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SJGF-0009-2012汽车内外饰零部件技术要求
汽车产品顶盖内护面总成技术条件
汽车产品顶盖内护面总成技术条件前 言本标准所规定的检验规则是一项基本要求,各类检验具体实施时允许与本标准的相关规定有所不同,但其抽样方法、判定原则、检验项目至少不能低于本标准检验规则的相应规定。
汽车产品顶盖内护面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产品顶盖内护面总成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各类汽车用以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轻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MT)成型件为骨架与纺织品复合面料热压制成的顶盖内护面总成(以下简称“顶盖内护面”),其他用途的同类产品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1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GB/T 25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 3920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磨色牢度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T 30512 汽车禁用物质要求GB/T 2828.1—2012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Q/FD TSA5 001 汽车产品零部件可追溯性标识要求3 技术条件3.1 一般要求3.1.1 尺寸及公差要求:外形尺寸及安装尺寸符合产品图样和数学模型。
3.1.2 外观质量要求:顶盖内护面表面应平整,颜色、纹理及手感应满足色板或封样的要求,饰件与基材必须相互完全粘结,不允许出现压光、肿块、气泡、皱痕、基材凹凸、面料起毛方向相反、脏污、色调与光泽不均匀等缺陷。
切割边、孔整洁、无毛刺,切割周边不允许出现饰材与基材开裂现象。
材料不允许有如露出的玻璃纤维或玻纤粉等刺激皮肤的物质。
3.1.3 成品件特性:本成型件总成在运输、存储、装配和使用时,必须在各自要求的温度、湿度范围内保持形状和功能。
汽车内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
汽车内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目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主要内饰件材料选用要求 (2)4技术要求 (3)5试验方法 (8)6 检验规则 (10)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2)前言为满足设计、生产和检验的需要,保证产品质量,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参照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而编制的。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汽车塑料内饰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汽车内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内饰件的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汽车塑料内饰件总成(以下简称内饰件)。
2 引用标准GB 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 531-1999 橡胶袖珍硬度计压入硬度试验方法GB/T 1033-19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GB/T 1040-19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1634.1-200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GB/T 1843-1996 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GB/T 2410-1980 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试验方法GB/T 2411-1980 (1989) 塑料邵氏硬度试验方法GB/T 2791-1995 胶粘剂T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挠性材料)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2918-1998 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 3399-1982(1989) 塑料导热系数试验方法护热平板法GB/T 4085-2005 半硬质聚氯乙烯块状地板GB/T 6343-1995 泡沫塑料和橡胶表观(体积)密度的测定GB/T 6344-1996 软质泡沫聚合物材料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的测定GB 6529-1996 纺织品调湿和试验用标准大气GB/T 6669-2001 软质泡沫聚合材料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GB/T 6670-1997 软质泡沫塑料回弹性能的测定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GB/T 8812-1988 硬质泡沫塑料弯曲试验方法GB/T 9341-2000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 9342-1988 塑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GB 10802—1989 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 10807—1989 软质泡沫聚合材料压陷硬度试验方法GB/T 10808—1989 软质泡沫塑料撕裂性能试验方法GB/T 11548-1989 硬质泡沫塑料耐冲击性能试验方法落锤法GB/T 16578—1996 塑料薄膜和薄片耐撕裂性能试验方法裤形撕裂法GB 18583—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QC/T 15—19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QC/T 17—1992 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QC/T 216—1996 汽车用地毯的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QC/T 29089—1992 汽车软化仪表板表皮Q/J B071—2006 汽车产品零部件标识规定3主要内饰件材料选用要求汽车主要内饰件材料选用(推荐)见表1。
汽车一般及关键零部件复验规范(doc 55页)
器材。
4.1.4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器材。
4.1.5 价格昂贵的器材。
4.2 B 类器材4.2.1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将影响产品质量的器材。
4.2.2 性能、功能指标不符合要求影响产品使用性能的器材。
4.3 C类器材4.3.1 性能、功能指标虽与产品有生要关系,如不符合要求一般不影响产品使用性能的器材。
4.3.2 外观质量(包括外形、尺寸、涂覆等)不符合要求,对产品外观质量不影响的器材。
5 进厂复验5.1 A类器材按复验规范进行。
5.2 有复验规范的B类器材按复验规范进行。
5.3 没有复验规范的B类器材复验5.3.1 要求5.3.1.1 包装和标识器材包装应完好无损,合格证(质量证明)或应齐全,名称、型号、规格符合要求。
具有有效期的器材应在有效期内,且应考虑本批器材应能在有效期内使用完。
5.3.1.2 外观质量a) 器材镀涂应完全(没有镀涂者除外),不允许有露出若何的严重划伤;b) 器材应完整无损不允许有影响外观的磕碰痕迹、凸起、凹陷或变形存在,不允许有影响质量的划伤、擦伤、锈迹及脏污印迹(标识除外)存在;c) 由多个零件组成的器材,应装置齐全,位置正确,由紧固件连接的部位应松紧适度;d) 器材转动或活动部位,应转动或活动适度;e) 组成成套的配合关系和尺寸应符合常规要求;f) 装有液体、粉状固体或气体的器材不允许渗漏;g) 有铅封的器材铅封应完好。
5.3.1.3 性能、功能要求a)开关类器材应通断灵活、自如、置位准确、稳定。
置开位时应为通路;b)导线类器材两端应为通路。
5.3.2 方法5.3.2.1 目测验看包装和标识以及外观质量应符合5.3.1.1和5.3.1.2的规定,需要进行手试的项目应结合手试进行。
5.3.2.2 用三用表结合手试检验开关类、导线类器材应符合5.3.1.3的规定。
5.3.3 检验规则和合格判据外观质量复验。
金龙集团窄体新海狮右舵车型仪表台及左右门板总成设计开发要求项目说明
1、项目说明1.1产品介绍窄体新海狮右舵车型仪表台总成及左右前门内饰板总成,其中仪表台总成包含了仪表台本体部分和管梁支架部分。
项目为适用于金龙自主研发右舵窄体海狮商用车。
产地:厦门销售区域:全球1.2产品开发范围简述本设计开发要求描述的是:仪表板系统和左右门饰板系统,属于内饰中的主要组成系统,体现窄体新海狮右舵车型整车内饰的造型风格。
仪表板总成和门饰板总成承载着车上各种关键系统:仪表/操控/开关/空调/音箱娱乐系统/汽车安全气囊等系统;是汽车的集成操纵中心,是内饰的核心部件,直接影响到整个汽车的品质感。
在仪表板总成和门饰板总成设计开发中,需满足外观简洁大方/操作方便;还要对驾驶员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及隔音降噪的作用。
1.3开发零件明细2、零部件环境零部件工作温度/存储环境:产品在-40°C〜IOOC温度范围内经运输、储存、装配以及在随后的使用过程中必须保持形状和功能稳定。
3、设计构想1.1外观简洁大气,有电动化元素,符合最近主流乘用车仪表台及门饰板审美潮流(参考特斯拉Iiiode1Y风格);1.2结构设计开发须包含电动车与燃油车通用。
预留气囊位置及空间,仪表台对应气囊爆破功能采用仪表台一体化设计,即采用仪表台本体弱化工艺,不能采用独立气囊盖板的模式。
仪表台系统整体设计最大程度预留左舵通用接口,左右门饰板系统要求左右舵通用;4、技术要求(塑料注塑部分)4.1基本要求5. 1.1产品应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4.1.2仪表板系统及门饰板系统中各零件之间装配应牢固,装配尺寸应符合各总成各部件总成图样,零件尺寸应满足二维图纸公差要求。
4.1.3仪表板系统级门饰板系统中各外观零件之间的间隙面差应满足金龙内饰件间隙段差标准要求。
4.1.4仪表板系统及门饰板系统中各产品应满足系统试验所有零部件的相关要求。
4.2外观要求4.2.1表面应平整,轮廓清晰,转折过渡圆滑,无缩痕、无银丝、无裂痕、无明显熔接痕;4.2.2部件不允许有影响强度、使用性能及外观的波纹、凹缺、开裂、气泡、缩痕、划痕等缺陷;4.2.3所有外观可视表面不应产生分模线,如产品外表面上产生分模线,则分模线的痕迹须小于0.1mm;4.2.4外观颜色按金龙提供的色板要求进行制作及评定,主体色调为黑色;4.2.5颜色和色差的规定4.2.5.1仪表板系统及门饰板系统产品颜色和色差的规定主要是靠目测决定,如果对目测结果有争议情况下,以色差仪检测结果为准。
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的技术要求
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技术要求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规定了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技术要求、外观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适用于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系列产品的评价、验收与检测。
本标准由目的范围,评价定义,评价标准、验收与检测等部分组成。
同时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符合GB/T1.1-2000、GB/T1.2-2002的规定。
本标准由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技术二部提出。
本标准由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技术二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卡威汽配有限公司技术二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熊有力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技术要求1目的为规范本公司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进货和出货的技术要求及外观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使公司的产品满足顾客的要求,特制订本标准。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灯具、塑件外协零部件主要性能和有关外观的检测和评估,是设计研发工程师,采购和质保相关工程师检验的依据,它除了对外置零件进行评估外,同时也对通过光能穿透的镜片如玻璃配光镜,塑料配光镜看的见的零件进行评估。
在这个标准中,明确叙述了最重要的评估区域,评估标准,评估方法以及单位表面所允许的缺陷大小和缺陷数量,这些原则为明确有关照明产品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外观质量的标准奠定了基础。
该标准在检验中,以及在与供应商确定质量要求时,可作为一个统一的评估基础。
在特殊情况下,如双方均同意,外观(不包括性能)可以允许与这些原则有所偏差,以外观封样的形式来做为设计和检验的标准。
3 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可成为本标准的部分条款。
当下列文件作相应的修订时, 本标准只引用最新版本。
GB∕T191-200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10485-1989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基本环境试验;GB/T18648-2002 锌、铬镀层技术条件;GB/T12610-1990 塑料上电镀层热循环试验;QC/T484-99 汽车油漆涂层;QC/T625-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4 外观评价定义,评价标准、验收与检测要求4.1 观察位置4.1.1灯具、塑件与车体组装好的状态下在组装好的状态下,产品不是所有表面都同样可见。
内外饰零部件法规适应性
5.3.2 在前段与形成格栅或缝隙的每个元件结 合处应该是圆滑的。 5.5 保险杠 5.5.2 如果车身外轮廓线前后保险杠的垂直投 影相重合,在距车辆前向(对于后保则是后 向)的车身外轮廓线内侧20mm,和车身外轮廓 线及其车身纵向对称平面成15度夹角的两垂直 GB11566-2009乘用车外 平面相切的法线围城的区域,所有点组成的表 部凸出物 面的圆角半径不应小于5mm,其他情况不应小 于2.5mm。 5.5.3 5.5.2的要求不适于凸出高度小于5mm的 保险杠局部零件或保险杠上的镶嵌件,尤其是 前照明灯洗涤器的连接盖及喷咀,这些零件朝 外的角应该是圆滑的,但凸出高度小于1.5mm 的零件除外。 GB/T 24550-2009汽车碰 增加防撞泡沫 撞时对行人的保护 通过碰撞器基准线的水平面的高度(445mm), GB17354-1998汽车前后 在此高度上该车无论处于整车整备质量状态或 端保护装置 是处于加载实验车质量状态时均具有有效的保 护装置 在水平路面上,当汽车处于整备状态,车轮在 直线行驶位置是护轮板应满足下列要求:A、 前后保险杠总成 在车轮中心向前30度和向后50度的两个辐射平 面所形成的区域内,护轮板的宽度q必须足以 GB7063-20XX汽车护轮板 遮盖整个轮胎的宽度;B、护轮板的后缘应位 于车轮中心上方150mm的水平面以下,而且护 轮板的边缘与这个平面的交点必须位于轮胎纵 向中间平面的外侧。 1.号牌板上安装号牌后不得影响车辆的设计接 近角和离去角; 2.前号牌板应位于前保险杠上,安装于前号牌 板的号牌应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车辆纵向对称平 面;前号牌中点不得处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的 左方;前号牌及号牌架不得超出车辆前端右边 缘;安装于前号牌板的号牌应基本垂直于水平 面,前号牌正面允许后仰不大于15度; GB15741-1995汽车和挂 3.后号牌板应位于车辆后端,安装于后号牌板 车号牌(架)及其位置 的号牌应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车辆纵向对称平 面;后号牌中点不得处于车辆纵向对称平面的 右方;后号牌及号牌架不得超出车辆后端左边 缘;安装于后号牌板的号牌应基本垂直于水平 面,A、当后号牌上边缘离地高度不大于1.2m 时,后号牌正面允许上仰不大于30度;B、当 后号牌上边缘离地高度大于1.2m时,后号牌正 面允许下俯不大于15度。
整车零部件防腐技术条件
制动硬管总 镀锌 Fe/Ep·Zn18,橄榄绿,按 QC/T 625-1999 的规定;盐雾试验在
成
120h 以上,无腐蚀现象。
制动管
40
路装置 制动软管总 金属接头及支架表面处理 Fe/Ep•Zn12•c1B,按 QC/T 625-1999 执行,
盐雾试验要求大于 240h,其余金属件 96h 以上中性盐雾试验后均不
Q/JLY J721060-2009
表 1(续)
序号 所属系统
零部件名称
防腐设计要求
下摆臂焊接 焊接完毕后表面应进行阴极电泳涂漆处理,按 QC/T 484-1999 TQ6 执
总成
行,耐盐雾试验大于 240h,试验后零件表面无起泡、腐蚀等异常现象。
前悬架
30
下摆臂 下摆臂球头 黑色亚光电泳漆,盐雾试验大于 240h 无腐蚀现象,铆接部位除外;
时。
43
粘贴式平衡块
表面镀锌并喷罩光漆或喷塑,耐盐雾试验 480h 无红锈。
45
钢轮平衡块
表面喷塑均匀,盐雾试验 480h 无红锈。
Fe/Ep·Cr10,按 QC/T 625-1999 执行,酸性盐雾试验(CASS)48h
46
车轮螺母
后外表面腐蚀等级 8 级以上。
横拉杆:表面黑色电泳漆,按 QC/T 484-1999 TQ6 规定执行,盐雾试
镀锌,盐雾试验 72h,不出现白锈。
共7页 第1页
GEELY
CE-1/2 整车零部件防腐技术条件
Q/JLY J721060-2009
表 1(续)
序号 所属系统
零部件名称
防腐设计要求
3
车身车Leabharlann 铰链镀锌,盐雾试验 96h,不出现白锈。
力帆时骏乘用车内外饰塑料件技术要求
汽车内外饰塑料件通用技术条件编制: ____________校对: __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__标准: _________批准: ____________力帆时骏乘用车技术中心内外饰组2015年3月本标准对于力帆时骏汽车塑料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做出具体规定。
本标准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编制。
本标准由力帆时骏乘用车技术中心内外饰组提出。
本标准由帆时骏乘用车技术中心内外饰组负责起草。
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云来本标准首次发布日期:2015年6月2日实施日期:2015年8月2日。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塑料件(不包括涂层、电镀、发泡件)的要求、试验设备、仪器及环境、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记、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产品的内外饰塑料件(以下简称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50-1995 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GB/T 3077-1999 合金结构钢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GB/T 16422.2-1999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第2部分:氙弧灯JLYY-JT139-04 汽车塑料件及合成橡胶制品标记的规定JTYY-JT146-04 汽车内饰材料气味性试验方法3 要求3.1一般要求3.1.1在自然光线的阳光下产品的光泽应在样品的光泽等级范围之内。
3.1.2零件的表面应没有污迹、划伤、裂纹、扭曲变形及表面皮纹磨损,也不应有任何影响装配和外观的缺陷。
3.1.3产品的尺寸、公差、质量、纹理、颜色、标识、材料应按照图样要求。
3.2 性能要求性能要求按表1的规定。
14试验设备、仪器、环境4.1试验设备4.1.1环境箱:各个部位达到并维持与所规定的等级相一致的温度,而且符合规定的温度误差要求,最大相对湿度为20%在结构上,能够使样品在任何部位均不被热源直接辐射。
汽车零部件质量手册
WORD文档NINGBO WANSHENG AUTO PARTS.CO.,LTD 质量手册(Quality Manual )编制:审核:批准:依据标准: ISO/TS16949:2009手册编号:版号:A/02014 年8 月31 日发布2014 年9 月1 日实施文件编号:■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版本号:A/0章节名目录页码:第0 页目录0 前言................................................................................................................................................................... - 1 -0.1 总经理声明............................................................................................................................................ - 2 -0.2 质量方针................................................................................................................................................ - 3 -0.2.1 质量目标............................................................................................................................................ - 3 -0.2.2 企业价值观........................................................................................................................................ - 3 -0.2.3 企业愿景............................................................................................................................................ - 3 -0.2.4 企业宗旨............................................................................................................................................ - 3 -0.3 管理者代表的任命................................................................................................................................ - 4 -0.3.1 质量管理者的声明............................................................................................................................ - 5 -0.4 顾客代表的任命................................................................................................................................... - 6 -0.5 公司介绍.............................................................................................................................................. - 7 -0.5.1 公司概况............................................................................................................................................ - 7 -0.5.2 公司的组织机构图: .......................................................................................................................... - 8 -0.5.3 服务宗旨........................................................................................................................................... - 8 -1 质量管理八大原则........................................................................................................................................... - 9 -2 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 10 -2.1 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和范围.............................................................................................................. - 10 -2.1.1 编制目的:................................................................................................................................ - 10 -2.1.2 适用范围:................................................................................................................................ - 10 -2.2 与删减有关的说明: ............................................................................................................................ - 10 -3 引用标准、术语和定义................................................................................................................................. - 12 -3.1 引用标准:.......................................................................................................................................... - 12 -3.2 主要参考文献:.................................................................................................................................. - 12 -3.3 质量管理体系的术语和定义.............................................................................................................. - 13 -3.4. 最高管理者......................................................................................................................................... - 14 -3.5 公司的供应商类别:.......................................................................................................................... - 14 -3.6 汽车行业常用的英文缩写索引: ........................................................................................................ - 15 -4 质量管理体系................................................................................................................................................. - 16 -4.1 质量手册管理:.................................................................................................................................. - 16 -4.1.1.编制、审查、批准:............................................................................................................. - 16 -4.1.2.发放与保管:............................................................................................................................ - 16 -4.1.3.手册的修订:............................................................................................................................ - 16 -4.1.4 按过程定义的质量管理体系.................................................................................................... - 17 -0.5、顾客导向过程(COP)......................................................................................................... - 19 -0.6支持过程(SP)................................................................................................................... - 19 -0.7管理过程(MP)................................................................................................................... - 20 -0.2.5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分类关系图(图1-2 )............................................................................... - 20 -0.2.6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图( 图1-3) ..................................................................................... - 21 -0.2.7已识别的25 个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图1-4).......................................................................... - 22 -0.2.8各个过程与标准及相关程序文件示意图( 图1-5) :.................................................................... - 23 -0.2.9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化要求.............................................................................................................. - 24 -0.3.2总则............................................................................................................................................ - 24 -0.3.3质量手册.................................................................................................................................... - 24 -0.2.10文件控制.............................................................................................................................................. - 25 -0.5.4技术文件控制........................................................................................................................... - 26 -0.2.11记录控制............................................................................................................................................. - 26 -0.2.12相关程序文件.................................................................................................................................... - 26 - 5 管理职责....................................................................................................................................................... - 27 -2.3目的和范围......................................................................................................................................... - 27 -2.4管理承诺............................................................................................................................................. - 27 -2.5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 27 -2.6质量方针........................................................................................................................................... - 27 -2.7策划................................................................................................................................................... - 28 -2.1.3质量目标................................................................................................................................. - 28 -2.1.4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 28 -2.8职责、权限和沟通........................................................................................................................... - 28 -3.4职责与权限............................................................................................................................. - 28 -3.5管理者代表............................................................................................................................. - 29 -3.6内部沟通................................................................................................................................. - 29 -2.9管理评审........................................................................................................................................... - 30 -3.5.管理评审输入包括:............................................................................................................. - 30 -3.6.管理评审输出......................................................................................................................... - 30 -2.10相关程序文件...................................................................................................................................... - 31 - 6 资源管理......................................................................................................................................................... - 32 -3.7目的和范围......................................................................................................................................... - 32 -3.8资源提供............................................................................................................................................. - 32 -3.9人力资源............................................................................................................................................. - 32 -4.3总则......................................................................................................................................... - 32 -4.4能力、培训和意识................................................................................................................. - 32 -4.5培训......................................................................................................................................... - 33 -4.6岗位培训................................................................................................................................. - 33 -4.7员工激励和授权..................................................................................................................... - 33 -4.8办公室制定并执行《人力资源控制程序》,以达到上述 6.2.1-6.2.5 的要求。
外饰塑料喷漆零件技术条件书修订说明130403
《外饰塑料喷漆零件技术条件书》二次修订说明1 标准修订的目的参照同行业的喷漆零件质量标准及广汽乘用车现行质量监控情况,更新和补允相关的质量要求和试验方法。
2 标准修订过程概述2.1 标准主要修订部门和修订人员标准主要修订部门:车身工程部,主要修订人员:王琛、郑国金。
2.2 主要参考标准、资料车身工程部自2013年4月开始着手二次修订《外饰塑料喷漆零件技术条件书》企业技术标准,查找了以下相关的国内、国际标准,进行了对比和研读:GB/T 1733 漆膜耐水性测定法GB/T 1764 漆膜厚度测定方法ISO 105 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第A02部分: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ISO 188 硫化或热塑性橡胶加速老化或耐热性试验ISO 2409 十字痕切口试验SAE J400 表面涂层抗飞石冲击性能的试验SAE J1976 汽车外饰材料的户外老化试验方法QJ/GAC 1270.001 汽车用ABS专用料QJ/GAC 1270.002 汽车用PC与ABS合金专用料QJ/GAC 1270.005 汽车用聚丙烯(PP)专用料QJ/GAC 1310.011 保险杠涂料技术条件NES M5081[2010-N] 塑料及铬电镀零件涂层品质NES M0141_2008-N[1] 塑料零料油漆涂层试验方法2.3 标准编制主要依据的标准介绍NES M5081[2010-N] 塑料及铬电镀零件涂层品质NES M0141_2008-N[1] 塑料零料油漆涂层试验方法法QJ/GAC 1250.015 外饰塑料喷漆饰件技术条件。
3 主要内容修认的确定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修订内容如表1表1表1(续)表1(续)表1(续)表1(续)。
汽车外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
汽车外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前言为满足设计、生产和检验的需要,保证产品质量,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根据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同时参照国内外汽车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而编制的。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汽车塑料外饰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
汽车外饰件(塑料)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外饰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计开发的汽车塑料外饰件总成(以下简称外饰件)。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033—19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GB/T 1040—19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1634.1—2004 塑料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GB/T 1843—1996 塑料悬臂梁冲击试验方法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阻燃特性GB/T 9341—2000 塑料弯曲性能试验方法GB/T 9342—1988 塑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QC/T 15—19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QC/T 17—1992 汽车零部件耐候性试验一般规则QC/T 625—1999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Q/J B070—2006 汽车塑料件涂漆技术条件Q/J B071—2006 汽车产品零部件标识规定Q/J B124—2006 汽车SMC件总成技术条件3主要外饰件材料选用要求3.1 汽车主要外饰件材料选用(推荐)见表1。
表1 汽车主要外饰件材料选用(推荐)4 技术要求4.1 外饰件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数学模型及技术文件制造,并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汽车配件公司物资检验标准
汽车配件公司物资检验标准随着汽车销售的不断增长,对汽车配件的需求也在相应增加。
因此,汽车配件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作为一家汽车配件公司,为了确保所提供的配件质量和安全性,物资检验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检验标准的重要性检验标准是确认或确定某些产品或服务特性的规范或标准。
共同的标准可以确保质量与安全,能够保护公众利益,避免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引发的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对于汽车配件公司而言,物资检验标准的建立可以确保所提供的配件质量、延长产品寿命、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公司的信誉度。
检验范围及方式检验范围物资检验标准应覆盖所涉及到的汽车配件的全部或部分检验要求。
这些配件包括但不限于零部件、制动系统、悬挂系统、传动系统、发动机、电子设备等。
每一个部分的检验内容应包括需检验的项目、检验对象、检验方法、检验要求和评定标准等。
检验方式1.外观检验外观检验是在看、摸、量的基础上,通过肉眼观察、触摸和测量来判断物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外观检验包括以下内容:•零件尺寸和形状确认•表面光洁度、成色、气泡、缺陷、毛刺检查•视力距离调整、颜色等视觉方面2.功能性检验通过对配件特性的检测确定产品是否能按照设想的被使用。
功能性检验包括以下方面:•充电系统、点火系统性能测试•制动性能测试•悬挂系统测试•传动系统测试3.试验检验试验检验是通过实验来检验物品的性能和性质,并根据试验结果来评定物品的好坏。
试验检验包括以下方面:•安全试验•耐久性试验•尺寸及硬度试验•材质分析试验检验依据及要求物资检验标准应该基于现行的行业标准、国标、企业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等,同时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质量要求质量要求是物资检验的主要目的。
根据不同的配件类别和用途,质量要求的具体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
其中一些质量要求包括:•安全性要求:产品应满足安全性要求,以避免任何安全事故的发生。
•零部件精度:检查零件尺寸精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表面质量:检查表面质量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包括光泽度、气泡、斑点等。
轿车顶盖内饰总成技术条件
轿车顶盖内衬总成技术条件1范围本技术条件规定了顶盖内衬总成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 存及质量保证。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衬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所开发轿车的顶盖内衬总成。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2.1表面颜色应均匀且无污痕,不允许有杂色,面料的样式和表面质量必须与主机厂所选的标准样品一致,与标准面料的色差AE<lo3・2・2顶盖内衬表面应平整、无气泡、无分层、无折皱,孔边切口整齐,外包边处GB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50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 GB 251评定沾色用灰色样卡 GB 2828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 2970胶粘剂180。
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刚性材料 GB 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ISO 6452橡胶、塑料、人造革一汽车内饰材料雾化特性的测定 SAE J365装饰材料耐擦毛性试验方法 SAE J948汽车用织物、PVC 面料和皮革耐磨损性试验方法 SAE J2412 汽车内饰零件加速光照老化:可控辐照度氤灯SJ-NW-3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测试汽车零部件取样技术规范》SJ-NW-3& 《汽车零部件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化合物采样技术规范》SJ-NW-39:《车内零部件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分析技术规范》SJ-NW-51:《车内零部件散发性有害物质技术要求》3 要求3. 1 顶盖内衬总成应符合本技术条件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3. 2 造。
外观平整、均匀、无折皱,不能有毛边存在,对于基材为玻璃纤维增强PU泡沫的结构,不得有玻璃纤维露出。
3・3性能3. 2. 18实验室试验结果(即3. 2. 14, 3.2.7, 3.2.17)进行,等整车自然曝酥试验结果出来后作为最终的判定标4试验方法4.1车内有机挥发物样品选取根据SJ-NW-3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测试汽车零部件取样技术规范》进行,空气采样根据SJ-NW-38《汽车零部件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化合物釆样技术规范》进行,物质分析根据SJ-NW-39《车内零部件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分析技术规范》进行。
汽车零配件标准
汽车零配件标准汽车零配件标准GB/T3730.1-1998 汽车和半挂车的术语及定义车辆类型GB/T3730.3-1992 汽车和半挂车的术语及定义车辆尺寸GB/T3730.2-1996 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GB/T17347-1998 商用道路车辆尺寸代码GB/T16735-1997 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位置及固定GB/T16736-1997 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内容与构成GB/T16737-1997 道路车辆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GB/T16738-1997 道路车辆世界零件制造厂识别代号(WPMI)GB/T17349.1-1998 道路车辆汽车诊断系统词汇GB/T4782-1984 道路车辆-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词汇GB/T4971-1985 汽车平顺性名词术语和定义GB/T12549-1990 汽车操纵稳定性术语及其定义GB/T15089-1994 机动车辆分类QC/T34-1992 汽车的故障模式及分类QC/T571-1999 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名词、术语GB/T9417-1988 汽车新产品型号编制规则GB/T17349.2-1998 道路车辆汽车诊断系统图形符号GB4094-1999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GB/T17676-1999 天然气汽车和液化石油气汽车标志GB/T4781-1984 牵引车与全挂车的机械连接装置互换性GB/T4606-1984 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5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GB/T4607-1984 道路车辆半挂车鞍座90号牵引销主要尺寸和安装互换性尺寸QC/T538-1999 载货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QC/T535-1999 重型载货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495-1979 机动车辆允许噪声GB16170-1996 汽车定置噪声限值GB1589-1989 汽车外廓尺寸限界GB11561-1989 汽车加速器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GB11553-1989 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GB/T7031-1986 车辆振动输入路面平度表示方法GB7258-1997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17259-1998 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GB17258-1998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QC/T245-1998 压缩天然气汽车专用装置和安装要求QC/T247-1998 液化石油气汽车专用装置和安装要求QC/T251-1998 矿用自卸汽车应急转向性能要求GB/T16887-1997 卧铺客车技术条件QC/T635-2000 双层客车技术要求QC/T475-1999 客车防尘密封限值QC/T476-1999 客车防雨密封限值QC/T474-1999 客车平顺性评价指示及限值GB/T12428-1990 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GB13094-199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T5910-1998 轿车质量分布GB/T17364-1998 轿车脚踏板的侧向间距GB17867-1999 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GB/T17275-1998 货运全挂车通用技术条件JB/T4185-1986 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GB/T12534-1990 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GB/T12535-1990 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GB/T12536-1990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GB/T12537-1990 汽车牵引性能试验方法GB/T12538-1990 汽车重心高度测定方法GB/T12539-1990 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GB/T12540-1990 汽车最小转弯直径测定方法GB/T12541-1990 汽车地形通过性试验方法GB/T12543-1990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GB/T12544-1990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GB/T12545-1990 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2546-1990 汽车隔热通风试验方法GB/T12547-1990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GB/T12673-19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GB/T12674-1990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GB/T12677-1990 汽车技术状况行驶检查方法GB/T12678-1990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GB/T12679-1990 汽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GB/T12781-1990 汽车供油系气阻试验方法GB/T12782-1990 汽车采暖性能试验方法GB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QC/T57-1993 汽车匀速行驶车内噪声测量方法QC/T58-1993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测量方法GB/T1496-1979 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GB/T17250-1998 声学市区行驶条件下轿车噪声的测量GB14023-1992 车辆机动船和由火花发动机驱动的装置的无线电干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允许值GB/T17348-1998 道路车辆会车光束倾斜角随载荷变化的测量GB/T5902-1986 汽车平顺性脉冲输入行驶试验方法GB/T4970-1996 汽车平顺性随机输入行驶试验方法GB/T6323.1-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蛇行试验GB/T6323.2-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阶跃输入)GB/T6323.3-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瞬态响应试验(转向盘转角脉冲输入)GB/T6323.4-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回正性能试验GB/T6323.5-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转向轻便性试验GB/T6323.6-1994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方法稳态回转试验QC/T480-1999 汽车操纵稳定性指标限值与评价方法GB/T14172-1993 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QC/T572-1999 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测定方法QC/T573-1999 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人物和环境QC/T575-1999 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杂质的分析方法QC/T574-1999 汽车清洁度工作导则抽样规则GB/T13043-1991 客车定型试验规程GB/T13044-1991 轻型客车定型试验规程GB/T1332-1991 载货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29020-1991 微型货车定型试验规程QC/T256-1998 液化石油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257-1998 压缩天然气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75-1998 矿用自卸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76.1-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通则QC/T76.2-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驾驶员座位基准点R测量方法QC/T76.3-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爬坡能力试验QC/T76.4-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自动换档转速或车速试验QC/T76.5-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恒功试验QC/T76.6-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燃料消耗量试验QC/T76.7-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应急转向能力试验QC/T76.8-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行驶平顺性试验QC/T76.9-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空气调节系统性能试验QC/T76.10-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冷却系统冷却能力试验QC/T76.11-1993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使用可靠性试验QC/T202-1995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牵引性能试验QC/T250-1998 矿用自卸汽车试验方法制动性能试验QC/T203-1995 矿用自卸汽车驾驶室噪声测量方法及限值GB/T12478-1990 客车防尘密封性试验方法GB/T12480-1990 客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GB/T11382-1989 客车前保险杠效能试验方法正面固定式障碍碰撞试验QC/T29037-1991 微型货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QC/T29022-1991 微型货车耐久性行驶试验方法QC/T29021-1991 微型货车防尘密封性试验方法QC/T271-1999 微型货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GB/T12675-1990 微型货车出厂检验方法GB/T15087-1994 汽车牵引车与全挂车机械连接装置强度试验GB/T15088-1994 汽车半挂车牵引座牵引销强度试验QCn29008.10-1991 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总成评定方法QCn29008.11-1991 汽车产品质量检验零部件评定方法QCn29008.12-1991 汽车产品质量检验附件评定方法QCn29008.13-1991 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清洁度评定方法QC/T29056-1992 半挂汽车列车质量分等GB/T17350-1998 专用汽车和专用半挂车术语和代号GB/T9463.2-1998 绿化喷雾车术语GB/T9463.1-1998 绿化喷雾车分类GB/T8531.1-1987 真空吸污车分类GB/T9465.1-1988 高空作业车分类GB/T12503-1995 电视车通用技术条件QC/T29100-1992 图书馆车技术条件QC/T254-1998 运钞车技术条件QC/T458-1999 计划生育专用汽车技术条件QC/T457-1999 救护车QC/T451-1999 售货汽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52-1999 住宿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64-1999 淋浴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48-1999 炊事汽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50-2000 保温车冷藏车技术条件QC/T453-1999 厢式货车通用技术条件QC/T29111-1993 扫路车技术条件QC/T29112-1993 垃圾车技术条件QC/T41-1992 环境监测车QC/T22-1992 计量检测车QC/T24-1992 邮件运输车技术条件QC/T447-1999 建筑大板运输车技术条件QC/T456-1999 颗粒粮食散装车技术条件QC/T493-1999 修理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54-1999 养蜂汽车技术条件QC/T455-1999 牲畜运输汽车技术条件QC/T503-1999 特种挂车通用技术条件QC/T222-1997 自卸汽车通用技术条件QC/T439-1999 摆臂式自装卸汽车技术条件QC/T466-1999 翼开启式栏板起重运输汽车技术条件JB/T4199-1986 后栏板起重运输车技术条件QC/T459-1999 随车起重运输汽车技术条件GB/T9465.2-1988 高空作业车技术条件GB/T9419-1988 轻质燃油油罐汽车技术条件QC/T23-1992 奶罐车GB/T9463.3-1998 绿化喷雾车技术条件GB/T8531.2-1987 真空吸污车技术条件QC/T29113-1993 真空吸粪车技术条件QC/T29114-1993 洒水车技术条件QC/T560-1999 散装水泥车技术条件QC/T21-1992 气卸散装电石粉车技术条件QC/T252-1998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QC/T255-1998 运钞车防护性能试验方法QC/T449-2000 保温车冷藏车性能试验方法QC/T51-1993 扫路车性能试验方法QC/T52-1993 垃圾车性能试验方法QC/T53-1993 真空吸粪车性能试验方法QC/T54-1993 洒水车性能试验方法GB/T8531.3-1987 真空吸污车性能试验方法GB/T8531.4-1987 真空吸污车可靠性试验方法GB/T9463.4-1988 绿化喷雾车试验方法QC/T561-1999 散装水泥车性能试验方法QC/T40-1992 气卸散装电石粉车性能试验方法QC/T223-1997 自卸汽车性能试验方法QC/T440-1999 摆臂式自装卸汽车试验方法GB/T9465.3-1988 高空作业车试验方法GB7956-1998 消防车消防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QC/T29104-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限值QC/T29105.1-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测试方法术语及其定义QC/T29105.2-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测试方法装置及装置的清洗QC/T29105.3-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测试方法取样QC/T29105.4-1992 专用汽车液压系统液压油固体污染度测试方法显微镜颗粒计数法QC/T589-1999 厢式汽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T29053-1992 厢式货车质量分等QC/T29055-1992 保温汽车冷藏汽车质量分等QC/T588-1999 自卸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T587-1999 罐式汽车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T29057-1992 气卸散装水泥罐式汽车质量分等QC/T29054-1992 轻质燃油油罐汽车质量分等GB/T1149.2-1994 内燃机活塞环术语GB/T5181-1985 汽车排放物术语和定义GB/T2900.9-1994 电工术语火花塞GB/T725-1991 内燃机产品名称和型号编制规则QC/T492-1999 汽车化油器汽油泵型号编制方法GB/T727-1985 涡轮增压器产品命名和型号编制方法QC/T429-1999 高能点火装置产品型号编制方法QC/T430-1999 火花塞产品型号编制方法QC/T551-1999 汽车发动机飞轮壳安装尺寸QC/T477-1999 汽车化油器进口凸缘的安装尺寸QC/T29088-1992 汽车发动机化油器出口凸缘尺寸QC/T478-1999 机械膜片式汽油泵凸缘的安装尺寸GB/T14169-1993 汽车空气滤清器接头A型和B型GB/T14170-1993 载货汽车空气滤清器滤芯尺寸规范QC/T31-1992 汽车用全流式机油滤清器滤芯尺寸GB/T8409-1999 汽车发动机旋装式机油滤清器连接尺寸GB/T17653-1999 汽车柴油机旋装式燃油滤清器安装和连接尺寸QC/T287-1999 汽车燃油滤清器纸持滤芯尺寸规格QC/T488-1999 汽车燃油箱用槽型盖加注口及连接尺寸GB/T16570-1996 汽车柴油机架装直列式喷油泵安装尺寸QC/T540-199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2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QC/T541-199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II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QC/T542-199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5型和6型法兰或压板安装喷油器体QC/T543-1999 汽车柴油机"S"尺寸的I型螺纹安装喷油器体QC/T515-1999 汽车发动机用调温器型式与尺寸JB/T2292-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进水口出水口加水口及盖JB/T2291-1978 汽车拖拉机用散热器芯子结构型式及尺寸系列QC/T29025-1991 汽车管带式散热器芯子型式尺寸GB/T6784-1986 M10X1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5-1986 M12X1.25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6-1986 M14X1.25矮型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7-1986 M14X1.25矮型锥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8-1986 M14X1.25锥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89-1986 M14X1.25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90-1986 M18X1.5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6791-1986 M18X1.5锥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JB/T5882-1991 六角对边16MM的M14X1.25平座火花塞及其气缸盖安装孔GB/T12734-1991 汽车同步带尺寸GB/T13352-1996 汽车V带尺寸QC/T630-199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技术条件QC/T471-1999 重型汽车柴油机技术条件QC/T481-1999 汽车发动机曲轴技术条件QC/T282-1999 汽车发动机曲轴止推片技术条件QC/T527-1999 汽车发动机边杆技术条件QC/T544-2000 汽车发动机凸轮轴技术条件QC/T521-1999 汽车发动机气门挺杆技术条件QC/T469-1999 汽车发动机气门技术条件QC/T280-1999 汽车发动机主轴瓦及连杆轴瓦技术条件QC/T570-1999 汽车发动机气缸套技术条件QC/T29031-1991 汽车发动机轴瓦电镀层技术条件GB/T1148-1993 内燃机铝活塞技术条件QC/T552-1999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铸造铝活塞技术条件QC/T554-1999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活塞环技术条件QC/T283-1999 汽车发动机镶耐磨圈活塞技术条件QC/T279-1999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钢带组合油环技术条件QC/T547-1999 汽车发动机螺旋衬簧铸油环技术条件GB/T14222-1993 内燃机活塞环矩形环GB/T14223-1993 内燃机活塞环梯形环和楔形环GB/T1149.1-1994 内燃机活塞环通用规则GB/T1149.3-1994 内燃机活塞环刮环GB/T1149.4-1994 内燃机活塞环技术要求GB/T1149.5-1994 内燃机活塞环油环QC/T285-1999 汽车化油器技术条件QC/T29061-1999 汽车发动机用蜡式调温器技术条件QCn29034-1991 汽车燃油箱技术条件QC/T489-1999 机油散热器总成技术条件QC/T468-1999 汽车散热器技术条件QC/T512-199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及喷油器清洁度测定方法及限值QC/T590-1999 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技术条件QC/T508-1999 汽车柴油机用喷油泵总成技术条件QC/T509-199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柱塞偶件技术条件QC/T510-1999 汽车柴油机喷油泵出油阀偶件技术条件QC/T511-1999 汽车柴油机喷油器针阀偶件技术条件GB10327-1989 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JB/T6327-1992 火花塞阻尼接线帽技术条件QC/T431-1999 火花塞瓷绝缘体技术条件JB/T6472-1997 电阴型火花塞GB/T7825-1987 火花塞QC/T48-1992 汽车汽油滤清器GB/T13405-1992 汽车V带轮GB13552-1998 汽车多楔带GB/T10414-1989 汽车同步带传动带轮GB/T12732-1996 汽车V带GB/T2061-1989 散热器散热片专用纯铜带黄铜带QC/T275-1999 汽车发动机镶耐磨圈活塞金相标准QC/T553-1999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铸造铝活塞金相标准QC/T555-2000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单体铸造活塞环金相标准QC/T284-1999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球墨铸铁活塞环金相标准QC/T516-1999 汽车发动机轴瓦锡基和铅基合金金相标准QC/T281-1999 汽车发动机轴瓦铜铅合金金相标准GB/T10397-1989 中小功率柴油机振动评级GB/T10399-1989 小型汽油机振动评级GB15739-1995 小型汽油机噪声限值GB14097-1993 中小功率柴油机噪声限值QC/T524-1999 汽车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QC/T525-1999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QC/T526-1999 汽车发动机定型试验规程GB/T12542-1990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冷却能力道路试验方法QC/T631-199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试验方法QC/T637-2000 汽车发动机曲轴弯曲疲劳试验方法QC/T248-1998 汽车化油器性能试验方法QC/T32-1992 汽车用空气滤清器性能试验方法QC/T591-1999 汽车柴油机涡轮增压器试验方法GB/T5923-1986 汽车柴油机滤清器试验方法GB/T5924-1986 汽车柴油机滤清器的试验值及分级QC/T249-1998 机械膜片式汽油泵试验方法QC/T33-1992 汽车风扇离合器试验方法GB/T1149.6-1994 内燃机活塞环检验方法QC/T39-1992 汽车摩托车发动机活塞环检测方法JB/T2293-1978 汽车拖拉机散热器风筒试验方法GB/T14762-1993 车用汽油机排污染物试验方法GB/T3845-1993 汽油车排气污染物的测量怠速法GB3847-1999 压燃式发动机和装用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排气可见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GB17691-1999 压燃式发动机和装用压燃式发动机的车辆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GB14761-1999 汽车排放污染物限值及测试方法GB14761.2-1993 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5-1993 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761.6-19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排放标准GB/T3846-1993 柴油车自由加速烟度的测量滤纸烟度法GB/T4759-1995 内燃机排气消声器测量方法GB/T17692-1999 汽车用发动机净功率测试方法GB/T10398-1989 小型汽油机振动测试方法GB/T8194-1987 内燃机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工程法及简易法GB/T1859-1989 内燃机噪声声功率级的测定准工程法GB/T3821-1983 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QC/T558-1999 汽车发动机轴瓦双金属结合强度破坏性试验方法JB/T6771-1993 汽车及摩托车发动机选配火花塞的热适应性试验方法GB/T11545-1996 汽车V带疲劳试验方法QC/T901-1998 汽车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评定方法QC/T29075-1992 汽车发动机活塞质量分等QC/T29085-1992 汽车发动机活塞环质量分等QC/T29086-1992 汽车发动机轴瓦质量分等QC/T29076-1992 汽车发动机气门挺杆质量分等QC/T29069-1992 汽车汽油泵质量分等QC/T29102-1992 汽车化油器质量分等QC/T29060-1992 汽车发动机用蜡式调温器质量分等QC/T288-1999 汽车用水泵总成质量分等QC/T289-1999 汽车用机油泵总成质量分等QC/T290-1999 汽车散热器质量分等QC/T29073.1-1992 汽车专用紧固件质量分等连杆螺栓连杆螺母QC/T29073.2-1992 汽车专用紧固件质量分等主轴承螺栓缸盖螺栓。
汽车内外附件及功能件装饰表面的技术规范
0. 序言制定上述“汽车内外附件及功能装饰表面的技术规范”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和判断装饰表面比例的和谐及为所有过程参与者制定培训教材。
此外,该规范还可作为今后选择材料和工艺改进的基础。
在下面的表面技术规范中还叙述了表面光洁度的质量极限状态。
它符合在实现批量生产条件下当今的技术水平。
同时更多的涉及到外观判断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基于人体工程极限的条件下(方可进行鉴别的)。
该规范是由下列人员参与制定。
经供货厂家一致通过的装饰件:车体及玻璃系统公司Herr Dr.Brückner (Projektleitung)Herr LewitzFa.Erbslöh公司Herr StöberFa.KittelHerr BauerFa.Magna PebraHerr HaasFa.Walter Klein Herr Momberg Fa.IralcoHerr Schultz-Igast Herr Schabel Fa.SAMHerr Regauer Fa.JACHerr Gackstatter1. 目的1.1 该规范详细地描述了装饰(件)产品表面(要求),(人们常说的“要求苛刻的表面”),使用其规范是为了给用户及供货方避免过程干扰,这干扰是由于对表面要求不高或规范要求有误而造成的。
此规范另一目的是为过程参与者提供一份培训教材,保证采用统一标准,掌握使用的一致性。
2. 使用范围此规范适用于车辆外观范围,即“一辆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车辆,从正面及侧面观察到的范围”当遇到问题进行裁决时,此规范可作为有效的初步判断文件。
3. 适用范围此规范适用于汽车工艺内外装饰范围用的所有装饰件及具有装饰功能的部件(基础材料、金属)主要涉及以下产品。
装饰条隔板(遮光板)顶盖板条顶盖支撑系统此外,还涉及到由非金属材料如EPDM,耐热塑料制成的一些构件及对表面要求较高的组件。
在这些材料中,若遇到外表面要求特殊压制的,在本规范中仅考虑到不要与行业制定的标准相矛盾或超出人家的规定范围。
轿车前罩装饰件总成技术条件
轿车前罩装饰件总成技术条件1 范围本技术条件规定了前罩装饰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储存及质量保证。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所有轿车前罩装饰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828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JT1-9902-11-3 汽车外饰塑料零件通用技术条件3 要求3.1 基本要求前罩装饰件应符合本技术条件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及有关技术文件制造。
3.2 外观要求3.2.1 前罩装饰件表面不允许有裂纹、裂缝、起泡,直接暴露的表面不允许有顶杆印痕、明显的熔接痕、缩痕以及变形、飞边等,其它表面不允许有影响外观的划痕、银纹、波纹、及流痕等;3.2.2 每批产品颜色应保持一致,同一种零件颜色应保持一致,无脱色、变色、色斑等缺陷。
外观颜色符合**公司提供色板,色差满足△E<1;3.2.3 需要做皮纹的部位表面皮纹应清晰、均匀,皮纹符合**公司提供皮纹样板。
3.3 性能要求性能标准要求满足表1所规定的性能要求。
4 试验方法4.1 耐湿性试验在温度40℃±2℃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按QC/T15-92中的5.4.2条的规定进行。
4.2 静态刚性将前罩装饰件按实际安装状态固定,在设计工程师指定位置通过75mm直径圆盘施加90N的载荷,测量表面变形量。
然后在设计工程师指定位置通过25mm直径圆盘施加180N 的力,作用时间5S,撤去载荷后检查前罩装饰件是否破坏。
4.3 密封条与前罩装饰件连接力将前罩装饰件按实际安装状态固定,在密封条上穿孔,然后用拉力计测试密封条脱离力。
5 检验规则5.1 基本要求前罩装饰件必须经制造厂检验合格,并附有产品合格证方能入厂。
5.2 出厂检验按GB2828中一次正常抽样方案,一般检查水平进行。
5.3 型式检验5.3.1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制造商应进行型式检验:a)产品试制定型鉴定或异地生产时;b)正式生产后,如遇设计、工艺、材料作较大改变时;c)停产半年以上又恢复生产时;d)出厂检验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e)正常生产时,每1年不少于一次;f)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的要求时。
内外饰紧固件性能标准
XXX公司企业标准内外饰紧固件性能标准XXXX-XX-XX 发布XXXX-XX-XX 实施前言本标准明确了内外饰常用的塑料紧固件的基本性能要求和实验方法。
本标准于XXXX年 X X月 XX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XXX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XXX公司研究院项目管理部标准化所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XXX内外饰紧固件性能标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内外饰安装用的塑料紧固件的技术要求与实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经注射成型的塑料紧固件——卡扣、塑料开尾销钉、嵌装塑料螺母等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QC/T 15—92 汽车塑料制品通用试验方法QC/T 603—1999 A 型卡扣QC/T 350—1999 塑料开尾销钉QC/T 604—1999 B 型卡扣QC/T 605—1999 C 型卡扣QC/T 606—1999 H 型卡扣QC/T 614—1999 A 型通孔式嵌装塑料螺母QC/T 615—1999 B 型通孔式嵌装塑料螺母QC/T 616—1999 C 型通孔式嵌装塑料螺母QC/T 617—1999 端封式嵌装塑料螺母3 术语和定义无4 性能范围本标准在以下范围对其性能加以规定:4.1外观及尺寸:4.2基本参数:4.3工作条件:4.4安装要求:4.5材料要求:4.6燃烧特性4.7贮存要求5性能要求5.1外观及尺寸:产品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并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文字制造;产品尺寸符合数模或样件,并满足装车要求。
塑料卡扣的颜色由供需双方协商。
5.2基本参数:插入力 50N 以下,拔出力150N±50N 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耐挥发性
4.3.1 样品条件
泡沫塑料材料,纺织品,皮革品或木制品要干燥至少 72 小时。将试样放在五氧化二磷上并用托架一
并放入干燥器中,在非真空的状态下干燥。
4.3.2 样品
3
应检测 5 个样品。按规定,测试样品应当从产品部件上截取。万一由于形状或尺寸的原因,不可能从
产品部件上截取的话,样品允许从与产品部件具备相同条件而制造的卷材或板材上截取。
面粘附及硬度变化等缺陷
15-1992
耐温度性(耐热、 - 不得有明显的脱色或褪色
5.1
耐寒、耐冷热循环) - 螺钉、螺母及密封部位不得产生松脱
- 不得有由于内在成分性能退化而产生的变形
- 试验后样件变形量不得超过±5mm
- 不得有明显的龟裂、剥落、溶胀、释出、发白、粉化、喷霜、表面粘附 QC/T
耐候性
陷
15-1992
- 表面不得出现软化或硬化等缺陷
5.5
- 不得有明显的变形、龟裂
QC/T
- 螺钉、螺母及密封部位不得产生松脱
15-1992
5.6
- 不得产生对表面质量有很大影响的像断裂、撕裂与变形等缺陷
QC/T
- 螺钉、螺母及密封部位不得产生松脱
15-1992
5.7
-重要外观件(如仪表板、门饰板、前后保险杠等):无明显磨损;非重要 QC/T
如果零件具有不同类型的表面,例如着色 PP 材料、喷漆或涂层,样件应从所有这些表面提取。
4.2.2 试验方法
样品应按 ISO 105(使用氙弧灯源)的试验条件:
- 黑板温度:89±3℃
- 实验室湿度:50±5%RH
- 辐照:65-100w/m2(范围 300-400nm)
- 辐照率:波长≤320nm 辐照的辐照率应小于 300-400nm 范围内的辐照率的 1.5%。
等缺陷 - 表面不得出现软化或硬化等缺陷
15-1992 5.2
- 不得有明显的脱色或褪色,不得有明显的变色
- 不得有明显的龟裂、剥落、溶胀、释出、发白、粉化、喷霜、表面粘 QC/T
耐水性
附等缺陷 - 表面不得出现软化或硬化等缺陷
15-1992 5.3
- 试验后样件变形量不得超过±5mm
1
耐湿性 耐化学物质
玻璃板放到烧杯上,再把它们放到测试台上每一个分配好的小孔里的软化聚亚胺酯泡沫中。关上门,打开
电源,以大约 1 圈/90 秒的速度回转测试台。升高样品表面温度知道表 5 中给出的温度并且保持此温度 60 ±2 分钟的时间。
表5
适用
测试样品温度
仪表板,高位制动灯
110±1℃
除以上部件外
100±1℃
5)模糊值测量
将装置放置 60±6 分钟后,在模糊点中央用扫描积分光度计测量扩散传导系数(Td,%)及太阳能传
导系数(Tt,%)。
按公式①及计算模糊值。
报告五次测量里面的最大值。
如果在玻璃板上形成了清楚的胶片或小滴,那么不需要测量模糊值。判断失败。
模糊值(薄雾)H=Td/Tt×100…………………………………………………………………………①
上面并保持烧杯在温度控制缸中 5±0.1 小时的时间。
表 4 测试温度和时间
适用
缸的温度(℃)
冷却板温度(℃)
测试时间(小时)
经常暴露于阳光下的零 100±1
部件,例如仪表板、后架
座椅
100±1
有时暴露于阳光下的零 90±1
20±1
5±0.1
部件例如门边
很少暴露于阳光下的零 80±1
部件例如地毯
d、模糊值测量
汽车工程研究院技术标准
JB-SJGF-0009-2012
汽车内外饰零部件技术要求
编制: 校对: 核准:
修改记录 修改 1 修改 2 ……
日期
版本
备注
2012-2-16 发布
2011-5-20 实施
汽车内外饰零部件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内外饰零部件的性能要求,材料的性能不在此技术条件的要求之内,另行规定。 本标准不含内饰的燃烧特性的技术要求,详见 G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本标准适用于内外饰一般零部件的性能要求,如图面有特殊要求,以图面为准。
4.3.3 试验方法
样件应依据表 3 中的 A 方法进行试验,如各种原因而不能使用方法 A,也可以使用方法 B。 表 3 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
适用
方法 A
ISO 方法
ISO 6452
所有内饰件
方法 B
灯加热法
-
暴露于阳光下并耐高热的内
饰件,例如仪表板及后窗台版
-ISO 方法
1)样件
直径为 80mm±1mm 的圆测式样品从样件上剪切下来。测试样品的厚度可以一直达到 10mm。更厚的材料
直径为 142mm±1mm,深度为 11mm±1mm,用于放置试样。 d、 烧杯 烧杯由玻璃制成,其尺寸由图 2-④给出。 e、 玻璃板 它们是 50mm 宽,50mm 长,3mm±0.2mm 厚的玻璃板。并且,发光传导可见度应为 98%或以上。
5
f、 温度调节器 为了不断地保持测试样品的表面温度,温度调节器能够控制白炽灯的亮度。
- 样品的暴露辐照量见表 2
表 2 测试条件
零件
曝光能量(MJ/m2)
门饰板上部,无通电玻璃的后部饰板,垂直面组成的挡板饰板的上部
252
耐热要求在 80℃-120℃的零件
84
耐热要求在 70℃-80℃的零件
42
4.2.3 评价
应按照 ISO 105-A02 灰色范围的要求目视的评价零件的表面变化及变化率。
应在里侧磨削到 10mm 以下。里侧是指内饰件看不到的一面。测试报告中记录材料厚度。
2)仪器
总体来说,应该使用 ISO 6452 中规定的测试仪器。但是,其他满足图 1 所示要求的仪器也可以使用。
图 1 ISO 方法里使用的仪器 ①冷却板:控制温度在 20℃±2℃; ②玻璃板:最小尺寸 110mm×110mm,厚度 3mm±0.2mm,可见光透射率为 98%或更高; ③密封圈:L 形或圆形截面的硅橡胶 横截面,内径 95mm±1mm 厚度 2mm 硬度 60IRHD 或 70IRHD; ④烧杯:如图 1 所示; ⑤温度控制缸:温度范围为 60℃±2℃到 120℃±2℃; ⑥金属环:外径 80mm,内径 74mm,高 10mm,总重量为 55g±1g,由耐腐蚀钢制成; ⑦测试样品。
A 类型测试方法,≤10%(薄雾)或≥75%(光泽保持率)
B 类型测试方法,≤5%(薄雾)
- 耐热要求在 80℃-90℃的零件要求
A 类型测试方法,≤20%(薄雾)或≥55%(光泽保持率)
B 类型测试方法,≤15%(薄雾)
- PP 材料,表面电阻率≤
4.4
- 其他材料,应符合相关图纸的要求
2
4. 试验方法
耐振动 耐冲击 耐磨损 耐擦伤
刚性 耐光照
耐挥发性
抗静电
- 不得有明显的龟裂、剥落、溶胀、释出、发白、粉化、喷霜、表面粘 QC/T
附等缺陷
15-1992
- 表面不得出现软化或硬化等缺陷
5.4
- 试验后样件变形量不得超过±5mm
- 不得有明显的龟裂、剥落、溶胀、释出、发白、污斑、表面粘附等缺 QC/T
4.1 一般条件
4.1.1 试验条件
除特殊规定,所有在下文中所涉及的零件试验数值都应基于以下受控的大气环境条件,在温度 23±2
℃及相对湿度 50±5%的环境中置放至少 24 小时,如果在试验种大气环境条件不在控制范围内,当时的温
度及相对湿度应被报告。
4.1.2 试验零件的准备
作为原则,试验样品在制作后应静置 24 小时,并在 4.1.1 所述条件下暴露 1 小时后才可开始试验。
外观件:轻微磨损;非外观件:明显磨损,但外表面变化与非磨损表面相 15-1992
同,例如磨损区域与非磨损区域的间隙
5.8
-重要外观件(如仪表板、门饰板、前后保险杠等):无明显划伤;非重要 QC/T
外观件:轻微划痕或划伤;非外观件:明显划伤,但外表面变化与非划伤 15-1992
表面相同,例如划伤区域与非划伤区域的间隙
将装置放置 60±6 分钟后,在模糊点中央用扫描积分光度计测量扩散传导系数(Td,%)及太阳能传
导系数(Tt,%)。
按公式①及计算模糊值。
报告五次测量里面的最大值。
如果在玻璃板上形成了清楚的胶片或小滴,那么不需要测量模糊值。判断失败。
模糊值(薄雾)H=Td/Tt×100…………………………………………………………………………① e、斑点的重量 如果玻璃板上的斑点是直线的话,称重清洁的玻璃板到毫克级。计算前后重量的变化。
6
图 2 灯加热法使用的仪器 3)测试温度的测量 厚度不能少于 0.8mm,用来测量测试温度的样本应该使用与测试样品同样地材料。热电偶应该像图 3 所示埋在中间。烧杯和玻璃板应该设置成如图 清洗烧杯和玻璃板两次,然后用去等离子水冲刷,在温度为 105℃的烤箱里干燥 1 小时。插 入一个测试样品到每一个准备好的烧杯中。在车市样本的可见侧,即朝向汽车内部的一侧,朝上。然后把
e、斑点的重量
如果玻璃板上的斑点是直线的话,称重清洁的玻璃板到毫克级。计算前后重量的变化。
报告五次测量里面的最大值。
- 灯加热法 1)样件 直径为 28mm±1mm 的圆测式样品从样件上剪切下来。测试样品的厚度可以一直达到 5mm。更厚的材料
应在里侧磨削到 5mm 以下。里侧是指内饰件看不到的一面。测试报告中记录材料厚度。 2)仪器 包括测试箱,白炽灯,测试台,烧杯,玻璃板和温度调节器。详情请看图 2. a、 测试箱 测试箱有内尺寸 350mm 长,350mm 宽,750mm 高的钢板(厚度 2.0mm)制成。并且在它的前面低些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