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支原体药敏

合集下载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是一种用于检测支原体感染的常用方法。

在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指导性。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的问题。

实验药物浓度是支原体药敏检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支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

通常情况下,实验药物浓度应该是逐步递增的,以确定支原体对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MIC是指药物能够抑制支原体生长的最低浓度,它能够指导临床上如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需要谨慎,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

报告方式是支原体药敏检测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报告方式通常包括定性报告和定量报告两种方式。

定性报告是指根据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来判断支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

如果支原体的MIC低于临床敏感标准,就认为支原体对该药物敏感;如果支原体的MIC高于临床敏感标准,就认为支原体对该药物耐药。

定性报告能够简单直观地反映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但是它不能精确地描述支原体对药物的抗菌效果。

定量报告是指根据药物的MIC值来评估药物对支原体的抑菌效果。

定量报告能够提供更加精确的药物抗菌效果评估,但是它需要更加复杂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是相互关联的。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报告方式。

实验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不能够准确评估药物的抗菌效果。

而报告方式的选择则需要根据实验药物浓度和临床应用需求来决定,以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

支原体药敏试验操作方法

支原体药敏试验操作方法

支原体药敏试验操作方法
支原体药敏试验是对支原体细菌进行敏感性测试,以确定它们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操作方法如下:
1. 支原体细菌的筛选:首先选择纯化的支原体细菌株,应当检查其纯度和生长状态。

2. 制备试验用平板:使用Mycoplasma agar制备支原体药敏试验的平板,其中包含需要测试的抗生素。

将平板温度调节在35~37之间。

3. 制备菌液:从培养基中收集支原体细菌并转入到PBS缓冲溶液中,用垫头过滤以去除未破裂的细胞。

4. 稀释菌液:将菌液根据需要的浓度逐渐稀释,通常为10^5~10^6 CFU /ml,以便于试验处理。

5. 接种平板:将菌液滴入含有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平板中,用琼脂种培养。

6. 培养:将培养皿放入条件恰当的恒温孵化箱或培养箱中,恒温为35~37,将培养皿培养约3~5天。

7. 判断:在生长完全的区域观察菌落数量、生长状态等信息,根据指南判断其
敏感性和耐药性。

8. 结论:根据支原体所产生的菌落数量和生长状态,分析支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应保证操作环境的无菌性。

2. 需要严格按照试剂及培养基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3. 在菌液制备及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注意细菌的数量及浓度。

4. 抗生素在试验过程中的使用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是临床药物治疗合理用药的重要工具之一。

它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优药物治疗方案,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治疗效果。

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是支原体药敏检测的两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对这两个因素进行探讨。

一、实验药物浓度实验药物浓度是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基础。

实验药物浓度太低将导致结果误判,实验药物浓度太高则会增加误差。

因此,在进行支原体药敏检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药物浓度。

目前,国内外主流的支原体药敏检测实验药物浓度大多采用国际标准MIC浓度。

在国际标准MIC浓度下,药物对大多数标准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一般集中在一个窄的范围内,因此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同时,在国际标准MIC浓度下,各种药物间的比较也更加客观。

在选择实验药物浓度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药物类型:不同类型的药物需要选择不同的实验药物浓度。

例如,对于大环内酯类药物,建议选择1mg/L的浓度;而对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建议选择0.125mg/L的浓度。

2.临床应用:实验药物浓度还应考虑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情况。

例如,对于一些进口药物,在中国的临床应用较少,因此需要在实验中选择较高的实验药物浓度。

3.实验平台:实验药物浓度也受到实验平台的影响。

不同的实验平台具有不同的药物检测灵敏度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在选择实验药物浓度时考虑实验平台的特点。

二、报告方式支原体药敏检测的报告方式是指将检测结果转化为文字或图表等可视化信息的方式。

目前,主要的报告方式有三类:定性、半定量和定量。

1.定性报告:定性报告是指将检测结果以阳性或阴性的方式呈现。

阳性表示对某种药物敏感,阴性表示对某种药物不敏感。

这种方式简单明了,容易理解,是支原体药敏检测报告方式中最常用的一种。

2.半定量报告:半定量报告是指将检测结果以数字形式呈现,但数字不能直接与MIC 值相对应。

例如,将检测结果表达为“中度敏感”、“高度敏感”等等。

这种报告方式比定性报告更加细致,也更能反映细菌对药物的灵敏度。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常见的有沙眼支原体和肺炎支原体。

在治疗支原体感染时,药敏检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而在进行支原体药敏检测时,药物的浓度和报告方式也都是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对支原体药敏检测中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进行探讨。

一、实验药物浓度的探讨在进行支原体药敏检测实验时,药物的浓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药物的浓度过低可能导致对支原体的抑菌效果不明显,而浓度过高则可能导致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加重。

合理确定药物的浓度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支原体可能对不同的药物浓度有不同的敏感度。

在进行药物浓度实验时,应该考虑到不同类型的支原体。

需要充分考虑到药物的给药途径和患者的个体差异。

不同途径的给药可能会导致药物在机体内的浓度分布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给药途径进行调整药物的浓度。

还需要考虑到支原体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药物浓度的敏感度不同。

有研究表明,支原体在生长初期和成熟期对药物的抑菌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药物浓度实验时,需要考虑支原体的生长阶段。

确定支原体药物的浓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支原体的类型、药物的给药途径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在进行药物浓度实验时,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设计和合理的浓度调整,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抑菌作用和减少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二、报告方式的探讨在进行支原体药物敏感性的检测后,医生通常会得到一份药敏检测报告。

这份报告对于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报告的方式也是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需要考虑到报告的内容完整性和清晰度。

报告应该包括对各种药物的敏感度测试结果,以及相应的药物浓度和抑菌区域的大小等信息。

报告的内容也应该能够清晰地反映支原体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便于医生进行选择。

需要考虑到报告的解读方式。

药敏检测报告通常包括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果,而这些结果可能会是一个定性的结果,比如“敏感”、“中等敏感”或“耐药”。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支原体是一类微生物,可以感染人体呼吸道、生殖系统等部位,引起多种疾病。

为了对支原体感染进行准确诊断以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医生常常需要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

下面我就从培养方法、药敏测试以及报告结果的解读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关于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的相关内容。

一、支原体培养支原体培养是指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提取患者样本中的支原体,并将其培养繁殖至足够数量,以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通常情况下,支原体培养需要使用特定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进行操作。

样本可以是患者的咽拭子、尿液、分泌物等,通过正确的取样方法,可以提高培养的成功率。

二、药敏测试支原体药敏测试是为了指导临床对支原体感染进行抗生素治疗选择而进行的一项检测。

药敏测试需要将已培养的支原体分离培养,并将其接种到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通过观察支原体的生长状况,可以判断该药物对支原体的敏感性。

目前常用的药敏测试方法有纸片扩散法和肉眼观察法,其中纸片扩散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报告结果解读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的结果可以分为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两个部分。

培养结果通常包括对支原体的鉴定和数量,同时还要标注出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其他细菌和真菌情况。

对于鉴定结果中出现的其他细菌和真菌,需要根据临床情况判断其是否为感染的原因。

药敏结果是对所测试的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报告,通常以“敏感”、“中度敏感”、“抗药”等方式呈现。

根据药敏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针对性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是对支原体感染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的重要手段。

通过正确的培养方法,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支原体,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

药敏测试则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报告结果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培养结果和药敏结果,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建议。

希望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好地应对支原体感染,保障患者的健康。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支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肺炎、结膜炎、尿道炎等。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药敏报告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本文将介绍支原体的培养及药敏报告的相关内容。

1. 支原体的培养支原体的培养是诊断支原体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常情况下,支原体的培养需要采集患者的相应样本,如痰液、尿液、眼部分泌物等,然后将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支原体的培养需要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培养结果阳性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支原体。

2. 药敏报告药敏报告是根据培养结果进行的药物敏感性测试。

一般情况下,培养出的支原体菌株会被送往药敏实验室进行药敏测试。

药敏测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哪种抗生素对支原体菌株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敏报告通常会列出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包括敏感、中等敏感和耐药等。

3. 抗生素的选择根据药敏报告的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敏感的支原体菌株,通常可以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而对于耐药的支原体菌株,需要选择其他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选择抗生素时,医生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剂量和疗程等因素。

4. 注意事项在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样本的采集和保存要符合规范,避免污染和失活;- 培养条件要符合要求,包括温度、湿度和培养时间等;- 药敏实验室的操作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医生在选择抗生素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药敏报告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对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的培养和药敏测试,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重视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报告的操作和结果解读,以提高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水平和质量。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是一类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多种感染和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生殖系统感染等。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支原体的出现使得支原体药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药敏检测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实验中药物浓度的选择和报告方式的相关问题。

关于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药物浓度是支原体药敏实验中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到药物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一般来说,药物浓度太低可能无法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的效果,而药物浓度过高则会增加耐药性菌株的出现。

选择适当的药物浓度对于支原体药敏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确定药物浓度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这是指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MIC通常是通过参照国际标准(如CLSI)的方法进行测定的,可以作为选择实验药物浓度的参考依据。

其次是临床推荐的治疗浓度范围,这是医学界对于支原体感染推荐的治疗浓度范围。

根据不同的药物和感染类型,治疗浓度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最后是实验室自身的经验和条件,包括实验设备、技术水平、测定方法等。

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可以在上述两个参考依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确定最终的药物浓度。

关于报告方式的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报告方式应当直观、易于理解,并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指导。

一般来说,支原体药敏检测的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支原体的种类和菌株信息。

支原体的种类可能有多种,包括肺炎支原体、生殖系统支原体等,不同的种类可能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在报告中应当明确标注支原体的种类和具体的菌株信息,以便临床医生了解支原体的具体情况。

其次是药物敏感性的结果。

药物敏感性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的选择。

一般来说,药物敏感性结果可以用“敏感”、“中度敏感”和“耐药”等词语来描述。

支原体药敏试验例结果分析

支原体药敏试验例结果分析

支原体药敏试验例结果分析支原体药敏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支原体对不同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的实验,这对于抗生素的选用和治疗的效果评估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支原体药敏试验例结果的分析,来解释如何正确解读药敏试验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支原体药敏试验的原理。

支原体药敏试验是采用培养细菌的方法来测定支原体对不同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通常,将支原体菌株分别接种在含有不同的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来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

在分析药敏试验结果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术语:1. 最小抑菌浓度(MIC): 表示抑制支原体生长所需的最小抗生素浓度。

通常,MIC越小,表示支原体对该抗生素的敏感性越高。

2. 抗生素敏感(S): 表示支原体对该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敏感性,MIC低于临界浓度,可治愈感染。

3. 中度敏感(I): 表示支原体对该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MIC介于临界浓度和抵抗浓度之间,治疗可能需要较高的剂量或联合用药。

4. 抗生素抵抗(R): 表示支原体对该抗生素产生了抵抗,MIC 高于抵抗浓度,该抗生素对此感染的治疗无效。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假设的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来进行分析和解释。

假设目标支原体菌株的种类为肺炎支原体(Mykoplasma pneumoniae),所选用的抗生素药物包括: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甲硝唑(Metronidazole)、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等。

| 抗生素名称| MIC | 敏感性/抗性|| --- | --- | --- || Azithromycin | ≤0.125mg/L | S || Metronidazole | 2.0mg/L | R || Clindamycin | 1.0mg/L | R || Aminoglycosides | 4.0mg/L | I |从表中可以得知,该菌株对阿奇霉素的MIC值较低(≤0.125mg/L),敏感性为S,因此,阿奇霉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药物。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引起许多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疾病,例如肺炎、淋巴管炎和生殖系统炎症。

因此,对支原体进行药敏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支原体药敏检测需要确定药物关于该病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确定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式。

首先,实验药物浓度应根据临床应用中的建议浓度进行选择。

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通常建议进行支原体药敏检测时使用的实验药物浓度,如阿奇霉素为0.03 - 32μg / ml,克拉霉素为0.06 - 64μg / ml,喹诺酮类为0.008 - 8μg / ml等(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2016)。

这些浓度范围可以确保MIC的可靠测量。

其次,在报告支原体药敏检测结果时,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式之一:1. 仅报告MIC:该方法仅给出每种药物的MIC值,表示该药物对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由于该方法无法比较不同药物之间的MIC值,因此它不适用于比较不同药物的药效。

2. 报告MIC和抑菌带:该方法在MIC的基础上,给出药物在不同浓度下的抑菌带。

该方法可以帮助评估药效,但是需要仔细解释结果,因为抑菌带可能会受到实验条件的影响。

3. 报告MIC和可用性范围:该方法提供药物的最低有效浓度,并明确显示了该浓度是否在已确定的治疗范围内。

对于医生,这对于选择最适合的治疗药物非常有帮助。

4. 报告药敏相对指数:该指数是一种定量评估不同药物之间耐药性的方法。

该报告方法将药物抑菌的有效浓度转化为具有数值的药敏相对指数,使之在不同药物之间进行比较更为方便。

综上所述,进行支原体药敏检测时,实验药物浓度应根据建议浓度进行选择,而药物浓度的选择应使肺炎支原体的MIC在可靠范围内。

同时,报告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提供有关药效和可用性等信息,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是一类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它们可以导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如支气管炎和肺炎。

支原体感染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

支原体药敏检测成为了临床上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支原体药敏检测通常通过测定药物对支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来进行。

MIC是指在固定条件下,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通过测定不同抗生素的MIC值,可以确定细菌对该药物的敏感性。

现代支原体药敏检测方法不断更新,以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种常用的支原体药敏检测方法是药物敏感性试验(DST),它通过测定支原体在不同药物浓度下的生长情况来进行。

在进行DST实验时,需要考虑药物浓度的选择、实验条件的控制和结果的报告方式。

本文将分别探讨这三个方面,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首先是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抗生素,需要确定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试验药物,以覆盖可能出现的敏感、中等敏感和耐药的情况。

通常情况下,需要选择一个起始浓度,然后通过一定的比例逐渐稀释,以覆盖范围更广的浓度。

选择合适的起始浓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应该既不至于造成细菌过度生长,也不至于使细菌完全抑制。

在选择实验药物浓度时,需要考虑抗生素的最大浓度、最小浓度和临床常用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

其次是实验条件的控制。

支原体药敏检测需要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如温度、湿度、pH值等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对这些条件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特别是对于一些对实验条件比较敏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利福平,更需要严格的控制条件,以避免实验结果的偏差。

最后是结果的报告方式。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结果通常以MIC值的形式进行报告。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是一种细菌,可以引发多种疾病,包括肺炎、喉头炎和结膜炎等。

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因此对支原体的药敏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药敏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必要使用,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过程中,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是关键的环节。

药物浓度的选择和报告方式的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进行探讨,以期为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准确的参考。

一、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在支原体药敏检测实验中,药物浓度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合适的药物浓度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且能够反映出患者体内对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一般来说,药物浓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C是指药物对细菌最低的抑制浓度,它是评价一种抗菌药物抑菌作用的重要指标。

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选取的药物浓度应该覆盖支原体的MIC范围,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估药物对支原体的敏感性。

2. 临床治疗浓度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药物的浓度往往是按照临床推荐剂量给药的。

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选择的药物浓度也应该考虑到临床治疗浓度,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3. 耐药性浓度支原体对某些抗生素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因此在药敏检测中需要选取一定浓度的药物来评估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需要考虑到药物的MIC、临床治疗浓度和耐药性浓度等因素,以此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可靠性。

二、报告方式的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的报告方式对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十分重要。

一个规范的报告方式应该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支原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

一般来说,支原体药敏检测的报告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 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对于敏感药物,需要报告药物的抑菌圈直径,这可以直观地显示出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咳嗽、喉炎等,严重时还能导致肺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针对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中,药敏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步骤,可以指导医生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和报告方式。

在支原体药敏检测实验中,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是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应选择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的浓度范围,以确保药物对支原体的敏感性评估具有可靠性。

根据以往的研究和临床经验,以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小檗碱等为例,其药敏检测实验药物浓度范围通常在0.008-32μg/mL之间。

浓度范围内低浓度的药物用于评估对抗药物的敏感性,而高浓度则用于评估对高浓度药物或局部使用药物的耐受性。

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应结合临床需要和实验目的,合理确定。

支原体药敏检测实验药物浓度选择还需要参考药物在体内的抗菌谱和药物浓度-效应关系。

不同药物对支原体的敏感性是有差异的,一些药物对某些亚种的支原体更有效,而对其他亚种可能稍显不足。

针对基于临床分离菌株的实验,应综合考虑临床分离菌株种类和对应药物的敏感性,选择相应的实验药物浓度。

在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中,报告方式也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药物敏感性结果:应明确报告药物对支原体的敏感性评价,包含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标准参考值。

根据实验结果,将药物敏感性评估为敏感、中等敏感或耐药,以便医生进行治疗决策。

2. 抗菌药物选择建议: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报告中应给出相应的抗菌药物选择建议,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建议应明确并合理,包括给出首选药物、备选药物和潜在的抗菌治疗策略。

3. 报告解读:对于药物敏感性结果,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解读,提供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建议。

特别是对于耐药支原体菌株的报告,应明确说明相关的临床意义和可能的治疗挑战,提供相应的倡议和建议。

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的选择和报告方式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是一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多种感染疾病,如尿道炎、阴道炎、肺炎等。

为了对支原体感染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药敏检测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药敏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治疗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的相关问题。

首先是实验药物浓度的探讨。

在进行药敏检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来进行实验。

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微量稀释法来确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是指药物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

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常用的实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

这些药物的实验浓度应该根据临床的需要和病原微生物的特点来确定。

对于支原体药物浓度的选择,应该参考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临床的需要。

药敏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疗,因此实验药物的浓度应该与临床使用的浓度相符合。

其次是支原体的特点。

不同的支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实验药物浓度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支原体的特点。

最后是实验条件。

药物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抑菌效果,因此在选择实验药物浓度时,应该参考实验条件来进行调整。

其次是报告方式的探讨。

药敏检测的结果应该以清晰、准确的方式向临床医生报告。

常用的报告方式包括抗生素敏感、抗生素中度敏感和抗生素耐药。

抗生素敏感表示该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临床治疗的药物选择。

抗生素中度敏感表示该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较弱,可能需要较高浓度的药物来治疗。

抗生素耐药表示该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较差,通常不建议作为治疗的药物选择。

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报告方式的选择应该考虑到临床的需要和病原微生物的特点。

对于临床需要高度依赖特定药物治疗的情况,应该将抗生素敏感和抗生素中度敏感分开报告,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抗生素耐药的情况,应该指导医生选择其他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敏感性与治疗效果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敏感性与治疗效果

支原体肺炎的药物敏感性与治疗效果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其药物敏感性与治疗效果是治疗过程中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就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药物选择、药物敏感性检测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药物敏感性检测的重要性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药物敏感性检测可以明确患者体内感染的支原体株系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治疗药物,提高治疗成功率。

药物敏感性测试通常采用体外培养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基因测序等。

通过药物敏感性检测,医生可以获得治疗所需的关键信息,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避免耐药性的发展。

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方法1. 细菌培养法支原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采用细菌培养法可以通过对培养基中的菌落形态、生长特性等进行观察,来判断支原体对药物敏感性。

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但耗时较长,需5-10天才可获得结果。

2.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技术是常用的支原体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扩增特定的基因片段,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支原体株系。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也可以用于判定药物敏感性,通过对支原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可以获得精确的药物敏感性信息。

3. 荧光定量PCR法荧光定量PCR法是一种较新的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

它通过引入荧光染料,实现对PCR产物的定量检测。

此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

三、常用的治疗药物1. 大环内酯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是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常见的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它们能够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对支原体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然而,由于支原体菌株的耐药性发展,部分患者对大环内酯类药物产生了耐药现象。

2. 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也常用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

它们能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但由于耐药性的出现,四环素类药物的使用需谨慎。

3. 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能够抑制细菌DNA合成,对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支原体药敏检测是一种用于确定支原体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的重要实验方法。

支原体是一类病原体,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和性传播疾病。

由于支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因此药敏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减少治疗失败和药物抗性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支原体药敏检测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药物抗性的增加,对支原体药敏检测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不断改进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确定方法和报告方式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确定方法和报告方式,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支原体感染诊断方法。

通过研究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提高治疗效果,保护公共健康。

1.2 研究目的支原体药敏检测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支原体对不同抗生素的药敏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的确定方法和报告方式,以便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支原体药敏检测中药物浓度的确定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从而更精准地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的报告方式,可以提高医生对检测结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本研究旨在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的相关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1.3 意义支原体药敏检测是指通过检测支原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因此药敏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药敏检测,可以了解支原体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进一步恶化。

第六节支原体药敏

第六节支原体药敏

信天游作文仿写会宁会师园
嘿,哥们,听说你最近去了一趟海边度假,怎么样?爽不爽?
哎哟,别提了,那海鲜大餐简直让我欲罢不能啊!每道菜都新
鲜得不得了,特别是那个大龙虾,肉质鲜嫩,简直就是舌尖上的盛宴。

哈哈,你提起海边我就想起那个沙滩了。

沙子细腻得跟面粉似的,踩上去软绵绵的,仿佛在给脚底板做按摩。

还有那海风,轻轻
拂过脸颊,简直让人心旷神怡。

对了,我还去了附近的古镇转了转。

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还
有那些手工艺品,都太有意思了。

尤其是那些老字号的店铺,味道
正宗得让人回味无穷。

不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晚上的星空。

海边的星空真是美得
让人窒息,一颗颗星星像是镶嵌在夜空中的钻石,璀璨夺目。

我躺
在沙滩上,感觉整个宇宙都近在咫尺。

哎呀,说起来我都有点心动了,下次有机会一定还得再去一次!。

支原体(UUMH)药敏测定方法

支原体(UUMH)药敏测定方法

支原体(UUMH)药敏测定方法支原体(UU/MH)药敏测定方法近来在zyh43所在的医院检验科做支原体检测中,遇到一些问题:用支原体(UU/MH)培养、药敏、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得阳性的病人,用这种试剂盒测定的药敏中敏感的抗生素进行临床治疗,但是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没有任何效果,支原体感染仍为阳性,因此对他的药敏检测结果产生怀疑,想用一种方法检测这种试剂盒的药敏是否可靠,但是苦于不知用什么方法进行检测最为科学,因此在这里向各位同仁请教一二,望各位大侠不吝指教,谢谢!!threengshaw认为有两种可能:1、体外药物敏感试验与体内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不完全一样2、检查方法及实验试剂问题综上所述,尽管可能可以用一种标准试剂及方法来与另一种进行对照,但不能说明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得出的药物对该病原体一定有效。

人体内的肠道,药敏板的微孔可以模拟得到吗?关于药敏的问题,由于支原体和普通细菌不一样,因此,支原体药敏试验的意义就比不上细菌的药敏试验。

即使是国内使用公认效果最好的生物-梅里埃支原体药敏试剂盒,其药敏也只是企业标准。

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未有一个国际标准。

为什么?因为国外对支原体的致病性还不像衣原体、梅毒那样得到广泛的确认,一些国家对支原体根本不检测,如英联邦国家。

只有中国这样的国情,才可以将其爆炒成一个如此严重的STD!支原体培养容易,但诊断因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NGU就比较复杂,就不是我们平时做的这么简单——单做一个液体培养基变红就可以了!UU难治,可能并不是药物,也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对支原体的认识问题。

1、如果培养基的质量可靠,念珠菌是不会生长的。

2、支原体阳性一定要治疗到其阴性为止吗?以下几句摘自《支原体与支原体病》:- UU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下生殖道UU的存在不说明其有感染或疾病存在;-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UU感染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据报道,居民中的携带率为10%-40,存在无症状的支原体携带者。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和报告方式探讨支原体是一类能够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细菌。

针对支原体感染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药敏检测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药敏检测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支原体药敏检测中实验药物浓度的确定以及报告方式的选择。

实验药物浓度对于支原体药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

浓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导致结果的不可靠。

确定适当的实验药物浓度是非常必要的。

合适的实验药物浓度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能够确保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即能够完全抑制支原体的生长;二是不能超过治疗时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范围,以避免过度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

确定实验药物浓度可以参考以下步骤:根据临床上经验,选择常用于治疗支原体感染的抗生素。

然后,根据已有的文献和临床数据,获取关于该药物在体外对支原体的浓度-效应关系数据。

通过实验验证选取的药物浓度是否能够满足上述条件。

可以进行微量稀释法来确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然后将其与已知的治疗时药物浓度范围进行比较。

在药敏检测结果报告方面,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

以下是常用的报告方式:1. 列表方式:将药物名称和对应的敏感、中度敏感、耐药等结果以列表形式呈现。

2. 图表方式:通过图表来展示不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可以更直观地比较不同药物之间的差异。

3. 定性方式:将药物分为敏感和耐药两类,不区分中度敏感性,更加简洁明了。

4. 简化方式:仅报告哪些药物对支原体敏感,而不报告具体的敏感度。

以上报告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临床医生的需求和习惯进行选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解释。

支原体药敏检测的实验药物浓度需要保证在抑菌浓度和治疗时体内药物浓度之间,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敏检测结果的报告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

这些探讨有助于提高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滥用和抗药性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目前所知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独立生活,自行繁殖的最小微生物。

支原体感染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动物,植物,昆虫及组织培养的细胞。

人体可分离出十几种支原体,其中一些对人有致病性如: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生殖支原体、及发酵支原体等。

能引起生殖泌尿系感染的支原体主要有两种,即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的感染。

支原体的体外药敏试验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

在过去的40多年中,很多研究采用肉汤稀释法和琼脂为基础的方法报道了支原体的抗菌活性,但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的参考方法。

在过去的几年,有关支原体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学的研究也有一些报道,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直至2011年CLSI M43指南出现,规范了支原体体外药敏实验的方法(微量肉汤法和琼脂稀释法)、明确了质控菌株及对不同抗生素的MIC范围、建立了临床用于支原体治疗药物的折点。

因支原体培养时间较长,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很难依靠培养及药敏的结果,基本上采用经验抗菌药物的治疗,因此支原体体外药敏试验对于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监测以及新药的研发更具意义。

一、药敏的适应征1.临床分离的支原体通常不需要进行药敏试验,可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2.当临床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而可用于支原体感染治疗的药物又非常的有限,需要进行支原体的体外药敏试验。

目前,已知可能的耐药包括:1)人型支原体、脲原体的某些种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

2)人型支原体、脲原体的某些种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

3)肺炎支原体、脲原体某些种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

4)人型支原体对克林霉素耐药。

这时就要考虑可用于治疗的药物中那些还可以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

3. 从无菌体液或生殖道以外的部位中分离的人型支原体、脲原体应做药敏,尽管人型支原体、脲原体的某些种常常是泌尿生殖道的致病菌。

特别是从有播散性感染的患者如:新生儿或免疫低下患者的无菌部位分离的人型支原体、脲原体应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二、方法学(一)肉汤稀释法1. 微量肉汤稀释法1)方法在无菌的96孔板上,加入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含有酚红指示剂),将测试的抗生素倍比稀释。

加入终浓度为104~105CFU/ml新鲜培养物到不同抗生素浓度孔中。

另外设立3个对照孔:阴性对照(只加培养基);药物对照(肉汤 + 含抗生素肉汤);阳性对照(肉汤 + 培养物)。

加样完毕,在每孔里面滴加3到5滴无菌液体石蜡,防止长时间培养液体挥发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

盖上板盖,在适宜的温度和气体环境中培养,阳性对照孔正常生长后读取MIC。

2)观察结果一般情况下脲原体16-18小时就会产生颜色的变化,因此24小时内应多次观察颜色的变化。

人型支原体48-72小时会产生颜色的变化,而肺炎支原体需要4-6天或更长的时间产生颜色的变化。

经常观察结果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生长速度较快的脲原体,因为他们生长快速,MIC终点会随时间变化。

2.支原体的浓度测定支原体的MIC测定需要恰当的培养浓度,以免支原体代谢产物的积累对MIC准确性的影响。

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支原体细胞做药敏最合适,一般最大生长时每毫升能存活支原体数目一般在108左右,支原体的细胞数目液相以颜色改变单位或固相以菌落形成单位来表示,在做MIC之前应该对培养物进行浓度测定。

(二)琼脂稀释法1. 琼脂及肉汤培养基1)人型支原体:支原体琼脂和肉汤2)脲原体:A8琼脂和10B肉汤3)肺炎支原体:SP4琼脂和肉汤2. 方法采用合适的培养基调节储存的支原体菌液及质控菌液至104~105CFU/mL,然后将菌液1:10、1:100、1:1000稀释成 3个浓度,直接点种在含不同浓度抗菌药物的相应的培养皿,接种菌量为1~10μl/点。

室温放置使接种点干燥,但不要超过30分钟,然后37℃,5% CO2的环境中孵育。

一定的湿度环境有利于支原体的生长及防止培养皿干燥。

3.观察结果:脲原体孵育24h-48h,人型支原体孵育48h-72h,肺炎支原体孵育4d-6d或更长。

(三)方法学比较1. 琼脂稀释法:因其稳定的终点观察时间曾被认为是支原体药敏试验的参考方法,但这个方法不适用于小批量样本或临床单个分离的菌株。

2. 琼脂扩散法:因为没有建立起抑菌圈与MIC的相关性,不适用于支原体药敏。

而且支原体的生长速度较慢,这个方法今后也将会有很多局限性。

3. 微量肉汤法:是目前广为使用的方法,缺点是比较费力,终点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4. 琼脂梯度扩散法:操作简单、终点不随时间变化,更适用于临床分离的单个菌株的药敏试验。

5. 商品化MIC试剂盒:目前,欧洲有一些商品化的试剂盒用于支原体的MIC测定,成分主要是含有干燥抗生素(一般有两个浓度)的微孔板,这些试剂盒的结果与传统MIC方法的结果一致,但临床应用很有限。

6. 耐药基因检测:肺炎支原体的培养常常需要几天的时间,获得药敏结果再需要几天,从临床治疗角度来看体外药敏试验对指导患者治疗的意义不大。

目前,肺炎支原体对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比率在不断的增加,临床需要快速准确的药敏结果,因此以分子技术为基础的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建立起来,可以从临床标本中直接鉴定肺炎支原体并检测有无耐药基因(目前,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机制是rRNA的点突变,还没有其他获得性的耐药机制的报道)。

三、质量控制1.质控菌株人型支原体:ATCC 23114;肺炎支原体:ATCC 29342;解脲支原体:ATCC 331752.人型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的质控范围(MIC,μg/mL):微量肉汤法抗生素人型支原体ATCC 23114肺炎支原体ATCC 29342解脲支原体ATCC 33175阿奇霉素- ≤0.06 -克林霉素0.03~0.25 - -红霉素- 0.004~0.03 1~8加替沙星0.015~0.12 - -左氧氟沙星- 0.12~1 0.5~0.2莫西沙星0.015~0.12 0.03~0.25 0.5~0.2泰利霉素- - 0.12~1四环素- 0.06~0.5 -3.人型支原体、肺炎支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的质控范围(MIC,μg/mL):琼脂稀释法抗生素人型支原体ATCC 23114肺炎支原体ATCC 29342解脲支原体ATCC 33175阿奇霉素- - -克林霉素0.06~0.5 - -红霉素- -加替沙星0.06~0.25 0.03~0.25 -左氧氟沙星0.12~1 0.12~0.5 0.5~4 莫西沙星0.06~0.25 0.03~0.25 0.25~2 泰利霉素- - 0.12~1四环素0.12~1 0.06~0.5 ≥8 四、药物选择和判断标准3.解脲支原体药敏试验解释标准(MIC,μg/mL)五、结果报告和解释1.质控结果失控时的结果报告:任何的失控如:生长失控、培养基失控、药物失控、试剂失控及质控菌株不在控制范围时,应重复患者及质控菌株的药敏试验。

直至质控在可接受的范围方可发出报告。

2.质控结果在控制范围时的结果报告:仅凭可接受的质控结果不能完全保证患者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报告结果之前全面验证患者分离株的所有药物的检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验证的内容包括:患者分离株测试的所有的抗生素药敏结果与鉴定结果的一致性;患者分离株对某种抗生素敏感时是否有耐药的报道等。

3.出现不寻常的药敏结果时:1)检查患者以前的药敏结果是否有相同的不寻常耐药的表型2)检查以前的质量控制结果是否有相似趋势3)检查试验材料、过程及仪器设备是否有异常如果没有发现与不寻常耐药表型相关的原因,则应重复药敏试验或重新鉴定菌株。

实验室应有相应的措施,验证不寻常的或不一致的药敏结果,并强调这些结果可能对临床治疗带来的巨大影响。

六、耐药机制1. 临床治疗支原体及脲原体的药物非常有限,常用的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霉素类和氟喹诺酮类。

支原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没有细胞壁,因此支原体对作用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等天然耐药,对多粘菌素、利福平、磺胺药物普遍耐药。

对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红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链霉素等敏感。

2. 肺炎支原体1)对肺炎支原体最有抑制活性及常用于支原体感染治疗的抗生素是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及一些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其他类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对肺炎支原体有较小的抑制作用,故不常用来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

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以及酮内酯类(泰利霉素),比红霉素的体外活性好。

2)目前,呼吸道感染的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报道多来自日本(耐药率40%)、中国(71.1%)、法国(低于10%)及美国(8.3%),中国的耐药率最高。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核糖体23S rRNA V区中心环核苷酸序列点突变,从而导致抗生素与核糖体亲和力下降引起耐药, A2063G和A2064G基因点突变是最常报道的突变位点,A2063C等突变也有报道。

不同的核苷酸点突变所引起的大环内酯类耐药水平也有不同,A2063G所引起的耐药主要是针对14环和15环大环内酯类,而A2064G的点突变可引起16环大环内酯类的高水平耐药。

Real time PCR检测方法,可检出肺炎支原体并鉴别大环内酯类耐药突变株。

3. 人型支原体和脲原体1)人型支原体和脲原体对四环素的耐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报道,对四环素的耐药机制是由tet(M)介导,其编码的蛋白可以结合核糖体引起耐药。

tet(M)基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介导人型支原体和脲原体耐四环素的基因,获得tet(M)基因的转痤子可整合到支原体染色体DNA上, 从而使支原体产生四环素抗药性。

2)不同地域及抗生素应用的不同,支原体对四环素耐药的比例也不同,在美国的某些地区的耐药率为40%-50%。

3)支原体的种类不同对大环内酯类及林可酰胺类的耐药也不同,人型支原体对红霉素及其他14-环和15-环的大环内酯类天然耐药,但对林可酰胺类如:克林霉素敏感。

脲原体正好相反。

4. 微小脲原体对高水平的大环内酯类耐药的机制是由于支原体核糖体蛋白插入或缺失氨基酸或23SrRNA的点突变造成,这类耐药虽有报道但很少见。

类似的例子还有克林霉素对人支原体耐药。

5. 氟喹诺酮类耐药的机制:DNA 螺旋酶和拓扑异构酶IV 是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两个靶位,其分别由GyrA、GyrB 和ParC、ParE 两组基因编码。

这两组基因若发生变异,导致靶酶改变,将阻止氟喹诺酮类药物进入作用区,造成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对人型支原体的研究发现GyrA 基因83 位点碱基C→T点突变,导致丝氨酸→亮氨酸(Ser83→Leu) 变异,同时呈现出对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高度耐药。

拓扑异构酶IV 亚单位ParC 和ParE 基因的研究表明,ParC基因80 、87 位点变异是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诺美沙星作用的原始靶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