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平均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1.在平均数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数学课程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紧密关联的数学资料及实际问题资料,使平均数产生的历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种数学文化的渗透必将成为其今后成长发展的动力。
2.本节课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如何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并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统计观念,提高学生的统计与分析能力。
磨课要点:1.起点知识起点: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的运算含义。
同时,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概念。
生活经验: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速度、平均成绩等等。
思维特点:教材中编排了大量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数据能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2.终点教学时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教师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3.过程与方法:华罗庚曾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
”平均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所学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师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平均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组数据,如:5、7、9、12、15,让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 学生可能会说,这组数据有5个数,有的大,有的小。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组数据有大有小,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二、新课1. 老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 老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3. 老师出示例题,如:小明5天共卖出45个苹果,平均每天卖出多少个苹果?老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45÷5=9,所以小明平均每天卖出9个苹果。
三、练习1. 老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四、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老师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问题求出平均数。
在练习环节,我出示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课件
3、上学期期末考试三年级的数学平均成绩 是93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也可以像下面这样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1)先求出总数
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2)再求平均数
总数÷份数=平均数
知识整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 比,处在中间的位置,比最 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 大。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本数 杨欣宇 王波 刘真尧 马丽 唐小东
8
643;6+9+8+14)÷5=9(本) 答:平均每人捐9本。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街心公园
汽车站 家 电影院
学校
小丽从家到学校步行需要9分钟, 她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 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我的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
“判断对错”,并说说为什么 ?
(1)向阳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 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 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 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 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
(个)
( 个) 女生队成绩好。
10
21
10
21
12 22
12
24
11
22
11
21
11
23
11
22
至
(15+17+14+16+18)÷5=16(分) 答:她平均每天上学要花16分。
肖扬上午7:40从家里出发比较合适。
(3)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 米的队员。( √ )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平均数的定义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
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
2.提问:什么是平均数?
3.学生进行分组探讨并进行回答。
二、讲解新知识
1.讲解平均数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用哪些方法可以求得几个数的平均数。
3.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列举方法。
4.教师进行总结,介绍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
1.通过多个例子进行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并互相检查,并将答案进行对照。
3.找出问题并进行讲解。
四、巩固
1.提供一些综合性的练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
2.对练习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们互相审查,找出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五、拓展
1.通过游戏的形式分享平均数的知识。
2.通过平均数的应用讲解该知识的实用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等方法来介绍平均数的概念。
在练习环节中,学生能够有机会进行实践并互相改正,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拓展环节中的游戏和应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应用平均数。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们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人教版【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教案】123【篇二: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
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
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掌握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掌握简单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且实用的统计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平均数计算方法简单易懂,适用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
本文将介绍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关于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一、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平均数是指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数的个数所得到的结果。
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将一组数据的值相加,并除以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一组数据:4,6,8,10,12。
要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首先将这些数值相加,得到40。
然后,再将总和40除以数据的个数,即5。
最终计算结果为8,所以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8。
二、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1. 平均成绩评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计算平均数,来评定班级或个人的平均水平。
2. 温度变化:气象部门可以通过测量一天内的多个时间点的温度,并计算这些温度的平均数,来表示一天的平均温度。
3. 平均工资统计:统计局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工资数据,计算平均工资,以了解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收入水平。
以上只是一些简单的例子,平均数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练习提高平均数计算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练习的建议:1. 给定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其平均数。
可以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计算更多、更复杂的数据组的平均数。
2.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场景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来解决。
例如,某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如何,某超市销售某种商品的平均每日销量是多少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利用游戏进行平均数计算的训练。
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平均数计算,以增加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以上练习和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提高平均数计算的能力,并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总结:平均数计算方法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15)-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15)-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平均数”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一定大于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
4.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并通过实例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平均数的性质,以及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1. 平均数2. 定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3. 求法: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4. 性质:平均数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5. 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基础题:求平均数的计算题。
2. 提高题:解决一些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平均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16)-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16)-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内容涉及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应用场景及其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征,提出问题:“这组数据的平均值是多少?”2. 新课讲解:介绍平均数的定义,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1. 平均数2. 正文:- 平均数的定义-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几个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并解释其意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意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地方,也是教师需要着重讲解和引导的地方。
对于本节课来说,教学难点包括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这个定义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1、例2的学习内容。
小学数学所认识的平均数指算术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份数所得的商,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具有代表性、虚拟性和敏感性等特性。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类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有对数据进行简单收集与整理的学习经验,具有初步的数据意识,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的含义。
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居家学习期间同学们缺乏体育锻炼。
于是,复学后,学校打算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
其中一分钟掷球比赛吸引了四年级的同学。
四1班的张林和其他三名同学进行了一场团体训练赛。
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这队共有四个人,其中张林投中8个,赵琦投中5个,李一博投中11个,王佳硕投中9个。
师:观察分析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会提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开始。
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
你能提出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预设: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师:这个问题要求的就是“平均数”。
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召开趣味运动会的情境,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课。
特别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开放了课堂,发散了思维,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索,建构意义 1.探索平均数的求法。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练习纸上写出你的答案。
小学第六册平均数人教版1
(创设统计情境)
实质上还是将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教学
平均数作为统计量教学 (90年代末期至新世纪初)
改版2
三
用平均数比较几组数的整体水 四 平,或分析估计一组数的总体
情况
用平均数解释生活中熟悉的现象
二 求一组数的平均数,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一 在统计情境中提出平均数问题,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一 由“每份数”引出平均数概念,直观理解意义
将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教学,淡化了统计意义理解
平均数作为统计量教学 (90年代末期至新世纪初)
改版1
四 沟通关系,解答复杂应用题
(习题的素材更新颖)
三 寻找求平均数规律,突破难点
(与统计背景联系更紧密)
二 解答简单的平均数问题,发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增加统计图表)
调查资料
三年级前的学生只知道一组数据 能被组织与排序。排序后能发现这组 数的一些规律。
调查资料
三年级学生学习平均数,难点是 从对一组数的个别关注转移到对一组 数的整体关注。
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平均数教学重 点,应放在让学生逐渐从分析和描述 一组数据转移到比较两组或更多组的 数据上。
调查资料
三、四年级的学生,由“样本” 的平均数推断总体的平均数的观念 还没有形成。
想“代数运算”与“统计意义” 兼得,又想在一节课内完成。结果计 算方法的学习象“蜻蜓点水”,统计 意义的理解过程象“走马看花”。
继承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
教学新思考
创新版?
传统版
现代版
平均 数的 计算 技能
平均 数的 统计 意义
熟悉的生活 情境、直观 的图形
思路1
三年级
小学数学 平均数(第1课时)PPT教学课件(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平均数(第1课时)
主讲人:XX 日期:XX年XX月XX日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对于平均数,你有什么想研究的?
平均数表示 什么意思?ຫໍສະໝຸດ 小英怎么求平均数?佳佳
平均数在生活中 有什么用?
东东
平均数和平均分 有关系吗?
轩轩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小英
佳佳
回收旧物,变废为宝
东东
轩轩
小英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2.下面是佳佳前两周跳绳情况统计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时间/分 33 31 28 29 40 35 35
时间/分 33 27 30 14 30 32 30
佳佳第一周完成计划了吗?第二周呢? 我计划一周平均
独立思考。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每天跳绳30分钟。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平均每组收集 多少个?
聪聪
学习建议: 想一想,试着解决平均每组收集多少个 矿泉水瓶。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小英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佳佳
四(1)班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东东
佳佳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2.下面是佳佳前两周跳绳情况统计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时间/分 33 31 28 29 40 35 35
时间/分 33 27 30 14 30 32 30
佳佳第一周完成计划了吗?第二周呢? 我计划一周平均
每天跳绳30分钟。
小英
佳佳
第一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14)-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14)-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步骤,以及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学生年龄的平均值、家庭用电量的平均消耗等。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计算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1. 概念理解: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之间的关系。
2. 计算应用: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准确、快速地计算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2. 新课讲解:详细介绍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难点解析:针对学生在计算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析。
5. 总结提升:总结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1. 平均数2. 重点内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实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平均数的题目。
2. 实践作业:在家中,收集一周的用电量数据,计算平均每天的用电量。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针对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理解和应用平均数。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增强数学学习的实践意义。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计算平均数的应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
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
(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
)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
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
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
(“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
每人投15个球。
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
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
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一些?。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女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投得准一些)可是男生有5个人,女生只有4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应该求出女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的比较,分别求出他们投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投篮命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那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投篮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徐丹多投中的两个分一个给王戈,分一个给赵越,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7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7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
有不同的方法吗?(先求出四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半数:6+9+7+6=28(个)28÷4=7(个)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投中的个数会求吗?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现在你能帮五(8)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所以女生投得更准一些。
)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用直线画出7的水平位置),提问: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我们再来看看男生投中的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
)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此外,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了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的是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把问题读一读,思考之后,可以和同座交流自己的看法。
挑战第一关:“明辨是非”(1)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2)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3)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
()(4)四(3)班同学做好事,第一天做好事30件,第二天上午做好事12件,下午做好事15件,四(3)班同学平均每天做好事的件数是(30+12+15)÷3=19(件)。
()挑战第二关:“合情推测”四(2)班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学号 1 2 3 4 5 6身高(厘米) 131 136 138 140 141 142明明算了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43厘米,不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这里最大的数就是142,平均数不可能超过142,所以平均身高143厘米是错误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指名列式,老师告诉答案为138厘米。
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四(2)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你想了解我国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吗?出示:根据健康网的报道,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39厘米。
看到全国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结合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四、学生看书,质疑问难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六、布置作业,检查反馈《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教学重点: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一)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题目叫《青年的财富》,想听吗?(生):想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这就对了。
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
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师:100万、1亿、1000万等都是大数(板书:大数)这样的数你还听到或是看到过吗?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师:对,你了解得真多!生2:房价和车价等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师:看来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大数的知识.(揭示课题:认识大数)(二) 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
(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影院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3、十万里有10个千。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左边一位是()。
2、10个十万是(),1亿里有10个()。
3、2091837是一个()位数,最高位在()位,9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
四、拓展知识外延1、猜数(创设情境:前几天,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它的价钱是下面几个数中的一个,956800 965800 895600 958600 9586000 986500信息:是个六位数它的最高位上数字是9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2、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大数有了一些了解,在以后地学习中,我们会了解更多的有关大数的知识。
那时,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但会读大数、还能写,相信小朋友们在数的王国里能更加自由驰骋!你们会读下面各数吗?4576 45760 7800 78000 97540000 100000000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3、预习亿以内数的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