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材料(内涵)是
考生作文立意的源头,但在表现形式上看,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限定话题,允许考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从中提炼出不同方面的话题,进而确立其文章主旨。
新材料作文既有规定的限制性,如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又有灵活的自由度,如允许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等。
由于它较好地融合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长处,因此近年来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浙江卷都采用了这种题型考查写作,新材料作文是当今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
一、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所谓单则材料作文,即命题者提供一则寓意深刻、丰富的短小材料或简明图画,有的稍加提示点拨,有的不加提示点拨,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或观看画面,全面理解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认识、剖析、理解、开掘与感
悟,选好角度,自主立意,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的作文。
[审题立意技法]
这类作文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所供材料的本身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材料之后附加的引导语的领会,和对相关写作要求的理解。
审读材料时,应依据材料的不同类型特点,采取相应的审读策略。
对单则材料作文的立意则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1.把握关键,纵横开掘
有的材料中有关键词句,就以这些关键词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有的材料较长,需先压缩概括材料,然后再抓住材料中
的一些关键词句(“文眼”)进行纵横思考,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典例](2017·天津高考)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
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分析]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是引子,目的是引出第二段中的关键词“重读”以及关键句“重读长辈这部书”。
这里的“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的亲人或老师等。
“书”里有什么,再回到第一段,就是“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因此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可以展开以下立意:
①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②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③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④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⑤从“我”的视角审视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
2.多向辐射,择一而定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多个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考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1)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2)既可以正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也可以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疑问);(3)既可以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也可以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
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典例](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
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
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
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
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
[分析]这则材料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贴合时代脉搏。
材料中的“书店”“书”“顾客”“读者”等相关概念我们都非常熟悉,这些关键词往往就是立意多向辐射的切入点。
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书店角度立意:①就其功能来讲,书店是展示民族文化、时代精神的场所,可以立意为书店为人类文化成长提供精神食粮,书店给社会的进步提供文化滋养;②就其经营理念而言,可以立意为人文关怀、创新理念、共享理念、公平理念;
③就书店的象征意义而言,可以立意为精神寄托、心灵成长、文化滋养等。
(2)从顾客、读者角度立意:①人们对于知识、文化、文明的渴望;②个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与享受;③书店这样的文化环境对于自己成长的滋养价值与意义等。
3.由果溯因,探究本质
有的材料所述的是一个含有多重因果联系的事件,考生应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因果关系来审题立意。
可以由果溯因,就是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源,就能找到最稳妥的立意,从而确定主旨。
也就是概
括出事件的结果后,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然后向其原因上追溯思考,最后结合材料自问自答,以原因立意。
[典例](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
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
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
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
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分析]这则材料所述事件大抵包含以下四种情形:
4.问题入手,给出解答
有的作文材料中呈现的是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那么考生应当针对此问题,经由自己的深入思考、权衡、判断,给出针
对性的解答。
[典例](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分析]这道作文试题具有鲜明的现代感。
虚拟世界里的“虚拟”与现实世界里的“现实”,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考生应深入思考、辩证分析。
写作切入角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虚拟”世界利弊共存,对于“虚拟”世界潜在的“疏离现实世界”的弊端,应当保持警惕。
②“虚拟”世界为当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应当善用“虚拟”技术,改善人类生活。
③“虚拟世界”并非万应灵丹,与它保持适度距离,方能更好地享受“现实世界”的美好。
④“虚拟世界”是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远离并非良策,应当以趋利避害的心态迎接应对。
5.化虚为实,寻找对应
诗歌、寓言、图画等寓意类材料因其题旨和意图含蓄隐晦,不容易分辨,这时应化虚为实,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或材料中的关键词与人生的“对应点”,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即跳出材料,向自然、社会、人生等维度延伸拓展,与现实挂钩,更深切地理解题意。
这时,考生不妨做个“菩萨心肠的观世音”。
“菩萨心肠”就是指思想上要健康向上;观,
是指要观察社会、人生;世,指留心世态炎凉;音,乃“隐”,材料隐含的内涵。
[典例](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
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分析]这则材料属于寓意类材料,寓意类材料影射的是社会、人生。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行囊”与“旅程”,立意可
以从“行囊”的隐含义入手,化虚为实,赋予其具体的意义所指,并从“行囊”与“旅程”的关系这一角度来立意。
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化虚为实,也就是要寻找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词“行囊”“旅程”与人生、社会的“对应点”,也就是它们的象征意义。
①行囊:旅行者出行时使用的行李袋。
对应人生:人生旅途中个人需要的储备库。
②备好行囊:行李袋中准备好了旅行中的各种东西。
对应人生:人生储备库中需要准备的诸如诚信、正直、责任、执着等精神品质。
③旅程:旅行者的路途或行程;新的旅程,指即将开始、未出发的旅程。
对应人生:新的人生征程。
④二者关系:谈行囊必须结合人生旅程,谈人生旅程必须考虑行囊。
根据材料中的引导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提示,把“有的”化虚为实,使之具体化,形成所写文章的话题及主旨:
①“书到用时方恨少”,要不断储备知识的行囊,才能少走弯路;②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行囊;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旅途中应该准备经典的行囊,与名著相伴随,充实自我的人生;④未来岁月不可期的东西多矣,准备行囊要未雨绸缪;⑤顺时而动,与时俱进,要及时更新、补充人生行囊中的装备;⑥诚信(或“乐观、恒
心”等)是人生旅途的重要行囊,没有它,就难以致远等。
[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年轻人在阳台上种植了一大排紫藤花。
夏天,枝叶垂悬于两层楼之间,形成了美丽的绿色叶幔。
年轻人几度想将枝叶拉起用木架固定,帮他挡住阳光,降低屋内暑气,但感觉如此做太小气而作罢。
第二年,年轻人在阳台欣赏盛开的紫藤花时,发现有几株葡萄藤攀上了他的阳台。
往下看,一个女孩正对着他微笑。
楼下人家为了感谢他种植的紫藤花挡住夏天的太阳,所以种植葡萄作为回馈。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审题立意]
这则材料看上去好像比较松散,里面出现了年轻人和女孩两个人物,年轻人想将紫藤花枝叶拉起遮阳而最终作罢,女孩
种植葡萄攀上年轻人的阳台。
对于这类材料作文,审题时适合选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展开立意。
仔细分析材料,抓住两件事之间的关系,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不难作出正确的立意选择。
可供立意的角度有三:①从年轻人看,大度会赢得回馈(或:分享使快乐加倍);②从女孩看,受惠应懂得感恩;③从整
件事看,邻里当和谐相处。
写作时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角度立意,均符合题意。
[范文多维观摩]
学会分享,快乐和谐
一考生
①年轻人把紫藤花分享给邻居,邻居把葡萄藤分享给年轻人,邻里和谐,生活美好。
学会分享,快乐和谐。
②百灵啼声婉转,麻雀扑打着翅膀,鸟儿在同一片蓝天飞翔;小草青葱,树木成荫,草木在同一片土地呼吸;行人匆匆,游人闲适,人们在同一片土地生活。
分享——一个具有魔力的词语,给我们以无尽的财富与收获。
③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
分享是一种大智慧。
懂得分享的人能收获高于常人几倍的快乐。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
”盖茨的确如其所言做到了分享:他与世人分享他最新的研发成果;他与社会分享自己的财富;他在分享中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在敬重里获得了更多的快乐。
不会分享的人只能在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中自以为“幸福”地度过每一天。
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而心胸狭隘如何能有真正的快乐?分享就似一种催化剂,有了它便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幸福与快乐。
④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赢得人们的尊敬。
竹林七贤徜徉在山水之间,在分享彼此的志趣之时升华了各自的情谊;苏轼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却喜欢互相探讨诗词、分享两人的文学见解,因而他们的友情坚如磐石;居里夫妇毫不吝啬各自的一点一滴,无论是财富抑或是科研成果,他们都与世人同享,所以他们成了我们毕生爱戴尊敬的对象……因为分享,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渐渐消失;因为分享,他们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因为分享,他们得到了世人的尊敬。
⑤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
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各国灿烂的文化需要世人共享。
回想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文化的趋同与单一会日益严重;再想想二战时期法西斯对于人、对于文化的肆意扼杀几乎将世界一步步推向衰败。
现代社会需要和谐,我们应当学会分享。
因为分享能让文化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分享能创造一个和谐宁静的国际大环境,分享将使世界这个大家庭更温暖!
⑥让我们懂得分享,让我们试着分享,让我们充分发挥分享的魔力,让分享这个神奇的词语在生活中熠熠生辉!
1.学开头
第①段以简述材料开头,亮明观点,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2.学修辞
第②段运用排比手法,由自然过渡到人,一气呵成,语气强烈,增强了表达效果。
3.学行文思路
第③段单刀直入,提出第一个分论点,强调分享对“精神”上的作用;第④段作者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指出分享对“人生”的作用;第⑤段则宕开一笔,提出第三个分论点,提出分享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这三段采用并列式结构,有力地论证了分享的重要作用。
4.学论证方式
第③段引用比尔·盖茨的名言,指出分享“使我更快乐”的道理,第④段举出竹林七贤、苏轼与王安石、居里夫妇的例子,说明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
★5.学点题
文章的观点是“学会分享”,作者在标题中点题,第①②段引出话题,接下来③④⑤段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话题,巧妙点题,最后一段再次扣题。
整篇文章始终围绕“分享”这一话题,结构紧凑,逻辑严密。
[看评点]分享,对于自私的人来说,它是一个枷锁;对于乐善好施的人来说,它是通往幸福的桥梁。
文章以“年轻人
把紫藤花分享给邻居,邻居把葡萄藤分享给年轻人”开篇,自然而巧妙地点题,使整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在内容上,文章以“分享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充实与快乐”“分享能够提升人生的情趣与境界”“分享能使各种文化和谐相处,使国际关系更加融洽”三个层次为鲜明的论点,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微技法系统点拨] (文后学法更深刻)
快速点题“4方法”
要想在高考中获得作文部分的高分,考场作文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考生在文章中不失时机地点题,能大大加深阅卷老师对该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
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被称为点题之笔。
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被称为“诗眼”,在文章中被称为“文眼”,是全文的精神“团聚处”。
因此,写作时要注意运用点题之笔,“赘字冗词不能有,点题之笔不可无”。
反复点题、处处强调是取得作文高分的重要法宝之一。
考场作文点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点题,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点题,是想要获取高分的考生的妙招;点题,是离题作文的“救命稻草”。
点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标题点题法
所谓“标题点题法”,就是当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时,在文章的标题中嵌入体现中心观点的词语,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考生拟写的《撷文化以话中华》,该标题属意于“文化”,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直接点明题意。
2.首尾点题法
打造出能体现中心题意的精彩的开头和结尾,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提高作文的分数。
所谓“首尾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点明题意,文章开门见山,把点题句放在醒目的位置上,结尾时卒章显“题”。
如2017
首尾照应,巧妙点明题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中间点题法
所谓“中间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中间段落的关键处、醒目处适当地加上几个点题的句子。
点题句可以放在中间文段的每一段的段首,作为本段的分论点(小标题),这样既结构清晰,主旨鲜明,又很好地论述了中心。
(如上面[范文多维观摩])在叙述完事例论据后,也要有紧扣文题进行适当地分析议论的点题句,这样既能避免罗列事例、文体不清的问题,又能起到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如上面[范文多维观摩])
4.反复点题法
所谓“反复点题法”,就是在文章的标题、开头、中间、结尾都扣题,渲染并突出话题。
反复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乱点题,也不是滥点题。
“反复点题法”具体的做法是:一要不断出现文题中的词语(命题作文紧扣标题、话题作文紧扣话题、材料作文紧扣主题)。
文中适当增加点题、扣题的字眼,不断地告诉阅卷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偏题。
二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反复点题。
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和中间几段的段首、段尾分别点题,必要之时,点题句可单独成段。
二、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类作文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的分析。
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审题立意技法]
多则材料的类型比较丰富,既有内涵相同或相反型,也有相对或多向型,更有递进或综合型。
这些材料在进行审题立意
无论怎样的材料,无论材料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对多则材料的审题都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
命题者往往提供2~3则材料,如果是事件或现象类材料,首先要弄清其主旨或意图;如果是论断或名言类材料则要提炼出思想观点。
2.辨析材料间关系
命题者所给出的材料往往不是同一层面的,这些材料内涵丰富。
辨析材料间的关系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只有关系清楚了,审题立意的方法才能确定下来。
3.确定立意
性质相同的容易找到共同点,性质相对的容易从互补叠加角度立意,相异的既可以从共同点角度立意,也可以从相异点
角度多向立意。
总起来就是要根据材料本身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立意。
[审题立意示例]
[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
②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重复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审题立意]
1.弄清每则材料的内涵
材料一:“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
材料二:“重复”是相对“成功而言”,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属于肯定范畴。
2.辨析材料间的关系
两个“重复”聚在“艺术追求”这个焦点上。
一曰“重复可耻”,当以“摒弃重复”、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
二曰“重复”,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需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的目标。
3.确定立意
第一则,侧重谈超出自我,才能拥有自我,拥有成功,拥有未来。
反之,简单重复自我,实则泯灭自我,失去自我,失去前途。
第二则,侧重谈成功源自艰苦历练,实践长才干等。
两则统揽,辨析各自内涵,建构科学联系,透视互补共生的深刻道理。
[范文多维观摩]
在“重复”中颠覆
一考生
①美国物理学家费因曼常在授课时与同学调侃,他说:“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地重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
②其实,大凡成功之人都需要这双“手”。
一只不断地重复,重复的是自己的执着追求与辛勤付出。
重复是成功之母,达·芬奇就是从一次次重复画蛋中走向艺术的至高境界;与之相辅的另一只手则是不断地颠覆,即时地自新,在无数次重复中吸取经验,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就像画家吴冠中所提倡的那样“画出新想法,新感受”。
③我们需要“重复”。
任何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摸索,不断地尝试,科学才会发展,文化才会聚集,艺术方能升华!是的,没有反复的探究,重复的实验,就无法造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赫然成就;离开了多次的尝试,反复的“雕饰”,谁又能谱写出诸如亨德尔《弥赛亚》这样的音乐剧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不断地重复作为积淀,方能绽放人类文明的花蕾。
④然而,在“重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颠覆。
只有在反复的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之前的重复才有意义。
否则,一味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让历史倒退。
颠覆,意味着思想的更新,理念的改进,它基于从前的“重复”,同时又是重复的一种升华。
达·芬奇的成功,不仅基于他画蛋时反复的尝试,更在于他的创新灵魂注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理念,将艺术的人性从宗教神学中挣脱出来,提出“艺术以人为本”这样颠覆性的理念。
纵观历史连绵画卷,莫扎特音乐风格“蜕变”,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马克思“物质第一性”观点,无不是以重复摸索为根基,以敢于颠覆的勇气为原动力。
一言以蔽之,在“重复中尝试颠覆”,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佳途径。
⑤重复与颠覆看似矛盾,实际上他们却是唇亡齿寒、相辅相依的“两只手”,没有重复作为量的积累,“颠覆”只会成为痴人说梦的一种幻想。
没有与众不同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重复都只会重蹈历史,倒退文明。
⑥然而,在科技文化高度昌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合理利用“这双手”,不误入“因循坐误”与“痴人说梦”的歧途呢?我以为,首先应确立一种新思路,明确“颠覆什么”,“如何颠覆”。
在心中有了明确的目的与完整思维结构之后,再潜心投入“重复”过程,冷静而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个计划,避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如此一来,再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会水到渠成。
⑦重复,铺陈着脚下的路;颠覆,照亮着你今后的旅途。
只要合理地操纵着这双手,那么即使一双普通的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
1.学开篇
第①段以名人名言开头,第②段用“其实”一词紧承前段,指出“重复”的重要性,引出话题,点出观点。
引用+简析,开篇独具特色。
★2.学论证构段
第③段先提出“我们需要‘重复’”的观点,再加以诠释,随后举出袁隆平和亨德尔两个例子,最后再进行分析,回扣该段首句的观点。
整个段落一气呵成,论证严密,结构紧凑。
3.学过渡
第④段首句以“然而”转向下面的论述,“在‘重复’的同时”承接上文,“我们更需要颠覆”开启下文,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毫无雕琢的痕迹。
4.学引用
文章除在首段引用名言外,作者还在其他的一些段落中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联系现实
第⑥段运用“联今”的方式,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论证更加深刻。
[看评点]文章以物理学家费因曼的调侃“我有一双神奇的手”起笔,简捷入题。
第②段作者紧承首段的“双手”的比喻,勾连材料,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内涵。
随后以“我们需要‘重复’”和“我们更需要颠覆”并行又兼有层进地表达出作者对“在‘重复’中颠覆”的比较理性的思考。
末段“一双普通的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既巧妙地与开头遥相呼应,又使论点得到有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