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村落范蠡村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河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村落范蠡村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河南省传统文化保护村落范蠡村你所不知道的历史

题记:省传统文化村落范蠡村原名三十里屯村,越大夫范蠡故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阎荫恺老先生提供他整理于1983年的《村史》,说道他父亲1990年临死前留下一箱子的手稿。其中提到了两件事:一个当时村里的范蠡庙实为三圣庙,还是南阳府有名的两盆稀泥;二是界中发现的古范蠡乡石碑其实是三十里屯的,还有一块未发现,令人震撼!其父亲死时古范蠡乡石碑尚未发现,其父手稿现存于闫家。他还曾把村史交给府财神庙,可惜多年过去,至今无消息。我让他回南阳后把手稿拍照留存。今天借助网络,把首段改了,其余的保持原貌。

村史-- 三十里屯

阎荫恺整理

三十里屯现属河南省南阳市黄台岗镇。春秋为三户里(里--古代对小集镇的统称),(又叫三户,也叫三公城)历史上还沿用过永安寨、中雷镇、中雷堡、屯里、屯里街等名称。是商业鼻祖范蠡的故里。[水经注原文: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卑小,相承名三公城,汉时邓禹等归乡饯离处也。盛弘之著《荆州记》以为三公置。余案淯水左右,旧有二澨[shi水边],所谓南澨(指三十里屯)、北澨者(指宛城),水侧之濆[水边]。聚在淯阳之东北(指三十里屯位置在古通济渠和白河交汇处的东北面),考古推地则近矣。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未,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中贼,至此祠,为蠡立碑,文勒可寻]。夏侯湛到了南阳以后还这里修了范蠡庙[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这里还是东汉大将军何进的故宅和名人孔嵩的旧居.[城东有大将军何进故宅,城西有孔嵩旧居]。嵩字仲山,宛人,与山阳范式有断金契。贫无养亲,赁为阿里街卒,遣迎式。式下车把臂曰:子怀道卒伍,不亦痛乎!嵩曰:侯赢贱役,晨门,卑下之位,古人所不耻,何痛之有?故其《赞》曰:仲山通达,卷舒无方,屈身厮役,挺秀含芳。]

明成化《河南总志》、清雍正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大清一统志》、《疆域志》等,都认为范蠡故里在此地。

上世纪80年代编纂的《南阳地区志》,也持这种说法。

上个世纪初的时候,还在镇的北寨门的上面镶着一块门额,还有着〈古范蠡乡〉四个大字,寨门里面,官道偏西一点,还有一块石碑,地面上约有三尺高、一尺半宽。上面有四个大字(范蠡故居)背面的小字上刻着一些字。但是我能记着的是:“商圣故里,里即祀(祭祀)也这八个了”。听老人们讲,那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这里,给挥毫

留下的墨迹。1938年跑老日的时候,这块石碑丢失了。听说是一个界中的生意人路过时用大车顺便带回到界中家里,做了锤布石。后来有个三十里屯有个做生意的,叫阎受田的(笔者的父亲)在1947年,到四川采购药材,路过界中歇脚,偶然之间看到了这块石碑。为了这块石碑,他和伙计还同那家人吵了一架,由于太重也没办法有带回来。回到家以后他和村长阎鸿镇说了,想让阎鸿镇出头,把石碑运回来。当时村长却不去办理。还说:“要那一块烂石头好干什么”。阎受田再次南下去的时候。利用晚上的时间,和他的合伙人,加上两个伙计一共四个人。把石碑抬了出来,挖了一个坑给埋到了地下。准备以后有机会再运回三十里屯。但是他们说后面的字已经让锤布的给锤光了。阎受田和他的合伙人都在之后的一年内去世了。两个伙计现在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线索到此就断了。也不知道这块石碑还能再见天日吗?(这是笔者的父亲亲口告诉的,应不会是讹传。)传说现在的东大坑。是范蠡领着西施离开政治舞台后,偷着回到故乡,以后去山东去做生意以前,在故乡暂短居住时洗梳、化妆的地方,所以人们叫东大坑为“西施镜”。里面的鲤鱼吞食了西施残留的胭脂以后,逐渐转变成红色的金鱼。这就是金鱼的起源。三国时期曹操曾屯兵于此,距宛城城南三十里,故名三十里屯。古名中雷镇,也叫中雷堡。前清时还叫永安寨;听说这些在南阳解放前的旧县志上还有记载。

三十里屯,是个集镇。北距南阳县城三十里,南去新野县境四十五里(界中街四十二里),县城九十里。西频白河,冢头水寨,再往西为卧龙岗尽头,岗上有小庙一间。前有拜殿,叫“斩龙庙”。冢头白河之间有沐垢河,在镇西南的白河西岸沙窝李庄注入白河。镇东三里许有溧河古渠道,(那是汉朝时南阳的两个著名的太守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在南阳上任时实行惠政,修筑的水利工程,南阳人由此告别了旱作,无虞旱魔的威胁变成为鱼米之乡。玉皇庙的碑文有“稻香十里,桑麻掩映”的描述。他们为人民办了好事,人民不会忘掉他们,南阳府衙的东西辕门上牌楼额书“召父”、“杜母”就是对他两的认同。到了明朝,唐王被封江南,路过南阳,看中了南阳这个富庶的地方,就留下不走了。这个腐朽的唐王只知花天酒地,敲诈百姓,哪里还顾及民众的疾苦。以致水利失修;水田又变成了旱地。)那水由北边的玉皇庙迤逦南来在镇南三里许西折汇入白河。古驿道跨古渠道而过,大桥为三孔。可以想象到当年水流不小。桥南路东侧,竖丈高石碑,书写径尺大字“唐府重修通济桥”。路面低于碑基约三尺,碑身向西倾斜“千年古路变成河”可见水土流失的情况。东岸有一坟,高大异常,俗叫“管家坟”却是明代唐

王管家的冢,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竟然还有那么大,由此可知那唐王是赫赫之势。)周围村庄稠密。自北而东为万弯,勾营,折向南去为蓬莱府,小凰台,大凰台,凰台冈再向西是官庄,吴庵,大小景庄。它的对岸沙窝李庄在三十里屯西南方,为沐垢河入白河处。它的西面为冢头,为水寨。河西的宋马营在三十里屯的西北方向。村民们在白河两岸的沙地上广种花生,柳线条。所以多操编织业。每年有大量的柳货(箩筐,簸萁,笆斗,草帽)上市。为南阳一特产。沿河两岸,上起城东,的盆窑村,下迄镇南的平乐村,有连绵不断的沙丘,多种蔓荆。果实叫蔓菁子,入中药。总称“四十五里蔓菁山”。河滩沙地野生莎草,根结块,叫香附。路边地头野生蒺藜都是地道的中草药。还有老鹳草,以根泡酒,治风湿性关节炎;见肿消草,煎水洗,可消肿气。牛屎蒲团,草根治老年亏症。翻白草,鱼腥草,星星草均可入药。河滩上又广出茵陈。俗言:“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了当柴烧。”就是指这个说的。

南北穿街而过的大道,自秦汉到清末是京` 洛汴许南下湖广川滇黔的古驿道。镇南里许有驿站。村民们叫“堂儿”。有驿官驿卒;厩养马,背不下鞍。专差传递文书。俗称为“文书马”。例行普通文书(文件)昼行夜宿,急件昼夜兼程。我记得中法战争谅山大捷的消息就是通过这条一道传到北京的。捷报到北京时和议已成。安南遂伦为法国的殖民地。暹落国(今泰国)进贡的大象,也经过这里送往北京。光绪皇帝赴北京承继大统,曾驻跸北大店。因而有“北大店,没臭虫。”近乎神话的传说。

三十里屯的寨垣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修筑的。当时太平天国的军队于咸丰三年(1853)元月攻克武汉。中原震动。大小地主惊恐万状纷纷修筑寨墙,自卫保家。三十里屯周围的十里铺,钦赐田,禹王庙,尤桥,包营,陆官营,冢头,上范营和三十里屯一样都修筑了寨墙。这些寨墙的修筑都上都适应了清王朝防御太平军和捻军的需要。如此,之间互为犄角之势。地方基层政权机构取“守望相助”之意叫“守望社”。是防范盗窃的群众组织。(汉书:食货志上:“守望相助,疾病相救”)当时作为防守的主要是一些非常笨重的火药武器;最大的叫“榆木喷”铁茼、口径约十公分、长约三米,外裹浑材榆木,下有四轮车床,便于运行。抬炮:铁茼、口径约三至五公分不等、裹以木托,可两人抬着燃放,所以叫抬炮。土装:铁茼、口径约一至两公分、筒底有“炮台”、机头。扳机头使它张口。再扳机,使机头砸在“炮台”上的引火药壳,使火药爆炸射出“炮子”《生铁铸成的弹丸》。另外还有单筒、双筒、等短武器可以插在腰间。三眼铳:将三个铁筒集束在木竿上,

三筒炸药一起点燃放射,它的威力更大。按:原始的”喀秋莎“火箭发射器。

三十里屯寨垣周长约三里;高约五--六米;地基宽有四米多,上宽一米多。东,南、北共有三个寨门。均为石拱券。石料是扒镇南的唐王桥上扒下来的。南门的门额为书法家许奎草书“永安寨”、北门的门额上有《古范蠡乡》、东寨门的门额为揩书的〈古中雷镇〉四个大字。由于西面寨墙以外九是白河码头。所以没有西门。南北的门楼上都供有神胎。上可住人。(我幼年时南门楼上住一个流落江湖的小炉匠,“制造”“当十”、“当二十”的假铜角子。)四角各有一个突出的土墩。距寨墙外三--五米不等是修筑寨墙时挖土形成的壕沟。俗称“寨河沟”。可用来蓄水阻敌。现在是从东门外向南绕寨西去的农田排水的渠道。再向北折而西流入白河。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寇占据做为据点,统令拆除。现在的寨墙基础上大都建成民宅了。解放前村的东北偶、东门里、南门里、东夹道都是大片的空地。现在都建满了民宅;甚至发展到了寨外建了新村。可见人口增长势头是多么迅猛。

三十里屯的房舍、铺面都是瓦房;街中南北通衡。有一过街阁;阁东偏、早年有楼梯。楼毁后该房成为冬夜值更人员的宿舍。人叫“更庵”。地方结构对一些不法之徒,往往先行拘留于此。值更制度;燃香计时;鸣锣巡查。临夜人脚初定,鸣锣两下叫做定更。以后鸣锣一长两短“当---当当”叫二更;依次一长三短为三更。------一夜五更。如遇盗贼、火警、土匪等则不分点的连敲。人们闻警而起。如锣声突然停止,人们可揣想事出有因;各加戒备。值更人员一般两或三人;报酬为年终付;全村村民因该户的经济情况随意乐捐;或钱或实物没有定例。镇上的房舍北头古老、南头的三个大院是咸丰年间新建的。有几所住宅被土匪烧掉后,再也无力修建。民国以来,民生凋敞;后街多草房。近年来出现了盖平房、修楼房的高潮。

大约从咸丰年间开始,由县府委派守望社社长。人选多为地方豪绅;亦间有开明人士。其编制为社长一人;社员一人襄助社长;先生一人,总理财务、勤杂;局勇二----四人;后改称保安团(也叫局)。(局勇、俗称小队儿)守望社、保安团的名义各用在何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辛亥革命前还叫守望社。三十里屯属沙渠地方,辖五十二个自然村。寨有寨长,俗称寨主。清末时的寨主是阎营之,之后是阎时熙承袭寨主。又蒹理沙渠守望社。一般守望社(保卫社)都设在三十里屯。偶尔也有随社长所居住的地方而不在三十里屯的。各村设村长,都是该村的有头脸的光棍儿的人物。不是正式委派的。这些人的作用主要是上派下摊、

收交财物。有许多贪污、不法经告发而被撤消的。在这个地方行政机构之下,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畸形人物---名叫“地方”,也叫“乡地”。这些人身份低贱、品质恶劣。见上级摇尾乞怜,是活灵活现的哈巴狗;对一般的眼子户,却是威风是十足;稍不如意,就戳你个灰指头(嫁祸于人)就让你吃罪不起。轻则丢人、丧财;重则顷家荡产。他虽然不是正式的行政人员,不吃俸禄;但他能广开财源。一般农户只怕惹不起,就随事经常给些方便、好处。一年三节、红白喜事,礼物丰阔。对富豪、权威人家他又有一付可怜相,见面必称某老、某爷;到屋里必恭必敬;只有站的;没有坐的。自称“娃子”。年终时拉上大车到大户人家去,乞求赏赐(俗称“乡地告助”)。三十里屯最后一个乡地叫苗光林于1942年死去后就再没有"乡地"了。

到了1938年改称蓬莱乡。三十里屯设“五权镇”阎鸿镇为镇长。次年阎烘镇与其父阎恩元(子玉)被周八营许星桥、孟显富等率众进宅所枪杀。五权镇也随之撤消。辖区仍为五十二村。到后来国民党统治时期属瓦店区;施行保甲制度。三十里为一个保,下有二十个甲。甲设甲长。当时县里设兵役科,实行征兵制度。老百姓都不愿当兵为反动派卖命当炮灰,就央人托己、送礼请客、说情贿赂那些保甲长们。农民大量的血汗钱就这样装入保甲长、乡长的腰包中了。对于那些没人情、没钱送礼的人家的青年,则被他们绳捆索绑、强行拉壮丁。娘母号哭、妻泣儿叫、惨绝人寰。当兵后待遇恶劣;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骂,《杜工部》的《史壕吏》中的描述实难述其万一。群众口语:“不怕官、只怕管”、“灭门知县’就是对那些压迫、敲诈、搜刮劳动人民血汗的县、乡保甲长们的愤怒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表述吧!(5)

居民

三十里屯的居民大部分是阎姓。其他的尚有张、王、李、赵、聂、贾、杨、岳、侯、海、钱、裴、卢、余、薛、刘、黄、柳、吴、吕、陈、景等姓。解放后其中的岳、侯、海、钱、魏等姓已经没有人了;吕、刘、柳是六十年代迁来的;而杨、景、岳、陈则是清朝时期晋南的人在这里经商落户在这里的。(景姓尚住景庄、罗庄;陈姓住蓬莱府。)阎姓在南阳的始祖叫阎俊。据庵上(庙院--明末毁于兵乱。)碑记(于三十里屯东门外,毁于大炼钢铁时)所载:阎俊:为胜国时中书省左丞(阎氏家族在第一次整理家谱的时候,阎嗣锦从台湾的南阳县志上查到的资料)。,以直柬贬南阳。封地中雷镇。北至三桥湾、南至三教堂、东至凤凰台、西至卧龙岗。阎俊的墓字在南阳城内的龙亭邙。

元末战乱,三十里屯的阎氏延止迄明代,尚有阎帧可查:在二十里

屯的西南;古驿道的东侧,曾经有过累累一片墓地。在那墓地中有一个碑;是阎帧(他作过太康教谕)的学生到新野任教谕的时候,路过南阳。特意到阎家拜访老师;不想此时阎帧已经去世。他为了纪念老师的培育和提拔之恩,所以在阎家的墓地上立碑。在碑的背面曾详数了阎家的世系繁衍后世的族系。远及阎俊,近述阎帧,族属甚祥。从此碑阴上满满记载的(约有千人之众)可以看出,在当时阎家也可以称为是城南的大族。“那时我们去南阳上学,路过此处,也常常到碑前去念一念碑文。”(阎嗣苠、阎嗣英、阎嗣莱等语。)

后来到了明末,政局动荡,盗贼蜂起,战火连绵,民不聊生。(老人口传:“黄巢(实际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杀人拔白万,在劫者难逃”。在三十里屯街南阎家的祖坟碑上只有阎化纯、阎化俗兄弟二人,是有文字记载最高的先祖了。(老人口传:化纯化俗双立祖)。他们的碑下,还有三代的墓和碑。第四代就脱棺了。可惜没有人留意和记载。后来的战乱使:“兄弟十八人为避战乱而各奔东西”(老人口传语)这时阎家后人为避战乱,分别分散于南召、内乡、镇平、邓州等地。到清初时在三十里屯只有阎端、(他的墓地在三十里屯与周八营的路的北边,由于广种杨树,被称为杨树坟)阎相兄弟两人守业。端绝嗣,相有三子:光弟、光前、光甲。后来以光弟嗣承阎端。现在三十里屯周围的蓬莱府、广庄、王厂、东、西叶营、杨庄、王厂、小王庄、八里岔、十里铺、邱庄、黄连树、姚庄、冯庄、大桑树、阎庄等都是阎氏的后裔。由阎氏一族消长也可看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人口的发展的概况了。

阎姓如何发家的?

清朝乾隆年间,三十里屯的阎端、阎相兄弟二人共有田产二十顷。街中路西宅院一处;南头路西宅院一处。阎端乏嗣。阎相以长子光弟过继。阎光弟请得田产十顷。宅院一处。他有三个儿子其中的老三叫文麟。原是个浪荡公子;最爱玩鹌鹑、长虫、鸽子。有一天,他在北庙戏楼上掏长虫玩。无意听到别人的议论:“阎文麟这人不务正业,他过继的这分家业,非叫他董干董净不可。”他听到了这些话以后,思想非常震动;悔过立志,决心干一番事业。回到家里,砸了鹌鹑笼子,防走了长虫。据说有一年各地的小麦长势很好,粮价疲软。有一天他在社旗镇粮行坐庄,同人玩叶子戏《抹纸牌》深夜去解手,看到天气骤变,大风降温。必将影响到麦收。他进屋后马上同别人成交了一大批小麦的交易。当夜果然下了苦霜,丰收在望的小麦被无情的天气变为绝收了。接着夏天大旱,秋庄稼又没有种上。所以造成了南阳盆地特有的嘉庆十八年

(1804)空前的大年成。〈人吃人的年成〉街上有买人肉包子的。以前只有在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才有的人肉作坊,把人当作牲畜一样出卖、宰杀。读读都觉得渗人的现象却在南阳出现了!而阎光弟在这样的年代里却拥有大量的、雄厚的物资。大批的人们为活命以超低价抛售土地时。他就将土地购置到一百二十顷自然就易如反掌了。他又在城内察院街开了一处银楼,聘请北京的巧匠制作时兴的珐琅、首饰。利润颇丰。生意大了,必和官府有来往。他们所收的田赋、税收的碎银,都送到银楼加工成元宝。(每个重五十两)所得利润官商公分。这又开辟了一条财源。俗话说:“要得好,三凑巧。”于是阎光弟这一支一下子就发迹了。仅在三十里屯一处的仓库就能存小麦八百担(每担约合500市斤)。

阎氏走入仕途

阎文麟发迹之后,子孙们开始进入仕途。

阎伦魁:以优贡为安阳训导。

阎伦魁:(南阳县志文:阎伦魁,字云蟠,父文麟。常出栗赈灾。伦魁以优贡官安阳训导告归。教授生徒不受修脯。其贫不能读者又时周恤之。父年八十卒与弟秋魁同以哀毁致疾。初伦魁无子偶至郡见子者夫妇相对泣,询得其故,穷囊金赎之,后生三子,人以为异,子丕勋、丕承、丕式,以孝友闻。)阎伦魁逸事一则:

阎伦魁,字策安,嘉庆十五年庚子科优贡任安阳训导。年近四十无子。一日进城,于城门处见铁嘴刘给人算命,兴致所致。请铁嘴刘一下嗣命。铁嘴刘断言魁公命中无子。伦魁一笑掷金而去。到了城内以后,看到有两口跪于街头卖女。伦魁向前询问,得知无钱葬父因而卖女。伦魁心想,我的命中又不能有儿子,要钱何用?把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给了那跪街的夫妇扬长而去。回到城门口。又碰见铁嘴刘。铁嘴刘大吃一惊,拱手让座。说相公今天必有大善事,于上午算命事的情况大大不同。有次一举,何患无嗣,明公该纳如夫人,以有三子的命了。后果然那跪街的夫妇把小女送于伦魁为妾,伦魁千辞不过。后果生三子。(县志所栽即此事)

阎丕勋:在南阳遇到一穷困潦倒的京官,出于怜悯之心。赠他白银500两。他从此开始发迹,官越做越大。为了感谢赠银之恩,他出面将阎丕勋的弟弟阎丕敏,捐了个贵州平远协的武官。人尚未到任,圣旨又到:升迁延安总镇;凑巧榆林镇出缺,又兼榆林总兵。

阎丕敏: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在满清政府因财政枯竭,开捐官输材之道后。科举考试中;文官要下大功夫,武官相对的要省劲一些。阎丕敏就是弃文习武、捐班最后晋级为二品大员的。曾暑陕北榆林镇、

兼管定远镇。因此浑称陕甘总镇。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广西广西桂平起义,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他的武装力量扩展到广东、湖南在咸丰二年兵临长沙。清廷派阎丕敏守城。他不敢同太平军作战。动员长沙城的商豪财绅向太平军资送白银、粮秣。与太平军私下里达成协议。这样太平军无了后顾之忧;长沙城也没有了破城之虑。使长沙城能平静了几个月。太平军与次年一月克武汉;三月陷南京,改称天京。阎丕敏此时以“私通发逆”、“篝和资敌”等罪名被弹劾。经胜官保和长沙绅民上奏力保(他们认为长沙总算幸免了一场兵乱)从轻议处,带罪立功;率队到鄂、豫交界处的黄渠河一带平民变。此处虽然地赍民贫,但却是宛、洛、荆、襄的交通要道。清廷为了南北交通的畅通,当然不许捻军占据。民变被镇压了,他总算打了一个胜仗,立了一功。也看出了仕途的艰辛;晋京陛见叙功化钱送礼、上下买通以腿疾告老,乞骸骨还乡。(进京议罪和陛见叙功,均化钱不少;他向家里要钱的家书上每次都是汇兑五百两笔者小时候曾亲眼见到好几封这样的家书。加上随身所带的数目当相当可观。)三十里屯街南路西的三处大院;并立的三个牌坊都是他那个时代修起来的。

由于清朝时,四品以下的官员称老爷;四品以上的称大人。所以乡里的人们都叫他阎大人。

阎大人,嫡妻无子,以侄儿过继为儿。名字叫《乐》。(即阎敬之也)大人常有:“乐儿不孝,当以鞭策从事”的口头弹。

阎丕敏逸事数则

虎皮大椅

一农户在官路边种瓜,苦于大兵骚扰。向他求援。他将他的虎皮大椅交给种瓜人。让他摆在瓜棚下,过路的散兵游勇,果然没有一个敢进瓜圆。

盗“流札”

流札---犹后来的路证、护照也。他的儿子(大公爷)游荡无度,大人还乡后对其严加约束。他在他的一伙朋友的怂恿下,学戏上的计谋,放火烧后院的马棚;乘机盗出了大人的“流札”。他们依次“流札”先到新野县衙开口要船只500只;车500辆。新野县知县见他只有三人,也派不出那末多的车船,陪着小心、说着好话,送给他白银若干才算了事。接着他到了樊城,灯红酒绿,吃喝嫖赌,挥霍无度钱化完后就到樊城县要钱。扬言要去武昌。樊城县知县不敢自专告知襄阳知府和襄阳镇台。镇台派人将其迎进镇署衙门,在盘问中露出马脚,才知不是大人而是大公爷。。镇台稳着大公爷后,专差三十里屯告知“大人”。“大人”派

弟弟阎丕式率干仆樊兆奎将其押解回来后,合全族公议处置。(意在处死)当征求到儿媳(米二姐--南阳东关米姓)的意见时,她答说:“怀里没抱的,手里没拉的。”(意为无后)“大人”一气昏厥,无人敢做主处死,公议禁闭若干天,不了之。

蒸酒和泥

大公爷在家主理宅院的修缮;“大人”查帐发现开支过量,质问大公爷原因,大公爷答道:“天寒地冻,无水和泥,只好用蒸酒和泥,自然化钱多了。”因子嗣不肖,大人的孙子就将这宅院典当出去了。此是后话不提。

灵芝草出在粪堆上

“"大人”的嫡室无所出,有子二人皆术庶出也。两个儿子常抱怨其生母:“拿我这灵芝草出在你这粪堆上”。其无状如此。后来在一场战乱中“大公叶”去世,不及殡葬,仓促间把棺材拥在粪堆里。成为日后人们话柄。

黄马褂

“大人”因平黄渠河民变有功,皇帝赐他黄马褂。

旗杆院

走入仕途的阎大人,发家以后,开始在村的南头、街的西边修建房屋。最有名的是紧联在一起的那三个大院。三十里屯的人习惯上叫“旗杆院”。

从火星阁向南越二百米的地方,在街的西面,并排耸立着三个牌坊,这是阎大人向清廷皇帝为阎氏的几个夫人们所请的诰命牌坊。每一个牌坊的后面,是一个大院的大门。大门的两边都有一对狮子和下马石。南来北往的官员们,文要下轿、武要下马。(下马石就是栓马的地方)在大门的左边都立着一个高约三丈的旗杆。所以当地的群众把这三个院子统称为“旗杆院”。大门进去后。左右廊房各六间,一般是给家里的男性的工人住的。(兼有护院、传达、劳作的职责)正房六间,是个戏厅;两侧个有一门通向后院。四周都有前檐和围栏;前檐的宽约四尺半,围栏是用上好的楠木精致制作而成,桐油打底,彩漆粉饰。前檐内用青砖铺地,院子里的地面比前檐内的低一尺半,是方砖铺成的。每逢年节,在这里请戏、唱戏,全村的人都可以来看。

第二个院子也是个职能院,但全是女性。这个院子里的廊房一边是厨房和餐厅。在大人家里工作的人都在这里吃饭;另一边都是住房;均有前檐和平院。是劳工们听从分配任务和集结的地方。

第三个院子最为宽大敞亮,是主人的会客的场所。六间头的正房是

整个的建筑群中最高的、最大的。檐高近一丈五、脊高近三米。脊上有兽和兽头。进深也有两丈多;据说比南阳附衙的正堂还大。云杉木料作成的屋架,修筑在墙体以内。那墙是后来才装进去的。(所以百姓们说这样的房子叫房倒屋不塌,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业的发明;也可以说是比较早期的框架式的房屋了)那房屋雕梁画栋;色彩绚丽。木制的门窗,花样繁多,尽各不同。这个院子两边的廊房是书房等办公的地方。请来教师授课,以便教授学生读书。

再向后去的第四个院子,是主人的卧房。家长住的是正房,其他的家人住在两边的廊房里。所以这个院子比较大,廊房也比较多。在这个院子了;里还有主人家的厨房,主人家里的人都在这里用餐。

最后的一个院子,是个花园,只有三间花房,是给花工住的,花园里面,四季有花。家里的孩子们在里面玩耍嬉戏。内有大树,绑制秋千,以供玩耍。春夏秋冬是这一家的体育活动场所。

着几个院子(除了花园以为)都是青砖铺地,廊檐连接,当地的人说是:“进了院子下雨不撑伞,连阴天不踩泥。”

这三个院子,北边的是阎丕敏的大哥阎丕勋的;中间的是他二哥阎丕的;南边的是阎丕敏的;三个院子的规划和建筑都是一个模式。一直到了解放以后这些房子还保持完整;土改中这些房子规国家所有。作为粮库一直使用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受那些疯狂理念的影响,大队当时的领导认为,集市是资本主义的场合,设在三十里屯是三十里屯的耻辱。决定把集市撵出三十里屯。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于是把集市转移到了黄台;后来又搬到了黄台岗。三十里屯从此失去了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不久作为国家粮库的这三个大院也被拆迁到了大夫庄和黄台岗。砖瓦木料也被拆运一空;几百年的建筑也荡然无存了。

庙宇

三十里屯的庙宇,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三十里屯镇北在唐朝时已经有个香火很盛的“文殊庙”。

“文殊寺:寺在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光绪《新修南阳县志》有记载。唐贞观二年(628年)僧人德发创建,今已不存。

兴国寺:在城南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宋和元年(1054年)建。光绪新修南阳县志称:明为上元寺。在城南三十里。淯水西下范营有明方九碑记。今已不存。

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即便考古学家来也没有什么可以寻

觅的痕迹了。。在笔者所见到的只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回忆罢了。

镇南是三圣庙(三十里屯和附近的人叫做三皇庙)

陕山会馆:也就是后来的三圣庙。可能也是“范蠡故居”的碑刻在北门的原因。祀原址在镇北,堪舆家说:镇北为气脉来龙,对居民的住宅不利。因而迁到镇的西南隅。过去有碑文记载。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捐资兴修者多为商号,商号的原籍多为晋南的解县、安邑、绛县、夏县、洪洞、界休等县;亦有少数陕西省籍的。捐银最多的是白银500两,约五家;余者50两、20两不等;本地的阎光弟100两最多,也有捐田产的;其他的信男善女三两、二钱、千文、百文的不计其数。(功德碑文记载的功德详情。此石碑现存于村南涵洞的桥中阎荫恺和阎全中在1989年曾入桥下观看过)

由于捐资者多为陕西和山西的客商,所以在建设供奉文武财神的时候还发生了争执。阎光第等地方绅士要立范蠡这个文财神。而山西各商号(他们出钱是占绝对的多数的)。要供奉他们的老乡武财神关二爷。本地人和山西人还闹的不愉快。后来经过当时南阳府尹的撮合,才建了人祖(亦说为伏羲氏)、范蠡和关公三圣的财神殿。合称为三圣庙。亦称三皇庙。这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后来南阳府的人知道了这回事以后,觉得很有意义,他们不同的是除去了中间的人祖,修了一个文武双圣的财神庙。加上在南阳和襄阳两地的恭耕地之争中,当时南阳府尹顾家蘅的对联:“功高天下原不在先主后主,心在朝廷何必辨南阳襄阳”的名句,阎荣甫曾说过(曾当过中华民国的参议员,也是早期的中共党员):“这是南阳府历史上有名的两盆浠泥。”值得三十里屯人骄傲的是三圣庙和戏楼都是:“先有三十里屯,后有南阳府”

正殿三楹,内有彩色神像共七座,把三个不同历史,不同传说的互不相干的三个人物供奉到了一个殿堂之上,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建筑了。中间的是人圣伏羲氏彩色泥塑,坐高八尺。左侧是范蠡的彩色泥塑,。神态和祥,高达八尺,但是穿的是官员服。好象是在大堂上,和右边的关公探讨什么。猛的一看还认为是诸葛亮呢,不知道的人见了以后说:怎么把诸葛亮弄到三圣庙里来了。左金童、右玉女分别立到樊蠡的靠后一点。右面的彩塑“关圣帝君”泥胎坐像,高可八尺,“帝君”戴冕流苏(前后各缀玉串十绺),长髯齐胸、眉长入额,二目微睁(俗称: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表情威严庄肃。下塑白脸的关平;后塑黑脸的周仓。均罩有雕花暖阁(即神盒)。殿门六扇,都是雕花。平时只开中门,暖阁前的供案,长丈余、宽六尺、高四尺,雕花描金彩绘,十分的讲究。后壁、屋山都有彩画如:《宛令三竭》、〈浣沙戏水〉、〈卧

薪尝胆〉、〈九策灭吴〉、〈泛舟五湖〉、《古城会》、《护皇嫂》、《挑袍》、《水淹七军》等;门外的廊檐、门楣画有《二十四孝图》。檐下东窗之前,有一口铁铸大钟,高五尺,铸文有铸造的年、月、重量、铸工的姓名。周围有八个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钟唇为波浪型,钟纽为螭的图象装饰。农历除夕撞钟一百另八响,钟声洪亮,全镇可闻。清末民处时最后一个僧人叫满祥,他没有收徒弟。他死了以后,钟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正殿左右各有三楹;但比正殿较小。左为牛王、马王、青苗神态各异,性像逼真;右为财神殿,画梁雕栋,彩塑神胎。都有彩雕的暖阁和供桌。这三处殿堂都设有火神的牌位,书写“荧惑星君之神位”。着两个偏殿后来都被学堂当作教室。

正殿前有拜殿三楹,(俗叫卷棚)红漆明柱,斗拱式建筑,青砖清瓦;正中的匾额上楷书四个大字《忠昭汉室》左悬明末的民族主义者、著名的书法家《富青主》的行草《尼山并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实为书法珍品。

拜殿前还有阅台,以上殿、台基都高出地面三尺,正中有青石修筑的台阶五级,台阶的两边置有整条的青石,细润光滑。那时的儿童常当作滑梯做游戏。各殿之间都有檐廊连接,檐廊内和殿内均是青色的方砖铺地。

阅台前是广场,广场前是戏楼。戏楼高七尺架梁铺板,台前台后相当宽敞。广场的东西两面各有廊房五间却没有神像。在戏楼南还有一处院落东西屋各三间,院门向东,可通过牛马车辆。庙宇的西偏院有西屋三间,前出檐。是主持僧人讲经说法的禅堂。南边的耳房是厨房、北边的耳房作为储藏室。咸丰年间修寨墙所剩余的炸药有四大缸就垒界墙封存与此。偏院的南北各有房屋三间;北屋是僧人的住所,南屋是知客房。院的东面是花墙,内种石榴、牡丹、蒴约、夹竹桃`-----等,院内青砖面地,广置花盆。院的西南隅还有一菏塘;系建庙时取土形成的。禅堂左偏,有千年古柏一株,不知是什么年代所栽,原来还枝茂叶蘩,庙被扒了以后疏于管理。现在已经是垂垂老矣。枯干直指苍穷,向人间述说着沧桑巨变。是南阳县仅存的古树之一,现在树干伤疤累累、枝焦叶枯,它是三百年来中华儿女喜怒哀乐、兴衰存亡、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同天地人相抗争的见证。现在应加大管理力度,善加保护。1927--1930年中共豫鄂边区的多次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南阳县人民政府在此竖碑以示纪念。当时的中央也派人来此传达过文件。笔者曾在县政协会议上提出过要对三十里屯的文物进行保护。由于当时不太重视。三界的会议上都

没有形成具体的措施。

全庙的房屋大小共计三十八间。于1962年翻修扩建,塘已经填平所有的房屋都已拆除重建,成为村里的小学。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再次翻新;旧日的建筑格式已荡然无存。

三元宫

三元宫也叫泰山庙。在镇的西北角。为一道观,全庙为东西排列的四个院落。泰山殿是正殿。祀“泰山爷”(据说是《封神榜》里的黄飞虎)泰山为五岳之长,所以全庙以泰山殿最大。院落也较其他三院为大。东西廊房泥塑十殿阎罗,塑型表现地狱中的各种酷刑。十殿阎罗中以五殿最为暴戾,因而当地的百姓将不讲理的恶人叫“五阎王”。南阳人读成“阳王”[地狱的轮回之说,出自佛(fo)教,是梵文佛陀的简称。也有读做《浮屠》、《浮图》、《佛驮》的。元寿元年时(公元前2年)传人中国。东汉末年出现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张道陵将其合并改造创立了道教。张道陵自称“天师”。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儒、释、道合称三教。他们的轮回之说在民间流传时间久远,地狱广阔,他们叫《万宗归一》。

西廊房的最南边,有一立像,戴毡帽、穿长衫,将前襟掖进腰带里,右掖夹一把雨伞,长舌外伸,两脚做交替奔跑状。这就是“无常”,俗称“吊客”。传说原名叫张光才,是一个自缢而死的人。因为到阴间以后,必须找一个替身他才能再次转生到人间再生。就是俗话所说的“托生”。由于“无常”急于找到替死鬼,所以他不避风雨(持伞)急速的不停的奔走。有人给他的嘴上抹些鸦片烟,说是给他一些好处,让他不勾摄自己的灵魂。由于当时的科学和知识水平有限,至使当时的广大的群众信奉入迷。如果有一个浮燥、不知天高地厚、横行霸道的人栽了跟头,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们旧会说他是“哀无常”。

山门三楹,门楣上是阎敬川所写的欧体楷书的《东岳行宫》四个大字。左右塑哼哈二将;(俱见《风神榜》)哼将闭口,鼻翼作用力出气状;哈将张口,作哈气状;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门前有石阶五级。

殿的前面,筑有戏楼,气势宏伟、美丽壮观:飞檐走壁、画梁雕栋、蹉跎磅礴宛如天上仙境。南阳城南关的天飞庙的戏楼就是按这个戏楼仿建的。

泰山殿的西面是人祖殿。供奉的是太昊伏羲氏,披头散发裸体塑像,惟腰间围树叶。呈现远古人类生存、生活符合状况。

三元宫又在人祖殿的西面。正殿和殿前的卷棚都是三楹。规模较陕山会馆的关公正殿略偏小。另有山门。三官,也叫三元。源出道教。所

祀的神是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芨七签》称:“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上元(天官赐福)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赦罪)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解危)十月十五生。三官配合三元所以祠神叫“三官”,殿就叫“三官殿”了。道观的名叫“三元宫”了。

“三元宫”的西面还有一个院落,那是道士门的住所,他们在院里养花种草,也颇为雅致。

和尚、道士都为丧主们设道场、办丧事。镶灾超度、祷神祈福而获取香资,“三元宫”在寨河以西还有良田三百亩,后来洪水肆蘖,河岸崩溃,泰山殿和良田已沉入河底,三官殿的基础上修筑了大堤。一直到了五十年代,白河上游修筑了鸭河口水库后,白河两岸包括三十里屯的人民才有了安全的保障,在再也不受洪水的威胁了。(以上9780字)

奶奶堂

奶奶堂的庙址在三十里屯的西街后,一个大坑的西面,另一个大坑的北面,建在一个高丘上。庙们向南,有房三憧。塑泥胎的送子娘娘神像;抱着一个男孩,解怀乳儿。幼儿的“鸡鸡儿”裸露,那些求子心切的少妇们偷偷的抠吃“鸡鸡儿”的土就能怀孕生子;僧人们每年还要做许多土偶彩画的小男孩,求子的人用香火钱换回;压在床席之下;亦可怀孕得子。每年的二月二镇上办奶奶庙会,唱大戏,搭柏枝(与百子谐音)桥,想要儿子的妇女们在百子桥上走一趟,今年就有怀孕生子的希望了。庙会上的供物如山,香火钱颇为可观。这个庙是南庙的附属庙,归南庙的满祥领导;满祥死后曾由一个叫岳义魁的人继承衣钵。直到汤恩伯的部队把庙拆迁到吴集为止。现在第八组的村民们已经在那里盖满了住宅。

祖师庙

东门里路北边是祖师庙;祖师的神像披发、赤足。手中仗剑。为古代神话中的水神。《道教所祠的玄武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方四神。》玄武的两边有龟蛇两物之象。“玄武”始见于《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孔颖达疏:“玄武,龟也”。

祖师庙到处可见。以湖北的武当山规模最大。建筑最为宏伟。有一个传说:燕王朱隶以武力夺取政权后,将京师迁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朱元璋的太子“建文”没有下落,到处寻找;郑和在前后二十八年间(1405--1433)七下西洋。最远的可达到红海、非洲的东岸,有人说就

是找他的。没有找到“建文”,为了平息众怒,朱隶诡称:“建文”已经修行成神。在武当山建庙奉祀;当请示神胎的仪容塑成什么样子的时候,永乐帝正在沐浴,披发、赤足,他说:“我的侄儿,和我相同”。因而玄武祖师的神像都是披发、赤足的样子。武当山的祖师庙,号称大顶,也叫金顶。香火最盛。民间的农历年节。四面八方组成许多的香火队,到金顶去朝顶。南阳西关的朝山街,就是当时南阳人组织朝顶的一个地方。

子龙庙

祖师殿的东面还有一个庙叫子龙庙。这个庙有房六间,塑的是三国时蜀国大将赵云的坐像。庙建于什么时候因碑文模糊不请,难以说明。但是据笔者所知,在全国奉祠赵云的庙却很少见。在三十里屯的村南二里许,有一个冢子,人称子龙坟,冢南竖有石碑,石刻大字“蜀汉翼将军赵云之墓”。立碑的时间是咸丰年间,竖碑的落款是”三十里屯绅商主”。为什么在三十里屯修筑子龙庙?这是一个谜。

但是有一个传说:有一天,清朝的雍正(一说乾隆)正在行走时,忽然感觉身后有人,问道;“后面何人?”答曰:“二弟云长”帝问:“三弟何在?”“镇守辽阳;”“四弟何在”?”“。镇守南阳”因而下圣旨在辽阳去寻找张飞、到南阳寻找赵云。凑巧三十里屯有一个叫赵云的人,有一天挑了一担柴进城去买,恰逢知县出行,在街上皂吏叱喝,赵云吃了一惊,担子脱溃,扁担飞起打伤皂隶。衙役将他逮捕,讯问时他说他叫赵云。知县大吃一惊,原来皇帝下圣旨找的就是他。知县问他家住的情况,他回答说家在城南三十里。这也许就是在三十里屯建修字子龙庙的来历吧。传说某某人因为家里贫穷,接媳妇请客,没有钱租赁瓷器(招待客人用的碗、碟、杯、壶等)。就深夜到子龙子龙庙或子龙冢燃香祷告,第二天一早果然就有了锅、碗、瓢、盆、铲、勺、笼、筷等,应有尽有。笔者1984年从新疆回来还有人说:前几天还有人从“子龙冢”上借瓷器。当然在使用完后,须将损坏的补齐送回。否则,将会受到疾病、破财等等的惩罚。当然这些都是当地的某些人在故弄玄虚、以讹传讹的推波助澜,所以不足为信。但是反映了一个流传在民间的久远的传说。

这两个庙合在一起,既叫“祖师庙”,也叫“子龙庙”。后来作为镇公所,沦陷时维持会长阎乾元在这里办私塾,和在关帝庙的《养正小学》唱对台戏。

北寨外还有一个三王庙。神像怪异。人不像人、猴不像猴。庙不大,仅容一人跪拜上香,土台行胎,高仅尺许,这是三十里屯所特有的神。当

时有一个姓秦的人会下神,就自称说是“三王爷”附体的。为人驱邪看病、请符消灾;每当天旱不雨的时候,他就将神胎搬出来,在阳光下祈雨。他喝佛念咒、仗剑舞蹈。瓦店镇也有一个地方神,叫“老白猿”,他求来的雨被“三王爷”截了,“老白猿”到“泰山爷”(“泰山爷是三王爷的父亲)那里告状。这个姓秦的人在《泰山殿》前翻滚哭喊,说是受到“泰山爷”的鞭打。因此与“老白猿”结怨。他还说“老白猿”杀死了他的弟弟。更可笑的是他自己要在某月某天午时升天;到了那一天(夏天)他穿上老衣(寿衣)挺在灵箔上等待归天。引来了许多人看希奇。结果午时已过他也没有升天。让众人看了一个大笑话。

土地庙--有很多,有个水井就有一个土地庙。甚至在一个人家的影壁墙里也有一个土地爷。土地爷一般都是白胡子老头。以东门外的土地爷最灵,有副对联是“庙小神通大;威灵震四方”横批为“有求必应”。人们怕土地爷寂寞,经常送去一些土地奶奶,,等到他的土地奶奶多的无处存放时。还有人帮他清除、埋葬。土地爷如知道他的这些夫人的下场,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想?

火神庙。镇上共有四个东、南、北门外都各有一个小庙,镇西临河,没有寨门,西门的火神在陕山会馆寄寓。每年的春节前,村民们在大街上搭起火神棚把四门的火神聚合起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放烟火。

所有的庙宇在解放后都扒掉了。只有三圣庙的那一棵古柏孤零零的耸立在那里,见证着三十里屯兴衰沧桑的变迁。

工商业

从陕山会馆的修建公德碑中的捐建者的名单可以看出,当时三十里屯是相当多的,他们的资金也是相当雄厚的。这些大多来自晋南的商号,铺面大多开在镇的北头。经营的品种也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饭店:多为传统的地方小吃,包子、水饺、胡辣汤、大饼、面条、下酒菜。均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品种。最有名的是《肉糊饽》在当时名操一时、闻名遐尔,声誉颇高。官道南来北往的,码头上下来歇脚的,四乡八邻赶集的,访亲串友的都要吃上一碗《肉糊饽》。

酒坊--当地人叫“蒸锅”或叫“烧锅”

老蒸锅院,商号叫《永盛生》。这个酒坊开始时也像赊店的汾酒和西华县的丰豫德一样,都是山西人经营的,大门的门额上有名人所提的《玉燕投怀》的匾额。可见这个主人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个作坊是双圆作,(昼夜不息,一昼夜出十锅酒,被称为双圆作)可生产白酒八百斤。后来这家的生意转交给姓许的经营;到光绪年间又转移给姓阎的人家开办。清初的时候全镇共有八家这样的作坊,比较有名的有《仁义长》、

- - 等。白酒的酿造业达到了极盛时期。后来由于兵匪骚扰民不聊生,到解放的前夕只剩下两个奄奄一息作坊,也只能是惨淡经营,聊为生计罢了。

解放前镇上有三个骡马店。俗称大店。供过往商客打尖、住宿。在某个时期也有明娼住店营业。河水冲刷逼迫官道迁走后,大店也随之关门了。

烟坊有两家。经营刨烟丝。以供应烟民们水旱烟袋的吸食的需要。后来由于香烟的兴起。烟民们都愿意消费更加方便的香烟,烟坊由兴旺逐渐的趋向消条,最后也就倒闭了。

日用杂货店;以往的不可稽考。民国以来经营比较长久、规模比较大的有马姓开办的《东和盛》、《西和盛》两家。〈东和盛〉后来由于店主吸食鸦片烟而衰落。〈西和盛〉比较殷实,又监管镇上的“邮政代办所”,生意相当兴隆。还有一个叫刘瑞亭的人也有一个相当规模的百货店,时间不长由于他的去世就关门了。

药店:在乾隆年时代,曾有一个阎姓开办的〈赋政堂〉的药店,兴衰已不可考。经常开办的有张氏,张氏擅长小儿科。他行医兼卖药,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王弼臣、金赞臣、阎去佛都开过药店,只有李化周的药店解放后参加了公私合营。解放后行医的还有张聚有、阎鸿锐、阎鸿范、聂际云、阎保有等。

这里有一个人物有必要记述一下。

阎慧元;字吉佛。为宛南名医。清末时应童子试(乡间的考试)已经挂了(录取),复试时因误场而没有参加上。因而改行行医。在医道上颇有造诣。曾在西安、开封挂牌行医。他拥护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染病,他听说后皱装去京为孙中山诊疗治病。虽然没有后果亦见他对孙的景仰和赤诚。洪显(袁世凯)称帝时他抗粮不交,可见他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他诊病仔细、用药谨慎,赏谓“治病求源,用药不可乱杂”力求简练”,“药上十二三,大夫不沾弦”是他的口头禅,他很少给穷人用贵重的药品。在南阳府都有着极好的口碑。

他一生不事权贵,南阳城里驻军的一个军长请他去治病;派人牵马、拉车,请了三次,他才上车。走出村外没有多员,车刚一颠簸他就“啊约”一声说:“你们怎么架的车?让我我磨了腰了,去不成了。”最后也没有去。

到了富豪的人家,他挑吃挑喝,摆弄架子,将人家折磨够了他才给号脉看病,而且还多收他们的金钱。他说:“我给穷人看病不要钱,不

问他们多要一点我吃什么?”

到了穷苦人家饭时,主人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鸡蛋豆腐,足之尽矣”。

甚至有些人家,他去也不去,就把病给治好了;海子村有个回民的老婆,患的是月子病;没有钱,请不起医生,家人多次到先生处诉说病情,先生根据来人的诉说开放下药。数度来往之后,使患者病情痊愈。病家大为感激。

先生看病,知人生死;南阳察院街(现在的民主街)有一玉石店,主妇因月子病昏厥休克,城内诸多医生都断已经去世;主人已经置好棺木、寿衣;已经将病人停放在灵箔之上。有人举荐先生前去,号脉以后先生慢条斯理的对众人说:“莫谎!莫谎!我开一个方,将药灌下去就会好的”。他亲自看着煎药,用调羹从嘴角把药汁徐徐灌入。移事,果然起死回生。病人看到自己身穿寿衣,睡在灵箔上,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千恩万谢称先生为华佗再世、仲京又生。南阳东关有个全国著明的药店叫《万兴东》的少东家病了。经他诊治后,病情大为好转;东家特设宴酬劳,病人也出席陪先生叙话;即将开宴之时他借故离去,东家再三到住所相请,他坚辞不去。来人问其故,他答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病人回光返照已经是不治之症,我不能为人治病,有什么资格去吃人家的酒饭?”来人不信道:“少东家现在如同常人,比平常更加精神,先生这个玩笑开大了吧。”先生回道:“如若不信,只等明早便见分晓。”患者果然当夜去世。

先生有许多妙方,能治不少的病;如:有一种眼病叫“恶害眼”;眼睛红肿高大,流泪不止,患者痛苦不堪。真个南阳府只有《万金堂》眼药膏一种成药,疗效不是太好;先生自己配置了一个草方,大批的治好了这样的病。李化周开药店时还用过这个药方。只是到了现在已散失无存了!

《东记楼》逸事

《东记楼》有良田八顷。但是他们的成员却是挥霍无度,吃喝嫖赌吸大烟。镇上流传着许多近乎传奇的荒唐的故事。

牛笼嘴出宝:牛笼嘴是用竹子的篾条编成大空的竹壳子,本来是套在牛的嘴上,防止牛在田地上乱吃庄稼的。《宝》是一种赌博的工具;用《宝盒》套在“宝脐儿”的外面。“宝脐儿”分为四门和红干、黑干。宝桌用两张大方桌并在一起画上两条对角线。宝的四门分称为幺、二、三、四。“宝脐儿”的红干对应着哪个门,压在这个门上的注就赢钱了,反之把注压在对应着黑门上就输了。如果对着其他的门为和(就是不输

不赢)。他每年的大年初一,在他的院子里放两张大方桌,让全村的人都去压宝。但是他却不用“宝盒”。把“宝脐儿”放置在方桌上,上面盖了一个“牛笼嘴”(当地的农民们在放牧和耕作的时候,为了不叫牛能顺便吃到庄稼,用竹蔑编织成笼子,用来套在牛的嘴上,只要庄稼进不了笼子里就行,所以空子很大,牛在工作的时候还不妨碍呼吸。)等于没有遮盖,红干、黑干清晰可见。他还到大街上吆喝:“那的(他说话不清,把妈字说成那字),都来待宝啊!待啊!待啊!谁待谁赢!!”人们都去把赌注压在“红干”上,他在中午时候开宝,让人们都“赢”许多钱回家。

让人抢钱:他经常带两个仆从,一个人背着背搭子,里面装着银子;另一个扛的是钱串。(每串是一千文铜钱,统称一串钱。)有一天在街上正走着,钱串响串(串钱的绳子断了)了,铜钱撒了一地,正好一群小孩在旁边,他们你推我拥的乱抢乱检的乱成一团。他感觉非常有趣,索性把没有断的钱串也给弄开。一边撒一边喊:“那的,抢啊!那的,抢啊!”

光笃猴下饭馆:“光肚猴”是指没有穿衣服的小孩。一年的夏天,他在街上走着,碰到一群“光肚猴”。这一群小孩乱叫他:“二爷(他排行老二)!请客,下馆子!”他又来了兴趣了,马上叫骡把儿(喂养和使用骡子的把势):“套车1进城”。他真的拉了一群没有穿衣服的“光肚猴儿”到南阳城里去了。到了馆子门前下车,堂倌接应不暇,连连招呼:“二爷,雅间请!”同时他们撵那一群“光肚猴儿”:“去去去1你们一边玩去!”二爷笑道:“那的!不要撵他们,那是我请的客人。”掌柜的、堂倌和帐房先生都为之愕然。掌柜的看着这一群小孩问道:“二爷!来点......?”“那的,就是海参席吧!”一时间,在南阳广为流传。

庙会

所谓“会”是当时人们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大型娱乐和贸易活动。

三十里屯的庙会有很多;几乎月月有。尚能记得的有:泰山会、三王会、火神会、奶奶会、灶王会、青苗会、关帝会、财神会、土地会、龙王会......等等等等名目繁多。每个会的经济来源,都有会首(负责人)按户乐捐,因会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比方:三王会、泰山会、土地会是按地亩;火神会是按锅灶不同的性质各有侧重。会的期间主要的节目是唱大戏。戏种有二黄和梆子。二黄比较文雅,是由湖北传来的剧种;梆子是本地原有的剧种,当时比较粗俗;还有大调曲子,一般只是

片段和清唱,少数也有使用三弦和拍板伴奏的。后来经过改进,剧目也增加了,伴奏的乐器也增多了,内容也丰富和充实了就演变成了大戏而搬上了舞台。

庙会上的戏一般为三天;头一天叫“起会”,第二天叫“正会”,最后一天叫“末会”。

庙会上唱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历史的剧目。二黄的多三国戏;如:《空城计》、《三气周瑜》、《辕门射戢》、〈黄鹤楼〉.....梆子多隋唐和宋代的戏;象:〈打金枝〉、〈送京娘〉、〈秦琼卖马〉等,也有滑稽喜剧如:〈淘气闹学〉、〈翁先生看病〉等。演员都是男的。快解放的时候才有女的演出,叫坤角。李二凤姐妹登台演出就轰动一时;李二凤成了南阳家喻户晓的人物解放后她还是南阳县曲剧团的团长。

那时唱戏,要先唱“神戏”;俗叫“三出头”。其中有一戴白脸笑面具的、红裤、皂靴、翅子帽。一手持笏板、另一手持布幅,上台后先舞蹈,在舞蹈中展开布幅,上书四个字“天官赐福”;再舞蹈一阵布幅上的字变成了“加官进禄”......最后的一幅是“指日高升”。他们将这些布幅指向台下那些有头脸的人物,借此向他们收取一些钱财。明着敲个竹杠。这个过程叫“跳加官”;或叫“打加官”。(传说这个加官的人是五代时期的冯道,因为他有一套阿腴奉承的本领;历任几个朝代都不下台。还有一种说法这个人是战国时的苏秦,他周游列国,曾挂六国相印,遂和众人、红极一时。)

宝棚:是公开在公众的场合开设赌场的地方;只要有庙会,就要唱戏;只要唱戏,就会有宝棚。开设赌场的人要缴纳会费;赌场在庙会期间是昼夜开放,夜以继日的连轴转。参加赌博的人在赌场上照例是输多赢少的。有多少输了钱的人因无钱因无钱偿还赌资,而卖儿、卖女、当妻的;也有为此而挺而走险进行偷窃和抢劫的。形成了家庭纠纷,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服毒的、打架的、经常发生。结果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不为鲜见。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问题。

每逢春节时,镇上有“故事”。由年轻力壮的大汉,身上以铁架绑稳,铁架高出头顶,人们叫他“褙阁”。褙阁上面上面置有大鼓铜器等,紧跟他的后面也一个“背阁”,上面有十岁以下的儿童来敲击前面的鼓乐。还有一些小儿装扮成戏剧人物(比较常见的如:吕布、貂禅、诸葛亮、周瑜、孙悟空、猪八戒......等)在头顶上舞蹈唱戏。群众叫“玩故事”。有一出《麒麟送子》那小儿演的精彩,他在麒麟的背上能做出许多类似杂技一样的动作,翻滚、跳跃,非常惊险,看者如堵、喝彩不绝。当然他们的旁边还有许多举旗、罗、伞、散的、每一个小儿的两边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 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

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 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 (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二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对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价值、特

传统村落

骑行宜阳苏羊寨遗址开启传统村落探访之旅 2018年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天气晴好,我随万山湖骑友@缘来是你(王波)发起的团队骑行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宜阳县苏羊村。 早上6:40出门,7:00在北京路与队友会合即出发,高德地图显示单程66公里左右,实际全天骑行超过140公里,打破我个人的单日骑行最远纪录。随同的骑友共6人,除我王波及本人外,另外还有@天涯过客(王旭)、@jordan(张明珍),还有两位女士因事未骑完全程,中途返回。 这条骑行路线设计良好,虽然路途较长,但都是公路,坡度不大,适合夏季出行,一天下来,没有出现体力不支状况。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去时从石陵往西拐,选择走乡县小路,没料到有一段正在修路施工,有的路基刚推出来,有的路面洒水湿滑,还有的根本不能骑,只能推着走,所以影响了速度,到三乡镇时已快12点了;二是进入洛河川后,S323省道两旁全是速生杨行道树,这个季节正在扬絮,加上路上车流较大,杨絮随风飘舞,迎面满是如雪似的絮花,直往眼耳口鼻内灌注,还好戴着面巾和眼镜,不影响视线,但那种被束缚、被突袭的感觉还是非常不舒服的;三是出发前车子前胎气压不高,加上乡间路况不好,被刺盯着了,造成慢撒气,在休息时才发现,还好王波和王旭带有工具,紧急补修才得以上路,但由于胶水失效,又在三乡镇进行二次修补,不然还真耽误事;四是景点与想象中有差距,原始村貌与家乡类似,这里除年代久远、相对集中之外,没有特别亮点。 关于苏羊寨的相关情况当时了解不多,回来后上网搜查,现整理如下,仅当记忆。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苏羊寨古村落遗址,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东距洛阳市区75公里,距宜阳县城43公里,西距洛宁县城15公里。这里有三大特色:苏羊遗址、苏羊古寨和苏羊竹马传统艺术表演,其中村南的苏羊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龙山时期的历史文化重要遗址,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羊古寨村落,俗称“苏羊寨”,以清末及民国间建筑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是豫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苏羊竹马是该村保留着的中原地区传统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仅在春节期间演出,相传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与吴起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201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苏羊遗址的开掘研究和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重视,苏羊古寨吸引了大批的旅行、摄影、写生、骑行等爱好者,助推了苏羊村的各项开发及保护工作。 苏羊寨,又名向阳寨,东面是七峪河,南边紧依熊耳山余脉花果山,北临洛河水,与三乡镇隔河相望,宜故公路(S319)绕村北侧而过,西边邻近洛宁县。苏羊古寨历史悠久,形成于元代以前,分为东寨、西寨。属防御外患而建,故选址独特。这里东、西、北三面居高临下,三面环沟,只有南面一少部分和苏羊塬上相连,四面均有寨墙,寨墙内有深达十多米的壕沟,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里的气温、湿度、土质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早期的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河洛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缔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创造着华夏民族灿烂的文化。 据现场观察,苏羊遗址东西宽约8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文化土层堆积达6米。发掘出来的文物较多,陶器有泥质彩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石器有刀、镰、斧、铲、网坠、圆形器等。苏羊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目前,洛阳考古队仍在这里探测研究。 据村史研究人员介绍,原始社会晚期(约一万年以前),“河洛人”先是使用弓箭狩猎、到塬上放牧、到洛河捕鱼,后用洛河中的青石砺磨成石斧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7-12-25T15:52:35.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作者:周长娟董飞范梦琦[导读] 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摘要: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以及对既有的保护机制的反思,,进 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完善传统村落价值认定评估体系,健全保护与监管机制,实行精准保护与分类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价值评估;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和文明大国,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的根植所在,对其保护体现了一个具有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的东方文化大国对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坚守。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亡的严峻形势。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7. 9%提高到 2015年的 56. 1% 的同时,村庄的数量平均每年以接近3000 个的数量递减,大批传统村落正在或面临消亡。 国内学术界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重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活力的若干意见》下发。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对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并进行专家审定工作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 基于以上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既有的理论研究,进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对策探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一)概况 从传统村落的现实处境来看,传统村落目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在进入21世纪(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而到了2010年,仅仅十年的时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这样的消失速度和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是惊人的。 近年来,由于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申报了11567个传统村落信息,但政府对这些上报的村落在政策上如何处理尚无具体方案。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外在数量的减少,也表现在其内在文化传统的消散。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仍然处在自然变迁中,实践中尚未出现实际可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但所采取的方式与政策仍较为粗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二)传统村落损毁现象严重截止到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而且还在逐步较少。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仍难逃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命运。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毁是指由于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传统村落建筑的损毁,这属于传统村落损毁的不可控因素。更为严重的则是社会性损毁,相对于自然性损毁来说,社会性损毁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包括两个方面: 1.外在传统村落数量的减少 城镇化建设和自然村落的合并使得村落数量和面积减少。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的城镇建设面积仅有1.22万平方千米,而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4.05万平方千米,面积扩张了约4倍。大致上,这些新增的城镇面积几乎就是消失的传统村落面积。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农村扶贫脱贫工作,同时节省管理成本,村落的合并成为主要的方式。几个较小的自然村落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几个较小的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这导致自然村落数量减少,许多村落呈现“空心化”的状况。 2.村落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传统村落失去了农耕后续力量,这对传统村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原住民迫于生计迁出的问题,迁出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原有的生活样态却无法保持,导致传统村落的“空壳”化甚至是消失。如何保持传统村落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成为传统村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三)传统村落文化流失 如果说村落的损毁是不可控客观因素,那么保护不当而导致传统村落文化流失则是重要的主观原因。这种保护不当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实施,都缺乏科学的判断,搞大拆大建,一昧地追求现代化,将古建筑拆除,全部建成钢筋水泥的多层楼房,失掉了乡村特有的韵味。另一方面则是盲目的仿古,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实则是违规开发村落,将村落原住民全部迁出,不顾南北地域差异,建起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将村落一律打造成江南白墙黛瓦的花园庭院,变成“千村一面”旅游景点。 这是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极易采取的建设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搞旅游开发、观光采摘等就是在留住乡愁,殊不知正是这种方式,破坏了村落原有的文化积淀和特色。 传统村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家风传承、家族荣誉等人文精神最基本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村落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打破,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悉数散尽。如果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那么,文化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生命也要留住灵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留住美丽乡愁。 三、传统村落保护对策探究

浙江省第五批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

省第五批(年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项目遂昌黄沙腰氏大屋(含氏宗祠)修 缮工程 施工招标文件 招标序号: 招标人(盖章):遂昌县黄沙腰镇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签章):。 招标代理人(盖章):至伟工程管理咨询 法定代表人(签章):。

编制时间:二〇一九年七月十日 目录 招标公告.................................................................... 第一章投标须知............................................................. 一、投标须知前附表.......................................................... 二、招标活动日程安排表...................................................... 三、总则.................................................................... 四、投标人资格.............................................................. 五、招标文件................................................................ 六、投标报价................................................................ 七、投标文件................................................................ 八、投标文件的编制及递交.................................................... 九、开标.................................................................... 十、评标.................................................................... 十一、其他.................................................................. 十二、授予合同.............................................................. 第二章合同主要条款及附件................................................... 第一部分合同协议书........................................................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海南省三亚市保平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规划范围 本保护规划的规划研究范围为保平村的村域范围,共计约10平方公里;其中重点规划区老村,面积37.91公顷。在规划范围内进行保护、整治及其它各种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规划期限 本保护规划期限与崖城镇总体规划一致,为2009~2020年。规划近期为2009~2015年。 指导思想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 规划原则 (1)历史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 (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 (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 (6)居民参与原则。 规划目标 通过保护规划和村庄建设相关规划,要使保平村同时满足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为: “历史风貌完整、生态环境优美、革命传统悠久、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旅游发展的热带传统明清古村落”。 规划总体策略 (1)重点保护、修复保平村内具有历史价值和历史风貌的历史建筑、遗存,保持保平的历史真实性。 (2)保护保平内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海南古村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3)保护保平的历史风貌、传统肌理以及整体山水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海南传统古村落的活化石。 (4)整治保平居住环境,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条件舒适的村庄聚落。 (5)合理利用保平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三亚传统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第二章价值特色评价 村落特色 保平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特色可概括为:(1)明清海南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 (2)中国最南古城的州治海门 (3)山水倚望、防灾避害的选址典范 (4)尊礼重教的文明古村 (5)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 历史价值 保平古村山水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古村是古代保平港的要塞村镇、南海崖州大疍港的重要门户;儒学礼教、宗族文化底蕴深厚,流传至今;更是海南地区近代红色文化的摇篮。保平村保留了古村落选址、聚落结构、建筑形制以及古代海防等方面大量的历史信息,对研究古代琼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古村落选址于河岸北部,形成临水望山景观格局,极具特色;村内院落布局因地制宜、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正房与照壁为核心;建筑外形独具特色,是崖州古建筑最有代表性、又最集中的古代民居建筑群;建筑风格是民族融合和中西合璧的体现,屋顶为“一剪三坡三檐”的接檐风格,其结构多为插梁式构架;民居建筑又不乏装饰,木雕、彩画、灰塑等工艺纯熟、内涵深刻,体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古毕兰村受洪水灾害侵袭,北迁至宁远河北岸高地,是古代堪舆学中聚落选址“龟背”理论的极佳诠释,这对研究古代村落选址原则中趋利避害的原则与方法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同时,从毕兰村到保平村的发展过程是一部移民建村史,为研究海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变迁、民族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提供了历史佐证,对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内涵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保平书院是古崖州重要的书院,历史上曾有保平多贡生的美誉,村中传承着较为浓郁的儒学文化与宗族文化,是琼州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保平村是一个具有八十多年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革命老区村,是革命烈士的故乡、重要的革命与战争纪念地,是三亚红色革命的策源地,具有极为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同时,保平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最重要的传承地。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17修正) 【法规类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10.07 【实施日期】2017.10.0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令第524号发布根据2017年10月7日国务院令第687号《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附件3 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

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容和保护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有一定历史文化的村落,还应建立历史建筑档案。主要

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717717292.html, 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与发展模式探究 作者:沙晨迪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3期 摘要:如今随着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深入,更好地进行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河南省内也存有大量带有当地文化特色且与山势地貌结合的十分珍贵的传统村落。文章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的案例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实际特点,从环境规划、绿色有机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寻求出有力的保护途径和转型方式。为杜绝一些由于认识不足而造成的看似保护实则破坏的传统村落环境改造,提供借鉴希望对今后河南省传统村落具体保护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河南省;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发展模式 河南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内不仅古都密集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而且也有许多富有中原特点的传统村落如明珠般散落其中,迄今河南省已有9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地域风俗都受到了巨大冲击。由于无法正确认识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使得传承数千年中原农耕文明的村落正在加速衰落、消失,然而不应该让这些传统村落所拥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湮没在发展进程中。我们从景观、环境艺术设计、物质文化遗产等理论学说出发,将“有机理念”“绿色设计”“低碳设计”等理念运用其中,根据原有村落的不同特点进行创新性保护,让这些古村落的物质文化精神被世人所熟知运用,并代代相传。 一、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河南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地域性特点 源于中原地区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传统村落及当地民居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各自呈现独特的地域特点。有些地区犹如皖南民居般山清水秀、细致静雅,有些又如黄土高原地区地坑窑洞般粗犷雄浑的气势。河南传统村落根据具体地貌和方位分布特点可以将其具有典型特征的乡土建筑类型区划分:即豫北山地地区、豫西塬上地区、豫南山地地区、豫中及豫东平原地区、豫东南及豫西南盆地地区。 在豫北山地地区坐落着以林县高家台村为代表的石板房聚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新乡、安阳、焦作、济源等地区。受太行山、王屋山及中部丘陵的影响,地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豫北山地聚落选址多遵循生态法则,充分利用当地地形及自然环境,石板房民居也成为这个地区较为独特的民居形式。在豫西塬上地区分布着窑洞型聚落,主要集中在河南境内,以三门峡市、洛阳市、巩义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根据豫西黄土高原的多种地貌特征,高原在沿河谷、沿沟壑的地区的沟皇地区和河沟台地许多窑洞村落聚集其中,形成最佳的生态聚落环境。豫南山地地区有大量类徽派村落位于大别山北麓,多为山地、丘陵地形,主要包括信阳市新县、光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村落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农村的凋敝没落是一个普遍趋势,由于生产技术提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工业化集聚吸收加速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之交通、通讯、物流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生产生活的内容和需求更加复杂化;而且乡土建筑等在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势必逐渐老化和减弱,实用功能层面的淘汰在所难免;由此导致农村人口萎缩、传统的农渔林业和工艺产业日趋衰落、城乡发展失衡、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开始动摇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村落中包含着历史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传统价值和记忆秩序,如果简单地以新代旧、寻求物质利益和功能的满足,消解的将是历史形成的文化主体性、认同感、凝聚力和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2015年6月,与冯骥才、乌丙安在后沟村调研 由于漫长的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村落文化具有丰富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象,内部交织的是制度、礼俗、农业生产以及乡土社会里人才不脱离草根、精英力量始终参与乡土建设等内在机制,在转型过程中,其实很难孤立地保留建筑遗迹等物质外壳,必须深入文化的血脉肌理,考虑其根本性的生成和发展。特别是结合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禀赋的传统村落,是以文化驱动经济生产,还是用经济市场来肢解文化?是实行相对静态的遗产保护,还是开展动态的乡村与社区营造?是自上而下的、外力干预为主的消极保护,还是多方参与、村民为主的主动保护?就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对象、机制和目标。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参考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再造魅力故乡”实践,以及台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社区营造”实践可以看到,初衷都在于拯救社会转型冲击过程中凋敝的乡村,出发点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开展的是具有主动性的“营造”、“再造”,主体是地方居民。如日本“再造魅力故乡”运动提出,“以独到的眼光来发掘地方的资源,以积极的思考方式来重新评估地方发展方向;即使受到一些限制,也能换一个方向来进行,而得到非常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不再是仅仅以不满来面对现状,而能平实地匀勒出今后将要如何前进的情景。因为这样,我们就能使都市的魅力重新散发出光辉,使人们和工作机会又再度回流到地方上来。”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提出,“其目的不是只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物的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在造人,也只有透过文化的手段,重新营造一个社区社会和社会人,以实质环境的改善作为短期目标的社区总体营造才有可能成功”,实际也是“整合运用地方固有的特色资源,以振兴地区产业发展及生活品质,朝向突显出该地存在与价值的定位前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台湾“彩虹眷村”一景 从根本上说,我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回归文化,着眼社会发展,即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营造,并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与当代社会对接发展经济和生产,因而发挥其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发展具有文化创意内涵的产业,具有契合度和可行性,关键在于,是充分认识文化的独特价值、尊重文化的生态和内涵,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来增加产业附加值,还是以短期的市场收益、逐利需求来开发、肢解、改造原本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涉及深层次的认同、发展的监督机制、以及主动营造和发展的共识。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缺少认同和尊重,甚至将农村、乡土作为鄙夷嘲谑的对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xx县文化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要点》,县人大常委会于10月至11月组织人员采取实地察看、查阅资料、走访、座谈等方式深入到县住建局、文物局等有关单位,禾亭、冷水、湾井等乡镇的琵琶岗、小桃源、上宜骆家、下灌等传统村落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前往湘西、贵州等地进行了对比性考察。现将调查情况及思考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县传统村落的基本情况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舜帝藏精之所,光武发祥之基,濂溪汤沐之乡,牌祖生卒之地”之盛誉。境内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不少传统村落,承载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有禾亭镇的小桃源村、琵琶岗村,湾井镇的下灌村、路亭村、久安背村,冷水镇的骆家村,九嶷山乡的西湾村,天堂镇的大阳洞村,中和镇的岭头村,柏家坪镇的柏家村,清水桥镇的平田村,太平镇的城盘岭村等12个村;拟推荐入选的有柏家坪镇的马头上村、郑古元村、刘均申村、礼仕湾社区,保安镇的保安社区、古溪村,太平镇的紫云村,湾井镇的东江村、东安头村,五龙山乡的石家洞村,中和镇的周家村、麻田村,天堂镇的石海山村,冷水镇的百美村,水市镇的周家村、冬瓜冲村,太平镇的上界头村等17个村。这些村都有着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拥有较为丰厚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

另外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有待发现、保护和申报。 二、全县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xx县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上,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保护不够,抢救不及时,利用过少,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损毁极为严重。由于数百年来的自然灾害、内外战争、群众运动、房屋拆建或失窃等因素影响,全县的传统村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满载传统文化内涵的古建、古物已韵味全无。如平田村,始建于南宋,距今已近900年历史,曾拥有众多的明清古建筑,青石板巷道、石桥、石刻、牌坊、凉亭、戏台、八角楼、庙宇庵子、雕梁画栋等处处皆是。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石达开过境的焚烧,“文革”时期“破四旧”的冲击以及近三十年来乱拆乱建等方面的原因,至今已损毁得面目全非,连一条完整石板路也找不出了。又如有着1500多年建村历史的下灌村,改革开放初期尚有600多座古民居,而现存只有110多座了,其损毁之严重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2.保护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农村很少有人意识到老祖宗留下来那些雕龙画凤的老房子其实蕴藏着“金银财宝”;不少家庭建新房时都拆掉了旧房,即使不拆也不修整,任其虫蛀雨淋,墙塌瓦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上新项目,征地拆迁时,大拆大改,根本不考虑对传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编制人员名单 法人代表:吴崇友 项目负责:吴崇友 审定:施俊杰(高级工程师、院长)审核:程万里(高级工程师) 校对:潘丽微(注册咨询工程师)编写:吴崇波(高级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第三章项目场地及建设条件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第五章环境影响 第六章资金估算及资金来源 第七章建设进度初步设想 第八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第九章结论和建议 附件

第一章总论 一、概述 1、项目名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建设 2、建设单位: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 3、法人代表:吴崇友 3、项目负责人:吴崇友 4、项目概况: 4.1项目范围 项目范围为厚吴历史文化名村重点保护区范围内,为西至外田塘西侧,东至澄一公祠东侧,北至吴氏宗祠北侧,南至井家塘南侧,面积9.17公顷;传统风貌协调区范围为东至南溪水域厚吴大桥西桥头,南至环村路百米的农田,西以环村主路为界,北至现厚吴小学东侧农田,面积24.23公顷,项目总投资约2847.2万元。 4.2保护设施建设: 1)、保持道路的历史格局和空间尺度基础上,采用青石板和卵石进行整修。 2)、对街巷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进行埋地敷设,消防设施、环卫设施建设。 3)内部交通及停车场、广场建设。 4)水系整治、水埠、驳岸整治

5、资金来源:各级政府补助50%,村自筹资金50% 6、编制单位:永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二、项目编制依据 1、《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 2、 计划建议的通知》 《关于申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投资 3、 计划的通知》 4、《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永康市厚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批复》 浙政函【2011】262号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 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列》(2008) 7、《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6)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厚吴古村隶属浙江省永康市前仓镇,前仓镇位于永康市西南端,北 靠石柱镇,东临舟山,西有新店,南与缙云县新碧镇交界。距永康市 区13.5公里,330国道通贯南北,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分别在 村落的西部、东部通过,交通便利,是与温州、丽水等县交往的主要 窗口,素有永康“南大门”之称,村西2公里是著名的历山风景区。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要求精简版20130912综述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 [20130912]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促进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规定,制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满足本要求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并制订保护管理规定,提出传统资源保护以及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农村实际、尊重村民意愿的原则,要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当地政府部门、专家和村民的意见,以保障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村落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形

态资源(以下称传统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基础。 (一)调查范围 调查范围应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视觉、文化关联的区域。 (二)调查内容 1.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反映村落选址特征的山形水系、地形地貌;构成村落自然景观特征的植被等。 2.村落传统格局与整体风貌:村落现状整体轮廓;主要街巷河道的分布、形态与主要节点;公共空间的功能、位置、形态;村落各主要特征天际线等。 3.传统建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保护价值的建筑、遗迹等的位置、规模、保存状况、使用现状等。 4.历史环境要素: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碑幢刻石、庭院园林、古树名木等的位置、规模、功能、保存现状等。 5.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较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活动场所、线路、相关实物资料;相关传承人、手工艺者等。 6.村落社会环境:村落人口、经济状况等基本信息,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题;村民保护发展意愿与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 2013-10-10 13:13:5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三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四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成果要求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要求。 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适用本要求。 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的规划范围与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考虑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同时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五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保护和延续传统格局和风貌,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第六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第八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应遵守本要求规定,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采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基础资料。 第九条编制保护规划,应当进行科学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第二章编制基本要求 第十条保护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 第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内容,一般包括: (一)保护和延续古城、镇、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有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巷; (三)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四)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五)传统风貌建筑; (六)历史环境要素,包括反映历史风貌的古井、围墙、石阶、铺地、驳岸、古树名木等;(七)保护特色鲜明与空间相互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总结20XX年5月25日,县人大“三查”活动住建局汇报会在人大会议室召开,参加此次会议的部门有县人大、县政府、县住建局、传统村落所在的乡镇组成,会议由县人大张主任主持。 会上,县住建局局长闫成民汇报了我县传统村落工作开展,汇报采用“ppt”格式,从传统村落的概念、我县传统村落的情况、三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基本情况、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体会、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七部分进行了汇报。县人大环资委袁晓文主任就4月28日和5月11日开展的调查活动做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针对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北四家子乡唐杖子村八盘沟传统村落、柳城街道办事处西大杖子村传统村落、西五家子乡三道沟村传统村落和已初步入选国家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胜利镇三家子村村落保护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六点建议进行了总结。 会上,张中枢副主任就5月11日参加的调查活动对传统村落工作进行了总结:一是县政府高度重视,致使朝阳县的传统村落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二是住建局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确保了在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中3个村落成功入选,全省仅有8个;三是住建

局委托传统村落资深专家编制保护发展规划和保护发展建设方案,致使规划细、标准高;四是在省住建厅包扶活动中,住建局的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五是宣传上有突破,朝阳县广播电台和塞外风等媒体已开辟了传统村落专栏;六是争取资金政策上住建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每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争取300万国家级补助资金奠定了基础;七是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住建局、县级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配合紧密,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安排专人负责村落保护发展建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张中枢副主任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在“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要提前规划,摸清底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按年度、目标做好上报计划;二是传统村落保护领导小组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对各乡镇提出的问题,住建局要及时做好汇报;三是重点做好保护,在保护的同时打造现代服务业,增加群众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四是各相关部门、各乡镇加强配合,明确牵头部门,资金使用做到“一评一审”,保证资金安全运行,保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五是继续加大宣传,使群众认识到保护好传统村落就会取得经济利益,做好向外宣传,把我县的传统村落特点宣传出去。 会上,韩国坤副主任在充分肯定工作进展的同时,提出了传统村落建设应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2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特集 SPECIAL COLLECTION 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理论与研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回顾和展望 赵勇1 唐渭荣2 龙丽民3 王兆芳3 作者单位: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100835) 2 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石家庄,050021) 3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石家庄,050024)收稿日期:2012-05-03 摘要/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保护体系 保护规划ABSTRACT/ The domestic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town and village has got fruitful achievements under the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ince 1982.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spects of improving conservation system, ascertaining resources, launching salvage conserva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articip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etc.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about the conservation and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town and village, conservation system, conservation planning 从1982年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2003年建设部(2008年更名为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陆续公布了5批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纵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目前仍然存在不少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一些保护概念和保护方法还需要梳理和辨析。1 保护工作回顾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研究和实践的30年,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兴起 1982~1994年左右。1982年是重要的一年,国家颁布第一部《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第二批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在文革以后迎来崭新的开始。之后,国务院先后于1986、1994年公布了第二、三批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又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颁布《城市规划法》,强调城市规划应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改造大规模展开,一批学者针对当时保护与发展出现的矛盾问题,分别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建设、规划结构与旧城更新、传统特点和风貌保护、特色要素和保护范围、保护概念和保护对策[1-4]等问题展开探讨,奠定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研究基础。1.2 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 1995~2002年左右。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层次。1996年在黄山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研讨会和1997年建设部转发的《黄山市屯溪老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地位和保护原则方法;1997年国家又设立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对16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资助。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江苏、浙江、广州、昆明等地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法规也相继出台。同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增至101座,平遥、丽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于1997年、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递)于2000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2001年,国务院公布第四、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增至1276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在地方政府率先展开,周庄、同里、乌镇等一批古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一时期,不少学者开展了对历史文化街区概念方法、保护规划、建筑保护更新以及历史文化名城类型特点和保护实践[5-8]的研究,有关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研究则集中在聚落景观、价值特色以及保护规划[9-11]等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