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解析版)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七章 折线统计图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七章 折线统计图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七章折线统计图【知识点归纳总结】1. 单式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折现统计图制作步骤:(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2)画出横、纵轴:先画纵轴,后画横轴,横、纵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3)描点、连线: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经典例题】例1:如图,电车从A站经过B站到达C站,然后返回.去时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72千米.分析:从统计图中可知电车从A站到达B站用了4分钟,并在B站休息了1分钟,从B站到达C站用了5分钟,所以电车从A站到达C站共行驶了4+5=9(分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从A站到C站的距离;电车在C站休息了3分钟,从第13分钟开始行驶到第19分钟返回A站,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得出答案.解:48×(4+5)÷(19-13),=48×9÷6,=72(千米);答:汽车从C站返回A站的速度是每小时行72千米.故答案为:72.点评: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和“速度=路程÷时间”即可作出解答.2. 复式折线统计图1.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2.折线图特点: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以用来作股市的跌涨和统计气温.3.作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般用于两者之间比较,主要作用还是看两者之间的工作进度和增长.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有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4.区别: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差最大的是多了一条线,和第二个单位,但仍然能看出他的上升趋势.【经典例题】例1:哥哥和弟弟周末分别骑车去森林动物园游玩,下面的图象表示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请根据哥哥、弟弟行程图填空.①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②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分析:此题是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可知,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观察统计图可得出弟弟行驶的路程为30千米,时间为3:40-2:00=100分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解决问题.解: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3:40-2:00=100(分钟),30÷100=0.3(千米);答: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故答案为:正;0.3.点评:此题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成正比例的意义.【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是张璐某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成绩.如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A.①B.②C.③D.④2.如图是小明每天上学走的路程统计图,那么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千米.A.5B.2.5C.103.甲和乙在一次赛跑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①甲比乙先出发②甲比乙先到终点③甲速是乙速的2倍④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A.1B.2C.3D.44.小明和小英一起上学.小明觉得要迟到了,就跑步上学,跑累了,便走着到学校;小英开始走着,后来也跑了起来,直到校门口赶上了小明.下列4幅图象,()幅描述了小英的行为.A.B.C.D.5.某日,淘气家的室内气温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B.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C.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6.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个图象的是()A.斑马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比例B.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D.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7.如图是吴先生国庆节开车从深圳回老家F市的过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F市距离深圳640kmB.9:00﹣10:00车速最快C.14:00﹣15:00行驶了60kmD.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20分钟8.“龟兔赛跑”中,骄傲的兔子自认为遥遥领先就在途中睡了一觉,醒来时才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最终乌龟先到了终点…下列各图与故事情节相符的是()A.B.C.二.填空题(共6小题)9.如图是一辆汽车与一列火车的行程图表,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千米;(2)火车停站时间是分钟;(3)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汽车比火车早到分钟.10.如图是航模小组制作的甲、乙两架飞机在一次飞行中时间和高度的记录.(1)乙飞机飞行了s,比甲飞机少飞行了s.(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m,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11.观察如图回答问题:(1)这是一幅统计图.(2)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立方米的水.(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立方米.12.菊花牌感冒冲剂零售价为20元,两次降价后分别为18元和15元.用下面两幅图来表示药价的变动情况.(1)你觉得哪一幅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A.A B.B(2)如果在两次降价中,感冒冲剂类药品的平均下降幅度为30%,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不是很大?.A.是B.不是13.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小明家4个月水费统计图(1)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元.(2)A月的水费比C月少%.(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元.14.看图并解答问题.如图是小强和小刚两位同学参加800米赛跑的折线统计图.(1)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比赛途中在米处两人并列.(2)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秒.(3)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米.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如图图是小林同学放学骑车回家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林前3分钟与后3分钟骑车的平均速度和所走的距离相同..(判断对错)16.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判断对错)17.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判断对错)18.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判断对错)19.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判断对错)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如图是某便利店两种品牌的纯牛奶1﹣6月销售情况统计表.月份123456销量甲202535405055乙151820161210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如果你是便利店经理,下月你准备怎样进货?为什么?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小华骑自行车到6千米远的森林公园去游玩,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1)小华几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几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几分.(3)返回时用了几分.22.下面是莱商场去年上半年服装和鞋帽销售额统计表.(单位:万元)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服装171012141816鞋帽131214111214(1)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2)比较服装和鞋帽销售情况,用一句话加以总结.23.下面是某市一中和二中篮球队的五场比赛得分情况统计图.(1)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分?(2)哪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24.某商场2018年凉鞋的销售情况如图所示.(1)第一季度共销售双.(2)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倍.(3)图中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是什么?(4)这是一幅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请你根据生活实际,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的平均数应该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所以①和④不对.张璐跳绳的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面,所以②的值应该偏低.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由图可知,④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多,所以不对;①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少,所以也不对;张璐所跳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方,所以②的值偏小一下,②错.所以应该选C.答: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③.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做题.2.【分析】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然后在学校里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少,由此求解.【解答】解: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所以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5千米.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图中折线表示的含义,得出结论.3.【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由此判断.【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答:正确的结论有3个.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对解决问题的条件,解决问题.4.【分析】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因此,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解答】解: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能力.5.【分析】A.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B.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因此,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说法正确.B.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因此,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说法错误.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因此,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6.【分析】根据图象对各选项进行依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A、因为12÷10=1.2千米,24÷20=1.2千米,…,即斑马奔跑的路程÷奔跑的时间=斑马速度(一定),所以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正比例;B、由图象可知: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由图象可知:斑马比长颈鹿跑的快,所以C选项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说法错误;D、由图象可知: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图象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7.【分析】由图可以看出:F市离深圳是640千米.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再通过比较即可确定哪个时段速度最快;开车4小时后休息的时间.【解答】解:如图各时间段行驶的路程、速度计算如下: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F市距离深圳640km,先项A正确9:00﹣10:00车速最快,选项B正确14:00﹣15:00行驶了60km,选项C正确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1小时,选项D不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拆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8.【分析】乌龟是匀速行走的,图象为线段.兔子是:跑﹣停﹣急跑,图象由三条折线组成;最后比乌龟晚到,即到终点花的时间多.【解答】C解:匀速行走的是乌龟,兔子在比赛中间睡觉;后来兔子急追,路程又开始变化,排除A;兔子输了,兔子用的时间应多于乌龟所用的时间,排除B.故选:C.【点评】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二.填空题(共6小题)9.【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知:汽车出发时的时间是7:55,行驶到15千米时的时间是8:20,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解答即可;(2)用火车开出的时刻减去到站的时刻就是火车停站的时间;(3)先求出火车停站后的时速,再减去汽车的时速即可;(4)用火车到站的时刻减去汽车到站的时刻就是汽车比火车早到的时间.【解答】解:(1)8:20﹣7:55=25分钟15÷25=0.6(千米)答: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0.6千米.(2)8时10分﹣8时=10分钟答:火车停站时间是10分钟.(3)8时25分﹣8时10分=15(分钟)(15﹣5)÷15=(千米)﹣0.6=(千米)答: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8时25分﹣8时20分=5分钟答:汽车比火车早到5分钟故答案为:0.6,10,,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的能力.10.【分析】(1)首先要明确,虚线表示甲飞机的飞行,实线表示乙飞机的飞行.由折线统计图可知,甲飞机飞行了40秒,乙飞机飞行了35秒,乙飞机比甲飞机少飞行:40﹣35=5(s).(2)由统计图可知,横轴表示飞行时间,纵轴表示飞行高度.观察可知起飞后第55秒,两折线相差2格,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折线离的最远,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虚线呈上升趋势,所以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实线呈平衡趋势,所以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解答】解:(1)乙飞机飞行了40秒,比飞机少飞行了5秒.(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5秒两架飞机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故答案为:(1)40,35;(2)15,30;(3)上升,平衡.【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1.【分析】(1)由图可知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由图知,2月份甲站供水40立方米,乙站供应20立方米,则甲站比乙站多:40﹣20=20(立方米).(3)两条折线在3月份重合,所以,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一样多;1月份两条折线距离最远,所以,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求乙站这5个月的平均供水量为:(10+20+50+70+80)÷5=46(立方米).【解答】解:(1)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40﹣20=20(立方米)答: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20立方米的水.(3)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10+20+50+70+80)÷5=230÷5=46(立方米)答: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46立方米.故答案为:复式折线;20;3;1;4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12.【分析】(1)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图B的折线下降幅度更明显,所以选B.(2)根据平均降价幅度进行计算:20×(1﹣30%)=14(元),15>14,所以降价幅度很大.所以选A.【解答】解:(1)答:我觉得图B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2)20×(1﹣30%)=14(元)15>14答: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很大.故答案为:B;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题.13.【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求法,用4个月的总水费除以4即得四个月的平均水费.(2)把C月的水费看作单位“1”,求A月的水费比C月少百分之几,就是求A月比C月少的占C月的百分之几,列式计算得:(94﹣27)÷94≈71.3%.(3)根据题意,结合正负数的意义,表示水费即可.【解答】解:(1)(27+62+94+85)÷4=268÷4=67(元)答: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67元.(2)(94﹣27)÷94=67÷94≈71.3%答:A月的水费比C月少71.3%.(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15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5元.故答案为:67;71.3;+15;﹣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14.【分析】(1)由表示小强、小刚跑的路程与时间的拆线可以看出,前400米小刚的比小强跑得快一些;到500米时小强追上了小刚,二人并列.(2)跑完800米,小强先到达终点,用时4.5分钟,小刚后到达终点,用时6分钟.小强比小刚少用6﹣4.5=1.5分钟,再乘进率60化秒.(3)小刚前2分钟跑了400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求出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的米数.【解答】解:(1)答: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小刚,比赛途中在500米处两人并列.(2)6﹣4.5=1.5(分)1.5分=90秒答: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小强,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90秒.(3)400÷2=200(米)答: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200米.故答案为:小刚,500,小强,90,200.【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分析】由图意可知,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本题错误.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看懂函数图象,根据图意进行分析.16.【分析】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由此依次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任何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都能分成多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但是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一定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以本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明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所以原题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8.【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所以本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19.【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因此,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它的特点和作用,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分析】首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顺次连接即可.(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解答】解:画图如下,(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统计图表的填补,以及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熟练掌握.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分析】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1)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1﹣1=小时=20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2﹣2=小时=30分;(2)返回时用了3﹣2=小时=30分,据此解答.【解答】解:(1)1﹣1=(小时)小时=20分答: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20分.(2)2﹣2=(小时)小时=30分答: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30分.(3)3﹣2=(小时)小时=30分答:返回时用了30分.【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进行解答.22.【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即可.(2)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分析服装和鞋帽的销售情况即可.【解答】解:(1)统计图如下:(2)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服装的销售量变化幅度较大;鞋帽的变化较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3.【分析】(1)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第二场比赛中,一中得48份,二中得53分,用二中所得的分数减一中所得的分数.(2)第一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即可看出,第四场表示一中、二中分数的占之间的距离最大,说明此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解答】解:(1)53﹣48=5(分)答: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5分.(2)第四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24.【分析】(1)1、2、3月份各月凉鞋的销售双数已知,三者相加就是第一季度共销售凉鞋的双数.(2)用7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除以5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3)由统计图即可看出,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温带,7月份气温最高.(4)8月份开始气温开始下降,凉鞋的销售量也会明显减少,要少于6月份的销售量,9、10月份更低,111月份开始估计停止销售.据此即可完成这幅统计图(答案不唯一).【解答】解:(1)20+30+50=100(双)答:第一季度共销售100双.(2)500÷200=5答: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5倍.(3)图中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7月份气温最高.(4)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故答案为:100,5,7.【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析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析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析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是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教材之一。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一、教材概述五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主要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内容,共分为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与该主题相关的各种数学知识。

1. 整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整数的概念、整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等内容。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正负概念,并掌握整数的运算规则和技巧。

2. 小数小数是五年级下册的又一重要内容。

通过对小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的介绍,学生将逐步学习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与整数的运算等。

同时,教材还通过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分数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分数的概念、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

通过实例的引导,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并运用分数解决问题。

4. 百分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百分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转化方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教材引导学生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百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数据统计数据统计是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6. 几何图形在最后一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等。

通过实际例子,学生将学习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应用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几何图形的测量和计算。

二、教材特点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 渗透能力强该教材注重将数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习。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设置灵活多样,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 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三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第三章 长方体和正方体 人教新课标版(含解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点归纳总结】1. 长方体的特征1.长方体有6个面.有三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这四个面完全相同.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按长度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垂直.【经典例题】1.长方体中至少有()条棱的长度相等.A.2B.4C.6D.8【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6个面多少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一般情况长方体的12条棱分为互相平行的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据此解答.【解答】解:长方体的12条棱分为互相平行的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答:长方体中至少有4条棱的长度相等.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及应用.2. 正方体的特征①8个顶点.②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③相邻的两条棱互相垂直.【经典例题】2.在一个正方体中,最多能找到()组互相垂直的线段.A.12B.18C.24【分析】根据互相垂直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当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据分析解答如下:垂直:AB⊥AD AB⊥BC AB⊥AE AB⊥BF;BC⊥CD BC⊥BF BC⊥CG;CD⊥AD CD⊥DH CD⊥CG;AD⊥DH AD⊥AEBF⊥FG BF⊥FEAE⊥FE AE⊥EH;CG⊥FG CG⊥GH;DH⊥GH DH⊥HE;FG⊥GH GH⊥EHHE⊥EF EF⊥FG.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垂线的定义,熟知正方体的性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六个面积之和.公式:S=2ab+2ah+2bh.(a表示底面的长,b表示底面的宽,h表示高)正方体表面积:六个正方形面积之和.公式:S=6a2.(a表示棱长)【经典例题】3.如下图,用三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100dm2,原来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50dm2,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50dm2.【分析】三个正方体一拼成一个长方体减少了4个面,减少的面积就是100dm2,可以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即100dm2除以4等于25dm2,再根据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6a2进行计算,再用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乘以3减去100dm2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解答】解:100÷4=25(dm2)25×6=150(dm2)150×3﹣100=450﹣100=350(dm2)答:原来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50dm2,长方体的表面积350dm2.故答案为:150,350.【点评】本题是一道关于立体图形的拼接问题,考查了学生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及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4.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的应用(1)长方体:底面是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做长方体.长方体的性质: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相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它的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如果长方体的长、宽、高、表面积分别用a、b、h、S表示,那么:S表=2(ab+ah+bh)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以宽再乘以高.如果把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分别用a、b、h、V表示,那么:V=abh(2)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正方体的性质: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六个面的面积相等;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可以看做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六个面积之和.如果正方体的棱长、表面积分别用a、S表示,那么:S表=6a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棱长.如果把正方体的棱长、体积分别用a、V表示,那么:V=a3【经典例题】4.礼堂里有一根用作支撑的长方体柱子,底面是一个边长为0.4米的正方形,柱子高4.5米.油漆这根柱子,求总共油漆面积的算式是0.4×4.5×4.√.(判断对错)【分析】要油漆这根柱子,两个底面接触地面和楼层,只求出每根柱子的4个侧面即可,侧面的长就是高4.5米,宽是底面的边长0.4米,代入长方形面积公式“长×宽”,然后乘4个面,即可得解.【解答】解:0.4×4.5×4=1.8×4=7.2(平方米).答:油漆面积是7.2平方米.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有关长方体计算的实际问题,一定要搞清所求的是什么,再进一步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解答问题.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体积公式:V=abh.(a表示底面的长,b表示底面的宽,h表示高)正方体体积公式:V=a3.(a表示棱长)【经典例题】5.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分析】(1)长方体的长、宽、高均已知,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bh”即可求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2(ah+bh+ab)”即可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2)这个正方体的棱长已知,根据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3”即可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根据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S=6a2”即可求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解答】解:(1)15×8×7=120×7=840(15×7+8×7+15×8)×2=(105+56+120)×2=281×2=562答: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840,表面积是562.(2)3×3×3=9×3=2732×6=9×6=54答: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27,表面积是54.【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记住并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公式.【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cm,每条棱长()A.1cm B.2cm C.3cm2.如图是用边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下列图形()是这个长方体中的一个面.A.B.C.3.用一根72厘米的铁丝正好可以焊成一个长8厘米、宽()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A.4B.5C.64.正方体有___个面,相对应的两个面______.()A.6个,大小不同,形状一样B.6,大小相同形状一样C.6,大小不同形状不同5.一种长方体盒装牛奶,从包装盒的外面量,长6厘米,宽3厘米,高12厘米.它标注的净含量可能是()毫升.A.200B.220C.2506.一个长方体的集装箱,从里面测量长12m、宽4m、高3m,如果要装一批棱长2m的正方体货箱,最多能装()个.A.12B.18C.367.一团橡皮泥,妙想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正方体.捏成的两个物体体积()A.长方体大B.正方体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8.一张长方形纸板长80厘米,宽10厘米,把它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围成一个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箱的侧面.如果要为这个长方体纸箱配一个底面,这个底面的面积是()A.200平方厘米B.400平方厘米C.800平方厘米9.有两个表面积都是6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A.90B.100C.110D.12010.把一根长2m的长方体木材平均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100dm2,原来木材体积是()dm3.A.50B.100C.500D.1000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小军在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玻璃容器内摆了一些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如图).做这个玻璃容器至少要用玻璃平方分米,它的容积是立方分米.(玻璃的厚度忽略不计)12.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个面,条棱.长方体最多有个面是正方形.13.粉笔盒的形状是,红领巾的形状是.14.在如图的长方体中,和a平行的棱有条,和a垂直的棱有条.15.手工课上,小辉把三块小正方体方木粘在一起,如图:表面积比原来减少16平方厘米,原来1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16.把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长是厘米.17.一个长方体的上面是面积为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前面是面积为3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厘米.18.有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把高增加3厘米,则体积增加立方厘米,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三.判断题(共5小题)19.长方体长和宽可以相等,长、宽、高也可以相等.(判断对错)2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它6个面的面积之和,也就是它所占空间的大小.(判断对错)21.加工一个油箱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油箱的体积.(判断对错)22.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判断对错)23.两个长方体体积相等,底面积不一定相等.(判断对错)四.操作题(共1小题)24.一个无盖纸盒的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和2厘米.图中画出的是纸盒展开图的后面和右面,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另外3个面.这个纸盒的容积是立方厘米.五.应用题(共6小题)25.五(二)班要做一个长1.5米、宽0.6米、高0.8米的长方体书架,现要在书架各边都安上装饰木条,做这个书架要多少米的装饰木条?26.两个棱长和均为18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7.在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的四个角上,分别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后,正好折成一个无盖的铁盒.如果每毫升汽油重0.75克,那么这个铁盒最多能装多少克汽油?28.用铁丝悍接一个正方体框架,一共用了180分米长的铁丝,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分米?29.一个房间长8米,宽6米,高4米.除去门窗22平方米,房间的墙壁和房顶都贴上墙纸,这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墙纸?30.明明家有一个长方体金鱼缸,长6分米,宽5分米,高4.5分米.他不小心把鱼缸的右侧面的玻璃打碎了,需要重配一块.(1)重新配上的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玻璃配好后,他往鱼缸内倒入54升水,水深多少分米?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分析】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用24除以12即可.【解答】解:24÷12=2(厘米),答:它的每条棱长是2厘米.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掌握正方体以及棱长总和公式.2.【分析】如图是用边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它的长是4cm,宽是3cm,高是2cm;据此解答.【解答】解:因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是4cm,宽是3cm,高是2cm;所以只有选项C是这个长方体中的一个面.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长方体面的认识,确定出长宽高是关键.3.【分析】用一根72厘米长的铁丝正好可以焊成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就是72厘米,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用棱长总和除以4减去长和高,即可求出宽.据此解答.【解答】解:72÷4﹣(8+4)=18﹣12=6(厘米)答:宽6厘米.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的灵活运用.4.【分析】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据此解答.【解答】解:正方体有6个面,相对应的两个面大小相同形状一样.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正方体特征的掌握.5.【分析】根据同一个容器的体积一定大于它的容积,首先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把数据代入公式求出这个牛奶盒的体积,进而确定它的容积.【解答】解:6×3×12=18×12=216(立方厘米)216立方厘米=216毫升所以它标注的净含量一定小于216毫升.答:它标注的净含量可能是200毫升.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体积(容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6.【分析】用长方体集装箱的每条棱的长除以正方体的棱长,然后用去尾法取整数,再相乘就是最多能装的个数.据此解答.【解答】解:12÷2=6,4÷2=2,3÷2≈1,6×2×1=12(个).答:最多能装12个.故选:A.【点评】本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走出用长方体的体积除以正方体的体积就是能装个数的误区.7.【分析】根据体积的意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由此可知: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捏成正方体.这两次捏成的物体的体积相比较一样大.【解答】解: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捏成正方体.只是形状变了,但体积不变,所以这两次捏成的物体的体积相比较一样大.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体积的意义.8.【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把这张长80厘米,宽10厘米的纸板对折、再对折.打开后,围成一个高10厘米的长方体纸箱的侧面,也就是这个长方体纸箱的底面边长是2厘米,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解:80÷4=20(厘米)20×20=400(平方厘米)答:这个底面的面积是400平方厘米.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以及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9.【分析】两个表面积都是6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比原来两个正方体减少了2个面,那么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体10个面的面积,所以先求出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然后即可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解答】解:60÷6=10(平方厘米)10×10=100(平方厘米)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故选:B.【点评】此题解答关键是理解两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会减少2个面,由此即可解决问题.10.【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把这根长方体木材平均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的是4个截面的面积,由此可以求出长方体的底面积,再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sh,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解:2米=20分米,100÷4×20=25×20=500(立方分米),答:原来木材的体积是500立方分米.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注意长度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分析】通过观察图形可知,这个玻璃容器的长是4分米,宽是3分米,高是5分米,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ab+ah+bh)×2,由于玻璃容器无盖,所以只求它的5个面的总面积,根据长方体体积(容积)公式:V=abh,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解:4×3+4×5×2+3×5×2=12+40+30=82(平方分米)4×3×5=60(立方分米)答:做这个玻璃容器至少要用玻璃82平方分米,它的容积是60立方分米.故答案为:82、6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体积(容积)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关键是熟记公式.12.【分析】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其余四个面的面积相等,形状完全相同.【解答】解:根据分析可得: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长方体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故答案为:6,12,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长方体的特征,要正确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平时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13.【分析】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这四个面完全相同,所以粉笔盒的形状是长方体;三角形的含义:由三条边首尾相连围城的图形,所以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粉笔盒的形状是长方体,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故答案为:长方体,三角形.【点评】明确长方体和三角形的特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4.【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12条棱分为三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且互相平行,据此解答.【解答】解:如图:和a平行的棱有3条,和a垂直的棱有4条.故答案为:3、4.【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及应用.15.【分析】通过观察图形可知,把三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16平方厘米,表面积减少是小正方体4个面的面积,由此可以求出小正方体一个的面的面积,根据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6a2,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解:16÷4=4(平方厘米)4×6=24(平方厘米)答:原来1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故答案为:24.【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以及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16.【分析】长方体所有的棱长之和就等于铁丝的长,再根据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用棱长和除以4,求出长宽高的和,再减去宽和高,即可求出长方体的长,列式解答即可.【解答】解:48÷4﹣2﹣1=12﹣2﹣1=9(厘米)答:这个框架的长是9厘米.故答案为:9.【点评】此题考查了长方体棱长和公式的灵活运用,知道长方体所有的棱长之和就等于铁丝的长是解题的关键.17.【分析】一个上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它的上面面积是25平方厘米,可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用30除以5,可求出这个长方体的高,再根据长方体表面积公式S=2(ab+ah+bh)计算即可.【解答】解:因这个长方体的上面是正方形,且面积是25平方厘米,可知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5厘米.30÷5=6(厘米)5×5×2+5×6×4=50+120=170(平方厘米)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170平方厘米.故答案为:170.【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求出这个长方体底面的边长和它的高.然后再根据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18.【分析】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表面积公式:S=(ab+ah+bh)×2,高增加3米,体积增加部分是以原来的长、宽为长、宽高是3厘米的长方体的体积,即(12×8×3)立方厘米,表面积增加部分是长12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4个侧面的面积,即(12×3×2+8×3×2)平方厘米.【解答】解:12×8×3=288(立方厘米)12×3×2+8×3×2=72+48=120(平方厘米)答:体积增加288立方厘米,表面积增加120平方厘米.故答案为:288、12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表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三.判断题(共5小题)19.【分析】长方体有6个面,有三组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它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这四个面完全相同.据此解答.【解答】解:由长方体的特征可知,长方体发的长、宽、高三个量中可以有两个量相等,不能三个量都相等;所以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根据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进行解答即可.20.【分析】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意义,长方体的6个面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的意义及应用.21.【分析】根据油箱的特点,加工一个长方体油箱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由此判断.【解答】解:加工一个油箱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油箱的表面积,而不是体积;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根据物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含义可知:加工一个长方体油箱要用多少铁皮,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油箱所占空间的大小是指油箱的体积,油箱内能容纳油的体积是指油箱的容积.22.【分析】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可以看作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解答】解: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因此正方体可以看作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故答案为:√.【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长方体包括正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23.【分析】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sh,长方体的体积是由底面积和高两个条件决定的,由此可知:虽然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但是这两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不一定相等.据此判断.【解答】解:长方体的体积是由底面积和高两个条件决定的,虽然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但是这两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不一定相等.所以,两个长方体体积相等,底面积不一定相等.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应用.四.操作题(共1小题)24.【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据此画出其他三个面.根据长方体的容积(体积)公式:V=abh,把数据代入公式解答.【解答】解:作图如下:4×3×2=24(立方厘米)答:这个纸盒的容积是24立方厘米.故答案为:24.【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长方体展开图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容积(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五.应用题(共6小题)25.【分析】根据长方体的特征,12条棱分为互相平行的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由题意可知,求做这个书架要多少米的装饰木条,也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由此列式解答.【解答】解:(1.5+0.6+0.8)×4=2.9×4=11.6(米)答:做这个书架要11.6米的装饰木条.【点评】此题属于长方体的棱长总和的实际应用,根据长方体的棱长总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26.【分析】根据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8厘米,由此可以求出正方体的棱长,根据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S=6a2,把数据代入公式求出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减少了正方体的两个面的面积,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18÷12=1.5(厘米)1.5×1.5×6×2﹣1.5×1.5×2=2.25×6×2﹣2.25×2=13.5×2﹣4.5=27﹣4.5=22.5(平方厘米)答: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22.5平方厘米.【点评】此题主要考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公式、表面积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27.【分析】求铁皮盒的容积,需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形铁皮的长与宽各减去2个正方形边长即长方体的长与宽,高是5厘米,根据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代入公式列式解答求得铁皮盒的容积,再乘0.75就是铁盒最多能装多少克汽油.【解答】解:(40﹣5×2)×(30﹣5×2)×5=30×20×5=3000(立方厘米)=3000(毫升)3000×0.75=2250(克)答:这个铁盒最多能装2250克汽油.【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及其计算,关键要理解铁皮盒的长与宽.28.【分析】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由此可知:用焊这个正方体需要铁丝的长度除以12即可求出正方体的棱长,据此列式解答.【解答】解:180÷12=15(分米)答: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5分米.【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正方体的特征,以及正方体棱长总和公式的灵活运用.29.【分析】长方体有6个面,在房间的墙壁和房顶都贴上墙纸,贴墙纸的面是上面,前后面和左右面,就是求这5个面的面积和是多少,然后再减去门窗的面积就是这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墙纸.长方体的长、宽、高已知,用长×宽=上面的面积,用长×高×2=前、后面的面积,用宽×高×2=左、右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再减去门窗的面积即可解答.【解答】解:8×6+8×4×2+6×4×2﹣22=48+64+48﹣22=138(平方米)答:这个房间至少需要138平方米大面积的墙纸.【点评】解答有关长方体计算的实际问题,一定要搞清所求的是什么,再进一步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解答问题.30.【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打碎右侧玻璃的长是5分米,宽是4.5分米,可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 =长×宽进行解答即可;(2)根据长方体体积公式:长方形体积=长×宽×高,因此可用鱼缸内的水的体积除以分别除以长方体的长、宽即可得到水深.【解答】解:(1)5×4.5=22.5(平方分米)答:重新配上的这块玻璃的面积是22.5平方分米;(2)54升=54立方分米54÷6÷5=1.8(分米)答:水深1.8分米.【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长方形面积公式和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灵活应用,解答时分清右侧面长方形的长、宽,然后再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解答.。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教材解读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 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 要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时要切实把握好“图形旋 转”的具体目标及其要求的“度”。
1
图 形 的 运 动 (三)
旋转的含转90° 例3
解决问题
2 应用。
3
教学重点
理解旋转的含义,把一个简单图形旋 转90°,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 的图形以及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
PART 04
例题解析
4
主题图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 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引出图形的 旋转运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 值和美学价值。
“分析与解答”展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先在右图中找出对应的卡片,标上序号,再分 析每张卡片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先完成图案的 构成,再进行图形的运动。其中每张卡片的运 动可以有不同的方案,如①号卡片可以先旋转 摆正形状,再平移到相应的位置,也可以先平 移再旋转。
“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
例3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 90°后 的图形。 教材借助前面图形旋转的特征,让学生交流 讨论,逐步引出画图的方法。只要找到三角 形的另两个顶点的位置,就能确定这个三角 形。根据旋转的特点,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 距离不变,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的夹角 都是90°,确定出顶点的位置。具体的操作让 学生自主完成。
5
04 注意知识和科学性
这部分知识虽然不要求用精确的语言描述图形旋转的 特征,但也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 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 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同时,也要避免学生在操作和 画图时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拨云见日,让教材的精髓熠熠生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分析)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老师的第一基本功。

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今天我将从新课标基本要求、编者意图和编写体例、教材内容及知识体系、教学策略与建议以及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五个方面解说本册教材。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基本要求(一)学科定位及基本特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学科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本册内容标准及要求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解读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

在本册中包含的内容有:1、轴对称 2、旋转 3、欣赏与设计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要求(1)用折纸等方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

(3)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单元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在探索、实践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探索图形成轴对称和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4、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或旋转90°。

三、新旧教材的对比1、拓展轴对称的内涵,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具有的特征。

2、本单元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3、通过大量的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

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

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1、二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对称,会画一些简单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定义、基本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于分数的定义和基本运算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使学生掌握真分数、假分数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真分数、假分数的判断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解析新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已经使用了一个学期了,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受到了新教材的确是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内容的安排更科学、更合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那么,下册的教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就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一些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得更全面,更准确。

如:在出示长方体的“面、顶点和棱”时,旧教材只给出了这三个名称,而新教材还用语言叙述了什么是顶点、什么是棱,使这三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更加清晰、准确;新教材第20页有一个结论:通过观察可以知道: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在旧教材中并没有提到所有的棱长度相等,这是正方体非常显著的特征,不提是不合适的。

这让我想起了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确是把这个作为重点在考查学生,看来新教材也关注到了这个重点,因此,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

其次,新教材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增加和删减,合理地对内容进行了安排,使得教材更有条理、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章节中,前面的主题图由四幅变成了两幅,删掉了实物变成长方体的图例。

其实,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把实物抽象为图形是很简单的事情,没有必要占用大篇幅呈现;新教材第18页和第19页各少了一个问题“有什么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并不实用,因为问题比较笼统,学生难以作答,而且容易发散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在教学正方体时,新教材把原来的一道做一做的题,变成了例3中的内容。

由此可见新教材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反复强调让学生多观察、多操作。

在几名同学的对话中,还加了一句看似无足轻重的话“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而这句话恰恰提示了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紧接着下面又安排了一道动手操作的题,可以想象,这节课孩子们一定兴致盎然;在教学表面积时,旧教材的安排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有一个做一做,然后是例2,再配一个做一做,而且,例2后面的做一做是一道变式题,这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三》解析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三》解析

一、填空1.右边的三个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考查目的: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

答案:正;左;上。

解析: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时,因角度不同观察到物体的形状也不同。

从正面看时,是上下两行,下面是相连的三个正方形,上面左上角和右上角各有一个正方形;从左面看时也是上下两行,下面是相连的四个正方形,上面左上角有一个正方形,从右边数第二个正方形的上方有一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时,是上下四行,从下面数第一行在最左边有一个正方形,第二行是三个相连的正方形,第三行和第四行在最右边各有一个正方形。

2.用一些棱长为1 cm的小正方体搭建成一个几何体,从两个角度观察所得的图形如下,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最大是()cm3。

考查目的:根据三视图求几何体的体积。

答案:7。

解析:由该几何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可以分析出当几何体的体积最大时,从上面看到每层正方体的个数如下图所示。

由于小正方体的棱长为1 cm,所以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最大是7 cm3。

3.如图,再添一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小明就把图1小丽搭的积木变成了图2六种不同的形状。

(1)从左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号和()号的形状和小丽搭的是相同的;(2)从正面看,小明搭的积木中,形状相同的是()号和()号,或者是()号和()号。

考查目的: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并确定所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答案:(1)①⑤;(2)①⑤,④⑥。

解析:第(1)题通过观察图形可知,小丽搭的积木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是一行2个正方形,由小明搭的积木可得,①号和⑤号积木从左面看到的图形也是一行2个正方形;第(2)题从正面看,①号和⑤号看到的图形都是一行3个正方形,④号和⑥号看到的图形也相同,都是2层:下层2个正方形,上层1个正方形靠左边。

4.一个用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下面是它的两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要符合这两个条件,最少需要摆()块,最多能摆()块,共有()种摆法。

考查目的: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并确定摆法。

2021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解读(分析)文稿

2021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 教材解读(分析)文稿

2021人教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解读第1-4单元教材解读我们先来看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前面其他各册教材一样,主要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概率以及数学广角等几个领域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安排了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分别是第2单元的因数与倍数。

第4单元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第6单元的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材同样安排了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分别是第1单元的观察物体3、第3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第5单元的图形的运动3。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我们安排的是第7单元的折线统计图,本套教材的特色单元数学广角是第8单元安排的是找次品问题,最后结合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分别是探索图形和打电话,其中探索图形是探索涂色小正方体数量上的规律以及位置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打电话就是让学生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让学生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在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安排了三个单元,我们先来看因数与倍数,这是有关初等数论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有关整数的性质。

其中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本单元的核心,基于对概念的理解,再来探索2、5、3的倍数的特征,并由此引出质数和数的概念,这些概念也是后面学习分数的基础。

同时,数论研究中的严谨、简洁和抽象等等这些思维,也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也特别突出。

从具体到抽象的这样一个概括过程,比如有关概念的引入,以及2、5、3的倍数的特征等等,都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抽象概括的过程。

接下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在前面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且比较完整的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等等,这样一些技能。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解读引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而成,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四年级学到的知识,同时为六年级升入初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材解读将详细分析教材的结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建议等方面,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教材结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1. 分数乘法2. 分数除法3. 圆4. 比例5. 统计与概率(一)6. 几何图形7. 方程8. 数学广角每个单元都包含了若干个小节,每个小节后面都有相应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分数乘法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法的应用等。

2. 分数除法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分数除法的应用等。

3. 圆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圆的基本知识,包括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比例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知识,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应用等。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统计与概率(一)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几何图形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梯形的性质等。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方程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知识,包括方程的定义、方程的解法、方程的应用等。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数学广角本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观察物体》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在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即根据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包括从给出的一个或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根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及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小学阶段观察物体分三个阶段进行编排。

首先,帮助学生从直观观察立体图形,头脑中建立表象,能够根据直观立体图形进行想象;进而,分辨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图;进一步,由建立的几何直观进行空间想象,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图形。

这样按梯度编排,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课标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观察物体”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

因此,在实施具体教学时,应始终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细读上述课标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整体把握教材结构,循序渐进的落实教学目标在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观察与认识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学段: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简介
本文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了分析。

教材共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了多个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以下是对每个单元的简要分析。

单元一:计算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四则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并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单元二:数与式
本单元介绍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将学习如何将数表示为数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单元三:图形和解决问题
本单元引入了各种各样的图形,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学生将学习如何辨认和描述这些图形,并通过解决与图形相关的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

单元四:数据和统计
本单元教授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方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数据图表的绘制,并使用图表来进行数据分析。

单元五:应用题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的应用题来测试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生将解决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

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逐步引导和练习,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实际情境中。

本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全册各单元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是学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一阶段,学生们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篇文章将对全册各单元的教材进行详细解析。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要概念包括: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立体图形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

通过实践活动和实例,使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第二单元:简易方程本单元引入了简易方程的概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重要概念包括:等式、方程、未知数、解方程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并能够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

重要概念包括:因数、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等。

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概念,提高数学能力。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性质,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重要概念包括:分数、分子、分母、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概念,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理解其基本性质,能够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重要概念包括:长方体、正方体、棱长、表面积、体积等。

通过实物观察、实践活动和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这些概念,提高立体几何的认知能力。

第六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能够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并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数学知识的学习。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小数、分数、比例、方程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二、知识体系与结构本册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编排。

首先介绍了小数的概念和性质,然后介绍了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接着介绍了比例的概念和运用,最后介绍了方程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这些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使得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知识点解析本册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小数、分数、比例、方程等。

其中,小数的概念和性质是本册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巩固和提高。

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运用也是本册的重点之一,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也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方程的概念和求解方法是本册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掌握。

四、能力要求与培养本册教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包括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等。

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数学观点和思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包括小数的概念和性质、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运用、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以及方程的概念和求解方法等。

其中,小数的概念和性质、分数的计算方法和运用以及方程的概念和求解方法等是本册的难点之一,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巩固和提高。

另外,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也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

教材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内容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因数与倍数,在前面学习整数及其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教学初等数论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材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的加法、减法,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 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1.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 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 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四、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改进认识分数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 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 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5. 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五、教材中不好把握和处理的问题1、图形的变换:①以前在二上册教材中已经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和概念,五下册教材中出现这个内容,一是会找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另一个就是画轴对称图形。

但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醒学生注意,“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反映一个图形的特征,后者是反映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

如一幅图画是轴对称图形,但不能说人的左手和右手是轴对称图形,而应该是轴对称关系。

②第一单元中的旋转就学生而言,理解地难度相对比较大,旋转的方向一般都能看出来,关键是在一个具体的图形中旋转的角度怎么去让学生理解,它不像教材例3和例4中给的一个钟面图和一些画好的方格,这些都是些学生能实际接触、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如果只单纯地给你一个图形怎么去把握?而且教材中只讲述了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后得到的图案,但在具体的作业习题中出现了大量的组合图形(如俄罗斯方块图)如何旋转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③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里的教学内容,我们都缺乏这方面的数学知识。

必须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如上课时很多学生提到的汽车行驶是一种平移现象,但有的学生说车轮是旋转现象,我们就必须跟学生讲清楚:汽车行驶时,如果把汽车看成一个整体,其运动是平移。

如果只研究车轮的运动,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旋转,一种认为平移并旋转。

2、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中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教材中无求棱长之和这一内容,但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如给一个盒子的棱角包边就涉及到求棱长之和的内容,我们有没有必要让学生求?3、P83页的“你知道吗”中提到互质数的概念,在老教材中是以新知识和必掌握知识的形式呈现,新教材不作重点强调,只是作为课后辅助掌握知识,我认为不妥,必须跟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互质数的概念。

4、《统计》这一单元中在以前学习过平均数、中位数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个新的内容:众数,它是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重点是要理解众数的作用: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最后还要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比较与分析,让学生知道几种数的区别与联系。

5、《数学广角》中涉及到生活中用最快的速度称重找异品的问题,作为学生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设计成一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再充分感知。

六、教材变化及教学注意问题目前我们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对比以前的教材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内容上新增了图形的变换、众数、打电话、找次品。

关于这些内容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图形的变换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力。

教学建议: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

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二、众数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些统计量的意义如平均数、中位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教材在编排本内容时,注意通过对比来认识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教学建议: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并鼓励学生进行评议,从而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自的不同特点,由此理解众数的意义。

2、重视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上述三个量的联系与区别。

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的问题中究竟采用那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几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三、打电话“打电话”这个综合应用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1、除了教材提供的这个实际问题,教师也可以创设其他类似的情景,但是要注意人数的数据不要太大,会对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案带来一定的困难。

2、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分组设计方案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竞争机制激励学生设计出最佳的方案。

3、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思考: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就少呢?如果学生汇报的方案中有不同的分组方案,可以马上从这些分组方案的对比中找到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