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_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07013e6137ee06eef91805.png)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2238102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6.png)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其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及学习重点。
一、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介绍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2)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3)自然地理信息系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及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选修课程
(1)气候学:研究地球表面气候形成、分布、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成因、发展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3)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水文循环过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
(4)生态地理学:探讨生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二、研究方向
1.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自然资源评价与规划
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5.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三、学习重点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2.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提高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我国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我国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2c377ec4afe04a1b071de95.png)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有: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
)·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宇宙中的地球:1、距离不近也不远,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2、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4.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自转及其环境效应: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四点)能量的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引力的影响使地球有特定的运行周期和速度。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可改变地表形态、导致地震、发生灾变,等等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如太阳风。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的组成:四大圈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801d26c1eb91a37f1115c41.png)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王荣成参考书目:1、[英]罗伯特.迪金森等,《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三联书社1982。
2、[美]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6,《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3、[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4、[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5、[美]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展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2。
6、钱学森等著,《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7、潘玉君编著,《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商务印书馆2004。
9、《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目。
10、相关论文。
课程内容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正如中国地理学家黄秉维所指出的:“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
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798e0d3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a.png)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练习及期末复习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练习及期末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d716d2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6.png)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练习及期末复习题第一章1、【判断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其中之一是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的地理学。
(√)2、【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D)。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3、【单选题】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C)。
A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的地理学B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地理学C从区域性的地理学走向普遍性的地理学D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来看地表的地理学4、【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
(某)5、【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6、【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B)。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D教育发展的趋势7、【判断题】多科学的紧密结合是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8、【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C)。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B、从分析到描述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9、【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C)。
A、大气圈B、生物圈C、气候圈D、岩石圈10、【判断题】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
(某)11、【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12、【判断题】阿努钦曾经提出统一地理学的思想,倡导自然地理学与科学地理学的结合。
(某)13、【单选题】(C)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B、拓展性C、系统性D、关联性14、【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D)的核心学科。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55a6b2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d.png)
2
数据采集和分析
Use various research methods like interviews, focus groups, and observations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Analyze using techniques such as pattern matching, explanation building, and time-series analysis.
综合研究方法
方法简介
通过整合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来 解决问题
综合分析步骤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 对象,设计股票方案,收集和分 析数据,通过分析结果来解决问 题。
实践案例和应用领域
可应用于复杂问题的研究,如气 候变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
总结和展望
虽然这些研究方法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和限制,但它们都为地理学家提供了一 个重要的研究工具箱,以便更好地探索我们的世界。
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 释。
定性研究方法
1
方法概述
采用非量化的方式,主要关注数据的质性的研究方法。
2
数据收集和分析
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和田野观察,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和主 题分析。
3
实践案例
应用于人文地理学和环境,特别关注人文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对比研究方法
基本原理
通过比较跨越不同区域、不 同文化、不同时间和不同空 间尺度的现象来研究问题。
实施步骤
选择适当的研究领域,收集 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和解 释。
优缺点
有助于减轻文化偏见,提高 了研究结果的通用性和普遍 性,但也可能存在内部差异 与固有错误。
第03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
![第03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d6bb3bdec3a87c24028c49a.png)
3.8
³Á »ý ÑÒ
O¢¡ Si¢¡ Al¢¡ Feȵ
±ä ÖÊ ÑÒ µÈ
1.9Á¡ 1019
93
5
Õû ¸ö ×Ô È» ÎÞ »ú Îï Óë ÓÐ »ú Îï
µØ Àí ϵ ͳ
100
16
二、物质循环结构
一种是物质循环,一种是能量转化。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能量转化是物质 循环的动力基础,物质循环是能量转化得 以实现的保证。
大气圈与其它圈层的循环—在太阳能的作用 下,其它圈层的水体可以通过蒸腾和蒸发进 入大气层中。据计算,每年约有52km3的水 量进入大气层。
物质循环结构——大气循环
岩石圈进入大气圈的物质主要是尘埃(通过 风力、火山爆发和燃烧)。据估算全球每年 有50座左右的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排放数百 万吨的尘埃和火山灰等。
④ 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 间的转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
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地貌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水文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生物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土壤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岩石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六大要素及作用过程
一、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大气是自然地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最活跃的要素,在地理环境物质交换与能量 转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大气层中天 气系统的生成与消亡,发展与运动,是全球 气候的基础。
大气层是使生物免受有害辐射的保护层, 其所含气体还满足植物、动物维持生命的需 要。
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气候要素
气候过程主要是通过气候模式来体现的。 目前常见的气候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GCM模式——典型的动力学模式 2. 能量平衡模式——出发点是气候系统 趋向能量平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熵模式——气候状态的定态,最小熵 交换只适用于这种状态,偏离定态,其假定 不能成立。
自然地理学3~5章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3~5章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390da393968011ca30091a8.png)
第三章大气圈P82 干洁空气: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P84气溶胶粒子: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除由水汽变成的水滴和冰晶外,主要是大气尘埃和其他杂质。
P85 地冕:由电离气体组成的极稀薄的大气层。
P85 大气上界:气象学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定为大气上界;高层大气物理学常把离心力已超过重力,大气密度接近星级气体密度的高度3000km定为大气上界。
P86 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
P86 水平气压场:由于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动力、热力因子影响,在同一水平面上实际气压的分布并不均匀,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一般可分为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及鞍形等区域。
*低气压(低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围指向中心,气流向中心辐合。
*高气压(高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围,气流自中心向外辐散。
*低压槽和高压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槽。
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简称脊。
槽线过境,通常会引起天气的迅速变化;高压脊里的天气则通常是良好的。
*鞍形气压区:两个高气压和两个低气压交错相对的区域是鞍形气压区。
区内气流不稳定,天气阴沉。
P88 均质层:从地表至85km高度的大气层,除水汽有较大变动外,其组成较均一。
P88 非均质层:85km高度以上为非均质层。
其中又可分为氮层(85~200km)、原子氧层(200~1100km)、氦层(1100~3200km)和氢层(3200~9600km),质量只有大气总质量的0.01%,但能过滤太阳辐射的高能部分,避免生物被离子化或燃烧,又是地面扩散污染物的强氧化场所。
P88 光化层:具有分子、原子和自由基组成的化学物质,其中包括约在20km高度处、03浓度最大的臭氧层,其他活跃成分包括原子氧(O)、羟基(OH)、氢过氧基(HO2)等。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70dc68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0.png)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15个方面,黄秉维)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的演化与排序 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
自然生产力研究
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
3、水量转化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水量转化 (3)水文界面过程分析 (4)水量控制 4、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1)河流系统的平衡倾向性、阈值理论与河型的发展 (2)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 5、地表元素的迁移散集与环境保护 (1)地表元素的迁移及控制因素 (2)地表元素迁移的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元素迁移与环境保护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的影响较小;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6、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1)生命元素区域分异、平衡与健康 (2)生命元素与医学地理 7、实验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 8、全球变化研究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极地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12、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13、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14、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伍光和)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伍光和)](https://img.taocdn.com/s3/m/129e0feb04a1b0717fd5dd8d.png)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极大 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虽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 肥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 物(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 氧遭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 不利于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 泛关注。
不同温度条件下水面上的饱和水汽 压/hPa
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所 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 湿度(a)或水汽密度。绝对湿度不能直接 测定,但可间接算出。
a=289e/T (g /m3) 式中,e为水汽压(mm);T为绝对温度。大气的 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f),用百分数表示。 f=e /T×100% 由于E随温度而变,所以相对湿度取决于e和T,其中T 往往起主导作用。当e一定时,温度降低则相对湿度增大; 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夜间多云、雾、霜、露,天气 转冷时容易产生云等都是相对湿度增大的结果
北半球大陆各纬度平均蒸发量
(二)蒸发和凝结的条件
凝结是发生在f≥100%(e≥E)过饱和情况下的与蒸发相 反的过程,在地面和大气中均可以产生。大气中的水汽发 生凝结,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 和,还需有凝结核。 大气降温过程主要有四种: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 却以及混合冷却 凝结核主要起的作用:一是对水汽的吸附作用;二是使形 成的粒滴比单纯水分子形成的粒滴大,有利于水汽继续凝 结。
二、蒸发和凝结
蒸发面上出现蒸发还是凝结取决于实际 水汽压于饱和水汽压的关系。当e>E ,出 现蒸发;e<E,则出现凝结。饱和水汽压和 实际水汽压都是不断变化的通常饱和水汽 压变化更为明显和迅速。
《地理教学论》第三章
![《地理教学论》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9422b316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a1.png)
《地理教学论》第三章第三章地理课程论地理教学活动诸要素中,地理课程是最实质性的因素,地理课程问题也是学校地理教育的主要问题。
这是由地理课程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地理课程集中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的要求,并为实现教学⽬的服务;地理课程具体反映了地理教学内容,也是对地理教学内容作出的安排和设计;地理课程对于地理教学⽅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地理课程也是地理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之⼀。
第⼀节地理课程概述⼀、地理课程的定义“课程”⼀词为我国所固有。
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宽著期限,紧著课程①。
”这⾥的“课程”⼀词就含有学习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西⽅英语中的“curriculum”⼀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道”的意思,后来引申为“学习过程”。
近代以来,随着学校的兴起,学校课程的概念也在丰富、扩⼤。
不过,迄今为⽌对“课程”的理解仍不统⼀。
正如美国学者斯考特所说,“课程”是⼀个使⽤得最普遍⽽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②。
据统计,西⽅有关“课程”⼀词的定义多达119种①。
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如:“课程是学习⽅案”,“课程是学程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等等②。
在我国,有关“课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如:“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其中包括⼤纲和教材”③,“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标体系,是教学和学⽣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④,等等。
不过,“不管⼈们给课程下的定义是什么,⾄少迄今为⽌中国⼈⼼⽬中的‘课程’所指的,仍然是‘所有学科的总和’(⼴义)或某⼀学科(狭义)”⑤,这⼀观点还⽐较中肯,它和权威的《中国⼤百科全书·教育》中的定义“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⑥也具有⼀致性。
因⽽,本书以为“课程”⼀词不妨可以通俗地解释为:“课”,指课业,就是教学内容;“程”,指程序、进程。
这样,地理课程就可以定义为: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通常来说,它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像教材)等。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3-4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第3-4章](https://img.taocdn.com/s3/m/f5ba65d384254b35eefd34b3.png)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一、现实世界的人地关系(一)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人——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可以说地理环境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交织的产物。
从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看,它是人为化了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就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这些就构成了人文地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
不过,人地关系并不是人文地理学独家研究的内容,而是许多其他自然、社会学科都要涉及的内容,但是,只有人文地理学对人地关系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研究。
这种研究在实际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人地关系的具体形式、表现程度、以及变化规律的探讨;在理论上主要表现在对人地相互影响和作用程度的哲学观的讨论。
不论是实际的研究,还是理论上的探讨,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加深,都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实际内容上的研究导致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派的形成,而理论上的探讨则产生了一系列有关的理论观点,将这些观点综合归纳起来,就成为人地关系理论,即人地关系论。
(二)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1.人类生产活动中人地关系的表现(1)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
(2)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
(3)自然环境以取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
(4)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5)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而且以负影响为主,集中表现在导致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自然环境质量的下降。
2.人类生活中人地关系表现(1)不同环境的人类生活习性差异明显。
(2)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d6a6b4758fafab069dc0298.png)
《现代自然地理学》自学指导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自学/授课:72学时/20学时课程层次: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气象专业必修修读类型:考试考核方式:考试+平时开课时间:春季适用专业:气象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为地理学学科各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环境、生物等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选修课。
课程侧重自然地理学前沿介绍。
以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为主线,以陆地表层格局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环境变化关键区域的综合分析为框架,介绍自然地理研究的最新进展。
使学生了解当前国际自然地理学和陆地表层系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了解我国有关全球环境变化重大问题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掌握自然地理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为今后在地理学、生态学、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内容提要:第一章概论(自6、授1)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然地理学的体系、发展与分化,主要自然地理过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若干前沿领域。
第二章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自6、授1)全球环境变化的模式、预测和影响;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化模式,全球环境变化的国际性研究计划,自然地理学与地球系统科学;中国全球变化研究。
第三章陆地表层过程的能量基础(自6、授1)太阳辐射和地球的热平衡,能量在地球表面的转换和传输,自然地理过程的动力因素,人类活动对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第四章陆地表层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自6、授2)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科学问题,温室气体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理论,温室气体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实验研究;环境生命元素与地方病医学地理。
第五章陆地表层的水量转化与水资源(自6、授2)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水量转化与调控,水文界面过程分析;全球尺度的研究—国际前沿;中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评估,中国干旱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干旱区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需水估算、水资源承载力。
第六章河流系统与环境演变(自6、授2)河流系统的基本概念,河流侵蚀产沙、泥沙输移和泥沙沉积系统,流域系统中的环境变化敏感带,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理论
地理学借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很多,有一些理论在地理学上得 到充分发展,并有逐渐发展成为地理学的理论趋势。 1.生态学理论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 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科学”。 1935年英国的坦斯利(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以后不断发展。 包括:
第三节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很多。
广义的地理学理论既包括了地理学的综合理论,也包括了地理 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就如同对地理学问题的理论研究一样,包 括了地理学非明显应用研究的方方面面。 狭义上,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通常指地理学的一些综合理论,比 如地域分异规律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区位理论等等。
纬度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 地域综合规律 距离衰减规律 区域系统规律 人地关系发展 地域发展规律 区域周期发展 城市发展
图3.1地理环境发展规律示意图
三 维 地 带 性
地 理 环 境 发 展 规 律1.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的第一规律。 是反映地理环境要素分布特征的基本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的根据是以太阳能为主的外动力分布的地带性和地球运动 产生的内动力的规律性。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规 律、经度地带性规律、垂直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等 内涵。 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学存在的前提。 如果没有地域分异,或者地域分异没有规律性,就没有地 理研究存在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理学就是研究地 域分异的科学。 作为自然地理学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早已被证明了。 它属于自然规律范畴。社会现象同样有地域分异。在一定 程度上,社会现象的地域分异是自然现象地域分异的继续。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接受太阳能最少的地区,也是人类活 动最艰难的地区。“人杰地灵”是地域分异综合性的简要 概括。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 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 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 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 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 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 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 的影响较小;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 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 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2.地域综合规律
地域综合规律从空间整体上对地理环境各要素进 行综合研究,紧随地域分异规律之后,是地理学 的第二个基本规律。 地域综合规律是地域分异规律在区域上的升华, 包括地理环境的距离衰减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区域 系统规律等。 位置问题、区域问题,或者简称为区位问题,是 地理学研究的要点,是地理学基本规律中最有应 用价值的部分。一系列地理学的应用理论,都从 这里延伸扩大。
例二、北京燕山石化厂是选址有缺点的实例
燕山石化厂在1967年选址。投产以来,有大批重油、汽油、 煤油、柴油等产品供应北京,改变北京长期以煤为主的能 源结构,对首都社会经济繁荣做出贡献。但是,选址时受 到“靠山隐蔽”方针的干扰,暴露不少问题: ①水源不足,要从几十公里以外的密云水库引水; ②受山凹地形和逆温作用影响,气流排不出去,加剧空气 污染; ③厂址在房山区水系上游,水污染波及房山区政府驻地和 附近农村; ④地域狭小,布局分散,延长工程管线,增加造价。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对工厂的远景规模缺乏正确判 断。初期规模炼油能力250万吨,附近水源尚能适应,用地 也有富裕。1 973年从日本引进30万吨乙烯装置,炼油能力 达到700万吨,水和用地都告紧张。
例三、国土规划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综合性是国土规划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在国土规划的原则 中贯穿着综合精神。比较公认的国土规划原则有四条。 ①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制度),尊 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保证和促进社会 主义改革事业顺利进行。 ②从国情出发,扬长避短,兴利除害,因地制宜,合理布 局,打破条块分割,加强横向联合,力求使资源优势变为 经济优势,使地区优势汇聚成全国优势。 ③正确处理重点开发与均衡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长远利 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促进全国人民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 路。 ④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行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相 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而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 素按自然规律运动,社会要素按社会规律运动。同时,自 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存在同一个地域,互相开放,互相影响, 甚至互为因果,产生多层次的复杂的关系,存在既涉及自 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规律。 依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来划分:地理学研究的规律有三个方 面(见图3.1),并形成了相关的理论。
4、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1)河流系统的平衡倾向性、阈值理论与河型的发展 (2)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
5、地表元素的迁移散集与环境保护
(1)地表元素的迁移及控制因素 (2)地表元素迁移的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元素迁移与环境保护
6、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1)生命元素区域分异、平衡与健康 (2)生命元素与医学地理
7、实验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 8、全球变化研究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极地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12、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13、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14、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15个方面,黄秉维)
1、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1)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2)自然地域的演化与排序 (3)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
2、自然生产力研究
(1)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 (2)中国农业生产潜力
3、水量转化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水量转化 (3)水文界面过程分析 (4)水量控制
生态系统结构理论——生态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 境; 生态平衡理论——各要素动态平衡。对资源来讲,阀值=最大安全开 采量 食物链依存理论——被食者与捕食者相互依存 食物链传递理论——林德曼十分之一定律 生态位理论——每个生物都有一个最适位置,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 一定的作用;不存在两个生物共有一个生态位。
第三章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理学的特点与观念 第二节 与地理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 第三节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第一节 地理学的特点与观念
1.统一性(整体性)——整体性观念、自然与经济的统一 2.综合性——综合观念 3.区域性——空间观念 4.动态性——时间观念(长远与短期观念),时滞性 5.层次性——系统层次、区域尺度 6.生产性——因地制宜、实用观念 7.生态性——可持续观念 8.利弊两重性——辩证观念 统一性、综合性、区域性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性形 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整体性,需要综合各个因素的影 响和作用来认识和实现;综合性和整体性必须在具体区域上 才能够体现出来。
例四、自然资源评价中的区域观点和综 合观点
在自然条件评价中,区域观点与综合观点 可以表现为: ①有利和不利的统一:如好与坏;台风的 利与弊; ②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如缺水的含义; ③绝对量和相对量的统一:如我国自然资 源的地大物博与地大物不博; ④时空分布的统一:如我国的旱涝规律; ⑤自然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应用领域:景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城市生 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
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在地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老三论:
系统论 信息论 控制论
新三论:
耗散结构理论 突变论 协同论
应用领域:地理系统、地球表层系统、区域系统、资源系统等。 比如,自然资源的生产、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庞大系统工程— -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按系统工程才能 解决。
目标: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性(阀值限制)、社会经济的可行性、工程 技术可行性。 利用方案很多,据上述目标,可优化出一个最优方案,达到:领导认可, 群众满意、经济上合算、工作上可行、生态可持续。
3、最优化理论
最优化理论(optimality theory)是指自然选 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最有效地传递其基因, 因而也是最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包括使 它们活动时的时间分配和能量利用达到最 佳状态。 最优控制是利用控制论思想,通过调节控 制条件达到最优化。 应用领域:环境演变与调控、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建设等。
3.地域发展规律
地域发展规律是地理环境的时间规律,为 地理环境的第三规律。 地域发展规律的本质说明地域分异和区域 综合都有历史性、阶段性,都处在不断的 发展与变化过程中。 地理环境周期性发展规律、人地关系发展 阶段性规律、区域发展规律、城市发展规 律等是区域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其中, 人地关系发展规律是地域发展规律的核心。 有些学者认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主 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