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宗教的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1、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中原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极一时;隋唐时期,佛教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1)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取经,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2)隋唐时期:
①在中日交往中,中国高僧鉴真对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②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探求佛学到达天竺,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西域各国和印度的许多状况,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期,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道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期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的状况。

2、耶稣会: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清顺治、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康熙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

后来由于天主教会和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

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

西学东渐的势头衰落下来
八、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三次高峰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秦汉时期,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其具体表现在: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

汉字也传入朝鲜。

儒学经典传到日本;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其具体表现在: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其具体表现在: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
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②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九、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几个问题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1)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以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因此,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国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树立大国形象;发展对外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上互补互利;学习外国的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作为封建王朝,开展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因此,我国古代开展对外关系是与近代西方殖民者以商业为目的,抢占殖民者和商品市场有根本区别的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途径:
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活动;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通过宗教传播;通过战争
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展的影响:中外之间的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趋势
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从汉代到明朝前期,基本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物质和精神生活,加强了对外联系,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也由于倭寇的危害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日益落后于西方。

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政策自秦汉至明朝前期一直是开放的,但是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则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从政治上说,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使其然,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闭关政策;从经济上看,封闭性的自然经济是其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这就从根本上缺乏对外交流的要求;从客观背景看,自明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也促使统治者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

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仅促进了世界的进步,同时也发展了自己;而闭关政策,既阻挡不了殖民者的最终入侵,又阻断了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5、关于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即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它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其次,它是清朝统治者防范镇压国内劳动人民反抗的需要;第三,它是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的抵御手段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表现: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地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行”(即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的一切事务
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作用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但是从长远看,它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主动权,影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同时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在世界潮流的后面
6、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主流:在古代,中国与近邻之间虽也曾发生过政治纠纷和军事冲突,但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只是暂时的。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平等待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如明朝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这与西欧国家以对外扩张为目的的开辟新航路活动形成鲜明对照
九、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1)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潮流者亡。

(3)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注意:
1、汉唐中外交往比较
相同点:都对外进行经济技术交流;政府都是对外活动的参加者;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朝鲜、日本都是交往的主要对象
不同点: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唐朝“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鲜、日本,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种类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朝的繁荣。

2、唐代与清代对外政策的比较
政策: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

原因及影响:因为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世界所向往。

对外交通比以前发达,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对外政策。

清朝前期,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加紧对外扩张掠夺,中国也遭侵略。

为保持封建经济,巩固统治,抵制西方国家,清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

唐朝的开放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也促进唐朝经济文化繁荣。

清朝的“闭关”政策,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闭目塞听,使中国落后于西方,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3、唐朝、宋朝、明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原因
(1)政治稳定。

唐朝、宋朝、明朝建立后,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加强,为频繁的对外交往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繁荣。

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宋朝科技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且经济发达,明朝前期中国仍是世界上的大国强国。

(3)对外交通发达。

唐朝、宋朝。

明朝的海路交通能到达亚非许多国家;各国使者、商人纷纷来到中国;中国的学者、商人、官员也到外国学习、经商、访问。

(4)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唐朝、宋朝、明朝的统治者比较开明,鼓励对外交往
4、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自秦汉到明朝前期,历代统治者都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对外开放是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特点。

(2)中心性: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处于国际交往的中心,形成一系列国际大都会(汉长安,唐长安、洛阳、扬州,宋东京,元大都等),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这一文化圈笼罩亚洲,辐
射东西。

(3)领先性: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凭借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昌盛的科技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输出的多为先进的手工业产品(丝绸、瓷器、铁器)和应用性技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双向性:既有输出,也有输入。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不仅泽被东西,而且兼容并蓄,广泛吸收了邻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成果。

(5)梯度性:在对外交往中,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是全范围的,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西亚、中亚主要是经贸文化往来;对欧洲和非洲主要是间接的贸易往来。

(6)双途性:海陆双途,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们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