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活年代。
分析并欣赏《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解读《离骚》中的比喻、象征和意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离骚》的文学地位和历史影响。
屈原的身世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离骚》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离骚》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
鉴赏法:品读经典片段,体会语言美和意象美。
2.2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屈原和《离骚》的背景。
讲解:分析《离骚》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离骚》中的比喻和象征。
品读:选取精彩片段进行诵读和解析。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离骚》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离骚》中的比喻、象征和意象的解读。
3.2 教学难点理解《离骚》深层的哲理和思想。
分析《离骚》中的复杂比喻和象征系统。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离骚》背景和内容的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和思考深度。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教材:《离骚》节选文本。
参考书:相关研究《离骚》的学术论文和书籍。
多媒体:PPT课件,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屈原纪念馆或相关文化遗址。
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离骚》的文化价值。
推荐学生阅读《楚辞》其他作品,拓展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离骚》节选文本,了解作者屈原和作品背景。
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2 课后活动推荐学生阅读《楚辞》其他作品,如《天问》、《九歌》等。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仿写《离骚》中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离骚》教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离骚》教学设计(精选17篇)《离骚》教学设计篇1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把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学问;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方、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抱负的关系;4.背诵全诗。
导学点拨窗口【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乐观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消失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抱负,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抱负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抱负、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布满了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抱负的热闹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奇妙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方品德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方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亮对比,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离骚》教学设计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新旧知识,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一)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第一单元 第1课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主备人
备课成员
备课主题
《离骚》(节选)
备课时间
2024年2月20日
教材分析
《离骚》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一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同时也有自述身世经历的部分,诗人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抒写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不限于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过去的教材中往往安排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但考虑到难度(特别是《楚辞》)的因素,此次在选择性必修下册阶段,并编为一课,便于学生比较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学情分析
①学习本课需要学生了解基本诗词流变,以及利用《屈原列传》中对作者和作品的相关注解,其理论与本文内容可以相互验证;②本文纷繁的意象、拗口的生僻字、回旋往复的表达都是诗体形式上的特点,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因此学生要有目标的反复朗诵,熟悉“骚体诗”的语言特点尤为重要;③学生要克服畏难心理,能够在自主疏通文意之后,在课中以点带面,认识节选部分的抒情特点,进一步认识屈原忠贞爱国的精神内涵。
离骚节选教案优秀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离骚》节选教案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节选,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2. 掌握《离骚》节选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 分析《离骚》节选的意境和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离骚》节选中的隐喻和比喻手法。
2. 分析《离骚》节选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
教学准备:1. 《离骚》节选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前阅读《离骚》节选的作业。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对《离骚》有什么了解?它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作者是谁?”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
展示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离骚》节选的文本,提醒学生跟随文本阅读。
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离骚》节选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表达方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节选的意境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手法。
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离骚》节选中的某一段落或诗句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学生展示各自的解读和分析,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补充。
拓展与运用(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离骚》节选相关的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篇进行阅读。
2. 学生阅读后,撰写一篇短文,比较《离骚》节选与所选择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异同之处,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问题:“你们对《离骚》节选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做好笔记。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及作品,感受其爱国情怀。
2.理解诗歌内容,赏析其浪漫主义风格。
3.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赏析浪漫主义风格。
2.难点: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视频,引出《离骚》。
2.屈原简介
介绍屈原的生平、成就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4.文言字词和句式讲解
(1)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5.诗歌内容解读
(1)逐段讲解诗歌内容,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2)分析屈原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忧国忧民、孤独悲愤等。
6.浪漫主义风格赏析
(1)介绍浪漫主义的特点。
(2)从想象丰富、象征手法、抒情强烈等方面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7.爱国情怀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
(2)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8.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文言知识、浪漫主义风格和爱国情怀。
9.作业布置
(1)背诵重点段落。
(2)写一篇关于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赏析短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节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哲学见解。
2.学会阅读和欣赏《离骚》,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加深对汉语言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价值,并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技能和阅读策略。
三、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基本思想和哲学观念,发现其中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2.掌握《离骚》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征,欣赏其语言和形式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引入课题,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2.独立阅读法: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3.讲授法:讲解文学知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小组讨论法:促进交流和互动,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内容:1.《离骚》的基本思想和文学特征。
2.《离骚》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3.《离骚》的阅读策略和技巧。
4.《离骚》的语言和形式之美。
六、教学设计:1.导入T: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做中国文化吗?它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世界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伟大的古文学作品——《离骚》。
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吗?2.独立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离骚》的相关材料,了解其概况和背景,引导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完成有关练习和作业,如阅读理解、词语填空、翻译等。
3.讲授教师讲解《离骚》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介绍其作者屈原和作品的诞生历史和文学特征,重点讲解其诗歌形式、艺术手法和意象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离骚》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
【强烈推荐】《离骚》节选优秀教案3篇
《离骚》节选优秀教案设计《离骚》节选优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如“朕”“修”“虽”“兮”字结构等,准确理解诗句含义并能流畅翻译。
了解《离骚》的基本文学常识,包括其体裁特点、“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感受屈原的情感变化。
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香草美人”意象,提高对诗歌意象的解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屈原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追求真理的执着以及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屈原的精神中汲取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诗歌中的文言知识体系,重点讲解“替”“申”“浩荡”“民心”等字词的特殊用法和含义。
分析“香草美人”意象,理解其在诗中所代表的屈原的美好品德、政治理想以及与楚国君臣的关系。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诵读体会屈原情感的起伏变化,如开篇的自豪、中间的愤懑与忧虑、结尾的坚定。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当时楚国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体会他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抉择。
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理解屈原如何通过想象、夸张等手法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所体现的超凡脱俗的意境与追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展示屈原的画像,介绍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与楚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讲述屈原投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崇敬和对他作品的好奇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离骚》节选。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0 分钟)详细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他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推行“美政”改革,包括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等内容,但因触犯贵族利益遭馋被疏,被流放后仍心系楚国。
讲解《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是他抒发内心愤懑、表达政治理想和爱国情怀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教案(精选14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离骚》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
“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2. 《离骚》中的韵律、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3.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1. 《离骚》的韵律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2.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及其意义;3. 象征手法在《离骚》中的运用及其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离骚》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离骚》节选部分,了解屈原及《离骚》的背景知识;3. 教学素材: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知识;(2)激发学生对《离骚》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离骚》节选部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屈原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离骚》中的韵律特点;(2)深入剖析《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3)揭示《离骚》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验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2)讨论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离骚》的艺术价值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学地位。
知人论世重要;2、正确朗读《离骚》,明确骚体的语言特征,解决字词形义;3、理解诗歌写作内容和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追求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楚辞的言语屈原的理想背诵更重要【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中国诗歌王国,诗歌成就最高在唐代,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里吗?对,在先秦。
现实主义的源头,孔子编纂的《诗经》,那么浪漫主义的源头,是什么呢?《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
而西汉刘向辑录的《楚辞》里,成就最高的是屈原;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价值最高的首篇是《离骚》。
今天,我们就追随伟大诗人的脚步,一起来欣赏我们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抒情诗,屈原的《离骚》。
二、解题①班固认为:“离,犹遭也。
骚,忧也。
明已遭忧作辞也。
”即离骚,遭忧。
②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
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③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④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⑤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⑥王逸认为是离别的忧愁。
说法最可信的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
——《百度百科》三、作者(中国历史上纪念一个人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课文《离骚》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离骚》教学设计(10篇)-最新
《离骚》教学设计(10篇)离骚一文表现了作者爱国忧民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这次为您整理了10篇《《离骚》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离骚》教学设计篇一离骚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民间有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你知道,这是为了纪念谁吗?(二)自读感知1、关于作者屈原,名(),字(),()时期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的创立者和代表者,是我国()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上个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英国的(),意大利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做成的纪念日。
2、屈原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3、关于楚辞(1)《楚辞》是我国第一部()(风格)诗歌总集,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
《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成为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4、整体感知(1)文题理解“离”通(),意为()。
“骚”意为(),“离骚”即()。
(2)诵读课文结合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疏通字、词,并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注解到文中。
①给下列加点几字注音苗裔揆搴扈骐骥蕙茝惮荃羌孟陬汨阰辟芷申椒昌被踵謇謇②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来吾道夫先路也指九天以为正兮③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名”“字”),并指明其用法。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④指出下面的句子的特殊用法。
恐年岁之不吾与(3)主旨把握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研读探究1、在你的想象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用原诗句作答)2、在《离骚》中,作者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掌握诗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领悟诗中体现的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二、教学重点1. 《离骚》节选部分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离骚》的作者、背景和诗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注意读音和节奏,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比兴手法、象征意义和修辞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领悟诗中体现的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优秀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亮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内容1. 深入学习《离骚》节选部分的比兴手法,探讨其艺术效果。
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理解其深层含义。
3. 研究诗中的修辞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注释、译文、鉴赏文章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生平,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2. 通过对《离骚》节选的深入学习,领略楚辞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学会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为深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介绍。
2. 《离骚》节选的文本解析,包括词句理解、意象分析等。
3. 《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4. 实践作业:让学生选取《离骚》中的某个片段进行赏析,培养其分析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把握其艺术特色。
2. 难点:《离骚》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以及其艺术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生平及文本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分析评价能力。
4. 采用实践作业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离骚》的背景及作者屈原的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逐句解析《离骚》节选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含义,体会作品情感。
3.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让学生感受楚辞的魅力。
4.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离骚》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分析评价能力。
5. 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选取《离骚》中的某个片段进行赏析,培养其独立分析评价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2. 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对《离骚》节选的赏析作业,检查其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小测验或提问,检验学生对《离骚》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离骚》全文及其注释版本,供学生课后阅读和参考。
2. 屈原的生平介绍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
离骚节选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教案题目:《离骚》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离骚》节选的基本内容和词汇。
2.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离骚》节选,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离骚》节选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离骚》节选的情感和主题。
2.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5分钟)1. 引入《离骚》的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和《离骚》的创作背景。
2. 出示《离骚》节选的全文,让学生看一眼,展示对于这首诗的直观感受。
活动2:诵读《离骚》节选(10分钟)1. 教师先诵读《离骚》的节选,给学生带上感情色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2. 社会化诵读,由学生分组轮流诵读《离骚》的节选,要求学生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诵中。
活动3:理解和感悟《离骚》节选(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离骚》节选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解释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离骚》节选中的主题和情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苦闷和对家园的深情吗?”活动4:练习和巩固(20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离骚》节选,并进行互评,评选出最佳朗读者。
2. 学生就《离骚》节选展开写作,写一篇文章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发表独立的见解。
活动5: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离骚》节选的内容和感受。
2. 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收获。
四、板书设计:《离骚》节选1. 词汇:怅、沉埋、登高、尘暗、浩气、朝云2. 主题和情感:苦闷、离散、怀念、痛苦、深情五、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针对《离骚》节选展开教学,通过诵读和感悟,让学生对这首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诵读和感悟的作用,使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加深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体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及楚辞的特点;(2)能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想象奇特、手法巧妙等;(3)能够鉴赏《离骚》中的关键意象,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从不同角度、层次进行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及楚辞的特点;2. 《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3. 《离骚》中的关键意象鉴赏。
三、教学难点1. 《离骚》的艺术特色解读;2. 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及楚辞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节选),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想象奇特、手法巧妙等。
4. 课堂讲解:讲解《离骚》的背景、作者屈原及楚辞的特点,解答学生疑问。
5. 关键意象鉴赏:分析《离骚》中的关键意象,如美人、香草等,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离骚》(节选),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 收集其他楚辞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了解楚辞的特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离骚》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设计《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罹忧”。
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
后人多各从其一说。
近世学者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
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字词梳理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考:特指死去的父亲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
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与:等待
搴:攀、折
骐骥:骏马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代序:依次替代代替序言的文章
3.通假字
锡:同“赐”。
辟:同“僻”。
道:同“导”。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状语(介词结构)后置
五、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语文讲义30页6-13题。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抽生翻译课文
二、文本研习:
1.概括1--2句诗的大意。
明确: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明确: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3-4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4.5-8句写了什么?
明确: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明确: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5-6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
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7-10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明确: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
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诗
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明确: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
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明确: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
赤子之心。
|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
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
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三、课堂小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
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
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
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四、拓展延伸:
《史记》中有一段文字对屈原的精妙描绘,古往今来,备注推崇,现选取一段,阅读后,完成后面题目。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作者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
(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
A.人穷而反本B.谗人间之C.靡不毕见D.其文约(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作者认为,屈原不被世人容纳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大王偏听偏信,小人谗言离间,因而忧愁幽思。
(2)处境困顿离间显现简洁
(3)他所运用的语言小但是它们的意义深远广大;推及这种品志,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4)屈原志洁行廉,与世俗格格不入,故遭受排挤流放。
五、布置背诵全诗,做讲义有关习题。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