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重庆抗战历史

重庆抗战历史

重庆与抗日战争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参谋团(以下简称“参谋团”),由主任贺国光率领,到达重庆。

二月十日改组后的四川省政府在重庆成立。

主席刘湘,委员甘绩镛、刘航琛、郭昌明、杨全宇、邓汉祥、谢培筠,民政厅长甘绩镛、教育厅长杨全宇、财政厅长刘航琛、建设厅长郭昌明,秘书长邓汉祥。

二月十五日中央银行四川分行成立。

三月一日四川省政府宣布,从本日起,川中各军月饷,由四川善后督办公署统收统支。

这是为打破防区制,整理四川财政采取的重大步骤。

此前省政府已督令各军交还防区内的行政和财政。

三月二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由汉口首次飞抵重庆。

三月四日他宣称:“四川应作民族复兴之根据地。

”三月五日中央银行重庆分行成立。

这是国民政府为统一四川金融币制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三月六日蒋介石致电四川省主席刘湘,嘉勉川政统一完成。

三月二十三日蒋介石由重庆赴贵阳、昆明、成都、峨嵋,四月十日返回南京。

六月十五日川黔公路正式通车。

六月二十四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张必果任重庆市长。

七月九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十三日正式办公。

八月国民政府责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整编川军。

由参谋团组设点验委员会,分赴四川各军点验。

在此基础上,按全国陆军番号,将川军整编为陆军第二十军(军长杨森)、第二十一军(军长唐式遵)、第二十二军(军长王缵绪)、第二十三军(军长潘文华)、第四十一军(军长孙震)、第四十五军(军长邓锡侯)、新编第六师(师长李家钰,旋扩编为第四十七军),共六个军一个师。

参谋团成立川黔公路监理处,开发四川交通。

十月三日奉国民政府之命,参谋团改组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以下简称“重庆行营”)。

顾祝同为主任,贺国光为参谋长,杨永泰为秘书长。

十一月一日正式成立。

次年三月,贺国光升任副主任,代行主任职责。

一九三六年重庆行营成立江防要塞建筑委员会,分别建筑宜昌、重庆间要塞。

三月十三日重庆市公安局发表全市人口统计:全市共有七四,三九八户,三三九,二O四人,其中男性为一九五,七二0人,女性一四三,四八四人。

重庆历史知识点总结

重庆历史知识点总结

重庆开埠1、1876年,英国通过中英《烟台条约》,取得“派员驻寓”重庆的特权。

1877年派倍泊尔常驻重庆,作为英商代理人;2、1890年3月中英在北京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之后,重庆海关建立。

英国人好博逊任重庆海关税务司。

3、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正式开关征说,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

隶属重庆海关的万县海关,在英国的操纵下,于1917年正式开放。

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日本正式取得在重庆开埠、轮船可由宜昌航行到重庆及在重庆建立工厂等特权。

5、重庆开埠历史意义:重庆开埠使重庆成为列强进一步侵略扩张的据点,标志着重庆近代历史的真正开始。

6、列强对重庆全面侵略的表现:①政治上,设立使馆区和租界,强租“租借地”;②经济上,设立洋行,掠夺重庆土特产;推销工业品,向重庆输出资本;③文化上,美国教会创办求精高等学堂、英国开办广益书院、法国开办法文学堂,为帝国主义培养服务人才。

7、1901年9月24日,日本订立《重庆日本商民专界约书》规定日本在重庆南岸的王家沱设立租界。

8、1890年英国首先在重庆建立领事馆;之后法、日、美、德等国驻重庆领事馆相继建立。

各国领事馆忠实地执行本国政府的侵略政策,成为列强在重庆的侵略工具。

9、1904年中英签订《永租打枪坝条约》,规定打枪坝永远租借给英国人控制的重庆海关。

10、1890年,英国立德乐洋行首先在重庆成立。

11、1891年,美国教会在曾家岩创办了求精高等学堂,这是今求精中学的前身。

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1、1897年,宋育仁在重庆创办了四川第一家报纸--《渝报》,并发表了他的改良主义主张的重要著作《时务论》。

宋育仁创办的《渝报》,启迪了一代重庆先进青年,推动了重庆思想解放的潮流。

2、1904年10月,重庆总商会成立。

商会由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组成,富商李耀庭被推为总理。

总商会主张抵制洋货,收回利权,振兴民族工商业。

重庆红色

重庆红色

• 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 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川剧中的“变脸”、“喷 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 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 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 陪都文化 • 抗日战争爆发,随着日军于1938年10月占领广州、 武汉,国民政府从南京撤至重庆,并将之定为"陪 都",实为"战时首都"。重庆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 军事、经济、外交中心。抗战时期的重庆,同美 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 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是中 国的战时首都,是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的指挥 中心,也是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 政治舞台。7年中,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 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
• 旅游简介 • 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重庆旅游资源丰富,即有集山、水、林、泉、 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壮丽自然景色,又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 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的浓郁文化景观。 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点300余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自 然遗产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 重庆还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发源自重庆的火锅更是闻名遐迩。 雄伟壮阔的长江三峡、璀璨多彩的重庆夜景、秀丽怡人的芙蓉江、火 爆刺激的重庆火锅都是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 主要景点 • 长江三峡 • 长江三峡是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 峡自然风光中最有价值的一段:瞿塘峡、巫峡十二峰、小三峡、三峡 红叶,就在重庆境内。
• 面积:重庆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南北长450公里,东西宽470公里。 • 地势:重庆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 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 为主,东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两座 大山脉。 • 河流: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 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第二节 重庆历史大事件

第二节 重庆历史大事件

3、公元1240年,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制置 副使彭大雅知重庆府时,为抗击蒙古军队 而“大兴城筑”。 4、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庆指挥 史戴鼎在彭城的基础上,“环江为池,改 筑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 七尺,”“门十七,九开八闭,像九宫八 卦。”九开门为朝天、东水、太平、储奇、 金紫 、南纪、通远、临江、千厮门。城门 数量之多,排列之有序,在国内实属罕见。 现尚存通远、东水二门。
第四章 重庆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重庆历史大事件
一、三次建都

3000年前西周时期,古代巴人在讨伐商纣 王的战争中勇立军功,被周天子分封,建巴国, 都江州(重庆)。 公元1362年,元朝至正二十二年,元末农 民起义,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大 夏国,年号“天统”,定都重庆。公元1371年, 被朱元璋灭大夏。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 11 月 20 日国民政 府迁移重庆,重庆至此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 亦同盟国远东战区指挥部所在地,直到抗战胜 利,共八年零三个月。

重庆弹子石大佛寺五佛殿 明玉珍(普贤)像
二、四筑古城
1 、公元前 316 年,秦惠文王九年,秦 国大夫张仪引兵灭巴。进驻重庆后, 始筑“仪城江州”。城中心在今朝天 门,望龙门,千厮门一带,方圆不过 两平方公里。 2 、公元 226 年,三国建兴四年,大都 护李严屯兵江州,嫌“仪城”太小, 乃“更作大城。”其下线扩至南纪门、 临江门,上线至七星岗通远门一带。
四、七次移民
• 1、商朝末年,白虎巴人从鄂西清江 流域迁徙江州,在重庆建立巴都; 可以称重庆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 •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迁“秦氏万 家”入巴蜀。为巩固其统治,又带 来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文 化。
• 3、汉末天下大乱,人口锐减 的江州只有几百户人家。于是, 四川盆地周边高山地带的僚人 “涌入盆地”。 • 今綦江、江津、合川、铜梁、 大足、荣昌在当时是僚人甚多 的地区。最多达300万人。

重庆历史资料

重庆历史资料

重庆城市发展历程重庆简介:重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

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因为重庆的地理环境,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

重庆概要:重庆(Chóngqìng)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

重庆市地处中国内陆之西南,位于长江上游,是一个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

城市依山而建,人谓“山城”;冬春雨轻雾重,又号“雾都”。

因境内嘉陵江古称渝水,故简称渝。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为中国第四个中央直辖市,也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重庆的总人口计算分为城市核心区与都会区全区,其中若以都会区全区(3,235万)计算,则其为世界人口第三多的城市(仅次于东京、墨西哥城),也列中国的四个直辖市之最,但国际一般以城市核心区人口作为排名依据。

8.2403万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6名)。

重庆全市面积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2008年主城区建成区面积443.6平方公里,比2007年建成区增加21.21平方公里,增长5.02%。

重庆平均海拔为400米,重庆市最高峰为巫溪县东部边缘的界梁山主峰阴条岭,海拔2796.8米。

2007年底,重庆户籍人口总量已达到3235.32万(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0名)。

人口密度379人/平方公里(中国省级行政区第12名)。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概述

中国抗战牺牲的将士中,川渝籍官兵居五分之一。
刘湘,抱病亲自率部征战, 1938年1月在武汉病死
腾县保卫战中122师师长王铭章,自 师长以下5000官兵伤亡。
宜昌抢运
卢作孚:同盟会会员和 四川保路运动的参与者, 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的创始人和总经理,长 江航运的一代霸主,风 云一时的中国船王; 1938年用40天完成宜昌 大转运,创造了中国实 业界的“敦克尔克”大 撤退的奇迹。
红岩之得名: 一是抗战时期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红岩村,中共 南方局也秘密设在此,是红岩精神发祥地; 二是长篇小说《红岩》, 重点描写20世纪40年代末 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革命志士的斗争事 迹。 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岩 精神”这一概念。
红岩精神


1941年到1945年,四次大规模的 “雾季公演”,观众达数十万人
重庆市政建设也飞速发展 重庆有4座机场,多条国际航线 重庆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完成了城市近
代西斯统一战线各种力量 在远东的主要外交舞台

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指挥部。1942年l 月,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重庆成为指挥中 国、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等地盟军作战的指挥 本部。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 第一讲 概述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王戎
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 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党在大后方的领导中心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抗日活动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
抗战遗址 文献资料 抗战精神
一、重庆是国共合作抗日的重要政治舞台
1938年10月,在重庆设立八路军驻渝办事处
原苏联大使馆旧址

抗战文化_重庆的财富

抗战文化_重庆的财富

34中国三峡建设2007.1CHINA THREE GORGES CONSTRUCTION文化之旅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重庆的文学历史自抗日战争开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重庆的抗战文化,以抗日救亡为基本主题。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夏衍等一批文化人来到重庆,在南方局和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用饱蘸爱国热情的笔写出了一大批思想性强、艺术质量高的文艺作品,从而推动了作为国统区的重庆文艺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团结了大后方文艺界的进步力量,使抗战时期的重庆一跃成为中国文坛的中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积蓄了力量。

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以文艺为阵地,动员和团结人民一致抗日,形成了重庆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化”。

重庆这段文化现象,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芒。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文艺界的同仁同仇敌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组成抗日救亡演出队,掀起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随着形势的发展,绝大部分文艺战士抵达重庆,形成了抗日战争期间重庆话剧演出空前繁荣和广泛普及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许多知名的电影和话剧编剧、导演、演员汇聚在重庆,如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应云卫、张骏祥、史东山、谢流、马彦祥、沈西岑、赵丹、白扬、秦怡、张瑞芳、舒秀文、胡蝶、魏鹤岭、施超……等等,他们多以国泰大戏院、杭建堂、银社、青年馆等处为基地排练节目和演出。

1941年到1945年的“雾季公演”,每年都有几十出话剧搬上舞台。

抗战八年期间的重庆,多幕剧的公演就有170余出,加上独幕剧达240余出之多。

这些演出为抗日救亡,为争取民主,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重庆话剧界人才荟萃,他们不少是剧坛明星,有的更是对敌冲锋陷阵的战士。

著名的话剧团体有: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国万岁剧团、中国电影剧团、中央青年剧社、怒吼剧社、孩子剧团等。

当时演出的重要剧目有田汉、陈鲤庭、崔嵬编导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阳翰笙的《塞上风云》、《天国春秋》,曹禺的《雷雨》、《日出》、《蜕变》、《北京人》、《原野》,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田汉的《梅雨》,老舍的《残雾》,宋之的《雾重庆》,于伶的《长夜人》,陈白尘的《岁寒图》、《升官图》,夏衍的《芳草天涯》、《法西斯细菌》等。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

浅谈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摘要:重庆是年青的直辖市,也是抗战时期的陪都。

二战期间作为盟军远东反法西斯司令部所在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抗战文化遗迹和陪都文化遗迹。

其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分析了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和开发现状,提出了重庆抗战陪都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重庆抗战文化;陪都文化;旅游开发重庆简称渝,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中国的陪都和盟军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而蜚声海内外,这种带有历史烙印的知名度,令许多城市望尘莫及。

八年抗日战争,给重庆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抗战陪都文化遗迹,既有实物的,也有文献记载及民间流传的。

重庆的抗战陪都文化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富有价值和代表性,是重庆走向世界的又一张名片,是重庆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的核心内容之一。

重庆的抗战陪都旅游文化开发,以前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传统教育,成功开发出了以弘扬“红岩精神”为主题的景区和线路。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呼声日增,也有一些大的动作,比如修建黄山抗战遗迹博物馆和歌乐山抗战文化传统街区等。

然而,由于在认识上还不到位,对这项工作还是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旅游开发仅限于遗迹的保护和开发。

由于保护和开发不得力,致使不少抗战陪都遗迹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带毁损、破坏严重。

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端正认识、创新思维、科学规划、系统管理。

否则,重庆丰富的抗战陪都文化遗产的价值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体现。

一、重庆抗战陪都文化旅游开发的社会经济意义1.重庆是原国民政府二战时的首都,还是二战时期盟军司令部在远东战区的指挥中心。

因此,重庆抗战陪都旅游文化的开发,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彰显中国融入世界主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国际地位,还有利于两岸达成共识,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2.抗战陪都文化是重庆人民宝贵的历史和精神财富,应该倍加珍惜,好好加以保护和弘扬,警醒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苏联大使馆旧址
原英国大使馆旧址
原美国大使馆旧址
四、重庆人民在抗战中铸就了坚忍不拔的 抗战精神

国统区经济中心和生产基地,重庆人民努力生产, 支援前线;开展广泛的征集、义卖、捐献、慰问活 动。
重庆青年踊跃参军,1941年《新蜀报》报道:重庆 几乎占了全国应征兵额的十分之一 。整个抗日战

争期间,重庆给抗日前线输送了96万名战士。
特园旧址
三、重庆是中国战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国民政府
移驻重庆宣言》:为“长期抗战起见,本日 移驻重庆。此后将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 广,人人抱必死之决心,以其热血与土地凝 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 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正式办公 。 大量工厂企业、学校、军政机关迁渝 。
大隧道惨案遗址
山城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鼓舞了全国军民
的斗志,也赢得崇高的国际赞誉
1942年7月7日中国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英国首相丘 吉尔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致电重庆人民:五年中有 四个寒暑,中国实际上是单独抵抗侵略,单凭着它 的人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对抗侵略者的军队飞机 的进攻。中国没有强有力的海军和空军,可是它却 经历了足有五十个敦刻尔克而仍然坚定不移! 1944年罗斯福总统赠重庆人民一精美卷轴,表达对 山城人民坚毅、勇敢、不可征服精神的敬佩。 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白修德、王安娜(德):日 机的轰炸“起了使中国坚如磐石、团结一致的作用”
展、对于促进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谢谢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在重庆秘密设立以周恩来为 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 周恩来等以公开身份在重庆与国民政府合作,出版 《新华日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周公馆
红岩村
红岩精神:
形成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升华发展
什么是红岩精神?
为什么叫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
形成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升华发展
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
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
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重庆是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所在地
桂园
林园
重庆是中国民主党派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九三学社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之一
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上清寺的“特园”
特园是民主人士鲜英(字特生)的旧居,故命名为特 园,是中国民主同盟诞生地,被称为“民主之家”。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 第一讲 概述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王戎
重庆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 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党在大后方的领导中心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

抗日活动
重庆抗战历史文化:
抗战遗址 文献资料 抗战精神
一、重庆是国共合作抗日的重要政治舞台
1938年10月,在重庆设立八路军驻渝办事处
史迪威
史迪威纪念馆

先后有苏、美、法、英等30多个国家在重庆设领事
馆,有40多个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各种外交关系。

重庆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废除不平等条约、签 定平等新约的所在地。 1943年1月,平等的《中美 新约》、《中英新约》分别在华盛顿、重庆签字。

重庆曾被公认为与莫斯科、伦敦、华盛顿齐名的四 大反法西斯历史名城之一。

中国抗战牺牲的将士中,川渝籍官兵居五分之一。
刘湘,抱病亲自率部征战, 1938年1月在武汉病死
腾县保卫战中122师师长王铭章,自 师长以下5000官兵伤亡。
宜昌抢运
卢作孚:同盟会会员和 四川保路运动的参与者, 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的创始人和总经理,长 江航运的一代霸主,风 云一时的中国船王; 1938年用40天完成宜昌 大转运,创造了中国实 业界的“敦克尔克”大 撤退的奇迹。
1941年到1945年,四次大规模的 “雾季公演”,观众达数十万人
重庆市政建设也飞速发展 重庆有4座机场,多条国际航线 重庆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完成了城市近
代化的进程,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种力量 在远东的主要外交舞台

重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指挥部。1942年l 月,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重庆成为指挥中 国、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等地盟军作战的指挥 本部。

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31所迁入重庆地 区,大后方高校的44%汇集于重庆 科研机构、学术团体数百家,如中央研究院 报社通讯社达200家以上,约占全国的一半



出版、发行机构达400多家
文艺界囊括了所有全国性的文艺社团 三个著名文化区: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镇
进步文化事业空前繁荣
重庆曾是战时中国“工业之家”
内迁至渝的企业多达243家,工厂占整个大
后方工厂总数的1/3。
军工企业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重庆占17家,
总计员工9万人,占当时全国兵工总人数的
77%
抗战时期全国文化精英荟萃于重庆
爱国华侨陈嘉庚;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经济学家马 寅初;文学艺术家徐悲鸿、张大千、郭沫若、矛盾、冰 心;教育家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著名建筑学家梁 思成,电影演员赵丹、白杨、黄宗英、张瑞芳等。美国 著名作家海胜利纪功碑
重庆1949年11月30日解放。 1950年10月1日,更名为“人民 解放纪念碑”

抗战时期的重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
大无畏精神。

以民族利益为最高利益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坚韧不拔、 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精诚团结、亲密合作、无私奉献的精 神,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和发扬抗战精神,对于增强 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
红岩之得名: 一是抗战时期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在红岩村,中共 南方局也秘密设在此,是红岩精神发祥地; 二是长篇小说《红岩》, 重点描写20世纪40年代末 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中革命志士的斗争事 迹。 20世纪90年代,重庆市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岩 精神”这一概念。
红岩精神


一代船王卢作孚
整个抗战期中,民生公司共抢运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 100万余吨,遭日机炸毁船只16艘,牺牲职工100余人。
重庆大轰炸

八年抗战中,日军飞机对重庆实施长期的无差别轰 炸。大轰炸长达6年零10个月,全市直接伤亡32829 人,灾民达到172786人,财产损失100亿法币。
拥挤的防空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