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资料:说课稿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平均数》说课稿

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平均数》说课稿

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青岛版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的重要教学内容。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平均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还比较陌生。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现象,但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2)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公平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和启发引导法。

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启发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课程是关于平均数的。

平均数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学会如何计算平均数,并且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二、知识点概述平均数是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其个数,它代表了数据的中心值。

在实际应用中,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衡量数据的集中趋势,评估某种情况的普遍水平。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平均数的应用场景,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你们平时买菜,考试成绩怎么算平均数的?2. 讲解(1)概念讲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个数。

(2)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示范计算:给出一组数据,例如:2,4,6,8,10。

我们将这些数相加得到30,然后除以5,得到平均数6。

3. 实践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

例如:问题一:小明考试成绩如下:80,90,85,88,92。

请计算他的平均成绩。

问题二:某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165cm,170cm...,190cm。

请计算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4. 拓展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

例如:问题三:某电商平台商品A在过去一周的每天销售额分别是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900元,求该商品过去一周的平均销售额。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个数,能够帮助我们衡量数据的中心趋势。

同时,学习了如何计算平均数和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这一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四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平均数》一课。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通过以下环节来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一、引入课题首先,我会通过情境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会问学生:“你们喜欢什么运动?你们知道我们班级里谁跳得最高吗?”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次班级跳绳比赛的情况,并让他们计算每个参赛选手的平均跳绳次数。

这样,我们就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我会给学生一些数据,例如班级中每个同学的数学成绩,然后让他们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重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多次实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同时,我会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实践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我将设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某班4个小组进行篮球比赛,每组人数分别为12人、10人、8人和18人。

已知第一组得分总数为56分,其他三组得分总数为30分。

请问:所有参赛选手的平均得分是多少?通过这种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拓展最后,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我会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这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情境引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和总结拓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起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通过对平均数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同学们的平均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如某小组同学的身高数据,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2)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有的大于平均数,有的小于平均数,有的等于平均数。

(3)让学生尝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计算过程。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如一组同学的成绩、体重等。

(2)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概念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在“探究新知”部分,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九 平均数 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九 平均数 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九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一、课程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平均数。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2.实物。

3.报纸。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选用以下方式进行导入。

方式一: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听过或使用过平均数这个词呢?方式二:老师手里有十张数字卡片,请你们分别说出这十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教师逐个展示数字卡片,同学回答对应的平均数)2.讲授(20分钟)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若干数据之和与数据个数的比值。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数÷个数1.举例说明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老师手里有三个水果,苹果、香蕉和橙子,请你来帮老师计算一下这三个水果的平均数。

答案:假设这三个水果的重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那么总重量为(100+200+300)克=600克,因为这三个水果的个数为3个,所以平均数=总重÷个数=600÷3=200(克)。

2.使用报纸的例子,更加生动形象地介绍平均数的应用。

老师拿出昨天的一份报纸,先后请了两位同学来当助手,第一位同学随意报三篇新闻的页码,第二位同学报出三篇新闻的长度,然后让所有同学算出这三篇新闻的平均长度,看哪位同学算出的更快更准确。

3.练习(15分钟)老师出一些练习,同学在课堂上完成,以提高同学们计算平均数的能力。

练习一:已知一组数据为23,45,67,89,100,请你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练习二:请你计算一下这些数字的平均数:4,2,8,6,7,3,2,9。

练习三:从报纸上找到三篇不同类型的文章,分别测量它们的篇幅长度,计算这三篇文章的平均长度。

4.反思总结(10分钟)老师带领同学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做这个总结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复习反思。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

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

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实际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应用意识。

以下是详细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个小游戏导入新课。

这个游戏将学生们分成两组,每组派代表掷骰子,掷出点数之和最高的为胜方。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们注意到每组掷骰子的总和虽然相同,但每个人掷骰子的结果却有差异。

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商。

二、新课学习1. 平均数的概念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我们将计算班级里所有同学的身高总和,然后除以班级人数,得到班级平均身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求平均数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逐个计算法和简便计算法。

逐个计算法适用于数据较少的情况,可以直接将每个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简便计算法适用于数据较多的情况,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公式来进行计算,学生们只需要将数据代入公式即可。

三、巩固练习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

这些练习题将包括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较两个组数据的平均数等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等方式来完成这些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最后,我们将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堂小结。

学生们可以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出平均数的概念、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同时,我们还将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我们将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

这些作业将包括计算不同数据的平均数、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等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等方式来完成这些作业。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平均数 - 青岛版(五四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4.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2. 对平均数意义的深入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思考。

2. 提问学生: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作用?第二阶段:讲解新课1. 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例题,展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强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注意平均数的计算和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1. 平均数2. 定义和性质3. 计算方法4. 实际应用5. 练习题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提升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思考题:探讨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的关系。

课后反思1. 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九单元《平均数》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九单元《平均数》 教案 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平均数》教案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例如:15,23,18,20,22,26,17,21。

让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计算平均数,有什么作用。

2. 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每个数值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出的值。

2.教师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教师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下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3. 巩固(10分钟)1.教师出示一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平均数。

例如:某班级12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85,87,90,92,93,95,96,98,98,99,99,100。

求这12名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

2.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交流分享方法。

4. 应用(10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应用题。

例如,某班级包括男生30人,女生25人,男生平均年龄10岁,女生平均年龄9岁,全班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学生自己完成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答案和解题方法。

5. 拓展(10分钟)1.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平均数。

2.学生做完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有数据很大,会不会对平均数产生影响,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6. 小结(5分钟)1.教师询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下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展示一些正确率较高的学生答案和解题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独立计算平均数,并且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效果较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1平均数|青岛版(五年制)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章节为9.1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章节是9.1平均数。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含义、求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难点是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教具和一些实际问题场景的图片,以及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中的物品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呢?2. 概念讲解:我通过PPT展示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我出示一些例题,如:一组数:3,5,7,求这组数的平均数。

我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定义来求解。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解析。

5. 实际问题解决:我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我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应用。

七、作业设计答案:62. 小明有7个橙子,小华有5个橙子,请问他们一共有几个橙子?答案: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在课后,我将继续巩固他们的知识,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调查生活中的平均数现象,增强他们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图片作为实践情景的载体。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数》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隶属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基础性。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先前学习的简单数据整理和表示方法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平均数作为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基本统计量,它能够简洁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的分析和决策中,是统计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对于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了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统计量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避免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法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凸显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你们认为平均数是什么?”“平均数能告诉我们数据的什么信息?”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引言概述:平均数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

本文将从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相关概念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平均数的定义1.1 简介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1.2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1.3 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在计算平均数时,对不同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特点。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然后将所有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三、平均数的应用场景3.1 统计学平均数在统计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2 经济学平均数在经济学中可以用来表示某个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如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数等。

3.3 教育学平均数在教育学中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教学质量。

四、平均数的优缺点4.1 优点平均数能够简洁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易于理解和比较。

4.2 缺点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数据的真实情况。

五、相关概念5.1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5.2 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5.3 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总结:平均数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指标,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权重以及可能存在的极端值。

此外,还有其他与平均数相关的概念,如中位数、众数和极差等,它们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的特征,为决策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新课标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课标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新课标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131—133页,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见过面了,打个招呼吧!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先随便聊聊吧!你们平时在课间都做哪些活动?同学们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多彩!你们想知道王老师所在学校的学生们在课间都做些什么吗?好,一起来看。

他们在。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很多这样的比赛,正是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课间生活,也让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

教学过程:一、认识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同学们,我们学校又要举行套圈比赛了,现在每个班的同学都在积极准备呢!王老师正为选拔参赛选手犯愁呢!你们愿意帮助老师出出主意吗?经过几轮筛选,老师发现这四位同学水平比较高,决定从他们四人中选出一位同学参加学校的比赛,看,王老师记录了他们平时训练时的成绩:生交流。

情况一:生:我认为选李刚合适。

师:你怎么想的?生:我算出了每位选手套中的总个数,徐洋是21个,王丽是18个,李刚是24个,林琳20个。

所以选李刚参赛最合适。

师:哦,他想到了算出每位选手套中的总个数,谁的总数多谁参加比赛,大家觉得他的这个想法怎么样?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不同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徐洋一共套了3次,而李刚则套了4次,不能比总数。

师:哦,4次的总分比三次的总分,这太不公平了。

看来次数不同,不能比总个数,可是不比总个数,那比什么才公平呢?看来我们要进一步分析每位选手的实力。

二、建立平均数的意义1、出示徐洋每次的成绩。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8.3平均数》说课课件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8.3平均数》说课课件
青岛版五· 四学制义务教育教材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 信息窗《平均数》
学情分析
平 均 数
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
单 元 内 容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 分段统计表
教材分析
在统计活动中,学会 分段整理的方法,认识分段统计表 和复式分段统计表,能根据统计结果 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 过整理数据、数据分析,体 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
设计目的:熟练地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并练习估算的使用 2. 一箱鸡蛋50个,任意取出5个分别称一称。结果如下表:
编号 质量 (克)
1 64
2 62
3 61
4 65
5 63
(1)取出的这5个鸡蛋,平均每个重多少克? (64+62+61+65+63)÷5 = 315÷5 答:平均每个重63克。 = 63(克) (2)估一估,这箱鸡蛋大约重多少克? 63≈60 60×50 ≈3000(克) 答:这箱鸡蛋大约重3000克。
第一环节 首先出示捡 矿泉水瓶的事例, 引导学生讨论如 何得出平均数。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 的方法——移多补少法
这一环节预计需要3分钟。
第二环节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出平均数。
达到帮助学生数学建模,掌握求平均数的公 式的目的。
这一环节预计需要6分钟。
第三环节
小组讨论13个是谁收集的个数,发现平均数的 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
平均分
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求平 均数的技能,还要理解平均数在 统计学上的意义,认识统计与生 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虚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 义通过计算得到的。但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 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既 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 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 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1~133页,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2. 在具体情况中,培养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统计的作用及其价值。

3.在统计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事件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条形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平均数的必要性师:同学们喜欢玩小飞机模型吗?(喜欢)我们学校准备在全校开展小飞机模型比赛活动。

每个班级为了取得好成绩都进行了预赛。

大家看,这是四、二班的部分同学在进行比赛。

通过比赛发现王红、张丽两位同学表现都很突出,该派谁代表班级参加校级比赛呢?老师拿出了这两位同学在预赛中的成绩统计表,对他们的成绩进行分析。

教师出示两位同学预赛成绩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请同学们根据表中的数据,认真思考。

如果你是老师,应该派谁参加比赛?生思考后汇报。

师:是呀,只比较其中一次的成绩不公平,参加的次数不同比总成绩也不公平,那比什么就公平了?学生思考后说想法,教师引导“比平均每次的成绩”。

(板书:平均每次的成绩)师:这个“平均每次的成绩”什么意思?学生汇报。

师:“平均每次的成绩”就是让每一次的成绩一样多。

(板书:一样多)师:你们觉得用“比平均每次的成绩”的方法合理吗?生:合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引导探究王红的平均成绩。

师:那么我们先来求一求王红平均每次的成绩是多少?(1)请看屏幕:这是王红的每次成绩统计表。

同学们没每人有一张,请同位合作,可以用统计图画一画,还可以用纸笔算一算,得出王红平均每次的成绩。

比一比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

学生进行操作,师巡视。

(2)师:王红的平均成绩是多少?(11秒)一样吗?有的同学用统计图画一画求出来的,谁来说说这种方法?生1:(在投影下演示、解说)从第三次拿出2秒补到第一次,这样每次的成绩就一样多了。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平均数》说课稿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平均数》说课稿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信息窗一《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平均数,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2.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求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3.能够对一些常见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它们的平均数。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熟练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能够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平均数。

三、教学内容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个小视频或者介绍自己的经历等方式,带领学生们进入今天的主题——平均数。

2.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也称作“平均值”,它代表这组数据的大约水平。

平均数是一种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它能够简洁地表述数据整体的情况。

3.平均数的求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一般采用求和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平均数 = 总和 / 数据个数例如,我们有10个数1、2、3、4、5、6、7、8、9、10,那么这个10个数的平均数是:(1+2+3+4+5+6+7+8+9+10) / 10 = 5.54.平均数的应用平均数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科学、社会和经济等。

我们可以用平均数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个领域的一些数值。

例如,统计全班同学的数学成绩,我们可以将所有同学的分数加起来,再除以同学的个数,来得到这个班级的平均分数。

5.举例分析老师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例如:当一个班级有30个学生,这些学生的身高分别是1.4米、1.5米、1.6米……1.8米。

计算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

答:平均身高 = 总身高 / 学生个数 = (1.4 + 1.5 + …… + 1.8)/ 30 = 1.65米。

6.练习题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检查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1、某班50名学生的考试成绩,平均分数是75分,其中45名学生成绩在60分以上,那么这4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多少?答:平均分数 = 总分数 / 人数,设这45名学生的总分数为X,则有:平均分数 = 75 = X / 45,解得X = 75 × 45 = 3375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
《平均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平均数”。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而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
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星期天,三个好伙伴一起去钓鱼。

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

请你想个办法,使他们的鱼同样多。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括出“移多补少”的方法。

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移”的过程并交流。

[我们知道“平均数”与“平均分”是不同的概念。

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

因而在教学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为随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又来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仍旧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使他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先合并再平分”,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7”起个名字,从而引出“平均数”及其含义。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买半票”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作比较。

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
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你是怎么比的。

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往往个子比较高。

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高来比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

[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以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

允许学生离开座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然后在组内交流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

[这儿,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紧接着激发学生思考:“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一定是138厘米。

对吗?”[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体会,提出新的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体现其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后,我又引入了以下现实情境:
1.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

对吗?
2.小明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说小明一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4.老师发现我们家第二季度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投影电费单),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本领,帮我预测一下我家这个月的用电情况,好吗?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
为了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用途广泛,我又让学生自由交流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平均数,再通过报刊新闻开扩学生的视野,体会平均数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用途。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课末,我让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打分,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论不休时,及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看似随意一笔,却足见教师的匠心。

通过“给教师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老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馈,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
最后,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打算如何运用。

[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对课堂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