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时新作文素材快递-哈医大血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时新作文素材快递

整理编辑: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刘国臣

★本期话题:哈医大血案

【事件摘要】

2012年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名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7岁的实习医生,还造成三人受伤。

【思考与观点】

▲医患纠纷,决不应鼓吹仇恨(2012年03月28日《长江日报》马想斌)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名患者持刀砍死一名27岁的实习医生,还造成三人受伤。此案曝出后,在腾讯网的一个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4018人表示高兴,占到65%,表示愤怒、难过和同情的,分别只有879、410和258人次。(3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事件发生后,关于医生生存状况的话题再一次成为焦点。一边是寻医问药,一边是治病救人,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如今却因各种原因变得敌对。在疾病面前,很多人认为患者是弱者,可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他们的安全又有谁来保证?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绝大多数人强烈谴责行凶者丧心病狂的行为时,少数人却发出了一些不和谐的杂音:有人将原因归于医生不会沟通,有人认为错必先在医生,还有一些人甚至叫好。对于医生来说,这些人的不理解、不友善,甚至比行凶者更让人心寒、心碎。

老百姓就医困难,并且自付比例高,花钱多使得患者将就医理解为消费行为,一有怨气就会爆发。另外,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医院是公立医院,但政府投入仅占医院运营所需费用的10%左右。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被逼“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很难说医生可以完全置身事外无可指责,但医生同样不是所有问题的承担者。

从哈医大杀医事件来看,医患矛盾不仅来源经济矛盾,各方的舆论都指向医生和医院无良。错误的舆论、医疗和医院的体制落后、法律法规不完善,极少数医生缺乏人文素质道德无良,都导致了患者对医院的敌对情绪和对医生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和医患之间的对立,经媒体报道,更容易在社会上形成“破窗效应”:窗户上有一个破口,就会有更多的石头投向它。

从杨佳杀警到如今杀医,互联网都有一种强大的叫好声,也许人们对这个社会有诸多不满,也许杀人者有其原因,但我们这个社会,更不应为反社会行为和刑事犯罪叫好。

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医生是接触最多、依赖最深、受益最大的职业之一。暴力事件伤害的何止是几名医生,而是大批等待救治的患者。医患间信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医生需要自律,患者也需要体谅,更重要的是,医疗体制改革仍任重道远,如何保证患者和医生的基本权益,才是治本之策。

▲高兴于医生被砍,丧失人性(2012年03月27日中国青年报》汪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发生患者捅死一人、致伤三人事件后,截图显示,腾讯网转载的此事件新闻报道后面,竟然有4018人次在网站设置的“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选择了“高兴”,而选择“愤怒”、“难过”和“同情”的,分别只有879、410和258人次。记者统计发现,4018人次占到了所有6161投票人次的65%。(《中国青年报》3月26日)

不要说“高兴”的人占65%,即使只占10%,甚至只占1%,也令人震惊。发生了这样的惨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至少我是找不到高兴的理由。

据报道,被捅死者叫王浩,是哈医大2009级硕士研究生,死前正在医院实习。他不是患者的接诊医生,与患者之间并无瓜葛(至少到目前为止,看不出他与患者之间有什么瓜葛),因而,他应该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一个无辜的生命被残害致死,高兴得出来吗?

由报道看,该医院对这一患者是负责任的,至少是无过错的,一是经过治疗,患者的强直性脊柱炎已经基本痊愈,肺结核病也已好转,二来医院还注意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对此,患者本应心存感激才是,可是,不仅没有感激,反而以这样极端的方式加害于医生,高兴得出来吗?

退一步说,即使医院有过错,即使被捅的医生有过错,就该高兴么?也不!因为这样做,不仅医生受到了伤害,患者也同样受到伤害:事发之后,捅了自己三刀,已经给身体造成伤害;同时,一死三伤,后果严重,必然会被绳之以法。

或许有人说,目前一些医生太无德了,经常坑害患者,给他们一点惩罚,解气!确实,目前是有不少医生太无良了,为了自己多挣钱,不惜牺牲患者的健康。但能因此殃及无辜吗?王浩应该成为医患矛盾的牺牲品吗?

或许有人说,此事虽然有些极端,但也有好处,至少给医生一些教训,让他们今后不敢做或少做损害患者的事情。似乎有理,其实只是一厢情愿。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也许确实有医生能汲取教训,改进服务态度,但更多的医生是有了怨气,并因此变得消极起来,甚至有的医院加强对患者的防范。这些对患者来说恐怕不是什么福音。

有人说,这么多人投票表示“高兴”,反映了惨案背后的医患矛盾。我同意这一看法。医生无辜被砍,说明医患矛盾的尖锐。这么多人感到“高兴”,也再一次说明我们的社会弥漫着暴戾之气。如果那些感到“高兴”的人就在案发现场,他们会怎么做?会站在一旁暗暗叫好或兴高采烈地高喊“杀得好”吗?

惨案之后,不仅要思考怎样改善医患关系,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消解社会的暴戾之气。在充满暴戾之气的社会,无论做怎样的努力,医患矛盾都很难解决。

▲医生岂因患者臆断生恨而殒命(2012年03月26日《京华时报》乔子鲲)又一例患者杀医生的恶性事件发生了,事发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致医生一死三伤的惨剧,嫌犯则自杀未遂。据称,嫌犯李某仅仅认为医生故意刁难他,不给他看病,随即心生不满,便买来水果刀行凶。

尽管具体细节和深层次原因还有待深入调查,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患者心生不满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个人的臆断。李某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而治疗,又因患有肺结核被医生建议到另一家医院检查治疗。因治疗前病会对肺部造成影响,医生拿到患者检查结果后,建议他先治好肺结核后再行治疗。这应当是一种合理治疗建议,却被认为是“故意刁难”。在治疗过程中医生有没有不当言辞致误解待查,但这种因患者臆断生恨

而造成的“臆断性伤害”值得警惕。

类似伤害发生已不止一起。去年东莞一卢姓病人杀医酿成一死一伤的惨剧即与此案类似。卢某因面部痉挛在广州、北京等地治疗花去3万多元,入治长安医院也仍未见好转,便对医生“怀恨在心”。

“臆断性伤害”的特点是,患者单方面主观性地认为,自己受到了医生不公正不恰当治疗,使疾病没有得到很好治疗,给自己造成了伤害,因而便要找医生“算账”。而使患者产生这种“臆断性”思维的,往往有两种特定的“心理环境”,一是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客观情况并不了解,一是患者心理因疾病困扰变得偏执、敏感和脆弱。

诚然,一些医院医生的医德医术低下,对待病人态度简单冷峻,使患者还未就医时往往就对医生存有芥蒂。但另一方面,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加剧,最初也来自于患者的主观臆断。因而,我们应当正视患者这种“臆断”存在的现实基础,对可能发生的“臆断性伤害”采取有效之策。毕竟,因这种伤害而殒命,是对医生的高度不公,形不成良性的医疗秩序,更会影响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解决之道却不是使医患关系走向对抗与对立。东莞规定医院配备“钢叉催泪弹”(即文件表述的渔叉状长棍、催泪喷雾剂)的办法,只会导致医患矛盾加剧。如果能有解决医患矛盾的第三方独立仲裁机构,对医患纠纷给出公正处置,对患者遭遇医生的“不公臆断”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从而让患者有一个通畅的申诉渠道,医患矛盾就有了一个正常有效的出口。如果医生善于与患者打交道,在交谈用语上讲求平和贴心,在病因解释上做到耐心细致,许多患者的主观臆断就会消于无形。

▲“医患失和”的环境里谁都是弱势者(2012年03月29日《中国青年报》陈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生被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强烈关注。3月27日,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要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京华时报》3月28日)

如果说这场悲剧完全是由医患纠纷引发的,事实上并不准确。被害实习医生王浩其实跟病人的诊治过程没有太大关系。案发前,凶手没有和医生发生争吵,凶手只是在听了爷爷的转述后失控了。为什么会失控,媒体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凶手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看不到治愈的希望,精神上过度焦虑,再加上求医不顺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虽然说这场悲剧不是由医患纠纷直接引发的,却必须承认,医患纠纷的存在,加剧了患者和医生间的信任断裂,舆论有时候又“失当”地渲染了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强化患者对医生的“仇恨”心态。不满18岁的李某某,以一种报复社会的心态,杀死了无辜的医生,疯狂的举动与医患失和的困局又不无关系。

与以往媒体关注的医患纠纷案例有所不同,这一次,无辜的医生被杀害,舆论多站在受害者的一方谴责凶手的暴行。在这一场悲剧中,医生成为弱势的一方,保护医生安全,维护医生尊严的呼声也格外强烈。3月24日中国医师协会则以“人神共愤,惨无人道”为题发表了声明,要求严惩凶手。互联网上,也会看到很多人用言语和照片表达自己的心情。

只有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医生才有可能安心为患者看病。所以,卫生部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医疗机构要落实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部位,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这些防范措施绝对是必要的,但是,仅仅靠摄像头、监控器、配备安保人员,就足以保护医生的安全吗?

媒体在发布卫生部这则通知时,提炼的标题大多是“卫生部要求严打残害医务人员罪行”,惩办凶手是公安部门的事情,卫生部门自然有保护医生安全的职责,却没有惩办严打凶手的权力。卫生部门保护医生生命安全的急切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但在表态上还需要更多的“技巧”。

当下医患矛盾紧张,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可能会利用一些极端事件来“渲染”自身的“弱势性”。患者受到伤害的例子比较多,通常情况下,他们有更多的话语权来表达自己的弱势,医生一方不得不处于“失语”状态。再加上现实中小病“大处方”、“过度治疗”等情况的存在,医生往往“开口就是错”。而这一次,无辜的王浩被害,医生的弱势性方被显现出来。

其实,医患纠纷中,无论医生和患者都没有占据绝对优势。靠摄像头和监控器修复不了失和的医患关系,也无法真正为医生赢得尊严。重建医患信任,在国家加快医改脚步的同时,每个人必须从相互怀疑敌视转变为相互换位理解,尽量去信赖这个世界,才会有更多安全感。

▲政协委员评哈医大血案:政府是以药养医始作俑者(2012年04月02日财新网王和岩)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峰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几年国家反复提医改,但医患矛盾为什么还是愈演愈烈?因为“所有的(措施)都停留在表面,未及根本。”

●补偿不足催生以药养医

凌峰说,现在的医改方针,强调四个分开(即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与非营利分开),以医药分开。以药养医是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但要看到一个根本——中国所有的公立医院国家投入的资金只占其维持正常运行的10%,其余90%的都需要医院从市场上获取。

凌峰认为,医院的正常运行,医护人员薪资报酬,更新医疗施舍、改善就医环境等等,都需要不断投入。正是由于这些年政府在医疗卫生行业投入严重不足,才导致医院不得不从患者身上和出售药品获取所需资金,备受患者诟病的过度医疗因此应运而生,医患矛盾愈演愈烈。

在哈尔滨一所三甲医院某病房,尽管楼道里面挤满了加床,尽管每天面对无尽的患者,疲累不堪,但该病房主任还是特意嘱咐记者,“不要写我和医院医院的名字,医院也有难处,患者知道我们的医疗条件(不好),就不上我们这里来了。”

长期超负荷的繁重工作,让医生一方面不胜其烦,另一方面又希冀患者多来自己的医院,因为他们的收入的相当部分来自患者的多寡和出售药品的提成。这种矛盾的心态普遍存在于全国医疗卫生机构。

●以药养医根在定价机制扭曲

凌峰医生表示,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的科学,从业者都是高端专业人才。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