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讲授的基本思路:讲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发展阶段入手,大体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要讲清楚三个问题,即这个阶段产生的历史背景、管理上的主要内容、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讲授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企业管理的发展演变过程,主要是讲授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回顾历史给后人留下了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企业管理上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革。

第一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的发展沿革一、传统管理阶段(早期的企业管理)1、背景:18世纪中叶--19世纪末工厂制的产生--自由竞争18世纪后期,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产业革命,即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作坊手工业的革命,工厂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从而引起对工厂应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早期的管理思想是伴随着工厂制的出现而形成的。

1769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厂—英国的毛纺厂。

2、内容:生产管理(劳动分工)、工资管理(固定工资、分得的利润、奖励)和成本管理(固定成本、提高效益),呈现出明显的粗犷型特点。

3、特点:1)两权合一(所有权、经营权)企业由资本家直接管理,缺乏专职的经营者,由于资本家的知识和经验有限,这时企业的管理是粗放的、低水平的。

2)企业的生产和管理要凭个人经验办事。

工人凭个人经验操作,没有科学的操作规程;管理人员凭个人经验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

3)工人的培养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靠传授个人经验培养工人,缺乏科学的教育与培训。

4、传统管理中的几个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1)英国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曾著《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提出了实行刺激工资、工作方法研究、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分工等重要的管理思想;(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经济人”假设、管理控制和注意计算投资回收期当重要的管理思想;(3)英国的数学家查尔顿.巴比奇,1832年发表《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提出了专业分工、工具使用、时间研究、批量生产、均衡生产、成本记录、专业技能应是工资基础当重要的管理思想;(4)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是最早研究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比较注重劳动者的福利,认为重视人的因素和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他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5)德国军事战略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以便军事打仗为例,研究了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作者:刘仲藜单位:陈太茂供稿发布时间:2009-06-29 10:24阅读次数:230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征求意见,慎重决策,从1994年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税改革。

我当时任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94年初又兼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是这场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感到其中值得回顾之处很多,现选取相关的几个片段,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和体会。

机不可失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应地,财政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集权过多,管的过死,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因而,如何最大限度的增强经济活力必然成为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当然也就成为财税改革的逻辑起点。

事实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财税总是首当其冲;不管进行何种改革,都离不开财税的参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3年,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需要,以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为导向,以放权让利为主线,形成了两个包干体制:一是财政包干制,二是企业承包制。

无独有偶,二者最后都落脚到“大包干”。

大包干体制对激发地方和企业的活力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所谓企业承包经营实际上是“包盈不包亏”,即使包上来的也跟不上物价上涨,物价一涨财政就又缺了一快,这些都造成了税收来源困难。

同时,地方承包以后,就有了这样一种心理:我增收一块钱,你还要拿走几毛,如果不增收不就一点都不拿了吗?于是出现了“藏富于企业”、“藏富于地方”的现象,给企业减免税,造成“不增长”,然后通过非财政途径的摊派,收取费用。

最后生产迅速发展,而税收上不来。

这一财政体制的弊病,从北京和上海可窥见一斑。

北京当时内部规定在包干期内,财政收入每年只增长4%,绝不多收,因为如果多收,超过部分就要与中央分成,分税制之后才发现北京隐瞒了八九十亿元的收入。

《投资学原理》(课程代码:07250) 课程考试大纲及知识点

《投资学原理》(课程代码:07250) 课程考试大纲及知识点

附件3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投资学原理》(课程代码:07250)课程考试大纲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1篇总论第1章导论1.1投资概论1.2投资学的研究对象1.3投资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2章投资与经济发展2.1投资与经济增长2.2投资与技术进步第3章投资机制3.1投资体制概述3.2中外投资体制比较研究3.3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第4章投资结构4.1投资结构概述4.2投资结构与国民经济结构4.3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4.4投资结构选择第2篇融资第5章融资概论5.1融资概述5.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5.3融资决策第6章项目融资6.1项目融资概述6.2项目融资模式6.3项目融资的资金来源6.4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第7章证券融资7.1证券融资概述7.2股票融资7.3债券融资7.4证券融资的风险第3篇投资第8章项目投资8.1项目投资概述8.2项目投资的市场调查与预测8.3项目投资的成本分析8.4项目投资条件评价第9章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9.1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与作用9.2投资项目评价9.3投资项目决策第10章项目投资的风险管理10.1项目投资的风险概述10.2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分析10.3项目投资的风险决策第11章证券投资分析11.1证券投资分析概述11.2证券投资分析的主要方法11.3证券投资理念与决策第12章证券市场12.1证券市场概述12.2证券交易所12.3我国的证券市场第13章投资组合与证券定价原理13.1证券投资组合管理13.2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套利定价理论13.3利率的期限结构和利息免疫第14章现代投资银行14.1现代投资银行概述14.2现代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14.3现代投资银行的派生业务第15章国际投资15.1国际投资概述15.2国际投资对东道国的影响15.3我国的对外投资15.4国际投资的外汇风险15.5风险投资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投资学原理》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投资理财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投资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引言:雄厚的国有资产及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国有企业则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

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史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至今已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回顾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委托人即政府垄断了企业近乎全部的剩余产品的积极性。

因此国有企业势必会长期处于了低效率运行状态。

由此不难看出,让渡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必然会对经营者积极性产生激励,进而有利于改变过去权力集中与外部化的状况,使企业成为“自我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针对传统国有企业政企不分、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的弊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办不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

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并在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

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让渡了生产自主权、原料选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

经营权的让渡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

经营权层面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放权让利是以中央政府的利益让渡作为切入点,受益群体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利益主体。

在各利益主体均可获得收益下的改革,不仅推动起来阻力小,且还会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各个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是不改变原有的所有权框架,而只在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涉及“姓公姓私”或“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问题,因而来自社会意识和传统观念方面的阻力较小,改革能够被全社会所接受。

大学金融知识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金融知识讲座心得体会

大学金融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相关推荐大学金融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精选7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金融知识讲座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金融知识讲座心得体会篇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在余杨看来,这一再被搁浅而终于参加的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培训,就有名师指路,还能让自己恍然大悟。

20xx年4月,我踏进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门,参加了第四届商业金融师岗位能力能力培训。

在北京最美的春天,站在繁华盛开的海棠树下,看着校园里三三两两的学生,背着书包,手里拿着课本,走向教室……我仿佛回到了自己大学的青葱岁月。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IT行业工作,客户的行业领域是金融。

随着工作经验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渐体会到再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新塑造和提高的重要性。

正因此,早在20xx年,我便报名想要参加商业金融师的培训,却因为各种原因一再搁浅,直到20xx年4月,参加了第四届商业金融师的培训,学习计划才得以成行。

商业金融委高主任寄语同学们,在最美的春天来到美丽的人民大学开启商业金融学习之旅,要敞开心胸,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要学有所成,施之事业。

他致辞后国务院国资委研究院中心原主任、党委书记李保民老师给我们剖析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并回顾了国有资产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的探索和创新。

人大商学院宋华教授讲课形式生动活泼,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紧密结合,大量的课程内容、详细的案例分析,一下就将同学们的注意力紧紧抓住了。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让学员充分理解供应链金融,对宋教授和学员都是极大挑战,但我们做到了,而且在课堂上积极互动。

他还一一剖析了自己在实际中研究的企业关于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创新,我边听边结合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情况,时不时惊叹一下,甚至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自建国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对其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以计划经济为主导。

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掌握和管理国有资产,以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这一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化,国家所拥有的企业、资源、金融等国有资产由政府直接管理和分配。

这种体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迅速实施国家战略和计划,但缺点也显而易见,过于集中的决策和管理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开放以后,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992年,我国颁布了《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明确了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法律地位,确立了国有资产以法人方式独立运营、自负盈亏的原则,逐步建立了以公司法人制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2003年,我国启动了国有资本投资项目监督管理体制。

这一主要以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建设为核心,通过将国有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打破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垄断局面。

这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资本运营效益,也促进了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建立完善。

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统筹和管理,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

此外,国有资产的监管逐渐走向市场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法治化管理,实现以效益为导向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发展中,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有资产的规模庞大,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需面临市场竞争、监管和约束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还要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平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平公正,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失。

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

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

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提要:当前正处于责任制度的改革阶段,本文通过对实行经济责任制历史沿革的观察和总结,从中得出经验与教训,并对未来经济责任制的管理工作给予重要启示。

关键词:经济责任制;历史沿革;启示经济责任制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迄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起源于苏联实行管理责任制,并于我国得到发展,大致经历了农业生产责任制时期、承包经济责任制时期、全面经济责任制时期三个发展阶段的变化。

通过分析总结实行经济责任制的经验和教训,能够把握未来经济责任制发展的方向。

这对经济责任制管理工作的把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历史沿革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经济责任制的实行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经历了多次的重大调整与变革,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责任制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水平上逐步提高,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纵观这一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农业生产责任制时期关于责任制管理的”雏形”,早在三年困难时期就已经出现。

当时由于灾荒的影响,农村的困难最大,农民们为了渡过灾荒,维持自己的生存,许多地方就自发地开始试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

由最开始实行的”小包工”,到后来农民们已经开始勇敢地实行了”包产”,以至于出现了”包产到户”和”责任到田”。

但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这些”雏形”却被批成”刮单干风”、”定资本主义道路”,被当作修正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错误的批判。

在”文革”时期,一切都是以”大批判”开路的,自然也就不需要有什么”责任制”,更不可能还要有什么”经济责任制”。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责任制还是在社会主义中孕育而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二)承包经济责任制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从外部环境解决了影响经济责任制发展的不利条件。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主要特征是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

论文导读::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首先从农村改革开始的。

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联系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分别从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给出了一个合理、系统的解释。

论文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变迁改革开放32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经济社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有了大大提高。

回顾改革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其起点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由此我们便引伸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要从农村开始呢?国内外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很少,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进行研究的人就更少了,至少公开发表的文献里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这里,笔者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分别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三个方面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给出了一个合理、系统的解释。

一、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

按照马修斯(1986)的定义: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后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与生产费用不同毕业论文模板,它是履行一个合同的费用。

[①]这里,我们把交易费用理解为监督和执行一个合约的费用,这样就可以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做出如下的解释。

(一)实行农村改革的执行费用低实行农村改革的执行费用是指执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一系列费用期刊网。

首先,这一改革的技术执行费用是低廉的。

农村改革的起点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模式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的实施成本是相对较低的,它只是把土地使用权下放到农民手中,而土地所用权并未改变,仍然集体所有。

其次,农村改革的阻力很小。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也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从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进行回顾及分析。

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初创改革开放初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立无疑是为了保障国家利益和国有资产的安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建立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和国家经济体制综合研究所,专门研究和管理国有资产。

当时,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要支柱,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于国家的整体利益至关重要。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调整1980年代末,中国国有企业开始遭受低效率、生产停滞和亏损的困境。

为了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促进国有资产的增值,我们国家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92年的《国有资产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

该条例明确了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这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90年代以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国有资产布局调整、产权制度改革、招标采购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

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等方式,促使国有企业进一步提高了经营效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现状与挑战如今,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仍面临着产权不清晰、决策权不归属等问题,这阻碍了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运营。

其次,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仍不高,落后的管理模式导致了国有资产贬值和流失。

最后,存在一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失职渎职等问题,影响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2字居左)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并且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民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民营企业更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具有更灵活的经营机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但是在辉煌的背后,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

大部分民营企业显示出了各领风骚三五年、不能持续发展的特点,从而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国企改革已经被公认为我国经济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而且始终没有找到很好的出路.因此,本文首先从民营企业的理论内涵出发,研究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回顾了不同时期民营企业的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重要因素;并且针对不同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分析。

关键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目录摘要 (2)前言 (3)第1章文献综述 (4)1.1研究背景和意义 (4)1.2民营企业的定义与范围 (4)1.3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5)第2章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6)2。

1民营企业家 (6)2。

2企业制度 (7)2。

3企业文化 (7)第3章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8)3.1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8)3.2民营企业必须彻底摒弃家族化管理模式 (9)3.3民营企业应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10)第4章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致谢辞 (13)目录不涉及摘要,序号应为1 2 3等,去掉章次。

前言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部分民营企业显示出了各领风骚三五年、不能持续发展的特点,从而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883-888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212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其经验启示曲玉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收稿日期:2022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4日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典型的经济要素,其发展历程是我国近三十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缩影。

在这段时期,国有企业逐渐出现创新动力不足、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党和政府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用制度创新和实践行动来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国有企业将继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计划经济The Reform Cours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Its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Yuxin Qu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Received: Dec. 16th , 2022; accepted: Feb. 16th , 2023; published: Feb. 24th , 2023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ceremon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ur country imple-mented planned economy. As the most typical economic factor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the epitome of our country’s planned economy in the past 30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gradually appeared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motivation for innovation, backward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reform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ince the reform曲玉新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 has bee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syste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ction. In the fu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Key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rket Economy, Planned Economy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探索1.1.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40年的回顾与展望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40年的回顾与展望

二、当前果树育种领域存在的问题
3、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许多优秀的果树品种没有得到充分保护,导致品种流 失和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三、果树育种的未来展望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果树育种的未来展望
1、分子育种和智能育种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果树育种将更加 倾向于分子育种和智能育种。通过分子标记、基因编辑等技术,可以更准确、更 快速地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 实现对育种过程的全面监控和数据分析,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40年的回顾 与展望
目录
01 一、国有企业绩效评 价的背景
03
三、国有企业绩效评 价的方法
02
二、国有企业绩效评 价的标准
04
四、国有企业绩效评 价的结果
目录
05 五、改进措施
07 参考内容
06 六、展望未来
内容摘要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绩效评价一直受到广泛。自改革 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经历了4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评 价体系。本次演示将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背景、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结 果及改进措施进行回顾和展望。
参考内容
摘要
摘要
企业绩效评价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未 来发展趋势。本次演示对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旨在为相关 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引言
引言
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企业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实 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绩效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全面了解自身的运营状况,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企业绩效评价 方法的发展历程、创新与实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未来走向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未来走向分析

N 0 7, .1 2O1l
!n r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ies rd n ut ns T a eId s y r
2 1 年 第 1 期 01 7
2 2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的现 状 .
维制造业 ; 只有 交 通 运 输 设 备 制 造 业 一 项 属 于 竞 争 行 业 。 在 国企 利 润 和 资 产 总 额 节 节 攀 升 的 背 后 是 行 业 垄 断 力
9 4年 的 “ 税 制 ” 革 , 方 财 政 自给 率 分 改 地 不 管 具 体 措 施 上 有 多 少 差 异 , 是 所 有 改 革 举 措 都 是 在 不 存 的 局 面形 成 。1 9 但
仅 0 原 , 触 动原 有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框 架 的 基 础 上 努 力 挽 救 国 企 体 下 降 了 , 为 6 左 右 ( 来 地 方 财 政 基 本 可 以 自给 ) 迫 使 系 , 时 在 中 央 政 府 与 地 方 政 府 问 寻 找 最 优 分 权 模 式 。 从 地 方 政 府 甩 掉 由 国 有 企 业 压 在 它 们 身 上 的 财 政 压 力 的 包 同
分 为 两 个 阶段 :
企分 开 、 管理 科 学 ” 。推 进 了 国 有 企 业 的 产 权 界 定 , 善 了 完
国有 企 业 的 公 司治 理 结 构 , 离 了 国企 的 社 会 负 担 , 剥 国企 作
第 一 个 阶 段 ( 9 8 19 ) 这 一 阶 段 的 国 有 企 业 改 革 为 独 立 的 法 人 实 体 和 竞 争 主 体 与 其 他 多 种 产 权 安 排 企 业 并 17 — 92 ,
9 3年 即 产 权 政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 立 国有 资 产 管 理 新 体 制 阶段 、 确 国有 企 业 善 。 1 9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度 , “ 权 明 晰 、 责 明 确 、 战 略 布 局 调 整 和 股 权 多 元 化 阶 段 等 这 几 个 过 程 , 致 可 以 大

第二章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历史演变

•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国家国有资产 管理局被撤销并入财政部。在同一次机构改革中 ,机械、化工、内贸、煤炭等15个以主管行业内 企业为主要职能的专业经济部门被改组为隶属于 国家经贸委的“局”,并明确不再直接管理企业 。 • 2001年2月,国家经贸委下属九个国家局被撤销 。 •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宣布“在坚持国家所有 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 ,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 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三、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需进一步改革 与完善 • 老职工社会保障问题 • 资产的地区划分与地区差距问题 • 谁来监督国资委的问题 • 中央与地方之间如何划分资产的问题 • 国资委对国企的监管的界限如何把握 • 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具体层次与结构如何 设计?
小资料
• 务虚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有的一种会议, 指各级政党、政府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等的 决策层就组织机构整体战略或某项具体工作,从 政治、思想、政策、理论等诸方面进行讨论,达 成共识,创造理论、制定路线、提出纲领、确立 原则的会议。1979年初,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 作务虚会是最有名的务虚会之一,四项基本原则 就是邓小平在该次会议上提出的理论。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逐步形成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 占有权、支配权甚至使用权都集中在整个社会的统一管理 者——国家的手中,政府高度集权管理构成了当时国有资 产管理最鲜明的特征,与国家的赶超战略以及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但是,当时的国有资产管理不设专 门机构,基本上按行政隶属关系分口管理。 (一)1956~1957年的初步探索 (二)1958年“大跃进”期间的部分改革 (三)1961~1965年期间的部分体制改革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体制变动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一历史沿革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全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基本特征:1、国有企业众多;2、指令性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3、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4、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第二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从1979年开始,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扩权”、“让利”的重要政策,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并于1983年和1984年分别实行了两步“利改税”,将企业实现利润的一部分以所得税和调节税的形式上交国家财政;第二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以及政企职责初步分离;从1984年开始,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确认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政企职责可以分开;以“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为特征的多种经济方式,如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应运而生;第三步:开始触及产权制度的改革;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股份公司、企业集团等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1986年开始兴起企业转让、拍卖,以及企业之间的合并、兼并、收购等;为有效地进行国有资本所有权管理,1988年,国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1. 1988年至1990年,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初期,主要是创建机构,配备队伍,开始专职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但并未明确区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2. 1991年到1995年,初步形成了“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体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构建思路,即:国有资产行政管理监督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两个系统;各级政府下设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设的中介性国有产权经营机构和接受国有资本投入的企业三个层次;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经营效益评价、产权转让市场以及立法监督四个体系;3. 1996年至2002年,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为标志,围绕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为目标,明确提出了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1998年,撤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并对国有企业管理进行了分工企业主要经营者由人事部和企业工委负责,资产及其相关财务管理由财政部负责,企业重大决策由有关部门负责或报政府批准,同时实行向国有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制度,2000年成立中央企业工委后,又将稽查特派员改为监事会;第三阶段: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分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会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理论思考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从利改税到两权分离,再到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专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及其以后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的一系列探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果,但一直都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明确有效的管理思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和单一国有企业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1. 出资人缺位与出资人越位现象并存且引发冲突;2. 企业外部干预过多与内部人控制并存且引发矛盾;3. 激励效率递减与监督约束成本递增并存且互为因果;在这些困惑中的反思主要有:1. 矛盾的根源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 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在于所有制;3. 产权制度改革是杠杆;三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立国有资产组织与管理体系与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提并论,意义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经济基础,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袭二十年来所遵循的渐变稳定、逐步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方法论的又一个创举;1. 坚持市场经济方向,搭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桥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二十年重点解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问题;但是,宏观市场环境具备后,微观经济的运行载体如何构造就成为关键;1市场经济难以在一个所有者内部实现市场经济不可能在一个所有者内部完成交换,在一个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中央为惟一主体集中国有经济产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只能是一个所有者内部左兜与右兜的关系;在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在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就出现了说不清的矛盾,理不顺的情结,我们始终被国有企业不能完成制度性脱困所困惑;因此,如何在坚定市场经济方向的条件下,从产权上去构造能够适应这个市场经济环境的运行载体就成为改革的关键;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决定着我国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地位能否真正形成;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传统的公有制模式必须打破,另一方面,如何在公有制模式创新的前提下推进市场经济,又不能从国外照搬照抄;中国市场经济载体的构造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现行的公有制模式归根到底还是政府所有制,从法律上看,现有的政府所有制形态是惟一主体论,即中央政府作为惟一的法律主体,代表全国管理国有资产,但一个主体是不能构造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2外部多元化的困惑现实当中又客观存在着地方的国有资产;省、市、区、县政府层层都有国有资产,但是在法律上不能保证,仅仅是一种中央所有、地方分级管理的模式;在这样的矛盾下,要发展市场经济,就面临一个选择:是一步到位搞国有经济的外部多元化,还是分步到位先搞公有制内部的多元化探索,然后逐步实现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没有西方经济学家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也不能去简单重复西方100年前所走过的所谓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的道路,更不可能去借鉴进行“休克疗法”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只能考虑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承受力度、社会安定程度的统一,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发展道路,通过创新赶超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3内部多元化的创举我们把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当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构造形成了中国特色改革的创举;中国能不能在一个主体内部完成从一元到多元的构造呢这是近十年来中国的理论界和政界一直在探索的大问题;不这样做,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无法建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就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主体来说,这必将完成从1到300的飞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规范的微观经济载体的多元化构造打下初步的基础;所谓从1到300的跨越,即从目前国有经济的中央惟一主体论,跨越到中央国有和地方两级政府国有并存的国有经济出资人的格局;届时,一个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再加上250多个地区一级的地方政府,就形成了300个左右国有经济的出资人主体;这300个主体均要成立各自相对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不同层面代表着三级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能;而它们下边又分别要成立若干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些资产经营公司从事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作,从出资人的角度去和下属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实体企业相对接,完成国有经济内部多元化的构造;这是一支庞大且多元化的国有经济力量,它们将在贯彻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归根到底,这一改革创举的目的是要在市场经济和创新的公有制模式之间搭建中国特色的资本经济桥梁;尽管像意大利、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自己的国有企业和联邦经济,但中国这样的国有经济转轨过程这些国家都没有经历过;这一改革是无法简单地用私有化或民营化的提法所涵盖的;所以,用历史和发展的观点看,这一创举将会形成中国迈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制转轨改革的重要理论;这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提出这项改革的大背景;2.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资本经济时代的产物此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它是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出现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2我国的市场经济从商品经济进入到资本经济时期,资本被普遍承认,资本收益的准则被共同遵守,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完全可以分开,股东已成为现代国有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国有出资人仅以股东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显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资本经济时代的一个产物;这次十六大报告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思想,实际上是和近年来党中央对于国企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的;1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就是一个大工厂,政资不分,政企合一,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政府包办一切,国家资产和国有资产划等号,没有必要成立国资委;2从1978年12月到1988年十年间,中国的企业改革尽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但仅仅是围绕国有企业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的放权让利的思路推进;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在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迈进中,仅仅实现了从产品经济向实体经济为主的商品经济的过渡,资本的概念还不被人们承认,更谈不上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不同;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投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而其自身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到位,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无论我们怎么强调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不是处在放权让利不够、把企业管死,就是放权让利过大、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失控状态的两难境地;3从1988年到1998年,随着股份制在中国的提出,产权改革和资本经济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但由于领导层和人们对这一巨大改革转型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加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定会从旧的行业管理部门手中接管权力,因此,国资局的工作并没有按预计的方向发展,而是遇到了现实中巨大的阻力;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已经很清晰,只要抓好管理就能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占据上风,最终导致国有资产局未能按既定的方向发展,而是被撤销;4从1998年至2003年,全国只有上海、珠海、深圳等少数城市保留了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或者与后来成立的企业工委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变相存在并坚持运转;其他省市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国资管理都处于停滞状态;现实中普遍严重发生了国有企业的“婆婆”被撤销后,陷入了内部人控制的处境;国务院不得不又建立了稽查特派员制度和监事会制度;3.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战略举措1从产权入手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就是产权,一旦涉及到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革,就必然会触及到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政府的改革;从产权入手进行政府的行政组织体制改革,这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2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经济改革的深化直接引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即从政府的组织体制改革入手,改革改革者的大幕的拉开;过去二十年的国企改革基本上是政府改企业,但国企改革一旦改到产权,就真的要改革改革者了;因此,它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起点,这个起步是务实的;因为政府机构改革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由于现有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政府,就意味着国资体系的建立不仅是简单的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要实现这个创新,就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资关系和政企关系;3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的角色构建与转换政府作为一般经济调控者职能,这是市场经济要求的,必须建立维护市场秩序、公平监管保证社会公共预算收入来源的间接管理部门;凡是搞市场经济的国家,都离不开这些部门,它是由市场经济政府管理的共性决定的;其财政收入主要体现为税收;对每一个纳税人来说,税收是刚性的;所以政府的一般经济调控者职能是裁判员的功能,它在维持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所有市场经济的微观载体都要遵守比赛的规则,所有竞争都应是公平竞争;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的基础之上;目前,我国的公有制形式还没有找到能取代政府所有制的组织形式;这决定了我国的政府目前还履行着所有者职能,这是中国的国情;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核心是实现所有者归位,让出资人以股东的身份成为企业的主体;如果出资人是三级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话,就必须对现有政府中对国有企业的直接管理部门进行从组织到职能的全新调整和设计,就要对国资管理体系进行全新的构造;这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有效对接的一个创举,就好比“国家队的教练员”;这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决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体现为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与税收的刚性是不一样的,只能是弹性的,投资收益率也不能像税率那样去事先约定;国有出资人在法律上与一般企业的股东并无二样;建立和完善“三合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国政府的政、资分离与资、企合一这两大问题;如果国资管理功能暂时还应保留在政府序列,实际上政府就包含着一般经济调控者和国有经济所有者两种职能;前者是政,后者是资,二者必须分离;而就国有经济所有者的职能来说,必须实现出资人和企业的结合,这次国资体系的改革就是要让所有者进人企业,让老板归位,让产权清晰,资企合一;综上所述,必须对长期困惑我们的“政企要分开,但现实中政企怎么也分不开”的现状进行反思;事实上,在我国公有制市场经济的现有模式下,政企从理论上就无法分开,只能通过政府职能的全新构造,先实现政资分开,再通过所有者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股东,实现资企合一,建立国有企业的现代产权制度;在这个制度内,才谈得上企业内部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4. 国有企业从贵族到平民制度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国资体系的建立将改变传统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实现从管理国有企业到经营国有资本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完成国有企业从贵族到平民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以来,长达23年的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没有突破到产权这一环节;尽管在股市上给了国企上市一些指标,但其主体部分始终都没大动;国企改革的思路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再到后来的授权经营,都没有突破产权的大格局;新的国资体系的建立旨在通过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带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而实现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这一结构调整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一篇将发生在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几百万家国有和集体企业,十几万亿国有经营性资产存量调整的大文章;建立国有资产体系的理论,是江泽民同志把握中国改革全局、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建立可追溯到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报告,文件明确了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要建立现代企业法人财产权;1998年,当我们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强调管理问题还是产权问题的理论探讨时,现实中发生了国有企业的“婆婆”被取消后,又陷入了“内部人”控制的困惑,江泽民同志又先后在五大区召开国企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显然,这次十六大报告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思想,实际上是和近年来党中央对于国企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的,其实际意义还在于把国有企业从贵族降到平民;国有企业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企业家都是国家干部,国有企业的行为用国家行政法来调节,因此,国企在市场经济中是一个特殊的法人;所以,在国企和政府之间,国企与国企之间,无论是在产权上还是在债权上,都有一种说不清的血缘关系;这次国资体系的建立就意味着要把国有企业从过去的靠行政法调节的特殊法人,变成由公司法和民商法调节的一般企业法人,并和外资法人、私营企业法律地位相同,竞争关系平等;所以说,这是一个国有企业从贵族到平民的历史性跨越;值得指出的是,随着国资体系的建立,授权经营的提法也将作古;授权经营产生在两权高度分离的基础上,把能让的经营权都让了,而所有权又不能让,因此,就采取了建立在委托代理模式基础上的授让所有权的做法;但谁来代表出资人向下级授予所有权,授给谁,授什么,都是不清晰的;它是在没有触动产权实质性变革的前提下的一种过渡性选择;它发生在1989年,也许当时是合理的,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不能局限于此;它是在旧体制下的模式下,行政性分权的一种临时变通;权宜之计的这种授权经营将随着国资体系的建立,被以所有者的身份建立在资本纽带基础上的股权管理所取代;5. 坚持渐变转轨的正确改革方法论的重要举措改革20年来,如果说中国改革的实践获得了成功,那么在理论上的总结是在这一时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性和长期性,坚持渐变转轨的改革方法论非常重要;洋教条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比如在资本市场上,国家股的减持是美国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所没有遇到过的,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他们的休克疗法,也不能片面地把国退民进理解为私有化;中国未来改革的风险可以预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制的改革,二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两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上的所有制的变革方式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如何起步的基础;这一基础必须打好,其核心就是要运用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渐变稳定的朝既定方向发展,顺利通过改革的危险期;中国改革实践非常成功,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但此刻越发不能掉以轻心,成立国资体系正是面对这样的挑战;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还是要靠中国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十六大”国资体系的提出将使中国在未来20年还能走出一个被世人赞叹的保持稳定中迅速发展的新路子;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及特点1. 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这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规定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一是国家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二是设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三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国家所有,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主体及其地位;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制定法律法规,必要时统一配置资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明确了分级产权;明确各级政府管辖国有资产的边界和范围,各级政府对管辖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设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明确了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权;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按照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将分散于各个政府部门的属于出资人职责的相关职责进行归并,统一对所管辖的国有资产行使出资人职责;——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明确了不同级次政府间国有资产投资和管理的事权;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的成立要对现有分别行使出资人职责的部门和机构进行归并整合,把分割行使的出资人职责转交国资委统一行使;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原则是“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其主要职责是:制订国有资产营运战略方针、结构调整方向和投资发展规划,编制国。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

2、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尚未从根本 上解决 钢铁工业公认的最小合理规模为400万吨,我国 3500多家冶金企业中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的仅有5 家;1999年我国120家汽车总装厂的年产量只有160 多万辆,不及世界大型汽车生产企业1家的产量。 3、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后劲 不足 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 般为5- 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世界500强企业 研发费用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5%10%,而我国大 中型企业 为1%左右。 4、国有企业债务重、社会负担重仍然突出
五、探索国有大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 轻装上阵, 路—轻装上阵,培育核心竞争力
(1)减轻企业历史包袱,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 的外部环境 深化企业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增资减债,改善企业资产负债 结构。 (2)进一步强化国企内部的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 强化科学管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激励 与约束机制; 在全面推行合同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双向选择”、职工能 进能出、企业经营者能上能下的劳动制度和职工收入随岗位变动、 贡献大小而增减,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建立起竞争性经理人员 市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国有企业经 营者职业化、市场化机制;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的经营者报酬方式和相应的奖励制度; 加强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督,坚持奖优罚劣,对造成国有资 产损失的责任者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当前我国国企改革的 必要性和迫切性
2005年7月12日,曾培炎副总理在中国改革高层论 坛上指出,要把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作为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已如期或基本实 如期或基本实 现 ,为国有企业在新世纪再创辉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1、国有企业总体盈利能力不强 一些企业扭亏为盈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亏损 企业;我国盈利能力较强的100强企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仅为2.98%,人均利润只1152.12美元,分别相当于世 界500强企业的1/5和1/10;盈利在100万元以下的企 业占盈利企业的50.2%,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这些企 业很可能重新陷入亏损。

我国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3篇)

我国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报告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报告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我国财务报告分析的发展。

二、我国财务报告分析的历史回顾1. 传统财务分析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等。

这一阶段的财务报告分析主要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为企业的内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 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财务报告分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阶段的财务报告分析开始关注企业的盈利质量、成长性、风险控制等方面,以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决策。

3. 信息化时代的财务报告分析进入21世纪,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财务报告分析的手段和工具也日益丰富。

这一阶段的财务报告分析开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财务报告分析的高效、准确和全面。

三、我国财务报告分析的现状1. 财务报告分析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国财务报告分析体系逐步完善,包括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分析、行业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等多个方面。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2. 财务报告分析工具不断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报告分析工具不断创新,如财务分析软件、数据可视化工具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获取和分析财务数据,提高财务报告分析效率。

3. 财务报告分析人才队伍壮大我国财务报告分析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财务人员具备财务报告分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4. 财务报告分析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财务报告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如企业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目录1. 内容概要 (3)1.1 背景与意义 (4)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4)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1.4 报告结构安排 (6)2. 国有企业改革回顾与现状 (7)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8)2.2 国有企业当前改革成效分析 (10)2.3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1)3. 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12)3.1 国有企业改革的时代内涵 (13)3.2 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 (15)3.3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的紧迫性 (16)4.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16)4.1 深化提升行动的基本原则 (18)4.1.1 坚持党的领导 (18)4.1.2 坚持市场导向 (19)4.1.3 坚持问题导向 (21)4.1.4 坚持改革创新 (22)4.2 深化提升行动的总体目标 (23)4.2.1 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4)4.2.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 (25)4.2.3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27)4.2.4 强化国有资产监管 (28)5. 深化提升行动的主要任务 (29)5.1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30)5.2 优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布局 (31)5.3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32)5.4 加强国有企业和企业家队伍建设 (33)5.5 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35)5.6 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36)6. 深化提升行动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37)6.1 政策措施与保障机制 (39)6.2 试点先行,模式创新 (40)6.3 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改革实效 (42)7. 推动新时代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43)7.1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建议 (44)7.2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政策建议 (46)7.3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政策建议 (48)7.4 提升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49)1. 内容概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深化提升行动,是推动新时代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上)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上)

1978年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4年,我国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978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长了57.8倍,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世界3%的平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现已排名世界第四。

一、引言经济增长都是在上上下下、高低起伏的波动中向前推进的,我国经济也不例外。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明显,从下图我国经济实际运行的曲线可以清晰地观察出来。

在图中,坐标的横轴是以年为单位表示的时间,纵轴表示的是GDP,左边表示GDP的绝对量,右边表示GDP的年增长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波动的性质属于增长型波动,只是经济增长率的减缓和增加,不是经济总量的绝对下降。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变动情况。

从GDP的绝对值来看,很难看出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我们通过GDP的年增长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状况。

如果按照波峰——波峰分析,图形显示我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一种规律性波动,经济发展的扩张与收缩是循环交替出现。

我国从1978年至今有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第一个经济周期为 1978—1984年;第二个经济周期为1985—1992年;第三个经济周期为 1993—2007年。

从耗费的时间来看,第一个周期耗时7年,第二个周期耗时8年,第三个周期耗时15年。

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平均长度增大,经济稳定性增加。

第三个周期是建国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周期波动。

国有企业改革中重点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中重点问题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中重点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者控股的企业,在中国的经济体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

国有企业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化、法治化、现代企业制度方向转变,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建设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关乎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着。

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重大挑战和问题,如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场竞争力不足、管理体制混乱、国有企业监管不力等。

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点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对于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达到200字】1.2 研究意义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涉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等方面,因此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在于提高国家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国有企业改革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效益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其意义有助于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2. 正文2.1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也成为了当时的重要议题。

在改革初期,主要是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手段,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历史回顾及分析(一)历史沿革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全过程。

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基本特征:1、国有企业众多;2、指令性计划的资源配置方式;3、庞大的政府管理机构;4、企业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

第二阶段: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对企业实行放权让利。

从1979年开始,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扩权”、“让利”的重要政策,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并于1983年和1984年分别实行了两步“利改税”,将企业实现利润的一部分以所得税和调节税的形式上交国家财政。

第二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以及政企职责初步分离。

从1984年开始,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标志,确认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政企职责可以分开。

以“两权分离”和“政企分开”为特征的多种经济方式,如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应运而生。

第三步:开始触及产权制度的改革。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股份公司、企业集团等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1986年开始兴起企业转让、拍卖,以及企业之间的合并、兼并、收购等。

为有效地进行国有资本所有权管理,1988年,国家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

1. 1988年至1990年,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初期,主要是创建机构,配备队伍,开始专职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但并未明确区分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本所有者的双重身份。

2. 1991年到1995年,初步形成了“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体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构建思路,即:国有资产行政管理监督和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两个系统;各级政府下设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下设的中介性国有产权经营机构和接受国有资本投入的企业三个层次;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工作、经营效益评价、产权转让市场以及立法监督四个体系。

3. 1996年至2002年,以政府机构改革和转变职能为标志,围绕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为目标,明确提出了大多数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

1998年,撤销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并对国有企业管理进行了分工(企业主要经营者由人事部和企业工委负责,资产及其相关财务管理由财政部负责,企业重大决策由有关部门负责或报政府批准),同时实行向国有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制度,2000年成立中央企业工委后,又将稽查特派员改为监事会。

第三阶段: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分设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2003年3月,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会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理论思考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从利改税到两权分离,再到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专司国有资产管理职能,及其以后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的一系列探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果,但一直都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明确有效的管理思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和单一国有企业为管理对象的管理模式,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1. 出资人缺位与出资人越位现象并存且引发冲突;2. 企业外部干预过多与内部人控制并存且引发矛盾;3. 激励效率递减与监督约束成本递增并存且互为因果。

在这些困惑中的反思主要有:1. 矛盾的根源在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 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在于所有制;3. 产权制度改革是杠杆。

(三)新一轮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建立国有资产组织与管理体系与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提并论,意义重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经济基础,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沿袭二十年来所遵循的渐变稳定、逐步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方法论的又一个创举。

1. 坚持市场经济方向,搭建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桥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二十年重点解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问题。

但是,宏观市场环境具备后,微观经济的运行载体如何构造就成为关键。

(1)市场经济难以在一个所有者内部实现市场经济不可能在一个所有者内部完成交换,在一个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中央为惟一主体集中国有经济产权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只能是一个所有者内部左兜与右兜的关系。

在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在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就出现了说不清的矛盾,理不顺的情结,我们始终被国有企业不能完成制度性脱困所困惑。

因此,如何在坚定市场经济方向的条件下,从产权上去构造能够适应这个市场经济环境的运行载体就成为改革的关键。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决定着我国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地位能否真正形成。

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传统的公有制模式必须打破,另一方面,如何在公有制模式创新的前提下推进市场经济,又不能从国外照搬照抄。

中国市场经济载体的构造是在公有制的背景下,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

现行的公有制模式归根到底还是政府所有制,从法律上看,现有的政府所有制形态是惟一主体论,即中央政府作为惟一的法律主体,代表全国管理国有资产,但一个主体是不能构造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

(2)外部多元化的困惑现实当中又客观存在着地方的国有资产。

省、市、区、县政府层层都有国有资产,但是在法律上不能保证,仅仅是一种中央所有、地方分级管理的模式。

在这样的矛盾下,要发展市场经济,就面临一个选择:是一步到位搞国有经济的外部多元化,还是分步到位先搞公有制内部的多元化探索,然后逐步实现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没有西方经济学家能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也不能去简单重复西方100年前所走过的所谓市场化、私有化、民主化的道路,更不可能去借鉴进行“休克疗法”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只能考虑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承受力度、社会安定程度的统一,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发展道路,通过创新赶超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

(3)内部多元化的创举我们把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当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构造形成了中国特色改革的创举。

中国能不能在一个主体内部完成从一元到多元的构造呢?这是近十年来中国的理论界和政界一直在探索的大问题。

不这样做,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无法建立。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就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主体来说,这必将完成从1到300的飞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规范的微观经济载体的多元化构造打下初步的基础。

所谓从1到300的跨越,即从目前国有经济的中央惟一主体论,跨越到中央国有和地方两级政府国有并存的国有经济出资人的格局。

届时,一个中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再加上250多个地区一级的地方政府,就形成了300个左右国有经济的出资人主体。

这300个主体均要成立各自相对独立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在不同层面代表着三级政府,行使出资人职能。

而它们下边又分别要成立若干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些资产经营公司从事国有资本的管理和运作,从出资人的角度去和下属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实体企业相对接,完成国有经济内部多元化的构造。

这是一支庞大且多元化的国有经济力量,它们将在贯彻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归根到底,这一改革创举的目的是要在市场经济和创新的公有制模式之间搭建中国特色的资本经济桥梁。

尽管像意大利、法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自己的国有企业和联邦经济,但中国这样的国有经济转轨过程这些国家都没有经历过。

这一改革是无法简单地用私有化或民营化的提法所涵盖的。

所以,用历史和发展的观点看,这一创举将会形成中国迈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制转轨改革的重要理论。

这是我们必须要看到提出这项改革的大背景。

2.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资本经济时代的产物此次国有资产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它是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出现不同的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2)我国的市场经济从商品经济进入到资本经济时期,资本被普遍承认,资本收益的准则被共同遵守,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完全可以分开,股东已成为现代国有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国有出资人仅以股东身份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显然,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资本经济时代的一个产物。

这次十六大报告要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思想,实际上是和近年来党中央对于国企改革的大思路一脉相承的。

(1)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就是一个大工厂,政资不分,政企合一,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政府包办一切,国家资产和国有资产划等号,没有必要成立国资委。

(2)从1978年12月到1988年十年间,中国的企业改革尽管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但仅仅是围绕国有企业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的放权让利的思路推进。

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在向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迈进中,仅仅实现了从产品经济向实体经济为主的商品经济的过渡,资本的概念还不被人们承认,更谈不上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不同。

国有企业作为独立法人的投资主体地位并没有确立,而其自身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到位,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

无论我们怎么强调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不是处在放权让利不够、把企业管死,就是放权让利过大、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的失控状态的两难境地。

(3)从1988年到1998年,随着股份制在中国的提出,产权改革和资本经济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

但由于领导层和人们对这一巨大改革转型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加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定会从旧的行业管理部门手中接管权力,因此,国资局的工作并没有按预计的方向发展,而是遇到了现实中巨大的阻力。

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已经很清晰,只要抓好管理就能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理念占据上风,最终导致国有资产局未能按既定的方向发展,而是被撤销。

(4)从1998年至2003年,全国只有上海、珠海、深圳等少数城市保留了完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或者与后来成立的企业工委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变相存在并坚持运转。

其他省市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国资管理都处于停滞状态。

现实中普遍严重发生了国有企业的“婆婆”被撤销后,陷入了内部人控制的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