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

合集下载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

论青主作品《我住长江头》的艺术特征摘要:《我住长江头》这首歌曲是由宋代的李之仪作词,黎青主作曲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此首歌曲时必须把握好对歌曲的理解,从而使歌曲的艺术特性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本文从古诗词艺术歌曲特点、曲式及词曲作者的介绍等方面对本歌曲进行了艺术特征的剖析。

关键词:青主古诗词艺术歌曲二段曲式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及现实意义《我住长江头》是二十世纪30年代作曲家黎青主为宋代词人李之仪所作《卜算子》的谱曲。

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笔名黎青主。

我国现代音乐学家,在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他赴德国留学,学习法律,兼学哲学和音乐(钢琴和作曲理论)。

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他被误当共产党人遭到通缉,被迫隐姓埋名,潜至上海租界,从事音乐工作,开始了他七年亡命乐坛的生涯。

在此期间,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一幕幕血淋淋的场面,历历在目,人生世相,变化多端,不堪回首,特别是朋友间相互出卖,相互残杀,自己也死里脱生,陷些丧命,更是感慨万千。

1930年他以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谱写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出他的创作思想。

词曲字面上的意义是思念天各一方的恋人,然而了解到曲作者的生活的背景它有着更深远的意思。

是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与安定。

用音乐来表现心灵,使得这首古典诗词歌曲成为声乐作品中久唱不衰之佳作。

二、词曲赏析青主的作品多数是以古诗词为基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众多艺术歌曲的一种类型,它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它是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歌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歌词全部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

论及中国诗歌,最具影响力的必然是古典诗词,因为最能体现汉字中文语言和艺术特点。

浅析《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及艺术特征

浅析《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及艺术特征

《戏剧之家》2022年第03期 总第411期103音乐研究浅析《我住长江头》的演唱技巧及艺术特征杨 溢,石兆阳(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2)【摘 要】民国元年,在青主先生留德期间,他的音乐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虽没有专门进修音乐,他也学会了小提琴等许多乐器,尤其在音乐理论、作曲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作品创作因受到舒伯特等人的影响具有西方特色,歌曲创作上善于中西结合,音乐思想上同样具有西方特色,更倾向表现派。

【关键词】青主;《我住长江头》;背景;演唱技巧;美学思想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2)03-0103-02一、青主的美学思想青主在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中西结合,在德国留学期间,青主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就借鉴舒伯特的风格,同时也与沃尔夫等人的风格融合,在乐曲旋律的创作中善于将西方作曲技法运用到中国传统古诗词中,并十分重视字词的平仄韵律,注重字词的轻重,并按照中国朗诵的方式对旋律进行考量,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更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青主先生的美学思想也极具先进意义,“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以及“音乐无国界”是青主先生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1]也是青主最为深刻的思想,在留学期间,他所出版的著作以及众多论文研究中,以及在他给国内音乐朋友的信件《我亦来谈谈所谓国乐问题》中,都表达了这些观点。

同时青主先生对一切自然的事物十分尊崇,他的内心也十分简单、纯粹,他认为好的声音都应该是不加装饰的,世上一切自然的事物便是最美好的事物,像雨滴落下的声音、打雷的声音、阳光下的阵阵清风、以及所有的鸟语花香都是上界的音,都是天籁,他的这种音乐思想也使我们对音乐、对天籁有了新的认识。

二、《我住长江头》背景介绍(一)艺术的歌曲特点《我住长江头》是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艺术歌曲最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兴起,[2]主要特点是它复杂的作曲技法和高超的表演技巧,在20世纪20年代时传入中国,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歌曲,内涵十分深刻,而且演奏技巧复杂多变,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形式,是中国传统诗词与近代音乐的完美融合。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一《我住长江头》的产生1.作者介绍2.《我住长江头》创作背景(1)《我住长江头》的产生( 2)《我住长江头》背景二《我住长江头》的音乐艺术分析1.古典诗词的独特韵味2.《我住长江头》的音乐本体分析( 1)旋律流畅,富有歌唱性(2)从和声,曲式上分析《我住长江头》( 3)钢琴伴奏烘托意境三青主对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影响1.《我住长江头》的艺术成就2.青主先生对近代民族音乐的影响从《我住长江头》论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赵大刚,马骏飞(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 637009)摘要:青主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在艺术歌曲创作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的艺术歌曲中,“中西”结合,学以至用的思想尤为明显,在旋律上他注重将西洋技法运用在中国传统古典诗词中,“中西”结合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关键词:《我住长江头》;青主;艺术歌曲;音乐风格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从小喜欢音乐,1912年被选派到德国留学,进入柏林大学法学系学习,兼学哲学、社会学,还选修了钢琴、作曲等课程,1920年获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青主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写过许多艺术歌曲,较著名的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和《赤日炎炎似火烧》等独唱歌曲,其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得到业界一致公认。

在音乐理论方面,青主也颇有成就,其出版的论著《乐话》和《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

另外,他还创作出版了《清歌集》、《音境》两本艺术歌曲集和诗集《诗琴响了》、外国文学家评传《歌德》等。

一《我住长江头》的创作背景青主先生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其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歌词选用了宋代著名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

黄自与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自与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自与青主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艺术歌曲是一种以高度艺术性为特点的音乐形式,具有高雅、优美、富于情感表现等特点。

在中国,黄自与青主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演唱家,其音乐作品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们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创作风格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比较研究两人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与演唱风格之间的关系,探讨他们在音乐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对于音乐发展的贡献,旨在为广大艺术歌曲爱好者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二、研究目的1.探讨黄自与青主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点和创作思路,比较两人的创作差异;2.分析黄自与青主的演唱风格,对其演唱技巧及表演形态进行比较;3.揭示黄自与青主的音乐风格对国内外音乐界的影响与贡献4.总结黄自与青主在艺术歌曲领域的创新和优化路径,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方法1.综合性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文献、书籍、期刊、报纸等文献材料,获取相关的音乐知识。

2.对比研究法:对比分析黄自与青主在创作、演唱方面的差异,明确两者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

3.访谈法:对埋头创作或演唱的两位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创作经历、演唱技巧及表演形态等方面的情况,掌握一手资料。

四、研究内容1.黄自和青主的音乐背景介绍和音乐艺术道路2.黄自和青主的音乐创作特征和思路3.黄自和青主的演唱风格比较分析4.黄自和青主对音乐发展的影响和贡献5.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对黄自和青主的评价,并探讨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路向及问题。

五、研究意义1.对于艺术界从业者和爱好者了解黄自和青主的音乐成就和创作思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探讨黄自和青主的音乐创作特征、演唱风格及影响所在,可以为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研究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借鉴。

3.在总结和分析黄自和青主的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与演唱分析作者:刘苒漪来源:《当代音乐》2019年第06期[摘要]由青主创作的《我住长江头》,是我国早期艺术歌曲中的精品,作品形式完整、内涵深刻,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一代新风。

鉴于此,本文对作品进行了简要的音乐分析,总结了其创作特点,并就如何声情并茂地演唱这首佳作进行了总结,以期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创作分析;演唱分析[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6-0129-02一、青主和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青年时期曾业余学习音乐,后赴德国留学。

归国后投奔国立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并化名青主,开始撰写音乐理论文章和作曲,曾创作出《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两首艺术歌曲佳作,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歌曲先驱。

《我住长江头》创作于1930年,从德国回国后,青主曾参加了北伐,在亲历了广州起义失败后,悲愤难当,提笔写下了该作。

作品歌词取自于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原词模仿了民歌的风格,表现出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

全词一共有八句,其中前四句是叙事部分,勾勒出了一位专情女子在江边期盼爱人归来的画面。

后四句是抒情部分,希望两人的感情像这长江水一样永不枯竭。

全词短小精练,朴实无华,借长江这个意象来表达思念之情,自然而巧妙,并有着鲜明的意境美感。

青主之所以选择这首词,一方面是因为该词自身多方面的特点适于谱成艺术歌曲,一方面则是借该曲来表达对爱人、友人的思念之情,堪称中国艺术歌曲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二、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音乐分析(一)整体分析《我住长江头》采用了二部曲式结构,G大调,分为A和B两大部分。

前四个小节是引子,随后的A部分中,16个小节被规整地划分为四句。

B部分的48小节则被划分为三部分,均采用了方整形结构。

引子部分中,作者采用了分解和弦的形式,描摹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生动画卷。

论《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

论《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

论《大江东去》的演唱分析及情感表达发布时间:2021-09-06T16:33:09.30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作者:李智[导读] 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创作出《大江东去》,该歌曲采用了新型的歌曲形式表现了古代诗词的特殊意境,并完美地将古代词人的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歌曲演绎技巧三者结合起来。

李智南宁市鑫利华小学摘要青主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基础创作出《大江东去》,该歌曲采用了新型的歌曲形式表现了古代诗词的特殊意境,并完美地将古代词人的意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歌曲演绎技巧三者结合起来。

本文不仅分析了《大江东去》的词、曲创作背景和内涵,而且对青主创作此歌曲时所用的演唱方法、节奏和处理情感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解读,从而能够使得广大音乐教育者更好地学习该歌曲,进而为此类作品的分析解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良好借鉴。

关键词:青主;《大江东去》;演唱方法引言《大江东去》是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它被认为是青主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歌曲开创了我国艺术歌曲的先河,是我国最早的艺术歌曲之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创作的,他借助怀念古人的方法抒发了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能的迷茫。

而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我国也处于革命刚刚失败的阶段,青主触景生情,与苏轼当时的情感形成了有力的共鸣。

青主在创作过程中选用了合适的西方创作技法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出给人印象深刻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一、创作背景及意义《念娇奴·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他借助怀古抒发壮志未酬人生如梦的感慨,而青主在创作《大江东去》时恰逢国内格局大变,那时、那地、那景于无意间激发了青主的创作欲望。

《念娇奴·赤壁怀古》的慷慨激昂和《大江东去》厚重曲调相互结合,为后来者谱写了一首富有历史内涵而又与众不同的歌曲。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演唱处理及情感分析

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演唱处理及情感分析

遍,在重复这三遍时要层层递进,将声音按由平淡到 浓烈的趋势唱出来。尤其是在最后一句的“定不负相 思意”,此句不仅是词曲的结尾,更是整首歌曲情感累 积的爆发之处,这一句不仅在高音区,力度更是为 ff, 在演唱时可以将时值拉开,速度降下来,更好地将情 感与演唱相结合,不仅增加了歌曲结尾的结束感,更 多的是让听众在情感中意犹未尽。《我住长江头》这首 歌曲属于艺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曲范畴,艺术歌曲上多采用美声唱法, 歌曲旋律变化虽然不大,但由于音域在高音区走动较 多,且歌词中的闭口音较多,从而容易导致声音发紧, 实际演唱难度较大,所以在演唱此曲时,咬字、声音 状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我住长江头》的歌词采 用了我国著名的古诗词,而传统的美声唱法更适用于 意大利语歌曲等咬字方面比较容易的歌曲,所以在演 唱这首歌曲时仅仅采用美声唱法很容易导致“音包字” 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咬字方面借鉴中国 传统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归韵等 方法都是多年以来总结下来,对于中文歌曲十分适合 的方法。所以使用美声唱法和民族中的“归韵”结合 在一起,可以使演唱游刃有余,更加流畅美妙。 结语
演唱一首歌曲可以说是对于歌曲的二度创作。《我 住长江头》的第一段为小调调性,在演唱时要较为含 蓄委婉,就像是在自言自语一般对“君”进行诉说。 之后转入大调调式,在音乐的情感上有了新的变化, 就像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想通过长江之水来传递 给“君”。所以要在第二段中对于歌曲进行情感的渲 染。歌曲中最后一部分歌词在不同的音高上重复了三
《我住长江头》是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典范,至今流 唱于世界各国的舞台。本文对《我住长江头》进行了 了解分析。在学习演唱作品时不仅要有对音乐内在的 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演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这样才 能做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地进行声乐表演。

基于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视角下的青主与黄自艺术歌曲研究

基于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视角下的青主与黄自艺术歌曲研究

基于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视角下的青主与黄自艺术歌曲研究裴振屹【摘要】艺术歌曲始于欧洲在十八世界末期的浪漫主义运动之中,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中国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才出现了艺术歌曲,其中青主和黄自是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以这两个人物为研究目标,重点分析了二者的创作特征和演唱风格.【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4(000)019【总页数】1页(P81)【关键词】艺术歌曲;青主和黄自;创作风格;艺术特征【作者】裴振屹【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青主与黄自是我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创作的艺术歌曲不仅曲调十分优美,形象无比生动,体现出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韵律美,而且还保有各自的特色,可以堪称我国近代音乐历史艺术歌曲在创作领域的又一高峰。

青主和黄自这两类艺术歌曲,不但当今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艺术歌曲以后的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青主与黄自艺术歌曲写作题材研究从总体来看,青主与黄自艺术歌曲写作的题材在分类上大致相同。

青主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余首艺术歌曲,其写作题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青主自己作词自己编曲的自度曲,该类歌曲的内容主要是青主为了表现自己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自己对美好未来的一份热切的憧憬和向往,其节奏感比较强,歌词简单,通熟易懂,很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其代表作有:《逍遥游》、《夏夕》等。

二是,古诗词类,该类歌曲主要以格调高雅的诗词精作为内容,以古预今,其作品的和声色彩十分丰富,钢琴伴奏织体精致复杂,是青主音乐作品中艺术性最强、数量最多的[1]。

三是,现实性,该类作品作品结构大多短小精悍、音乐内容朴实无华,比较贴近现实。

黄自一生工作创作了六十余首艺术歌曲,其写作题材也分为三大类:一是抒情类,该类音乐主要表示了黄自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希望,以及其纯净质朴的情感和美好的心态。

其代表作都被收录在1993年的《春思曲》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論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
1 論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生於廣東惠州。

1912 年初,赴德國留學,1920 年獲得瞭法學博士學位,1922 年回國。

在國內的音樂創作主要以藝術歌曲為主。

其歌曲收錄於《清歌集》(1929 出版)和《音境》(與華麗絲合作,1931 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兩本歌集之中,共 26 首(青主自己創作的有 19 首)。

其中有《大江東去》(宋・蘇軾詞)、《我住長江頭》(宋・李之儀詞)、《紅滿枝》(南唐・馮延已詞)等為古詩詞譜曲的名篇。

如何演唱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筆者試從以下三個方面詮釋。

一、中西結合的演唱風格青主在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中既受到瞭西洋作曲技法的影響,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為瞭符合這種創作特性,並且很好地將其展現出來,我們在演唱技術和歌唱風格上要將西洋美聲唱法與中國傳統民族唱法的特征結合起來,既體現出藝術歌曲的藝術性,又表達出古詩詞特有的中國韻味。

采用中西結合的演唱風格演唱青主的古詩詞作品,具體來看,就是一方面在歌唱的基本原理上采用美聲歌唱的方式,力求聲音圓潤甜美、字正腔圓、聲情並茂;而另一方面又要以傳統的以情帶聲、以聲
1 / 6
傳情的美學要求為原則,運用中國民族唱法中咬字吐字的技巧,從歌曲的風格、意境出發, 2 將情、聲、字結合起來,準確到位地展現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真正內涵,展現中國古詩詞作品的藝術風韻二、情感處理的把握青主認為,不管是創作的音樂藝人,抑或演奏的音樂藝人,都應該把自己當作是藝術的一種工具,決不應該存在著一個我的概念在裡面[1]。

在青主看來藝術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有我的概念在裡面,就是有瞭一種自我滿足的虛榮心,或是要把藝術當作是用來同自己出風頭一樣的東西,便把自己宣佈瞭死刑,那麼即使再有天資,也不能夠取得好的成就。

青主明確地反對炫技表演,他提倡表演中的任何一個音符,都要從我們的靈魂出發,並且經過演奏者的手指,直達別人的靈魂裡面去,而不能做沒有靈魂的機械性表演。

這些觀點在我們當今音樂表演中同樣具有指導作用,與現在廣泛提倡的音樂表演的二度創作理論不謀而合演唱者在演繹某首作品的時候,首先應該把握二度創作中忠實原作與表演創作的統一,音樂的表演既要體現忠實於樂譜的真實性,又要體現二度創作的創造性,並使兩者協調統一起來。

其次,聲樂作品演唱中的二度創作中要註意歷史音樂風格和時代精神的統一。

再次,出色的表演技巧與完美的藝術表現在聲樂演唱的二度創作中是相輔相成、互不可少的兩個方面。

---------------------------------------------------------------最新资料推荐------------------------------------------------------ 總而言之,有瞭上述三點關於演唱中二度創作的基本認識和理論指導,我們便可以針對青主古詩詞藝術歌 3 曲創作的時代背景、創作特色等問題進行合理而正確的二度創作瞭三、演唱技術要求基於筆者以上對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中西結合的演唱風格的定位和情感處理的把握,筆者將結合歌唱技術理論和自身演唱實踐,具體而深入地探討演唱技術方面的要求,力求對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如何在演唱中體現其風格特色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一)氣息美聲唱法和傳統的民族唱法在氣息的運用上是相通的,都要求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方法,吸氣要深,控氣要均勻,演唱中要註重氣息的流動性和支持力的平衡作用。

隻有正確地運用好氣息才能為演唱打好基礎,使聲音流暢自如。

例如《我住長江頭》一曲,青主以清新悠遠的音樂體現瞭原詞的意境,歌詞悠長,有別於民間的山歌小曲;句尾經常出現下行或上行的拖腔,聽起來更接近於吟哦古詩的意味,卻又比吟詩遠為激情。

歌曲的創新處在於它突破瞭卜算子詞牌曲調上、下兩闋平行反復結構的慣例,而把下闋單獨反復瞭三次,並且一次比一次激動,最後在全曲的高音區以 ff 結束,這樣的處理突出瞭思念之情的真切和執著,並具有瞭單純情歌所沒有的激昂的力量。

由於大部分的樂句均集中在較高音區,這就格外要求氣息從一開始就應該沉下來,無論唱多高 4 的音符,一直要保持氣沉丹田的感覺,特別是在一些樂句的結束音,如共飲長江水一句,結尾水字的拖
3 / 6
腔往高音區翻高瞭四度,很容易造成氣息隨著音符上提、或是撐喉等毛病,聲音也會變得幹澀、蒼白。

這時候歌唱者應將氣息的支點放在丹田處,整個狀態要積極興奮,這樣才能保證演唱過程中聲音的自然振動,使氣息連綿不斷(二)咬字、吐字音樂活動中,最容易被人們理解、接受的應屬歌唱。

音樂形象在歌詞的提示下,顯得更加清晰,更加生動感人,音樂與語言相互交融,加上歌唱者的準確表演,把歌曲中完整的音樂形象表達給觀眾,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咬字吐字也是歌唱的關鍵。

古代和當代的詩詞集中體現瞭我們中華民族語言的精髓,它們非常講究音調和聲韻,因此在演唱這些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時候必須要充分重視咬字、吐字,使字音清晰、聲韻準確。

美聲唱法有它自己咬字吐字的規矩,它不同於生活中說話的普通咬字,也區別於中國戲曲及民間唱法的咬字吐字,美聲唱法歌唱也要字正腔圓,唱中國作品也要能唱出味兒來。

正如童伯章所言:
歌曲,延長字音以合腔調,字音不真,聽著即不能知為何語。

故歌一字,有字頭、字腹、字尾,以完成一字之音。

字頭,即聲母也;字腹,即韻母也;字尾,韻之結聲也。

[2] (三)音色 5 青主的古詩詞歌曲所包涵的中國傳統歌唱韻味不但要註意咬字吐字的問題,也要註意歌唱音色的問題,需要通過準確合理的音色來展現。

從聲樂理論上看,音色的調節與聲門狀態、喉位高低、氣息力度、
---------------------------------------------------------------最新资料推荐------------------------------------------------------ 共鳴腔的使用有關,是演唱者進行二度創作的重要手段。

當演員表達歡樂、慶祝、狂喜的情緒時,一般使用最明亮、開朗而有彈性的音色,面部的笑容、硬腭的積極、咽部的堅挺、呼吸的柔韌和力度對唱出這樣的音色有幫助。

帶著幸福感的、優美和溫柔的音色,這種音色對歌者面部笑容和硬腭積極的程度稍微降低,氣息要求柔和而有彈性。

另外,表現回憶、想象、進入夢幻的音色要求聲音含蓄、稍暗而更加柔和。

表現悲觀和極度失望則需要一種暗淡的音色等等。

明亮、暗淡、樸實、華麗等這些聲音變化的色彩感在表現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感情、情緒上都有很大變化。

青主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大部分篇幅比較短小,內容活潑淡雅(如《走去走來三百裡》、《臉如花》等)適宜運用清新、質樸的音色,不宜太過厚重;一些情緒較豐富並且抒發瞭較深刻情感或具有一定歷史滄桑感的作品(如《我住長江頭》、《大江東去》),在演唱中可運用較為厚重、明亮的音色進行演繹(四)音量在演唱青主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時候,我們同樣需要註意音量、節拍、節奏等微觀細節問題,力求完美地展現音樂。

6 大多數藝術歌曲,在演唱中對音量都有一個大體相同的要求,那就是要適當地控制音量。

演唱藝術歌曲,必須先理解詩的內在涵義,按照詩的情感要求來控
5 / 6
制歌曲演唱時情緒的表達,並不是音量越宏大越好。

所以,怎樣控制音量,恰當地表現情感也就十分重要瞭。

以圓潤的音色、清晰的吐字來精致地表現作品的情感,同時以適合作品風格和情緒的音量表現聲音,不瘟不火,使演唱恰到好處青主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適合各個階段聲樂學習者的演唱,細細唱來,不乏典雅、秀美、樸實、深情的氣質。

我們在演唱中要采用美聲唱法的技巧為基礎,結合處理好中國歌曲中的字音特點,使其帶有民族語言的韻味,隻有將這種中西方法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獨有品位【參考文獻】[1]青主.音樂通論[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30:
55. [2]王玉美.聲韻――談歌唱技巧與藝術實踐[M].濟南:
黃河出版社,1999:
93. (作者簡介:
胡佳昕,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教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