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北平文化界:北平沦陷,校园惨遭蹂躏
抗日战争中的北平
1、北平在抗日战争中是何时沦陷的?又是在何时收复的?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
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2、北平沦陷后,北平民众的生活如何?
日本侵略者侵占华北后,妄图把华北建设成为他们继续向南推进乃至侵略整个亚洲的战略基地,对华北人民实行了军事上的残酷镇压和思想上的奴化教育,用以慑服华北人民。
北平是日本侵略者统治华北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华北日伪首脑机关所在地。
因此,北平人民遭受的灾难也最为深重。
3、北平沦陷时,在日军的统治下,故宫何以保全?
其一,日本人武力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和重要城市后,气焰嚣张,意在灭我中华,珍宝器物顺理成章被看成囊中之物,被定义为“外府”收藏,从而引起国人的广泛抵制与反抗;其二,与当时一大批正义清廉的社会名流、著名学者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比如朱启钤、叶公绰、陈垣等。
他们大都是原北洋政府的高官、著名学者、史学教授,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各自的手段,有的是门生,有的是师生关系等与日本人虚与委蛇,竭力交涉,始终不让他们插手;其三,就是单士元等一批留守人员精诚团结,同仇敌忾,誓死与故宫共存亡。
四世同堂练习题及答案
四世同堂导读《四世同堂》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
这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第一部《惶惑》。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北平小羊圈胡同里祁老人渴望圆满的度过80大寿,然而日本人突然打进来,使表面本来和睦的胡同变得风云四起。
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冠家人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钱默吟被迫下狱,钱家大少爷和钱夫人病死,祁瑞全在大哥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开始抗战。
冠家最终在靠出卖女儿色相的帮助下取得了妓女所所长的职位。
瑞丰在妻子的帮助下进入教育局担任科长,不顾瑞宣的反对变相为日本人做事服务。
在敌人的一番拷打之后,钱老人神志不清的出狱,在胡同邻居的帮助下逐渐恢复神智,钱家儿媳产下一子。
在经历家破人亡的打击后,钱老人逐渐认清日本人的面目,独自一人在北平城内开始进行抗战。
第二部《偷生》。
在日本人的不断倾轧下,北平人逐渐开始缺煤缺粮,胡同里除了冠家人其余人的生活都变得越发贫乏,日本人也开始了对学校的思想控制,瑞宣不满,向学校辞职进了英国使馆工作。
由于日本人内部的势力更迭,瑞丰被新一波的势力推下科长之位,蓝东阳则成了新民会的干部,胖菊子见势改嫁给蓝东阳,瑞丰变得一无所有灰溜溜的回到五号院。
瑞宣的不合作态度使日本人抓走了祁家的长孙。
韵梅慌忙中托人找到了富善先生,请求富善先生帮忙,最后在富善的帮助下,瑞宣幸免于难,被救出监狱。
日本人开戏园大会遭到钱老人的炸弹袭击,其中小文夫妇被日本人杀害,尤桐芳英勇牺牲。
由于众人的告密,大赤包入狱,冠家被封,冠招弟不知所踪,高第与晓荷流落街头。
第三部《饥荒》。
疯狂战争使日本人开始经济紧张,北平也随之开始了断煤断粮的生活,祁家也开始食物紧缺,冬日也没有煤火取暖。
失势的冠晓荷与瑞丰一同在街上游荡被日本特务抓走,大赤包(是一个特务的妻子)在狱中被虐待致死,高第(进步青年,最后嫁给了祁瑞全)希望出城抗日在途中被当上特务的妹妹拦截最后回到北平在钱老人的指导下开始地下抗战。
北平沦陷那一天朱自清1939年
北平沦陷那一天朱自清1939年展开全文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的下午,风声很紧,我们从西郊搬到西单牌楼左近胡同里朋友的屋子里。
朋友全家回南,只住着他的一位同乡和几个仆人。
我们进了城,城门就关上了。
街上有点乱,但是大体上还平静。
听说敌人有哀的美敦书给我们北平的当局,限二十八日答覆,实在就是叫咱们非投降不可。
要不然,二十八日他们便要动手。
我们那时虽然还猜不透当局的意思。
但是看光景,背城一战是不可免的。
二十八日那一天,在床上便听见隆隆的声音。
我们想,大概是轰炸西苑兵营了。
赶紧起来,到胡同口买报去。
胡同口正冲着西长安街。
这儿有西城到东城的电车道,可是这当儿两头都不见电车的影子。
只剩两条电车轨在闪闪的发光。
街上洋车也少,行人也少。
那么长一条街,显得空空的,静静的。
胡同口,街两边走道儿上却站着不少闲人,东望望,西望望,都不做声,像等着什么消息似的。
街中间站着一个警察,沉着脸不说话。
有一个骑车的警察,扶着车和他咬了几句耳朵,又匆匆上车走了。
报上看出咱们是决定打了。
我匆匆拿着报看着回到住的地方。
隆隆的声音还在稀疏的响着。
午饭匆匆的吃了。
门口接二连三的叫“号外!号外!”买进来抢着看,起先说咱们抢回丰台,抢回天津老站了,后来说咱们抢回廊坊了,最后说咱们打进通州了。
这一下午,屋里的电话铃也直响。
有的朋友报告消息,有的朋友打听消息。
报告的消息有的从地方政府里得来,有的从外交界得来,都和“号外”里说的差不多。
我们眼睛忙着看号外,耳朵忙着听电话,可是忙得高兴极了。
六点钟的样子,忽然有一架飞机嗡嗡的出现在高空中。
大家都到院子里仰起头看,想看看是不是咱们中央的。
飞机绕着弯儿,随着弯儿,均匀的撒着一搭一搭的纸片儿,像个长尾巴似的。
纸片儿马上散开了,纷纷扬扬的像蝴蝶儿乱飞。
我们明白了,这是敌人打得不好,派飞机来撒传单冤人了。
仆人们开门出去,在胡同里捡了两张进来,果然是的。
满纸荒谬的劝降的话。
我们略看一看,便撕掉扔了。
天黑了,白天里稀疏的隆隆的声音却密起来了。
《沦陷区惨状记:日军侵华暴行实录》读书笔记模板
56.滥捕爱 国分子 (1937年 11月21日)
04
57.难民返 家遭杀害 (1937年 11月24日)
06
59.扣押浦 江外轮 (1937年 11月30日)
05
58.搜劫涵 江米粮 (1937年 11月29日)
60.松江城成瓦 砾场(1937年
11月30日)
61.南市熊熊火 焰(1937年11 月30日)
25.残杀我夫役士兵 二三百人(1937年 12月20日)
26.寇在嘉兴大屠杀 (1937年12月21日)
27.埭溪镇被焚殆尽 (1937年12月21日)
28.寇焚劫南浔 (1937年12月24日)
29.寇占余杭后壮丁 惨遭杀戮(1937年 12月24日)
30.津寇特务机关绑 架我平民(1937年 12月24日)
编者按:日本现时国内实际状况及虐待我留学生情形(罗逸群演词)
编者按一:遭难渔民述事件经过[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二:我渔船十艘又遭敌击[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四批香港渔船被敌击沉[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敌寇在朔县等地之暴行[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敌在江浙沿海岛屿之暴行[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闸北沦陷日[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敌退走前的恐惧[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被毙英简历[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被毒渔人已送医院救治[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南市沦陷记》(血诚)
编者按:同蒲、正太路敌之恶行[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定]
编者按一:工部局抗议日本警察擅捕华人[标题为本书编辑根据文章内容拟 定]
中国高校大西迁
中国高校大西迁抗战爆发前夕,我国共有高等学校108所,大部分集中在中东部。
其中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占45所,北平、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占30所,广东占7所。
以上三地区共有82所,占我国高校总数的3/4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述地区的高等院校首当其冲,备遭蹂躏。
1937年7月28日午夜,日军用密集的炮火彻夜轰击南开大学,7月29日又派飞机以南开为目标,对天津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连续轰炸。
之后,又将军车开进南开,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上汽油点火烧毁。
南开大学的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芝琴楼女生宿舍、单身教授楼和大部分平房均被夷为平地。
南开中学部的西楼、南楼和小学部的教学楼也成了一片废墟。
南开的一口重18000斤、镌有全部《金刚经》的大钟也被日军拉走,熔为做枪炮子弹的材料。
南开的事例只是抗战中众多被日军破坏的文教机构的一个典型。
据统计,从1937年7月起到1938年8月底止,全国108所高校中遭日寇破坏的有91所,遭严重破坏而停办的有25所,全部被毁坏的10所,直接财产损失达33604879元。
各高校损失的珍贵资料,如南开大学关于华北经济的研究资料,清华大学收集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档案资料,北京大学的关于中国地质的资料,等等,都是无价之宝,更是无法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受战火影响,全国有半数的中等学校学生无法上学,129700多所小学和幼稚园被破坏(约占全国小学、幼稚园总数的44%)。
被破坏的中小学校与社会教育事业机关的财产损失达18300余万元。
除用炮火轰炸我国教育机关外,日本帝国主义还对不听命于己的广大爱国师生进行残酷的迫害。
上海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天津耀华学校校长赵君达等因坚持抗日立场,惨遭特务暗杀。
著名教育家宋泽夫被日军逮捕,迫害致死。
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被日军长期关押,受尽折磨。
野蛮的轰炸和破坏吓不倒中国政府和人民。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得知南开被炸的消息,向记者发表谈话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1937年南京沦陷,文化惨遭大劫难
1937年南京沦陷,文化惨遭大劫难作者:郑蔚来源:《百姓生活》2017年第04期说起南京大屠杀,人们通常首先想到的是日军在南京屠杀平民、俘虏,以及强奸妇女等血腥暴行,但我们同样万万不能忘记的是,日军对南京的文化洗劫和文化侵略。
日军有计划地摧毁文物古迹1937年12月13日,南京落入敌手,陷入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浩劫和长达8年的悲惨沦陷史。
日军在占领南京后的初期,就开始有计划地摧毁和掠夺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实施了一场“文化大屠杀”。
南京的众多古建筑,首先遭到日军空袭和炮火的摧残。
南京的明城墙蜿蜒长约40公里,为“世界上砖石城墙之冠”。
1937年12月7日,指挥攻占南京的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在其签发的《攻占南京要领》中就首先提出“进行炮击夺取城墙”。
12月10日,在日军向南京内廓阵地进攻时,使用飞机、野战炮和坦克,对中山门、光华门、通济门和中华门,以及城门之间的城墙进行狂轰滥炸。
当年向中山门一带进攻的日军第十六师团野战炮兵松冈康三,在晚年时回忆说,南京的城墙用野战炮打两三发也打不塌,他“打城墙比打城里多”。
南京城墙总共有10多华里被日军炮火轰塌,中山门城墙被炸塌两个缺口,光华门变成一片废墟,中华门原来高大巍峨的城楼在战火中荡然无存。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说,南京是个佛教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南京大屠杀中,多处闻名遐迩的佛教寺院惨遭破坏。
南京南郊的牛首山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自六朝后的千年来,梵宫、佛寺相连,有幽栖寺、文殊洞、观音洞等深藏于一片群山树海之间。
而日军将满山古树砍伐一空,历代佛寺付之一炬,使牛首山成为一片荒山秃岭。
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千百年来为人文荟萃之区,是南京的文教中心。
日军占领南京后,立即纵火烧毁了夫子庙,所有配殿、楼阁等均难逃一劫。
142万册图书古籍六成以上遭劫掠据日方的史料证明,早在日军攻占南京的前夕,在上海的日军华中方面军特务机关,就组织了一个所谓“(华中)占领地区图书文献接受委员会”的机构,专门负责劫掠南京等地的图书文献。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沦陷区高等教育的文化冲突
202丨年第6期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东部沦陷区高等教育的文化冲突黄宁宁刘晖摘要: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末,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点。
1937到1945年,中国高等 教育与战争相互交缠。
此间,中国东部沦陷区的高等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在曰 本及其扶植的伪政权操控下,沦陷区大学通过“复建”或“新设”的形式运行,日本“话语”则借机通过政 治权力和教育实践设计渗透该地区的高等教育中。
同时,遗留在沦陷区的中国大学为自由自主办学极力抗争。
基于代表性史实梳理,尝试揭示这种“话语”渗透的形态和路径,呈现彼时的高等教育发展样态。
深层意义 上,渗透与反渗透、殖民与反殖民始终在沦陷区高等教育中呈现出张力,中国方面的积极抗争及其最终胜利体 现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高等教育;话语:文化冲突:文化自信一、问题的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已逾百年,其中全面抗 战时期中国东部沦陷区的高等教育十分特殊,在坎 坷与曲折中艰辛发展,在抗争与妥协中保持着中国 高等教育的连续性。
日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 场,增强其实力,需将其他帝国主义的竞争者驱逐 出东亚……此项计划起源于19世纪末日本侵占朝 鲜。
1931年日军加快了人侵中国大陆的步伐,占领 了中国东北各省,并扶植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建立满 洲傀儡政府。
[1]截至1945年,日本又先后侵占了中 国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并逐步对这些地 区实施殖民主义教育。
日本驱逐其他帝国主义的表 现之一便体现在教育领域的排斥。
日本在发动侵略 战争的环境下,尤其对沦陷地区的高等教育极尽破 坏、干预、控制和重塑。
除却直白的暴力殖民统治 方式,日本试图通过控制教育机制和规律来实现殖 民统治的目的,这些共同构成日本“话语”。
另一 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又始终坚持多种形式的抗争, 最终随着抗战胜利而得以恢复。
2010-12追溯一二九,增强使命感 王正顺
发扬“一二·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纪念一二九运动75周年专题讲座王正顺一、“一二·九”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蓄谋已久。
早在1927年的《田中奏折》中即明目张胆的宣称:“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根据这个侵略计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著名的“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沈阳,继而占领整个东北。
国民党政府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不是积极发动全国军民奋起抗日,而是热衷于反共剿共。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显而易见的侵华野心视而不见。
据现已解密的国家档案披露,当时的东北军将士抗日呼声非常高涨,纷纷上书要求抗日,但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则一再妥协退让,执行它的“绝不抵抗政策”。
1933年1月3日,日本攻陷了华北战略要地山海关。
3月4日热河省陷落。
5月下旬日军突破长城各口,长驱直入,玉田、通县陷落,北平、天津陷于日军包围之中。
1934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关东军的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根据这一协定,国民党政府实际承认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划出绥东、察北、冀东为日本自由出入的“非战区”,这就给日本控制华北和北平、天津大开了方便之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工人、农民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组织起数十万的义勇军,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战斗在抗日的最前线。
全国各地广大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展了多起大规模的抗日示威。
在日寇的野蛮侵略下,民族资本家的利益也受到了侵害。
总之,在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形势下,中国的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激荡在各个阶层,华北成为国防的最前线。
1935年,日军加紧侵占华北的步骤,提出了所谓使“华北特殊化”的《日本政府第一次处理华北纲要》,目的是把国民党的势力赶出华北,然后操纵地方汉奸势力搞所谓的“华北自治”。
沦陷区文学的名词解释
沦陷区文学的名词解释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被称为沦陷区文学。
这是一种流行于上世纪30至40年代的文学现象,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发展,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沦陷区文学进行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1. 沦陷区文学的起源沦陷区文学起源于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
由于日本军队在沦陷区对中国人民进行严重的压迫和剥削,许多作家被迫逃亡到沦陷区,生活在这片受到侵略者控制的领土上。
这种特殊的环境和社会状况直接影响了作家们对故土和人民的表达方式。
2. 沦陷区文学的主题沦陷区文学的主题主要围绕着人民的痛苦、抗争和希望展开。
作品中描绘了人民在日本军队的统治下所经历的暴行和苦难,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顽强抗争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种主题反映了作家们对历史悲剧的深切关注和人民意识的觉醒。
3. 沦陷区文学的风格沦陷区文学的风格多种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描绘,也有浪漫主义的抒情叙事。
作家们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沦陷区特殊的生活氛围和人民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风格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4. 沦陷区文学的影响沦陷区文学对当时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打破了过去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民困境的沉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抗争意志。
作品中对于侵略者统治的揭露和抨击,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沦陷区文学的现实意义沦陷区文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残酷统治,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定的抵抗和团结的力量。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了整个国家,推动了民族解放的浪潮。
沦陷区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痕迹。
总之,沦陷区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特而重要的一个分支。
它源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通过独特的主题和风格,描绘了那个时期人民的痛苦和抗争。
沦陷区文学的存在和影响,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长子瑞宣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长子瑞宣形象摘要:《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祁家的长子,是处于中国新旧文化转型时期的封建家庭中的长子。
既有强烈的“奉亲持家”的责任感,又有坚定的奔赴国难的责任感。
在北平沦陷之初,他在两者只能选其一的痛苦中煎熬,最后终于找到了二者兼顾的平衡点,完成了人生的升华。
关键词:《四世同堂》;祁瑞宣;长子“长子”在封建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封建大家族中,长子寄托了祖辈、父辈延续家族辉煌或复兴家族光荣的重任,从小就被祖父辈当做文化楷模、道德楷模和未来的“家长”来培养和塑造,会得到比弟妹们更多的训导和严格要求,同时长子在家庭中有着和弟妹完全不同的身份和责任。
长子在封建家庭中除了要遵守基本的孝道遵循祖父辈之命以外,还要担当家族重任,承担整个家庭的生活与文化传承。
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家长制的需要,历史上的长子一般都具有如下文化特点:温文尔雅,谦和敦厚,聪明智慧,吃苦耐劳,忍让宽容,卑柔善良。
长子比非长子更有责任感、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更能承受挫折和痛苦,因而,性格也更坚强,但同时也使长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遭受不幸与打击。
在20世纪上半叶新旧文化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长子”更是被推到了封建家族制度瓦解的风口浪尖,就像《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他是祁家的长子,是处于中国新旧文化转型时期的封建家庭中的长子。
一方面他接受着传统的封建家庭旧思想,长子文化教养迫使他自觉地履行“长子”的家庭责任——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挑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一方面他又受到新思想的熏染,渴望做自己的主人,渴望做社会的主人,渴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祁瑞宣有着强烈的“奉亲持家”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他有点女性,在行动上喜欢全盘的体谅。
”他体谅他的祖父,体谅他的父母,体谅他的弟弟,就连他自己的婚姻,他也选择体谅、选择妥协。
他并不是不明白恋爱神圣、婚姻自由那一套,他也知道不应该一辈子都拴在一个他所不爱的女子身上,但是他替父母着想,替他的未婚妻着想,娶了父亲为他定下的“韵梅”。
纪念一二九运动
二、图片档案
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内旳一二九运动 纪念亭
“一二·九”学生运动中旳条幅
北平学生旳游行队伍
北京大学示威游行队伍
1935年4月,由田汉、聂耳 谱写 旳《义勇军进行曲》
北平学生高呼: “大众起来!”
12月9日,城里游行学生振臂高 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打倒汉奸卖国贼!”
军警封锁中国大学
感悟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理想信念,才干在人生 道路上把握正确旳方向。 “一二九”运动,是要我们去 学习和继承前辈们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旳高尚旳精神 信念。目前,坚持正确旳理想信念,就是要求广大青年学 生要牢固树立正确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中华 民族旳优良老式,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牢固树立祖国旳观念、人民旳观念、党旳观念和社 会主义观念。
七月六日,《何梅协定》签定,
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即将沦陷!
平津告急,华北告急!
诺大旳中国,再放不下一张平静旳书桌!
此情此景,蒋介石依旧高呼“攘外必先安内”,北平 旳爱国学生像雄狮般愤怒起来,把郁积在心头旳对敌人旳 仇恨和对国民党反动派旳愤懑都迸发出来。眼前是飘舞 旳标语,耳边是怒吼旳标语,身旁是浴血沸腾旳青年。这 一天白云为之翻涌,大海为之咆哮,中华大地为之震颤, 因为一种蹂躏不屈旳民族在清醒,一种多灾多难旳 国家 在抗争。
四、重担在肩
(1)勤奋学习,坚定信念,全方面提 升综合素质。
(2)培养创新意识。 (3)不辱使命,甘于贡献。
我们要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旳光荣使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今全国各地旳大部分单位或部门
每年这时都会举行隆重旳仪式纪念“一二
九”。尤其各高校和中小学,纪念旳形式
高考历史母题揭秘(必修一专题三)3伟大的抗日战争
必修一专题三:3、伟大的抗日战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95小题,共0分)1.(2011年12月三门峡市调研11题)在西北小山村的土坯墙上,写着醒目的黑字标语:“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红军万岁!”这一历史场景最早应出现在A.九一八事变前后B.一·二八事变以前C.西安事变前后D.八一三事变以后【答案】C【点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与提炼的能力。
关键信息: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
2.(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2题)“在黄河两岸,游击兵团,野战兵团,星罗棋布,散布在敌人后面;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展开了英勇血战!”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段朗诵词。
它描述的主要是A.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B.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D.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答案】C3.(2012年1月无锡市期末9题)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媒体大多采用临时增刊的形式,大量报道日本从满洲事变到全面侵华的照片。
下列报道与史实不符的是A.占领海南B.贺南京陷落C.救民于水火D.欢呼胜利【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日本近代两次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日本近代发动的侵华战争是对中国的掠夺,期间日军都对我国和平居民进行了大肆屠杀,而C项所放映的救民于水火纯属一派胡言,严重脱离事实。
4.(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11题)纪念馆是为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陈设实物、图片等的房屋。
下列纪念馆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澳门林则徐纪念馆台儿庄战役纪念馆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B.反对外来侵略C.反对封建统治D.维护封建经济【答案】B【点拨】本题属于易答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反侵略。
5.(2011年11月晋中市联考15题)“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
论_抗日大本营_北平辅仁大学的德国背景_崔文龙
论“抗日大本营”———北平辅仁大学的德国背景崔文龙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北平的辅仁大学是重要的抗日基地,学校爱国师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抗日爱国活动。
1933年后,辅仁大学由德国圣言会承办,学校由此具有了德国特色。
北平沦陷时期,辅仁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令日伪当局恼羞成怒,辅仁大学成为日伪镇压的重点对象。
面对日伪关停学校的命令,辅仁大学校方积极活动,在德国官方的调解和学校的妥协退让下,辅仁大学的教学活动在日伪统治下得以继续维持。
关键词:抗日战争;辅仁大学;德国背景作者简介:崔文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100165抗日战争时期,辅仁大学的抗日活动广为人知。
现有著述多把辅仁大学誉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镇,称赞学校即使在北平沦陷之后仍旧弦歌不辍,讲诵如恒,学校师生与日伪周旋,抗敌不屈,延续民族文化生命,抵制日伪奴化教育,具有“抗日大本营”之赞誉。
[1]不过这一时期辅仁大学都从事过哪些抗日活动?辅仁大学和德国文化政治利益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日伪当局是如何对待辅仁大学抗日救亡运动的?辅仁大学校方又是如何应对的?对于这些问题,现有的研究则明显不足。
本文将力图通过对原始档案资料的梳理,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一、辅仁大学爱国师生的抗日斗争辅仁大学是在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下成立的。
1912年9月20日,天主教徒马相伯有感于在中国兴办学校“独我罗马圣教,尚付阙如”,遂联名英敛之上书罗马教皇碧岳十世(Saint Pius X),请求派遣博学硕德之士来北京创办大学。
1920年8月,受罗马教廷委托,天主教本笃会第三会会士、美国俄亥俄州西顿大学教授奥图尔博士(Rev.George Barry O’Toole)前来中国调查兴办学校事务。
1923年8月7日,美本笃会决定正式接受教皇关于在中国创办大学的委托,由宾夕法尼亚州圣文森会院(Saint Vin-cent Archabbey)司泰来(Aurelius Stehle)负责筹备。
宁在反抗中失败,勿在保守中苟安——浅析祁家三兄弟走上的不同人生道路
05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四世同堂》中,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小羊圈胡同里的祁家三兄弟——长子瑞宣、次子瑞丰、幼子瑞全,在战争与现实历史的交错下,面临着国家危亡、家园被侵略者无情践踏,生存空间一再遭到挤压的危机。
他们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不同的方向,结局截然不同,皆具有浓厚的醒世意味。
以祁瑞宣为重点,辅以祁瑞丰、祁瑞全,并以相关情节为线索,进一步对其人生历程和心理转变加以分析。
三兄弟中既有因尽忠尽孝两难全而矛盾痛苦的知识分子,也有坚决果断投身革命事业的觉醒青年,更有贪图安逸而沉溺苟安的无义懦夫。
老舍先生泣血的创作折射出永恒的真理:在历史洪流的席卷下,渺小的个人主义是无法独善其身的。
唯有坚定“宁在反抗中失败,勿在保守中苟安”的信念,勇敢行动,真诚刚直地捍卫生命的尊严,才能用血泪争取真正的和平。
而一味地苟安偷生,只会沉湎于暴风雨前的片刻安宁,终会加速灭亡。
作者以史为鉴,警醒后人,珍惜当下和平,谨记过去苦难,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胸怀祖国复兴大业,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贡献力量![关 键 词] 民族气节;苟安心态;觉醒;性格剖析宁在反抗中失败,勿在保守中苟安——浅析祁家三兄弟走上的不同人生道路石 格老舍先生有言:“《四世同堂》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小说。
”无愧于“抗战文学扛鼎之作”,该书延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幽默的人性传统,将卢沟桥事变后生活在北平的百姓的屈辱遭遇以及中华民族觉醒斗争的血泪史,呈现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含泪的笑尽蕴其中。
小说中的祁家四代相承,世居老北平胡同,可当改朝换代的时代巨轮轰轰碾来,家国一体命运下的祁家不可能独善其身。
危难关头方显人性光辉,绝望之际迸发无穷勇气。
此时的代代传承,绝不仅仅作为香火的传承,更需要思想的淬炼、文化的转型、民族的觉醒。
传统北平人的苟安心态与反抗精神展开了殊死搏斗,斗争的结果鲜明地体现在祁家三兄弟身上,皆具有典型性,反映着新一代中国人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劣根性。
赵忠尧的咸菜坛子
赵忠尧的咸菜坛子作者:鲜莹来源:《七彩语文·习作》2019年第09期1937年7月7日的夜里,卢沟桥上传来了枪响,日军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7月29日,北平(今北京)沦陷,这座古老的城市遭到日军的劫掠,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日军犹如过境蝗虫,连大学校园也不放过,掠走了大量的图书和仪器。
为此,当局要求北平、天津两地的大学尽快内迁至长沙和西安。
这一天,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正在家里收拾东西,准备撤离。
突然,有人找上门来,梁思成定睛一瞧,不由得大吃一惊,来者正是他的同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
“你怎么回来了?”梁思成急忙问道,这个时候,北平的师生都纷纷想办法逃出城去,可是赵忠尧明明在外地,却偷偷跑回了北平,来了个“逆流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事?“我想请你帮一个忙,”赵忠尧压低了声音道,“我有一件东西,藏在了实验室里,我想请你开车带我去将它取回来。
”此时,日军在北平城里四处搜查,要想去实验室取回东西,是要冒着被日军抓捕的危险的。
但是看着赵忠尧坚定的表情,梁思成还是点头答应了下来,他知道,那件东西能让赵忠尧冒险回到北平,一定十分重要!太阳落山之后,梁思成带着赵忠尧小心避开日军的岗哨,悄悄潜入了清华园。
赵忠尧冲进了物理系实验室,很快,他又折返回来,怀里还抱着一个铅桶。
得到东西,赵忠尧很快就和梁思成告了别,匆匆离去。
10月初的一天,清华大学长沙临时校舍门前,梅贻琦校长陪着客人走出了校门,突然,一名“乞丐”不知从哪个角落蹿出来,一把抓住了梅贻琦的衣袖。
“梅校长!”那名“乞丐”唤了一声后,便放声大哭起来。
门卫急忙上前,想要撵人。
“等等。
”梅贻琦阻止了门卫,上下打量了一番这名“乞丐”。
只见他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脚踩着一双破鞋,一手拄着木棍,一手还抱着一个咸菜坛子。
再仔细一看,这“乞丐”似乎有点面熟……“你是……赵忠尧教授?”梅贻琦难以置信地问,“你怎么变成这样了?”“一言难尽,我终于找到你们了。
”赵忠尧抹着泪回答。
与日伪顽强斗争的北平知识界
作者: 乔克
作者机构: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前线
页码: 111-11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2期
主题词: 日本帝国主义 全面侵华战争 辅仁大学 圣言会 文化界人士 燕京大学 抗日活动 私立大学 蓄意制造 奴化教育
摘要: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北平是高校云集、文化界人士荟萃的古都。
为了使知识界文化界人士免遭日寇毒手,一些国立和私立大学纷纷迁移到内地,而辅仁大学由于有德国天主教圣言会背景,没有受到影响,继续开办一直到抗战胜利。
北平沦陷后,辅仁大学奉国民政府密令,仍维持现状,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国际背景,收拢沦陷区青年,培养爱国志士,输送青年到大后方。
〖2021年整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动脑筋
看一看“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吗
1937年7月,北平的东南面、东面、北面和西北面均被日军或汉奸军队占领,只有北平的西南面,为中国驻军国民党二十九军防守。
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练一练
C
活动与探究任选
1.议一议:佟麟阁生前曾激励将士们说:“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
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佟麟阁的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观点一:体现了他做人不怕死的勇敢精神。
观点二:体现了他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谁说得对,为什么
观点二是对的。
不怕牺牲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
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与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符合人民的愿望,军人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
否则,军人的不怕死不仅对人民不利,还可能带来灾难。
2.小调查:向家人、亲友、邻里的老年人调查一下,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还有哪些侵略罪行
烧杀淫掳、实施“强化治安”、发放良民证、大肆掠夺工业原料;在占领区掠夺粮食,老百姓只能吃草根、树皮和豆饼制成的“混合面”;大批中国人被抓丁拉,有的人甚至被送到日本去做劳工,绝大部分被虐杀;将中国人作供日本军队做细菌战的试验品等等。
除了这种调查外,还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日本侵略者的侵略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日(8月25日),日本宪兵强行检查北大第二院校长室,汉奸组织的地方维持会也约集北大等校负责人前往谈话。
少数滞留北平的清华教职工受命于危难之际,成立了清华大学保管委员会,承担保护学校校产的任务。
8月中旬,清华大学奉政府教育当局之命南迁。
南迁之日,清华师生各怀心事。
容肇祖言:“北平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我不得不离开辛苦节俭购买的一些书籍,这时心情之乱,难以形容,仓促只身南下,什么也不能带。”
因为日军宪兵队的进驻,北京大学财产损失折合法币一百九十二万元,房舍损失在三百五十万元法币以上。北京大学的图书、仪器和教材大量被毁,仅此一项就损失六十万银圆。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扶植了一个汉奸组织——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王克敏、王揖唐、齐燮元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临时政府”以“五色旗”为国旗,继承“中华民国”年号,各级伪政权随后成立。
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为了保全军队,于7月28日夜率主力从北平撤往保定。
7月29日,北平沦陷。
北平的沦陷,并非只是一座古城的失守。这颗古老帝国的心脏,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已经不止一次沦入外敌之手。从火烧圆明园的悲怆,到庚子国难的苍凉,侵略者的铁蹄仿若暴烈的飓风,一次又一次在古城苍老的躯体上留下深深的伤。然而1937年的这一次,却更加不一样。北平,早已不是那个贵为帝国中枢的京城,却依旧以其深沉的文明底蕴和厚重的政治积累,成为中华民族北方大地上沉默的支撑。而从这一刻起,仿佛一夜之间,伴随着北平的沦陷,华北大地的壮丽山河,在枪炮声中怆然坍塌。
七七事变发生之前,很多学校已经放暑假,北平地区的大部分学生不在校内。一些主要大学的校长和知名教授,正在庐山参加蒋介石召集的谈话会。
清华大学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在西苑集中接受军事训练,土木系大部分学生正在山东济宁实习,四年级已毕业学生为了谋业及准备考研等留校的约有二百余人。
校长梅贻琦携少数教职员南下参加庐山谈话会,另有部分教职员到外地作短期旅行,其余大部分教职员则留置校中。
大浪淘沙的浩劫中,有人悲壮地离去,有人艰难地生存,更有人羞惭地低下头去。
善与恶的较量,风骨与生死的考验面前,又是谁的英雄本色,支撑起这座古老城市,在灰暗浩劫中增添那一抹永不灭的亮色?
首当其冲的,是那两所吞吐了新文化运动的光荣与悲伤、导演过北洋大时代的激情与彷徨、见证一代中国精英知识阶层强国梦想的名校:清华,北大。
回校后,潘光旦遇见曾一同留美的好友梁实秋,两人相对无语,唯有默默流泪。
想当年,他们满腔爱国热血,共同创建以“反对列强侵略与鼓励民气”为宗旨的大江会。现在,眼睁睁地看着强虏入侵,除了流泪,一切都无能为力。
这日,由于盛传日军将要逮捕抗日救亡学生,清华学生悉数离校,“教授亦纷纷以汽车载物送眷入城,校工则退还储金,又将发给两月工资而解散。”
9月3日,日军进驻北大第二院和灰楼新宿舍,在中国文学院院长室外挂起“南队长室”的标志,而中国文学系也被改作“小队附属将校室”。
10月18日,北平地方维持会把“保管”北京大学的布告挂在第二院的门口。
郑天挺每天都到学校料理校产和照管尚未能南行教授们的生活,但到了这一日,眼看北大已不能再待,只好与全体在北平职员照了一张合影,又在二院门前地方维持会的布告底下单独拍了一张小照,跟北大做了最后的告别。
汤尔和甘愿卖身于日本人,是因为他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与奉系关系密切,和日和成为伪北大负责人,则行事立言无不秉承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意旨,不过,他在任时间并不长,出任常委兼教育总署督办仅仅几个月,便患肺癌病逝了。
接替汤尔和的位置、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的是钱稻荪。
潘光旦捶胸顿足,仰天长涕。
在清华,潘光旦是大家公认的硬汉。他年少时就遭遇了截肢,凭着坚强的意志完成学业,并顺利地拿到了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毕业文凭。
他的弟子、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他的性格是“牛皮筋”,“屈不折,拉不断,柔中之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
可是,这一天,他悲怆的痛哭声响彻营地上空。
时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的浦薛凤教授就颇为乐观地认为,“华北局面,忽紧忽弛已非一次。”“妥协让步,似为有识者一致推测,华北局面或不至于不可收拾。”
然而,29日天刚亮,“北平的局面变了!就算归了敌人了!”
中日间的激战只持续一个昼夜,北平便告陷落。
清华大学教务长潘光旦无法接受这个铁一般的事实,拄着拐杖跌跌撞撞地前往二十九军军营一探究竟。营房里,早已人去营空,没有一个官兵的影子。
11月17日,郑天挺与罗常培、陈雪屏、罗膺中、魏建功等北大教授一起,离开沦陷的北平,转道南下长沙。
“北平沦陷后的北大残局就这样暂时结束了!”
抗日战争的八年时间里,那一栋曾经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倡导者和传播者栖居的沙滩红楼,即北大一院、北大文学院的所在,成为日军宪兵队队部,楼内的地下室也成了宪兵队本部“留置场”(拘留所),许多爱国志士被关押在这里,遭受非人迫害。
和清华大学一样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的还有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校址设在北京景山东街(原马神庙)和沙滩(故宫东北)红楼(现北京五四大街29号)等处,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启的标志。
然而,北平陷落,日军便宣布对北京大学进行全面接收。
在中国教育界享有神圣殿堂之誉的几所高等学府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他们该何去何从?
8月14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接到教育部密电:“政府拟在长沙设临时大学,特组织筹备委员会,敦请先生为委员,定于8月19日下午四时在本部召开预备会,届时务希出席为盼。”
与此同时,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也接到了同样内容的电报。
而更与之前历次国难不同的是,日本侵略者并不像英法联军那样来去如风,他们做好了长期占据中华大地的打算。
随着古城的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便迫近了这座城市素来最骄傲的源泉:群英荟萃的文化界。软硬兼施的手段,恩威并用的狡诈,还有那野蛮的屠戮与恐吓,能否打碎这个城市坚硬的傲骨?
北平文化界被可怖的危机笼罩着。那些曾为世人敬仰的文化圣地,即将遭遇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而那些灿若星辰的北平文化界名人们,也更要面对他们人生中最为艰辛困顿的磨难。
这,就是北平各所高校南迁的肇端。
为了挽救教育,“为使抗敌期中战区内优良师资不至无处效力,各校学生不至失学,并为非常时期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国家需要起见”,教育部决定选择适当地点,筹建临时大学若干所
。显然,北方各大学与文化机关,是组织各临时大学的主要对象。
通过组建筹备委员会取得上下一致的认识,教育部于9月10日正式发出第16696号令,宣布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西安临时大学;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基干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时,派定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等为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蒋梦麟在他的《蒋梦麟自传》中记述说:“据说北大文学院的地下室已经变为恐怖的地牢。我无法证实这些传说,不过后来我碰到一位老学生,在他设法逃出北平到达大后方以前,曾经被捕坐了两年牢。据他说,他曾被送到北大文学院地下室去受‘招待’。那里简直是活地狱。敌人把冷水灌到他鼻子里,终致使他晕过去。他醒过来时,日本宪兵上村告诉他,北大应该对这场使日本蒙受重大损害的战争负责,所以他理应吃到这种苦头。上村怒不可遏地说:‘没有什么客气的,犯什么罪就该受什么惩罚!’他曾经连续三天受到这种‘招待’,每次都被灌得死去活来,他在那个地牢里还看到过其他的酷刑,残酷的程度简直不忍形诸笔墨。女孩子的尖叫和男孩子的呻吟,已使中国历史最久的学府变为撒旦统治的地狱了。”
1939年春,日军野战医院152病院进驻清华园,校园再次遭到蹂躏,此前零星的、散乱的侵占掠夺,演变为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庞大的焚毁、洗劫。
校内各系馆全部被日军改为伤病员住房,图书馆被改作医院治疗室、手术室,体育馆被改为马厩,新南院成了日军随军妓馆,气象台成了豢养军马、军犬的场所。
日军还在清华大礼堂前举行“军犬比赛大会”,举行由军犬撕咬中国人的比赛,数十个中国人被活活咬死在大礼堂前的广场上,血迹斑斑,惨不忍睹。
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发给梅贻琦的电报也是说:“清华平安,仅有日兵官来问有无军器,并欲购校马,并劝告校款勿外汇,以免谣传日军提取。”电文中还特别说明“职员出入无阻,携物者须检查,据云日军尚有礼貌,人心稍安。”
显然,潘、沈、胡等人还没意识到战争即将全面爆发。
潘、沈、胡等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具备超乎常人的政治分析能力,他们对北平的前景尚未持最坏的估计,则北平百姓根本不会料得到短短一个月之后便会国破家亡。
北京大学从此进入“ 伪北大”时代。
担任“北京大学总监督”的,是民国时期文化界和政界的“名人”汤尔和。
汤尔和,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金泽医学专门学校,后游学于德国,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2年受政府委托,在北京建立起中国第一所国立医学校——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前身)。
第一章
北平沦陷,校园惨遭蹂躏
一、清华北大:日军进驻,疯狂侵占与掠夺
1937年7月28日,日本军队六万余人完成集结,朝驻守在北平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二十九军第一三二、三十七、三十八师发起攻击。
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战死,军部直属部队和一三二师全线崩溃,南苑丢失。
1938年9月12日,日本宪兵闯入清华园,强行搜查校长办公室等校机关,封闭学生自治会及外籍教员住宅等处。不久,以“参观”为名,公开掠取清华物品,肆无忌惮。日宪兵队更强占了工学院、办公楼、大礼堂、学生宿舍和甲乙丙所等处,将清华大学校管委员逐出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