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血液循环》教案1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 教案
第2节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血管的类型与特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这部分是本册书的重点内容,是对上节课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参与实验探究活动,能够说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心脏的位置、心输出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学难点】解剖观察哺乳动物心脏观察其心脏结构。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哺乳动物的新鲜心脏、水藻、显微镜、培养皿、棉花或纱布、盛有清水的烧杯、绷带、酒精、消毒纱布、创可贴、绷带、三角巾、滴管、载玻片、投影仪;制作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准备带秒表的手表。
【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2节血液循环一、血管1.血管: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
2.日常血管出血急救措施二、心脏1.心脏的结构心房左心房右心房相通心室左心室相通右心室2.血液流动方向:静脉心房心室动脉3.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4.心率、心输出量、心动周期。
【教学反思】1.本节课活动较多,有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游戏等,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可能会出现忙中出错。
2.教学中,学生活动积极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教学中,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4.在学习方式上,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精品文档)
第2节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2)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和录像动画等,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和创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心脏模型四、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五、课时安排4课时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新课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七年级生物下册 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
血液循环一、教学目标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4、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5、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6、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的身体,以及常见的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观察、实验、讨论,并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利用科技活动课时间和学生一起做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血液循环挂图、学生练习用的练习纸、绷带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血液循环组织OCO细胞2营养物质细血管网CO2O2肺泡2废物七、教学反思本节教学设计中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图片观察、收集资料等,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概述血液循环。
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开展本课时的学习。
但对其中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尤其是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通过各种的实验和多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理解,并辅以练习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课前准备工作比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改进,可是增加课时,我是把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作为上一节课的可后探究活动,在科技活动课上完成,本课还留了课后作业:收集关于高血压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的资料;如何测量血压的相关知识,也同样是放在科技活动课上来完成,这样是否可行,是不是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计划,值得各位同行一起商榷。
9.2 血液循环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血液循环(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学段:初中
学科:生物
年级:七年级下册
章节:第九章第二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实验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活动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归纳总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并尝试解释各类血管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在学习过程在培养学生关注人体、珍爱生命的情感,并进一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
能够分辨三种血管并说出各种血管的结构特点,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解释血管结构与功能之间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与讨论相结合,阅读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实验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活动区分动脉、
三、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四、问题思考(理论与生活的结合)
1.在体表能看到的血管一般是什么血管?
2.输液时针刺的是什么血管?针尖的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
3.通过静脉抽血时为什么常常用一橡胶带绑紧胳膊?
4.我们能感受到动脉的存在吗?如何感受?
5.冬天天冷的时候,为什么不适宜带很紧的手套或者穿很紧的鞋子?。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
第二节《血液循环》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3)讲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小组内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设计思路〗1.情形切入:血液循环的发觉使学生领会到人类对科学的认识是艰巨曲折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生命隐秘的欲望。
2.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血液流淌产生感性认识。
3.演示实验:通过改进,进一步直观反映人体内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
4.自我介绍和游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是邯郸市一所热门学校,学校教学设备较先进,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电脑和一台实物投影仪。
学生素养相对较高,学习热情高,探究能力强。
〖教学设计〗情形切入:Flash动画。
一个人安静状态时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左右,1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达245千克,24小时由心脏泵出的血液可达58??8吨。
质疑:如此大的血量是从哪儿来的呢?生1:来自食物、饮水。
生2:静脉中所储存的。
生3:这不可能,因为一个人每天的食物全然没有这么多,体重也不可能这么重。
师:16世纪,英国大夫哈维在否定了许多假设之后,大胆提出了一个设想:血液可能是在体内循环的。
这与当时流行的言论格格不入,因此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他被认为是疯子,他开的私人诊所也由门庭假设市而变得冷冷清清。
哈维最后在贫困和孤独中去世。
后来的事实证明,哈维的理论与现代的研究完全吻合。
那么血液在体内是如何循环的呢?活动:观看小鱼尾鳍的血液流淌。
教师提示:血液实际流淌方向与显微镜下观看到的情形一致吗?生:正好相反。
因为显微镜下观看到的像是倒像。
学生开始活动,按课本提示进行,5分钟后大屏幕展现:动画〝三种血管的血液流淌情形〞。
咨询题:你在显微镜下看到了哪种血管,是如何样区分的?学生小组讨论:血流速度快,逐步分支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慢,逐步汇合的血管是动脉;血流速度最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血液循环》教案
北师大版生物七下《血液循环》教案“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历来是人体结构与功能教学中的重点,运用传统的讲授式结合谈话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能够达到条理分明、清晰流畅的效果,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的参与和思考,但大部分学生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本节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调整。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设计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的知识目标有三个:一是两条循环途径及其相互关系;二是血液在循环中的变化即循环的意义;三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是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讨论,学习运用原有知识自主地获取新知识。
情感目标有两点,一是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民主生活的体验;二是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组织教学。
血液循环是一个动态过程,将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不仅便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利于在抽象与形象、静止与动态之间建立思维通道,发展认知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条件,在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选用电脑课件,其他班级选用动态投影。
三、教学程序设计四、教学收获和体会1. 改变教学模式,能为更多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每个学生在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程度上都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发展程度,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采用传统的讲授结合谈话的方法组织教学,以全班为操作对象,个体间差异大,理解能力强、接受得快的学生处处抢先,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一些基础薄弱、接受得慢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了这种机会。
本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难易程度,分别采取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及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评议三种形式,主要以小组为操作对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②描述血液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③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和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和思维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循环和和肺循环是教学重点。
因为这些知识点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把人体各个系统整合的枢纽.
2、教学难点:
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是教学的难点。
因为此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容易出现错误。
解决的策略:是运用相关PPT进行讲解,直观易懂些
三、教学方法:
讲授,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式、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
“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血液循环的相关FLASH动画、PPT、挂图及概念图
五、教学过程。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反馈。
(2)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掌握心脏各腔的名称和血液循环的途径。
2.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
3.掌握肺循环和体循环的概念,了解它们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4.能够运用血液循环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运动后心跳加快、面色红润等。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开始本节课的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心脏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随后,提出问题:“心脏是如何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血液循环。
接着,展示血液循环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血液循环分为哪两部分?这两部分有什么作用?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血液循环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心脏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心脏的结构,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讲解血液循环过程:结合血液循环图,详细讲解肺循环和体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在生物体中的作用,以及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3)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过程。
第三课时:血液成分的变化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血液成分的变化。
(2)新知传授:讲解血液成分的变化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一颗心脏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人体哪个器官吗?它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心脏,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血液循环的知识。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与血液循环相关的图片,如血管、红细胞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血红蛋白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颜色变化。
第四课时:血红蛋白的特性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
(2)新知传授:讲解血红蛋白的特性,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巩固练习:设计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血红蛋白的特性。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
(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本章节所学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
4.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让他们珍惜生命,关爱身体健康。
二、教学内容与环节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心脏是பைடு நூலகம்何工作的吗?血液循环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生物下册4.9.2血液循环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血液循环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知识点。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例题2:请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心脏的结构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液,左心室将富氧血液泵送到全身。右心房接收来自全身的缺氧血液,右心室将缺氧血液泵送到肺部。心脏的功能:泵送血液,使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
3.例题3:请说明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
答案:血液在心脏内的流动方向为: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然后泵送到全身;血液从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然后泵送到肺部。
4.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的魅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4.9.2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
2.设计模拟血液循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习体验。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利用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动画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建立起血液循环的概念。同时,我会设计模拟血液循环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此外,我还会创设问题情境,如“血液循环为什么是必要的?”、“心脏是如何将血液泵送到全身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观看血液循环动画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设置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观察心脏模型、观看血液循环动画、进行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会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血液循环为什么是必要的?”、“心脏是如何将血液泵送到全身的?”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生活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事物。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同时,我会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帮助他们提高自我认知。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和记录生活中与血液循环相关的事物,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4.9.2 血液循环”是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原理及其重要性。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掌握血液循环的基本知识,了解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理解血液循环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为符合教学实际,课程设计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血液循环,学生将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则,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五、教学实施过程
“五、教学实施过程”
六、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七、内容逻辑关系
“七、内容逻辑关系”
八、教学Hale Waihona Puke 思与改进“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9.2 血液循环 教案
七年级《生物学》教案
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课堂小结
(出示PPT)
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
能,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思考、回答
笔记
让学生辨
认不同血管特
点,落实基本知
识。
板书设计
第2节血液循环
第一课时血管
一、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动脉:心脏全身
静脉:全身心脏
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
二、血管出血和止血方法
动脉:近心端
静脉:远心端
毛细血管:创可贴
课后练习
详见作业纸
教学体会及建议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尽量安排相关的活动,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抽象变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血液循环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必考内容,其中对血管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对不同血管的辨认上。
所以必须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之后能很好地运用到题目里。
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在课堂环节的设置上,我在每小节内容讲解后都配备了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限时作答。
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但因为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课前没有预习,导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
在之后的课堂上,我会尽量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功课,在讲课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节奏,以达到大部分同学都能听懂的目的。
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第2节《血液循环》教案1
第2节血液循环【教学目标】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教学方法】探究试验、讨论【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一)复习提问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观察步骤:(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
B 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意义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在模拟活动中扮演心脏的角色。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疑问,并与组员讨论血液循环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
-实践活动法:通过模拟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血液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路线的复杂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具体路线,以及血液在其中的流动方向。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的四个腔室及其功能的复杂性可能对学生构成挑战。
-血液循环的意义深度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血液循环对于全身器官和组织的影响,以及血液循环异常时的生理反应。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章第9节“血液循环”的教材。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心脏在其中的作用。血液循环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它不仅为身体提供氧气和营养,还能帮助清除废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路线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1.在讲解血液循环的路线和意义时,更多地结合实际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2.增加课堂互动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提供更多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来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4.在课后,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拓宽知识视野。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提交至平台,供教师参考。
4.9.2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血液循环图等教具,培养学生直观感知和空间想象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如制作血管模型、观察血液分层现象等,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能力;
3.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答题情况,指出易错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和功能、血管种类和功能等关键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血液循环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生命科学的兴趣。
8.课后巩固,提高效果:布置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如绘制血液循环图、撰写实验报告等,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剧烈运动后有没有感觉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其实与我们的血液循环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对血液循环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血液循环图,标注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心脏四个腔室、血管种类和功能。
2.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与健康的科普文章,内容需包括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保持血液循环畅通等,字数不少于500字。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4.9.2血液循环(1)
课视频来了解哺乳动物的心脏的结构及其特点。
师:播放《哺乳动物的心脏解剖》微课视频,并提示学生注意观看。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注意观看。
师:利用手机、电脑同屏软件将学生根据视频、借助心脏的模型讲解心脏结构特点及与各个腔室相连的血管的画面实时传输到互动电视上,以供全体学生一起认识了解。
师:播放《水蚤的心脏搏动》的视频,提示学生们注意观看,引导学生说出心脏的功能。
师:引导学生说出心率、心输出量的概念及意义。
师:引导学生说出参加体育锻炼的益处。
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
课堂练习:根据心脏的结构模式图,说出心脏的结构。
容。
学生讲解,教师摄像。
教师播放视频,提示学生注意观看。
学生注意观看。
师生问答。
板书设计:§4-9-2血液循环(二)——心脏二、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一)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二)心脏的结构:(三)心脏的功能:(四)心率与心输出量:(五)心脏的锻炼:教学后记/反思:导课过程使用简洁的导语,高效的利于了课堂时间。
教学中利用《哺乳动物的心脏解剖》微课视频将复杂、繁琐的解剖及讲解过程简单化,使动手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初中学生们对于解剖动物的心脏过程及心脏的结构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利用手机、电脑同屏软件将学生根据视频、借助心脏的模型讲解心脏结构特点及与各个腔室相连的血管的画面实时传输到互动电视屏幕上,让全体学生一起加深了解有极大帮助。
教学中白板课件的运用,减少了课件页面的数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导演”角色来引导学生观看、思考、阅读、回答问题,突出了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促进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2.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3.设计小组讨论话题,如血液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4.小组间进行成果分享,让学生在借鉴他人优点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9.2血液循环第1课时优秀教学的教材中,9.2节的内容聚焦于血液循环这一重要的生理过程。针对本节课时,教学案例旨在通过生活实例与互动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心脏的结构、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循环对机体的重要意义。本案例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兴趣,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构建血液循环的概念体系。
5.反思与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案例中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及时、具体的反馈,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设计课堂小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心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身体健康。
2.引导学生关注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3.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知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增强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尊重他人观点,培养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5.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9章第2节血液循环优秀教学案例(共5课时)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在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9章第2节中,我们即将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血液循环。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原理、途径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一抽象的概念,我们将采用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学习。本节教学案例共5课时,通过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血液循环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在此过程中,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2.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本教学案例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通过展示心脏跳动视频、血液循环动画等,引发学生对血液循环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血液循环的基本原理,掌握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了解血液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
2.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以及它们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3.学会使用模型、图表等工具来描述血液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血液循环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心脏结构与功能、血液变化等关键知识点。
2.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9.2.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了解运动对血液循环的积极影响,制定一份促进血液循环的健康运动计划。
- 探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并撰写分析报告。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血液循环的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血液循环路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题目。
- 对于预习作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解答。
反馈建议:
-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 对于个别学生的错误,提供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明确错误原因,并指导如何改正。
-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创新思维,如设计独特的血液循环模型或提出新颖的健康建议。
- 定期组织作业展评,让学生相互学习,从同伴的作业中获取灵感和提高自身能力。
强调血液循环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血液循环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血液循环与人体健康》科普文章,了解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
- 《心脏结构与功能》科普书籍,深入探讨心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 《血管的类型和功能》科普资料,介绍不同类型的血管及其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科普文章,解析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了解常见心脏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 探索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对血液循环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循环的特性和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仙桃市西流河一中杨会平
知识目标:
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
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
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
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
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
(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沿写流方向逐渐分支的血管是动脉,逐渐汇合的血管是静脉。
三、演示录像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继续观察录像——肺循环:
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四、利用挂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板书人的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
计)。
五.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
(1)提问:A、动脉血的特点?B、毛细血管壁有何特点?C、血红蛋白有何特点?D、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是什么?思考血液成分在哪发生变化?
(2)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血管特点,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能观察毛细血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教师讲述:大家知道:从左心室射到全身各器官去的是鲜红色的动脉血,它含有很多的氧气,当流经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时,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的组织细胞,细胞生命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产生许多的二氧化碳,因此这个部位的氧气的浓度低,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和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这时,血液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便会和结合的氧分离,氧气透过毛细血管壁扩散到组织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扩散入血液,一部分由红细胞运输,大部分由血浆运输而带走。
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含有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消化系统吸收的,细胞生命活动产生有大量含氮废物,因此,在这里还会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营养物质透过血管壁进入细胞供其利用,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被血浆带走。
所以,血液流经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即进行气体交换,又进行物质交换,经过气体交换后,这时,由于血红蛋白与氧气分离,血液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
这种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完成体循环。
因此,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静脉血
变化部位: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我们常用红色来代表动脉血,用蓝色来代表静脉血。
(4)红蓝箭头标出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六.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
(1)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是来自右心房的血,因此,它是静脉血,它收集了全身各器官产生的二氧化碳,当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部毛细血管紧贴肺泡,肺泡里有大量的氧气,肺毛细血管的血液里二氧化碳浓度很高,这二者的壁都很薄,气体很容易透过,遵循物质(气体)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原理,血液里的二氧化碳便会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
散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肺泡里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氧气进入血液后又和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又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
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动脉血
变化部位: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2)用红蓝箭头标出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判断: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
()学生:不对,因为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而肺动脉里流的却是静脉血。
教师强调:我们说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是以血红蛋白含氧多少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所在的血管来区分。
教师提问:体循环和肺循环哪个路线长?
投影资料:有人曾做过测定:安静时,一滴血通过这条完整的路线约需20秒钟,而其中16秒在体循环,4秒在肺循环,因此,有些书又把体循环叫大循环,肺循环叫小循环。
联系我们上一节课观察心脏的结构,它的左右心室壁哪个厚,有什么意义?
回答: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它收缩有力,适于把血压到身体较远及位置较高的头部血管,与完成大循环功能相适应。
这体现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
教师再次演示录像让学生观察后,提问: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
因为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同时从左、右心室射出,因此两条途径是同时进行的,而且又在心脏汇合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师提问: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CO2等废物。
七、目标检测: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
1、用猪心做灌水试验,要想使水从主动脉流出,应将水注入()。
A、上腔静脉,
B、下腔静脉,
C、肺动脉,
D、肺静脉。
2、肌肉注射青霉素后,最先在心脏的哪个腔中发现此药物()。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3、心脏中能收集动脉血的腔是---------------。
(左心房,左心室)
4、正常人吃饭后,①血流经小肠后的变化是什么?②血流经肺后的变化是什么?
③血流经骨骼肌后的变化是什么?④血流经肾小球后的变化是什么?血流经肾脏后的变化是什么?⑤血流经胰腺后的变化是什么?
板书设计:
(一)血液循环概念: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
血液变化的部位是: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
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血液变化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
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会合。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
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气,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