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三章
马哲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这个观点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它的意义就好比是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重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其主要组成部分(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第一:地理环境第二:人口因素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恩格斯曾经这样表述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
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三章
——联系发展的规律及其范畴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唯物主义
世界观的 基本问题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 题:世界“怎么样”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佳目标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38
课堂小结:
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客 观的,而且是多样的整个世界就是 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我们必须对 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这就 要求我们不仅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而且还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的联系。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第三章
团结就是力量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6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也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整体是事物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部分则是 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局部和方面。整体和部分 之间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中国先哲很早就 用“阴阳互补、相依 相待”来概括万事万 物的基本联系;用 “天地人并立、万物 一体”来肯定人与天 地万物在本原上的整 体统一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1
联系的多样性的表现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表现的 是本质联系;一棵瓜秧结几个瓜、一 个豆荚结几粒豆,则是非本质联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2
联系的多样性的表现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苹果熟透了要 掉到地上,这是苹 果与地球之间的必 然联系;但恰好掉 在某人的头上,则 是苹果与人的偶然 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适度、 结构合理以及流动有序。
这种状态不但可以充分满足该国或 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资源 的需要,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该国或该地区 的社会、政治稳定。
首先,人口膨胀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其次,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过于庞大,在城市, 每年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年龄人口需要就业; 在农村,有1.9亿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就业 出路。 今年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增加到 1.3亿,2030年将达到3.57亿,2050年达到 4.39亿,约占人口的1/4。
《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 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 学、哲学、道德等等。‛ “而发展 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 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 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 物。‛
《 〈 政 治 经 马济 克学 思批 判 〉 序 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介绍
《序言》)发表于1859年。以《政治经济学 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而写的。这 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 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 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 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序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作了 经典的论述,勾画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体系的基本框架。《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其中第四段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 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 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从社会意识的主体看:分为个人意识 和群体意分为识;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层次看:分为社会 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从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基础看:分为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球化的本质和 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应对全球 化挑战提供了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领域的应用
文化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 义文化进行了深刻批判, 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矛 盾和局限性。
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应以人民利 益为中心,发展符合人民 利益和需求的文化。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强调辩证思维 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世界中的作用。它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揭示了社会历史发 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重要思想武器,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解放具有重要意 义。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意识 形态的阶级性,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提 供了指导思想。
0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马克 思主义哲学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 和思想的冲击,需要不断更新和 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机遇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和 劳动力的流动,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 丰富的实践经验。
0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存在在 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 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
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 创造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
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共有的规律,即一般规律或 普遍规律,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之中;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 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哲学既要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 么,又要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关于世界状况怎么样的观点,通常 在哲学上称为发展观。在人类认识 史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 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第 四
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 律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第四,开放性。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的状态。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三、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
系统论的观点深化了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观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
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第二,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照一定联系或关系结 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实质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又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也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发展的实质
➢ 辩证的发展是一个前进上升的过程。辩证的发展不是单一水 平方向的变化,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 杂的前进上升的变化。
➢ 辩证的发展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 新旧事物的不断更替。
➢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目的要求:学习本章要求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主要原理,着重分析以矛盾为核心的发展观,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上,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树立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主要内容: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对立统一规律教学重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教学难点:对立统一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对联系范畴的上述理解,包含以下三个要点: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
联系作为一种关系,并不指一般的关系,而是指那种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第三,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事物的联系总是客观存在的。
(2)承认联系客观性的重要意义首先,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批判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的基本要求。
其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承认联系的客观性,也是指导人们合理建立各种联系的客观要求和实践原则。
3、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
(精品)马哲第三章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因素就是这个事物的条件。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根本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二、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一方面,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或现象不同,它们的联系方式也就不同。
另一方面,同是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形式。
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
1、正确把握因果关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特定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
但是,如果把原因和结果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它们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因不仅可以作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因果关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其具体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课件
从总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历史观 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问题
哲学
费尔巴哈
黑格尔
马克思
世界本原
历史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辩证法 唯心主义
存在状态状态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唯物主义
唯意志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 “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 “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 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 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
为什么有反作用? (1)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基本要素的结合方式。 (2)生产关系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
反作用的表现: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就起阻碍作用。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18
第三,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和相互作用。
哲学 政治法 律思想
艺术
道德
宗教
19
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质的方面 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的 反作用 量的方面 程度深浅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含义:就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比如,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辩证的还是形而上学的等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划分标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显然,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延伸)。
而且这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承认社会意识第一性、社会存在第二性,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就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凡是承认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1.什么是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包括人口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
2.什么是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以及社会心理等各种意识形式。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1.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2.唯心主义历史观(唯心史观)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积极促进;错误:消极阻碍)5.意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社会的本质和整体性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社会本质观探索(1)几种主要的错误历史观A、神学历史观B、唯心主义历史观C、自然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历史观错误的根源:阶级偏见;生产规模小;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2、社会的实践本质(1)社会的实践本质的基本含义什么叫社会的实践本质?即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把实践理解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样理解的正确性,当然是因为它符合历史事实。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2)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类社会的根本点二、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1、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基本含义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多方面、多领域、多因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变化着的整体。
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2、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第一、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
第二、具有自我意识第三、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三种生产的统一。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及其构成与特点1、生产力的含义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基本要素与非基本要素,非基本要素在其它章节还要专讲,这里主要讲基本要素。
(1)劳动对象及其在生产力中的地位(2)劳动资料及其在生产力中的地位(3)劳动者及其在生产力中的地位3、生产力的特征二、经济结构的内容和类型1、生产关系的含义辩析四环节说和三方面说2、生产关系的关系3、经济结构中的占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关系,又叫经济基础。
它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社会和国家的性质4、经济结构的功能第一、第一、把人和物结合,使可能的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第二、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1、阶级和对抗阶级2、阶级是个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3、阶级与等级4、阶级与阶层5、阶级产生的根源6、阶级产生的途径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1、政治结构的含义2、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1、国家的起源2、国家的特征3、国家的本质4、国家的职能三、国家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1、国体与政体及其关系2、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特点3、国家的消亡第四节;社会的观念结构一、社会意识产生及其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2、社会意识形态的种类3、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二、观念结构的构成1、几种主要意识形态及其基本特征2、各意识形态的相互区别3、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观念结构的功能第一,反映社会存在第二,维护或批判现实第三,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第四、创新功能思考题;1、怎样理解社会的实践本质2、社会有机体及其特征3、怎样理解社会生产力及其基本要素在生产力中的作用4、怎样理解生产关系及其结构5、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有何重大作用?6、为什么说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7、国体与政体及其关系8、试分析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9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有哪些表现10、简述意识形态间的相互关系。
马哲课件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引起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史过程。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是指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
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它包括政治、 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的思想和 观点。
艺术
宗教
社会道德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论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a. 社会历史根源: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 式的制约。 b. 认识根源:被社会历史的表面现象或某一方面 所迷惑,导致其认识歪曲了社会的 真实面目或本质。
c. 阶级根源:思想家们所属的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 和阶级偏见导致对社会历史真象的歪 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基本原理第3章
第三章
• 5、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社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 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7、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 • 8、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第三章
•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1、唯心史观主要观点: • (1)天命史观:把社会历史之外的 ‚天命‛、‚天意‛等神秘、虚幻的 精神力量看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精 神力量。 • (2)英雄史观:把历史发展的最终原 因归结为人的主观意志和思想动机。
第三章
• 二、关于社会基本矛盾 •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辩证 运动规律 •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及构成 •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 (1)辩证关系 • (2)矛盾运动规律 • 3、矛盾运动规律的意义 • (1)确立了生产力标准的历史主义观点。 • (2)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
• 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必然性、前进 性与多样性、选择性和曲折性 • 统一性、必然性和前进性:人类社会发展 的一般规律而言,就总的趋势来说的一种客 观必然性。 • 多样性、选择性和曲折性:偶然性、跳跃性、 选择性
•
在学习事物的永恒发展那节,我们谈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从 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 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社会主 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 以 人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历 史 潮 流 。 ”
第三章
•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 第一,只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 因和经济根源。 • 第二,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 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 • 第一,社会根源 • 第二,阶级根源 • 第三,认识根源
马哲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 封建制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
2、多样性 、 个别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形态的跨越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形态不够 典型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社会形态长期停滞甚至倒退 同一种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呈现不同的特点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 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生产力: 生产力:
•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 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 量。
•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经济关系。
•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 史性 • 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 况和发展要求等是理解生 产力的主要范畴
国体与政体: 国体与政体:
•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
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 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
式,即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 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
• 二者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
•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 •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 用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
练习题: 练习题:
• 一、单选
• 1、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 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并过着默默无 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 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 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 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 •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 C人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马哲-第三章
奴隶主
阶级专政
地主阶 级专政
资产阶 级专政
无产阶 级专政
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 国家的组织形式(政体)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 实现自己的统治。 实现自己的统治。
科学技术是潜在的 生产力, 生产力,是构成生产力 的渗透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生产力中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 劳动者是最活跃的因素, 它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马克思说: 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 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 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 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机等等 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2)唯物史观 )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 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就是唯物史观 第一,它使唯物主义彻底化了 第一, 第二, 第二,它使社会历史理论科学化了 第三, 第三,它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决定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 决定 社会意识
马克思指出: 为了进行生产,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 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 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 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生产关系的性质由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件_第三章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40
其次,唯物辩证法认为,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和动力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 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 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 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 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 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 因而起作用。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就在于事物 内部的矛盾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4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代表社会历史的前进方向、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所谓旧事物,就是丧 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消亡的事物。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远大前途的事物。(也是新事物的含义本质)
河流 动物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1
交通
建材 家 房地产业 人类社会是普遍联系的 电
家具 装 修
建筑 行业 机械
物业 管理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2
马克思主义 想
继承 发展
继承 发展
毛泽东思
邓小平理论 继承
发展
继承 发展
“三个代 表”
科学发展观
13
第三章
思维领域是普遍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 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 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 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 聪明
第三章
甚至光中也有暗
甚至暗中也有光
不少丑恶与自私
隐藏在光的下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2 旧历史观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不了解超自然力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B不了解自然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C不了解实践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D不了解人的意志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A神定的一种秩序B绝对理性在时间上的展开C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D实践4 生产力体现了生产过程中的( )A人与人的关系B物与物的关系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的关系5 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 )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生产工具6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7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科学技术能够把人和物结合起来C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且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8 社会有机体根源于( )A人的生产实践B人的思维活动C自然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D生物的本能活动9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D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 生产关系是指(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关系11 生产关系中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与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消费关系12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 )A谁占有别人的劳动B劳动产品归谁所有C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D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程度13 阶级的实质是( )A不同的社会分工B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C由法律规定或认可的具有某种特权的社会集团D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4、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15 阶级首先是一个( )①政治实体②经济实体③观念实体④自然实体16 区分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关系④人与自然的关系17 唯物史观被称为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是因为它( )A考察了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B考察了英雄人物的作用C考察了个人的作用 D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基本规律18 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是( )A物质生产实践B人的思想动机C绝对精神D人的生理活动19 手推磨产生的是( )A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B原始社会C资本家为首的社会D无产者为首的社会20 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观念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D先进阶级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21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生产关系B生产力C生产方式D经济基础22 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我们党提出了( )A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生产力标准”思想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23 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性质取决于它的( )A生产力的状况B国家政权的性质C经济基础的性质D意识形态性质2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C阶级斗争的规律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规律25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D需要和能否满足需要的矛盾26 阶级斗争的基本动力是( )A国家权力B经济利益C思想观念D社会发展的不同模式27 阶级斗争的根源是( )A为捍卫某种思想政治原则B为争取某种社会地位C为夺取国家政权D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28 阶级斗争是( )A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D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9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分析( )A一切社会现象的方法B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C无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D只是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30 社会革命根源于( )A物质生活贫困B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C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D人口多31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创造者是( )A人民群众B历史人物C绝对精神D超自然的神秘力量32 地理环境是( )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B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会变革的根本原因D社会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二)双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的特殊性在于( )A人是社会的主体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C社会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或心理活动的产物D社会的发展是由某种外在的目的预先规定的E人类社会是“理性的形象和现实”2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人是( )A观众B剧中人C剧作者D消极惰性的材料E历史中多余的东西3 生产力是( )A全部社会生产过程的总和B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C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E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4 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自然物质之间的能量变换B它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C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D它是在人们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E它是一种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5 劳动对象包括( )A生产工具B未经加工的自然物C已经过加工的物体D生产资料E纳入生产过程的劳动者6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互助合作关系C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D经济关系E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7 生产力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包括( )A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B外部自然力、自然规律被人同化的过程C自然物质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D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过程E人被自然力所同化的过程8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在于( )A生产关系源于物质生产过程B生产关系是客观物质之间的关系C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也不能任意地改变D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E生产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9 阶级的实质是( )A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B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C社会分工不同的社会集团 D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劳动的社会集团E基于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10 国家的实质是( )A阶级统治的工具B调和阶级矛盾的机构C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D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机构E以军队为主要成分的暴力机器11 上层建筑包括( )①政治上层建筑②生产力③生产关系④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⑤生产方式12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A国体决定政体B政体决定国体C政体体现国体,并为国体服务D国体反作用于政体,并为政体服务E国体和政体互不相关13 国家的职能是( )A国家本质的体现B包括对内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C由统治阶级的意志所决定的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所决定的E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14 社会意识是( )A相对于社会存在而言的B相对于自然意识而言的C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D只是对经济结构的反映E与观念结构完全相同的15 作为生产力中物的要素的生产资料是指( )A整个自然界B质生产所必须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C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人和劳动资料E人和劳动对象16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 )A它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B它可以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C它是现实的生产力D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产力E它是一种纯粹的自然力17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指( )A生产资料和人的结合方式B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结合方式C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支配D自然界归人类占有和支配E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归谁所有为谁支配的问题1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 )A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D产关系的状况决定生产力的状况E产关系总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19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是( )A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化方向、形式B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发展只能发生影响作用C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D产关系任何时候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E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0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 )A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决定,相互促进D经济基础随着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E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具体组织形式21 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 )A社会的观念结构B社会的经济结构C社会的家庭结构D社会的民族结构E社会的政治结构2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自然和社会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E需要与能否满足需要的矛盾23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是基本适合的B是基本不适合的C需要通过社会革命解决D 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E是完全适合的24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性环节B它是新旧社会的“一刀切”C它是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全面否定D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E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25 生产力的状况包括( )A生产力的性质B生产力的水平C产品的分配及消费D自然界中的自然力量E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26 唯物史观所说的人民群众,是指( )A广大的无产阶级B居民中的先进分子C居民中的大多数人D一国的全体公民E一切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27 历史上孟子“民为贵”的思想是( )A唯物史观B典型的英雄史观C进步思想,但仍属于英雄史观D英雄史观中较重视群众作用的观点E折衷主义的历史观(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历史观中不正确的历史观是( )A神学历史观B英雄史观C唯心主义历史观D自然主义历史观E唯物史观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 )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自然条件的创造者E实践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3 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 )A劳动资料B自然界C劳动对象D文化设施E劳动者4 生产工具是( )A直接决定社会性质的因素B在劳动资料中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C衡量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客观尺度D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E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根据5 生产力的特征是( )A主观性B客观性C社会性D历史性E科学性6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B物质生产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总和C产品的分配关系D人和自然界的关系E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7 人类社会经历的生产关系类型有( )A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B奴隶制的生产关系C封建制的生产关系D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E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8 阶级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集团,是由于它们( )A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C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D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不同E根据法律所享有的社会特权不同9 国家是( )A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C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D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机关E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10 国家权力的主要成分是( )A军队B警察C法庭D监狱E非政府机构11 国家的类型有( )A奴隶主专政的国家B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C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D农民阶级专政的国家E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2 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 )A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B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社会经济生活C社会职能 D组织国防E调整国际关系1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A社会意识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发展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具有能动反作用D社会意识决定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E社会意识完全摆脱经济结构而独立发展14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C当生产关系中出现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时就要求对其进行调整和变革D当生产关系完全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时就要求对其进行全面变革E只要生产力一有变化就要求根本改变生产关系15 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在( )A完全停止生产力的发展B可以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显著的破坏C使生产力的发展陷于暂时的停滞状态D使生产力的发展无法达到应有的规模和速度E使生产力的潜力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