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生态城市实例

中国生态城市实例

中国生态城市实例中国生态城市实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了许多挑战,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推动建设生态城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您介绍一些中国生态城市的实例,以展示中国在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1. 南京紫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中国最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区域以其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并致力于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南京紫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基地。

2. 天津生态城: 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是中国第一个全封闭的生态环境示范区。

该城市采用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策略,比如节能建筑、雨水收集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等,旨在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天津生态城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为其他中国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3. 深圳前海自贸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深圳前海自贸区注重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该区域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建设以低碳、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现代化城市。

通过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加强生态保护和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深圳前海自贸区在可持续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这些例子只是中国众多生态城市的冰山一角。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许多重要项目和政策。

这些努力的目标是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结回顾:在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城市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努力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重要的是,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改善环境质量,更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等措施,中国的生态城市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树立了榜样。

城市生态建设实习报告6篇

城市生态建设实习报告6篇

城市生态建设实习报告城市生态建设实习报告精选6篇(一)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背景城市生态建设是指通过改善城市环境、保护生态资源,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次实习是为了深入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方法,提升自己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实践能力。

实习背景是在某市政府环保局参与了一项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实践。

二、实习内容和工作任务1.了解和研究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划;2.参与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包括调研、规划设计、工程施工等;3.协助收集、整理和分析城市生态建设相关的数据和资料;4.参与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

三、实习过程及感受在实习期间,我首先研究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划,了解了该市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目标和要求。

接着,我参与了一个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协助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工作。

通过实践,我深入了解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和方法,对于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习中,我还参与了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包括策划和组织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材料等。

通过这些工作,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传达城市生态建设的理念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对城市生态建设的认知和支持度。

四、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实践能力,还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我了解了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规划,掌握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学会了如何进行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如何进行城市生态建设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

在实习中,我还接触到了许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拓宽了自己的眼界。

五、实习总结与建议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城市生态建设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实践能力。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思考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思考

关于园林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摘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客观要求。

本文就如何建设园林生态城市谈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园林;生态城市;建设0.引言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目的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协调统一。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客观要求。

本文就如何建设园林生态城市谈几点思考意见。

1.园林生态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1.1因地制宜每座城市的生态条件都各俱特点,所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应该因地制宜,创造自身城市的特色,选育本地特产的乡土树种为本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按照乔木、灌木、草本结合的原则,大面积地推广种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乔木、灌木、草本多层森林植被的立体绿地,增加空间绿量,降低管理成本。

而不顾各地的自然和气候条件,过分地强调奇花异草,盲目将南树北移,照搬异地和他国种植模式,其结果是生态和景观功能达不到保证,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1.2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处于顶级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的平衡,从而系统的生态效益最佳。

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应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与自然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等。

1.3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循环过程作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即人为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景观,以确保城市景观的完整性。

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以下是一些建议: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在建设生态城市之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

这些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质量。

2.加强生态保护: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同时,需要采取措施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

3.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同时,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能源消费的绿色化。

4.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能效和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需要加强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5.提倡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

需要鼓励市民采用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机动车排放的污染。

6.建立生态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制度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推行生态标签和认证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

7.提高公众参与度: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需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之,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注重规划、生态保护、绿色经济、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生态管理制度和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以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为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南京在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一、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

在过去的几年里,南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南京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园区,吸引了众多优秀的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此外,南京还积极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注重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型城市要实现现代化建设,人才是关键。

南京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致力于打造创新型城市。

南京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还通过各种政策和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南京工作和创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同时,南京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实践,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三、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城市规划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

南京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便利性和宜居性。

南京的城市规划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力求打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京建设了一批高速公路、地铁、桥梁等交通设施,大大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此外,南京还加大了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建设的力度,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南京注重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南京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在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社会救助等方面,南京不断完善制度和机制,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南京还注重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诚信建设相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南京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方面,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政策文件,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南京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城市绿地面积逐年增加,环保措施得到加强。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1. 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尤其是空气和水质污染;
2. 城市建设速度过快,土地资源消耗严重;
3.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大量车辆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4.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尚未达到最佳状态;
5. 绿色生产和消费水平较低。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1.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控工业和交通领域的污染排放,加强空气和水质治理;
2.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建设,保护土地资源;
3.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鼓励市民减少使用私车,提高城市交通的便利性和绿色性;
4.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引导,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通过上述对策的实施,南京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将能够进一步提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变革之一,同时城市变革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城市生态化建设成为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本文将就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加快推进绿色出行交通是一座城市发展必需的重要方式,但也是污染城市、加重环境压力的主要渠道。

城市绿色交通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城市道路的绿化以及温馨的人-车-自行车共享道是发展城市绿色交通的相对重要体现。

目前在一些城市,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相分离,同时还有专门的电动车专用道,这些措施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城市绿色交通旨在推进低碳出行,通过发展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方式,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高排放、高污染汽车等方式来实现。

从国外的一些城市而言,一些城市通过发放自行车、暂停发放机动车等的形式,来调动市民低碳出行意识,这种形式具有较高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值得借鉴。

二、加强生态公园共享城市一般离不开繁华的市中心和繁杂的生活区,这些地方通常都是人们生活的重心。

找到人们愿意去的公园和生态洽谈窍门是推进城市绿色化的好方法。

城市公园作为绿色生态系统的缔造者和和谐社会的缔造者,为人们提供了放松、享受生态风光的场所,并成为了推进城市绿色化的重要方式。

城市生态公园建设的思路应采取开放与共享的方式,除了设立学术公园、科教园、旅馆公寓等设施,还应设置享受假日的场地,包括文件展览、草地艺术家沙龙、文艺之地等,让公园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经济带动力。

三、加强城市水生态修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水生态系统被破坏,许多河流和水库被损坏,污染物和化学物质也污染了城市水流。

为了恢复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水生态修复必不可少。

具体而言,城市水生态修复应采用土地、水的复合工程方式来恢复城市湿地和水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植入湿地植物、水生植物等,进而调节城市水景和生态环境。

同时,通过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改善违建危旧河道、湖塘、水库、公园等场地中的水环境。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方面:
1 城 市规 划 和 城 市建 设 中没 有 明确 的指 导 思 .
想 和 发 展 目标 , 生 态 建筑 规 划缺 乏核 心 的设 计 理
念 。在城 市化 过程 中片面 追求 经济 效益 ,无视 生态
式 、并 非真 正全 面和完 整 的实行等 ,都是 当前我 国 生态 城 市建设 亟待 解决 的 问题 。
此 外 ,城 市缺 乏对 原 有 建 设 的评 估 、 维护 和 修 复 ,居 民的环保 意识 薄弱 , “ 公众参 与 ”只是形
观 、文 明观 的根 本转 变 ,是 人类 城市 的未来 发展 方 向 。在 生态 城 市理 论提 出到 生态城 市建 设实 践 中存 在 着 一些 问题和难 点 ,导致 到 目前为止 真正 的生态 城 市还 没有 建成 ,必 须从 多方面找 原 因 ,其 中在 理 论 层 面上 ,生态城 市理 论需 要进 一步深 化 ,在 实践 层 面如 何更好 地贯 彻等 。 当前 中国生态 城市 建设 的反思 尽 管 近 些 年 来 我 国生 态 城 市建 设 取 得 了可 喜 成 绩 ,但 仍然 存在 不少 问题 ,归纳起 来有 以下 几个
题 ,我们 认为 , 中国进行 生态 城市 建设 必须 以 “ 国
法来 改善和 创造 舒适 的建筑 环境 。 2 城 市 建 设 过 程 中 缺 乏 统 一 管 理 , 各 自为 . 政 。某些 单位为 了满 足 自身利益 ,不 顾城 市环境 的
情 ”为基 点 ,有 的放矢 ,才 能取得 良好 效果 。 中国
生态 聚 焦
强 态 市 设 思 生 城 建 的 考
郭 新 志
生 态 城 市 是 人 类 城 市 建 设 思 想 从 生态 失 落 向
生态 觉醒 、生态 自觉 演进 的结 果 ,反 映 了人 类价 值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生态建设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生态建设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生态建设近年来,生态城市成为了人们越来越热衷的城市发展形式。

什么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基础、以循环为核心的城市,是一种更加环保、经济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这一发展趋势源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绿色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详细介绍生态城市的城市绿色和生态建设。

一、城市绿色建设城市绿色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色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促进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下面,我们将从城市规划、绿化植物、水系设计、建筑节能和减排等方面来介绍城市绿色建设。

首先,从城市规划方面来看,城市规划的绿色要素是城市绿色建设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中,绿化空间、生态廊道等绿色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规划的属性化就意味着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以此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绿化植物也是城市绿色建设的重要组成。

在城市中添加绿化带和植物,除了美化环境,还能提高空气质量,并且有利于保持城市水源、降低城市噪音、净化水质等。

在新加坡生态城市建设中,当地政府将“城市森林”定义为“一个人口密度高的现代城市,有很多绿色的而且温馨的人居环境。

”借用新加坡的表述,我们可以理解在绿化工程中,城市要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汇集雨水,减缓下雨过程所引起的污染。

水系设计也是城市绿色建设的一部分,针对城市排水不畅问题,我们可以提出建立人工河道、开挖城市水道、引入自然河道等多种措施。

在荷兰罗特尔丹市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当地政府将重点放在城市水系的设计和规划上,将城市内部的河流与周边地区的湖泊、河道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与舒适度。

建筑节能和减排是城市绿色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技术,可以大幅降低城市能耗和排放。

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生态城市建设中,当地政府大量采用绿色建筑、节能灯具等技术,大大降低了城市的能耗和碳排放。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和挑战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和挑战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和挑战近年来,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

生态城市建设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弥补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然而,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和挑战不容忽视。

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是技术难题。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智慧城市系统,实现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这需要大规模投入研发,建设城市感知网络、智能交通系统、智慧能源管理等基础设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二是资金难题。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投入,需要建设生态绿化系统,建设节能环保的公共设施,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在城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如何确保资金的来源和管理,成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三是市场难题。

在市场化的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需要遵守市场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考虑市场风险和应对策略。

同时,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思考如何让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的挑战之一是城市根基问题。

城市自然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如地质、环境、水源、交通等,都影响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

如何在合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城市的环保水平和生态价值,是生态城市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难题。

生态城市建设的挑战之二是社会接受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需要公众理解、支持和认可。

在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大众进行环保意识的转变,思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总的来说,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全方位的参与与合作。

面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和挑战,需要站在全球城市发展的高度,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综合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探索符合本地特色和实际的生态城市建设路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实习总结报告

城市生态实习总结报告

城市生态实习总结报告一、实习概况1.实习目的: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同当地居民或公园游客的交流,增进我们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城市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以及了解人们对于环境的真正需求。

2.实习路线及内容:20XX年4月5日,早八点,在北大逸夫二楼前集合出发,经图书馆至燕南园,停留进行观察调查;经静园至翻尾石鱼;从北大西门出至蔚秀园及承泽园,解散进行调查;在海淀公园调查后,经六郎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京密引水渠,从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沿昆明湖南岸、颐和园北岸、万寿山北坡一路观察,听取老师讲解;约14:30实习结束。

3.实习达到的目标: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自己的观察,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同实际联系起来,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有许多细节都被我们忽略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还有大文章。

通过实习,也认识了一些动植物,增加了知识。

二、实习记录1.逸夫二楼经图书馆至燕南园途中:在图书馆前回望,通往东门的那条路,左边是繁忙的建筑工地,右边是教学楼,仅有的那片可怜的草坪是看不到的。

虽还是春天的早上,但还是给人一种热的感觉。

也许因为是新建不久的,路两旁几乎没有一棵树。

北京春季多风,有时还会夹杂着工地上的土,形成一个小型“沙尘暴”,令这条路有些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要低头疾走,当然这种情况在出了东门以后也没有得到缓解。

缺乏绿色,也使这条路让人感到很暗淡,有些过于严肃。

不能说这条路上完全没有绿色,还有一片草坪。

关于它我问了问周围的同学,有的说没什么感觉,有的说它晚上还不错,还有的说刚来的时候觉得绿油油的挺好,后来就没注意了。

我觉得这和人的心情有关,刚入学当然觉得什么都好,后来也就没心情注意了,还是“低头疾走”要紧。

晚上其实是草坪里的灯好看。

这么说来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大,不如种些树,因为在地学楼前,我觉得弄成一个小型的实习场地,大家可以分辨分辨岩石,认识认识植物,比在屋子里印象要深刻。

老师还提到如何设计这条路以配合图书馆及周围景物的问习题。

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

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

4 年 间我 国的城 市化 率 仅 由 1 .% O 12
上 升到 1 .4 。 9% 9 ( )9 9 2 1 7 年至现 在 的改革 开放 阶
段 . 个 阶 段 我 国 城 市 化 率 快 速 提 这 升 0 0 城 市化 率达 到 3 2 % 。 20年 6 2 伴 随着 城 市 化进 程 的不 断 加快 .全
平 。 目前 .南 京市 内河 道 如秦 淮河 、
还 有可 能遇 上 以往未 曾面 临 的问题 。
来 了 明显 的生 态 环境 问题 .具 体 可 以分 为城 市 生 态 和 城市 环 境 污 染 两
金川 河等 河段 水 质已经 连 续 1 0多年 未 能达 到 地 表 水 V类标 准 。南 京 市
维普资讯
的生态 环境 问
e s i t e Cou s o m n h re f CO s rc i n i N ni n tu tO n aj g n
阶段 .此阶 段我 国城市 化进 程 缓慢 . 济、 社会 现 象。 市 化进 程 中人 口的 城 密集 .产 业 的集 聚 和城 市 规 模 的 扩 大给 城 市 生 态环 境 带 来 了一 系 列 的 负面 影 响…。近 年来 随着 中国城 市 化 进 程 的 明显 加快 .各地 城 市 均 出 现 了程 度 不 一 的环 境 污 染和 生 态 破 坏 问题 f。因此 如何在 城市 化进 程 中加强 生 态 环 境保 护 .确 保城 市 实 现 可 持续 发 展 成 为 了 当前 研 究 的
( )1 4 ~ 1 7 1 9 8年 的计划 经济 9 9
[ 城市规 划】
维普资讯
统退 化导 致 的水土 流 失 、荒 漠化 等 。 ( )城市化 中期 .面 临 的主要 生 2 态 问题包 括:地 表水 源污 染 、空气 质 量 下 降 :绿 地 减 少 ;固体 废 弃 物增 加 :文 化 、风 俗 的衰 退等 。 ( 3)城市 化后 期 .面 临 的主要 生 态 问题包 括 :城市 空气 质量 下降 、噪 声 污染 :生活 用水水 源 的水质 下 降、 水量 减少 :绿 地面积 不足 ;有 毒有 害 废 弃 物 增 加 ;光 、电 磁等 污染 加剧 等 。当然 .并非所 有城 市在 城市 化过 程 中的 生 态环 境 问 题均 与上 述 特 征 严 格对 应 。随着社 会 、经 济 、科 技 的 发 展 和 自然 的变 迁 .城 市化 进 程 中

新型城市治理的实践和思考

新型城市治理的实践和思考

新型城市治理的实践和思考近年来,城市管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市民的关注。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探索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以更好地解决城市面临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寻求有效的方法和思路,推动城市治理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首先,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人口聚集导致基础设施压力陡增。

其次,城市内外部资源分配不平衡,城市发展不均。

还有城市内不文明行为频频出现,城市管理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这些问题影响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需要城市管理者们进行共同探讨解决。

二、新型城市治理需要寻求的方向为了解决城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求新型城市治理的方向。

首先,城市管理者要坚持以市民为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民主、法治教育,培养市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观念,让文明和法治成为城市生活的基础。

其次,要推动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时进行。

为了经济发展,城市管理者们往往忽视生态建设带来的利益。

我们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行绿色经济理念,让城市的发展走向可持续。

最后,要建立城市管理多元化的组织结构。

城市管理者需要拥有更关心市民,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灵活应对各种非常态、紧急灾害等应急情况,增强城市管理效能。

三、新型城市治理实践案例新型城市治理不只是一种理念和思路,更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系统和模式。

有许多城市已经在实践中探索新型城市治理方法。

例如,北京市近年来在家庭垃圾分类、能源消耗和绿化等领域均有所改进。

北京市垃圾分类的制度发放分别设有“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这样的分类实践不仅有助于垃圾的环保治理,也培养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再如,南京市采用智慧城市管理方式,实现了“全场景信息化”覆盖,全面应对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的需求,包括智慧医疗、智慧公交、智慧交通等领域。

智慧城市管理的理念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运营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让更多的市民享有智能生活,促进了城市智慧化的发展。

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文章结合生态城市规划原则,通过论述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及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给出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可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原则;环境问题;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得不面临着人口剧增、交通拥堵、固体废弃物与噪声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理念,打造生态城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达到城市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如何规划设计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1 生态城市规划具体原则1.1 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当前,城市化水平还不算不高。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决定大量农业人口会进入城市,如不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势必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

确定城市人口容量时,既要考虑人口规模的合理性,又要满足未来人口增长的可能性。

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即是最佳人口规模。

1.2 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土地生态是城市生态的最基本内容,它兼具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两重属性。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的30%,合理使用和节约土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必须科学制定城市土地利用发展战略,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研究城市各地块的最佳利用功能,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和其他用地,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支撑。

1.3 合理布局城镇体系要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以中心城市为基础的城镇布局,确定区域内各城镇的规模、等级、地位、作用和职能分工,以中心城市繁荣发展,辐射带动区域内各城镇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促进区域发展生态平衡。

1.4 实施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生态城市要求城市主导产业应当是代表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与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面临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和资源短缺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指以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中心,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策略生态城市规划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针对生态城市规划,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以确保规划的实施效果。

1. 建立完善的城市环境保护体系。

城市环境保护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城市环境保护体系,来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例如建立城市环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加强市政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推动城市绿色化建设。

城市绿化是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我们需要推动城市绿色化建设,通过将绿化带到每个角落,实现城市绿色环保、「例如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增加中小型绿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打造垂直绿化等。

」3.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

城市交通是城市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通问题也是城市难题之一。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可以使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和环保。

「例如通过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鼓励非机动车出行模式,利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合理引导行车、停车等等。

」4. 保障城市水资源的供应。

城市用水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保障城市水资源的供应,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例如,开展水资源的监测和维护工作,推广节水技术,利用水资源的回收等,可以减少城市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提高城市用水的效率。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实践生态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检验和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策略。

1. 以深圳湾生态园为例,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实践。

深圳总部基地位于深圳湾畔,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形成了一座优美的生态城市。

南京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南京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南京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统一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南京市政府将不断推进城市绿化、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等各项措施,加快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国家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环境质量作为首批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南京在城市绿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未来,南京将继续加大绿化投入,以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南京市政府还将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保护理念,推进“水城共融、山城共融、林城共融”,打造绿色生态城市。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保障大气、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南京市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各项环境保护制度,积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南京市将重点治理长江流域水污染,严格实行“一江一策”要求,建设环保执法检测机构,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确保长江水质不断改善。

在大气环境治理方面,南京市将加强排放源头治理和大气污染监测,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设施建设,逐步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在土壤保护方面,南京市将严格执行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实现“滇池模式”,严禁污染企业迁出污染,防止环境跨区域污染。

三、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南京市将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制定并执行中长期节能减排规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费成本。

南京市政府还将鼓励企业采用污染物减排技术和设备,加快迈向绿色制造。

同时,在能源利用和排放产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周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实际可行的生态平衡。

四、加强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南京市政府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持农民兴业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保障乡村旅游环境质量,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五、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公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南京市政府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发扬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引导全民关注环境问题,改变不良习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思考

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思考

境污 染 和 生 态 破坏 的严 重 问题 迫 切

1
1
南 京生 态城 市 建 设的 基本 条件

需 要 社会 各 方协 力解 决

19 7 1 年联 合
1
经 济 和 社会 文 化基础
人 国教 科 文 组 织 ( U N E S C O ) 发 起 《 与 ( { 物 圈计 划 》 M A 生
B
南京是 全 国经 济 增 长最具 活力的 城市之

水 处 理 厂 从 2 0 0 0 年 的3 座 发 展 ~ J 2 0 0 5

年 的5 座$ [12 0 0 6 年 的 7 座 城 市 生 活 污

图1
南 京市 工 业
固体 废 弃 物 处 理 情 况
水集 中处 理 率 已 达 6 5

2%

集 中式 饮
用 水 水 源 地 水 质 达 标率 和 地表 水功 能

工业
南 京市 委 市 政 府 做 出 了 实施 绿 色


与城 市 生 活 用 水 可 靠 南 京 属 于 北 亚

代 城

南 京 战 略 建设 生 态 市 的 战 略 决 策


热 带 季 风 气 候 生 态景 观 多样 动 植物
. .

计 划通 过 1 5 年 ( 2 0 0 5 年


20 20
达到3

)第


次提 出 了

20 0 7
年 全 市地 区 生 产 总 值

} 生 态城 市 这



关于建立“生态城市”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立“生态城市”的几点思考
值, 是生 态城 市 规划 的重 要 内容
量 的提 高 ” 是在 整 体协调 的新 秩序 下寻 求 发展 ” 5 ) 区域 性 :
生态城 市作 为城 乡统一 体 , 其本 身 即为一 区域概 念 , 是建 立区 域平衡 基础 之上 的 , 而且 城市之 间是相 互联系 、 相互 制约 的, 只有平衡 协调 的区域 才有平衡 协调 的生 态城市 ” 就广 义而言 , 要实现 这一 目标 , 全球 必须加 强合 作 , 共享 技术
4 次, 但对 于 生态 城市 的定义 , 目前还 没有 一个统 一 明确 的界定 , 许 多专 家和学 者对 此都 发表 过各 自的见解 ; 一 些国 家还提 出 了生态城 市 发展 原 则 。 1 9 8 7 年 前 苏联 生态 学 家亚 尼科 斯基 认 为生 态城 市是 “ 按生 态学 原理 建立 起 来的 一个 社 会、 经济 、 自然 协调发 展 , 物质 、 能量 、 信息 高效 利用 , 生 态 良性 循环 的人 类聚 居 地” 。 1 9 9 2 年在 澳大 利亚 阿德莱德 召开 的第 二届 国际生 态城市 会议上 , 组 织者澳 大利亚 的唐顿 认为生 态城市 就是人 类 内部 , 人类 与 自然 之间实 现生态上 平衡 的 城市, 它 边括 了道德 伦理 和人 们对 城市进 行生 态修复 的一 系列 计划 , 远 远超 出 了“ 可持 续性 ” 这个 概 念 。 1 9 9 7 年 中国学 者黄 光宇 教授 撰 文《 田园城 市 . 绿 心城 市. 生 态城 市》 , 认 为生 态城 市是根 据生 态学 原理 , 综合 研究 城市 生态 系统 中人 与“ 住所 ” 的关 系, 并 应用生态 工程 、 环境 工程 、 系统 工程等 现代科 学与 技术手段 协 调现 代城 市经 济系 统与生 物 的关系 , 保 护与 合理利 用一 切 自然资 源与 能源 , 提高 资源 的再生 和综 合利用水 平 , 提 高人 类对城市 生态 系统 的 自我调节 、 修复、 维 持和 发展 的 能力 , 使人、 自然 、 环 境 融为 一体 , 互 惠 共生 。 从城市 生态学 角度看 , 生态 城市的社 会一经 济一 自然复 合生 态系统结 构合 理、 功能 稳定 , 到动 态平衡 状态 。 它具 备 良好 的生产 、 生 活和还原 缓冲 功能 。 具备 自组 织 自催化 的竞 争序主导 生态城 市的 发生和发 展 , 以及 自调 节 、 自抑制 的共 生序 保证 生态 城市 的持 续稳定 。 物质流、 能量 流、 信 息流 高效 利用 , 自然 的演 进 过程 也得到保 护和 发展 。 从城 市规划学 角度看 , 生 态城市 空间结 构布局 合理 , 基 础设施 完善 , 生态 建筑广 泛应用 , 人 工环境 与 自然 环境融合 , 城 市景观 成为城 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2009(7)现代城市研究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思考Practice of Eco-City’s Construction in Nanjing韩颖 于玲 汪炘HAN Ying YU Ling WANG Xin汪炘,南京市环保局助理工程师,方向:污染控制与防治。

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日益加快,城市化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不断繁荣的同时,由于其人口大量聚集和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伴随产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各方协力解决。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为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城市是一个具有类似自然界生态系统自组织调节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强调结构合理、功能和谐、动态平衡,追求在一定条件下的整体发展最优化[1~3]。

南京人口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高,资源匮乏,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消耗型城市,环境容量有限,城市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生态城市建设是南京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4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计划通过15年(2005年~2020年)的努力,使南京成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4]。

1 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1.1 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南京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7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6:49:4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0.8%[5],同时南京还是座人文荟萃、知识密集的科教城市,雄厚的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为生态市建设搭建了高水平的技术平台[6]。

1.2 自然条件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14.4%,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达26.6亿m3,年平均外来水资源总量在9000多亿m3,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可靠,南京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生态景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建自然保护区和具有自然保护功能的风景名胜区、[生态]2009(7)现代城市研究森林公园等区域有17处,占全市总面积的10.11%。

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与古今文明共同构成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类型[6]。

1.3 实践基础近年来,南京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明显,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65.2%,城市主要内河完全消除劣Ⅴ类水体,长江南京段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突破300天;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74.5;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

南京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6]。

2 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从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来看,生表1 南京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mg/m3)0.1200.1220.1090.1090.107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mg/m3)0.0300.0450.0520.0630.058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mg/m3)0.0490.0550.0540.0520.051注:数据来自于南京统计年鉴2008[7]。

态城市建设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近年来,南京生态城市建设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南京经济建设和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作出了贡献。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南京市的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要真正实现生态城市还有很多艰巨的工作要做。

2.1 空气方面近年来,南京空气质量有逐渐转好的趋势。

2007年南京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为93,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达到312天[7],较2000年的283天、2003年的297天有明显提高。

如表1所示,表征城市环境空气的主要指标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自2005年开始逐年下降,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自2007年开始好转,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自2006年开始逐年降低。

总之,在南京城市空气质量方面有逐渐转好的趋势的同时,空气质量仍有待改进,大气污染仍然需要控制。

2.2 水方面南京市人口多,工业化程度高,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产生量都相当大,水污染防治压力非常大,污水处理的任务也很重,南京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和投资强度,综合性城市污水处理厂从2000年的3座,发展到2005年的5座和2006年的7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达65.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城市主要内河完全消除劣Ⅴ类水体,长江南京段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

2.3 声方面2007年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517.48km2比2006年452.1 km2有明显提高,环境噪声达标区域覆盖率也从2006年的78.6%提高到2007年的90%,2007年区域互不干涉噪声平均值54.1dB比2006年的53.8dB略有上升,2007年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6dB较2006年的68.3dB有小幅上升。

2.4 固体废弃物方面如图1所示,2000年到2007年,南京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综合利用量都呈上升趋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也逐年提高。

3 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看出,南京市生态城市建设87882009(7)现代城市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条件,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由于南京坐南朝北的簸箕状地貌和重化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给南京建设生态市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先天劣势南京城市地貌特征是东、南、西三面环山,北接江淮平原,呈坐南朝北的簸箕状,在盛行东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南京,空气易聚不易散,造成南京空气质量明显受上风影响,而产业布局不合理又加剧了这种影响。

南京的重化工业大部分处于城区的上风上水位置,甚至出现与生活区犬牙交错的现象,影响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其次,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上中游水体污染对南京水质存在重要影响。

最后,我国北方沙尘暴南进,大厂等地的重化工业带以及日益显现的长江水体污染都对南京生态环境的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南京上空不明恶臭及五大水源地告急便是明显例证。

自然地理条件和早期重化产业布局的先天性劣势给南京建设生态市带来了一定的难度[8]。

同时,南京人均耕地面积较低,人均耕地面积仅为600m2,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经济发展、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土地资源占用需求剧增,生态用地遭受蚕食和挤占,自然水系、山体破坏较为严重。

3.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以石化、冶金、电力、建材等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在南京工业结构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

重化工业偏重,其能耗大、水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居高不下,重化工业产业结构过重、发展惯性大、技术改造难度大,产业生态转型严重滞后,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很大压力,加大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态化转型的难度,成为南京生态市建设的瓶颈制约因素之一。

同时,南京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很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

乡镇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缺乏,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3.3 生态环境改善的任务艰巨繁重南京水环境达标率较低,部分水体的污染严重,水环境全面达标的任务艰巨;城市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受到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重化工业污染等的严重制约;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偏低,建设土地占有过快,生态破坏区的修复进展缓慢;农业等面源污染、养殖业等集中污染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项目建设与环境容量等的矛盾日益尖锐;环境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3.4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机制有待完善环保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的运作、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干部环保实绩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多元化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环境执法不够有力,环境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人们生活消费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

4 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指标、思路、措施4.1 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指标生态城市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社会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自然生态子系统四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交织、相互联系,共同形成按一定规律组合的相辅相成的共生系统。

因此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一般也涵盖了上述四个子系统。

南京市环保局根据国家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结合南京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了南京生态市建设的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社会进步等三大类28项指标,并分别提出2010年、2015年、2020年的规划指标值,详见表2。

4.2 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针对目前南京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南京经济社会条件、城市特点,对照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定位、量化指标,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本文提出南京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如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促进传统经济与社会的生态转型为导向,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将生态理念渗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加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生态转型,建立起绿2009(7)现代城市研究表2 南京生态市建设规划指标值指标指标名称(单位)国家标准创建达标阶段全面建设阶段提高完善阶段序号(2010年)(2015年)(2020年)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33000730001000001400002年人均财政收入(元/人)≥50001400020000330003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80001000015000240004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元/人)≥160002400036000550005第三产业占GDP比例(%)≥455053556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1.41.10.90.87单位GDP水耗 (m3/万元)≤1506555508应当实施清洁生产企业比例( %)1001001001009森林覆盖率 (%)≥1525283010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1717192111退化土地恢复率(%)≥909093≥9512城市空气质量 好或等于2级标准天 (数/年)≥330接近330≥330≥33013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无超100主城无超100无超100无超且无超Ⅳ水体Ⅳ水体Ⅳ类水体Ⅳ类水体Ⅳ类水体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不超国家总不超国家总不超国家总不超国家总量控制指标量控制指标量控制指标量控制指标COD排放强度 (kg/万元GDP)<5.0<5.0<4.0<3.2二氧化硫排放强度<5.0<5.0<4.0<3.21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00100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7580≥85工业用水重复率(%)≥508085≥8516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9595≥95≥951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90951001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1115171919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10010010010020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 (%)≥809095≥9521城市化水平 (%)≥5550858822城市燃气普及率 (%)≥92≥92≥9510023城市集中供热率 (%)≥50≥50608024恩格尔系数 (%)<40<40<40<4025基尼系数0.3~0.40.3~0.40.3~0.40.3~0.426高等教育入学率 (%)≥3060657027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85≥95≥9510028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9090>95>95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