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摘要: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从人格结构的三大组成部分出发,探究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发展,来揭示文章的主题。
文章中的女主人公艾米丽自小生活在父亲的羽翼下,在成长的过程未能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心理,本我始终受到压抑。
父亲死后艾米丽的本我逐渐觉醒,恋上了来自于北方的包工头伯隆,并不顾世俗的反对,坚持和他在一起,本我占据了超我的上风。
然而伯隆并无意于成家,艾米丽由爱生恨,她那狭隘的爱与恨加之其本身所具有的那些超我的道德准则重新控制了她,她选择杀死伯隆将他留在身边,并伴着伯隆的尸体度过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人格架构本我超我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作品,这篇文章短小精悍,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女人的爱情悲剧,寥寥数笔便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诸多评论家囿于文章中所表现的女性主义、南方情节和语用学分析。
而笔者旨在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三大结构来分析小说的主题,分析女主人公的变态行为,使得读者能从自我、本我、超我的各个角度深入了解到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的独具匠心,同时将精神分析学与文学紧密的联系起来,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赏析文学作品的视角。
二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其中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它不理会社会准则、伦理道德等外在的行为规范,按照快乐原则来行事。
而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遵循“至善原则”。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自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心理,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父亲的暴戾不得不压抑内心世界的本我,自我也呈现分裂的状态;父亲去世后,艾米丽本我开始蓬勃起来,她渴望遇到爱,并跟来镇上修路的北方佬相恋了;然而面临着失去爱,艾米丽的本我爆发出来,封建守旧的超我标准也重新回归,她选择杀死伯隆来挽留自己的爱情。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替罪羊”形象分析谢骄阳 武汉理工大学摘 要:文章采用原型批评理论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替罪羊”的形象从传统思想和社会政治双重压制迫害角度下浅析探究。
通过对其“替罪羊”形象的分析,本文指出艾米丽作为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式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南北战争后旧南方文化的衰败与挣扎,也让人们深思当新旧秩序更迭,历史变迁,人类应当如何面对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挖掘出福克纳在作品背后企图阐释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替罪羊形象;传统思想;政治文化作者简介:谢骄阳(1993.8-),女,安徽阜阳人,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35-01一、替罪羊原型“替罪羊”一词的原意源于古人一种重要的驱除灾祸的赎罪方式。
在英文《圣经》十二章中这个词具体描写到了被用于献祭的羊。
在赎罪节,犹太大祭司把两只手放在一只活山羊头上,向它忏悔以色列孩子们的罪过,这样就把他们的罪恶转移到羊头上,然后叫一个健康的男人把它赶到荒野,使之永不返回,以免带回罪恶。
这只羊就叫做替罪羊。
不难看出,替罪羊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是承担罪责,为他者受过。
而随着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替罪羊”形象逐渐在文学创作与分析中慢慢演化,成熟并确立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符号供读者欣赏和探究,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传统思想:旧南方传统思想的替罪羊艾米丽的悲剧人生与旧南方社会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坚持有着绝对的联系。
甚至可以理解为艾米丽是旧南方传统思想的替罪羊,而帮助她彻底沦为这一悲剧式人物的推手则是其父亲及其背后根深蒂固的父权主义思想。
身为传统的南方社会贵族家庭中的孩子,年少时期的艾米丽就深受父亲的约束和管理,“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形象分析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现代人的经典作家。
意识流小说主要代表人物于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发表于1949年,公认为师傅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深刻的反应了社会变迁时期,南方贵族的没落和衰败,新兴资本主义和旧势力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以及新旧价值观的矛盾。
本篇小说主要讲述的出生在南方没落贵族的艾米丽小姐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杀死自己情人的悲惨人生。
小说以作者宣布艾米丽的死开始,又以艾米丽的葬礼和和霍默死亡真相结尾,符合哥特式写作特色。
自十八世纪中后期以来所特有的描写神秘、恐怖和惊悚故事的写作特色。
二、哥特式写作风格和非线性叙事方式。
本来想说的标题已经让读者获知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正欲心平气和地了解女主人公与玫瑰花之间的故事,作者却在开篇宣布了主人公与玫瑰瞬息万变。
女主人公死亡消息,并且把它比作是“一个纪念碑的倒下”。
艾米丽是全镇人都去送葬,男人们敬慕她,女人们好奇心,想看看他的房子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艾米丽的仆人以外,大家已有几十年没有看过他的住处在小镇上,艾米丽从他父亲去世那天起可以享受免纳税的待遇。
沙多里斯上校给出的理由是:他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也只有妇道人家才会相信的一套无中生有的话。
对艾米莉的住所和其外貌的描写也带有很强的哥特式写作风格特点,白色的四方形木屋中装点着“圆形屋顶,尖塔和涡形花纹儿的阳台”,破败的房子,房间夹杂着棉花车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
阴暗的门厅,阴湿的空气,扑鼻的尘埃,开裂的皮套家具,屋内冉冉升起的灰尘,失去金色光辉的画架,都给读者一种进入阴森恐怖,废城堡的感觉。
房屋的主人小模小样腰圆体胖,着黑服,拄拐杖,由于衣服有些肥大,艾米丽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水里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他的眼睛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
这种人物描写,无疑宣布艾米丽就是独守在废弃城堡中的幽灵和孤魂,为小说的惊悚结局,作铺垫。
批判论文《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女性主义解读
文学批评理论导引论文可怜的疯女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女性主义解读姓名:***学号:************班级:2009级13班可怜的疯女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女性主义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
艾米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她是美国南方落寞贵族的小姐,在那个女性受到压迫、束缚的时代,在父权和男权的变态统治下,一生孤苦悲惨,最终为爱疯狂的一个可怜的女人。
本文将以女性主义观点粗浅的分析这个可怜的疯女人——艾米丽——的悲剧人生。
小说里有四个男人穿梭在艾米丽的人生中,他们代表了不同寓意,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艾米丽的人生轨迹。
第一个男人是艾米丽的父亲,他可以说是父权的象征。
他就像一个领导者、一个规划者,控制着艾米丽的精神与思想,规划着艾米丽的生活与人生,支配着艾米丽的一切。
文中这样写到“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做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从这副画中我们看到强悍高大的父亲,手执马鞭以其强制性的父权手段把艾米丽压制在身后。
两者的地位也由此凸显出来了:父亲代表的父权高高在上,而艾米丽代表的女性处在受压迫、受支配、受控制的地位。
艾米丽的父亲一直控制着艾米丽的生活,甚至她交友、恋爱的权力。
他“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致使艾米丽年近三十,也没能婚配。
在父亲的强权下,我们可以看到身段苗条的妙龄淑女变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大龄剩女。
这种过度的保护,其实就是一种压迫。
父亲剥夺了艾米丽作为人的权力,只是把她看成自己的所有物——没有感情的物件——根本没有将其是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有人会说艾米丽的父亲死了,艾米丽就解放了,但是其实不然。
因为在艾米丽家里的壁炉前一直放着爱米丽父亲的炭笔画像,即使在艾米丽死的时候,停尸架上方悬挂也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分析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分析【摘要】本文从多角度地分析威廉姆·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主题。
主人公艾米莉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本文分析了主人公艾米莉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而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爱人的悲剧人生,她饱受南方的婚姻制度以及父权制的压迫,最后处于一种精神变态、心灵扭曲的状态。
同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南方社会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南方的传统和文明也逐渐走向衰落,而艾米莉则试图保护这种衰落的文明。
【关键词】悲剧南方文明《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这一小说主要是围绕主人公艾米莉的悲剧人生展开的。
艾米莉出生在一个南方的贵族家庭,父亲蛮横粗暴,限制艾米莉的自由和活动,赶走了艾米莉的追求者,剥夺了艾米莉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使艾米莉错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到了30岁都没有结婚。
在父亲去世之后,艾米莉爱上了一个叫荷马·巴伦的北方男子。
荷马·巴伦是一个放荡不羁的男子,从未打算过与艾米莉结婚安定下来。
艾米莉在知道这之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因此,最后她将自己的爱人毒死,以此方式来永远地留住自己的爱人,并将爱人的尸体偷偷地藏在自己的房间里,与其同床共枕了几十年直到自己去世。
也正是艾米莉的去世,人们进入她的房间,知道了这件事情的真相。
这一小说的主题之一就是艾米莉的十分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生。
艾米莉因为强势父亲的阻扰和限制,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失去了追求美好的爱情的权利。
当父亲死后,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渴望幸福,但是最后却受到了欺骗,只能用一种极端,并且在常人看来十分变态的手段将自己爱人永远留在了自己的身边,她守护着爱人的尸体,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在这一点上,爱情的悲剧已经让艾米莉成为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艾米莉的爱情悲剧,也代表着女性的悲剧。
艾米莉的爱情悲剧与其个人、家庭、社会和当时的文化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首先,从个人来讲,艾米莉的性格倔强,桀骜不驯,就像他的那做房子一样“执拗不驯,装模作样,真是丑中之丑”。
2024年浅析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
2024年浅析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以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复杂的人物描绘而著称。
在这篇故事中,艾米丽·格里尔森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她的形象和命运都被作者赋予了多重象征意义。
通过对艾米丽这个角色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福克纳在小说中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思想。
一、引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不仅是福克纳对南方社会传统价值观衰落的哀悼,也是他对个体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
艾米丽·格里尔森作为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她的命运和选择都成为了福克纳笔下富有深意的象征。
二、社会地位的象征艾米丽·格里尔森是杰弗逊镇上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的后裔,这个家族曾经在镇上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方社会的传统价值观逐渐衰落,格里尔森家族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
艾米丽本人成为了这种社会变迁的象征,她坚守着旧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却无法抗拒时代的潮流。
她的房子,那座“装满了她的过去的房子”,成为了她社会地位和尊严的象征,同时也是她对过去世界无法释怀的见证。
三、爱情与遗憾的象征艾米丽的爱情生活也是她命运的象征。
她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情,然而她的爱情却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她与荷默·巴伦的爱情故事,是她对爱情理想的坚守和追求,但同时也是她对传统社会观念的束缚和妥协。
荷默·巴伦的离去和死亡,不仅意味着艾米丽爱情的破灭,更象征着她对传统价值观和社会期待的彻底失望。
艾米丽用毒药结束了荷默的生命,也象征着她对这份爱情的绝望和无奈。
四、死亡与腐朽的象征在小说中,艾米丽的死亡和她房子的腐朽状态,都成为了死亡和腐朽的象征。
艾米丽死后,她的尸体在卧室里躺了四十年,而她的房子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腐朽。
这种死亡和腐朽的象征,不仅代表了艾米丽个人命运的终结,也象征着南方旧有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衰落和消亡。
艾米丽的死亡和她房子的腐朽,成为了福克纳对南方社会衰落和个体命运无常的深刻寓言。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
四、冷酷内心的象征
荷默·伯隆抛弃了艾米丽,艾米丽并没有因此而 痛哭,而是用砒霜把伯隆毒死了,并与其尸体一起 过了四十年之久。艾米丽同时具备了普通女性人格 和特定年代的南方女性的人格,就是这种女性人格 与南方女性人格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小结:
艾米丽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是当时旧的南方传统与 新的北方理念斗争的牺牲品。她本身既象征着旧的传统道德 观念的受害者, 又象征着旧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沿袭者。作者 塑造艾米丽这一形象,就是要揭示出当时南方和北方在各个 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带给人们的心理震撼和人民为之付出的代 价,同时赞美那种义无反顾的抗争中所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
二、南方贵族的象征
艾米丽作为没落的贵族,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高 高的的贵族精神,抱守着贵族式的生活: 生活在曾经考究的大街,高高抬起的头颅(她 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 时候也是如此),贵族式的生活用具(包着皮套子 的沙发,镶金的拐杖头,金表)。
三、勇于追求爱情的象征
三十岁风华已逝,青春不再的艾米丽不惜冲破了 清教思想,毫无顾忌地与伯隆驾车出游,在一片反对 声中勇敢地坚持着,承受着舆论的压力而丝毫没有不 退步。在这里,艾米丽象征着浪漫勇敢无惧的爱情, 象征着不屈不挠追求幸福的精神、人性美和个性美。
参考文献:
[1]顾红.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7(3):379—380. [2]张炎,赵丹.用文学象征来展示社会—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主义手法的成 功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7) [3]朱振武.《一只献给埃米丽的玫瑰:福克纳短篇小说(详注本)》[M].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0.91 [4]聂庆娟,范杰. 一部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莱阳 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 [5]薛晓瑾.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四川:剑南文学,2013 [6]王道水.象征手法在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运用[J].湖南:邵阳学 院报,2005. [7]焦春艳.浅谈《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手法[J].黑龙江:鸡西大学学报,201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知识分享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思想分析摘要: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着力探讨了《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丽在父权制和清教妇道观的双重镣铐下被物化为影子人物的过程。
揭露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南方女性在男性主流社会中的抗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只是一种无言的呐喊。
关键词:父权制;妇道观;影子;无言的呐喊引言威廉·福克纳是2O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鼎足人物,是南方文学文艺复兴的旗手和精神领袖。
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小说家,他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他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这套涵盖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及几十个短篇的“世系”,宛如一组浩瀚的美国南方史诗,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从19世纪初到2O世纪中期150多年的变迁史。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该短篇笔触凝练、构思精巧、人物塑造极富个性。
再加上作者对哥特式气氛的渲染,堪称为可与长篇杰作相媲美的短篇力作。
小说以“约克纳帕塔法”的杰弗生镇为背景,讲述的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爱米丽由爱生恨.毒死情人并与腐尸同床相伴四十余年之久的恐怖故事。
“这是一个被性政治制度残害、背叛的一个女人的故事”[1],反映了在清教思想影响下的父权制、妇道观以及种族主义对女性身心的摧残与性的压抑。
爱米丽象征地代表了南方妇女的状况:没有本体,没有独立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声音。
基于此,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这篇小说中的女性的社会存在:爱米丽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她只是男权主流文化和传统妇道观背后的影子,一个虚无的代码。
一、父亲背后的影子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美国南方社会是一个浸透着浓厚的清教主义思想的父权制社会。
在这个父权社会里,实行的是男权秩序,拥有的是男权文化。
妇女被排挤到一个阴暗的角落,成为男性社会中的“他者”,她们只是男权文化创造的一个物体,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没有独立存在的影子。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享有绝对的权威,他可以决定和操作着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命运。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_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的悲剧人格■杨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传世之作,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南方没落贵族艾米丽小姐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中痛苦挣扎并最终走向死亡的一部家族毁灭史,文章将具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艾米丽复杂的人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南方贵族大家庭走向没落的凄美故事,主人公艾米丽小姐出身在一个养尊处优、受人景仰的乡绅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行为举止的训导,贵族的一套行为准则早已深深烙在她的心里,纵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也无法改变那深入骨髓的贵族习气。
周围的人都惧她三分,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她为“艾米丽小姐”,就连市长和政府官员们都得让她三分。
而她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子。
几十年来她一直深居简出,尤其是在父亲死后变得更加古怪,索性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封闭在父亲唯一留下的那座阴气十足的古宅里,最后贫病交加,郁郁而终。
纵观艾米丽小姐的一生,她几乎错过了人生中所有最美好的事物。
她没有朋友,邻居们都害怕她,对她敬而远之;在年少之时,所有的爱慕者都被父亲无情地赶走,之后遇到了霍默,本以为是爱情到来,可始终还是放不下架子去轰轰烈烈爱一场,最终悲剧收场,可以说艾米丽至死都没有真正尝到爱情的甜头;另外,亲情对于艾米丽小姐来说恐怕是一个更遥远的奢望。
早在艾米丽父亲那一代就为了争夺遗产继承权的问题与其它的亲属们断绝了关系,可以说唯一能够给艾米丽一点亲情和温暖的人就只有她的父亲了,可这个古板的老头只会以粗暴的训斥来对待自己的女儿,他紧紧关上了艾米丽身后一扇扇通往幸福的门,也正是他亲手扼杀了女儿的青春年华,剥夺了她心中残存的一点温暖。
艾米丽身上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例,在那样一个社会急剧变迁,新旧文化碰撞的时代,她成了转型时期南方新一代人的缩影。
艾米丽的悲剧并不单单是由她个人和家族的原因所造成,而是有着更深层的社会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
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作品名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再结合本作品内容,不难得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表示作者对艾米丽女士的同情与安慰,本作品刻画了一位传统、刻板、不通情理、性格乖张的没落贵族小姐——艾米丽。
主人公艾米丽一直受传统的压迫,父亲无情的剥夺了她的自由,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独占着艾米丽,以致艾米丽一无所有。
这样一位强势的父亲,给了艾米丽一种依赖的性格。
当父亲死去,情人背离之后,首先是她不相信父亲去世的事实,后来更不能接受情人的背离。
艾米丽买了砒霜,大家以为他要自杀,但是……这是一场悲剧,这场悲剧发生在美国南部,刻画了当时的历史时期的典型女性,她们性格扭曲,与世隔绝,受父权社会的迫害。
曾因政府向她父亲贷款,艾米丽得到当局政府面税的特权,可是当当局政府换届之后,政府有重新向艾米丽发出征税的信函时,当局政府得到的仍然是一张征税单和一张便条。
当当局政府登门造访时,艾米丽仍坚定不移地说,我在杰斐逊无税可交,把使者轰出去了。
这些都表明了艾米丽一根筋、不懂变通、不识时务的性格。
艾米丽一生唯一动过情的男人、艾米丽想着要和他结婚的男人,日思夜想,恨不得到处都是那个人的名字。
到头来荷默却不想与她结婚,艾米丽崩溃了,一个深受父权主义压迫的传统女性采取了一种外人难以理解的方式去挽回属于她的“爱情”,用砒霜毒死自己深爱的男人,以致能够永远地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只有当艾米丽死后下葬大家撬开她的房门才知道原来一直以来这间屋子发出的臭味是荷默的尸体,在这具干燥发臭的尸体上有一根长长的铁灰色发丝,这种方式很极端。
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却也很单纯,因为她只想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究其一生,艾米丽生活中除了父亲一个男人之外,就只有跟其一生的黑人男仆,而这个男人也不说话。
在艾米丽生命迹象就只是一个黑人男子领着一个篮子进进出出。
艾米丽如此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方面是由她孤傲的性格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开外界的干扰,她只想静静地和自己的爱人在一起,也怕被外界发现这一切,毕竟荷默是一个北方佬,也许最重要的还在于担心被他人发现她所做的着一切荒诞的事情,因为这一切在他人看来不仅是可笑的、可悲的,更是与世格格不入的。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
语言文学研究福克纳《献给艾米丽一朵玫瑰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杨雪(苏州市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摘要: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悲剧人生,反映出威廉•福克纳对南北战争过后,南方社会动荡给人民尤其是女性带来影响的理解,以及女性难以摆脱从属地位的同情。
艾米丽扭曲、堕落、与世隔绝的“妖妇”形象,折射出作者难以摆脱的男性话语权的限制。
关键词: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女性形象一、引言《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众多作品中非常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该部小说描述了美国内战之后,南部小镇中没落贵族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悲剧的一生。
故事以她的死亡为开篇,结尾处又回到她的葬礼。
在有限的篇幅中,故事结构设计精巧、完整,一直以来受到评论界的热评。
作者威廉•福克纳出生于南方没落地主家庭,他的曾祖父在美国南战中出,在战的后封锁线发了大财。
由于的影,福克纳在很小的作,了热的(到了福克纳一,家落。
在威廉福克纳中,他的里是一尾的者,的品,以多方的品小说作品中。
大说,他生的是的.,南方在内战中的族主的,开,剧了之的(作者南方的在的作品中有,的作品为南方的,为美国影的作家之一,于1949贝尔奖。
他的短篇小说取了巨大的,《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烧马棚》《夕阳》甚至可以与的长篇小说相媲美,些作品了解福克纳是一条途径。
如短篇小说的要求“几乎每个字都必须完全正确恰”財叽。
在短篇小说中,作者很少使用意识流、多视角等错综的手段,语言方面显得简明轻快,因的短篇小说情节鲜明、戏剧强,更直地达了作者南方战后的独特的描述理解。
在《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女主角艾米丽一生的描述反映了福克纳的女主点。
二、父权社会阴影下的艾米丽该部小说于1930年4月发在《论坛》杂志,小说作为时代背景下的产反映了美国内战后,南方传统与北方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南方传统价值观、生方式逐步没落消亡的过程(经过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妇女地位已经有所,在方,女在家中、有一定地位。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根源摘要: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性格特征以及她悲惨一生的分析,探讨其形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其悲剧根源。
艾米丽是典型的美国南方旧贵族势力的代表。
艾米丽一方面是过去价值的理想化身,是高贵的代名词,受到镇上人的尊敬和敬仰;另一方面,她是一个南方传统的叛逆者坚持以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
她一生都在同命运抗争,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这和她的生活环境——旧南方脱不了干系。
关键词:福克纳;美国旧南方;艾米丽;悲剧根源;一.引言《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该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故事。
作者塑造了一个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最终精神失常的形象。
爱米丽的悲剧根源在于美国南方文化传统的清教主义思想下的父权制度。
女主人公艾米丽漂亮,高贵但却孤独终身。
艾米丽的父亲傲慢清高、门第观念等级意识浓厚,这不仅也造成了艾米丽生性孤傲、自持甚高的根源,而且更是因此替女儿拒绝了所有的求婚者,使艾米丽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时机,年过30仍独守闺中。
父亲死后,艾米丽与一个北方人荷马·巴伦发生了恋情。
而巴伦也没有与她结婚的打算。
艾米丽无法接受这爱情将要逝去的事实;为了永远地留住情人,也为平息别人的议论保住自己的名声,她毒死了自己的情人并把他的尸体藏在自己家里,与其同床共枕40多年之久直至她去世。
多年以后镇上的人才发现了这件事的真相。
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伴随着内战结束,南方的传统文明正在进行着痛苦的裂变,锐不可挡的北方先进的工商业文明操纵着主导权对南方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人们对即将失去的南方文明表示出深切的担忧,顽固地进行着排斥、抵制甚至反叛。
福克纳生活和创作的时期正是美国南方经历着深刻历史和社会变革时期,整个南方社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情感上他们热爱南方,珍视南方传统,而理智上却面临着对北方工商业文明的接受,爱恨交织,幻觉般斯守着旧的传统和社会秩序。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浅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田甜本文重点探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中的悲剧人物。
•这是威廉福克纳的经典著作,《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以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南方的种植园遭到了北方工业的强烈冲击为社会背景, 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将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带来的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落魄贵族小姐艾米丽形象的刻画更是到位,她在经历了挣扎与无奈、错爱和背叛之后,心理逐渐的扭曲,甚至于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歧途。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了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其深刻的文笔,阐述了南北交替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重重,采用独特的表达技巧,为读者阐述了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著名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主要写作短篇小说而闻名是小说领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其大部分作品与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有较为明显的特征,主要是以特殊的时间顺序来对故事情节进行描述往往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福克纳擅长写长篇小说,但是短篇小说的影响力同样深刻,凭借着精湛的语言和娴熟的写作,用鲜明的主题冲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花》属于福克纳的经典作品之一,精确地语言使得全文悬念迭起,这是哥特式小说独有的神秘感和恐怖感。
面对艾米丽的一生,那种悲凉、凄婉的感觉在福克纳的笔下充分显现出来,虽然小说的名字充满了韵味,但是在整个作品中,玫瑰也只是出现了两次而已,通过引人深思的刻画,让人对整篇小说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的去探索其中的内涵。
整部小说并未提及玫瑰花,但是艾米丽的生存和毁灭就如同玫瑰花凋谢与绽放的过程,唯美的题目却隐藏着一个悲伤地结局,虽然这是艾米丽自己的选择,但是也是一种故事发展的注定结果,当一切都选择尘埃落定,即使是死仿佛也是艾米丽最欣慰的结束方式,因为那样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永远在一起。
一、社会道德与父权制度的压迫与艾米丽的成长美国的南北战争对于南方经济原本依赖的奴隶制的摧残根深蒂固,正是这种问题的存在,使得南方的经济制度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贵族逐渐的趋向衰败没落。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人物分析
A brief analysis of characters of A Rose for EmilyAbstract: “A Rose for Emily", by William Faulkner, begins and ends with the death of Miss Emily Grierson,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story. William Faulkner divided the story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and last section having to do with the present, and the now of the narration, with the three middle sections detailing the pas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alk about who Emily really was, and to analysis her characte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d not regard Emily as a sick and twist woman as many other people, and aims to help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is story better in another point of view.Key words: character; symbolism; tragedy;《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人物分析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讲文章分为五个部分,首尾两章描写现在,中间三章描写过去,并以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去世情节描写首尾呼应,结构新颖。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形象
1神州文学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人物形象甘伦富西北民族大学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意识流派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篇知名的小说。
福克纳以一个虚构的名为杰弗逊的美国南部小镇的变迁为背景,采用意识流写法,通过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围绕一个没落南方贵族艾米丽的悲剧人生展开论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备受男权社会压迫、毒害,却又试图反抗的女性形象。
福克纳通过“我们”这一叙事人称向读者讲述了艾米丽小姐的悲剧故事。
福克纳将女主公艾米丽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耐人寻味。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家庭环境、个人价值观等方面解析艾米丽小姐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悲剧命运;男权社会一、引言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享有盛名的意识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是基于其虚构的约克纳伯塔法县与其主要的城镇杰弗逊为背景而写成的。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便是福克纳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同样以杰弗逊镇为背景,通过“我们”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命运。
这部作品为典型的哥特式小说,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怪诞神秘、错综复杂,充满了恐怖色彩。
在“我们”回忆的数个小故事中各种冲突不断,情节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了故事中人物的冲突。
小说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手法,故事的开始便写的是艾米丽小姐去世以及全镇里的人都来为她送葬。
艾米丽的父亲生前亲手赶走了艾米丽小姐的所有追求者,导致她在三十多岁仍然未出嫁。
父亲去世后,艾米丽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其他人打交道。
直到“北方佬”建筑包工头荷默·伯隆的出现才重燃了她对爱情的渴望。
她不顾镇上人的流言蜚语公然与荷默·伯隆约会。
再后来,当她得知荷默·伯隆已是有妇之夫、并且有同性恋倾向后,她精神极度崩溃,去药店买了砒霜,亲手毒死了自己的情人。
此后,她成了一位冷漠的活死人,孤独终老。
二、社会背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南部小镇杰弗逊。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摘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经典的短篇小说,在其中福克纳运用了象征手法揭示了内战后美国南方守旧文化心态与北方工业文明的矛盾与冲突, 塑造了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小姐艾米丽在个人与社会, 现实与传统的冲突中的悲剧命运。
本文阐述了艾米丽南方旧观念、福克纳本人、南方种植园经济及南方贵族、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南方传统道德观牺牲品的象征。
关键词:《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艾米丽;象征意义;福克纳;南方传统道德《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大量采用象征手法是短短的文章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为小说主人公的艾米丽更是如《红字》中的“A”一样具有多重象征。
艾米丽是福克纳着意刻画的人物,她代表着大势已去的南方种植园经济及贵族势力,是旧秩序、旧道德准则的化身。
而与此同时又是旧制度、旧观念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一、南方旧观念的象征南方人根深蒂固的守旧情节和抵制新的生活是这篇文章一个隐含的主题。
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细节刻画了了守旧的艾米丽的形象。
艾米丽从小受尽了她父亲旧传统道德观念的迫害。
在她父亲去世后, 她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剪短了头发,于是她首先在形象上成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象征。
艾米丽不仅不承认她父亲的去世,她对一切新生的事物都不予接受。
她对现代化的邮政设施予以拒绝——既不允许在她家的门上安门牌号, 又不允许挂邮政信箱;她拒绝承认沙多里斯上校的死亡,拒绝缴税;依照法律, 任何人购买毒药都必须说明用途,但是她仍然傲慢十足地拒绝做出任何解释。
艾米丽希望继续维持她辉煌的贵族门第观念、骄傲的个人荣誉和尊严、南方贵族淑女风范,但是当这一切经不住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炮火的袭击时,除了积极融入已变革的时代,别无他路。
而艾米丽正是顽强而倔强地捍卫衰落的南方文明而自我封闭。
而福克纳也正是借助艾米丽表达了作家本人对已逝文明的惋惜、遗憾而又无奈的情感,从而也彰显出福克纳本人灵魂深处那份割舍不掉的南方情结。
二、福克纳本人的象征作为文章的主人公,艾米丽和福克纳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生活背景。
艾米丽扭曲性格原因探析——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主人公剖析
艾米丽扭曲性格原因探析——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主人公剖析牛小艾(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714000)摘要:艾米丽格里尔生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主人公,她将自己和镇里的人们隔离。
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
本文指出家庭的制约、美国旧南方杰弗逊镇老一辈的庇护、新一代的妥协以及新旧文化的冲突是艾米丽扭曲性格产生的必然原因。
关键词:艾米丽扭曲性格原因美国旧南方一、引言<<i t i t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
它描述了南北战争后美国南方小镇杰弗逊所经历的社会变革与人和人之间的冲突。
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小姐是没落贵族格里尔生家族的最后一位后裔.她性格孤傲,举止怪异.将自己和小镇上的人们隔离,过着几乎隐居的生活。
她反对社会进步,拒绝接受新事物,但内心深处却埋藏着对自由的爱情的强烈渴望。
然而,家庭的制约、美国旧南方杰弗逊镇老一辈的庇护、新一代的妥协以及新旧文化的冲突使艾米丽小姐内心矛盾,性格扭曲,最终导致了她悲剧的结局。
二、艾米丽扭曲性格产生的必然原因1.家庭的制约。
艾米丽出身于美国内战前的一个贵族家庭,很小的时候就接受着贵族式的教育。
旧的传统的贵族家庭熏陶无论在她的性格上还是思想上都深深地打下了旧时代的烙印。
她的父亲是家里绝对的权威,支配着她的命运。
这一点作者在谈到镇上的人们对格里尔生一家人的看法时写到:“长久以来.我们把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画中的人物:身材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在背后.她的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着艾米丽,手执一根马鞭。
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
”读了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想象,艾米丽的生活应该是没有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爱,有的只是缄默和服从。
少女时代的艾米丽对爱情充满了幻想,然而她的父亲扼杀了她生活的自由和爱的权利。
他赶走了所有上门求亲的青年男子,打破了她的爱情梦想,使她年近三十却仍然没有结婚。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象征意义
参考文献:
[1]顾红.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5,7(3):379—380. [2]张炎,赵丹.用文学象征来展示社会—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象征主义手法的成 功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7) [3]朱振武.《一只献给埃米丽的玫瑰:福克纳短篇小说(详注本)》[M].华东理工大学 出版社,2010.91 [4]聂庆娟,范杰. 一部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莱阳 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3). [5]薛晓瑾.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四川:剑南文学,2013 [6]王道水.象征手法在威廉·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运用[J].湖南:邵阳学 院报,2005. [7]焦春艳.浅谈《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手法[J].黑龙江:鸡西大学学报,2011.
四、冷酷内心的象征
荷默·伯隆抛弃了艾米丽,艾米丽并没有因此而 痛哭,而是用砒霜把伯隆毒死了,并与其尸体一起 过了四十年之久。艾米丽同时具备了普通女性人格 和特定年代的南方女性的人格,就是这种女性人格 与南方女性人格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小结:
艾米丽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是当时旧的南方传统与 新的北方理念斗争的牺牲品。她本身既象征着旧的传统道德 观念的受害者, 又象征着旧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沿袭者。作者 塑造艾米丽这一形象,就是要揭示出当时南方和北方在各个 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带给人们的心理震撼和人民为之付出的代 价,同时赞美那种义无反顾的抗争中所透露出的人性的光辉。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 艾米丽的象征意义
TS
一、南方旧观念的象征 二、南方贵族的象征 三、勇于追求爱情的象征
四、冷酷内心的象征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作品引导人们反思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 找新的道德共识和行为准则。
自我认知与成长
作品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冲突,通过自我认知和成长, 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对未来的展望
文学创新
作品预示着文学创作在 心理描写和叙事手法上 的新方向,为后来的文 学发展提供了启示。
社会进步
作品揭示的深层次社会 问题和冲突,促使人们 思考如何通过改变观念 和制度,推动社会的进 步和发展。
人性的关怀
作品强调了对人性的深 入理解和关怀,启示人 们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 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情 感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玫瑰花的象征意义
玫瑰花在故事中象征着爱情和美好。在艾米丽的生活中,玫 瑰花是一种她从未拥有过的东西,也是她内心深处渴望得到 的美好。
当男主角送给她一朵玫瑰花时,这朵玫瑰花不仅仅是一份礼 物,更是男主角对艾米丽的爱情和关心的象征。这朵玫瑰花 让艾米丽感受到了被爱和被关心的温暖,也让她开始重新审 视自己和生活。
社会关系
艾米丽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复杂性,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人际关系和文化背景。
爱情关系
艾米丽与某位男主角之间的爱情关系也是复杂的,既包含了情感的 纠葛,又涉及到了道德和伦理的考验。
04
文学技巧与风格
叙事手法与语言特色
叙事角度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叙述者的视角展现艾米丽的人生经 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 瑰花
目录
• 引言 • 故事情节 • 人物分析 • 文学技巧与风格 • 主题探讨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
爱情与死亡
人物
玫瑰之殇——《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悲剧形象分析
54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f6_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论文艺 》之 《评 (流氓团伙 >》[M】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 文学主流 》第五分册之 《十六 巴尔扎 克》I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之 《三五 结论》fMJ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关 键 词 】艾 米 丽 ;玫 瑰 ; 悲 剧 ; 父权 制 ; 爱 情
【中 图 分 类 号 1 110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9—6167(2015)04—0054.02
2 巴尔 扎克 《巴尔 扎克 论 文艺 》之 《贝尔 先 生研 究— — 弗雷 德 利克 -斯丹达尔 》【Ml_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巴尔扎克的伟大与不朽不在于把他与现实主义简单地画上等号而在于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创造出了一个充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真实地描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落魄贵族小姐艾米丽在经历了禁锢与无奈错爱与背叛后心理逐渐扭曲变态而走向疯狂与毁灭的过程
陶融望社 会羽前瞻八 性旺 的想刖象掏,不构,成羽了巴巴地尔贡扎肤克阴矛 阶盾忿的与艺村术禾世采界金。
格 控制着人 们 的思维和生活 。南方社会 崇 尚建立在 南方
苛刻道 德法 则基础 上 的 “淑 女教育 ”,“他们 认为真 正 的
‘南方淑 女’赞 誉为冰清玉洁的圣女 ,女人的贞洁和清 白
的重要性远 远超过她 们的生命 ”(邹雯 ,2012)。生活在这
个 时代 的 女 性 从 一 出生 便 被 贴 上 从 属 于 父 亲 、 兄 长 和 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着力探讨了《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丽在父权制和清教妇道观的双重镣铐下被物化为影子人物的过程。
揭露了处于失语状态的南方女性在男性主流社会中的抗争,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只是一种无言的呐喊。
关键词:父权制;妇道观;影子;无言的呐喊引言威廉·福克纳是2O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鼎足人物,是南方文学文艺复兴的旗手和精神领袖。
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小说家,他的突出成就体现在他所创造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这套涵盖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及几十个短篇的“世系”,宛如一组浩瀚的美国南方史诗,反映了美国南方社会从19世纪初到2O世纪中期150多年的变迁史。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不仅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该短篇笔触凝练、构思精巧、人物塑造极富个性。
再加上作者对哥特式气氛的渲染,堪称为可与长篇杰作相媲美的短篇力作。
小说以“约克纳帕塔法”的杰弗生镇为背景,讲述的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爱米丽由爱生恨.毒死情人并与腐尸同床相伴四十余年之久的恐怖故事。
“这是一个被性政治制度残害、背叛的一个女人的故事”[1],反映了在清教思想影响下的父权制、妇道观以及种族主义对女性身心的摧残与性的压抑。
爱米丽象征地代表了南方妇女的状况:没有本体,没有独立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声音。
基于此,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这篇小说中的女性的社会存在:爱米丽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独立存在,她只是男权主流文化和传统妇道观背后的影子,一个虚无的代码。
一、父亲背后的影子以种植园经济为基础的美国南方社会是一个浸透着浓厚的清教主义思想的父权制社会。
在这个父权社会里,实行的是男权秩序,拥有的是男权文化。
妇女被排挤到一个阴暗的角落,成为男性社会中的“他者”,她们只是男权文化创造的一个物体,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没有独立存在的影子。
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享有绝对的权威,他可以决定和操作着家族中每一个成员的命运。
爱米丽的父亲就是一个专制的父权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是暴君式家庭统治者的集中体现。
作为南方没落贵族的卫道士,他专横霸道,自视清高,手举马鞭赶走了所有前来向爱米丽求婚的青年男子,使爱米丽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最佳时期。
在全镇人的印象中,格里尔生父女的形象似乎永远被定格成一幅画:身段苗条、穿着自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执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巧勾芡出了他们俩的身影。
无论是父亲叉开的双脚,手里的马鞭,还是背对着爱米丽的侧影,无一不反衬出爱米丽在父亲的控制下的懦弱和顺从。
父亲形象被刻画得高大而又强有力,像一尊保护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时的爱米丽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十分模糊的印象:她永远只是隐没在父亲身后的那个沉默、柔弱、亦步亦趋的影子,没有独立的身份,没有自由的意志,当然更谈不上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爱情[2]。
父亲活着的时候爱米丽被专横的父亲剥夺了作为人的主体性,仅仅被物化为父亲家族的私有财产。
而父亲却被她当成了她的保护神。
成了她情感的惟一支柱。
她成了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欲望、没有个性的“影子人物”。
她仅仅是父权社会中维系家族尊严。
追怀昔日辉煌的纪念碑。
当她的父亲死去时。
她不能正视父亲离去在她的心灵上留下的情感空白.她一再否认父亲的死.并坚持不让人将其遗体下葬,因为她意识到在自己以往的生活中。
除了父亲。
她一无所有。
父亲既是她的保护神.也是那个“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父亲死后。
爱米丽还一直生活在专横暴戾的父亲的阴影中.她一直将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供奉在壁炉的上方。
即使是在她74岁去世后。
“停尸架上方悬挂着她父亲的炭笔画像,一脸沉思的表情”。
这似乎在暗示读者,父亲对爱米丽已形成了一种精神禁锢:她的思想和行为完全是由父亲的意愿所决定。
她永远也不能逃脱父亲的影响.正如影子只能依附实体而存在一样,她也只是以“他者”、“边缘人物”的身份存在。
在清教思想统治下的南方,父亲已经被非人化了,已经上升到了神的地位。
同样,妇女也被非人化了,她们沦为了一群没有主见、没有自主意识的“影子人物”。
二、南方淑女观下的影子在父亲生前爱米丽一直活在他的阴影中,没有机会过上正常女人的生活.那么父亲的死无疑可以结束爱米丽那种行尸走肉的生活,她完全可以去追求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所渴望的丈夫和家庭。
像所有女性一样。
作为女人的爱米丽有着一切女性所共有的“想被爱并得到一个丈夫和一个家庭”的愿望。
这种压抑的感情终于在父亲死后如火山般爆发出来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一个来自北方的工头荷默·伯隆。
生长在南方的爱米丽当然知道和一个北方人恋爱要担当多大的风险,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然而,忠于爱情、渴望幸福的爱米丽并没有因为镇上人的责难,浸礼会牧师的“拜访”以及固执的堂姐妹的干涉而动摇爱一个北方佬的决心。
她敢于冲破一切阻力,以她的执着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正当爱米丽陶醉在幸福的爱河里准备操办婚礼之时,绝情的情人竟然无意迎娶爱米丽。
当抓住最后一根稻草的机会都是那么渺小时,爱米丽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用死亡来留住将逝的爱情和情人。
如果爱米丽身上有这种敢爱敢恨的个性,那么在荷默抛弃她以后。
她完全可以抚平伤口,重新寻找爱的归宿。
她可以像福克纳描述的其他的堕落的女人那样,自暴自弃,或通过玩弄异性以求报复。
但爱米丽没有这样做,她也不可能做得这样“洒脱”。
因为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一个南方女人,她精神上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她的灵魂戴着镣铐——南方妇道观的束缚,她始终是南方精神的守护者。
美国南方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以基督教为核心的父权制文化。
根据基督教对女性所规定的种种道德规范,使南方女性生活在一种被压抑的文化环境中。
庄园贵族们按照父权文化的需要,编造出一系列有关贵妇淑女的道德风操神话。
上层社会的白人妇女被神化为“冰清玉洁”的圣女,被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或“高贵”,妇女的贞操被看得比她们的生命或她们作为人的价值还要重要。
这些优雅贞洁的神话装点着南方贵族的门面,试图以此从精神上来奴役妇女。
使“她们像清澈透明的水一样纯洁清白。
像晶莹的冰块一样冷峻”。
这样一来,妇女被赶进了性生活的真空中去。
她们正常的情感和欲望受到压抑和谴责。
不仅如此.南方人规定了她们只能“上”嫁而不能“下”嫁。
只能有“妇道”而不能有情欲,只能服从而不能反抗。
只能为家族“争光”而不能“抹黑”。
只能牺牲自己来保全家庭荣誉而不能相反[3]。
在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下成长的爱米丽当然知道。
南方的规矩是女人只能有丈夫而不能有情人,而她却犯了这一大忌,找了情人。
她的心灵始终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内心深处一直有种犯罪感。
为了消除这种犯罪感,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将情人变为丈夫。
在这种妇道观的影响下,爱米丽一边与镇上的人对峙,一边购置结婚用品。
可她万万没有想到,荷默却抛弃了她。
格里尔生家族的妄自尊大和不服输的性格扭曲了她的人性,爱米丽不甘心做弃妇,她选择了毒杀荷默来完成与他的结合。
她将他的尸体放在她原先预备做新房的卧室的床上,日夜陪伴着她直至她生命的最后一刻。
爱米丽不惜采取扼杀情欲,向精神献祭这一悲壮的举动来捍卫的实际上是一种“已经成为过去的南方文化精神.它的内容包括庄严辉煌的贵族门第观念、骄傲的个人荣誉和尊严、南方贵妇淑女的风操等”[4](P113-114)。
爱米丽成为了南方淑女观下的牺牲品,从那以后,她将自己封闭在那座落魄不堪的古屋中,与一具腐尸厮守四十年之久并以此来赎罪。
爱米丽真正成为了一个没有情欲、没有性别、没有身份和话语的影子人物。
她行走于腐尸和破屋之间,无声无息,将自己永远封闭在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心灵真空中。
三、无言的丰碑作为人道主义的捍卫者,福克纳并没有直接描写爱米丽的内心痛苦。
她的悲惨的一生都是通过被别人所描绘、所确定、所解释、所热爱或者被别人所仇视,她始终生活在失语中,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身份,没有本体的自主意识。
爱米丽从未真正过过自己的生活。
从未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从未实现过自己作为女人的真正价值。
在人们眼中,她从来就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渴望并有权利过正常女人生活的女人,而是被物化为一座“纪念碑”,是“一个传统的象征”、“一种义务”。
著名女权主义者凯特·米利特在《性的政治》中揭露了骑士优待女性的现象的本质:“一种堂堂正正的补偿。
以让附属的女性获得某些保全面子的手段”。
“这只是主人集团将依附对象抬到偶像地位加以崇拜的游戏”。
“它模糊了西方文化的男权制实质.并且通过向女性交付难以实现的美德。
让女性局限于一个狭窄的、往往被无偿征用的行为规范峒)。
在这种男性游戏规则的束缚下,爱米丽处于失语状态。
她的婚姻被父亲操纵,她的命运掌握在镇上人的手中。
当她和相爱的人一起驾车出游时,几乎所有的镇民都对她的举止表示不满。
认为她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
她被标为“全镇的耻辱”、“青年人的坏榜样”认为她已经堕落了。
他们岂容这块传统的“纪念碑”因下嫁平民而倒塌,对爱米丽的“越轨”行为横加干涉。
他们先是议论纷纷,然后迫使浸礼教会的牧师上门指责,最后又写信把爱米丽的两个傲慢、顽固、保守的堂姐妹叫来。
利用家庭、教会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来阻止这场婚姻。
对此,爱米丽故意装出一副不屑一顾的蔑视姿态。
孤傲的爱米丽决心以沉默、乖张、病态来对抗男性社会。
她把收税的人“连人带马”地打败了,她无视当地法律.用咄咄逼人的口气买到砒霜,她选择谋杀情人的手段,而不是大多数妇女被抛弃后所采取的自杀手段来与整个男性中心社会抗争。
但是,随着情人的死亡,爱米丽连同自己的生命和作为一个女人所有的情欲都一起陪葬了,她成了一个活死人。
一个女人的柔情和怨恨以及无声的抗议都隐没在荷默尸旁枕上的“一咎长长的铁灰色头发”上。
四、结语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是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它甚至“比清教徒的新英格兰更为清教化”。
生活在父权制和妇道观下的南方妇女身受这双重枷锁的束缚,她们始终作为“第二性”处于从属地位。
女人和财产一样,属于父亲和丈夫。
女性的存在只是作为满足男性生理需要和繁衍后代的工具。
父权文化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树立了一套女性价值观,以使女性自觉地纠正自己天性中与之不相吻合的部分,把贤妻良母作为自己追求的终极目标。
爱米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正常欲望受到压抑、人性遭到摧残、人格被践踏、灵魂被扭曲。
她被非人化,被异化为没有性别、没有欲望的符号,即“南方淑女”、“贞节牌坊”、“纪念碑”。
正如爱米丽永远站在她父亲的后面一般,她永远只是男人背后的“影子”。
她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虽然具有希腊英雄般的抗争后的悲剧之美,但她的呐喊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只是一种无言的呐喊。
爱米丽在小说中的影子性也只是现实生活中无数受害妇女影子性的典型再现。
参考文献[1]李洁平.怪异的真实本源——《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一种女性主义的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3(1).[2]尤雷.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身份探寻[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魏玉杰.上帝与撒旦的冲突——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主题分析[J].国外文学,1998(4).[4]于冬云.多元视野中的欧美文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5]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