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南草堂。
关于保护与开发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思考

2 01 3 NO. 4
重庆 社 会 主 义 学 院学 报
J ou r n al o f Ch on gq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l i s m
总 第6 9 期
Su m NO . 6 9
区 、南岸 区 、北 碚 区 、沙 坪 坝 区的抗 战遗址 数 到足够 的重视 ,其在城市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 量 较 多 ,也相 对集 中 ,在 保 护开 发 中有利 于 实 作用没有凸显。在很长一段时期 ,各级建设与文化 抗 战文化资源是重庆最为珍贵的一张城市 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 ,不能正 名片 ,它们承载了一段段动人心魄、感人泪下 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 ,快速发展与高质 的全民抗战往事 ;它们 留下 了无数仁人志士 、 量 、高品位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 中,
分发挥 。重庆市抗 战文化保护开发存在挖掘不深、起步滞后 、认识 不足 、保护弱化 、弘 扬不够等 问题 ,必须切 实有效进行保护性开发 ,进一步提升重庆文化软 实力。
关键 词 :抗 战文化 资 源 ;保 护 开发 ;文化 建设 中图分 类号 :F 5 9 2 . 7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6 2 6 9 ( 2 0 1 3 ) 0 4 一 ( ) ( ) 4 8 — 0 4
关于保护 与开发重庆抗 战文化 资源 的思 考
张 觅
(中共重庆市渝 中区委党校 ,重庆 4 0 0 0 1 0 )
摘 要 :抗 战 文 化 资 源是 重庆 市 的 宝 贵 资 源 ,在 城 市改 革 发 展 中具 有 至 关 重要 的作 用 。 由于 资 源保 护 长 期缺 位 、 开发 利 用 陷入 思 维误 区 ,导致 明显 的 资源优 势没 有得 到 充
【城市生活指南走进深圳、走进重庆】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完整的巴文化区还包括四川省的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和广安五市,大体以嘉陵江为界。
陕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区域为巴文化区辐射区域)川剧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
它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喷火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川剧中的“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活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
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又喜欢"摆龙门阵"(聊天、讲故事之意),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直至今日喜欢"摆龙门阵"依然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重庆历来是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
蜀中、中国西南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庆自己独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码头文化。
重庆的码头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
袍哥文化是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秘密结社内部的江湖义气对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响。
如今在主城区只有在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古镇可略为感受旧时文化。
重庆代表性的著名画家有:罗中立,庞茂琨,朱宣咸,苏葆桢等。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重庆我的家乡重庆地处西南,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陪都,在抗战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括重庆是二战时期中国战时首都,被称作抗战大后方,屡遭日本飞机狂轰滥炸。
重庆在二战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名都(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重庆),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军事指挥中枢、外交中枢。
重庆之所以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因为重庆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四险之地,易守难攻,既有长江天险,又有群山环抱,还有浓雾蔽城。
迁都背景国民政府自1927年4月在南京建立以来,一直以南京为首都。
1932年,日军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慌忙迁都洛阳。
由此国民政府开始了面对日本侵略行径选择陪都、行都的历程。
1935年3月,蒋介石率大批幕僚飞抵重庆,策划追剿红军,统一川政。
从此,南京国民政府又开始注重西南建设,并力图把西南作为今后对日战争的根据地。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 7月下旬蒋介石下手令:"各院部会实施动员演习及准备迁地办公并限三日具报。
"与此同时,军事委员会也决定将东部沿海地区各重要都市之居民及政府机关职员之眷属进行疏散,要求在不使人民感到恐慌的条件下,可先将老弱妇孺迁到他处;机关职员之眷属,则宜先期秘密离京,以保证政府职员安心工作。
10月29日,国防最高会议主席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确定四川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
15日,此时已代行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职权的国家最高决策机关--国防最高会议常会决定:"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都迁重庆。
军事委员会迁移地点,由委员长酌定;其他各机关或迁重庆,或随军委会设办事处,或设于长沙以南之地点。
"16日,国防最高会议在铁道部防空室内举行,蒋介石主持了会议,正式决定迁都重庆。
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国防最高会议作出迁都重庆的正式决定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11月16日当晚登上永绥舰,26日下午4时抵达重庆。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周荣蜀;舒莺【摘要】Nanjing, Wuhan and Chongqing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capital and deputy capital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three places are endowed with the same cradle of Yangzi river and similar geographic conditions. Buildings established in this period opened up the beginning whe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bsorbs Western building technology. The three cities have their own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These buildings must inher-it history, reasonably absorb advanced western design concept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urba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民国时期先后作为首都和陪都的南京、武汉、重庆,同属长江流域,具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其时兴建的民国建筑,开创了我国传统建筑吸收西方技术开展城市设计的先河。
三地又依城市所处环境不同而保持了各自的地域建筑特色,这为当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合理吸收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兼顾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

歌乐山传统风貌区保护规划: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构筑重庆抗战名城印象一、规划区风貌区特征及现状问题1.1历史沿革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同年11月,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
1939年,蒋介石迁往重庆,正式确立重庆为陪都,开始了国民政府在重庆的中央工作。
国民政府将歌乐山划分为“防空疏散区”,大批军政机关,如行政院、监察院、考试院、水利部、军政部、陆军大学等迁驻于此,国民党许多要员,如于右任、孔祥熙等一大批军政要员曾居住在此。
此外,歌乐山林园还是当年“重庆谈判”的中心地点,曾经留下过毛泽东、周恩来、王假设飞等的足迹。
1.2规划区概况歌乐山地处沙坪坝区中部,距重庆市中心16公里。
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歌乐山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遗迹而闻名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是重庆市两大"肺叶"之一。
歌乐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山、水、林、泉、溶洞于一体,植被红岩魂陈列馆葱笼,逶迤百里,树茂林密,四季长青,有"渝州第一氧吧"之称,历来为巴渝名胜风光游览胜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歌乐山为政府及其军政要员居住的"迁建区"而盛极一时。
陪都遗址,名人旧居,烈士陵园,"渣滓洞"、"白公馆"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
本次规划区范围由歌乐山镇及山洞街道组成:歌乐山镇坐落在歌乐山上,距沙坪坝中心区5公里,距重庆大学城8公里,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农村居民万人)、3个社区居委会(城镇居民万人),地区总人口8万余人。
森林覆盖面积1677公顷,常年气温较市区低3-5度。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便利,社区服务体系成熟,辖区内有40多家社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金融、电信机构。
山洞街道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南部,东经°、北纬°。
东邻覃家岗新桥村,西南接歌乐山镇山洞村,北邻歌乐山镇新开寺村。
抗战文化重庆的另一张名片

死亡。这名身穿黑色野战装备服的始作俑
重庆也 明显落后 了: 如今 , 大轰炸纪念馆在
较场 口的车水马龙 中 日渐蒙尘 ,大 田湾跳 伞塔 在开发商 的多年觊觎下 生死 未 卜; 而 雾都剧场—— 陪伴重庆军 民挺过 了八年抗
记 者在采访 中了解 到 ,原国民政府大 楼 主楼 为中国古典式木结构建筑 ,高敞 的
历史 文化名城重庆独有的城市资源 、城市 名片和城市品牌 ,如何保护挖掘好这一资 源就成为了我们必须 面对的一道课题。
法 治 ・ 注 关
人 民的历史 和精 神 财富 ,应该倍 加珍 惜。” 程贻举当时谈 到 ,对 于重 庆丰 富 的抗 战 文化 资 源 , 应 该加 以认 真清理 文/ 本刊记者 刘蜀 山 3 1 t 月 1E,德国斯 图加特一所 中学发 生恶性校园枪击案 , 包括枪手在 内的 1 6人
老建筑 , 当年《 华西 日报》 曾以“ 其一步一升
历 史 的 记 忆
重庆有着丰富的抗 战文化 资源 ,尤其 陪都文化在重庆乃至中国历史文化中部 占 据着重要地位。但重庆得 天独 厚的抗 战文 物资源 , 其保护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 根据重
的路梯 , 恰似象征着新 中国未来 的大路” 一 句来形容它的威严壮观。 17 , 99年 国民政府 旧址主楼 被拆 除, 改 建为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 ,遗址内仅
“ 白地说 , 坦 目前 , 重庆保护抗办事处、 中 共南方局等遗址的保护还 比较到位之外, 与
‘ 远东国际反法西斯 中心 ’历史有关 的遗址 保护就很欠缺。” 重庆抗战文史专家蓝锡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 凡是记录了世界反 法西斯斗争重要历史章节的遗址 , 都应该得
到保 护 。“ 是属 于历 史 的记 忆 。” 这
中国城建史题库

城建史思考题(中国部分)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初期城市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3-4)【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城,郭】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市建设技术水平有哪些表现?(p5-7)【版筑墙,茅茨土阶】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质?(p7-8)【丰京,镐京,洛邑,成周】4: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p8)【国,诸侯,都,市朝,夫,轨,经涂】5: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模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它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以分析。
春秋战国时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发展概况如何?(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分布更远更广;商业都会出现;城市专业化加强;西域与边防城市出现)8:秦朝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p17-18)【龙首山,斗城,辟雍】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p18)【市廛,弹室,上林苑,市楼】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南北宫、金墉城、中央140多个闾里、24街、祭祀建筑在城南洛水南)12:西汉“五都”有哪些?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影响?(p20)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p21-22)【戚里】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p22-23)【平城,金墉城】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扩建、建康宫;加建东府城、西周城;其间为坊里商市;九门、三道加重搂;秦淮河为商市码头;佛寺;园林)(p25-26)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经济中心转向长江流域;大运河开挖;国内统一经济发达后加强对外交流;丝绸之路及海上贸易;运河四大都市;长安(大兴)、洛阳建设;汴州、商丘、睢阳、泗州、广州、泉州、“扬一益二”)(p26-27)三大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p33)洪州,成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文化的发展——抗战时期的重庆余妮彗淮海工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2013120704【摘要】民国时期的重庆文化进入了一个兼容并收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随着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大批商业,金融,文教,科研机构迁渝,加上战时需要兴建的大批工商企业及科教文卫单位,使重庆由一个地区性中等城市一跃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中心。
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还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间,重庆一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
【关键词】重庆文化陪都时期发展八年抗战时期,重庆是中国政治与文化中心,世界反法西斯战线远东指挥中心,重庆发展为西南的工商业和金融业的中心。
当时,盟军中国战区司令部就在重庆,美军顾问团也常驻重庆。
1942年,同盟国宣布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担任指挥中国、泰国、越南等地联合部队的指挥任务。
当然重庆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他们为重庆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改变,再加上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使重庆文化发生了巨大转变。
所以,此时期的重庆文化受外来因素影响非常深刻,这也为后来的重庆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从外来人口和西方文化的影响(1)饮食文化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我国许多地方相继成为沦陷区,内迁成为保存中国抗战力量唯一而正确的选择,而重庆则成为内迁人口首选的聚集地和落脚点。
从1937年开始,陆续从各地迁移到重庆的流亡人口数以万计,他们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武汉等城市和地区。
那时,重庆人习惯把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称呼为“下江人”,自己则称为“上江人”。
随着大量“下江人”涌入重庆,“下江人”成为了当时获得广泛认同且有明显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
随着“下江人”云集重庆,各地风味饮食也不断涌入,重庆也打破了以前川菜较为单一的饮食风味。
内迁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口味,于是标明自己特色的各类美食也跟随他们汇集到了重庆。
当时的重庆可谓是“美食之都”,在街头可以品尝到各地美食。
人们广纳各地风味,兼收并蓄,荟萃了各大菜系,形成了重庆别具一格的美食格局。
在此时期最受欢迎的小吃就是著名的炒米糖开水,民国时期在街边小摊随处可见流动铺子贩卖,是普及率最高的饮料之一,也成为了老重庆土快餐的典型,后绝迹江湖,但是经过变迁和时代进步,炒米糖开水仿佛由米花糖代替,由此,米花糖也就成了重庆的特产。
民国时期,重庆也有很多小吃,如红糖糍粑、麻花等。
此外,由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人们的餐饮习惯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如重庆人一般一天吃两顿干饭,后来仿效“下江人”,变为一干两稀。
如重庆的沙坪坝地区,受外来食俗文化的影响,早上吃干饭的人开始减少,代以豆浆、油条、包子、馒头之类。
饮食习惯的变化,说明在当地人来说,内迁者带来的餐饮生活无疑是合乎时尚和更加健康的。
(2)语言文化的交流在抗战时期,上海,江浙居民进入重庆,吴语成为重庆市区20世纪初中叶流行的时髦语言,带来了“格式”(标致,新潮,源自上海话)、“转来”(回来,源自苏州话),“行市”(能力强,源自苏州话)一类西南官话中没有的吴语词汇,并成为了重庆话的一部分。
加上1950-19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和三线建设内迁重庆的大量上海和江苏重工企业带来了数百万的吴语区居民。
在重庆市区,依然能在南岸,江北部分地区有小片的吴语语言岛存在。
重庆的地名也在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碰撞之下不断推陈出新。
抗战期间重庆出现了大量以外地地名命名街道的情形。
当时重庆主城区出现了以外来进步名词命名的街道,如民族路、民权路、民生路、中山路等,这些名称至今还在沿用。
重庆北碚当时划为迁建区,一些重要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文化团体陆续迁入北碚,使其成为外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陆续建成的街道上出现了北京路、广州路、庐山路、南京路、上海路、天津路、武昌路等。
说明人口迁移带来的地域语言文化的交融,不仅使语言文化呈现出丰富性,也使它更具有广泛性和进步性。
(3)服饰方面的改变随着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传入,旧的不良习俗得以改良,新风气和习俗逐渐得到了确立。
抗战时期,民风日开,外来移民带来了新的服饰装扮,既美丽又方便,重庆民众在服饰打扮上纷纷仿效。
以前重庆人爱用白布缠头和打赤脚。
大量外地人的迁入带来新时尚加上当局的大力纠正,后来在都市区,已经很少见到缠头赤脚这种现象了。
当时男子穿长袍者也渐少,留“东洋头”,着淡灰色布料中山服者开始增多,冬季多穿皮西装。
夏威夷衬衫当时在重庆成为了流行时尚之物,凉快方便,适合重庆夏季炎热的天气。
城镇妇女穿旗袍、戴戒指,长袜皮鞋,短发戴帽,并涂口红,烫发。
鞋子从绣花缎鞋到平底、中跟、高跟皮鞋等各种时髦妆扮也不时出现在城市的街头。
说明人们的服饰习惯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的服饰装扮日益时髦新潮。
(4)建筑风格的交流融合民国建筑主要为木结构、砖结构和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大多为低矮建筑,通常是2-3层,门、窗框的材料是木头,窗用玻璃镶嵌,建筑颜色主要以灰色、棕色为主,房屋样式融入中西风格,相间布置,有中国典型的瓦房,也有西式的楼房。
重庆乡土建筑以土木、石材为主转变成以砖结构、砖木混合结构为主。
由于重庆气候潮湿,竹子易腐烂,建筑材料很少用竹子。
抗战时期重庆建筑在反映重庆特有的气候和地形的同时融入了西洋建筑元素,也说明抗战时期的重庆建筑正处于由传统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过渡的转型发展阶段。
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内迁至重庆,人口的大量迁移带动了重庆经济、文化、教育等的飞速发展,建筑作为其载体,在办公建筑、使馆建筑、文教建筑、金融建筑等数量和规模发展尤为突出。
民国街再现的重庆抗战时期建筑从平面功能组织到外观造型、建筑风格等建筑形式都表现出跟以往建筑的明显差异,一受传统川东建筑影响,二受开埠以来西方古典建筑影响,三受国际上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初步体现出了现代建筑的“范式”。
西方的建筑文化对民国时期的重庆建筑产生了巨大影响,使重庆的建筑风格朝着多元的方向不断发展。
(5)西方生活习惯的影响在民国的老街中,有很多建筑屋顶或门前大都插有国民党或美国旗帜,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政府与美国密切的政治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西方文化已深深影响到了重庆。
一些在民国街影视城中的建筑也体现出很浓郁的西式文化,例如芭莎摄影,馨雅咖啡,国泰戏院,飞虎队俱乐部等。
这些商铺从生活,娱乐等方面展现出民国时期重庆人民对西方文化的包容态度。
咖啡,摄影,电影,酒吧这些承载着浓郁西方特色的事物进入重庆,也使重庆文化得到一种提升。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重庆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受到了外来人口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
外来文化的传入使重庆文化得到充实与发展,也使重庆文化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重庆人民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到的文化冲击使他们改善自身的形象,改变自身的陋习,并积极吸收先进的文化教育,成为了民国时期的文化创造者与引领者,为当时其他地区的人民做出了榜样,成为民国时期我国的文化发展的典范。
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存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大批的高等院校和科学文化机构完成了向以重庆为中心的大西南地区的战时内迁。
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三十五所高等院校先后迁渝,加上重庆原有的重庆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全国百分之三十四的高校汇集于重庆。
与此同时,具有当时国家一流水准的科研学术单位,以及商务印书馆、中正书局、国立中央图书馆等一百多个单位,也相率迁至重庆。
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等学校也迁来重庆及附近地区。
重庆因而呈现学校文化机关云集,文士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
据当时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孙本文先生的统计,抗战期间,中国的知识份子中「高级知识份子十分之九以上西迁」。
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化教育重心由东向西的战略大转移,也在中国历史上为保存民族文化的国脉的第四次意义重大的文化教育大徙。
其中,曾在陪都从事过教育、科学和文化活动的国内著名学者竟达数千人以上。
实居抗战时期全国之冠。
这些知名学者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科学、文化的一代精华。
密集于陪都重庆,有利于知识互补,形成雄厚的智能优势,促使陪都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空前繁荣。
三、重庆独特的码头文化重庆开埠,得益于长江、嘉陵江交汇此处,历经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及水码头建设,以其得天独厚的水运资源渐成大西南水运重镇。
1890年,重庆因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而被迫开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将重庆开放为通商口岸,川江上游的物流人流更加繁忙,大量沿江来往的各种货物在此集散,也正是其十分发达的水运条件促进了重庆的不断繁荣,推动了城市建设事业的急剧发展,同时,也因其水运货物在此集散,需要大量的搬运劳工。
解放前的历朝历代,许多灾民为求温饱,养家糊口,从四面八方涌到山城闯码头,凭一身劳力肩挑背磨将堆积如山的货物搬运进城,疏散各地。
这些人以挣苦力求生存,如蚂蚁搬家一般将雇主的货物顺着一级级陡立的石阶搬运上山。
与重庆城内商业街市的繁华相比,城外的码头却相当贫困相当破败。
码头上也有有钱人,例如商人、把头之类,但极少,大多数都是穷人。
码头穷人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船工纤夫,二是搬运夫,三是其他贫民。
船工纤夫是码头上的"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常年行走于与重庆通航的大小码头。
即使在重庆建立了一个家,也很少住在家中。
木船缺乏动力,下水可搭流水。
如果水流太缓,或者要赶时间,也要人划桨。
船老板(不一定是真正的老板)掌舵,满船人(往往是一家人)一齐动员,喊着号子,那桨一起动,才能将船划走。
若遇激流,若要闯滩,若欲靠岸,牙齿也要咬紧,脚杆也要蹬直,吃奶的力气也要拿出来才行。
"船老板吃的什么菜——咸菜!"这样节奏的号子喊得震天动地。
旧时重庆城的搬运夫是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包括码头的货物搬运、肩舆行的轿夫、挑水夫、建筑工人等等。
例如挑水夫,估计就有近万人之多。
旧重庆自来水供应不足,要靠挑水夫从河边往城里挑水。
那时,小什字一带的人吃水用水都要从千厮门河边挑上来。
有一幅历史照片,是成群结队的挑水夫在朝天门码头上挑水。
那场面令人震惊。
笔者父亲也干过挑水的职业,是从临江门河边挑到新生市场(现解放碑附近),180斤一挑水,挑一次的力钱可以买到一个烧饼。
抗战时,徐悲鸿来到重庆,为挑水夫的苦难和精神所感动,还专门画了一幅国画,并题诗:"忍看巴人惯挑担,涉登百丈路迢迢。
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将血汗熬。
"码头文化是好是坏,不能以人们的好恶来评判,而要用否定之否定原理将其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