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二课堂作业:第3专题《六国论》【2】(含答案)

(苏教版)必修二课堂作业:第3专题《六国论》【2】(含答案)

《六国论》课堂作业(二)一、金四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恫.吓(dòng) 绯.闻(fěi) 炒鱿.鱼(yóu) 张牙舞爪.(zhǎo)B.谄.媚(xiàn) 箴.言(zhēn) 卡.脖子(qiǎ) 强.颜欢笑(qiǎng)C.悭.吝(qiān) 戕.害(qiāng) 阑.尾炎(lán) 掎.角之势(jǐ)D.蹊.跷(qī) 颔.首(hàn) 酋.长国(qiú) 奴颜婢.膝(bèi)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两会”其间,如何让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享受本地学生一样的学习机会、资助补贴,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B.黄仙洞可谓是百洞中的一朵奇葩,每当她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时,我似乎又看到了她那历经沧桑的古老面容,和那鬼斧神工的俏丽身影。

C.一个人是否成功往往与行事风格有关:做好每一件份内事,在为人的考卷上才算得上及格,不拘小节,最终会导致七处冒火八处冒烟。

D.信用卡又称“电子货币”,是金融机构或专营公司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信用凭证,具有购物、消费、汇对、转账等多种用途,便捷安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香港立法会就有关日本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对日本福岛县核电厂辐射泄漏的应对措施,以及前赴日本的香港旅客的人身安全事宜等向政府提出了紧急咨询..。

B.余秋雨在各个领域都能干得风生水起....,随着上海徐家汇本月23日完成发行申购,作为徐家汇第十大股东,他身价暴增,已经成为“准亿万富翁”。

C.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D.生活中总会有摩擦,有些人的应对模式往往会不断激化矛盾,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一发而不可收......,而有些人则可以扭转僵局,化干戈为玉帛。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课时作业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一、语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当与秦相较解析:C A项,“暴”同“曝”;B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其实..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至于颠覆..百倍②思厥先祖父之势⑥可谓智力....颠覆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孤危⑦至于A.①②⑥⑧B.②③⑤⑥C.③④⑦⑧D.①⑤⑦⑧解析:A ④⑤中的“颠覆”“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其他的都和现代汉语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D.李牧连却.之解析:C 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B.C.D.解析:D A项,速:招致;B项,再:两次;C项,当同“倘”,如果。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洎牧以.谗诛A.不赂者以.赂者丧B.以.有尺寸之地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苟以.天下之大解析:A 例句和A项都是介词,“因为”。

6.下列对文章三、四两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解析:B 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7.下面关于《六国论》及相关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号老泉,世以其父子俱知名,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课时分层作业10六国论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课时分层作业10六国论苏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国论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亡之理.理:理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D[D项,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7】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A[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项,为副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8】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③然后..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危⑤刺客不行..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 B.②④⑦C.⑥⑦⑧ D.①⑤⑨C[①古义:那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采取行动。

⑨古义:旧事,成例。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A项,“有”同“又”;“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9】A.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见解精辟,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嘉祐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六国论》 练习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三专题 六国论》 练习 Word版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ao 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⑦洎牧以谗诛洎:ji 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3、下列句子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王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二、填空题:分别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思厥先祖父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至于颠覆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提高试题】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8-10题: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学案 苏教版必修2练习试卷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学案 苏教版必修2练习试卷

文本10 六国论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3.结合北宋的时代背景,阐述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1.字音辨识(1)思厥.先祖父( ) (2)暴.霜露( )(3)草芥.( ) (4)洎.牧以谗诛( )(5)革灭殆.尽( ) (6)当.与秦相较( )答案(1)jué(2)pù(3)jiè(4)jì(5)dài(6)tǎnɡ2.通假举要(1)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餍”,满足(2)同“倘”,如果3.词语解释(1)率.赂秦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终继五国迁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都,皆。

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2六国论课后训练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2六国论课后训练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一、基础巩固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C.并力西.向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A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可谓智力..孤危D.思厥先祖父..解析:B项,故事:古义:旧事,成例。

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C 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D项,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答案:A3.下列句子中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之效也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B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1)非:不是。

而:就要。

(2)事:侍奉。

犹:好像。

(3)当:如果。

量:判定。

(4)苟:如果。

以:凭着。

参考答案:(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削弱,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2)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烧不完,火不会熄灭。

”这话对了。

(3)那么胜负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4)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自取下策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优质练习:专题3+六国论+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优质练习:专题3+六国论+Word版含答案.docx

六国论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举以予人举拿B.此言得之得获得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起初C.至丹以荆卿为计为作为后秦击赵者再再再一次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以前假使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食食物项,得:得宜,适当,说得对。

C项,再:两次。

D项,食:吃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大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赵尝五战于秦其势弱于秦C.赂秦而力亏二败而三胜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B项,介词,跟、同/介词,比。

C项,连词,表结果,因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D项,与“所”连用,表被动/动词,治理。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C.并力西.向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项,名词用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可谓智力..孤危D.思厥先祖父..项,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C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D项,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5.下列句子中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斯用兵之效也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练习(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练习(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练习(1)后人之鉴一、双基提要1、下面注音全都正确的是()A、贿赂.(luî)骊.(lì)山妃嫔.(pín)媵嫱B、剽.(piāo)掠逦迤.(yǐ)鼎铛.(dāng)玉石C、呕.(ǒu)哑囷囷.(qūn)直栏横槛.(kān)D、雨霁.(jì)杳.然(yǎo)架梁之椽.(chuān)2、下面解释不正确的是()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和)B、始速.祸焉(招致)C、洎.牧以谗诛(等到)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3、下列选项加点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A、六国破亡之故事..孤危.. B、可谓智力C、其实..不能有..百倍D、一旦4、下面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5、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B、洎牧以谗诛C、赵尝五战于秦D、是又在六国下矣6、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D、人固.有一死7、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②始.速祸焉B、①然.后得一夕安寝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8、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著有《嘉祐集》。

B、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C、赋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结尾处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课后题习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课后题习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课后训练一、基础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与“赵尝五战于秦”一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B.斯用兵之效也C.其势弱于秦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二、文言文阅读(2011·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3~6题。

陈公弼传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

公戒而舍之。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

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士方自疑不安。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

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

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

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古今对译苏教版必修2

2018版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六国论古今对译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一上固囹固團文白互通<1_ . .............................. i ... 心…"一亠“ 一一心’心二........................................... . .. ..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非:不是。

兵:武器口弊(罚):弊病°赂1赂秦而[秦:贿赂秦国。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匚贿赂秦国M己的力亏,破灭之道也。

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口或口;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道: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失强援F不能独完做曰弊的国家)失去r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赂秦也。

「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在于贿赂秦国啊1回答匸旣不走祀n 互-丧:彼优部灭「二互女苴°率0加即):都,皆°耶:助词•表反问培气以:固瓶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口完:形容词用作动词』呆全°故:连词,所以口在: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秦国用攻战(的办法)取得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j小的就得到邑,大则得城0 [攻取: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口]胶素 ____________邑镇,大的就得到城池。

以用、凭。

得:得到,莪得0 1把秦国(受贿路)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所得到的土地孚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匚者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其实亦百倍。

[瓦实:那实际数虽]则秦之所大欲,实际上也多到百倍。

亡:丧失,失夫。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之所大患周不在战矣o思豚先祖父, 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一、语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当与秦相较解析:C A项,“暴”同“曝”B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其实..不赂而胜之..⑤而犹有可以..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得一夕安寝④至于颠覆..③然后之势⑥可谓智力....孤危⑦至于..颠覆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⑥⑧B.②③⑤⑥C.③④⑦⑧D.①⑤⑦⑧解析:A ④⑤中的“颠覆”“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其他的都和现代汉语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D.李牧连却.之解析:C 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B.C.D.解析:D A项,速:招致B项,再:两次C项,当同“倘”,如果。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洎牧以.谗诛A.不赂者以.赂者丧B.以.有尺寸之地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苟以.天下之大解析:A 例句和A项都是介词,“因为”。

6.下列对文章三、四两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解析:B 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7.下面关于《六国论》及相关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号老泉,世以其父子俱知名,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著有《嘉祐集》。

B.《六国论》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其本意在于悲叹六国因赂秦而惨遭亡国。

C.本文开篇便提出了中心论点,然后又将这一中心化为两个小分论点,分别加以阐述论证,接着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达到讽谏的目的。

D.本文语言颇有特色,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有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丰富多彩,交相辉映。

解析:B 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8.名句填空。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 ,, 。

(3)《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

”(4)苏洵《六国论》“, ”,指出了六国对付秦国的办法。

答案:(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翻译下列句子。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文:(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文:答案:(1)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2)(六国)最终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怨:报仇C.金城..千里金城:像钢铁般坚固的城池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应:响应解析:D 应,回声似的应和。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过秦论》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点,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而是灵活多样,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

B.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他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过秦论》就是为了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C.“殊俗”指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

“”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

解析:C “”是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

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B.选文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

极力写了陈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为最终结论作铺垫。

C.选文第三段阐述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通过秦王朝、陈涉与九国之师三者的对比,对统治者不施仁政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解析:C 没有阐述各诸侯国灭亡的原因,不是三者的对比主要指秦统治者,笼统地称“统治者”不准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译文:(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译文:答案:(1)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2)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参考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

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凭着华山当作城池,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华山,面对着黄河,认为是险固的地势。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倚仗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就可以成就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破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板的贫家子弟,是底层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兵卒才能不如平常的人,更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公、猗顿那样的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折断树枝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纷纷响应聚集,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行般地跟着他。

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义,消灭了秦王朝。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

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

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三、语言运用14.观察下幅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请用一段文字说明漫画的内容。

(2)请揭示出漫画的寓意。

解析:(1)说明漫画的内容,就是介绍画面上涉及的东西,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一介绍,让没见过画面的人知道是怎样一幅画。

(2)揭示出漫画的寓意就是挖掘作画者作画的意图。

在读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象进行总结。

答案:(示例)(1)画面画着一只废纸篓,呈条状的纸片正从意见箱的底部落向下面的废纸篓。

(2)讽刺了社会上某些单位只做表面文章,不肯虚心接受批评、监督的不良现象。

15.在下列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对教育功能公平的强调。

,市场经济的冲击让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有一些动摇, 对于多数人来说,接受教育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最大可能。

当然,其中隐藏的一个前提是,所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有质量的。

,因为身份与经济的原因,导致弱势群体所接受的教育是低层次的, 接受教育的过程不仅可能不会缩小群体之间的差距,反而会形成新的更难跨越的“知识格差”。

解析:此题要求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实际是对语意连贯的考查,完成此题,既要透彻地把握文段的语意,又要对关联词掌握在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