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

合集下载

强烈推荐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

强烈推荐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

强烈推荐:冠昏丧祭释奠等汉族基本礼仪转自华夏复兴论坛,作者ufe3简目:●汉服基本礼仪●出生礼●释奠礼●乡饮酒●燕礼(即宴礼)●婚礼(古称昏礼)●冠(笄)礼●丧礼●祭礼●汉服基本礼仪【抛砖引玉,不免讹谬,欢迎指正!】一、立容: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

足闲二寸,端面摄缨。

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手相合,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

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现在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

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

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礼: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压左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六)——古代礼俗1.礼俗:即礼仪风俗。

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

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20岁)举行加冠的礼仪。

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则标志着进入成年。

4.笄(jī)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15岁)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表示成人可以结婚。

5.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样的风俗。

6.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

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7.朝: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

8.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候,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遇:诸侯之间不在规定时间或地点忽然相见,就叫“遇”。

事先没有约定偶尔相逢,犹如人们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样,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途中相遇,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用主宾之礼接待。

10.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决不违背信约叫“誓”。

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用杀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1.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盟要杀牲、歃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12.免胄:胃,盔盎。

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胃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13.祖:古代钱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

14.封禅(shàn)。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

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简述三礼的基本内容
三礼,又称为古代中国的三大礼仪,是指封建社会中的重要礼仪制度,包括了封建王朝中的婚礼、丧葬和祭祀三个方面。

以下是对三礼的基本内容的简述:
婚礼(冠礼):婚礼是指古代中国的结婚仪式。

婚礼中的冠礼是指新郎和新娘戴上婚冠的仪式。

婚礼中还包括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等一系列程序。

婚礼的重点是新郎和新娘的交换誓言、敬拜天地神明,以及举行宴席和喜庆的活动。

婚礼是家族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礼仪和习俗。

丧葬(礼仪):丧葬是指对逝者进行送葬和丧事仪式的一系列活动。

丧葬礼仪包括守灵、告别仪式、火化、安葬等环节。

在丧葬仪式中,亲属和社会人士会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哀悼、瞻仰和祭奠,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悼念之情。

丧葬礼仪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十分庄重和重要的仪式。

祭祀(礼仪):祭祀是指古代中国人对神明、祖先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敬祀活动。

祭祀仪式包括祭祀天地、祭祀祖先和祭祀其他神明的仪式。

祭祀仪式中会进行祭品献拜、祷告、酬神、祭祀乐舞等活动。

祭祀被认为是维系人与神明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仪式。

三礼作为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礼仪制度,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家族和社会关系、传承文化传统。

这些仪式和礼仪在古代中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礼的文章主要内-解释说明

三礼的文章主要内-解释说明

三礼的文章主要内-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和概括。

可以包括对三礼的起源、内容、意义以及本文的目的和结构进行简要说明。

以下是对概述部分的内容的一个参考范例:概述本文将探讨三礼的起源、内容和意义,并将对三礼的影响、现实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礼是指古代社会中的仪式、礼节和礼仪,其中包括了祭祀、婚嫁和丧葬三个方面的礼仪。

三礼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仅是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表达,同时也体现了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通过研究三礼的起源、内容和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并从中汲取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反思。

本文的结构如下所述:首先,我们将对三礼的起源进行探讨,追溯三礼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三礼的具体内容,包括祭祀、婚嫁和丧葬等方面的礼仪;最后,我们将探讨三礼的深层意义和价值,分析其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长远影响。

通过对三礼的全面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它对于一个长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用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对文章进行铺垫,为后续的内容做好铺垫。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三礼的背景和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整体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则会详细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形式和涵盖的内容。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通过对三礼的起源、内容和意义进行详尽的阐述,探究其历史渊源、内涵以及影响等方面。

其中,2.1部分会以三礼的起源为主线,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2.2部分会重点介绍三礼的具体内容,包括仪式的规范、步骤等细节。

2.3部分则深入探讨三礼的意义,既包括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的作用,也包括对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等。

古代冠礼流程

古代冠礼流程

古代冠礼流程古代冠礼流程在古代中国,戴冠仪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代表着一项极为庄重的权力交接,因而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规矩。

下面是古代冠礼流程的具体步骤。

一、选定冠礼时间和地点选定冠礼时间和地点是整个冠礼仪式的关键点。

一般而言,需要先进行卜日,以选定吉日和吉时,再通过祭祀、点烛等仪式进行相关的预言和吉祥仪式,以确保这个仪式的顺利进行。

同时在选定地点方面,要求选用适当的场所,比如庙宇、王府等,以彰显仪式的庄重性和尊贵性。

二、入庙拜神在戴冠仪式开始前,常常需要进行入庙拜神等仪式。

这一步骤通常由仪仗队率先出发,随后太监和大臣会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并进入庙宇内部,开始进行相关的祭祀和拜神规矩。

三、神号神号是指在仪式进行中,由高官带头,全场官员进行呼号的仪式,旨在祈求神明保佑,保证这个仪式的成功。

在神号仪式开始前,需要进行相关的仪式,比如点烛、焚香等,以表达对神明的尊重和赞颂。

四、亲王、宰相等高官披衣在进行宫殿入殿的仪式之前,亲王、宰相等高官需进行披衣仪式。

这一步骤需要仪仗队护持,高官则会在正中央穿上确立仪式的服饰,并接受各种礼仪活动。

五、宫殿入殿、受册宫殿入殿、受册是整个仪式的核心仪式。

在开始这一步骤前,需要接受各种验明身份的方法,比如对称名世系等。

在这一步骤中,主要是戴冠、手拿册封、祭天宣誓等环节。

在结束仪式后,高官们依次下拜,并随即退出。

六、朝贺戴冠仪式完成后,会出现一种叫做朝贺的仪式。

这种仪式通常被视为一个庆祝仪式,它可以让人们获得更高的声望和尊重。

在朝贺仪式进行中,地位更低的官员需向冠主敬酒,以示尊敬和庆状。

在整个古代中国历史上,冠礼仪式的流程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虽然这个流程在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官员中有所不同,但其总体的流程和规矩却是非常类似。

通过这些流程和仪式,人们也得以更深刻地领悟到中国古代世界的尊严和庄重。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礼仪1、了解中国古代礼仪2、知道礼仪渗透到了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礼仪规范了古代人们生活3、知道什么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

教学过程冠礼:冠,是帽子的意思,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戴帽子。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

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冠礼,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

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

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

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

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

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

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

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

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

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

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

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

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

编号: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五礼”简介中国自古就被称之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在古代,人们对于礼仪非常重视。

在以前,中国还不是法制国家,治理国家就靠礼制。

靠礼制来治理国家,协调人际关系,社会的和谐。

国家有“吉、凶、军、宾、嘉”五礼,而个人的方方面面也有“生、冠、婚、丧、祭”五礼,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传统文化个人的“五礼”。

一、五礼之吉礼吉礼是五礼之首。

古人祭礼为求吉祥,故称吉礼,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祇)”,将祭礼对象分为天神、地祗、人鬼三类,每类之下又细分若干等。

祀天神:主要包括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雨师等。

注意:古代只有天子可以祭天。

祭地祗:主要包括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

祭人鬼:主要包括祭先王、先祖,祭祀必须在宗庙之中。

二、五礼之凶礼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

凶礼主要包括: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

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

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

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

袷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

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现多指不吉利之事发生后所用礼仪。

三、五礼之宾礼宾礼,具体来讲,是诸侯朝见天子及诸侯间相互拜访时的礼仪。

《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宾礼亲邦。

”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朝贡或宴请诸侯(使者)等。

由于宾礼以天子为主,视诸侯为宾,因来宾身份、时间、目的的不同而又各有称呼,如朝、觐、宗、遇、会、同、问、视等。

古代宾礼的主要意义是维护邦交,而随着“邦国”的不复存在,宾礼的意义也有所改变。

中国古代礼仪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有哪些

中国古代礼仪有哪些古代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古代礼仪主要包含了以下2方面的礼节和仪式,即政治礼仪和生活礼仪。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礼仪详解,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礼仪详解【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1.冠礼:指男子成年穿戴头饰的礼节,用于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
独立生活。

2.婚礼:婚礼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要求结婚双方要做好婚前的各种
准备,礼仪非常讲究。

3.丧礼:中国人尤其是古代非常注重丧礼,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一种尊
重和纪念。

4.朝会礼:古代中国官员要进行朝会,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官方场合,各种礼仪要求非常严格。

5.祭祀礼:古代中国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对先祖和神灵的
一种供奉和尊重。

6.进馔礼:进馔礼是指君王或重要官员在接待客人时要进行的礼节,
要求食物、饮料等都要符合规范。

7.系带仪:古代中国人要进行系带仪,这是一种重要的仪式,表示君
臣之间的忠诚和尊重。

8.受茵礼:古代官员在上朝时,要受茵礼,表示对于君王的尊重和崇敬。

9.奉承礼:在古代中国的官场中,奉承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要
求对上司的恭谨和尊重。

10.建庙礼:在古代中国,建造庙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进行
非常正式的建庙礼,表示对于神灵的尊重和供奉。

古代行礼方式

古代行礼方式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

中国古代祭礼与冠礼

古代家礼一祭礼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的形成,大体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故而后代对祖先应事死如事生。

其二,中国古代的人们一直推崇孝道,虔诚地祭祀考、妣bǐ即已故的父、母,以及历代祖先,定时向他们奉献食物,便是孝的具体体现。

在商代,贵族们已依据繁杂的礼节来祭祀祖先。

到周代,周天子、诸侯、大夫和适士(上士。

古代官阶之一。

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

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

《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

”xx:“适士,xx也。

”xx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

”《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清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

”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

”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宋张载《正蒙〃王禘》:“适士,疑诸侯荐於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诸侯所荐仕於天子而受王命为士者,与诸侯之士有功而王命之者,皆曰适士。

适士,对庶士之称。

”)都建立宗庙,其中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适士二庙。

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便在宗庙中举行。

庶士(官府小吏。

《国语〃鲁语下》:“自庶士以下,皆xx。

”xx注:“庶士,下士也。

”《礼记〃祭法》:“庶士、庶人xx,死曰鬼。

”xx疏:“庶士,府史之属。

”《汉书〃王莽传中》:“更名秩,百石曰庶士。

”)、庶人没有资格建立宗庙,只能“祭于寝”,即在住处的厅堂中祭祀祖先。

祭祀时,卿大夫可用“少牢”,即一羊、一豕,即比“太牢”少一头牛。

士和庶人可用一豕。

先秦时,祭祀祖先,都要立“尸”,即通过卜筮来选择一位代替祖先、坐在祖先座位上来接受祭祀、享用祭品的活人。

立“尸”的原因。

按汉代大儒郑玄的解释,是因为“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知识有哪些_古代称呼礼仪常识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知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一、吉礼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

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

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

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

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

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

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

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

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

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

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

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

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古代政治礼仪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

中国古代礼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古代的一些礼俗也渊源流传。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礼俗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的礼俗一、祭祀与斋戒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

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

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

宗庙又叫太庙、祖庙。

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

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宗庙是国家的象征。

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

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

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

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祖”、“宗”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

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

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或“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少牢”。

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

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

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

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封禅大典。

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

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

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

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后土,成语“黄天后土”即指天地之神。

管五谷的神叫“稷”。

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

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

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日”。

社日分春社和秋社。

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

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

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

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俗称灶王爷)。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中国古代十大礼仪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礼仪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礼仪,将其视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十大礼仪。

一、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为了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礼仪包括祭拜、献祭、进香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维护族群间的凝聚力和精神支持。

二、婚礼礼仪古代中国的婚礼礼仪十分繁琐,涉及到订婚、过门、嫁娶、乘车、迎亲等环节。

婚礼礼仪的主要目的是展示两个家庭的尊重和友好,维护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三、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对待葬礼非常重视,认为葬礼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怀念的方式。

葬礼礼仪包括停灵、告别、送葬、守灵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纪念。

四、封爵礼仪古代中国的封爵礼仪是为了对功勋卓著的人进行封爵和赐予贵族身份。

封爵礼仪包括封爵仪式、算卜、册立文书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功绩、激发士气。

朝贺礼仪是古代中国君主履行国家元首职责的一种方式,他们会定期接受臣民的朝见和贡献。

朝贺礼仪包括跪拜、献贡、表演、进献礼品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君王的威严和统治力。

六、拜年礼仪中国人民对新春的到来非常重视,过年的时候会进行拜年活动。

拜年礼仪包括辞旧岁、迎新年、交换贺年卡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吉祥。

七、礼节礼仪礼节礼仪是指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的规矩和行为准则。

这些礼仪包括上下相继、尊卑有序、尊重师长、尊重祖先等,通过这些仪式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八、封赐礼仪封赐礼仪是君主对功臣和臣下的赏赐和嘉奖的一种方式。

封赐礼仪包括颁授徽号、册封封号、颁发官印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表彰贡献、鼓励忠诚。

九、谢恩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感恩之道,谢恩礼仪是他们表达感激和敬意的方式之一。

谢恩礼仪包括致谢辞、回礼、祝福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来展示对恩人的感激和尊重。

四仪八礼的内容

四仪八礼的内容

四仪八礼的内容
四仪八礼,是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四种仪式和八种礼节。

四仪包括冠礼、冕礼、服礼和车礼;八礼包括朝礼、享礼、祭礼、祠礼、宗庙大典礼、郊祀礼、社稷之礼和军功之礼。

冠礼、冕礼、服礼和车礼是皇帝登基、婚礼、丧礼和出巡时必须严格遵守的规矩。

其中,冠礼是新君主登基之后的第一件大事,由太监奉上皇帝的冠,象征着其即位;冕礼是皇帝在即位之后,举行首次大祭典礼;服礼是主持婚礼和丧礼的重要标志,由大臣佩戴特定的服装,向天地表示敬意;车礼是皇帝出巡时坐车行驶的规矩,是宣扬皇帝权威的方式之一。

朝礼、享礼、祭礼、祠礼、宗庙大典礼、郊祀礼、社稷之礼和军功之礼是每个皇室贵族和普通百姓都必须遵守的规矩。

其中,朝礼是每天早晨举行的,是向天地祈祷,表示对祖先和天地神灵的尊敬;享礼是祭祀祖先的大典礼,不同阶层有不同的祭祀仪式;祭礼是向神灵祈祷,希望能获得神灵的保佑和庇护;祠礼是家庭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感激;宗庙大典礼是皇帝在宗庙中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郊祀礼是向上天祈求百姓丰收、国泰民安的重要方式;社稷之礼是举行祭祀活动,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军功之礼是在战争胜利后,举行庆功活动,表扬勇敢的士兵。

四仪八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仪式和礼节的高度重视和尊敬,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文明礼
仪和道德规范。

如今,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遵循四仪八礼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礼仪之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

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指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五礼,即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五礼。

1.冠礼:冠礼是指古代中国的成人仪式,也称为“及笄礼”或“冠笄礼”。

在古代中国,男子到了20岁,女子到了15岁时,受到这一重要仪式的庆贺。

冠礼以正式冠戴来纪念成年。

冠礼非常庄重,一般包括家族祭祀、家人祝贺、官府颁发冠帽和名册等步骤。

2.婚礼:婚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仪式,又称为“联姻礼”。

在这一仪式中,男女双方的家庭通过筹办婚礼来宣示他们的联姻。

古代中国的婚礼通常包括聘礼、纳采、娶嫁、新婚之夜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例如聘礼财物的准备和送亲等。

3.丧礼:丧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哀悼仪式,也称为“丧葬礼”。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丧礼是对逝者的最后尊重。

丧礼包括各种仪式,如停工、停学、改穿丧服、启灵、下葬等。

丧礼的规模和庄严程度与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财富有关,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4.朝贺礼:朝贺礼是指官员进行朝觐的仪式。

在古代中国,朝贺礼被视为官员职责的一部分,用来表达对君王的忠诚和纪念。

朝贺礼的具体程序包括整装出列、三跪九叩、上奏进献、请安、确认任务等。

朝贺礼的形式和礼仪规范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基本目的是向君王表示尊敬。

5.会盟礼:会盟礼是古代中国各国之间进行盟约的仪式。

在会盟礼中,各国国君和官员出席,通过交换礼仪来确认盟约。

会盟礼通常包括庆贺活动、祭祀仪式、宴会招待等环节。

会盟礼的目的是加强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外敌或解决领土争端。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国家礼仪制度包括冠礼、婚礼、丧礼、朝贺礼和会盟礼。

这些礼仪既是对重要事件或转折点的庆祝和纪念,也是表示尊重、忠诚和友好的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彰显尊严和礼貌,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有所变化。

古代六礼六仪介绍

古代六礼六仪介绍

古代六礼六仪介绍古代六礼六仪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古代社会中人们相互交往、社会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基本规范。

六礼指的是嫁娶、丧葬、冠礼、军礼、封禅和朝贡六种礼仪,而六仪则是指进贤、聘、问、冠、丧、祭六种仪式。

下面将对六礼六仪进行逐一介绍。

首先是嫁娶礼仪,这是指男女结婚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

嫁娶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进门、过门、拜堂、敬茶、宴席等环节。

这些仪式的目的是确立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强调家族的连续性和社会的稳定性。

其次是丧葬礼仪,这是指人们对逝者进行的一系列仪式。

丧葬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停灵、入殓、告别、安葬等环节。

丧葬礼仪的目的是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也是为了安抚逝者的灵魂,使其得到安息。

再次是冠礼,这是指男子成年后举行的一种仪式。

冠礼的主要内容包括剃发、沐浴、穿衣、戴冠等环节。

冠礼的目的是标志男子已经成年,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责任,也是为了使男子更加自律、自重,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接下来是军礼,这是指军队进行军事演练或出征时所进行的一种仪式。

军礼的主要内容包括阅兵、授旗、检阅等环节。

军礼的目的是展示军队的威武形象,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是向敌人展示军队的实力和决心。

然后是封禅礼仪,这是指天子登基时所进行的一种仪式。

封禅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登山、祭天、祭地、祭祖等环节。

封禅礼仪的目的是通过祭祀天地祖先,表达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是为了祈求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康幸福。

最后是朝贡礼仪,这是指外国使臣进贡时所进行的一种仪式。

朝贡礼仪的主要内容包括接待、贡品展示、宴席等环节。

朝贡礼仪的目的是显示国家的威望和实力,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是为了展示国家的文化和经济繁荣。

六仪即进贤、聘、问、冠、丧、祭六种仪式,是在具体场合下进行的一系列仪式。

进贤仪式是指选拔人才的一种仪式,聘仪式是指聘请人才的一种仪式,问仪式是指请教或咨询的一种仪式,冠仪式是指给予头衔或职位的一种仪式,丧仪式是指对逝者进行悼念的一种仪式,祭仪式是指祭祀神灵或祖先的一种仪式。

六礼三仪的内容

六礼三仪的内容

六礼三仪的内容六礼三仪,作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举行各种场合和仪式时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

它包括三仪:尊,卑,贵;六礼:冠,婚,丧,祭,宾,聘。

六礼即为人类社会中的六大重要仪式。

首先是冠礼,它是古代中国男子成年时的一个重要仪式,标志着他们从少年时代迈入成人的阶段。

冠礼是男子入仕门的准备,也是一个继承家族血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环节。

冠礼所需乐章、礼仪和具体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确保仪式的庄重和尊严。

其次是婚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

婚礼不仅是男女两个个体的联姻,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

在婚礼中,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和规范。

从聘礼、过礼到交杯酒等环节,无一不体现着尊敬和珍视对方的态度。

此外,中国传统婚礼还注重婚庆仪式的热闹和喜庆,以此祈求新婚夫妇幸福美满,世代和睦。

再者是丧礼,中国古代对丧礼的要求非常严格,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崇。

在丧礼中,家族的长辈需遵守一定的礼仪,如戴孝、改名、安死者于棺木之中等等。

丧礼的举行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告别,也是对生者的鼓励和教育。

同样地,它也是一个凝聚家族情感的仪式,加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仪式。

祭礼的主要目的是向祖先致敬,以此祈求他们的保佑和指引。

根据中国传统观念,祖先是家族的灵魂,他们的精神力量可以影响后代的命运和发展。

因此,祭拜祖先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优秀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祭礼中,家族需要准备丰盛的祭品,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形式进行祭拜。

这不仅是对祖先的敬重,也是对自身根源的表达。

宾礼是中国古代尊贵宾客的招待仪式,它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尊重。

宾礼的重要性在于展示家族的底蕴和礼仪之道。

当主人迎接贵宾时,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礼节,如友善的问候、热情的接待和周到的安排等。

这些举动体现了主人的修养和涵养,也是中华文化中“待客如亲”的体现。

最后是聘礼,也称为娶亲仪式。

它是婚礼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男方向女方家庭表达婚姻愿望的方式。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

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仪礼士冠礼第一士冠礼。

筮于庙门。

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即位于门东,西面。

有司如主人服,即位于西方,东面,北上。

筮与席、所卦者,具馔于西塾。

布席于门中,闑西阈外,西面。

筮人执策,抽上韇,兼执之,进受命于主人。

宰自右少退,赞命。

筮人许诺,右还,即席坐,西面。

卦者在左。

卒筮,书卦,执以示主人。

主人受□,反之。

筮人还,东面,旅占,卒,进,告吉。

若不吉,则筮远日,如初仪。

彻筮席。

宗人告事毕。

主人戒宾。

宾礼辞,许。

主人再拜,宾答拜。

主人退,宾拜送。

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

乃宿宾。

宾如主人服,出门左,西面再拜。

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

宾许,主人再拜,宾答拜。

主人退,宾拜送。

宿赞冠者一人,亦如之。

厥明夕,为期于庙门之外。

主人立于门东,兄弟在其南,少退,西面,北上。

有司皆如宿服,立于西方,东面,北上,摈者请期,宰告曰:「质明行事。

」告兄弟及有司。

告事毕。

摈者告期于宾之家。

夙兴,设洗,直于东荣,南北以堂深,水在洗东。

陈服于房中西墉下,东领,北上。

爵弁服,纁裳,纯衣,缁带,韎韐。

皮弁服:素积,缁带,素□。

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缁带,爵□。

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缺;缁纚,广终幅,长六尺。

皮弁笄,爵弁笄,缁组紘,纁边,同箧。

栉实于箪。

蒲筵二,在南。

侧尊一甒醴,在服北。

有篚实勺、觯、角柶。

脯醢,南上。

爵弁、皮弁、缁布冠各一匴,执以待于西坫南,南面,东上。

宾升则东面。

主人玄端爵□,立于阼阶下,直东序,西面。

兄弟毕袗玄,立于洗东,西面,北上。

摈者玄端,负东塾。

将冠者采衣,紒,在房中,南面。

宾如主人服,赞者玄端从之,立于外门之外。

摈者告。

主人迎,出门左,西面,再拜。

宾答拜。

主人揖赞者,与宾揖,先入。

每曲揖。

至于庙门,揖入。

三揖,至于阶,三让。

主人升,立于序端,西面。

宾西序,东面。

赞者盥于洗西,升,立于房中,西面,南上。

主人之赞者筵于东序,少北,西面。

将冠者出房,南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家礼一祭礼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这一特点的形成,大体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中国古代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故而后代对祖先应事死如事生。

其二,中国古代的人们一直推崇孝道,虔诚地祭祀考、妣bǐ即已故的父、母,以及历代祖先,定时向他们奉献食物,便是孝的具体体现。

在商代,贵族们已依据繁杂的礼节来祭祀祖先。

到周代,周天子、诸侯、大夫和适士(上士。

古代官阶之一。

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

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

《礼记〃祭法》:“适士二庙一坛。

”xx:“适士,xx也。

”xx集解:“愚谓适士,谓大宗世适为士者也。

”《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清孙诒让正义:“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

”清夏炘《学礼管释〃释祔》:“礼,大夫三庙,适士二庙,三庙者上及曾祖,二庙者祖考而已。

”一说,指诸侯所荐仕于天子之士和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颁授爵命者。

宋张载《正蒙〃王禘》:“适士,疑诸侯荐於天子之士及王朝爵命之通名。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王禘》:“诸侯所荐仕於天子而受王命为士者,与诸侯之士有功而王命之者,皆曰适士。

适士,对庶士之称。

”)都建立宗庙,其中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适士二庙。

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便在宗庙中举行。

庶士(官府小吏。

《国语〃鲁语下》:“自庶士以下,皆xx。

”xx注:“庶士,下士也。

”《礼记〃祭法》:“庶士、庶人xx,死曰鬼。

”xx疏:“庶士,府史之属。

”《汉书〃王莽传中》:“更名秩,百石曰庶士。

”)、庶人没有资格建立宗庙,只能“祭于寝”,即在住处的厅堂中祭祀祖先。

祭祀时,卿大夫可用“少牢”,即一羊、一豕,即比“太牢”少一头牛。

士和庶人可用一豕。

先秦时,祭祀祖先,都要立“尸”,即通过卜筮来选择一位代替祖先、坐在祖先座位上来接受祭祀、享用祭品的活人。

立“尸”的原因。

按汉代大儒郑玄的解释,是因为“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

“尸”一般由孙辈充任,祭男用男尸,祭女用女尸。

男尸须符合同姓、嫡出、父亲已去世等条件,女尸须是异姓者,通常由孙媳妇充任。

在祭祖过程中,便要向“尸”行九饭三献等礼。

虽然成语“尸位素餐”的含义与祭祀无关,但其产生当与先秦时“尸”在祭祀过程中坐食美餐有一定的关系。

秦代以降,在中原地区举行祭礼时不再由“尸”来代替亡灵,而是改用木制的神主。

各级官员大多可以建造家庙,士人和庶人则仍“祭于寝”。

唐末与五代,社会发生大动荡,昔年显赫的王孙公子流落街头,而出自蓬门筚(bì用竹子编成的篱笆)户的贫家子弟却在朝堂上出将入相。

由于皇朝迅速兴替,士大夫很少能世袭爵位,因而缺乏建造和维持家庙的经济力量。

尽管北宋时宋仁宗允许文武官员“依旧式立家庙”,但几乎无人响应。

于是,庶人们在“影堂(寺庙道观供奉佛祖、尊师真影之所)”中祭祖的方式,受到了士大夫的关注。

这些庶人在家中的正寝即正厅中悬挂祖先的遗像,并在遗像前举行祭祀仪式,故而这些正寝便被称作影堂。

此时的士大夫们就择一厅堂专作影堂,无事时关闭,从而化繁为简,以影堂取代了家庙。

鉴于这种情况,司马光依据周代士庶的祭礼,在他的著作《书仪》中拟订了关于影堂的制度。

到南宋时,朱熹发展、完善了司马光的影堂制度、在《家礼》中确立了祠堂祭祀的礼仪。

此后的近千年间,各家族遵行的祭礼便基本沿袭了《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祠堂至迟出现于汉代,并非始见于南宋。

不过,直至南宋初期,祠堂或建于墓地,或用以纪念名宦、名贤。

唐代的杜甫便在成都城郊森森的古柏丛中寻访过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

朱熹放弃“家庙”这一名称,改用“祠堂”一词,一方面因为“古之庙制不见于经”,还因为士、庶人等身份低贱,无论在周代还是当时都不具备建造宗庙或家庙的资格,因而他另辟溪径,改用祠堂之名,使土人甚至庶人都能绕开障碍,建造祠堂,在祠堂中祭祀祖先。

根据朱熹设计的制度,君子,即知书达礼的人士。

在营造住宅之前,应先在正寝之东建立朝南的祠堂。

这种祠堂不同于后世更为常见的由各家族建造的宗祠,故本书称之为“家祠”’。

家祠可以是三间。

也可以是一间。

家祠中央设四个神龛,神龛中置放收藏着神主的神椟。

高、曾、祖、考四世的八位神主从西至东放置在这些神椟之中。

在每个神龛前各置一桌,或在四个神龛前共置一桌。

在家祠的阼zuò阶即东阶和西阶之间,设一香案,上置香炉、香盒等。

没有后嗣的旁亲,如无后的伯叔祖父、母的神主祔于高祖父、母,无后的伯叔父、母祔于曾祖父、母。

这些神主男左女右,西向排列于所祔神主之前的桌子上。

香案以南要留出空间,可容家众在祭祀时按序列队。

同时,应置备祭田,其收入作为祭祀的经费,并购置祭祖所需的各种器皿。

值得指出的是,并非任何家庭都可以祭祀四世祖先。

按照周代确立的宗法制度,只有继祢(祢,mí奉祀死父的宗庙,死去的父亲)之宗,即继承父亲地位和土地的嗣子才可以祭祀父亲。

嗣子通常是嫡长子,但也有例外。

如果嫡长子不肖,父亲可确定其他嫡子、庶子为嗣子,甚至可从侄子、堂侄等人为嗣子。

例如,在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赵鞅发现婢女所生之子毋卹是最理想的继承人,便废嫡长子,而以这个庶子为太子,即嗣子、如果一个男子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是嗣子,那么他便可祭祀四世。

如果曾祖父不是嗣子,而是众子,即其他的儿子,他本人不能祭祀其父亲,其曾孙只能祭祀三世,应空置家祠中最左边的神龛。

如果祖父不是嗣子,则应空出左边的两龛。

如果父亲不是嗣子,则应只祭父亲一世。

如果本人是众子,则在与嗣子同居时不得单独祭祀父亲。

只有到他死后,如果他的嗣子分居出去,才能建立调堂,并也仅能祭祀他的这一世。

在建有家祠的家庭中,每天早晨,主人,即是作为家长的男子,必须“晨谒”。

他应身穿礼服,在家词的香案前焚香、两拜,就像儿女每天早晨须去父母房中请安一样。

在平时,家中男女“出入必告”,出门、回家都要去家祠禀告祖先。

如果就到附近走走,出入时只需“瞻礼而行”,即男子唱诺(一般用于上对下、尊对卑或平辈之间,卑对尊用“谨诺”),妇女立拜。

如果要在外过夜后才回家,须行与“晨谒”相同之礼。

如果主人要远出十天以上,则要开家祠中门,于焚香再拜后禀告祖先:“孝孙「某」,将远出「某所],敢告。

”在回家时,要行相同之礼,并禀报:“某今日归自[某所」,敢见。

”此种情景,也与父、母等尊长在世时子弟外出应该禀告一样。

每年的正旦(农历正月初一)、冬至及每月的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望日(十五年),合家都要到家祠去参拜。

举行仪式的前一天,应洒扫家祠,众人并应“斋宿”,即素食,男女分宿。

参拜的当天早晨,应开家祠之门,卷神龛之帘,在每龛前的桌子上以托盘盛放新鲜水果,也可随宜陈放些菜肴。

每个神椟前设茶盏、酒盏各一。

在香案前设茅沙。

参拜开始时,主人以下皆身着盛服,各就各位。

主人面北站在阼阶下,主妇面北站在西阶下。

主人之母尚在,则特位于主妇之前;主人有伯叔父及兄长,则持位于主人之右的稍前处;有仙。

叔母,姑母,兄嫂,姊姊,则特位于主妇之左的稍前处。

同辈排列时,男子以西为尊,妇女以东为上。

在盥洗之后,主人、主妇等人开启神椟,由主人捧出高祖父等人的神主,主妇捧出高祖母等人的神主,长子、长媳或长女则分别捧出男、女性的祔主,置于正位之左。

这一礼节,叫作“出主”。

主人等复位后,降神。

此时,主人诣香案前,跪下,焚香。

执事们跪进酒壶和酒盏,主人用酒壶斟酒于盏,然后,酹(lèi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酒,即右手执盏,将酒尽洒于茅沙之上。

主人置空盏于香案之上,稍稍后退,再两拜。

至此,经焚香、酹酒,阴、阳两个世界似乎已经沟通,四世祖先的神灵仿佛已欣然降临。

随后,参神。

主人以下皆四拜,即参拜四世祖先的神灵。

主人手执酒壶,先正位、后祔位,在各个神主前的空盏中斟酒;对于祔位中卑幼的神主,可命长子斟酒。

接着,主妇点茶,也以先正位、后祔位的顺序,给各神主前的茶盏中斟水;对于卑幼中妇女的神主,可命长媳或长女点茶。

经过这些仪式,祖先的神灵饮了酒,品了茶,并尝过盘中的鲜果之类,似乎已心满意足。

于是,众人再四拜,辞神,向神灵们告辞,并由主人等奉神主入椟。

望日参拜家祠,仅开启神椟;不请出神主,并不必斟酒,只需主人及其长子在神主前点茶,因而礼节要较正、至、朔日简略。

每逢清明、寒食、重午、中元(指农历七月十五日。

旧时道观于此日作斋醮___jiào古冠、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

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僧寺作盂兰盆会,民俗亦有祭祀亡故亲人等活动)、重阳等乡俗所重的“俗节”,主人等要以大盘荐上时鲜的收获物,并献上一些蔬菜、水果。

这叫“献以时食”。

家中凡有冠、婚等各种大事,都应到家祠中去禀告祖先,这叫“有事则告”。

礼节与正朔参拜时基本一致,只是到主人斟酒、主妇点茶后,主人便应在香案前跪读告辞。

有些大户人家聘请或指定专人为司祝,在祭祀时沟通阴阳两界;在此时司祝便跪于主人之左,执祝板宣读祝文。

祝板是块高九尺、阔一尺二寸的木板,写有祝文的纸张便粘贴在祝板之上。

读毕祝文后,众人四拜辞神,司祝便焚化从祝板上揭下的祝文,似乎将祝文送呈到了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的祖先手中。

家中有子孙诞生,满月时要到家祠中去拜见祖先,当时往往沿用先秦时的用语,仍叫作“见庙”。

如果是主人的嫡长子或嫡长孙出世,礼节与“有事则告”时近似。

见庙的是其他儿子、孙子或侄子、侄孙,可以不设茶、酒,只启神椟,不出神主。

主人向祖先昭告添丁之喜时,主妇抱着新生儿站于家祠的两阶之间;如果见庙的是孙子、侄子或侄孙,其母亲站在主妇之后。

在主妇等向神主四拜后,这个婴儿作为家族成员的身份,使得到了祖先们的确认。

一年四季,在正寝中要举行四时(《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yuè,夏祭曰禘dì,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祭。

时祭需卜日。

在每季第一个月的下旬,主人等要从下个月上、中、下旬分别选择一天。

接着,盛服的主人在家祠中门外的香案前焚香,以烟蒸环珓(jiào 占卜的用具,多用两个蚌壳或像蚌壳的竹、木片做成,掷在地上,看它的俯仰,以此占卜吉凶),口念祝辞:“「某」以来月[某]日,诹zōu(:在时祭的前三天,主人率众男子斋戒于外,主妇率众妇女斋戒于内,皆沐浴、更衣,不饮酒过量,木茹荤。

在此期间,不吊丧、不问病、不听乐,并不参与各种凶、秽之事。

时祭的前一天,主人应率众男子及执事们清扫正寝,并按照《正寝时祭图》进行布置。

同日,主人应率众男子去“省牲”,即是去宰杀猪羊处挑选牲口,并监督屠宰。

在当时,吉祭用牲不用左半片,只用右半片。

主妇则应率众妇女洗涤各种祭器,并于这一天,或时祭当天的凌晨,穿着盛服去煮好馔zhuàn从食,巽(xùn)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