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学热的表现及评价
怎样正确看待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热
怎样正确看待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热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内、国外兴起了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
表现为:1.国学教育进课堂2006年长春中小学生传统国学热,纷纷走入各类国学讲堂,认真地钻研起中国传统国学。
2007年河南省漯河市委宣传部作出决定,把《弟子规》一书列为该市幼儿园的必读教材,同时作为中小学课外阅读的优秀读本之一。
2.国学启动学位教育岳麓书院20世90年代开始对外招收国学研究硕士生,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2005年9月1日,国内首个开设传统国学教育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始正式接受学生报名。
3.传统文化进入电视等主流媒体,流行于在全社会凤凰卫视有“文化大讲堂”;央视就更多,有二套的“鉴宝”、十套的“百家讲坛”、“百科探秘”、九套纪录频道;海南旅游卫视有“国学堂”等。
各大出版社也争相出版了琳琅满目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追捧。
象易中天、于丹等在百家讲坛上所讲的内容,均出版,其中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满足了,无法观看百家讲坛节目的读者。
4.文化需求进入国家事务日程中国国家大剧院2007年9月,中国国家大剧院建成。
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内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小剧场等四个剧场,有6008个席位(含站席)。
国家大剧院的建成,成为中国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就像奥地利有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英国有皇家大剧院一样,为中国多样化得文化活动提供了舞台。
此外,长安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等大型剧院的建成,为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提供发展的根据地。
5.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扎根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2007年,孔子学院总部在北京挂牌统领海外分支,通过中外合办的方式,到目前已发展到300多家海外分院,遍及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美最多)。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
“国学热”的文化反思一、本文概述近年来,“国学热”现象在中国社会中逐渐兴起,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涵盖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哲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国学热”的背后,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国学热”现象背后的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及其未来发展,以期对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深入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国学热”现象的背景和原因,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探讨国学在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分析其在塑造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再次,反思“国学热”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过度商业化、泛娱乐化、缺乏创新等;展望国学在未来发展中的可能路径和方向,提出加强国学教育、推动国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拓展国学国际影响力等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希望能够为“国学热”现象提供一种新的文化反思视角,促进国学在当代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二、国学热的成因分析“国学热”的兴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多元且深远的成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自然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种关注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教育改革的推动也为“国学热”提供了土壤。
近年来,教育部门强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国学教育正是一种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
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将国学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需求也是“国学热”的重要成因。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安抚心灵、调节身心的方式。
国学中的诗词歌赋、道德伦理等内容,正是一种能够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养分。
媒体和互联网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各种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国学的传播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
国学热
1、先弄清楚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内涵和范畴是什么(比如中国历史、文学、哲学、儒学经典等等都属于国学范畴)。
2、讨论当下人们关注的“国学”具体表现是什么,和真正的国学有无区别。
(通俗化的史学著作,例如“水煮……”之类著作。
)3、讨论促成国学“热”的原因都有哪些,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国学“热”的现象。
(百家讲坛等现象,“说史”现象等等,与人们对史学通俗化的要求相呼应等。
)4、归结讨论国学热的利弊。
(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
)5、表明作者态度。
你如何看待国学热。
国学热从成因上分析:1、国学本身有着巨大文化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国学并不热,而是前段时期太冷了。
2、高层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净化民风、维系两岸血脉联系、扩大国际影响力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社会的浮躁促使人们在国学中寻求一份沉稳和厚重。
4、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更多人有条件关注、学习这门“不能用来糊口”的学问。
5、近代甲骨文的发现使国学有了新了的研究领域。
6、有少数附庸风雅的、图名图利的、愚昧迷信的,加入到国学大师和国学爱好者行列。
所以,“国学热”应是褒义居多、贬义居少。
文化发展有个规律:除非是毒瘤,否则就任其发展,没必要推动、也没必要阻止。
国学这东西,往最坏处说,能把人学愚学傻(这种人即使学马列照样能学傻,愚,与人有关,与学什么关系不大),除此之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直接原因是舆论导向所致。
细说来:一、中国要“大国崛起”,需要文化崛起,需要传播自己的文化(“儒”有助于让人接受“和平崛起”)。
那由谁来传播呢?中国十几亿人口!让他们先学,学好了自然就传出去了。
于是肯定就有相关的“指导精神”,由此又会产生诸多有利条件。
二、媒体给学者提供机会,帮助传播,双(多)赢的事谁不干?三、中国历史算得上“悠久”,糟粕不少,精华也不少。
谈谈对当今“国学热”的看法
谈谈对当今“国学热”的看法对当今“国学热”的看法:(1)“国学热”释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方面,这些既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
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
于是这些学者就进而以不同方式进行了不同影响的宣传,激起了中国人民对重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激情。
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2)“国学热”产生的原因①经济等综合实力的发展与提高“国学热”的出现与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迫切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越来越需要表明自己民族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的东西,这就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当我们试图从传统中寻找能代表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象征时,挖掘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中有价值、有益的思想资源就成为很自然的事,这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这是当今国学热产生的一个原因。
②港台地区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努力“国学热”的兴起与港台地区第三代、第四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当代新儒学家们以接续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主张在西方文化面前,应该完好地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国民精神。
他们著书立说,四处讲学,身体力行,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影响。
他们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在大陆出版并广为流传,大陆学者也兴起了对港台新儒学学者及其思想的研究高潮。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交流的不断扩大,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儒家文化热和国学热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③海外华人的推动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种祭祀活动,如祭祀伏羲、祭祀黄帝、祭祀大禹、祭祀孔子等,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共同祭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道德始祖,这些海外华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外力,也推动了当前国内国学热的升温。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
如何看待“国学热”现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
上海市委在第十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彰显海派文化特色,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增强上海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江泽民同志把“先进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之一”。
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把文化放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同等位子。
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先人先哲积累,创导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在清朝以前,传统文化的推进下的四大发明使中国以强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
第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明显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的。
其一是以象形文字的基础的汉字,汉字使用者一些思维和表达习惯是独特的。
其二从家庭,家属乃至国家而构成的社会形态,由此发展的儒家伦理和意识刑态,是中国独有的;其三儒佛道“三教合一”理念、信仰可以交叉;其四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想象世界,影响到对世界的看法,其五中国文化有一套以阴阳五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观念,技术和信仰,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左右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推进。
构成了一个时代的中国。
第二,传统文化的精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好东西,而且影响很深。
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和认同,都是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的归属和认同;具有共同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归属和认同。
所以,这些海外华人认为,不管他们在外漂泊多久,他们的根始终在中国,他们会非常强烈的表现出对根的追寻,对故土的眷恋。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支持祖国的发展。
列如: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着。
“国学热”之我见
并创办《 国粹学报》 。在 1o 96年 的《 国学讲 习记》 邓实 中,
指 出 : 国学 者 何 ?一 国所 有 之 学 也 。有 地 而 人 生其 上 , “ 因
以成 国焉 , 其 国者 有 其 学 。学 也 者 , 其 一 国之 学 以为 有 学 国用 , 自治 其 一 国者 也 。” 后 , 炳 麟 于 1o 而 其 章 9 6年 秋 在
授课内容 。 对什么是 国学和为什么要 讲习国学 , 章炳麟在
他 主 编 的 《 报 》 七 号所 载 《 学讲 习会 序 》 民 第 国 中进 行 了 明
热” 的一 个 片 段 和 缩 影 。从 2 0世 纪 8 O年 代 末 9 0年 代 初
开始 。 由政 府 、 识 界 和 民间 三 重力 量 推 动 的 “ 学 热 ” 知 国 就
顺 利 结 束 。这 次 国 学 专题 班邀 请 了北京 大 学 、 清华 大 学 、 中 国 政 法 大 学 、 国 人 民大 学 、 央 党 校 、 国 中 医 研 究 中 中 中
院 、 京 市 委 党 校 等 单 位 的 专 家 教授 分 别 就 儒 家 文 化 、 北 道 家 文 化 、 家 文 化 、 教 文 化 、 美 文 化 、 筑 文 化 、 医 法 佛 审 建 中
‘ ‘ 国学热" 我 见 之
童 萍
近 日. 由北 京 市 委组 织 部 和北 京 市 委党 校 联 合举 办
的第 2期 “ 导 干 部 学 国 学 ” 领 专题 培 训班 在北 京 市 委党 校
的 概 念 以对 抗 “ 学 ” 试 图 通 过 对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民 族 性 西 , 特 征 的坚 守 来 实 现 “ 国 保 种 ”追 求 独 立 和 自由 的 时 代 保 、 诉求 。 据 考 察 ,国 学 ” 念 最 早 提 出 于 2 纪 初 。 92年 , “ 概 0世 10 梁 启 超 和 黄 遵 宪 的通 信 中就 已经 开 始 使 用 “ 国学 ” 一 词 了 。95年 , 实 、 师培 等人 在 上 海 创 建 “ 10 邓 刘 国学 保 存 会 ” ,
国学热
如何看待国学热陈来2010-08-02 [字号:大中小]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1“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
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这种把“国”作为“本国”意义的用法,在近代日本发展出“国粹”派,主张保存本国文化,反对欧化主义。
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
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用法: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
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
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
明了国学概念的三种意义,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
2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
不过当时的所谓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学语文论文题目: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专业:新闻系班级:二班学生姓名:李凤鸣学号:20111714指导老师:彭文良如何看待当下国学热 ................................................................................................... - 3 - “国学热”兴起的原因.................................................................................................. - 3 - 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 3 - 学界与媒体联手.......................................................................................................... - 4 - 国学热的意义.............................................................................................................. - 4 - 传承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4 - 当前国学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 6 - 当前国学热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6 - 批判的看待当下“国学热”...................................................................................... - 6 - 忧虑一,国学商业化.................................................................................................. - 6 - 忧虑二,讲求形式的肤浅复古也是颇遭非议的。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1. 引言1.1 国学热的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升温,国学研究成为热点话题。
国学热的兴起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重视,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元素。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曾一度被一些人所忽视和淡化。
而随着国学研究的兴起,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这也为国学热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国学热的兴起也得益于当下社会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扩大。
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人们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愉悦和精神满足。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国学研究之中。
国学热的背后,是社会转型期对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的不断探索和追问。
1.2 国学热的现象国学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不断增加。
近年来,国学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各类国学培训班、国学讲座、国学书籍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内容。
许多人开始重拾传统文化,学习古文诗词、经典典籍,研究传统礼仪、礼乐等。
观察社会现象可以发现,在城市中心地带的书店中,有专门的国学文化区域,展示、销售着大量的国学书籍和文化用品。
国学文化节、国学讲座会也吸引了大量人群参与,国学研究在学术圈内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这种国学热现象不仅体现在社会各个层面,也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从学校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国学热的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也体现了对传统智慧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和探索。
2. 正文2.1 国学热的原因分析1. 国内外政策导向: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承”等重要战略,国学在这一背景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当代大学生国学热现象透视论文
当代大学生国学热现象透视论文当代大学生国学热现象透视“将来能让一个国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不是这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也不是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而是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是人大校长纪宝成对于国学的论调。
国学近些年来甚嚣尘上,在社会各界和校园里都掀起了一股浪潮,我们称之为“国学热”。
一、国学的定义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狭义的讲,就是秦砖汉瓦;宽泛来说,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
至今为止,学术界也没有给国学下一个全面的定义。
可见,国学之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本文立足现实需要,着眼于“热”的部分进行探讨,即狭义的“国学”。
二、.国学在当代大学生中“热”的原因首先,学界的大力倡导。
如编纂《儒藏》,出版相关学术著作;成立国学院,招收全日制本科生;每年召开各种国学研讨论会等,甚至还有数十名博士生联名抵制过洋节。
学界的这些活动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
其次,媒体的广泛宣传。
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的风行,使得大学生接收到大量国学信息。
甚至某些媒体带着商业化的目的进行炒作,如学术“超女”、“国学大师”、文化明星的推出,而那些尚不能完全辨别信息良莠的大学生,则在其中充当着粉丝、观众、接收者的角色。
最后,自身的精神需要。
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更多的是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与塑造。
但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难免存在着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比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诚信危机与诚实守信等等。
面对这些矛盾和冲突,大学生自身就需要一个突破口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心理战,或者说帮助他们找到信仰。
而之所以能从“国学”中寻到安慰,恰恰是因为国学中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观符合大学生对于“善”与“美”的追求。
三、提高大学生国学修养的途径1.学界和媒体正确引导国学作为一门学问,是需要潜心钻研才能获得真知的。
面对浮躁的社会现状,学界要保持理智严谨的作风态度。
然而,某些媒体所谓的“国学文化”过于商业化、娱乐化,使得大学生的国学热情被商业娱乐所利用,成为消费品。
对于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思潮兴起的思考
对于语文教育中的国学热思潮兴起的思考吴晓光(2004级学员)内容摘要: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复兴国学的教学现象:在大学里纷纷成立了国学院,社会上各地私塾兴起,课余读经书的热潮高涨,语文教育中国学热的兴起也成为一种时潮。
本文阐述了语文教育中国学热兴起的背景、原因、以及对国学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国学兴起;国学;语文国学教学一、国学兴起的背景如果我们把2004年所出现的教育文化现象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那么2005年便可以称为“国学复兴”年。
这一年发生的一系列与国学相关的思想文化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国学当代价值和命运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整个2005年,国学、祭孔、儒教等与儒学或儒家文化相关的文化事件接踵继起,甚至让人有些应接不暇的印象,显示出以国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正在呈现出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
这股国学思潮复兴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当今时代气息有着深刻的联系。
我们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语文教育也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但是,语文教育在经历了各种改革尝试以后,却遭到了残酷地口诛笔伐,语文教育不幸地遭遇了“世纪末的尴尬”[1]。
语文教育带着挥洒不掉的遗憾而万般无奈地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语文的教育改革期待着有一个突破,于是,我们对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路进行回顾、再认识。
我们的现代教育是建立在西方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的,“五四”运动中,随着吴虞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传统国学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所谓的传统教育中四书五经的琅琅诵读声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教师对一看就懂、索然无味的白话文的繁琐分析。
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化大众化的产物,也是近代知识分子探求国学变革,走西学之路的结果。
但是,语文教育一开始就全盘西化。
语文教育从语文学科独立开始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整治。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改革,是在大浩劫过后开始的,封闭了许久的人们对于外国的东西自然采取了全盘接受的态度,只要是外国的就是好的。
而现在,我们国家的国力大大地增强了,这就势必引起对本国文化的觉醒,国学中的大中华价值观的重新确立,是为了突破西方作为唯一的参照系,而作为国学中体现大中华价值观的文化,我们更关注国学思想对亚洲人文价值特别是东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国学概论论文(国学的内涵与国学热)
国学的内涵及当代的国学热王斯宇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通信1105班 11211116摘要:“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虽然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设立学位要找基本依据,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实行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复兴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文化,才是真正的国学复兴之日。
“国学”最基本的特性是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国学的基本特性和内涵,决定了国学的当代定位。
如果我们给当代国学下一个简单定义,则可以说,所谓国学,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兼容当代新文化的国家学术文化。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关键词:国学国学热内涵谈起国学,现时似乎成了像“生态”和“环保”一样泛滥的时髦词汇,也像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的绝世佳人,风气之先,凡是大学里教授国文、中医、管理的,不一而足,大家都想染指其间套近乎,不论其是否把国学改的面目全非、李代桃僵、不伦不类、张冠李戴、挂羊头卖狗肉,更有甚者,假以国学家之名实则招摇过市,开始像小贩一样叫卖“国学”,把国学沦为利欲熏心敛财之具。
因此,在此当下时代,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
对当前“国学热”现象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国学热”现象的几点思考国学这一概念是在近代西方思想和技术逐步传播的同时而产生的,经过百年的发展,特别是进20年的进步,国学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如何承继和发展国学已经成为当前炙手可热的文化和思想话题。
应该看到国学的深厚底蕴,要为国人钟爱国学而欢欣鼓舞,要为国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身的努力,在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上,培育出新时期适于中国、服务于世界的新国学。
当前我们应该具有冷静而理性的思维,要从国学的发展上和途径上进行深入思考,要认清国学兴起的背景,明确国学在传播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全面地呵护和发扬将国学的精髓和实质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进行更好地传承的同时,更有力地改造国学,使其更加适合新时期的需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局[1]。
1 国学兴起的时代背景1.1 儒学的重新兴起进入到新时期,有识之士认识到应该在快速吸收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要打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特别是海外华侨和留学人员对于中华文化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形成了“新儒学”的基本认知,这为国学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和文化上的重要基础。
新儒学认为中华文明应该告别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要提倡和谐和共同发展,这一思想的提出给了国学非凡的生命力,使得国学不但在国内得以兴起,同时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地认同。
1.2 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从“五四”运动开始“西风东渐”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仿佛距离我们渐行渐远,“言必称希腊”的趋向越来越明显,导致社会上出现信仰缺失、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很多人对于此类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他们发现要想改变现状应该延续中华文化中传统的优良部分,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重振达到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的重新洗涤和重构。
当前全社会已经取得共识,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合理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才能够持续发展,也才能够以利于民族之林。
1.3 现代性的深入反思现代性的反思始于20世纪末,在西方和中国的思想学界开始了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反思,他们看到了人类物质世界的丰富并没有带来更深层次的幸福,反倒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出现的弊端却给整个人类带来严峻的发展和现实考验[2],传统的现代性已经不能继续指导整个世界的发展,必须探寻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想。
申论谈谈你对国学虚热现象的看法
申论谈谈你对国学虚热现象的看法随着“自由主义”与“新左派”论争的逐年淡化,另一种思想从普罗大众到知识分子,从民间到官方,日益浮出水面。
这一现象,以立场而言,可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以内容而论,可称之为“国学热”;以实质所指而言,可称之为“儒学复兴”。
这种现象,容有相异的表述,但有共同的特点,即重新重视中华传统的意义与价值,并希望复活这些意义与价值,让它成为现代生活的精神与思想资源。
与1990年代初那场“国学热”不同,如果说前者的特点是学院化,那么,这后一轮的国学热的特点,便在于社会性。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大体而言经历了三个“三十年”的变化:在被称为“现代”的三十年(1919~1949)中,传统文化的建制刚刚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崩溃,皇权制度的崩塌与大家族制度的解体,使得传统文化失去制度的依托,按照余英时先生的说法,体现于传统制度之中的儒学成为“游魂”。
但是在这一时期,因为有旧派学者的学术功底与新儒家在现代大学中的坚持,传统文化的研究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且,传统乡村生活的存在,使得以儒学为基础的民间礼法秩序虽然备受冲击,但仍能构建乡土生活的民俗共同体。
也就是说,儒学对政治的塑造功能已经消失,而对社会的教化功能仍然存在。
1949年中原易鼎,革命思想成为主流。
在此后的“前三十年”(1949~1979)中,行政力量的触角广泛深入到民间,深入到每一个个体的灵魂之中,社会结构从家国结构转化为阶级结构,强化了阶级,也便瓦解了宗族与家族,淡化了家庭,传统伦理赖以存在的基础遭到进一步的冲击。
而在“破四旧”等各种政治运动中,一切与传统有关的因素,包括祭祀、拜神等等,都被贴上“封建”的标签,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同时,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化,导致传统学问终成绝响。
接下来的“后三十年”(1979至今),传统学问业已明显断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这使乡土中国和熟人社会逐渐解体。
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人们日益从乡村血缘和地缘共同体中解脱出来,从人伦角色转变成独立个体,另外,伴随着基层腐败、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纷纷逃离乡村,农村社会日益萎缩,这一切,都导致熟人社会所残存的礼法规则也逐渐失效。
国学热
四、“国学热”要走出两个误区: 1、要走出传统文化就是古代文化的认识误区。传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 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的思想、道德、习俗等。传 统文化来源于古代,体现在当代。 2、要走出传统文化就是与西方文化毫不相干的认识 误区。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在吸收着西方和全人类 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兼收 并蓄的体系。讲传统文化,就不能闭关锁国,抱残 守缺。 学的目的在于身体力行,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气节、 情操和行为规范,使民族的灵魂不灭、生命永存
这是国人的一次社会性的启蒙与补课,也是一次传统文化 知识的普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 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商业化、庸俗化、 娱乐化的倾向出现:高校办国学班,把学 员瞄准老板、总裁,平均一天花费在千元; 国学出版物泥沙俱下,谈权谋、风水之类; 央视运用现代传媒,造出 “学术超 男”“学术超女” 、各地“抢名人”等等) 推动“国学热”的一部分是有良心的学者文 人,但极大部分是唯利是图的商人。 保有本心、潜心修学才是对国学的尊重。
二、国学热的背景 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批判否定的(五四启蒙式的 文化动员,批判传统,引进西方文化;文革彻底抹杀;改革开放受 挫, 反思文化传统,集体焦虑。) 90年代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兴起并持续升温,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 1、文化的娱乐化、游戏化,人文精神的弱化,崇高情操的淡化-人们物质丰富的同时出现道德危机、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需要 重建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和谐社会、以德 治国、以人为本) 2、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得益于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文化。 日本涩泽荣一《论语加算盘》,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也讲儒 家的忠恕之道,开创了儒家式经营之风。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 荣照提出了儒教精神促进了新加坡经济起飞。 3、中国的改革取得成功,文化自信逐渐恢复,文化认同也随之增强。 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激发了中国人复兴传 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4、港台新儒学学者的研究和传播引起大陆学界的共鸣。海外华人 的文化认同和归属,也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
文化自信视角下“国学热”现象的相关解读近年来,“国学热”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对于“国学热”现象的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国学热的兴起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年轻一代渐渐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国学热的兴起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身份认同的回应,民众通过学习国学来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国学热的兴起也与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关。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将传统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中。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国学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
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于国学的学习热情。
国学热的兴起还与现代人对于精神追求的需求有关。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内心的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
传统文化作为积淀了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对于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具有独特的优势。
国学强调思辨和境界的提升,能够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增强内心的追求和品位。
国学热的兴起还与媒体的推动和传播有关。
近年来,媒体广泛报道国学的兴起和传播,通过电视、网络等不同的渠道向大众介绍国学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宣传和报道对于增强民众对国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热的兴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文化自信视角来看,“国学热”现象表明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关注,显示了当代中国人民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态和追求。
国学热不仅为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也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为构建更加繁荣和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国学热的看法
国学热的看法
国学热是指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人们对传统中华文化、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广泛关注和热爱的现象。
这一热潮体现了国人对本土文化根源的重新认识与回归,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从正面看:
1. 文化传承:国学热有助于恢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诸如《论语》、《周易》、《诗经》等经典著作,领悟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2. 素质教育:国学内容丰富多元,涵盖了伦理道德、诗词歌赋、历史人文等多个领域,能够提供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品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3. 国家软实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学热也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扩大,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外展示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国学热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
1. 盲目崇拜与复古主义:部分人在推崇国学时可能陷入盲目崇拜,忽视了批判性继承的重要性,甚至倡导全盘复古,这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 教育方法与质量参差不齐:市面上各类国学培训机构众多,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有的过于形式化,未能深入挖掘和正确解读国学内涵,使国学教育流于表面。
3. 实用主义倾向:有些人将国学作为速成工具或功利手段,比如仅仅为了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而学习,忽视了国学教育对于人格塑造和精神陶冶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国学热总体上是积极的社会现象,但在推进过程中应当坚持科学理性态度,既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注重创新与发展,避免走极端或片面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同时,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引导国学热健康有序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
国学热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 其实是传统文化热 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 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 觉
1.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 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 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2.涉及到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3.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 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 4.国学热的另一个作用是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 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
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 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 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 肯定和支持。
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 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传统文化只是我 们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础上如何建 持续经济增长、健全法制生活,繁荣文化发展,需要 全社会的创造性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国学热的表现及评价
周琳
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信科1001 10271029
摘要:当前国学热是指以传统文化复兴为主体内容的文化现象。
其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论域的转变有关。
国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更是在全世界都炙手可热!这种现象反映了民众对于中国文化复兴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个现象。
下面,我就当今国学热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学热文化复兴理性对待
“国学热”的出现是对30年来改革开放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全球的、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应。
从前几年的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到如今的各种私塾的涌现、孔子学院广泛的成立,甚至稚龄儿童也纷纷朗诵四书五经。
“国学热”的大潮已经从中国涌向了世界!而由“国学热”更是带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各种古典元素开始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从各国领导人着唐装出席会议到《功夫熊猫》备受好评。
这种现象让我们有这么一种感觉:中国传统文化要复兴了!中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文化实力也将大大提升。
确实,对于我国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大家当然是喜闻乐见的,但是在高兴的同时我们应该让大脑冷静下来,理智地看待“国学热”背后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学热”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国学热”的出现, 不是偶然的。
在国际方面, 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某些消极的作用, 为了解决科技发展出现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思想大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孔子学院的创建, 正是适应了这种思潮的要求。
在国内方面, 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 民族意识勃兴, 同时又遇到了在青少年一代的道德修养中出现的问题, 于是便思考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的内容和方法。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修养与教育, 就成为传承的重点。
所以“国学热”的兴起, 是历史的必然。
2012年,清华大学宣布成立人文学院。
同时,今年新学期伊始,山东大学新设置的儒学学科开始单独招生。
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是经过几十年的蛰伏与能量积蓄。
除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外,国内许多理工科院校也纷纷开设了人文课程,就如我们学校开设了国学概论、中国古典诗歌鉴赏、大学语文等课程。
高校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在专家眼中,还有社会转型作为催化剂。
王学典解释建立儒学学科时也称:“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结构的转
型,使得整个社会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道德危机、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社会对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的需要极为迫切,当前的‘国学热’、‘读经热’,即是社会诉求的反映与表达。
儒学经过现代转化,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近日,海南省宣布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面铺开国学教育的省份。
消息一出,国学热自2004年启动后再度升温。
体制内外门类繁多的国学教育机构开始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生长,国学成为“仅次于股市麻将的第三热”。
教育体制内对于国学的关注固然令人欣喜,但就目前而言体制内国学教育的覆盖人群十分有限。
相比于现代教育体制,国学教育短短几年的历程,书院可谓是在被迫中断之前承载了国学教育千年。
书院近年来历经复兴与改良却始终徘徊于教育体制之外的命运令人牵挂。
而读史诵经也愈加偏向幼龄化,越来越多家长把孩子送进了私塾式教学的幼儿园,让他们坐在蒲团上朗诵四书五经。
大多数家长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让孩子先接触这些东西,不要求他们一定要理解这些经典的含义,只需要现在有这个意识,或许以后的某一天就能豁然开朗,真正理解了国学经典的深刻意义,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
众所周知,日本人的文化源自中国,但是他们今天仍旧保持着古老的传统。
日本人穿和服上街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如今中国人可还会将汉服当做平常衣服穿上街?或许当大家看到街上有个穿着汉服的人的时候,恐怕他们脑子里首先想到的不是汉服有多美,而是这个人是在玩什么角色扮演之类的吧!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保存的已经不多了,我们非常需要有人在背后推我们一把,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文化需要复兴!
“国学热”的出现正符合人们的愿望,政府和各媒体的支持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此看来,“国学热”的出现是一件大好事啊!由“国学热”带来的各种争议、讨论也是极有好处的,没有百家争鸣,中国古文化也不可能繁荣昌盛。
但是我们要知道,物极必反!“国学热”的出现不仅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挑战。
如果不能因势利导,那国学将会进入一个可笑的境地。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因势利导紧扣时代加强研究,从而为重建新时期文化体系服务。
如有些地方高校办国学班,把学员瞄准老板、总裁,平均一天花费在千元左右也有些地方官员大力鼓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现在国学方面出版物中,大部分都是泥沙俱下,谈的大都是权谋风水之类,使国学走向了庸俗化;再如央视运用现代传媒,造出了一些学术明星,这些学术明星在网上被冠以“学术超男”“学术超女”等名号,颇有选秀的意思,注入了娱乐化的因素。
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对当前国学热仔细辨析,加以引导。
我们应该明确知道,推动“国学热”的一部分是有良心的学者文人及有责任心的人民,但极大部分是唯利是图的商人。
因此,对待那些炒作、包装国学的行为,我们不应该给它们生存的机会,避免让国学陷入一个庸俗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尴尬境地。
保有本心、潜心修学才是对国学的尊重。
要以负责的态度来作传承,不能做误导,要对古人负责,对经典负责;要对后人负责,对学习对象负责。
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严谨态度,方能识其真谛,
接近原意。
这不仅要依靠国家、媒体的诱导,更需要我们的自觉。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说的那样“国学研究要关注现实关注民生,既要潜心钻研探幽发微求本溯源,又要着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公民道德,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总之,出现“国学热”是好事,在热中有争议更是好事。
但不要由“发热”变为“发烧”,由争议变为攻忏。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黄济:《再谈如何看待“国学热”?》,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1期。
3.黄亚娟:《当前“国学热”现象反思》,价值工程,2011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