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河北正定县常山战鼓的艺术特色及其价值的分析与研究

河北正定县常山战鼓的艺术特色及其价值的分析与研究

河北正定县常山战鼓的艺术特色及其价值的分析与研究摘要:历史名城正定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鲜虞国在此定都。

汉代时,曾在此设立常山郡,因此,正定又称常山,常山战鼓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

常山战鼓的表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特别适合大型广场演出,具有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作用,因其能够体现中国人民顽强不息,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而特别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以及各地人民的喜爱。

因此,对正定县常山战鼓的艺术特色及其价值的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常山战鼓;艺术特色;民间表演艺术;广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

他们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

燕赵古城多感慨悲歌之士。

河北省正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宝库”的美誉。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常山战鼓,更是其中的一抹靓彩。

常山战鼓从春秋战国的隆隆战火中走来,千年来,他带给华夏儿女的更多的是生活热情和盛世的歌颂。

常山战鼓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色。

近几年常山战鼓先后在我国各大城市演出并获得过很多奖项,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的世博会中再一次向世界展示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迷人风采。

一、常山战鼓的历史特点(一)常山战鼓的特点。

河北正定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毗邻省会石家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史称“常山郡”。

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城正定留下了瑰玮灿烂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正定的文化艺术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艺术几乎是同步发生发展不断丰富走向了一个又一个文化辉煌时期。

常山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锣鼓。

其编制小则几十人,大至几百人不等,套路多样,品种丰富,曲牌繁多,其曲牌大都由多个能单独演奏的锣鼓段子联结而成,是一种联套曲体结构,共9章72套之多。

浅谈河南盘鼓的当代音乐价值

浅谈河南盘鼓的当代音乐价值
在 整 个 盘 鼓 的表 现 中 , 不 会 出现 “ 散板” 、 “ 延长音 ” 、 “ 临时休止 ” 等节拍 形式 . 这 些

概 述
河 南 盘 鼓 是 一 种 有 着 强 大 艺 术 力 的
对 于 现 代 音 乐 中 节 奏感 的把 握 . 整 体 效 果 发挥 都 有 很 大 的作 用 . 尤 其 是 对 于 整 个 循 序性 的演奏 方式 . 对 于 强 弱 的把 握 . 可以 形 成 一 定 的鼓 点 特 征 . 有 效 防 止 在 个 别 鼓
且 盘 鼓 中鼓 的击 奏 方 式 有 很 多 . 因此 . 在
整个; - . 7 南 盘 鼓 的 鼓 谱 用 字 中 . 就 会 出 现 “ 吨” 、 “ 个” 、 “ 夸 ”等 用 宇上 的技 巧 性 。 譬 如 . “ 吨” 的表现是鼓镲 齐奏 . 连 击 时 记 作
的 混乱 现 象 . 对 于 当代 音 乐的 整 体 性 与 艺 术 变 换 有 很 大 价值
镲、 马 锣 等 铜 器 进 行 音 乐艺 术 的 震 撼 表 达 , 因此, 研 究河 南盘 古 的 艺术 形 态 , 对 于 当代 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发 展 有 很 大 的 价 值 。 本 文 将 围 绕 河 南 盘 鼓 的 艺术 发 展 脉 络 进 行 分 析 . 并 阐述 盘 鼓 的 纽 队 形 式 与 表 演 方 式 , 对 于 盘 鼓 的音 乐特 征 进 行 分 析 , 尤其是 突 出盘 鼓 对 于 当代 的音 乐发 展 在 价 值 体 现 方 面 的 综合 情 况 . 更好 地发 挥 盘 鼓 在 现 代 音 乐发展 中的 整体 作 用
的激 越 性 . 有着 复杂的变化 , 在 表 演 的 艺 术特征 中 , 表演热 烈、 粗犷、 豪 放 的特 征 , 无 论 是 在 整 个 音 乐 气质 与 氛 围 的 形 成 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常山战鼓研究摘要:常山战鼓作为河北省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

常山战鼓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社会传承意义。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常山战鼓特点和艺术特性,阐述了常山战鼓这一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探讨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常山战鼓;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发展途径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国务院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201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河北省自古就有燕赵大地之称,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苏轼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

河北省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目众多,其中常山战鼓作为中国四大名鼓之一,是燕赵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其表演雄壮威武,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做好常山战鼓的研究和保护,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常山战鼓的历史、现状与传承河北正定县坐落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原名为真定,汉代时曾在此设立常山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为“北方三雄镇”。

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城正定留下了灿烂瑰丽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历史上,南越王赵佗、三国常胜将军赵子龙、元剧四大家之一白朴等均籍贯正定。

鼓之源流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既是祭祀用的礼器,又在狩猎征战中广泛的应用。

在历代典籍中,对鼓的描述很多。

《山海经》中称黄帝取夔牛皮做鼓“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于涿鹿击败蚩尤,夔皮鼓发挥了鼓舞士气、震慑敌军的重要作用,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法宝之一。

浅析安阳“吕村战鼓”的价值和传承

浅析安阳“吕村战鼓”的价值和传承

[收稿日期]2017-11-01[作者简介]路玲玲,女,河南安阳县人,主要从事传统历史文化研究。

浅析安阳“吕村战鼓”的价值和传承路玲玲(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娱乐传媒的巨大冲击,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处于严峻的濒危状态。

认识到保护和发展吕村战鼓文化的重要性是必要的,本文对吕村战鼓的音乐特点、历史由来、文化价值、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吕村战鼓艺术的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吕村战鼓;民俗艺术;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30(2018)01-0151-03 吕村战鼓舞是位于安阳县东部的吕村镇所独有的汉族舞蹈文化艺术,它源于殷商时期,以战争为素材,用鼓为表演道具,以多变的舞蹈队形为表演形式,突出表现出古代将士杀敌卫国、驰骋疆场的磅礴气势,是舞蹈中独具特色的汉族舞蹈艺术瑰宝。

吕村战鼓舞蹈不但乡土气息浓郁,而且艺术特色也十分鲜明。

吕村战鼓舞因其音乐结构和表演主题,2008年被确认为“安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6月,吕村战鼓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获得“全国传统舞蹈展演”大赛银奖;同年,吕村战鼓进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名录中,而吕村镇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

吕村战鼓作为区域性的艺术现象,有着自身的文化价值,本文借助对吕村的实地考察及资料整理,分析吕村战鼓的文化价值和现存状态,并对吕村战鼓的传承进行探讨。

一、吕村战鼓的音乐特点吕村战鼓主要以连续击打鼓面为表演动作,其铿锵的音乐、磅礴的气势让人充分回味古代尚武精神和马步将官与敌人厮杀的形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审美性。

吕村战鼓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大锣、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锣鼓,而战鼓舞的音乐分为4段,由六大部分16个鼓点组成[2]。

第一部分的音乐是召集马步将官,称为“聚将鼓”点。

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及其演奏形式的研究

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及其演奏形式的研究

中国古代时期鼓类乐器及其演奏形式的研究引言中国古代乐器丰富多样,其中鼓类乐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打击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价值。

在古代时期,鼓类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军事战争、祝贺庆典等活动中,成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时期的鼓类乐器及其演奏形式进行研究和探讨。

中国古代鼓类乐器的分类中国古代鼓类乐器种类繁多,按照形状和用途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太鼓、小鼓、鼓鼓、镲、铙等几类。

太鼓太鼓又称大鼓,是一种形状较大、音量较响的鼓类乐器,一般由牛皮或羊皮制成鼓面,鼓身则多用木质或竹子制成。

在古代时期,太鼓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军事战争和庆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鼓小鼓小巧精致,是一种体积相对较小、音量适中的鼓类乐器,相对于太鼓而言,小鼓更容易操作和携带。

小鼓通常由羊皮制成鼓面,鼓身则有木质或竹子制成。

小鼓在古代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庆典丰收和赛事比赛等活动中。

鼓鼓鼓鼓又称中鼓,是一种介于太鼓和小鼓之间的鼓类乐器。

鼓鼓的鼓身大多使用木制或竹制,鼓面通常使用牛皮或羊皮制成。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鼓鼓被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战争和庆典活动中。

镲镲是一种扁平的鼓类乐器,也称铙钹。

它由两片金属薄片制成,形状类似于盘子,常常和太鼓或小鼓一起使用。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镲被广泛应用于庆典活动中。

铙铙也是一种金属鼓类乐器,它由两片金属制成,形状像管子。

在演奏铙时,演奏者需要用两只木棒敲打铙的两端,制造出响亮的声音。

铙在古代时期主要用于战争或庆典活动。

中国古代鼓类乐器的演奏形式宗教祭祀在古代中国,宗教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祭祀活动中,鼓类乐器被广泛应用。

演奏者会根据不同的祭祀形式和场合,选用不同的鼓类乐器进行演奏。

例如在饮食祭祀(即祭祀食物的仪式)中,常使用小型的鸡缸鼓等。

军事战争在古代中国,军事战争是一项重大的活动。

在战争中,鼓类乐器被广泛应用,它们可以激发战士的士气,提醒作战指挥员调度作战,起到指挥和协调作用。

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解析

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解析

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解析摘要:一、高山响鼓的背景与起源1.高山响鼓的定义2.高山响鼓的起源与发展二、高山响鼓的特点与表现1.声音传播距离远2.鼓声清脆悦耳3.鼓舞人心的文化内涵三、高山响鼓的制作工艺与材料1.鼓面的制作2.鼓身的制作3.鼓的装配与调试四、高山响鼓在民间的传承与保护1.传承高山响鼓的意义2.高山响鼓的传承人3.保护高山响鼓的措施五、高山响鼓的文化价值与影响1.丰富民间艺术形式2.弘扬民族传统文化3.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正文:高山响鼓,源于我国民间的一种鼓乐艺术,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备受人们喜爱。

一、高山响鼓的背景与起源高山响鼓,又称“山地鼓”,是一种在高山地区使用的鼓。

据考古学家研究,高山响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用于民间舞蹈伴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高山响鼓已成为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山响鼓的特点与表现高山响鼓的最大特点就是声音传播距离远,即使在百里之外,也能清晰地听到鼓声。

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材料。

鼓身选用优质的木材,经久耐用;鼓面采用特定的兽皮,使鼓声清脆悦耳。

此外,高山响鼓还具有鼓舞人心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念。

三、高山响鼓的制作工艺与材料高山响鼓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

首先,鼓面需选用上好的兽皮,经过特殊处理,使之紧绷在鼓身上。

其次,鼓身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材,如核桃木、樟木等,经过鉋、鉋平、打磨等工序,使鼓身光滑平整。

最后,将鼓面与鼓身装配在一起,经过调试,使鼓声达到最佳效果。

四、高山响鼓在民间的传承与保护高山响鼓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对传承人进行资助,举办各类民间艺术表演活动等,以期让高山响鼓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扬。

五、高山响鼓的文化价值与影响高山响鼓丰富了民间艺术形式,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地区文化交流。

如今,高山响鼓已成为各种大型演出、节日庆典等活动的重要表演节目,为人们带去了欢乐与祝福。

正定民俗体育活动常山战鼓的特点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

正定民俗体育活动常山战鼓的特点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

俗体育传承发展 的不竭 源泉 ,其所积 淀 、融合的历史文化信 息亟待我们深入挖掘梳理 。常山战鼓 这一民俗体育活动具有 悠久的历史 ,《 正 定府志》记载了其当时繁盛的境况 ,“ 城市 村墟 ,锣鼓无墟 日” ,“ 市 井萧 鼓 喧闹 ,鼓 声不 绝 ,相 塞于 途” 。常 山战鼓 的得名与 正定有着 很深 的渊源 。历 史名 城正 定有 着 3 0 0 0多年 的文明史 ,早在春秋时期 就有鲜虞 国在此 定都 。汉代时 ,曾在此 设立 常 山郡 ,因此 ,正定 又称常 山 ,
将赵 子龙 有着密切的关系 。赵子龙是常山郡人 ,即今 天的河
传播优势 ,营造宣传正定 民俗体 育的浓厚氛围 ,进而强化 民
众对正定 民俗体育 的认 同;如何与 正定 的旅 游资 源相结 合 ,
北 正定。相传 ,赵 子龙 自幼 在家乡习鼓 ,击鼓技艺娴熟 ,颇 受乡民称 赞。赵子 龙加 入刘 备大军后 ,因其智 勇双全 、骁 勇 善战 ,成 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赵子龙将 幼时习得 的击鼓 技 艺带 入刘 备军中并 广为传授 ,每逢 出战 ,必定 战鼓 喧天 ,鼓
龙 和常山战鼓 之间的渊源 。 1 . 2 传承性
形 ,在建于隋朝的正定隆兴寺大佛石 座上 刻有古人击鼓 的浮
雕 ,从 明代开始盛行于 民间 ,至清代 日趋成熟 定型 ,根据相
常山战鼓套路 复杂 ,曲牌 繁多 ,历经 千百年 的传 承 ,能
够完整保 留至今 ,确实难能 可贵。据统计 ,常 山战鼓共 有九
中图分类号 :G8 0 — 0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3 5 9 6( 2 0 1 4 )0 5 ~ 0 0 8 9 — 0 4 关考 证 ,“ 常 山战鼓 ”的成型 ,应该 不晚 于明清时期[ 。此 后人 才辈出 ,流传 至今 。正定常山战鼓是 民族 生活 的微 观样 式 ,它以仪式 化的形式实 现 了神一 国家一 民族 的有机 统一 ,

非洲鼓的艺术特色、功能与价值探讨

非洲鼓的艺术特色、功能与价值探讨

非洲鼓的艺术特色、功能与价值探讨摘要:非洲鼓作为非洲传统的乐器,具有不同种类类型的模样,并拥有各色的声音,但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却是一样的沉重。

随着我国音乐世界性的发展,非洲鼓也逐渐流传进入了我国,并有了一大批爱好者。

本文是对非洲鼓的艺术特色、功能与价值探讨。

关键词:非洲鼓;民族特色;地域音乐;历史价值非洲是原始、古老的象征,音乐、舞蹈是人们无边界的表达内心的想法、情感的两种方式。

作为非洲最具特色的代表——非洲鼓,也就成为了非洲人民日常音乐的承载乐器和舞蹈伴奏。

但是,非洲鼓的艺术特色、功能、价值都因为背后的历史感,值得我们去追寻,去探索,去回味过去的沧桑。

一、非洲鼓非洲鼓是一个俗称,通常是指来自西非的Djembe(金贝鼓,坚贝鼓),也是西非曼丁文化的代表性乐器。

但是,非洲鼓的类型远远不止这里说的几种。

传统上的Djembe是进行徒手演奏的乐器,分为低、中、高三个音,一般都是和Dunun(墩墩鼓)进行合奏演出。

以金贝鼓为例,非洲鼓和我国的河南大鼓、湖南花鼓不同,其演奏的音乐都是特定生活场景相关的鼓曲,作为舞者、歌手的伴奏。

二、非洲鼓的艺术特色1、艺术历史性非洲的自然物产丰富,在这片大地上,非洲的人民、自然、生物友好的相处在一起。

古时候的非洲注重精神和自然的交流,而音乐、舞蹈作为人类最自然、最纯粹的发明之一,是和自然沟通的不二选择。

在这之中,非洲鼓因为节奏感强、音色原始,更符合非洲人热情豪放的原始情绪,非洲鼓就成为了非洲社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乐器[1]。

2、艺术政治性非洲鼓既有厚重的历史,也有政治性意义,在过去非洲被侵略的时候,非洲鼓常常被用来当做传递情报的手段。

非洲鼓的声音沉稳清脆,最高能够传递15公里远,也成为当时人们迅速传递情报、信息的不二首选。

3、艺术宗教性非洲鼓既是日常生活的娱乐工具,又是具有神秘宗教仪式的仪器。

在非洲,非洲部落里的大祭师沟通神灵、治病救人、与自然对话等等各种都会使用到非洲鼓,作为信仰的媒介,非洲人们相信非洲鼓能够将自身澎湃的情绪,通过鼓点的高低传递给神灵。

浅析兰州鼓子的艺术价值和发展

浅析兰州鼓子的艺术价值和发展

浅析兰州鼓子的艺术价值和发展作者:周颖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7期【摘要】在甘肃兰州最具特色的地方曲艺非兰州鼓子莫属,兰州鼓子的发展定型的历史年代,到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统一的说法。

蘭州鼓子在清代末期在兰州及周边广为流传。

兰州鼓子的艺术价值和现状,是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各种因素的冲击,兰州鼓子生存发展的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直接导致兰州鼓子淡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本文通过兰州鼓子的发展演变过程,对兰州鼓子的艺术价值的进行分析,针对兰州鼓子的发展现状提出传承发展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兰州鼓子;艺术价值;现状;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20-01兰州鼓子简称为鼓子,在甘肃兰州周边县市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曲艺形式,演唱时以兰州方言演唱,极具兰州地方乡土气息,有一人独唱、两人重唱、多人合唱为主的演唱表现形式,其曲目繁多,唱腔优美,对演出场所要求不高,能够随处演唱的特点活跃在兰州城乡,深受地方百姓的欢迎,丰富了金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一、兰州鼓子的由来关于兰州鼓子的由来在兰州民间有很多种说法,什么时候形成,怎么形成的争议比较大,概括下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兰州鼓子可能出现在宋朝,到了元朝明朝的时候繁荣起来;二是可能是从元曲、宋词的诸宫调演变发展而来,又与唐代的敦煌变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是当时北宋大量流传着的鼓子词,一开始先传入了安定郡,传入兰州后又吸收了当时兰州流行的“平调”“勾调”“当调”的优点,最后逐渐成为了兰州流行的十大调之一。

虽然兰州鼓子形成的说法有很多种,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兰州鼓子的产生并非是有一人就能完成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经过多年历代艺术者的演变加工完善,成就了一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精华和精髓。

二、兰州鼓子的艺术特征及价值兰州鼓子作为兰州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演唱时以地方方言演唱,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因此也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在湘西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传承苗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达价值观念的载体。

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对苗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和个人有着积极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就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湘西苗族鼓舞的存在和传承对苗族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承载着苗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传承了苗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为苗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湘西苗族鼓舞,苗族的古老传统和民族特色得以传承下来,不仅使苗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助于保护和维护苗族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苗族文化的也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达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苗族鼓舞的舞蹈、音乐和歌词都是通过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

在苗族鼓舞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对祖先、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勤劳、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气质。

这些都是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能够激励苗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努力、奋发向上,努力实现民族的振兴和文化的繁荣。

湘西苗族鼓舞对社会和个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标志,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苗族鼓舞的表演和传承,为当地的民俗旅游、文化交流和经济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也提升了湘西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个人方面,湘西苗族鼓舞也能够对从事鼓舞表演的人员起到极大的激励和帮助。

通过参与苗族鼓舞的学习和表演,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舞蹈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鼓文化简介

中国鼓文化简介

中国鼓文化简介
中国鼓文化简介
中国鼓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以下是关于中国鼓文化的介绍:
1. 起源和历史
中国鼓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古代,鼓被用于军事、宗教、祭祀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演变,鼓逐渐成为了民间音乐的重要乐器。

2. 分类和特点
中国鼓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大鼓、小鼓、堂鼓、板鼓等。

不同类型的鼓有着各自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中国鼓的特点是韵律明快、节奏感强,能够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3. 应用和表演形式
中国鼓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庆典、婚礼、葬礼、戏曲等。

在表演形式方面,中国鼓可以独奏、合奏、伴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组合演奏。

4. 文化价值
中国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5. 现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鼓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的中国鼓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有着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鼓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艺术的传播学价值研究——以东北大鼓为例

传统艺术的传播学价值研究——以东北大鼓为例
艺术 与人 文
传统艺术的传播学价值研究
以东北大鼓为例
高 岩 ( 尔滨 工 业 大 学人 文 学 院 哈 山 东 威 海 2 40 ) 6 2 9
摘要 :东北大鼓是 东北地 区代表性 传统 艺术形式虽具有 深厚 的 文化的 内涵 ,然而面临着剧种老化 ,缺乏有效 的传播手段等 问题 ,不 得 不面临着有限的受众群体 以及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本文从传播学 的角度对以 东北大鼓为例的传统艺术形式的再发展发表一下 自己浅薄
音 乐 作 为 一种 时 间 上 的 艺术 ,音 乐传 播 是 保 存 音 乐 风格 或 音乐艺 术作 品 的唯 一 技术 于段 , 由于有 了音乐 传播 , 音乐作 品才 得 以保 存 下来 ,使它 得 以传承 。 乐传播 是人 们 在艺 术上 继承 、 革 新行 为 的现 实基 础 。在现 今 的商 品社会 叶 ,市是主 要流 行 于我 国东北 ,即辽 宁、 吉林 、黑龙 江三 省的 曲艺鼓 书暨鼓 曲形 式 ,约 形 成于清代 中期 ,具有2 0 多年 历 0 史 。东北大 鼓早 期主 要在 乡村流 行 , 民间俗称 “ 屯大 鼓 ”。演 唱 的 曲调 是 当地人 们熟 悉 的士腔 士调 ,许 多艺人 在 演 出中甚 至当众 翻 看唱 本 ,照本 宣科 的演 出 ,俗称 “ 把垛 说 书 ”。在 长期 的传播 过 程 中, 东北大 鼓也 融入 了一 些京 剧 ,京韵大 鼓 以及 东北 民歌 的 唱腔 , 曲调 丰 富,唱 腔流 畅 ,表现 力较 强 ,并形 成 了不 同的艺术 流 派 。 以说 唱 中、 长篇为 主 ,内容 大 多取 材 于戏 曲、 小说和 传 奇 故事 ,成 了人们 喜 闻乐见 的 ‘ 术 。但 随着 社 会的 发展 ,东北 种艺 大鼓 的听众 大批 转移 ,传 承者 由于 市场 的急剧 萎 缩 ,生存 出现危 机 ,现 今 的东北 大鼓 处于 即将 后继 无人 的境地 。与其 同源 的二人 转 也是 东 北 民间备受 群众 欢迎 的 曲种 ,虽一段 时 间 出现 了荤 口二 人转 ,使其 艺术 价值 受到 一定影 响 ,这些 年在 赵 本 山的带领 下 东 I-人 转渐 渐走 出东 北 , “ 色二 人转 ”一’ 风 靡全 国 。同为 东 L  ̄ 绿 度 北地 区传 统艺术 形式 东北 大鼓 与二 人转却 有着 完 全不 同的 境遇 , 不仅使 人 思考这 其 中的原 因 。笔者 从传播 学 的角度 对 以东 北大鼓 为代表 的传 统艺 术形 式 的保护 、传 承 与发展提 出浅薄 的意 见 仁看 孑

甘肃鼓文化渊源考及其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甘肃鼓文化渊源考及其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的鼓 . 枪支 藏入鼓 中 . 将 然后 令军 士扮 作社火 队乘 夜 色 混入城 中 , 里应外 合 . 一举 攻克 城池 。 击败 敌兵 , 兰
州 城遂 获太 平 . 因此 而 得名 “ 平鼓 ”闭 此 以后 . 太 .从 兰 州 太平鼓 代代 相传 .经历数 代艺 术家 和 民间艺人 不 断 创新 .成 为具有 强烈 观赏 性 和娱乐 性 的广 场鼓 舞
舜 的乐 官 夔可 以用麇 鹿 之皮 蒙 成 土 鼓 . 以模 仿 山林
溪 谷 中的声音 . 与石 磬 一起演 奏 . 动人 的音乐 可 以引
充 满着 浓郁 的乡土气 息和浓 厚 的黄 土高原 情结 . 它
是 黄土 高原 上 的“ 风” 它 粗 犷 、 旋 , 雄浑 、 力十 足 的 动
来 森林 中的百兽 起舞 . 鼓文 化 在 中国不 仅 源远 流 长 . 而 且 内涵丰 富 . 传鼓 为 皇帝所 发 明 , 皇帝 内传 》 相 据《
记 载 : 皇帝伐 蚩尤 . 女为帝 制夔 牛鼓 八 十面 , 震 “ 玄 一 五 百里 , 震 三 千八 百里 . 山海经 大 荒东 经 》 “ 连 ”《 : 东
风 格与 当地 自然 环境 、 地理 风貌 、 民风 民情 等浑 然一
体 . 可分 离. 不
11兰州 太平 鼓 .
兰 州太 平鼓是 兰 州地 区独有 的一 种 民间鼓 乐舞
中 图 分 类 号 :G 5 8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7 — 3 1 (0 1 2 0 9 — 3 6 1 1 5 2 1 )0 — 0 7 0
鼓 是 人类 最 古 老 的乐 器 之 一 . 《 据 尚书 》 载 , 记
常鲜 明的一 种 民间 民俗艺 术形 式 . 具原 始 的意味 . 极

山西临汾威风锣鼓的运动价值研究

山西临汾威风锣鼓的运动价值研究

109《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0年12月1临汾地区威风锣鼓的起源与发展目前为止,对于威风锣鼓的起源主要有三种传说:黄帝造鼓传说、帝尧成鼓传说、劳动起源说法。

威风锣鼓从1980年被正式命名开始,频繁现身在各大重要演出场合,但近几年的威风锣鼓在发展中逐渐表现出了颓势,有外界因素,如新型体育的兴起、培训机构的没落、传承人数的减少等都限制了威风锣鼓的发展;除此之外,威风锣鼓的自身因素也是阻碍威风锣鼓发展的重要因素。

2威风锣鼓的运动价值临汾威风锣鼓以独特的演奏方式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示出临汾人民顽强的生命力与刚毅倔强的人格性情,给观众以听觉、视觉以及精神的震撼。

而这种震撼对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并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了全民精神文化水平。

同时借助威风锣鼓的商业价值开拓发展市场,将威风锣鼓普及到各个阶层,从而提高全民文化水平。

3临汾地区威风锣鼓运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威风锣鼓逐渐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适应、更改、生存。

但随着激烈的商业竞争,威风锣鼓的鼓具制造降低了成本,同时涌现出很多锣鼓的培训机构,盲目追求创新,结果导致威风锣鼓在表演形式、气势等方面都缺少了其最原始的感觉。

随着休闲娱乐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青少年缺少对威风锣鼓的兴趣,并且,现代体育的兴起,也成为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大重要阻碍。

除此以外,威风锣鼓在亚运会以后,很多其他流传已久的曲牌与打法逐渐走向没落。

在辉煌过后,人们对威风锣鼓的认识,更加热衷于人数的多少,陷入了“威风”只是锣鼓队人数“威风”的误区。

4威风锣鼓的发展策略4.1威风锣鼓的健身特色发展。

威风锣鼓运动是集体参与性项目,有利于在全民健身领域的推广,仅需一片空地即可,临汾有很多广场,人们可以在广场上练习,其次,威风锣鼓是一项老少皆宜的项目,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挑选自己要击打的鼓具。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中小学建立学校特有的锣鼓队,为学山西临汾威风锣鼓的运动价值研究Study on the Movement Valu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eifeng Gongs and Drums in Linfen,Shanxi Province曹璐璐Cao Lulu(山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City 041000, China)摘 要:现今威风锣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很大的发展价值与前景,本文从临汾的区域特点入手,初探临汾威风锣鼓的起源与发展,深入研究威风锣鼓的运动价值,寻找现今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阻碍的症结所在,并对威风锣鼓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兰州鼓子的民俗价值

兰州鼓子的民俗价值
章不重用。 诗 篇 :一 寸 光 阴一 寸金 , 寸金 难 买寸光 阴。 失 去
黄金 还 可 有 ,失 去光 阴哪 里 寻 ?远 观 山 色年 年 旧 ,近取
人情 快如 风 。
时来运 转滕 王 阁 ,运退 雷轰 见 浮云 。梧 桐 叶 落根 还
在, 留下枝 梢等 来春 。 金 盆 虽破 还是 宝 , 分 量何 曾短 号 分 。 我说 此话 你 不信 ,哪 有 长 贫久 富 的人 ?
以佐证 :
鼓子 头 :人 生在 世 ,所 为金 银 ,有 钱 无 亲 强来 亲 ,
亲在 无钱 不如 陌生人 。 坡 儿 下 :看破 世 俗话 中金 ,士 农 工 商各 为 利名 ,陶
朱公有钱如做黄粱梦 ,总有那黄金万两难存命 。学一个 装聋 卖哑人 ,时运来 了无有一个不尊敬 ,运退 了满腹文
鼓子尾: 贫在 当街 , 无人 问, 常言道富在深山, 有远亲,
人生一世一场梦,这才是:来时空空,去时空空。
中于语言的乡土风味 ,当然是有道理的 ,如果统统代之 以普通话 ,地方色彩消失 ,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作为与兰州市 民生活 密切相连的坐唱 曲艺兰州鼓 子 ,因为采用了兰州当地方音演唱 ,体现了丰富的民俗 语 言形 式 和 民俗事 象 ,一 百 多年 来一 直 活跃 在充 满 乡 土 气息与都市气息相融合的地域环境之 中。兰州鼓子有着 兰州地方方音的音韵特点 。作为兰州地方曲艺 ,它 的演 唱发声与吐字都是以兰州方言为规范,自然唱词的平仄 安排、词曲的结合关系也 以兰州字调为依据 。它的词句 在文学 曲本创作上是 以北方语系为其规范的,读法上采 用 的 是兰 州方 言 的 四声 调 ,在演 唱 时变 为 兰 州的字 音 、 北 京 的字 调 ,在 它 的唱 词字 调 中有 阴 阳上 去 而无 入声 。 既有民间口语 的诙谐生动又有文学语言 的流畅醇美 ,演 唱风 格 和演 唱 内容充 满 了 民俗 意 向。用 兰 州方 言演 唱 的 兰州鼓子非常突 出的兰州地方色彩,粗 犷豪放,昂扬顿 挫 ,尽显大西北民众语言的爽辣特点。 第三是它的娱乐价值。曲艺艺术的美学价值涉及 内 容和 形式 的许 多方 面 。就 曲艺 艺术 的形式 和 效果 来 看 , 值得注意的是娱乐价值 。娱乐价值是美学价值 的重要构 成成分 ,给人以赏心悦 目、有益身心健康 的艺术享受。 兰州鼓子表现着村落文化娱乐与民俗生活,在城市化进 程 的宏 观 背 景下 , 民俗 文化 的变 迁与 之 呈现 出双 向互 动 的态 势,在现代文化与现代生活语境下 , 民俗文化一方 面继承优秀传统 , 另一方面又为满足现代人 的各种需要 而不 断 调整 与适 应 。 第四是它的生活价值。在与兰州鼓子艺人的深入认 识过程 中,发现兰州鼓子艺人及众多的好家,个个气度 不凡 ,见识过人 ,胸怀宽广 ,极具品位 ,可 以说生活格 调 极其 高 雅 、情 趣 丰盛 ,与 家人 关 系十 分 和睦 密切 。这 样的家庭在家孝敬老人 、兄弟和睦 、夫妻相敬 ,呈现出 典型的大家庭传统 ;在生活环境 中四邻相安,没有是是 非 非 。这些 老艺 人 ,无 论 年 纪 大 者 如 7 0多 岁 的老 人 , 还是年轻者如 4 0 多岁的 中年,都说家里非常和睦,从 不计较生活琐事 ,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尤其可贵的是唱 兰州鼓子的男人很令家 中的妻子满意 :自家丈夫业余时 间到艺人堆里喝茶 、唱鼓子、弹三弦 ,情调高雅 ,妻子 不必担心他去赌场赌博或胡闹、打架生事 ;丈夫唱罢鼓 子回家 ,余韵缭绕 ,十分充实 ,心情极好 ,对妻子孩子 笑脸相待,体贴关心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很满 足, 在 日常生活 中把唱鼓子和家庭生活密切连在了一起 , 形成 了一定 的生活民俗 。他们 的活动空间或在村委会的 活动 室 里 ,或 在农 家 乐 的树 荫下 ,或 在 艺人 家最 敞亮 的

关于德化三通鼓

关于德化三通鼓

引言德化的民间音乐之三通鼓,它是闽南地区民间的主要乐种。

古代三通鼓主要用于击鼓催征,现代三通鼓主要是每逢佳节或殡丧,家族祭祀之日,都以三通鼓为庆典纪念形式。

德化县三通鼓在演奏形式上可分为“大三通”和“小三通”,有游行方式和坐着游行的方式,以当地的山间小调,南音为主要吹奏曲目。

演奏曲目较为传统可分为国典,乡典鼓乐。

研究三通鼓这种特殊的演奏形式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逐步减少,甚至濒临失传。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辈们辛勤耕耘,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和传播着丰富的民间文化。

有些民间传统技艺的保护还要发挥其市场价值的作用,通过市场开发体现价值,以实现最有效的自我发展和动态保护,最终达到传承、利用和发展的目的。

研究这个题目,正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去发现、了解和认识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本文主要对三通鼓的历史渊源、演奏形式、基本特征、保护价值与措施等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研究德化民间音乐之三通鼓的保护提出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研究德化县民间音乐之三通鼓的演奏形式(一)研究德化县民间音乐之三通鼓的历史渊源德化是本人的第一个故乡,对德化的历史文化各方面具有一定的了解。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化的民间音乐之一三通鼓。

小时候记得每逢菩萨生日或“请火”(一种迎佛的形式),三通鼓就会开坛奏响,先是在庙里,然后到街上的游行,仪式不仅有三通鼓,还有其他民间音乐元素,这是个有唱有舞有奏的综合仪式,法师会唱着咒语手执旗子作对而舞,然后率领三通鼓里的手鼓者和锣手们等连同全村的男女老少到别的村落游行。

由于祭祀礼仪几乎都离不开歌舞、音乐,自古以来,闽南信仰、祭祀礼仪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民俗、曲艺、音乐文化及其丰富多彩。

特别是三通鼓这种民间音乐,每次过年过节,以及当地宗族庆典、迎佛、红白喜事等民间礼俗活动的时候,组织者都会请当地的老艺术家来表演三通鼓。

德化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是泉州所属地区一个较发展的县城,德化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和传播着丰富的民间音乐文化,三通鼓就是德化的民间音乐之一,历史悠久。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广西壮族铜鼓》课件

演奏技巧:熟练掌握敲击技巧, 如单手敲击、双手敲击、敲击鼓 边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巧:掌握敲击力度、节奏和音 色,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技巧:根据铜鼓的大小、形 状和材质,选择合适的敲击方式 和力度,以获得最佳的音色和节 奏效果
05
铜鼓的文化内涵与 价值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装饰风格:铜鼓的装饰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壮族铜 鼓的装饰风格具有浓郁的壮族风情
04
铜鼓的使用与功能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使用场合
祭祀活动:用于祭祀祖先、 神灵等
庆典活动:用于庆祝节日、 婚嫁等
娱乐活动:用于歌舞表演、 音乐演奏等
军事活动:用于传递信息、 指挥作战等
铜鼓的功能与作用
铜鼓的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铜鼓是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具 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艺术价值:铜鼓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 社会地位和作用,是团结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 要载体
宗教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宗教活动中具有重 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祭祀、祈福的重要工具
艺术价值:铜鼓的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社会价值:铜鼓在广西壮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是民族文 化的重要载体。
精神价值:铜鼓代表着广西壮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精神 价值。
06
铜鼓的传承与保护
THEME TEMPLATE
铜鼓的传承方式与途径
家族传承:铜鼓作为家族传承的重要物品,代代相传
经济价值:铜鼓的制作和销售为广西壮族地区带 来了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咸阳牛拉鼓的历史渊源和体育价值研究

咸阳牛拉鼓的历史渊源和体育价值研究
锻炼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 。
f 宣传 的功 能 。 3 )
乾陵 、 昭陵发掘展示的文物 中有大批乐舞壁画和乐 舞俑 , 中有 其 击鼓 、 击铙 、 击铃 、 吹埙 者等 。以上历史文物说 明秦 汉以来 , 中 关

带的锣鼓乐 和鼓 吹乐 已十分盛行。
2牛拉 鼓 的表 演 形 式 .
研究对象 : 阳牛拉鼓 咸
研究方法 : 1 .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 , 收集关于咸阳牛拉鼓资料。 2 . 就地调查法( 图书馆 , 牛拉鼓鼓舞艺术 团, 群众 艺术馆 ) 3逻辑推理归纳分析法 .
咸 阳 牛拉 鼓 的 起 源 1牛拉 鼓 的 由来 .
牛拉鼓是咸 阳有较大影 响的民间庆典鼓舞表演形式。它扎
典之韵 1
1牛 拉 鼓 的 功 能 .
1 ) 牛拉鼓人数较多 , 面宏 大, 场 气势磅礴 、 动作豪放 , 神态丰 富, 历史悠久 , 继承和发扬这一古 老的文化遗产 , 能够极大 地培
养人们的兴趣 、 爱好 , 对全 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积极 的作用。 2牛拉鼓的训练不仅可以增强体魄 , 1 陶冶情操 , 富业 余文 丰 化生活 , 可以培养 团队精神和协 同合作 的能力 。 3能够丰富社 区和 乡镇文娱工作 的开展 。生活水平 的提 高 , 1 人们对 自身健康的重要意义认识越来越高 ,参与体育 活动 的积 极性不断提高 , 锻炼人群不断在 扩大 , 牛拉鼓正好满足 了群众体 ( 下转第 2 8页)
调演进 京表演 ;9 7 16 15 — 9 0年 , 连续 四次参加陕西 省大型文艺演 出活动 ;9 9年 9月 ,国际旅游 日和陕西省第二届 艺术节秦参 18 演 。中央电视 台“ 祖国各地 ” 田野”栏 目组分 别摄 制专题 片 和“ 《 阳人 的风采——牛拉鼓》 黄土地 的声音 》2 0 年牛拉鼓 咸 和《 ;0 1

乾州蛟龙转鼓社会功能与价值研究论文

乾州蛟龙转鼓社会功能与价值研究论文

乾州蛟龙转鼓的社会功能与价值研究乾州蛟龙转鼓是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参加的一种鼓乐为一体的独特民间集体鼓舞,这种民间鼓舞一直以来被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所承认与青睐,因此近百年来乾州蛟龙转鼓一直保持着它原有的风貌。

将这种鼓舞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就形成了陕西黄土高原地区一条特有的风景线。

一、乾州蛟龙转鼓的特点乾州蛟龙转起源于明朝,其锣鼓声韵汹涌澎湃,表演场面相当宏大,击鼓与跳舞相互交错,给人以听觉和视觉上的享受。

乾州蛟龙转鼓的鲜明特色突出在“跳”和“转”上,“人绕鼓转,鼓绕铙转”跳的动作又分为异地跳和原地跳;转的动作又分为自转和公转。

鼓点仿佛骤雨急落,铙钹好像飞雪漫舞,节奏复杂明快,跳跃的舞姿优美动人。

二、乾州蛟龙转鼓的社会功能1.教育功能。

作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乾州蛟龙转鼓,它和人们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它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得真实写照,表现了乾州人民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乾州蛟龙转鼓本身就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同时,这种表演也是对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一种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所要求的各种美德也贯穿在乾州蛟龙转鼓活动的全过程,这对提高人们思想品质、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有着很大推动作用。

2.表演功能。

乾州蛟龙转鼓在表演中锣鼓声韵铿锵有力,表演场面气势磅礴,秦鼓风韵剽悍,既可以聆听到震憾心弦的鼓乐声,又可以看到腾跃旋转、英姿飒爽的舞蹈动作。

乾州蛟龙转鼓共分三个乐章:首先长号引鸣,似虎吟虎啸,随之锣鼓、铙钹击奏,犹如蛟龙从水中腾空欲跃,称之为“蛟龙出海”。

接着击鼓者以舞蹈动作敲着随之腾跃旋转,犹如“蛟龙翻腾”,继而乐舞在铿铿锵锵的快节奏中随着马号的长啸结束,故称为”蛟龙摆尾”。

[1]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上的一种享受,更是在情感上的一种陶醉,因此乾州蛟龙转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表演性。

3.健身娱乐功能。

何春雷鼓教学新概念第12页讲解

何春雷鼓教学新概念第12页讲解

何春雷鼓教学新概念第12页讲解
摘要:
1.何春雷鼓教学新概念第12 页的主要内容
2.何春雷鼓的教学特点
3.鼓的教学价值
4.鼓的教学新概念对传统鼓教学的改进
正文:
何春雷鼓教学新概念第12 页主要讲解了鼓的教学新概念。

何春雷鼓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强调快乐学习,通过学习鼓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其教学价值不言而喻。

学习鼓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培养他们的音乐细胞,同时还能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

何春雷鼓的教学新概念对传统鼓教学进行了改进。

他提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过于强调技巧的学习。

他认为,只有当学生对鼓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鼓,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的价值研究
作者:赵梦莎刘甜涂尊艺李艺萱仝帆
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3年第7期
文/赵梦莎刘甜涂尊艺李艺萱仝帆
鼓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它的产生及其发展,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之后,不仅以其丰富
的资源、多样的形式延伸和丰富了人们的历史,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抒发着人们的内心情感,而且已成为人民群众节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

“鼓”字,三千年前殷墟甲文即有载录,其字形有一个产生和演变发展的过程,“壴”字
是稍早期的字,“鼔”字是稍后的字,最后才有“鼓”字。

“鼓”字的含义,初指打击乐器“鼓”,后又扩展至演奏乐器之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豫北地区鼓
民俗存在与延续的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

这些具有典型豫北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被推向了历
史舞台的边缘,甚至有被湮灭的危险,充分发掘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对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鼓这一体现民族性格的文化形式具有
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鼓的历史文化价值
鼓,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流传与演变,最终成为当今的现存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说,几千年
来的文化流传,像一条条江河一样,汇集了千百万人的智慧,经过了无数次的加工与创造。


过逆向考察的方法,我们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代文化的起源,通过这条纽带我们可以间接地
解读很多蕴含其中的生活信息、历史文化信息等等。

与众多文化种类一样,它没有文本记录,
即使偶尔有记录,也不是活生生的音乐,只是一种符号。

而蕴含其间的文学、美学、民俗学等
具有相当珍贵的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鼓在世界各地各民族的音乐活动中都发挥着相似的作用。

在非洲,节奏是人们音乐的主题,最能够直接表现这一主题的就是鼓,因此鼓是非洲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

各类鼓的形态、大小、制作材料、演奏方式都不同,而且在不同地区、不同部落、不同场合所使用的鼓也不尽相同。

二、鼓的艺术价值
鼓,一方面是人们生活、劳动、娱乐的载体之一,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内涵;另一方
面也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从表演形式看,鼓和锣即是战场上常用的鼓舞士气、统一号令的工具;其次,从表
演内容来看,大部分内容表现的是对英雄祖先的崇拜和歌颂。

同时,它也是众多民间音乐艺术
形式中的一个分支,所以在对其进行具体的、系统的研究中,我们不但可以发现这种艺术形式
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可以发现其他相关艺术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对于解读其他艺术形式的内涵,具有非常难得的参考意义。

鼓,最初在乡村、田间得以传承,它具有特定的人群和实用范围,反映特定人群的内心世
界和生活世界。

鼓作为一个乐器载体,结合农事揉合说唱艺术,形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现代社
会的迅速发展,使得这种载体形式面临着消失的窘境。

在纵向研究方面,可以依据现存的这种艺术形式追溯其往常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功能作用,甚至在整个艺术文化领域中的发展。

这些对于解读这种艺术体系的发展、演变,对于完善整个文化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通过分析可知,尽管鼓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在新时代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遇,但是它所提供的历史价值、语言信息价值、艺术形态发展的价值等都具有非常难得的参考意义。

三、鼓的健身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一些机器替代了劳动者,人们的运动能力下降。

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强身健体便成为人们的首要需求。

击鼓作为民间传统项目,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具有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的作用。

开展贴近鼓民俗的体育运动项目,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不需大量经费开支,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课堂练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的手脑并用、思维想象和创造力,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

教学中练习者可以通过与同伴的默契配合,结合鼓声,融入走、跑、跳、呐喊助威等动作,使旋鼓舞活灵活现、虎虎生威。

通过鼓,发扬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展示共同进取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使旋鼓舞这一民间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

要有针对性地把一些优秀的鼓舞资源在部分学校以体育教育的形式组织开展,并加以改革创新,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民俗文化,增强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丰富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内容,并延续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精神,为广泛实施全民健身运动奠定基础,这对传承历史悠久的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系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项目“豫北群鼓文化调查与研究”的中期成果;河南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10476002)】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