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02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
2021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杂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借助示意图形投影,使学生学得易学得好:运用图片投影,利用具体、直观的图形;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文言文教学中,常涉及古地理等文化常识,学生对此较陌生,给理解课文造成了障碍。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记叙的是春秋时期秦晋郑之间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
如果学生清楚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那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得多了,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投影《秦晋郑地形示意图》,加上教师的导语,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化难为易了。
〖让教案预设富有弹性〗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传统“教案”中,教师是本着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学案”中则必须将学生放在首位,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思考。
如学生学习《拿来主义》时可能会问:为什么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也会使人产生恐怖?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会问:为什么佚之狐认为“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是十分可贵的,这说明他们认真地钻研过课文。
同时,他们对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充满了期待。
如果教师只是看看教参、读读课文是发现不了或者说估计不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因此必须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是注释中没有或解释得不清楚的,哪些是容易引起怀疑的,哪些是容易激发学生联想从而产生较高层次的问题的……“学案”中对学生的提问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而问题能当场得到解决,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3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结构。
(2)学会分析古代战争策略,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运用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忠诚、智勇和爱国精神。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认识到了解历史、学习古文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阅读与理解。
(2)烛之武的智谋分析。
(3)文言文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
(2)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智勇之士的故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2)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并在课堂上分享。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战争策略、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战争策略。
(3)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烛之武的口吻,表达其智勇之处。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烛之武具备哪些优秀品质?(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烛之武的短文,可以从其智谋、忠诚、爱国等方面入手。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篇一一、教材★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汇总“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①发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答复: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骄不躁,能言善辩,聪明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学生发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构造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隶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发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
“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
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
“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合作探究,体悟情感梳理课文脉络1、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2 、重点赏析部分语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学习梳理、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学习利用注释、工具书自读课文,培养自读文言文的习惯。
3.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烛之武的形象,探讨他在外交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机智,学习他的顾全大局、沉着机智的品质。
4.鉴赏本文叙事的简洁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学习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2.理解烛之武在外交斗争中的机智。
3.鉴赏本文叙事语言的简洁之美。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设想:这是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第一篇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文言文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如查阅工具书、梳理基础知识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学习活动,辅以教师的点拨,通过他们的自学、研讨和教师的引导达成教学目标。
注意发掘课文的吸引力,如故事情节、人物智慧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乐意学习文言文,避免进行枯燥的字词句教学。
注重“读”的落实,保证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感受文言的魅力。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课件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
2.通过自学、讨论,读懂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梳理、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张飞在长坂坡一声怒吼,不费一兵一卒吓退十万曹军,这是曹军忌惮张飞的威猛。
比这还早八百多年的时候,更有英雄,只身前往强敌的军营,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同样不费一兵一卒,退去强大的进犯之敌,保住了弱小的国家。
此人谓谁?他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烛之武。
今天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退”“师”各作何解释?明确: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退却;师——军队(二)关于《左传》和事件背景(出示ppt课件):1.关于《左传》:学生简介——教师补充要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一、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特征:文言文叙事,简洁。
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课时安排:安排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文言基础知识,第二个课时进行课文赏析。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此有一定的了解。
但初中不要求对文言文的语法进行掌握,因此学生对于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另外《左传》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就像一个诉故事者,把事件叙述的颇戏剧性。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左传的叙事、语言艺术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在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下的语言应对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情境教学法)→翻译讲解(提问点拨法)→课文赏析(合作探究法)→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代先贤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四、教学重点: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领略《左传》的叙事、语言艺术五、教学难点:不同身份、不同处境人物的语言应对策略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配上一曲“二泉映月”,有感情的诵下面一段文字)人老了,头发也花白了,身子佝偻,步履蹒跚,英雄迟暮。
多少岁月,从头越;淡忘了,人间几度秋。
然国难了,多少悲苦全不顾,拼尽了身家性命,一步一趋,夜缒而出,但凭三寸不烂舌,硬是说退秦国君。
2、提问:通过这段描述你们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抽一个学生回答了之后,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读一读原文,一起去感受一下文中的各色人物。
二)《左传》及背景简介《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述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772年),下迄鲁哀公而是七年(公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极具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3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第3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主备人陈春兰审核人审批人编号执教人时间班级高一1-10 学生姓名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3课时批注栏学习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难点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学案自己再次翻译课文,回顾上节课讲的内容背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导学案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勾画书中的原句)3、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勾画书中的原句)4、烛之武为什么能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成功地说退了秦军?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勾画书中的原句)6、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5、通过阅读本文,请结合原文语句说说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固学案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
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2、掌握小说的分章节阅读技能和文学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世界视野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逻辑关系,分析人物性格,认识历史名人。
2、掌握文学分析方法,对小说的人物,风格,文学手法等进行分析。
三、教学方法1、教师为主导,交互式教学。
2、个性化授课,结合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小组讨论。
3、阅读课和文学课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1、回顾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
通过学生了解或回忆楚汉之争的背景和主要事件,让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教师解读小说的概况,主要人物,主题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小说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第二节:1、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将小说分为章节,对每个章节进行详细的阅读和讲解,理清小说的逻辑关系和人物关系。
2、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历史意义。
教师对小说中的历史名人和虚构人物进行分析,剖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成就,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节:1、学习文学分析方法。
教师讲解文学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对小说的文学手法,风格,主题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和鉴赏。
2、拓展阅读和创作。
学生根据小说的主题,自主拓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或者进行创作,如写一篇关于楚汉之争的文章等。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小说主要内容和背景的掌握程度。
2、考查学生对文学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创作能力本教学方案旨在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结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分析能力。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上,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近《烛之武退秦师》。
二、介绍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秦国此次东征源于:一碍于秦晋联盟,二源于东扩的野心。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三、幻灯片展示春秋时期形势简图:教师解说:这是秦国,都城为雍。
这是晋国,都城为降。
这是郑国,都城为新郑。
晋郑比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
当时晋军驻扎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氾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
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
本文记叙的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斗争的主角。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在本文中的用法。
3、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读背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问答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4、积累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幻灯片出示]【背景材料】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 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函(hán)陵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其他词语略] 读一读。
三:题解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四:讲解课文(一)讲解第一段(重点讲清以下词句)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3.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解析:用简单的话概括本段内容。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同时,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郑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9篇)
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精选9篇)高中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指导。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第一课时要点:熟读文章,以检查预习的方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一、教学导入: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计导入。
引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二、检测预习:1、检查同学诵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共(gōng)其乏困阙(ju?)秦秦伯说(yua)逢(páng)孙2、检查部分文句翻译,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a、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案是高一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那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的教案写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设想】1、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认识努力,因此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
调查显示,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笔者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
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
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
6、背诵一直是学生一个头疼的问题,所以笔者尽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减轻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欣赏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分析烛之武形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
导
激情导入。亮出本节课学习目标、重难点。(下发第三课时导学提纲)
学生激情感染进入课堂状态
明确目标,确定学习内容
思
依据导学提纲,学生自己整理本文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思考本文的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分析烛之武形象。
教研组长(签字):
检 查 日 期: 年 月 日
烛之武退秦师
课题名称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课时
3课程标准描述1源自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自学
先自学,先自己辨识和整理归纳。
议
小组内交流独学时对导学提纲上的问题的看法,若有没能解决的问题让同组同学帮助解决。
合作学习、交流归纳
合作探究、同伴互助。
展
重点问题由小组代表登台交流展示;对仍存疑问的问题提出来。交流关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和对烛之武形象的分析。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质疑。
展示集体合作学习的成果
评
老师重点点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重点点拨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关于劝说艺术和形象分析。
学生听讲、质疑
精当的点拨
检
检测本节课内容:列举几个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翻译,目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内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式结构及历史背景。
o培养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把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外交辞令的巧妙运用。
2.过程与方法:o采用诵读、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o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外交辞令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o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和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外交辞令的巧妙运用。
•难点:深入理解外交辞令背后的策略和智慧,以及这些策略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经典的古代外交故事——《烛之武退秦师》。
在这个故事中,一位名叫烛之武的老臣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说退了强大的秦军,挽救了郑国的危局。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勇气。
”二、背景介绍与诵读原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秦郑三国的关系以及《左传》的相关知识,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必要的背景支持。
•诵读原文:学生分段诵读原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和节奏。
教师纠正发音,强调语气和停顿。
三、文本细读与分析•字词解析:选取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
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和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故事情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和细节。
•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分析烛之武、郑伯、秦伯、晋文公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其写作特色。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及说服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1、古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文言句式。
2、烛之武说服的技巧以及《左传》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钱学森吗?对,他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高级将领就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
”钱学森抵得上5个师,在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人,他可不止抵得上5个师呢,他凭着自己的一张巧嘴不仅瓦解了国家的危机,还能化敌为友,这人是谁呢?对了,他就是烛之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1分20秒)2、《左传》的介绍及文体常识请同学们翻开书本86页。
我们看到注释1,课文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何为“编年史”呢?就是指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大家看到里面有僖公三十年,就说明了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发生在僖公三十年。
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选自《左传.鲁庄公十年》。
另外还有国别体,是按不同国家来编写的。
如《国语》、《战国策》大家翻到92页,我们在初中也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大家看注释1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说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件事发生在齐国。
还有一个是纪传体,大家看到88页,里面列举了24部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
大家联系一下初中学的《陈涉世家》便会明白。
其实书本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的信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和联系。
(1分50秒)《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主要记载的是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一些事件。
擅长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间接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新人教版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
分类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
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
(说,同“悦”。
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
亦去之。
(去,离开。
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
3.一词多义
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
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
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
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
(3)省略句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
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
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
)二、总结、扩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
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三、布置作业
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
〈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2.停数日,辞去(告别) 3.不辞劳苦(推托)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
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3.是寡人之过也(的)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