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代古典油画中中国青花瓷的研究
查理斯·兰姆《古瓷器》赏析
查理斯·兰姆《古瓷器》赏析古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的瑰宝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先秦时期就流传开来,历经了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到清代更是大行其道,极其盛行,而其中查理斯兰姆(Charles Lamb)作为英国著名古瓷器藏家大放异彩,他就是古瓷器藏家中的佼佼者。
查理斯兰姆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也是文学家、诗人和讽刺作家,他在古瓷器藏家领域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主要藏买中国晚期的官窑瓷器,他的收藏中有大量的清朝景德镇瓷器,包括龙凤纹青花器、蟠桃纹青花碗、满江红等,而晚期宫廷瓷器又以龙纹青花碗、花鸟纹青花瓷器等深受其喜爱。
查理斯兰姆收藏的古瓷器及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做工工艺,比如他的活青花瓷器拥有令人惊艳的外表,他的挂件和瓶身制作精良,凸显出造型的美感,而他收藏的各类古瓷器考究的烧制工艺更是堪称无双,充满了精美的纹饰,绘制的精致且细致,这些古瓷器的装饰及颜色也被赞誉为艺术作品。
查理斯兰姆收藏到的古瓷器除了上述独特的外表特性,还有着其特有的实用性,比如他收藏的龙纹青花饭碗,就有着宽厚的底部,不仅耐热耐冷,另外还具有相当的防护性能,有利于瓷器的耐久性,另外,他收藏的瓶身拥有更多的功能,比如油画墨水的收藏、藏宝等,它们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还可以给人带来实用性。
查理斯兰姆对古瓷器的收藏积累,不仅使他受到众多古瓷器藏家的赞誉,而且还使他在古瓷器藏家中脱颖而出,他的收藏不仅令人惊叹,更是完美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思维,每一件作品都能使人非常感动,他的古瓷器收藏无疑将中国古代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查理斯兰姆是古瓷器藏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收藏的古瓷器既有独特的外表特性,又有实用的功能,而且艺术思维完美的融合,使他的古瓷器藏家在古瓷器藏家中占据一席之地。
古瓷器的收藏,不仅增加收藏家的财富,也丰富了社会文化,同时也能传承古代智慧,这正是查理斯兰姆收藏古瓷器的原因。
13-14世纪波斯陶器装饰艺术的中国风研究
13-14世纪波斯陶器装饰艺术的中国风研究摘要:13世纪早期蒙古帝国的快速扩张使得商品和文化的远距离传播与交流成为可能,元代中国和伊利汗国之间的密切政治文化关系为两地区在工艺技术、设计审美方面的交流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象征波斯蒙古政权的塔赫特·苏莱曼宫保留大量中国与波斯文化艺术交流的痕迹,使得这一时期的很多装饰图像具有跨文化艺术史研究价值。
中国与波斯的设计艺术在此时期得以融合,中国纹饰在波斯经历了挪用、改造与再生产,形成全新的装饰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对13-14世纪中国与蒙古波斯政权——伊利汗国两地区出土陶瓷文物的图像进行系统梳理,分析蒙古帝国时期波斯地区陶器装饰艺术所展现的中国风现象,展现中国装饰风格与图像向西亚的传播与演化之历程。
关键词:波斯;伊利汗国;景德镇;陶瓷;纹饰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0—098—(05)A Study of Chinoiserie in the Decorative Art of Persian Pottery in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ies0 引言元朝时期在13世纪上半叶的快速扩张打开了沉默已久的欧亚大陆文化及贸易联系,1250 - 1350年间,蒙古人控制着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这时期通常被西方学者称为“蒙古和平时期”(the Pax Mongolica)。
用美国历史学家珍妮特·阿布-卢格德(Janet Abu-Lughod)的话来说,认为这是“欧洲霸权到来之前”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贸易和交流鼓励思想和视觉文化在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进行传播交流,中国与西亚之间的文化交融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变得频繁且显著。
很显然,这得益于亚洲各地蒙古黄金家族的血缘关系及蒙古政治联盟所发挥的作用。
1260年3月,忽必烈在战胜其弟阿里不哥以后,确立了大汗地位,在至元八年(1271年)改蒙古政权为大元,创建了元朝,称元世祖,并在七年后的1278年于江西省景德镇成立了专门督烧瓷器的官方机构——浮梁瓷局。
中国瓷器对欧洲瓷器的影响
中国瓷器对欧洲瓷器的影响明清时期,我国瓷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江西景德镇窑异军突起,在元代的基础上,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一批技艺高超的制瓷匠师,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对景德镇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瓷器品种极大的丰富,制瓷工艺日臻成熟,制瓷技法日益提高,制瓷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
瓷器不仅供国内各阶层人士使用,而且远渡重洋,销往亚洲、非洲、欧洲等不少国家和地区。
其中以青花、五彩瓷器外销数量较多。
一、我国瓷器销往欧洲各国据国外有关档案资料的统计:从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间(1602—1695年),贩运到欧洲的中国瓷器达二千万件,主要包括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及广彩瓷器;另一项统计,从明万历三十二年到清顺治十三年(1604—1656年)销往荷兰的瓷器达三百万件,平均每年约6万件。
雍正十二年(1734年)一年销往荷兰的瓷器达40万件。
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东印度公司也分别从中国购买瓷器;雍正十二年(1734年)运销瓷器68000件,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运往英国的瓷器约40万件,乾隆十五至四十六年(1750—1781年)运销瑞典的瓷器达110万件。
从考古调查来看,打捞16至17世纪的欧洲与远东之间海域沉船的工作已颇见成果。
目前已打捞的沉船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Geldermals号,该船沉于1752年(乾隆十七年),船上货物青花瓷器占90%。
葡萄牙商船The san Jago和The Santa Catharina号,船上为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沉船Witte Leeuw号,大多为万历时期的青花瓷;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沉船Banda号,也为万历时期的青花瓷。
1602、1603年(万历三十、三十一年)葡船上打捞的亦为万历时期的青花瓷器。
西班牙沉船Sao Concalo和Concepcion号分别沉没于1630、1640年,船上有明末青花外销瓷。
中国陶瓷艺术对西方艺术史的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对西方艺术史的影响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中国陶瓷艺术对西方艺术史的影响。
中国陶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对西方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油画作品中的中国瓷器——以乔凡尼·贝利尼《诸神之宴》为例
州 1{『代 .人约 公 【 I 6
『坷代 l
j『J],巾 1 f 丸 创造 j1j j l 的瓷 , . 川 商代 的 j 朗遗" 中 .… t‘r-]I:L“ 雨I1 ”,这
ii  ̄]ii' ̄tlg驯 形成 r个…饶 制的 【jI心— —
“1时 的 瓷器 ?H{;-ri9 形 I }:州 ,[1J见当
连 勃 发 ,iq 以烧 制 i 瓷 乃 北 方 以烧 制
( .)】}I阳瓷 器f 入
十 六 }忡纪 ,彻 绚 人 率先 引进 r人批 的 lI】
瓷 为t 7 l[J],往 ‘ 健镇 烧制 … rI瓷
f
: :时 代 ,瞅 洲
近 尔 转 获 {I瓷 剑 『]己的 I咏还 邻 m ,I J Ll ̄]l!纤… 十 {1
意 ,于 是 ,大量 的 中国瓷 器流 入 西方 .影 响 了西方 的 审 美意识 ,并推 动 了西 方的 美 学思潮 ,为欧洲 文学 、艺术 的创 作提 供 了新的 素材 ,于是 西方绘 画 大 师开始 把 中 国瓷 器融 入到他 们的绘 画 刨作 当 中,本文 主要 以 贝利尼 的《诸 神之 宴 进 行 分析 关 于中 闰瓷 器在西 方绘 画 中的 运 用 ,这 币1f中西融合 达 到 了一利’独特 的画 面 效果 ,升 华 了绘 画 的主题 与精 神层 1葡,反映 了中 国瓷 器在 欧洲 的盛 行 .从 而引起 了一 场 中国瓷 器的 炙化革 命
【 )r上乔凡 ·lJ』刊 』 《 }l{】之 宴》为
洲埘 瓷 的收 械 、 驯 f『j删 .构 利一
“0 艾化 钍”,这 利·』 啄 辽 、 、岂术 儿 ……
反映 …柬
l6 l 删 ,J戎 义 荚 水 人川J
18世纪中国制瓷术在欧洲的传播
18世纪中国制瓷术在欧洲的传播中国曾是世界上唯一懂得制造瓷器的国家,个中奥秘令世人赞叹、惊奇。
随着欧洲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加深,制瓷技艺逐渐流传海外,激发了各国陶瓷技术的交流与革新。
本文将回顾18世纪中国制瓷术在欧洲传播所涉之人与事,兼述中国陶瓷技术对世界工艺文明的深远影响。
《马可·波罗游记》的欧洲效应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对中国瓷器扬名欧洲功不可没。
今天我们用英文单词Porcelain指代“瓷器”,而在亚里士多德时代Porcelain意为“贝壳”,当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据说马可·波罗在13世纪下半叶到访云南大理和福建德化,在德化看到精美的白瓷,如他在大理所见的贝壳般洁白,以为是贝壳磨粉所造,名其为“贝壳瓷”,用Porcelain命名中国瓷器。
之后,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海战中被俘,他在监狱里口述,由鲁斯蒂谦执笔,于1298年出版《马可·波罗游记》。
该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本向欧洲人介绍中国风物的著作,除记录1271年至1295年马可·波罗东游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见闻,大部分篇幅记述中国风土人情,其中详述1290年底他在德化所见制瓷工艺:流经刺桐(Zai-tun,即泉州)港的河流,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是经京师(Kin-sai)那条河的支流之一。
德化(Tin-gui)就位于该支流和主流的交汇处。
这里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烧制瓷杯或瓷碗碟,这些瓷器的制作工艺如下:人们首先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并把它堆成一堆,在三四十年间,任凭风吹雨淋日晒,绝对不能翻动它。
泥土经过这种处理,就变得十分精纯,适合烧制上述的器皿。
然后工匠们在土中加入合适的颜料,再放入窑中烧制。
因此,那些掘土的人只是替自己的子孙准备原料。
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
《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引发欧洲人疯狂仿制中国瓷器,最早学习制瓷的国家是马可·波罗的家乡意大利,15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人参照德化制瓷法,生产出“梅迪契瓷器”,实际上只是低温烧成的陶器。
威廉·卡尔夫作品中东方元素的象征意义及所代表的视觉寓意
• 在这幅画中一眼望去,秀丽的东 方瓷器、华贵的威尼斯酒杯、新 鲜的热带水果、精美的波斯织毯 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是很令人震撼 的。在卡尔夫的笔下画出的是任 何瓷匠都无法烧制的秀美颜色, 是银匠都无法打造的奢华器皿, 以及任何玻璃工艺匠也做不出的 华美酒杯,如此器物只应天上有, 人间何得几回闻?
四、威廉·卡尔夫所代表 的视觉寓意
威廉·卡尔夫作品中东方元素的象征意 义及所代表的视觉寓意
• 威廉·卡尔夫的艺术生命按精彩程度看也许不如那些天才的画家,但就其 生活的经验和作品的数目来说,他的艺术生活是平淡而充实的,一生创作 数目众多。 • 他生活在荷兰的黄金时期,一生中并未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也并不是天才 式的人物,只是勤勤恳恳的作画才成就了他的名声。但是他的静物画中却 少有的表现了东方的器物,诸如瓷器、香料等元素,这是同时代画家中少 见的。
• 与同时期的宗教题材绘画相比较,静物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的主 题,看不到它们对信仰、对上帝或其他什么怀有歌颂与赞美的内 容。相反,静物画专对看似不起眼的家常物品、舶来品、山珍海 味等对进行组合描绘。画面体现出具像写实的技法,各种生活用 品被塑造、刻画出其本身所具有的形状与质地,造型、光泽、色 彩运用准确细致,画面虚实相间,表现出日常用品的凝重、稳定、 精确的感受、水果花卉的光鲜与真实性。 • 这种把家庭生活的殷实与富有用绘画形式精确描绘的潮流,正好 符合荷兰人对安宁富足的小康之家由衷地喜爱、特别会享受人 生精致、安适的天性,满足了他们的生活要求,体现出小资产阶 层富足享乐的生存状态。
• 在这幅画中,亮澄澄的光线从侧面慢悠悠 的过来,仿佛一抹清风一般,缓缓地从饱 满、圆润的柠檬、橙子等水果上拂过,到 银色酒壶上折射出低声耳语般的光泽,再 到中国瓷器上乳白色和蓝色相互交辉。 • 这使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面上的颜色显得生动起来,蓝青 色的瓷器本就显得清亮而神秘,若是再加 上饱满而金黄的热带水果的陪衬,二者相 互辉映,反倒有一种金碧辉煌的大气和华 贵。 • 这里卡尔夫将水果等基本素材运用其静物 画中,不仅是因为暖色的水果与冷色的瓷 器搭配起来更和谐,而且还因为它们同样 都出自国外。柠檬和橙子、葡萄干和无花 果,还有榛子,这些进口的水果出现在静 物画中,仿佛也给画面带来了地中海清新 明媚的海滨气息。
从罗可可风格看中国元素对欧洲的美术的影响
从罗可可风格看中国元素对欧洲的美术的影响中国艺术和法国艺术的交融追溯到十八世纪的罗可可时期,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盛行与当时中国商品在欧洲市场的流通有着莫大的关联。
中国艺术对于罗可可美术的影响,在许多画家的作品中都有着充分地表现,中国的丝绸,瓷器,家具的流行,也同样影响着罗可可美术的艺术风格。
罗可可艺术的诞生以及它的影响”罗可可”(Rococo)源于法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意即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的艺术风格。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期,是些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艺术家们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的装饰样式。
1.罗可可风格对艺术的影响:罗可可风格不仅仅表现在绘画方面的影响,在雕塑,建筑等方面也有同样深刻。
它主导了路易十五在位的整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所以罗可可风格也称之为“路易十五样式”。
2.罗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罗可可喜欢用柔美的光线来烘托气氛,使之更加的奢美华丽,同时,罗可可风格喜欢加上一些装饰性的饰品,使作品看上去更加的奢华,它结合了东方装饰性的趣味同时也保留了巴洛克时期绘画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和宏伟、生动、热性、奔放的艺术效果。
3.罗可可艺术的表现主题:罗可可绘画喜欢描绘上流社会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景,其中以表现其中的妇女为主要目的,画中的妇女多是体态丰腴,姿态优雅的。
同时,罗可可也喜欢描绘静物,这些静物画往往珠光宝气,爱用柔和的光线进行渲染,充满高贵的气质。
3.罗可可艺术对生活的影响:罗可可从一定程度上面摆脱了宗教对于艺术的束缚,扩充了绘画的主题,同时,将中国装饰艺术和西方的写实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法国人的审美趣味得到了新的扩充。
同时,法国人的生活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在艺术方面,同样也在穿衣打扮,家庭装饰,雕刻建筑等等。
中国商品对罗可可艺术的影响早在十六世纪初,西班牙的商人就把中国商品带到了欧洲的各个国家,由于中国商品的独特魅力,引起了当时的中国商品热。
“日本和中国的强大影响对法国的巴洛克和罗可可美术乃至欧洲各国都是存在的。
莫里斯纹样中的中国元素
第33卷第1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33 No.1 2020年02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F e b.2020 莫里斯纹样中的中国元素孙 弋,张 毅*(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摘 要:莫里斯纹样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性产物,是英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章分析了莫里斯纹样与中英贸易品代表—青花瓷的装饰纹样在图案选题、构图特征与造型手法等方面的共性。
并从时代背景入手,总结出莫里斯纹样中的中国元素形成原因在于:17-19世纪通过中欧贸易,中国元素对欧洲艺术风格产生深远影响;莫里斯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相似性。
关键词:装饰纹样;威廉·莫里斯;中国元素;青花瓷;瓷绘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4X(2020)01-0058-06近代以来,欧洲艺术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在世界文艺发展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莫里斯纹样作为欧洲艺术设计成果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现代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学术界对莫里斯纹样以及威廉莫里斯的研究不在少数,明确指出了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现代设计方面的深远意义。
但事实上,在17-18世纪,中国文化也曾在欧洲盛极一时[3],并对莫里斯纹样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
赫德逊在《欧洲与中国》中提到:“在19世纪以前,亚洲对欧洲的影响要比欧洲对亚洲的影响深刻得多。
”[4]中欧的艺术交流和融合主要是通过商业贸易实现,人员物资的往来促使着文化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其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便是物资,而这往往以形色各异的商品为代表。
在众多研究资料中探讨的商品类型包括:丝绸、茶、香料、白银……等。
可其中所承载的文化要素无一能与瓷器相媲美。
史学家罗伯特·芬蕾,在《青花瓷的故事》一书中对青花瓷对西方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述,以瓷器,尤其是青花瓷为中心,探讨了中国瓷对西方工艺、饮食文化与生活以及艺术方面的重大影响[5]。
十八世纪中西瓷器设计比较
十八世纪中西瓷器设计比较十八世纪,在世界的东西两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瓷器设计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这一时期,瓷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具,更是文化、艺术和技术的结晶。
中国在瓷器制作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十八世纪的中国瓷器设计,依然延续着以往的风格,并在工艺和装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造型上看,中国瓷器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态的优美,常见的有瓶、罐、碗、盘等,造型多样且富有变化。
例如,梅瓶造型修长,线条婉转,给人以优雅之感;而玉壶春瓶则线条柔和,比例协调,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在装饰方面,中国瓷器多采用传统的图案和题材。
如花卉、人物、山水等,这些图案往往经过精心的绘制,细腻而逼真。
其中,青花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其以蓝色的颜料在白色的瓷胎上绘制出各种图案,色彩单纯而鲜明,给人以清新素雅的感觉。
此外,粉彩瓷也是备受喜爱的品种之一,其色彩丰富柔和,图案富有层次感。
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工匠们熟练掌握着拉坯、利坯、施釉、烧制等一系列工序。
在烧制技术上,中国已经能够精确地控制窑温,从而保证瓷器的质量和成品率。
而且,中国瓷器往往注重釉色的表现,如汝窑的天青色、官窑的粉青色等,釉色温润如玉,质感细腻。
与此同时,十八世纪的西方瓷器设计也在逐渐发展和成熟。
西方瓷器在造型上受到了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的影响,追求曲线和动感。
例如,常见的咖啡壶、茶壶等造型多采用弯曲的线条和华丽的装饰,显得格外精致和浪漫。
在装饰方面,西方瓷器更多地运用了神话故事、宗教场景以及贵族生活等题材。
装饰图案常常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写实性,通过雕刻、彩绘等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
而且,西方瓷器在色彩的运用上更加大胆和鲜艳,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与中国瓷器不同的是,西方瓷器在制作过程中更注重机械化和标准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的瓷器生产逐渐引入了机器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品在某些方面缺乏手工制作的细腻和独特性。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
中国瓷器在欧洲的收藏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中国热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17年第02期中国从汉代烧造陶器称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而欧洲最早的瓷器则始于德国,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炼金术士因国王对中国瓷器的爱好,提出烧出瓷器换回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有了1706年开始烧造的迈森瓷器。
法国人在中国学习了多年,1768年才有了自己的瓷器。
英国是因为有英国人在法国烧造瓷器,稍后于法国,也有了自己的瓷器。
至于中国瓷器最早什么时候到的欧洲,欧洲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葡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等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来到中国,买去景德镇的五彩瓷器10万件,运回葡萄牙。
也因此,1522年葡萄牙国王下令所有从东印度回来的商船所载货物的三分之一必须是瓷器。
公元97年,东汉皇帝派甘英从海上出使大秦(也就是古罗马),但是,被大食(波斯部族)人骗到波斯湾而未到达大秦。
被大食人欺骗的原因是大食人想垄断中国和欧洲的丝绸及陶瓷生意。
也就是说,东汉时期,丝绸和陶瓷就已经出口到了波斯湾。
东汉恒帝廷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国王(古罗马帝国皇帝)安敦遣使臣来到洛阳。
这是中国与欧州国家直接往来的开始,这应该是欧洲人第一次了解中国的丝绸和瓷器。
汉朝的“丝绸之路”促进和联通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贸往来。
而后,唐宋元明对东南亚、西亚的瓷器出口,直到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达东非,促进了中国瓷器的国际贸易。
有学者说,中国瓷器是郑和下西洋时,将瓷器带到东非,再由东非传入欧洲。
而笔者认为,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的崛起,他建立了橫跨欧亚的大蒙古帝国,加速了中国瓷器对欧洲的输出与传播。
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取代。
中国之外代之而起,地处中亚丝绸之路,从汉代起就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奥斯曼帝国,全盛时期,橫跨欧亚非。
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土耳其博物馆的中国精美瓷器的收藏,可见奥斯曼帝国对中国瓷器在欧亚非的传播与出口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还有一点,由于地缘关系,中国与古波斯在汉代就有经贸往来,而欧洲与古波斯的经贸往来则大大早于中国与欧洲的直接经贸往来,见于记载的明代正德九年。
中国古代设计对西方的影响案例
中国古代设计对西方的影响案例一、园林设计: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皇家园林设计风格“寻常山水”,在17世纪时被引入到西方欧洲。
这种园林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表现,强调山石、水池和植物的搭配,营造出宜人的环境。
西方的许多著名花园,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和英国的伊顿庄园,都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二、瓷器制作:中国古代的瓷器制作技术在西方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16世纪时,中国的瓷器逐渐传入欧洲。
西方的瓷器制作技术起初受到中国的影响,例如荷兰的蓝色白瓷就是受到中国青花瓷的启发而产生的。
后来,西方通过对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学习和改进,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瓷器制作工艺。
三、绘画艺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对西方绘画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18世纪时,中国的山水画和花鸟画被引入到西方,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方画家们开始模仿中国的绘画风格,将中国的描绘自然景色和表现物象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四、建筑设计: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对西方的建筑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中国式建筑”在19世纪时被引入到西方,影响了西方的建筑风格。
西方的一些建筑物,如巴黎的卢浮宫和伦敦的大本钟,都在设计上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元素,如拱门和屋顶。
五、服饰设计:中国古代的服饰设计对西方的服饰设计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丝绸在古代就被广泛使用于服装制作。
在16世纪时,丝绸开始传入欧洲,西方的贵族和王室都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绸服装,这对西方的服饰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六、家具设计: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对西方的家具设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的家具设计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特别注重木材的选择和雕刻工艺的运用。
在19世纪时,中国的家具开始传入欧洲,西方的一些家具制造商开始模仿中国的家具风格,将中国的家具设计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七、陶瓷艺术: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对西方的陶瓷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在古代就非常发达,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瓷器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英语作文
The Influential Impact of Chinese Porcelainon Western ArtPorcelain, an intricate and elegant art formoriginating from China, has long been a symbol of the country's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Its influence on Western art has been profound, shaping aestheticpreferences and inspiring numerous artists across the globe. The allure of Chinese porcelain lies in its intricate designs, vibrant colors, and the intricate craftsmanshipthat characterizes its production. From the delicate blue-and-white war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o the intricate multi-colored pieces of the Tang and Song eras, Chinese porcelain has always been admired for its beautyand uniqueness. Thes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but also piqued the interest of Western artists and collectors.The trade routes that connected China to the West in ancient times facilitated the spread of porcelain to Europe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s these exotic objectsarrived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y were met with widespread amazement and admiration. The unique style and techniquesemployed in the making of Chinese porcelain inspired Western artists to experiment with new forms and techniques in their own work.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rcelain on Western art is evident in various forms. One significant aspect is the adoption of oriental motifs and patterns by Westernpainters and sculptors. The intricate floral designs, geometric patterns, and landscape scenes depicted on Chinese porcelain often found their way into Western artworks, introducing a new visual vocabulary and aesthetic sensibility.Furthermore, the concept of porcelain's fragile yet resilient nature also resonated deeply with Western artists. The delicate balance between hardness and fragility,strength and elegance, became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many Western artists who sought to capture similarqualities in their own creations.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rcelain on Western art isnot limited to visual aesthetics alone. It has also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 towards the East. Theapprecia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led to a greater interest in Eastern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art, fostering a cross-cultural exchange that enriched both sides.In 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rcelain on Western art is multifaceted and enduring. It has not only influenced the visual aesthetics of Western art but has also shaped its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grow more interconnecte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rcelain and other Eastern art forms on Western art is likely to persist and even expand, creating a rich and diverse tapestry of artistic expressions.**中国瓷器对西方艺术的影响**瓷器,这一源自中国、精致典雅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象征。
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
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中西绘画不同的哲学基础,使得对于它们的观照也有不同的视角。
然而从研究方法方面看,还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对而言,20世纪前期,以新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史,还未真正开始,以传记形式为主的撰述方法仍是主流。
从现代学术更侧重严格的学术要求的角度来看,这种传统的撰述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历史真相的了解。
因为在今天,我们对之前艺术史的了解只是流于前辈的知识讲述,缺乏在更大的天地中对时代风格精神内蕴的心灵体悟。
相对于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的中国艺术史,西方艺术史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
中国绘画史研究也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了一个海外中国绘画的研究系统,几十年来其方法的演变发展,对我们的中国绘画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西方形式美学理论支持下发展出的风格分析、图像学等研究方法,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些科学化的理论支持。
特别是,波普尔和贡布里希提出的“情境逻辑”提供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套研究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更广阔的观照视野和思维路径。
这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在今天向真正专业学科的发展,有很好的启示。
本文试通过对上世纪初期到中叶,并影响至今的几种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阐述,分析个别方法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最后未能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种梳理,期待从新的意义层面来考察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谈谈对中国传统绘画研究的独特性的一点理解。
一、几种主要的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一)风格分析当我们试着用语言去描述风格特征时会发现,风格无处不在却难以言说,签名、腔调、服装都有特有的风格,文章有文风,绘画有画风,一支乐曲也有它的曲风。
而且,风格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我们会用熟悉惯用的东西去调整适应那些不熟悉的东西。
对于画家而言,他只看到他要画的,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即贡布里希所概括的“制作和匹配”的过程。
根据西方学者夏皮罗的定义,“风格”的表述和艺术的三个方面有关:形式要素或主题,形式关系以及特质(包括一种我们不妨称作“表现”的总体质量)。
清末西方对中国瓷器的接受视野 ——以卜士礼的陶瓷研究为例
带来研究上的便利。卜士礼还加入了北京东方学会(Peking 角,从不同侧面介绍中国陶瓷。这些侧面包括陶瓷的款识和
Oriental Society),并于1886年在会刊上发表了题为《本朝以 陶瓷上的诗词文句等西方人所感兴趣的极具中国文化符号的
关键词:中国陶瓷;卜士礼;西方;接受视野;清末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学家们所承担。那时并没有出现专门从事中国艺术研究的
中国与西方的陶瓷文化交流历史悠久。自秦汉始,中国 学者,中国艺术的相关问题也没有受到西方艺术史家的重视。
陶瓷器就通过陆路运往国外。唐代开始,长沙窑器物通过扬 作为首次以“中国艺术”(Chinese Art)为名撰写中国美术与
于中国陶瓷背后的文化历史信息受到了遮蔽。
意义。
西方人对陶瓷烧造工艺的破解,并不能替代他们对于中
二、卜士礼的陶瓷研究生涯
国陶瓷背后的文化属性的求索。十八世纪的欧洲人已经能够
卜士礼,本名史蒂芬·伍顿·布歇尔,姓氏曾被译为“布
稳定地烧造瓷器,但是他们对中国瓷器收藏的热度仍然不减。 绥尔”“白谢尔”“布西尔”“拔晓”“波西儿”。“卜士礼”为
痴爱瓷器的萨克森选帝侯与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August 他来华之后自取的汉名。他于1844年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
II Fryderyk Moncny)曾经要求契恩豪斯(Tschirn- haus)与波 肯特郡(Kent County)。22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在
特格(Bottger)试制瓷器。经过多年实验,1708年,波特格 伦敦大学盖伊医院(Guy’s Hospital Medical School,London
华后很快被中国古物所吸引,他能够时常流连此间,并且用 在此之前,法国汉学家儒莲(M. S. Julien)曾经出版过一本
实验考古课程“历代青花画法研究”
实验考古课程“历代青花画法研究”作者:陈殿来源:《大众考古》2020年第04期在考古教学与实践中,有些术语和概念需要设身处地去操作才能更深刻理解。
为此,考古学有一个分支学科——实验考古,在可控环境下运用实验的方法重建考古发现的相关遗存以获得类比资料,辅助解决考古学中的相关问题,作为田野考古的延续和补充,也益于理解各种抽象的概念。
有鉴于此,笔者设计出实验考古课程——“历代青花画法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系统讲授有关青花画法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具体的实操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实验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思考陶瓷考古的一些问题。
原理陶瓷考古的一个基础研究方法是将出土陶瓷按地层关系排列后再分型定式,以陶瓷标本的造型、胎质、釉色、彩料、纹饰等方面作为分期断代的依据,或者用科技方法分析胎、釉和彩的含量来定年代,找规律。
这些都是以物质文化遗产视角来做分期研究。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对各种技艺的研究方兴未艾,与陶瓷考古相关的技艺研究不可或缺,如篆、隶、楷书的笔法随着时间演进从简单到复杂而写出不同字型,青花瓷画亦因不同画法而显示不同画面。
经过训练的画工将青花料笔在陶瓷坯胎上运动留下的痕迹主要分为线条、填色和皴法,多数笔法被命名并载入典籍,这些笔法所画青花留下的痕迹多为有规可循的造型,同时青花瓷画的构图亦随着时间而不断创新,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示出不同的形象。
由此,“历代青花画法研究”课程构建了从唐代到当代的青花画法理论体系,其中包括笔法、刀法、料法、针法、水法、图法等各个时期不同的表现青花画面的方法。
课程不仅传授青花画法,也不限于单纯将各时期青花画法分期,而是力图系统复原历代青花的画法,同时探讨画法作为文化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和吴门画派的崛起以及中外画法的交流和影响,并通过青花画法实际操作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全球性的视角,认知中国青花在世界文明和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小班教学,系统介绍历代青花画法的特征细节,传授同学们动手操作各时期画法,使学生能更深入体会并掌握历代青花的画法区别,对不同时期青花瓷器的绘制技法、分期演变、评判标准有系统研究,此研究方法亦可推广到其他种类瓷器的研究。
浅析油画作品中的中国瓷器——以乔凡尼·贝利尼《诸神之宴》为例
2018/01浅析油画作品中的中国瓷器文/阎薇[首都师范大学]【摘要】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瓷器之国”的美誉。
中国瓷器是永不泯灭的艺术。
从宋代开始,中国瓷器便引起了西方的注意,于是,大量的中国瓷器流入西方,影响了西方的审美意识,并推动了西方的美学思潮,为欧洲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于是西方绘画大师开始把中国瓷器融入到他们的绘画创作当中,本文主要以贝利尼的《诸神之宴》进行分析关于中国瓷器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这种中西融合达到了一种独特的画面效果,升华了绘画的主题与精神层面,反映了中国瓷器在欧洲的盛行,从而引起了一场中国瓷器的文化革命。
【关键词】中国瓷器;瓷器外传;西方绘画一、背景介绍(一)中国瓷器的历史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瓷器是西方国家最为认可和欢迎的一种商品。
在英文中“瓷器”(china )一词已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我们都知道,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它是世界物质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瓷器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原始到成熟的过程,这样漫长的过程造就了如今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
据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早期,中国古代先民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在郑州商代的早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批“青釉器”,这就是瓷器的起源。
东汉晚期,真正的瓷器出现于浙江、江苏等地,这个时期是我国烧瓷技术发展的飞跃时期。
隋唐时代,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陶瓷生产蓬勃发展,南方以烧制青瓷为主,北方以烧制白瓷为主。
五代时期,在江西景德镇烧制出白瓷。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商品生产化很高,促进了瓷器的生产,使得各地出现了大批的窑场。
元代由于当时战争的破坏,瓷器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南方在元世祖以后,基本上未受到损失,浙江的龙泉窑与江西景德镇窑还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明清时期形成了全国烧制的中心——江西景德镇,明洪武初年在景德镇设立了官窑,大量烧制青花釉里红瓷器。
透过油画看青花
透过油画看青花作者:李希尚张越高珊赵超来源:《设计》2012年第02期摘要:今天我们看画中的瓷器,大多以克拉克瓷为主,可见克拉克瓷器是明代外销瓷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而在这些瓷器中又以盘碗的入画几率最高,且特征明显,风格典型。
关键词:油画克拉克青花瓷出口一、中国瓷器出现在西方绘画中的历史背景中国瓷器出口历史悠久,随时代不同而风格多样。
真正的瓷器对外输出始于隋唐,唐宋时期无论是越窑青瓷、邢窑定窑的白瓷、还是龙泉窑青瓷,都有不同程度的出口,但都是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为主,和销往内地的瓷器并无两样,其外销的目的,始终以宣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为宗旨。
从元代开始贸易用瓷的风格有所改变,其销往国外的瓷器开始注重销往国的风俗习惯,器型纹饰呈现出波斯特点,特别是作为大宗产品的元青花瓷。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今天研究以前的出口瓷大都以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为主,没有古代图录的记载和佐证。
时至明代,政府曾一度实行海禁,使外贸受到一定影响,但瓷器的出口从未停止过,永乐以后瓷器输出的途径变多,除海外贸易外还有政府对外馈赠,郑和远航贸易等。
因此明朝的瓷器不仅畅销亚洲各国,更是大量销往欧洲。
尽管如此,在西方早期的油画作品中几乎难觅中国瓷器的踪影,究其原因是西方绘画早期多为宗教服务,题材上多是宗教神话。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肯定现世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当时的艺术开始关注和表现人的生活和生活环境,于是静物画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在17世纪再度兴起并正式成为西方绘画的重要样式。
到17世纪,静物画在意大利和北欧(主要是荷兰、佛兰德斯)渐趋普遍。
此时的静物画技法纯熟,写实性强,严谨真实的表现客观事物。
使画中的瓷器贴近原型。
17世纪的静物画以荷兰画派最具成就,不仅静物题材多样,而且描绘细腻、华丽、精美、质感极强。
主要代表画家有海姆、克拉斯、考尔夫、贝耶林等。
如果说瓷器出现在西方油画中并非偶然,那么大量出现青花瓷就值得考虑了。
据国外资料不完全统计,仅荷兰公司从万历三十二年到顺治十三年(1604—1656)销售到荷兰的瓷器就达三百万件,平均每年六万件。
从西方名画看百年中国外销瓷代购潮
从西方名画看百年中国外销瓷代购潮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是看着我朝民众陷入那汹涌的西方代购潮中时,遥想百年前,中国瓷器作为西方的奢侈品被代购时的辉煌,不禁慨叹!随着十八世纪,法国间谍“传教士殷弘绪”盗窃了中国的制瓷技术,外加在法国利摩日和德国萨克森地区发现了高岭土,技术加土壤,再加上歪果仁不断精进的制瓷技术的兴起,宣告了中国瓷器世界垄断地位的终结。
现在,JingJinget FanFan将带着亲萌,走进西方名画中,看看西方世界对中国外销瓷的澎湃代购潮。
作品:《诸神之宴》作者:乔凡尼·贝利尼年份:1514年尺寸:170cm×188cm馆藏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是不是觉得眼熟?对了,初中历史书就出现过嘛,回忆下喽~说起中国瓷器入画的经典案例,贝利尼的《诸神之宴》是一定绕不过去的。
当时的中国瓷器,可是作为众神欢宴的“神器”来入画的。
贝利尼不仅是威尼斯画派的创立人和文艺复兴的领路人,更是一名地道的威尼斯人。
中世纪后期的威尼斯是西方世界的商业重镇,是东西方商品及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莎翁名著《威尼斯商人》也佐证了这一点。
贝利尼画中出现青花瓷,无疑是一种东西方贸易的信号。
这幅画是贝利尼去世前两年1514年完成的,在贝利尼死后的第二年,即1517年,葡萄牙航海家皮雷斯率领第一个葡萄牙使团来到广州,开始了欧洲国家第一次与中国官方正式接触,使团的人据说后来去了景德镇。
所以,景德镇瓷器在葡萄牙人到达中国之前,是怎样进入欧洲的这还是个未知数。
到16世纪末期,意大利已经用瓷器代替了豪华的金银器皿的地位,成为真正的圣器。
据瓷器专家朱龙华教授考证画中这三只瓷钵的形体、风格、花纹,为明朝宣德成化年间之物(但此说法亦有争议)。
欧洲对陶瓷的狂热起源于荷兰。
欧洲大规模输入瓷器,始于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录,1602~1657年,订购中国瓷器达300万件,其中主要产品是景德镇瓷器,1635年后,欧洲人也像当年印度洋国家那样自带样模送到景德镇定制欧洲贵族用瓷,也就是所谓的“来样加工” 。
关于青花瓷的文献综述
关于青花瓷的文献综述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据历史记载,青花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瓷器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青花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青花瓷的历史与文化价值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备受关注。
许多学者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对青花瓷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有学者通过对青花瓷的造型、纹饰、色彩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与技术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与技术是研究青花瓷的重要内容之一。
许多学者对青花瓷的原料选择、制备工艺、烧成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有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原料和制备工艺对青花瓷性能的影响。
三、青花瓷的市场与经济价值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与经济价值也备受关注。
许多学者对青花瓷的市场供求关系、价格机制、投资收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有学者通过对拍卖市场的分析,探讨了青花瓷的市场行情和投资潜力。
四、青花瓷的鉴定与鉴赏青花瓷的鉴定与鉴赏是研究青花瓷的重要应用之一。
许多学者对青花瓷的鉴定方法、真伪辨别、品质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有学者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和地区的青花瓷特征,总结出了鉴定青花瓷真伪的方法和技巧。
综上所述,关于青花瓷的研究涉及了历史与文化价值、制作工艺与技术、市场与经济价值以及鉴定与鉴赏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青花瓷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相信青花瓷的研究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同时,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和影响力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和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崇祯青花
扬·勃鲁盖尔·福德兰斯 (1568~1625)
扬·勃鲁盖尔曾任当地大公 的宫廷画师,他善画花卉和 风景,绘画方法倾向于修饰, 笔触细腻,色彩具有装饰性 风格
明朝隆庆1567
崇祯1628
方丹·拉图尔 (1836~1904)
杨梵·德尔
莫奈(1840~1926)
3.导师辅导及例会
题 的价值。 参考文献:
研
《青花瓷鉴别与断代》——-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晚明至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研究》
究
《世界静物名画鉴赏》——济南出版社
现
《中国名片;明清外销瓷探源与收藏 》 ,作者:余春明 《青花瓷鉴定》,作者:李辉柄
状
《清早期青花瓷纹饰断代浅说》 《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东南大学出版社 《世界传世静物画》北京
3.研究画中外销瓷的特点,为国内已有成果作补 充。
4.希望在画中找到明朝空白期瓷器,为空白期瓷器分析 提供资料和鉴定的信息。
难点和创新点
难点:
筛选有参考价值的绘画,并查找其相关信息。瓷器纹 饰共性分析。
创新点:
1将绘画研究和瓷器研究相结合,借助其他领 域研究成果辅助课题研究。
2通过古代图像研究瓷器。保证了画中瓷器的 真实性。
近年来国内文化繁荣发展,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收藏热升温,文化
2
研究成果斐然。中国人对于青花瓷的研究大多从历史文献、考古发掘、
. 传世文物等方面入手,虽然成绩卓越,但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文献 课 记录不明确,考古发掘少,传世文物部分有争议成为青花瓷研究的瓶
颈。同时由于以往对于出口瓷的不重视,使得出口瓷存在许多可挖掘
欧洲古代古典油画中 中国青花瓷的研究
名家作品
课题论证
1.课题的立项背景、目的和意义(明确指出学生自己对课题的理 解)
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对于文物 的研究也更加深入。然而中国人对于青花瓷的研究大多从历史文 献、考古发掘、传世文物等方面入手,虽然成绩卓越,但也有其 必然的局限性,文献记录不明确,考古发掘少,传世文物部分有 争议成为青花瓷研究的瓶颈。由于西方人对于中国瓷器的喜爱和 青花瓷的大量出口,使得青花瓷频频出现在西方古典静物油画中, 介于西方油画的写实性和资料记录的严谨性全面性,使得画中的 青花瓷研究价值极大,为青花瓷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资料。同时 西方绘画弥补了国内古代图像资料缺失的不足,为青花瓷的研究 提供了更直观的信息。通过对西方古代油画中青花瓷纹饰和器型 的研究,为青花瓷的断代提供更多有效的依据。近年来国内对明 朝空白期瓷器开始大量研究,但资料有限,进度很慢,而明朝对 外贸易虽时有变化但未终止过,企图在西画中找到空白期瓷器, 结合国内研究成果,为其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响应党的号 召,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开学以来,指导教师多次为项目组进
行方向性指导,问题探究,以及各种途径
的推新延伸。使项目组更加明确了研究方
向,并坚定了自身的立场。
•
除导师辅导之外,项目组内部坚持每
周六开展例会原则,共处一室进行课题研
提供资料和鉴定的信息。
• 发表论文一篇。
现有条件及经费预算
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瓷器断代鉴定知识,图书馆可 以提供一定的相关资料,同时拥有网络等科技设 备。 书籍资料费500元。 论文发表1000元。
• 1成员分工
近期成果
• 2研究内容
• 3导师辅导及例会
项目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李希尚 项目分工:负责人、古代油画相关信息 查询、油画中青花瓷分析并提取有价值 信息、总结成果、撰写论文。
• 2012年8月—2012年10月
纹饰分析,断代分析,
对某一纹饰的出现流行和衰落演变等形成清晰的思路
• 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撰写研究论文和总结报告, 参加结题答辩 发表论文
•
课题预期成果
• 对某一纹饰的出现流行和衰落演变等形成清晰的思路。
•
希望在画中找到明朝空白期瓷器,为空白期瓷器分析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另辟蹊径,为青花瓷的研究 断代提供依据,开拓了青花瓷研究的新领域。有效 的了利用了西方文献和资料,将其与中国研究成果 相结合,达到相辅相成的良好效果。
基本思路:
第一阶段,查阅和筛选资料。以西方名画 和知名画家的绘画作品为主要切入点,选取 有代表性,信息量丰富,符合主题的画作。
第二阶段,查阅与已选资料相关资料,论 证绘画作品的真伪,通过作者,绘画年代, 传承,绘画背景等,得出画作绘画时间,为 画中青花瓷的年代做参考。
评 出版社
述
《 中国陶瓷史上存在的问题 《西方艺术史》
》 作者:陈万里
主要内容:
1.通过对西方带有青花瓷的油画的研究,为国内 青花瓷的研究提供的图像资料,弥补中国古代图像资料 缺失的不足。
2.通过对西方油画背景、年代等信息的查询, 佐证画中青花瓷的相应年代,进而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为青花瓷的断代提供资料和依据。
团队成员1:高珊 项目分工 :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画相关信息查询 团队成员2: 张越
古代油
项目分工 :筛选资料 总结成果 参 与撰写论文
团队成员3:刘营
项目分工 :查阅搜集相关资料 参与 撰写论文
威廉·考尔夫 (1619~1693) 荷兰画家
明泰昌1620 天启 崇祯
清 顺治 康熙2
《静物》
卡尔夫《静物》局部
二、研究进度及具体时间安排
• 2011年12月30日—2012年3月 查阅和筛选资料 完成 对西方名画和知名画家的作品的筛选
• 2012年4月—2012年5月
查阅与已选资料相关资料
对已选资料完成年代等历史信息的论证
• 2012年6月—2012年7月
更加深入的考证和分析已
选资料 论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
第三阶段,更加深入的考证和分析已选资料, 确保信息的准且性和真实性。
第四阶段,纹饰分析,断代分析,对某一 纹饰的出现流行和衰落演变等形成清晰的思 路。
第五阶段,撰写研究论文和总结报告,参 加结题答辩。
可行性分析:
• 由于西方人对于中国瓷器的喜爱和青花瓷的大量 出口,使得青花瓷频频出现在西方古典静物油画 中,介于西方油画的写实性和资料记录的严谨性 全面性,使得画中的青花瓷研究价值极大,为青 花瓷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资料。同时西方绘画弥 补了国内古代图像资料缺失的不足,为青花瓷的 研究提供了更直观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