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产业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东莞概况
东莞市位于广深港黄金走廊腹地,珠三角几何中心。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市区距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均不到一小时车程,距离香港不足100公里。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莞撤县设市;现辖32个镇区。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约800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约180万,外来暂住人口近600万。拥有五星级饭店17家,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轨道交通:东莞轨道交通将设有4条市域线(R1至R4线)和1条市郊铁路(广深市郊铁路),总长264公里。东莞轨道交通第一期(R2线)途径会展中心、水濂山公园,预计于2015年通车。
二、经济概况
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8月底,东莞就引进了港资,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抓住国际产业调整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机遇,发挥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而且价格低廉的优势,引进国际资本、产业、技术和管理,兴办"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了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东莞模式吸引了大量外资,至今累计吸引外资270亿美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东莞投资,办起了15000多家外资企业,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和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的格局。世界500强企业有48家,跨国公司12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在东莞投资办厂。130多港资企业通过在东莞的投资办厂,发展成为香港和海外上市公司。
东莞已成为国际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尤其是全球重要的电脑及周边产品生产基地,一批IT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20%-40%的份额。鞋类、服装、玩具、家具等产品也大量远销欧美等国际市场。东莞外贸出口额曾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2012年东莞GDP达到5000亿元,进出口总额1444亿美元,其中出口850亿美元,增长8.6%。在去年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全国进出口额排名前四位的4个城市中,东莞增幅大大优于上海、苏州,仅次于深圳。而在金融危机时期,东莞进出口额降幅在上述4个城市中最大。
2009年,全球500强城市东莞排名195位。是跻身前200强的中国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经济规模国内排名第二十二。
“东莞模式”在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史上堪称奇迹。但是这种“三来一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不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历史局限。近年来,东莞着力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以科技进步、人才集聚、结构调整、优化配置和加强管理为突破口,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
“东莞模式”是一种外源经济模式,即利用外资发展本地制造业,其核心特征是“三来一补”和加工贸易,即用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它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东莞。在“东莞模式”中,东莞地区只提供建成的厂房、廉价的劳动力,而外资在整个产业链中发挥主导作用,在产业链中,产品设计、测试由外商承担,所需原材料由外商进行采购,一般从国外进口,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生产设备也是由外商提供,产品的物流销售也由外方所掌控,中方只在生产过程中承担加工、组装的角色,这种模式的本质即OEM(国际代工厂委托加工模式)。由于核心的设计、技术和销售部门都由外商掌控,利润都大部分被外商所得,而东莞方面只得到相对较少的加工费用。而加工贸易,是指东道国采用免税方式从国外进口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并最终再出口的一种生产与贸易活动。加工贸易一直是东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东莞由于地缘优势,利用加工贸易这种方式,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东莞模式中,台商高度集中是一大特色。台商在中国的投资中,广东所占比例超过35%,而在广东地区,东莞所占比例更是高达2成。台商对“东莞模式”形成和促进作用是决定性的。
1“东莞模式”发展的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曾经的“东莞模式”发展受到土地资源、技术升级、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限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产业链固化在低端,科技含量不高。“东莞模式”的本质决定了其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中处在最低端的位置,设计、技术、销售等核心部门均掌控在外商手里,东莞方面挣取的利润相对较低。受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原材料大幅涨价、人民币汇率升值、外国订单大量缩水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国内劳动生产力成本的提高,“东莞模式”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本来就少的低利润,变得更少,很多制造企业,为了减少损失,采取停工、甚至倒闭的手段,影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第二,经济结构问题和企业缺乏产业升级动力。东莞外源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左右,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对外依存度极高。产业的植根性不强,内外资的投向失衡。外资主要投向加工制造业,民营经济主要投向第三产业,投向工业的很少。东莞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一般采用外销的发展道路,设计、研发等核心技术部门一般都在母公司,或不进行技术研发投入,习惯走外延型发展道路。第三,外资特别是台资的撤离,动摇了东莞经济的发展基础。高聚集度的台商,为东莞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沿海地区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增加,加之东莞地区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为了降低生产中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使用成本,外资纷纷向我国北方和内陆地区转移,甚至一部分企业转移至越南、柬埔寨等新兴的社会经济体。外资的撤离,严重影响了以外资为主导的东莞模式的发展,直接威胁到整个东莞经济的安全,将动摇东莞经济的发展基础。
2.改变传统粗放模式,提倡高科技,以科技手段促进经济发展
产业转型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产业,而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利用高科技促动产业转型升级。摆脱“原始设备生产商(OEM)”的身份,向产生高利润“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和“原始品牌制造商(OBM)”转变,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006年,东莞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从"为经济增长而竞争"转为"为科学发展而竞争";经济结构转型:从"工业大市"转为"工业强市";从"外源为主"转为"内外双源";企业战略从"低成本成长战略"转为"差异化成长战略"。
不停产更换企业身份,让大量来料加工企业变成具有法人资格的“三资”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企业),进行企业身份的更换。
2008年以来,东莞已有近4000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来料加工企业实现了不停产转为法人企业,占全市来料加工企业的60%以上,全市来料加工出口比重从36%下降至15%。
很多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为独资企业后,会加大内销市场的研发力度,不少企业还专门成立了内销团队,研发适合于中国内地消费市场的产品。
数据显示,东莞外资企业内销总额从2007年的143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479亿元,增长了72%,仅新增增值税就达8.9亿元。
“三重”建设构星月格局
经过几年的努力,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初显成效。东莞有六成加工贸易企业成功转型,外贸依存度下降72%,来料加工企业出口占比也逐年下降,东莞加工贸易自主品牌拥有数量从2068个增加到4325个,从帮人贴牌升级到输出品牌。东莞力图在优势传统产业中重新构筑起涵盖研发、设计、采购、营销等高端环节的优势产业链。“三重建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更为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强势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