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会计专业学时:64学时
授课单位:编写执笔人:
编写日期:修订日期:201X年X月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统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基于职业工作共性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是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既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方法,又锻炼学生具体工作技能。本课程紧紧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岗位群的需求和学生特点,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会计岗位所要求的技术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习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方法,能够应用统计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解决后续专业课程遇到的相关问题,并能收集、整理、分析一些常见的经济生活领域的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获得会计类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课程设计思路
《统计基础》课程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贯彻以下教育理念:
1.终身学习的教育观:本课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际调查任务,通过任务实施,总结归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把学生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生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从不同的角度建构经验和知识,如以后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注重在会计核算、会计监督、拟订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等方面建构经验和知识;以后从事营销工作的学生注重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劝说能力、演示能力、核算能力、应变能力、反馈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安排任务、协调人员分工、组织任务实施,变传授者为引导者,重视学生的学习权,使“教学”向“学习”转换;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
2.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根据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智能结构特点,采取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统计调查任务,注重任务的真实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强调培养学生多种智能。在以团队实施为主的项目教学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着重承担方案设计、问卷设计、资料调查、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调查
报告写作等一项或几项任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发掘潜能,增强自信,激发学习统计的兴趣。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方案设计、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任务,提供讲义、案例等丰富的统计教学资源,采取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如时间数列分析,教师提供我国2000—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任务要求是对该时间数列进行水平分析、速度分析、长期趋势分析。通过任务实施,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独立思考,需要用那些方法完成任务,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探讨,学生与教师交流,制定出对时间数列分析的方法,教师发挥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主动构建时间数列分析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学会了动态分析的方法。
4.能力本位的质量观:通过统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的专项能力,进而形成统计综合能力,实现会计相关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不仅获得初次就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在今后变动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不断获取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成为会计专业的“岗位人”和“职业人”,更要成为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
5.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统计基础》课程强调“为了统计数据而学习”和“通过统计数据来学习”,设计了一大项目、四大模块。通过数据搜集、整理、分析等具体任务实施,获得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过程序列;通过学生自己“做”,不断优化知识与技能,不断进行自我反馈,掌握统计知识和技能,主动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时具有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统计基础》课程紧紧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岗位群的需要和学生特点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本着服务专业的理念,根据职业工作对数据处理能力的需要设计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学习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为四个模块:方案设计、数据搜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以任务驱动引领教学,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过程;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实施教学,教师提供学习指导;采取多元能力的考核。
《统计基础》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选定训练学生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设计能力培养的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手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活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真实性。每个工作任务首先确定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明确应达到的具体统计处理能力,给学生以清晰的统计技能描述。根据能力目标确定知识目标,也就是明确要达到的能力目标需要哪些具体统计知识支撑。强调在“做”中学,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统计基础》课程的学习,获得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所规定的会计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学习,学生实践、探索、发现、创新,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数据资料、整理数据资料,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处理工具从各种角度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撰写规范的分析报告。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会计专业所需的基本职业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统计分析手段认识社会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模拟和实际的调查任务,使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能独立完成调查具体任务的调查者的职业能力发展;鼓励学生学习统计软件的操作,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作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目标:
1.具有获得调查数据、查阅资料的能力;
2.具有数据资料搜集、整理、表现和分析的能力;
3.具有运用现代统计处理技术的能力;
4.具有对社会现象数据表现进行综合判断、辩证分析、认识本质规律及预测的能力。
(二)方法能力目标:
1.具有独立完成其他社会调查工作任务的能力;
2.具有搜集、处理、使用调查信息的能力;
3.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4.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
5.具有了解经济发展新动态,学习新知识和专业拓展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创新创业能力;
3.具有组织协调能力;
4.具有沟通与交流能力;
5.具有团队意识和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7.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