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合集下载

北碚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北碚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北碚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北碚原是重庆嘉陵江小三峡中的一个普通乡场,位于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交界处,仅有两条主要街道,面积0.198平方公里。

辛亥革命后,由于该地区盗匪猖獗,先后设置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营、警备队、峡防司令部、峡防团务局等峡防机构,负责嘉陵江三峡地区的治安清匪任务。

1927年,著名民族实业家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一方面继续加强地方治安秩序,一方面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建成了嘉陵江温泉公园(北温泉公园)、平民公园(北碚公园)、民众体育场(北碚体育场)、兼善中学、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地区成立的第一家科学院)、北川铁路(四川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三峡染织工厂,天府煤矿(四川省最大的煤矿)等。

并整修街道,发展贸易,治理险滩,疏通航道,到1936年北碚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署成立时,北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教育文化相对发达的西部小城镇。

卢作孚也成为建设北碚的奠基人,发展北碚的开拓者。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由于北碚风景优美,距市区仅数十公里,并有嘉陵江水路和碚青公路可通,很快被确定为重要的迁建区。

一时间,在北碚及其附近乡镇,迁入上百的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文化单位,云集了上千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

北碚从此闻名遐迩,被人们称之为“陪都之陪都”、“小陪都”,北碚也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当时北碚的夏坝,与市区的沙坪坝、江津的白沙坝及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大后方的“文化四坝”。

据1940年人口普查统计,实验区共有人口97349人,比1936年净增32065人。

1942年2月,为适应战时北碚的发展形势,四川省政府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改设为北碚管理局,“照一等县设置,组织和权责与一般县政府相同”,隶属四川省政府领导,受第三区专员公署监督,至此,北碚列为正式行政区,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管理的加强,城市建设也加快了速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沟防洪、修建改建下水道,扩宽道路,陆续建成了中山、中正、林森等新路,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面貌大为改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市政基础、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城市环境较为优美的卫星城镇,成为民国时期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一个典范。

北碚特色旅游资源—抗战文化

北碚特色旅游资源—抗战文化

北碚特色旅游资源—抗战文化周序惠重庆第二十三中学校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介绍了北碚在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址以及相关的代表人物的思想、文化作品、事迹,说明了它们作为北碚不可忽视的特色旅游资源的原因和作用。

关键词:北碚特色旅游资源抗战文化引言:北碚是重庆市第一个山水园林城区、国家园林绿化先进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获了2006年联合国迪拜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素有重庆“后花园”之美誉。

北碚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缙云山、北温泉、嘉陵江小三峡、大磨滩瀑布、金刀峡、胜天湖、偏岩古镇、金果园生态旅游区、美丽乡村嘉年华生态农业旅游区、澄江大众温泉等众多景点,而其中彰显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已逐渐成就了北碚旅游的特色。

一、北碚为何在抗战时期声名鹊起北碚虽然地域面积不大,但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却不可小觑,据说抗战时期联合国出版的第一版中国地图只标了三个城市:北平、上海和北碚。

北碚为何名噪一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卢作孚、梁漱溟、晏阳初等在北碚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同时也使北碚成为世界平民教育家的实验地。

“北碚之父”卢作孚的“北碚模式”(开拓实业、发展文化和旅游)的乡村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西部小小的北碚,小学、中学、大学、医院、体育馆、公园、图书馆、科学馆、电影院、铁路,煤矿公司、建筑公司、印刷厂、自来水厂、染织厂、农场、气象测侯所、乡村电话网络等等一应俱全,街道规划有序、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厚,社会秩序井然,外来人士怎不讶异相传?1937年11月中旬,在上海淞沪抗战失败已成定局,首都南京遭受巨大威胁的形势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自料南京无法坚守,为坚持长期抗战,遂作出了迁国民政府于重庆办公的重大决定。

选择重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重庆多山的地形,便于隐蔽、易守难攻;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交通十分便利;重庆地处能全面控制西南、西北的战略位置;当时援华的军事援助多由缅甸经云南到国内,重庆与云南的距离很近。

北碚人文历史

北碚人文历史

北碚人文历史北碚是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北碚的人文历史,介绍北碚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和著名人物。

一、历史遗迹北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地区,有许多历史遗迹见证了过去的辉煌。

首先是北碚古镇,这是一个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的传统古镇。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古老的街道、古老的房屋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

古镇中的碑文、牌坊等古代建筑物更是让人们对北碚的历史充满好奇。

其次是南山石窟,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石窟艺术的遗址。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丰富多样的佛像和壁画,了解到北碚在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

另外,北碚还有一些古代桥梁、城墙等遗址,这些都是北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北碚的繁荣和沧桑,也是人们研究北碚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传统文化北碚不仅有悠久的历史,也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里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传统文化元素。

首先是北碚的民间艺术,这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反映了北碚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其次是北碚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独特精湛,展示了北碚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此外,北碚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是北碚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传承和弘扬北碚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三、著名人物北碚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还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

首先是著名诗人杨牧。

杨牧是北碚的本土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广泛,被誉为北碚的文化瑰宝。

其次是著名学者王力。

王力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学术研究对中国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还有一些北碚出生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也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北碚的人文历史增添了光彩。

结语北碚作为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

历史遗迹见证了北碚的繁荣和沧桑,传统文化展现了北碚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著名人物为北碚增添了光彩。

一——北碚概况

一——北碚概况

北碚旅游导游词概况篇(概况篇,相对全面引入,针对不同人群,可有所取舍,如一般游客,可省去历史概况,知识类人群则强化之;政府、企事业人员,则突出后段旅游发展演变概况;)1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我是导游,欢迎大家来到北碚旅游观光。

一路上,我们都看到了“重庆后花园欢迎你”的这些字样。

是的,说北碚是重庆的后花园,可以说是名符其实。

为什么我要这样多此一举地解释一下呢?可以这么说,现在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轨迹中,都会蹦出一个“后花园”的所在来。

因为大凡在都市背后如果有一处山清水秀的所在,人们就会给她命名为“后花园”。

有一度时期,杭州还提过“大上海”的后花园概念呢。

所以,“后花园”已经成了一种都市旅游文化现象。

后花园,不仅应该有花有园,还应该在“后字”上做文章。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除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后花园,还得有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她还应该显现出一种与大都市不同的自然、宁静、悠闲乃至一丝神秘的文化情致。

2北碚就是这样一处所在。

北碚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北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1600多年前,也就是南齐时代,这里曾设为东阳郡,清朝时期,这里成为巴县的白碚镇。

1916年,曾设立江巴璧合特组峡防营,就是临近的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联合设立的峡江防务。

那时的北碚还是匪患无穷的小乡村。

1923年改设峡防团务局。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担任峡防团务局局长,从此,在作孚先生的经营下,北碚成了举世著名的当时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典范。

1936年,划江北、璧山、巴县的2镇3乡成立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1942年改为北碚管理局。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机关、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和文艺团体100多个单位云集于此,政界、文化界、经济界、教育界众多名人来此居住或小住。

北碚,已成为当时陪都重要的文化政治活动重地,并赢得了“陪都的陪都”的美名,北碚文化旅游由此起步。

1950年成立重庆北碚行政管理处,后更名为川东行署北碚管理处。

1951年,建立川东行署北碚市,并成为川东人民行政公署首府。

北碚:花园之城 诗意之居

北碚:花园之城  诗意之居
苣 词 》》

冽 报道 之 ‘
极两区: 重庆 主 城 新 的 重要 增 长 期
t 先 进 示范 区和 重废 展
两高一特 : 高新技术
北碚 : 花园之城
【 ar den ( lV一卜 oe1 t J
,. 一



接 建
草 木 葳 蕤 , 暖 汤
皑、宜居之城、 两江新秀“ 的经济社会定位. 盯造 “ 园之城、文化之城、旅 游之城 、宜 花
地至今香火繁盛 , 口 道教、 天主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五大宗教文化交融共生。 北碚 是重庆抗战历史 文化资源 富集 地
区, 战历史 时期的丰厚文化积淀,奠定了 抗
北碚 的文化之基 、 精神之源, 也铸就了北碚
文化之城、 教之都的城市个性。国立女子 科
师范学 院、 川东师范学堂、四川乡村建设学
北碚 多年来一直隐没在繁华背后, 即便
是 “ 重庆 向北 “ 口号喧嚣尘上之 时, 的 也没
有给 这个 远离嘈杂浮华的地方 带来多少冲
击。
北碚人杰地灵 , 南齐 时曾设 东阳郡 , 清 代为 巴县之北碚镇 。“ 问禅林景若何,半 借 天楼殿冠嵯峨。” 缮云寺 , 5 0 1 0 年的佛教胜
高地 , 拥有 西南大学 等高等院校5 袁隆 所, “ 金刚碑” 和偏岩古镇保存完好, 尤其后者
平、 光炯、 候 向伸怀等享誉 世界 的科学家从 地处邻水 、 I 江北的交通要冲, 台Jj 、 自古商贾 这 里走出,世界第一张 家蚕 基因在邀里 绘 云集 , 路木舍错落, 小桥 流水, 主街近水 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霸1 部属研究所3 而又平坦, 个、 为巴渝古镇之难得。 个、 各类科研机构4 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3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作家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作家

陶行知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 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 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 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 “知行”。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 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 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 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 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 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 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 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 后陶行知”。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 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 代经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 建了陶行知纪念馆。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作家
北碚是全国闻名的文化模范区,文化积 淀厚重,文化实绩显著,名人辈出,佳作涌 现,具有宗教文化、山水文化、抗战文化、 教育文化、艺术文化和本土民间文化等多元 文化形态。因此,北碚区被誉作"重庆的书香 门第",人文荟萃,在巴渝文化长廊独树一帜。
老舍
•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上 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 “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 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 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 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 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 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 子》、《四世同堂》、剧本 《茶馆》。老舍的一生,总 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 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 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 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
文学主张
• 他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 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的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 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 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 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 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 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 曾把他定为“为 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 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 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 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 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 影响实体已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已逾越了文学范畴, 其余波扩涟到 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生在 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 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北碚历史、文化、经济概况

北碚历史、文化、经济概况

北碚历史、文化、经济概况主讲人:王建勋局长一、北碚政务讲解工作概况。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2011年 9月26日,雷正富书记在调研中指出,需建立一支高水平政务讲解员队伍。

去年经全区选拔,共挑选了3名专职讲解员,接待了部级以上领导达30余次。

二、政务讲解员概念。

1.与导游员的区别。

因导游员所处地位,收益因素,导游员与政务讲解员精神面貌不同,工作目的不同。

导游员更侧重经济利益,而政务讲解员代表地方形象,是专职的、高水平的讲解员。

2.形象要求。

政务讲解是有一定的严肃性,在接待中,应着正装。

懂基本礼仪,展现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

3.开展政务培训的意义(1)师资力量雄厚,均为各行业相关专家。

(2)政务讲解是地区讲解工作的需要,同时是提升学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旅游基本知识1、旅游的概念(1)定义一:为了休闲、娱乐、商务、探亲访友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2)定义二: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

不会永久居住,且不从事赚钱工作。

三个要素决定:出行目的、距离、时间。

我国国家旅游局统计旅游人数标准为:出行大于6小时,行程6公里以上。

2.旅游的六要素(1)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2)北碚区旅游行业情况旅行社:全市旅行社444家,北碚区4家,门市40家;酒店:明年内会建成4-6家星级酒店;景区:金刀峡、缙云山、嘉陵江小三峡、北温泉;导游:挂靠在北碚区内的导游人数较少,小于20人。

3 旅游的分类(1)按到达目的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

(2)按出行目的、性质划分:休闲、娱乐、度假、商务、探亲访友、医疗健康。

4旅游相关知识(1)世界旅游日 9月27日;中国旅游日为5月19日。

(2)中国十大旅游景区:长城、故宫、黄山、西湖、桂林、兵马俑、日月潭、长江三峡等。

(3)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1987年,评定了北京人遗址、敦煌莫高窟、泰山、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故宫。

四、旅游业的发展1、定位:(1)最早定位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发展产业。

1998--2000年定位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GDP带动达到4.2%)。

北碚发布日本侵华档案 抗战标语唤醒民族意识

北碚发布日本侵华档案 抗战标语唤醒民族意识

[键入文字]
北碚发布日本侵华档案抗战标语唤醒民族意识
“要种族不灭,惟抗战到底!”
“万众一心,誓灭倭寇!”
抗战时期,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口号唤醒了广大国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举国上下,同仇敌忾。

近日,北碚档案局向重庆晚报独家披露一批日本侵华档案,是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中国抗战宣传品。

壁画:宣传政治纲领
昨日,北碚档案局局长冯琰向重庆晚报记者展示了一张1938 年10 月出版的日本刊物的照片,照片中的墙上写着“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大字,旁边站立着十几
名日本士兵。

“这是日本工藤部队的官兵正在观看金柱附近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这个纲领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1937 年8 月在洛川会议上提出的,是对抗日战争具有指导性的总纲领。

”冯琰介绍。

“为了贯彻《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中央红军改编
的八路军、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和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先后开赴前线。

”冯琰说,1937 年9 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 余人,击毁汽车100 多辆,取得了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漫画:描绘日寇暴行
日本侵略者自踏上中国领土起,杀人纵火,奸淫掳掠。

刊于1938 年11 月的日本刊物上,刊登了一张拍摄于广州车站前的宣传板照片,宣传板上用漫画生动描绘了日军残杀中国百姓、奸淫妇女的情景,下方写着“日本嘅贼……作恶滔天,烧了住屋,赶杀夹强奸!老幼都惨死,揾命揾钱……”揭露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碚抗战历史文化资源
北碚原是重庆嘉陵江小三峡中的一个普通乡场,位于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四县交界处,仅有两条主要街道,面积0.198平方公里。

辛亥革命后,由于该地区盗匪猖獗,先后设置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营、警备队、峡防司令部、峡防团务局等峡防机构,负责嘉陵江三峡地区的治安清匪任务。

1927年,著名民族实业家卢作孚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一方面继续加强地方治安秩序,一方面积极开展乡村建设,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建成了嘉陵江温泉公园(北温泉公园)、平民公园(北碚公园)、民众体育场(北碚体育场)、兼善中学、中国西部科学院(中国西部地区成立的第一家科学院)、北川铁路(四川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三峡染织工厂,天府煤矿(四川省最大的煤矿)等。

并整修街道,发展贸易,治理险滩,疏通航道,到1936年北碚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署成立时,北碚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教育文化相对发达的西部小城镇。

卢作孚也成为建设北碚的奠基人,发展北碚的开拓者。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明定重庆为陪都,由于北碚风景优美,距市区仅数十公里,并有嘉陵江水路和碚青公路可通,很快被确定为重要的迁建区。

一时间,在北碚及其附近乡镇,迁入上百的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文化单位,云集了上千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

北碚从此闻名遐迩,被人们称之为“陪都之陪都”、“小陪都”,北碚也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当时北碚的夏坝,与
市区的沙坪坝、江津的白沙坝及成都的华西坝并称为大后方的“文化四坝”。

据1940年人口普查统计,实验区共有人口97349人,比1936年净增32065人。

1942年2月,为适应战时北碚的发展形势,四川省政府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改设为北碚管理局,“照一等县设置,组织和权责与一般县政府相同”,隶属四川省政府领导,受第三区专员公署监督,至此,北碚列为正式行政区,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镇管理的加强,城市建设也加快了速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沟防洪、修建改建下水道,扩宽道路,陆续建成了中山、中正、林森等新路,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面貌大为改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市政基础、公共设施较为齐全、城市环境较为优美的卫星城镇,成为民国时期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一个典范。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不仅是大后方重要的文化区,而且也是陪都重庆的重要能源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和一些重要事业的试验基地。

据1945年统计,北碚有天府、宝源、华蓥、全济、复兴隆、三才生等大大小小60多座煤矿,专用煤码头7个,储煤坪130多座,煤炭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产原煤70多万吨。

北碚生产的煤炭,通过嘉陵江“黄金水道”,上达南充、达县、遂宁等地,下抵重庆并经长江可达江津、泸州、宜宾、乐山等地,主要保证重庆地区兵工、纺织、机械、冶炼、航运、电力等1228家企业的70%的工业燃煤和近100万市民的民用煤的供应,是大后方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0年建立的北碚三峡染织厂与内迁常州大成织布厂、汉
口隆昌染厂合并,组成大明染织股份有限公司,占地32000平方米,厂房182间,设备230多台,其独自开发生产的大明蓝布,质优价廉,畅销西南。

此外,还有西南麻织厂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工厂、私立协兴染织厂、重庆蜀华布厂北碚分厂、北碚黄桷棉织社等。

抗战时期,北碚还被确定为国民政府地籍整理实验区、扶持自耕农示范区和荣誉军人自治实验区等。

抗战胜利以后,大量内迁机构复员东迁,留下一片遗址,解放以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原因,不少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有的面目全非,有的荡然无存,几乎全部移作他用。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修复并保存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