世,其关于批判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来自扫盲工作。
他的批判性意识、提问式教育理论、对话式教学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从社会矛盾双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入手分析了当时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变革教育这一社会矛盾双方同一展开的活动,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解放。
一、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当时巴西进行的教育是“驯化教育”,长期以来,这种教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的创造性。
因而,他倡导要用解放教育的思想批判驯化教育,使人们能够从现存的文化和教育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化)弗莱雷在其开篇就提出“从价值论的观点开看,人性化问题一直是人类的中心问题,现在它更具有难逃世人关注的性质”这一人性解放的论断。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的第一章,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思考之门,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作者在第一章中就鲜明地指出了教育中存在的压迫现象,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场景。
我们常常认为教育是一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但却很少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某种权力的不平衡,是否有一方在压迫着另一方。
书中提到的压迫,并非仅仅是身体上的限制或强制,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观念上的束缚和制约。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模式看似有序高效,但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埋头苦记,很少有机会去质疑、去探索、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难道不是一种压迫吗?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个性发展被压抑,他们被要求遵循既定的规则和模式,而那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则可能被视为异端。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与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
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会反映在教育中,而教育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强化这种不平等。
比如,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在教育资源的获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家境优越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辅导和培训,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则可能因为资源匮乏而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实际上是社会压迫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教育感到绝望。
相反,作者让我认识到,教育也可以成为解放被压迫者的有力工具。
当我们意识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就有可能去改变它。
我们可以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平等、民主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引导者和启发者。
他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
同时,教育方法也需要创新。
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而是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在阅读《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教育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保罗·弗里雷指出,在现代社会中,被压迫者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社会权力的表现和制衡。
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从而寻求解决之道。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教育,人们被灌输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育往往被用来巩固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被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灌输,通过这种方式,统治者可以控制被统治者的思想和行为,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作者还指出,被压迫者的教育是一种解放的过程。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从而寻求解放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觉醒和解放的过程,通过这种过程,被压迫者可以摆脱统治者的控制,寻求自己的解放之道。
在我看来,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育被用来巩固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被用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然而,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教育的潜力,从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觉醒和解放,摆脱统治者的控制,寻求自己的解放之路。
总之,《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让我对教育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教育的潜力,从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我相信,通过教育,我们可以觉醒和解放,摆脱统治者的控制,寻求自己的解放之路。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前言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人们常常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压迫和束缚。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
然而,在被压迫者的世界里,人们仍然有机会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作为一本关于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经典之作,保罗·弗莱尔《被压迫者教育学》尝试着探讨人们在社会中所遭受到的压迫和不公,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来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介绍这本书的第一章读后感。
一、教育的真谛“教育就是解放。
”这一句话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核心信条。
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教师或者学校的需求,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获得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正如弗莱尔所言,“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思考……思考自由的工具,便是良好的教育。
”这种思考的自由意味着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不必担心教师或学校对自己的评价和惩罚。
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世界的奥秘。
二、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哲学基础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和剥削形成的。
在这个社会中,弱势群体往往会遭受到强势群体的压迫和束缚。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了这种压迫和束缚的影响。
所以,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不公和剥削,从而能够进行有效的反抗和改变。
三、教育的正义教育的正义是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正义的基础是平等和公正,这也是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
在教育中,平等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同样的机会和资源。
教育的公正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应该获得能够提高其自身水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和才能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教育正义的根本所在。
四、教育的改革与变革在被压迫者教育学的视角下,教育的改革和变革是不可避免和必要的。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
它从对被压迫者的立场出发,探讨了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对被压迫者的教育需求和解放教育的方法进行剖析,本书强调了教育的解放性和社会变革的关系。
在我看来,被压迫者教育学对于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环节之一,而被压迫者的教育则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本书第一章中提到,被压迫者教育的特点是被剥夺了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被压迫者的教育必须以解放为目标,通过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变革的能力。
这种解放的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培养被压迫者的自尊和自信。
我对这种解放性教育的理念深感赞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被压迫的群体在教育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例如,贫困地区的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限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导致他们的发展受阻。
而解放性教育的出现,为这些被压迫的群体提供了一种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第一章中,作者还介绍了一些解放性教育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教育的解放性特点。
特别是作者提到的保加利亚教育家苏利佛在农村推行农业教育的实践,深知只有让农民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工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种实践告诉我们,在解放性教育中,与被压迫者的身份密切相关的领域必须得到特殊的关注和照顾。
另外,我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被压迫者解放的手段,更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一章中的案例提到,解放性教育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够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社会变革。
通过教育,被压迫者可以觉醒,意识到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并开始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
这种觉醒和争取正义的精神会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社会变革的行列中来,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正。
在读完被压迫者教育学这本书的第一章后,我对教育的理解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教育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应该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的过程。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被压迫者教育学》是意大利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以教育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被压迫者的教育问题。
读完第一章,让我深感震撼和思考,对于被压迫者教育的现实与体制背后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一章首先从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入手,揭示了教育是种族、阶级和性别歧视的温床。
教育体制的存在使得被压迫者在学校和社会之间一次次遭遇排挤和不公。
无论是种族歧视、阶级差别还是性别偏见,都在教育中得到了放大和传递,形成了无法摆脱的困境。
保罗·弗莱雷深刻指出:教育系统应当是重新平衡社会结构的工具,应当为被压迫者提供实现自我解放的机会,而不是加深对立和不平等。
接下来,保罗·弗莱雷在书中提出了“解放性教育”的概念。
解放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被压迫者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重建。
它要求教育者超越传统的教育框架,真正理解被压迫者的背景和需求,与他们建立平等、尊重、关怀的关系。
只有通过这种互动和帮助,被压迫者才能培养自信、自尊、自立的能力,真正实现个体的解放。
在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在学校中的一些经历。
我曾见证过同学因为家庭贫困而在班级中受到歧视,也亲眼目睹了一些老师对弱势群体的不公。
这些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并非公平无私,我们需要像保罗·弗莱雷所倡导的那样,以解放性教育为导向,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保罗·弗莱雷在本章还提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社会教育的延伸,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解放。
而当学校教育仅仅成为实用技能的机械灌输,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和社会问题的根源,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力量。
教育者应当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并通过教育来引领学生思考和改变。
只有当学校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贯通,被压迫者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最后,我想谈谈对于被压迫者教育的未来展望。
保罗·弗莱雷提出,解放性教育必须成为一种全社会共识和共同努力。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读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第一章,我的内心像是被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一章所阐述的内容,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提到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
就拿我小时候的经历来说吧。
记得那时候,我在一个小镇上读小学。
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严厉的女士,她总是板着一张脸,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紧张和害怕。
每次上课,她都会在黑板上写下密密麻麻的数学题,然后要求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如果有谁做错了,或者没有按时完成,她就会大发雷霆,甚至会罚我们站在教室后面。
有一次,我因为一道题没有做对,被她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她说我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压迫的小可怜虫,完全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我开始害怕上数学课,每次上课都提心吊胆,生怕又做错了什么惹她生气。
现在回想起来,那种被压迫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受。
老师的严厉和批评并没有让我变得更聪明,反而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恐惧和厌恶。
这也许就是书中所说的,压迫式的教育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反而会让他们失去自我,变得越来越被动。
再想想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压迫的因素。
比如,繁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考试,还有家长和老师过高的期望,这些都像是一座座大山,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来。
就拿考试来说吧,每次考试前,我们都要拼命地复习,背那些枯燥的知识点,做大量的练习题。
为了能取得好成绩,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
可是,这样的学习真的有意义吗?我们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还有家长们的期望,他们总是希望我们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将来出人头地。
为了实现他们的期望,我们不得不按照他们设定的路线走,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如果我们稍有反抗,就会被说成是不懂事,不努力。
然而,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
老师读书随笔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
老师读书随笔《被压迫者教育学》读后感被誉为“拉丁美洲杜威”的保罗·弗莱雷是巴西著名的教育家,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被人们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被压迫者教育学》是保罗·弗莱雷一生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精华。
假期里我有幸读了这部著作,感触很深。
弗莱雷认为,传统的讲解式使教育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
“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
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存储材料。
”学生长期接受这种教育,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会越来越淡薄,对于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东西会不经思考就照单全收,其创造力将被降到最低甚至被抹杀。
弗莱雷对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提倡“对话式”教育,认为“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真正的思考,即是对现实的思考,不是发生在鼓励的象牙塔中,而只能通过交流才能产生。
”对话式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和对信息的加工过程,着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对话”使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发生改变。
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都不复存在。
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及“学生教师”。
教师不再仅仅是权威的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
弗莱雷认为,对话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上的,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和条件,就不会有对话。
师生之间的对话同样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才能构建师生间的和谐对话关系。
一、平等的对话对话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如弗莱雷所说的那样:“这种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由待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因此,对话是命名世界的人之间的接触,所以,对话不能出现一些人代表另一些人命名世界的情况。
”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就不是训话,不是讲解也不是说教,教师要改变自己“居高临下”的传统做法。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第一篇:教育的压迫及解放-《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教育学原理作业教育原理读书笔记哦教育的压迫及解放——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管窥一、一本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由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于1970年发表,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应。
不论是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还是半文盲的乡村农妇之间,都在议论这本书。
该著作发表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仅英文版本就发行了75万多册。
弗莱雷是巴西著名教育家,1921年出生于累西腓市,是第三世界里最为贫穷和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他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但从小过着穷人的生活,常常食不果腹,在累西腓市,他有许多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子女的朋友,从他们的言行,衣着以及生活中弗莱雷看到了阶级的差别。
在他周围,艰难困苦的劳工们为了改变命运而一次次的罢工起义,但最终都被无情残忍的镇压了,这一幕幕都给弗莱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这使他强烈抨击阶级社会,更加关注被压迫的底层人民的生活。
同样的,小时候的经历也使他发现导致低层阶级人民不幸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身上的“沉默文化”(culture of silence),这种文化使他们不敢发声,不能反抗,无法与命运做斗争,而现有的教育系统是正是维护这种沉默文化的主要手段之一。
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教育领域,并开始投身教育工作。
20世纪40年代,弗莱雷当过葡萄牙语老师,曾在教育部工作,也担任过大学教授;50年代,他开始在巴西东北地区参加成人扫盲工作,这使他积累了不少成人扫盲的工作经验,60年代初期,弗莱雷参加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并担任了“累西腓民众文化运动”成人教育计划的总协调员。
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弗莱雷的解放教育思想逐步成形,影响力也逐步扩大到国际,但是,1964年巴西发生了军事政变。
由于弗莱雷的激进思想和行动,他遭到了军人政权的逮捕和监禁,后又被驱逐出境。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保罗•费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充满了挣脱枷锁、解放一切的味道。
这本书一直在探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并完成阐述了“被压迫者如何通过教育获得解放”的重要问题。
费莱雷也是“被压迫者”之一,所以这本书几乎是他作为“被压迫者”的全部心声,甚至让我想到了古希腊角斗士斯巴达克斯, 只不过相比之下费莱雷反抗压迫的方式是用文字而非武力。
相比西方的“主流声音”,这本身处第三世界的“非主流声音”显得十分独特。
费莱雷在陈述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关系的时候充满了哲学色彩,在不少地方都能看到马克思的影子,这在以往的西方著作中是难以见到的。
第二章篇幅不长,理解起来较为容易。
这一部分是作为压迫者的教师和被压迫者的学生的关系。
在压迫背景下,教师成了压迫者的工具,广泛地采用灌输式教育。
这种灌输式教育和我国之前的“填鸭式教育”比较相似,只负责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却无法培养学生思考和对话的能力。
费莱雷将这种教育比作银行储存, 教师只是把知识储蓄在学生那里,但是有存就有取,而已经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无法取回的,所以我觉得这一过程只是“复制知识”的过程。
这一过程恰恰就像拷贝文件,有的时候可能是原封不动地复制过去,有的时候也会丢失一些文件,但是原文件不会受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产生“新文件”,也即新的想法和交流。
教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渐渐失去了话语权,对待一切事物的麻痹、轻信、盲从。
当一部分学生成为新的“压迫教师”后,这些教师仍然充当着压迫者的角色,去压迫新的学生。
所以我认为教师其实也是被压迫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充当台面上的“压迫者”的角色,真正的压迫者却躲在幕后,压迫着所有教师和学生,使他们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使用“提问式教育二提问式教育,不仅出于对人性完美的肯定和渴望,而且更把这种肯定和渴望,建立在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设性实践上。
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来完成相互的思考与创造,产生了“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教师”这样的新关系。
被压迫者教育学
读书笔记:被压迫者教育学/(巴西)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1
2009年9月1日开始,直到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才算是(2010年3月26日17:09:23)结束。
P69
革命实践是一个统一联盟,领袖们不能把被压迫者视为自己的附属物。
对任何时代的统治者来说,正确的思维都是以人民的无思维为前提的。
P73
科学的革命人道主义不能以革命的名义把被压迫者视为分析的对象并(根据此分析)给规定行为准则。
这样做就会陷入压迫者思想意识的某种神话中:无知的绝对化。
这一神话意味着有一个人决定着另一个人的无知。
这个决定的人把自己和他所属的阶级描绘成是有知识的或生来就懂的;因而他把其他人看成是异己的整体。
他自己这个阶级的话都是“真理”;他把这些话强加于或试图强加于其他人(即被压迫者)的头上,而被压迫者却被剥夺了说话的权利。
P83
我的自己的话:“人之为人,阶级之为阶级,自远古到今天无不如此,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概莫能外。
看来只有当外星人入侵的时候,世界上的人民才会联合起来。
P90
文化入侵,侵犯者对另一个群体的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侵犯,无视后者的文化潜力。
他们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于受侵犯者身上,通过压制他们的表达来抑制受侵犯者的创造力。
不管文化侵犯是文雅的还是粗鲁的,它总是一种针对被侵犯文化的人民的暴力行为。
要使文化侵犯成功,就必须使受侵犯者深信自己内在的低劣。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在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晦涩难懂的学术之旅,没想到却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真实与思考的世界。
这一章中提到的很多观点,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些经历。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那个小小的班级里,就存在着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微妙关系。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极其严厉的老师,她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规则。
比如,每天的作业必须工工整整,稍有涂改或者字迹不端正,就会被要求重写;回答问题时,哪怕只是稍微结巴或者答错一点,就会遭到批评。
在她的眼中,似乎只有完美的表现才值得被认可。
那时候的我,性格内向,不太善于在课堂上积极表现。
有一次,老师提问了一个我其实知道答案的问题,可心里因为紧张,回答的时候磕磕绊绊。
结果,老师当场就批评了我,说我没有好好准备,态度不认真。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被审判的罪犯,满心的委屈却无处诉说。
从那以后,每次上她的课,我都提心吊胆,生怕再出错,被当众批评。
这种教育方式,在当时的我看来,就是一种无形的压迫。
它让我失去了自信,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犯错,害怕被否定。
如今回想起来,这不正是书中所提到的“压迫者”的教育模式吗?老师站在权威的制高点,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学生,而学生们则在这种压力下,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唯唯诺诺。
书中还提到,被压迫者往往会在这种压迫中逐渐失去反抗的意识,变得顺从和麻木。
这让我想起了班级里的另一位同学小明。
他原本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活泼的孩子,但是在老师的多次打压下,他变得越来越沉默,不再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成绩也一落千丈。
当时的我们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现在想来,正是这种长期的压迫,让他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然而,也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被这种压迫所打败。
有一位叫小花的女生,她虽然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
她会在课后努力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会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哪怕再次被批评,也从不气馁。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当我翻开《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
这扇门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高深的理论堆砌,却有着最真实、最触动人心的思考。
在这一章中,作者的观点犹如一把锐利的剑,刺破了教育那看似平静的表面,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其下的涌动暗流。
书中提到的被压迫者的处境,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我在一个小镇上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的教育方式似乎就是一种无形的压迫。
老师们总是以成绩论英雄,成绩好的同学仿佛拥有了一切特权,而成绩稍差的同学则被无情地忽视甚至贬低。
我当时的同桌小明,就是这样一个被“压迫”的孩子。
小明其实是个特别聪明的家伙,脑子转得快,想法也很多。
但他就是对学校那种枯燥的学习方式提不起兴趣,成绩自然不太理想。
每次考试过后,老师总是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他,说他拖了班级的后腿。
那些尖锐的话语,就像一根根刺,深深地扎进了小明的心里。
记得有一次数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讲一道难题,小明小声地嘀咕了一句自己的解法。
老师听到后,不但没有给予鼓励,反而大声呵斥他:“就你那成绩,还能想出解法?别捣乱!”小明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低下头不再说话。
从那以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小明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也越来越失去信心。
在那个小小的教室里,成绩似乎成了划分等级的唯一标准。
而像小明这样的孩子,就被无情地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被教育的体制所压迫。
他们的声音被忽视,他们的想法被否定,他们的个性被磨灭。
再回过头来看《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教育方式是多么的可悲。
它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没有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标准”和“优秀”。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
就像小明,他虽然在学习成绩上不突出,但他画画特别好。
他能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美丽的风景。
可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这一才能根本没有得到重视和培养。
被压迫者教育学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灌输式教育班级:11级公共事业管理姓名:李娜学号:1111030032近期我有幸拜读了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对我的感触较大,尤其是其中的灌输式教育,对此我有着不同的看法。
灌输就是某些教师把知识当作文字符号,生吞活剥地灌入受教育者的大脑,不妨称其为灌,或者把别人的,书上的知识,如同搬运工一般,自己也没弄明白,便简单生硬的植入受教育者的大脑,不妨称其为输,因此,接受者在无法理解和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只能把有用或无用的知识,统统是视作一堆符号,堆积存储在大脑中,这类教与学的方法,称其为“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育是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的:它对于一种基础的知识结构的内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尤其在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中,有着相当的意义的,准确说,儒学是一门比较粗线条的政治学、伦理学、文学、社会学、哲学的混合体,它能灌通过自适应的基本原则,在一个各种技术性要素都比较不到位的时代,将一个社会制理的生机勃勃,它的知识系统基本上都属于社会科学领域,而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必要有大量的经验素材的知识内化做基础的,而在一个没有太多专业理论和技术指导成年人怎么培养起孩子们的求知热情时,强迫式的灌输式教育是一种虽然有些简单和粗暴,但绝对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现代教育环境下,自然科学的成份相当重,尤其相当部分的社会科学也自然科学化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在于这些知识不是人内在可以感知的,而是一种外化的知识,这些外化的知识,却不是真的能够灌进孩子们的头脑中去的,它需要一个个知识结点由兴趣和爱好将其粘合在人的脑子里,并且由兴趣和爱好协助其自我成长,直至这些外化的知识结点和填充物能在人格中中内化为一个完善的知识系统。
针对其表现出的特点,我主要分析了其弊端以及针对弊端提出的改革措施。
一、“灌输式教学”的弊端1、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率不高思想是无止境的,但是教师在上课时候只会根据教材来讲,内容较为乏味空洞,一味的讲解知识性问题,课堂活跃度较低,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
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一章读后感最近读了《被压迫者教育学》的第一章,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这一章里提到的很多观点,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初中,我们班来了一位新的数学老师。
这位老师教学风格极其严厉,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她的课堂上,气氛总是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她要求我们在她讲完一个知识点后,必须立刻能够回答出她提出的问题。
如果回答不上来,那可就惨了,会被她狠狠地批评,甚至罚站。
记得有一次,她正在讲解一道复杂的几何题,我当时有点走神,没跟上她的节奏。
她突然点名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一下子懵了,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她的脸色瞬间变得很难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大声呵斥:“你上课到底在干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脸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从那以后,我对数学这门课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每次上数学课,我都提心吊胆,生怕又被老师点名批评。
这种恐惧逐渐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我感觉自己在这个学科上,完全就是一个被压迫者。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因为这位老师的严厉,班上的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大家不再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而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只是为了避免被批评。
我们不再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因为害怕被视为愚蠢。
现在回想起来,这不正是《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提到的那种压迫式教育吗?老师以权威的姿态,压制了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我们在学习中失去了自我,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我们变得小心翼翼,不敢犯错,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这样的啊!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学习,勇敢地探索未知。
而不是通过压迫和恐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
就像书中说的,被压迫者需要觉醒,需要找回自己的力量。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笔记
丁然职业技术教育学作者简介:保罗•弗莱雷是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
1994年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国际刊物《教育展望》以四期特刊的形式,介绍了从孔子、亚里士多德到当代的100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家,弗莱雷是其中四位在世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
他也曾被美洲和欧洲29所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在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中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他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毕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研究,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选择这本书来当教育哲学的书籍来读,是因为这本书最开始的题目吸引了我,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本书和其他教育学专著不一样,通篇没有纯粹的教育学体系和教育学概念系统,而是从对处于不利境地的人的关怀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政治性问题,提出了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对人民施行压迫的现象,试图引导这些人被解放,自我解放,最后改变他们的命运。
袁振国老师是这样评价它的:“这本冠以教育学的著作并没有我们熟悉的教育学体系和概念系统,它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学科著作。
这是一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书,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处境的人们的悲天悯人的关注,是平等和尊重地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呼唤和勇气奉献。
”
本书第一章提到了“对自由的恐惧”,这种恐惧是被压迫者会更向往成为压迫着,但是是被压迫者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境地。
自由要靠征服得来的,而不是靠恩赐。
被压迫者想要获得自由,要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敢于挑战的决心并尽心尽全力的追求才能获得。
要解决压迫问题,首先就是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寻找压迫的根源,通过改造,创造一个新的环境。
这么想是理想的,但是为什么压迫与被压迫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持续多年,并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可能的原因有可能是被压迫者已经习惯了他们所处的统治结构,并且已变得顺从这种结构,只要他们觉得不能去冒需要冒的风险,他们便会停止争取自由的斗争。
再者说,他们获取自由所做的斗争不仅仅对压迫着造成威胁,也会威胁到与自已同样处于压迫下的同伴,其同伴害怕受到更严厉的压迫。
很有趣的一点,当一个人有了一种具有挑战性渴望时,只有当其同伴也有了这种渴望时,这种渴望才有可能会被实施,会可能成为现实。
本书的中心问题是:作为分裂的、不真实的被压迫者,他们怎样才能建立解放自身的教育学呢?只有当他们发现自己可以做压迫者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促进解放教育学的发展。
而在教育界中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毋庸置疑的,在被压迫教育过程中的压迫者与被压迫者自然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以权威者的姿态对待学生,对他们进行家长式的教育。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施行身体上的暴力,但是他们对学生以符号暴力的形式进行压迫,学生对老师的话不能产生质疑,不能提出问题,更不能进行批
判,他们只能一味接受,这是在学生思想,意识上实施暴力,对学生的思考力,批判力以及创造力进行了剥削。
关于被压迫教育的手段在本书中,弗莱雷提出了“灌输式”的教育概念,他认为灌输式教育就是教师们施行压迫的手段。
他指出现行的教育就像一种银行存储行为,教师是知识的储户,学生是储存“知识”的机器,教育就像银行一样,由教师向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得越多越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换句话说,学生越是温顺的接受灌输、接受填装,越称得上是一位好学生。
在这种传统的教育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平等关系,知识往往被看作是智者给予愚者的一种恩赐,学生被看作是要进行适应的人和要进行调整的人。
教师总是什么都知道,而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教师把世界,把历史当做不变的事物,要求学生学会、背诵自己的理解,不允许学生质疑,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批判意识,抹杀他们对世界,历史的改造能力。
所以,教师在这样的压迫教育的过程中,将机械的,静态的,顺从自然的,形象化的意识观强行的赋予学生,而忽略了世界,历史其实是依附人而存在的,它们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的;忽略了人的能动性,人的发展体现于对世界的改造。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社会化,但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往往将社会化理解为适应环境。
于是,教育渐渐的以人的适应性作为目的,并将其不断膨胀,最终阻碍了人自身的发展。
弗莱雷在此书中提到,“压迫者的兴趣在于‘改变被压迫者的意识,而不是压迫他们的现状’,因为被压迫者越是可以被引导去适应这一状况,他们就越是容易被统
治。
”学校教育中,在知识方面,教师将自己对社会,对科学的理解以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行为方面,学校要求学生遵守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
这样的教育试图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它不允许学生产生质疑,不允许学生拥有批判能力,限制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强迫他们满足于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学校试图掌控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适应学校,教师眼中的社会。
弗莱雷说:“从意识的灌输概念中可以顺理推出,教师的职责在于规范世界‘进入’学生大脑的方法…因此,教育应当使他们更加被动,并使之适应这个世界。
”所以,这种传统教育的结果就是培养出大批的没有批判精神,没有创造力的,只能适应社会,适应被统治,被剥削的人。
就如弗莱雷所说:“毫不奇怪,灌输教育概念将人视为是可以适应环境的和可以控制的。
学生保存他们托管的东西越多,就越不能发展作为世界的改造者,干预世界的结果的批判意识。
他们越是完全接受强加于他们的被动角色,就越倾向于仅仅适应世界本来的样子,适应存储于他们头脑中的关于现实的支离破碎的样子”。
被压迫教育是一种“驯化”教育。
第二章作者提出提问式教育作为解放教育的先决条件。
实际上,提问式的教育,打破了灌输式教育的纵向模式特征。
在提问式的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能得到收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的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共同合作、一起成长。
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就谈不上“权威”,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没有人教其他人,也没有人是自学成才的。
另一重要的一点,“提问式教育”是把学生看作是有认知能力的
人,教师担任讲解员的角色,教师也不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是可以与学生共同思考的。
提问式教育者的作用与学生一起进行创造。
在这种情况下,信念(doxa)层面的知识被理念(logos)层面的真正知识所替代。
弗莱雷认为,在解放教育中,人们应该勇于质疑,勇于实践,教师决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批判精神。
在这样的解放教育里,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教育的主体,没有家长式的教学,没有填鸭式的接受,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能独立思考,都有权利提问,批评。
本书中,关于教育与政治,已有提到。
教育,永远不能远离政治而独善其身。
受启发于弗雷勒的体系中“教育及政治”的观点,教育的政治性,是指掌权阶层的思想意识和政策方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制度和方向,教育制度和方向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反作用于掌权阶层。
政治方向的指引是教育保持其社会效用的前提,也是保证教育实行的先行条件。
但是我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迎合性”,教育的政治职能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受到重视的。
但是教育作为一种育人活动,作为一种不能以短期经济效用为标准的行为,这种迎合性往往导致了教育的功利性。
导致了教育本真意义的缺失。
我们一直在设想教育蓝图,制定教育新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又有多少付诸实施且真正推动了教育和人的发展?弗雷勒也提到了,“教育政治和教育计划,均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些计划的始作俑者是根据自己跟人对现实的观点来制定的,从来没有考虑
过处在具体情况之中的人。
”的确,我们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只见物不见人,我们把知识的地位抬得很高,却遗忘了比知识更有意义的人。
因此,在真正的教育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应该作为主体,并都担任教育规划的首要制定者和实施者。
我的感受是,弗雷勒《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不只是在第三世界和被殖民国家显示它的意义,在任何一个关注教育的民族都应该产生警示和启发作用;不只是对那些处在政治压迫中的人民具有意义,对任何一个关注自己生存和命运的自由的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意义。
正如袁振国老师所说:“每位意识到教育与社会变化联系的教师,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