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

合集下载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南草堂。

关于保护与开发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思考

关于保护与开发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思考
2 0 1 3 年 第4 期
2 01 3 NO. 4
重庆 社 会 主 义 学 院学 报
J ou r n al o f Ch on gq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l i s m
总 第6 9 期
Su m NO . 6 9
区 、南岸 区 、北 碚 区 、沙 坪 坝 区的抗 战遗址 数 到足够 的重视 ,其在城市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 量 较 多 ,也相 对集 中 ,在 保 护开 发 中有利 于 实 作用没有凸显。在很长一段时期 ,各级建设与文化 抗 战文化资源是重庆最为珍贵的一张城市 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 ,不能正 名片 ,它们承载了一段段动人心魄、感人泪下 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快速发展与高质 的全民抗战往事 ;它们 留下 了无数仁人志士 、 量 、高品位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 中,
分发挥 。重庆市抗 战文化保护开发存在挖掘不深、起步滞后 、认识 不足 、保护弱化 、弘 扬不够等 问题 ,必须切 实有效进行保护性开发 ,进一步提升重庆文化软 实力。
关键 词 :抗 战文化 资 源 ;保 护 开发 ;文化 建设 中图分 类号 :F 5 9 2 . 7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6 2 6 9 ( 2 0 1 3 ) 0 4 一 ( ) ( ) 4 8 — 0 4
关于保护 与开发重庆抗 战文化 资源 的思 考
张 觅
(中共重庆市渝 中区委党校 ,重庆 4 0 0 0 1 0 )
摘 要 :抗 战 文 化 资 源是 重庆 市 的 宝 贵 资 源 ,在 城 市改 革 发 展 中具 有 至 关 重要 的作 用 。 由于 资 源保 护 长 期缺 位 、 开发 利 用 陷入 思 维误 区 ,导致 明显 的 资源优 势没 有得 到 充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深圳、走进重庆】巴渝文化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深圳、走进重庆】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喷火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

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

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

重庆代表性的著名画家有:罗中立,庞茂琨,朱宣咸,苏葆桢等。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重庆我的家乡重庆地处西南,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在抗战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括重庆是二战时期中国战时首都,被称作抗战大后方,屡遭日本飞机狂轰滥炸。

重庆在二战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名都(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重庆),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军事指挥中枢、外交中枢。

重庆之所以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因为重庆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四险之地,易守难攻,既有长江天险,又有群山环抱,还有浓雾蔽城。

迁都背景国民政府自1927年4月在南京建立以来,一直以南京为首都。

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慌忙迁都洛阳。

由此国民政府开始了面对日本侵略行径选择陪都、行都的历程。

1935年3月,蒋介石率大批幕僚飞抵重庆,策划追剿红军,统一川政。

从此,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始注重西南建设,并力图把西南作为今后对日战争的根据地。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 7月下旬蒋介石下手令:"各院部会实施动员演习及准备迁地办公并限三日具报。

"与此同时,军事委员会也决定将东部沿海地区各重要都市之居民及政府机关职员之眷属进行疏散,要求在不使人民感到恐慌的条件下,可先将老弱妇孺迁到他处;机关职员之眷属,则宜先期秘密离京,以保证政府职员安心工作。

10月29日,国防最高会议主席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

15日,此时已代行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职权的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国防最高会议常会决定:"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都迁重庆。

军事委员会迁移地点,由委员长酌定;其他各机关或迁重庆,或随军委会设办事处,或设于长沙以南之地点。

"16日,国防最高会议在铁道部防空室内举行,蒋介石主持了会议,正式决定迁都重庆。

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国防最高会议作出迁都重庆的正式决定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11月16日当晚登上永绥舰,26日下午4时抵达重庆。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周荣蜀;舒莺【摘要】Nanjing, Wuhan and Chongqing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capital and deputy capital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hree places are endowed with the same cradle of Yangzi river and similar geographic conditions. Buildings established in this period opened up the beginning whe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bsorbs Western building technology. The three cities have their own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These buildings must inher-it history, reasonably absorb advanced western design concept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urba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民国时期先后作为首都和陪都的南京、武汉、重庆,同属长江流域,具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其时兴建的民国建筑,开创了我国传统建筑吸收西方技术开展城市设计的先河。

三地又依城市所处环境不同而保持了各自的地域建筑特色,这为当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合理吸收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兼顾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一、规划区风貌区特征及现状问题1.1历史沿革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同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1939年,蒋介石迁往重庆,正式确立重庆为陪都,开始了国民政府在重庆的中央工作。

国民政府将歌乐山划分为“防空疏散区”,大批军政机关,如行政院、监察院、考试院、水利部、军政部、陆军大学等迁驻于此,国民党许多要员,如于右任、孔祥熙等一大批军政要员曾居住在此。

此外,歌乐山林园还是当年“重庆谈判”的中心地点,曾经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王假设飞等的足迹。

1.2规划区概况歌乐山地处沙坪坝区中部,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

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歌乐山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而闻名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是重庆市两大"肺叶"之一。

歌乐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林、泉、溶洞于一体,植被红岩魂陈列馆葱笼,逶迤百里,树茂林密,四季长青,有"渝州第一氧吧"之称,历来为巴渝名胜风光游览胜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歌乐山为政府及其军政要员居住的"迁建区"而盛极一时。

陪都遗址,名人旧居,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本次规划区范围由歌乐山镇及山洞街道组成:歌乐山镇坐落在歌乐山上,距沙坪坝中心区5公里,距重庆大学城8公里,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农村居民万人)、3个社区居委会(城镇居民万人),地区总人口8万余人。

森林覆盖面积1677公顷,常年气温较市区低3-5度。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利,社区服务体系成熟,辖区内有40多家社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金融、电信机构。

山洞街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南部,东经°、北纬°。

东邻覃家岗新桥村,西南接歌乐山镇山洞村,北邻歌乐山镇新开寺村。

抗战文化重庆的另一张名片

抗战文化重庆的另一张名片

死亡。这名身穿黑色野战装备服的始作俑
重庆也 明显落后 了: 如今 , 大轰炸纪念馆在
较场 口的车水马龙 中 日渐蒙尘 ,大 田湾跳 伞塔 在开发商 的多年觊觎下 生死 未 卜; 而 雾都剧场—— 陪伴重庆军 民挺过 了八年抗
记 者在采访 中了解 到 ,原国民政府大 楼 主楼 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建筑 ,高敞 的
历史 文化名城重庆独有的城市资源 、城市 名片和城市品牌 ,如何保护挖掘好这一资 源就成为了我们必须 面对的一道课题。
法 治 ・ 注 关
人 民的历史 和精 神 财富 ,应该倍 加珍 惜。” 程贻举当时谈 到 ,对 于重 庆丰 富 的抗 战 文化 资 源 , 应 该加 以认 真清理 文/ 本刊记者 刘蜀 山 3 1 t 月 1E,德国斯 图加特一所 中学发 生恶性校园枪击案 , 包括枪手在 内的 1 6人
老建筑 , 当年《 华西 日报》 曾以“ 其一步一升
历 史 的 记 忆
重庆有着丰富的抗 战文化 资源 ,尤其 陪都文化在重庆乃至中国历史文化中部 占 据着重要地位。但重庆得 天独 厚的抗 战文 物资源 , 其保护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 根据重
的路梯 , 恰似象征着新 中国未来 的大路” 一 句来形容它的威严壮观。 17 , 99年 国民政府 旧址主楼 被拆 除, 改 建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遗址内仅
“ 白地说 , 坦 目前 , 重庆保护抗办事处、 中 共南方局等遗址的保护还 比较到位之外, 与
‘ 远东国际反法西斯 中心 ’历史有关 的遗址 保护就很欠缺。” 重庆抗战文史专家蓝锡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 凡是记录了世界反 法西斯斗争重要历史章节的遗址 , 都应该得
到保 护 。“ 是属 于历 史 的记 忆 。” 这

中国城建史题库

中国城建史题库

城建史思考题(中国部分)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质?(p7-8)【丰京,镐京,洛邑,成周】4: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p8)【国,诸侯,都,市朝,夫,轨,经涂】5: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模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它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以分析。

春秋战国时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发展概况如何?(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分布更远更广;商业都会出现;城市专业化加强;西域与边防城市出现)8:秦朝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p17-18)【龙首山,斗城,辟雍】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p18)【市廛,弹室,上林苑,市楼】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南北宫、金墉城、中央140多个闾里、24街、祭祀建筑在城南洛水南)12:西汉“五都”有哪些?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影响?(p20)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p21-22)【戚里】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p22-23)【平城,金墉城】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扩建、建康宫;加建东府城、西周城;其间为坊里商市;九门、三道加重搂;秦淮河为商市码头;佛寺;园林)(p25-26)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经济中心转向长江流域;大运河开挖;国内统一经济发达后加强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运河四大都市;长安(大兴)、洛阳建设;汴州、商丘、睢阳、泗州、广州、泉州、“扬一益二”)(p26-27)三大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p33)洪州,成都。

重庆文化与抗战时期重庆书写

重庆文化与抗战时期重庆书写

重庆文化与抗战时期的重庆书写摘要抗战时期,重庆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性格为作家的文学想象提供了灵感,从而不断回响在国统区的文学创作中。

在创作中,重庆的城市空间、文化上的本土性和混杂性以及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斗争极大地影响了作家对城市的美学认知,影响了作家生活和思维的方式,这决定了他们作品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使重庆借助文学艺术穿越时空而被广泛体验。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文化重庆书写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的作用,常常会形成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风貌。

在中国文学中,“重庆”就因其人文地理环境、城市文化性格,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其进行书写。

十分密集地瞄准重庆、大量地书写重庆,要数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的文学作品。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重庆星光灿烂,很多知识分子、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在当时重庆的文坛上,既有一批二三十年代已成名的作家,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梁实秋、张恨水、沙汀、艾芜、萧红、端木蕻良、田汉等,也有一批新的作家,如吴组缃、路翎、田涛、姚雪垠、万迪鹤、碧野、丰村、白朗、草明、肖蔓若、郁茹、黄贤俊等,在他们的作品中,不仅有着前线的硝烟战火,更有着大后方重庆的种种世态和人文风情。

作家们不约而同地让重庆或远或近地充当了作品的文学背景和描写对象,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生产方式,重庆的生活节拍、声光行色,给了作家一种特殊的视野和感悟力,这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

一城市的空间贺维(irving howe)对城市文学的探询思路是:城市如何影响文学,文学又是如何反映城市?这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意义的话题。

一个作家的创作归根结底根植于一方水土,而作家的创作势必会体现这一方的文化意识和色彩。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的社会内涵、特性以及都市空间和生活方式对作家的美学认知是有极大影响的。

对于影响、制约艺术创造的诸多因素,人们进行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出现过维柯的“特定时代、特定方式”说、斯太尔夫人的“民族精神”说、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说,等等。

重庆的历史文化的简介

重庆的历史文化的简介

重庆的历史文化的简介重庆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重庆的历史文化进行简要介绍。

历史方面,重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重庆地区是巴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巴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重庆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曾是商贸繁荣的交通枢纽。

在宋代,重庆成为了重要的商贸城市,这一时期的重庆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移民。

明清时期,重庆成为了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方面,重庆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首先是巴渝文化,它是重庆地区独有的文化传统,融合了巴蜀文化、渝派文化和江津文化等多种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巴渝文化以其独特的方言、民俗、音乐、舞蹈、美食等吸引了许多游客。

重庆还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遗址,如武隆仙女山石刻、南山石刻、武隆天生三桥等。

这些石刻和桥梁展示了古代巴蜀文化的艺术和工程技术水平。

此外,重庆还以其火锅文化而闻名,重庆火锅以其麻辣、鲜香的口味吸引了无数食客。

重庆的火锅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还有许多重要的文化节庆活动,如中国重庆国际嘉年华、重庆国际马拉松、重庆两江新年音乐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重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体来说,重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巴渝文化、历史建筑和遗址、火锅文化以及各种文化节庆活动都是重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关于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和宣传的社会调查

关于重庆抗战文化保护和宣传的社会调查

关于重庆沙坪坝区抗战文化保护和宣传的社会调查重庆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抗战文化资源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最富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也是重庆城市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

抗战文化一方面是抗战遗址另一方面是抗战文学体现的抗战精神。

目前重庆抗战文化保护主要是通过文物保护来实现的。

据统计,重庆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总数达到了700多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能开发、开放的抗战遗迹只有395处,许多遗址、文物面临着被遗忘和损毁的危险,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完全利用。

重庆抗战文物保护最早是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确定的。

之后的近二十年,抗战文化保护处于全面停滞甚至遭到了许多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重庆抗战文化保护才重新提上了日程。

包括沙坪坝区,也是近年来才开始关注。

沙坪坝作为重要的抗战遗址遗迹聚集地,保护和利用好抗战遗址,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知名度具有重大意义。

所以本次以沙坪坝区为对象调查沙坪坝区的抗战文化保护和宣传情况。

现在先讨论抗战遗址的保护和宣传状况。

现状:沙坪坝区抗战陪都文化积淀深厚,遗址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价值高。

调查统计表明,全区现存抗战遗址79处,占全市现存抗战遗址总数395处的20%,主要分布在歌乐山、山洞、磁器口片区。

从保存现状来看,全区抗战遗址保存完好的有15处,保存较好的有26处(包,保存一般的有23处,保存较差的有15处。

以抗战遗址相对集中的歌乐山镇、山洞街道、青木关镇为例,歌乐山镇10处抗战遗址,部分受损、损毁严重、无遗存的占一半,山洞街道辖区众多抗战遗址已毁损43处,青木关镇11处抗战遗址保存不善的就有7处。

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发展,保护与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物保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处于弱势地位,保护难度日益加大,许多抗战历史遗迹不断遭到蚕食。

由于历史原因,抗战遗址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很多抗战名人故(旧)居无法定级并得到有效保护。

抗战时期重庆地区艺术歌曲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地区艺术歌曲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地区艺术歌曲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重庆地区是抗战时期的重要大后方城市,吸引了大量流亡文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重庆地区的艺术歌曲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当时的文艺宣传和抗战动员的重要手段。

这些艺术歌曲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抗战斗志,又体现了重庆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色。

抗战时期的重庆地区艺术歌曲不仅在音乐形式上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

通过研究这些艺术歌曲,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氛围,挖掘抗战时期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

对重庆地区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意义在抗战时期,重庆地区艺术歌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这些歌曲不仅是战地音乐中的一部分,更是反映当时人们心情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对重庆地区艺术歌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些歌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抗战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为我们理解当时社会文化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重庆地区艺术歌曲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当时艺术创作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于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具有积极意义。

这些歌曲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地区艺术歌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弘扬抗战精神,也有助于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研究意义】2. 正文2.1 重庆地区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重庆地区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

当时,重庆是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许多文化人士和艺术家聚集于此,为抗战事业作出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地区的艺术歌曲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

最初,重庆地区的艺术歌曲多以抗战和民族主义为主题,歌词鼓舞人心,表现出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团结精神。

这些歌曲在国人中广为传唱,成为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

随着抗战的深入,重庆地区的艺术歌曲逐渐丰富多样,涵盖了爱国、家国情怀、民族传统等多种主题。

[精编]你不得不了解的成渝之争

[精编]你不得不了解的成渝之争

你不得不了解的成渝之争成都人看不起重庆人,重庆人也看不起成都人,这个绵延了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如今仍然存续着,有时甚至还表现得异常尖锐,两地人通过各种方式互相谩骂攻击,谁也压服不了谁。

成渝之争其实说到底是谁是老大之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历史渊源上找出些脉络来。

一、古代时期成渝的历史成都代表蜀,重庆代表巴。

在远古时代,蜀是古代岷江上游的蚕从族南移以后,逐渐在成都平原上建立起来的人群集居地,并渐渐形成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意识圈,其名来源于周人的“一年成歧,二年成都”之意。

这种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一种盆地平原意识,人们爱好清闲,温文尔雅,自信心较强,不喜冒险等等。

巴的先祖也并不居住在现今重庆周围地区,而是居住在现今陕西的汉江上中游一带,后来不断向南迁移,先是到达大巴山地区,后又渐次到达三峡地区,最终落脚在嘉陵江下游,也就是现今重庆主城一带地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人的性格比较火辣外向,质朴豪爽,具有明显的尚武意识和好胜心。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这两种地域相近的文化意识相互影响,相互竞争,又互相诋毁。

战国时期,秦司马错出兵灭了蜀,随即也灭了巴。

公元前221年,秦始早统了全国,在现今成都重庆两地分设蜀郡和巴郡。

蜀郡的治所(办公地)在成都,巴郡的治所在垫江,后移至重庆。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较早兼并了巴蜀这两个地区,同时又征发巴蜀地区的百姓充军,巴族士兵打仗积极,屡立战功,受到刘邦的赞赏,而蜀地却以地势平坦,粮草丰富,不断供给刘邦军队,也使刘邦大为满意。

巴蜀两个地区的特点在楚汉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

在整个两汉时期,蜀地出了不少实业家如卓王孙、邓通和等,他们富可敌国;又出了不少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等。

而巴地却无重要的实业家和文人,在商业和文化上,巴地是落后于蜀地了。

两个地域相近的人群都充满了自负心理,先进与落后的差距出来了,隔阂也就慢慢产生了。

在整个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发展水平不同,民风逐渐成型,虽然有不同的地域差异,但尚没有明显的敌视和争斗。

抗战时期重庆建筑发展研究初探

抗战时期重庆建筑发展研究初探
a te e ar o t itn ar t t r nd h r s0 ch n he exs Ig chi ec u e i C hongqi n ng durng he i t Ant—Jap a i nese Por i od.t l ari e ndi t hatdurn t s h¥ tcl i ca es t i g h}
J p a …
s e i d i C o gq n — e t e P r n h n i i o g s nI
抗 战时 期 重 庆城 市 是重 庆 城市 美 展 史上 特 殊 的 黄 金时 期 , 是重 庆 城市 在 区域 中的 作 用和 地 位 比 以往 任 何 一十 历 史阶 段 部 大大 加 强 的时 期 .也 是重 庆 特殊 的 城 市文 化 转 型时 期 抗 战
年抗 战 结 束 后新 市 区 面 积迭 3 0 m 。重 庆人 口 Ok 迭 1 0多; 。抗 战 后 重 庆 党政 军 警 机 关 这 1 4 2 5 - 0 个 .增 加 的大 中 型 工 厂 有 4 9 .高 等 学 校 2 2隶 5
p o h r h t e u i Ch n mg w s ei d te ac i t … r e o gq a
u ndar h tanst f t e r ion … i t t e m ode n … o h r t ar t t a I he chiec ur t t he r t na y em adii la st o
T s pa hi pert n d{ us s he sc s ̄ hi eve 0nt i  ̄ m s of 8 n er
buj ng t I dl ype 8.ar t ct f m chie u al or evol ah+ r ui r bu li l noI l nd s i ng ech oges a om e ot ri ue d he ss s K E Y W O R D 8 C ho ngq{ ng .th e ant i J apa nes i e per od: a cht ur r i ect e

论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形象的策略——以重庆为例

论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形象的策略——以重庆为例
化 产 业 的研 究视 角 出发 , 出一些 增 强 重庆 城 市文 化影 响 力 的 建议 , 升 重庆 城 市 形 象。 提 提
关键词 : 文化 产 业 ; 市 形 象 : 庆 城 重
中 图分 类 号 : 2 G1 4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 编 号 :0 8 2 9 2 1 0 — 0 0 0 1 0 —6 6 ( 0 0)2 0 9 — 3
论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形象的策略
— —
∞1《r ] o0∞ 。
以重 庆 为例
杨 柳
( 庆 工 商 大 学 , 庆 , 0 0 7 重 重 4 06 )
摘要: 在提 升 城 市形 象过 程 中 , 庆 面 临城 市文 化 影响 力不 足 的 问题 , 约 了城 市竞 争 力 的发 展 。作 为一 重 制 个具 有 丰 富 历 史文 化 资 源 的城 市 , 展 文化 产 业 , 为 解 决 这 个 问题 的有 效途 径之 一 。 因而 。 论 文 从 发展 文 发 成 本
不 成熟 。
二 、 升 城 市 形 象 亟 需 文 化 产 业 支 持 提
对 于提升城 市形象 ,很 多学者 从多 个维度 提 出了建议 . 政府 也开展 了一 系列公关 活动 。 这些 努
重庆 城市文 化影 响力不 足主要 体现 在 :对 丰 力都 获得 了积极 效果 : 重庆成 为 2 0 0 9年 中国大 陆 富的文化 资源 , 开发力度 不够 , 未将其 转化 为文 最具 软实 力城市 之一 ,重庆城 市形 象正 在 向 良性 还
积 文 上 化 影响力 。文化 资源作 为人 们从 事文化 活动 的各 的 、 极 的 、 明 的 方 向 发 展 。 但 是 与 北 京 、 海 、
种 要 素总 和 , 与煤 炭 、 油 等资 源不 同 , 有 可再 天津相 比.重 庆还没有 形成 强大 的文化 影响力 来 石 具

兼收并蓄,福泽乡里。——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兼收并蓄,福泽乡里。——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兼收并蓄,福泽乡里。

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反映了一个统治阶级所创造的社会意识形态,能够对社会的整个改革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在经济建设中一直是作为第三产业的形式而发展的,也因为这个第三,让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众多的问题与矛盾:(一)国家文化区域和层次差距的巨大从中央大剧院到西南小乡村里的乡村乐队表演台,从《天鹅湖》、《命运交响曲》到《爱情买卖》、《伤不起》,城市和乡村的文化差异实在过大,这程度似乎已经超越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距离,到达了一种开着悍马以一百八十码的速度也无法赶上的境界。

(二)民族差异的逐渐淡化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被其他民族同化而丧失了本身的文化风格,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但是现在的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被汉族所同化,除了一些特别显著的民族特征以外,基本上就是过着汉族的生活,我认识的大学宿舍的一位藏族朋友,居然连藏文都不会写,念也会的极少,实在是让人扼腕。

(三)民族文化遗产的破坏现象严重、保护措施缺乏、宣传力度较小如今的中国正在快步地实现城市化,而城市化进程中对于老的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某些官员只看到GDP的大刀阔斧下支离破碎粉身碎骨。

诸如重庆的多处抗战遗址就面临永远消失的困境。

除了城市中的人文景观,各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也让人捶胸不已,如当初民间流传的各种手艺,还有秦腔川剧梆子等,都在渐渐失传。

(四)德行的每况愈下‚彭宇案‛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这个社会公德本就不那么‚高强‛的社会更加地有了问题。

人人都怕做好事,扶老人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愿意去捡一下;四川某局领导上演的灌醉女公务员进行强奸的闹剧,以及公务员微薄调情开房所反映的我国某些公务人员的道德水平真是宁人咂舌;青少年犯罪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温州一初中生将其奶奶活活捅死只因没有给他零用钱,广州众多女生在宿舍围殴同学等案例让我们不禁要问一问,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维持与发展城市传统风貌——谈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维持与发展城市传统风貌——谈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口 文 小琴
同济大学 建 筑系,上海 2 9 0 02 0
【 摘 要] 用文化人 类学的观 点 ,对重庆 的地 方城市建筑文化进行评述 ,从历史的 角 应 度 阐明建筑文化作 为城市 文化重要 组成部 分的意 义, 就重庆市的城市文化 堆持 与保护 问 题做 出 了一些探 索一 陆思考, 井就 目前城市建 设中的得 与失发表 自己的看 法, 而提 出对 继
相 关的城市 水文化 .建筑文化、城市天际线厦 园林绿化方 面的保护性设 想。
[ 词】 关键 城市 文化;重庆 ;山地 ;吊脚楼
城市, 是人类生存 繁衍的一十 聚落形式,
域 市 与文化 形 成孰 先孰 后,f 札乎 已 是 一 个 “ 生 蛋 、 蛋 生 鸡 的 悻 论 = 然 而 对 于 已 经 鸡
的运营模式 都会逐步 反映在小 区公共 服务设施 的用地 构成及 空间形 态上。所 ,在过行居住
小 区公 共 服 务 设施 规 划 时 ,规 划 师 务 必 要具 备
f 建筑设计资料集 编 委会 叭
lg 6
建筑设计资料集 3( 第
i nI 0i s. e xPans; of edUCat0nal 0n i
城 的慑护 规 划,对 于如 今这个 充满 变革 的时 五年,升为府。因为其地介于顺庆 、肇庆之 间,
代 而言, 是 非常有 意义 的。本 文拟 就 重庆 市 故 名重 庆 。公 元 1 7 年 ( 86 清光 绪二 年 ) ,按
的城 市 文 化 维 持 与 保 护 问题 做 出一 些 探 索 ’ 生









维普资讯
【 章编号l0 60 2 (∞20-0 50 【 文 0- 022 ) 30 2-4 1 中图分类号lU8 .l 【 T941’ 文献标识码l 5 B

抗战时期“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研究

抗战时期“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研究杜芝明;王颖【摘要】根据有关档案对抗战期间重庆市“歌乐山郊区办公处”的成立背景及经过进行梳理,纠正各类资料的不准确说法.认为:该办公处成立经过初步设立、组织扩充、正式运转3个阶段;“办公处”的正确称呼应为“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或“国民政府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其设立目的是为加强歌乐山疏散区市政管理、推行各项法令.【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重庆;市政府;郊区;歌乐山;办公处;抗战时期【作者】杜芝明;王颖【作者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5;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0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78向郊区疏散是国民政府应对日本大轰炸所做出的举措,这促使重庆城市空间的向外延伸,对此学界比较关注,而作为疏散区的管理,目前学界关注不够。

位于沙坪坝山洞路17号的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后简称“歌乐山郊区办公处”)作为疏散区重要的管理机构之一,相关资料对其设立、称谓、目的等还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故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理清这些问题。

一、设立背景抗战期间,随着日本对重庆城区实施的大轰炸,国民政府为了避免日机轰炸,减少损失,1939年2月上旬,市政府奉国民政府令动员全市机关、学校、商店限期疏散。

国民政府并令中央、中国、交通、农业四银行沿成渝、川黔公路两侧修建平民住宅,并划定江北、巴县、璧山、合川、綦江等县为疏散区[1]43。

3月底,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各机关组成迁建委员会,决定中央各机关迁至重庆市附近100公里以内各地。

同时,将成渝、川黔公路两侧重庆周围80公里范围划归重庆市区,其行政权仍由当地县政府掌握[2]90。

以后,各党政机关陆续迁至郊区和迁建区办公,仅在市区设办事处对外联系。

以沙坪坝、磁器口、歌乐山为中心的重庆西郊地区是工矿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医疗单位等机构聚集的重要地区。

重庆区域文化对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

重庆区域文化对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

重庆区域文化对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内容摘要:重庆区域文化对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而意义重大,特别是勤劳勇敢、奋发有为的巴渝文化,敢于斗争、坚忍不拔、开放包容的陪都文化,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奉献的红岩文化等重庆区域文化精神将激励鼓舞着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重庆区域文化民办高等教育影响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离不开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和平台,文化内蕴的丰富与否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区域的文化内蕴对这一区域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重庆的区域文化就对重庆的民办高等教育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重庆的民办高等教育因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许多高校校址多选在相对离主城较远的区县,比如合川区就有民办大学城,在合川的民办高校学生近十万人。

正因为这些原因,重庆区域文化对重庆民办高等教育影响重大,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力促进了重庆区域文化的发展。

重庆的区域文化是十分丰富的,其主要包括巴渝文化,陪都文化,红岩文化等,每一种文化又蕴藏着一种厚重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或奋发有为、勤劳勇敢,或坚忍不拔、顽强不屈,或爱国奋斗、团结奉献,或坚持真理,勇往直前等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在重庆民办高等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些区域文化将对重庆市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勤劳勇敢、奋发有为的巴渝文化精神促进了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也包括陕南、湘西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

具体巴渝文化的代表有码头文化、袍哥文化等。

重庆民办高校学子们喜闻乐见的巴渝文化主要有码头文化和袍哥文化。

浅析建构重庆历史文化多样性之意义

浅析建构重庆历史文化多样性之意义

浅析建构重庆历史文化多样性之意义王成宇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摘要】重庆作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对整个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力。

在重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构建上应高瞻远瞩,从整体出发,多元化地挖掘和传承本地历史文化,为当下城市建设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平台。

【关键词】重庆历史文化多样性意义一、历史回顾近几年来,重庆犹如进入快车道般发展迅速,无论是市政建设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有了巨大的变化,给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是重庆在抗战期间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宣传,以致人们提到重庆就想到红色文化,重庆成为了红色文化的代言之地,能成为红色革命文化的标签之一,突显重庆人对这段历史的认可和自豪,本无可厚非,但重庆的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也是重庆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置巴郡。

南北朝时期,巴郡先后被更名为“荆州”、“益州”、“巴州”、“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

到了北宋时期公元1102年改为“恭州”。

公元1189年,宋光宗在重庆,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至此得名,至今八百多年,这些历史也是值得重庆人引以自豪的历史文化。

重庆在三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经典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例如:名震世界的“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在欧洲疆域扩张中获得节节胜利,转而西征,却在重庆合川钓鱼城遭到顽强抵抗,以致毙命于此,进而改写了世界历史。

我国知名的文人才子,李白、陆游、黄庭坚、白居易、李商隐等都在此留下了千古佳句,诸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商隐的“曾经苍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

重庆除了上述历史,最不能遗忘的还有重庆的开埠历史,重庆的开埠历史是中国近代被半殖民的历史缩影,清朝政府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作为进入中国内陆的重地,于1891年被迫开埠,买办阶级出现,民族企业随之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开埠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余妮彗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2013120704【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进入了一个兼容并收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兴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中心。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关键词】重庆文化陪都时期发展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重庆发展为西南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中心。

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

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

当然重庆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为重庆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改变,再加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重庆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

所以,此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外来因素影响非常深刻,这也为后来的重庆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从外来人口和西方文化的影响(1)饮食文化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而重庆则成为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

从1937年开始,陆续从各地迁移到重庆的流亡人口数以万计,他们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武汉等城市和地区。

那时,重庆人习惯把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称呼为“下江人”,自己则称为“上江人”。

随着大量“下江人”涌入重庆,“下江人”成为了当时获得广泛认同且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

随着“下江人”云集重庆,各地风味饮食也不断涌入,重庆也打破了以前川菜较为单一的饮食风味。

内迁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口味,于是标明自己特色的各类美食也跟随他们汇集到了重庆。

当时的重庆可谓是“美食之都”,在街头可以品尝到各地美食。

人们广纳各地风味,兼收并蓄,荟萃了各大菜系,形成了重庆别具一格的美食格局。

在此时期最受欢迎的小吃就是著名的炒米糖开水,民国时期在街边小摊随处可见流动铺子贩卖,是普及率最高的饮料之一,也成为了老重庆土快餐的典型,后绝迹江湖,但是经过变迁和时代进步,炒米糖开水仿佛由米花糖代替,由此,米花糖也就成了重庆的特产。

民国时期,重庆也有很多小吃,如红糖糍粑、麻花等。

此外,由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人们的餐饮习惯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重庆人一般一天吃两顿干饭,后来仿效“下江人”,变为一干两稀。

如重庆的沙坪坝地区,受外来食俗文化的影响,早上吃干饭的人开始减少,代以豆浆、油条、包子、馒头之类。

饮食习惯的变化,说明在当地人来说,内迁者带来的餐饮生活无疑是合乎时尚和更加健康的。

(2)语言文化的交流在抗战时期,上海,江浙居民进入重庆,吴语成为重庆市区20世纪初中叶流行的时髦语言,带来了“格式”(标致,新潮,源自上海话)、“转来”(回来,源自苏州话),“行市”(能力强,源自苏州话)一类西南官话中没有的吴语词汇,并成为了重庆话的一部分。

加上1950-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三线建设内迁重庆的大量上海和江苏重工企业带来了数百万的吴语区居民。

在重庆市区,依然能在南岸,江北部分地区有小片的吴语语言岛存在。

重庆的地名也在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碰撞之下不断推陈出新。

抗战期间重庆出现了大量以外地地名命名街道的情形。

当时重庆主城区出现了以外来进步名词命名的街道,如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中山路等,这些名称至今还在沿用。

重庆北碚当时划为迁建区,一些重要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文化团体陆续迁入北碚,使其成为外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陆续建成的街道上出现了北京路、广州路、庐山路、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武昌路等。

说明人口迁移带来的地域语言文化的交融,不仅使语言文化呈现出丰富性,也使它更具有广泛性和进步性。

(3)服饰方面的改变随着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传入,旧的不良习俗得以改良,新风气和习俗逐渐得到了确立。

抗战时期,民风日开,外来移民带来了新的服饰装扮,既美丽又方便,重庆民众在服饰打扮上纷纷仿效。

以前重庆人爱用白布缠头和打赤脚。

大量外地人的迁入带来新时尚加上当局的大力纠正,后来在都市区,已经很少见到缠头赤脚这种现象了。

当时男子穿长袍者也渐少,留“东洋头”,着淡灰色布料中山服者开始增多,冬季多穿皮西装。

夏威夷衬衫当时在重庆成为了流行时尚之物,凉快方便,适合重庆夏季炎热的天气。

城镇妇女穿旗袍、戴戒指,长袜皮鞋,短发戴帽,并涂口红,烫发。

鞋子从绣花缎鞋到平底、中跟、高跟皮鞋等各种时髦妆扮也不时出现在城市的街头。

说明人们的服饰习惯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的服饰装扮日益时髦新潮。

(4)建筑风格的交流融合民国建筑主要为木结构、砖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大多为低矮建筑,通常是2-3层,门、窗框的材料是木头,窗用玻璃镶嵌,建筑颜色主要以灰色、棕色为主,房屋样式融入中西风格,相间布置,有中国典型的瓦房,也有西式的楼房。

重庆乡土建筑以土木、石材为主转变成以砖结构、砖木混合结构为主。

由于重庆气候潮湿,竹子易腐烂,建筑材料很少用竹子。

抗战时期重庆建筑在反映重庆特有的气候和地形的同时融入了西洋建筑元素,也说明抗战时期的重庆建筑正处于由传统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过渡的转型发展阶段。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内迁至重庆,人口的大量迁移带动了重庆经济、文化、教育等的飞速发展,建筑作为其载体,在办公建筑、使馆建筑、文教建筑、金融建筑等数量和规模发展尤为突出。

民国街再现的重庆抗战时期建筑从平面功能组织到外观造型、建筑风格等建筑形式都表现出跟以往建筑的明显差异,一受传统川东建筑影响,二受开埠以来西方古典建筑影响,三受国际上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初步体现出了现代建筑的“范式”。

西方的建筑文化对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重庆的建筑风格朝着多元的方向不断发展。

(5)西方生活习惯的影响在民国的老街中,有很多建筑屋顶或门前大都插有国民党或美国旗帜,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政府与美国密切的政治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西方文化已深深影响到了重庆。

一些在民国街影视城中的建筑也体现出很浓郁的西式文化,例如芭莎摄影,馨雅咖啡,国泰戏院,飞虎队俱乐部等。

这些商铺从生活,娱乐等方面展现出民国时期重庆人民对西方文化的包容态度。

咖啡,摄影,电影,酒吧这些承载着浓郁西方特色的事物进入重庆,也使重庆文化得到一种提升。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重庆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受到了外来人口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

外来文化的传入使重庆文化得到充实与发展,也使重庆文化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重庆人民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到的文化冲击使他们改善自身的形象,改变自身的陋习,并积极吸收先进的文化教育,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文化创造者与引领者,为当时其他地区的人民做出了榜样,成为民国时期我国的文化发展的典范。

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存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大批的高等院校和科学文化机构完成了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西南地区的战时内迁。

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三十五所高等院校先后迁渝,加上重庆原有的重庆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全国百分之三十四的高校汇集于重庆。

与此同时,具有当时国家一流水准的科研学术单位,以及商务印书馆、中正书局、国立中央图书馆等一百多个单位,也相率迁至重庆。

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等学校也迁来重庆及附近地区。

重庆因而呈现学校文化机关云集,文士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

据当时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孙本文先生的统计,抗战期间,中国的知识份子中「高级知识份子十分之九以上西迁」。

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教育重心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也在中国历史上为保存民族文化的国脉的第四次意义重大的文化教育大徙。

其中,曾在陪都从事过教育、科学和文化活动的国内著名学者竟达数千人以上。

实居抗战时期全国之冠。

这些知名学者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科学、文化的一代精华。

密集于陪都重庆,有利于知识互补,形成雄厚的智能优势,促使陪都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空前繁荣。

三、重庆独特的码头文化重庆开埠,得益于长江、嘉陵江交汇此处,历经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及水码头建设,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渐成大西南水运重镇。

1890年,重庆因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而被迫开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将重庆开放为通商口岸,川江上游的物流人流更加繁忙,大量沿江来往的各种货物在此集散,也正是其十分发达的水运条件促进了重庆的不断繁荣,推动了城市建设事业的急剧发展,同时,也因其水运货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搬运劳工。

解放前的历朝历代,许多灾民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闯码头,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各地。

这些人以挣苦力求生存,如蚂蚁搬家一般将雇主的货物顺着一级级陡立的石阶搬运上山。

与重庆城内商业街市的繁华相比,城外的码头却相当贫困相当破败。

码头上也有有钱人,例如商人、把头之类,但极少,大多数都是穷人。

码头穷人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船工纤夫,二是搬运夫,三是其他贫民。

船工纤夫是码头上的"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常年行走于与重庆通航的大小码头。

即使在重庆建立了一个家,也很少住在家中。

木船缺乏动力,下水可搭流水。

如果水流太缓,或者要赶时间,也要人划桨。

船老板(不一定是真正的老板)掌舵,满船人(往往是一家人)一齐动员,喊着号子,那桨一起动,才能将船划走。

若遇激流,若要闯滩,若欲靠岸,牙齿也要咬紧,脚杆也要蹬直,吃奶的力气也要拿出来才行。

"船老板吃的什么菜——咸菜!"这样节奏的号子喊得震天动地。

旧时重庆城的搬运夫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包括码头的货物搬运、肩舆行的轿夫、挑水夫、建筑工人等等。

例如挑水夫,估计就有近万人之多。

旧重庆自来水供应不足,要靠挑水夫从河边往城里挑水。

那时,小什字一带的人吃水用水都要从千厮门河边挑上来。

有一幅历史照片,是成群结队的挑水夫在朝天门码头上挑水。

那场面令人震惊。

笔者父亲也干过挑水的职业,是从临江门河边挑到新生市场(现解放碑附近),180斤一挑水,挑一次的力钱可以买到一个烧饼。

抗战时,徐悲鸿来到重庆,为挑水夫的苦难和精神所感动,还专门画了一幅国画,并题诗:"忍看巴人惯挑担,涉登百丈路迢迢。

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将血汗熬。

"码头文化是好是坏,不能以人们的好恶来评判,而要用否定之否定原理将其扬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