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的成因探析
“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的成因探析
“ 人 艰 不 拆 ” 类 网 络 语 言 的 成 因探 析
口王 悦 周慈波
摘
要 :作为人 类语 言多元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网络语 言对 国人 生活的影响 日益增 大。近年来, “ 人艰 不拆 பைடு நூலகம் “ 十动
然拒” “ 我伙 呆” “ 何弃疗”等 网络 流行语风靡一时 ,推动人们 关注信 息化时代全新的构词方式。本文拟 以近年 的网络流 行语为研究对 象,观照此类看似缩略词 ,实则以 “ 成语”形式呈现 的新兴词组的构成方式。
当年引用频率却极高。本文拟 以网络流行语 “ 人艰不拆”类 词 ( A b b r e v i a t i o n )是 以 原 有 词 语 为 认 知参 照 点 而 创 构 的 构词方式为切入点,在前人关于网络用语生成方式探讨的基 新表 达 ,两者 在韵律 、句 法、语义和语 用等方面 都存在着 映 射 关 系 。刘 桂 兰 、蒋 向 勇 ( 2 0 1 2 )指 出俞 理 明 ( 2 0 0 5 : 础上 ,归纳分析此类用语衍生的方式及其原因 。
、
联网报 告:截至2 0 1 3 年6 月底 ,我 国网 民规模 已达5 . 9 l 亿,
害的样子 ”; “ 累觉不 爱 ”来 自 “ 好累 ,感 觉 自己不会 再
互 联 网 普 及 率 为4 4 . 1 % 。 网 民数 量 的不 断增 长 说 明 网络 交 流 爱 了 ” 。检 索 资 料 显 示 , 以上 这 些 “ 成 语 ” 的源 语 均 出 自 于 偶 然 的 事 件 或 故 事 , 后 被 网友 用 来 诙 谐 地 表 示 某 种 特 殊 业 已成 为现 代 人 生 活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网络 用语是随 因特 网普及而 出现的有别于 传统平面 媒 感 情 。如 “ 人 艰 不 拆 ”的 源 语 出 自林 宥 嘉 歌 曲 《 说 谎 》 中
浅析网络语言的形成及对日常交流的影响
浅析网络语言的形成及对日常交流的影响網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灵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传播广泛,甚至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
本文从交流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及其影响。
标签:网络语言日常交流影响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网络语言已然成为各行各业快速交流的模式,其方便快捷易懂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可谓五花八门。
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种特定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网络上冒出的新词汇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接受。
现如今,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拼音或者英文字母,越来越多的语体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口头相传的语句,如出现较早的“蜜糖体”“校内体”,还有近年的“甄嬛体”“马伊琍体”等等。
一、网络语言的形成因素(一)网络成为网络语言的摇篮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受外部语言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发展环境的制约。
网络语言就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出现的一种语言变异现象。
这类语言的出现与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还有为数不少的手机用户。
聊天软件里经常出现的“恐龙、美眉、青蛙、菌男、东东”等网络语言。
BBS里也常从他们的帖子里冒出些“隔壁、楼上、楼下、楼主、潜水、灌水”等词汇。
QQ、人人等聊天工具中有丰富生动的表情图表,如一个挥动的手代表“再见”,冒气的杯子表示“喝茶”。
手机短信中也越来越多的使用“近方言词”,如“冷松”(西北方言,音lěngsóng,意为“竭尽”)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效率的社会,追求网络交际的时效性。
把符号作为汉字、英文字母、数字之后的第四种语言运用到网络语言中,不仅给人们的思维环境一个更开阔的视野,而且也确实解决了语言和言语的矛盾。
[网络语言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
[网络语言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产生的原因21世纪是网络流行的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作为语言的一个新载体,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以简洁的形式从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
如今,它不仅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逐渐向传统媒体渗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网络是络以其快捷性、互动性、即时的反馈性的特点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自1994年4月正式加入internet,在随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上网的人数急剧增加,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交际群体。
网络交际具有特殊性: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中获得了日常交际所没有的交际自由。
在这个“虚拟的国度”里,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你可以没有身份、没有背景,甚至连名字都不必有,但是你的表达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这种交际的平等性使得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话。
网络交际的这种特殊性为充分展现个人的性格特点、求新求异提供了适宜的空间。
在这个平等、自由的交流空间中,一些独特的、另类的表达方式就被不断地创造出来。
另一方面,在网上交流由于受到输入法、间隔交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人们也不得不改变日常语言的某些形式,创造适合网络交流的新方式。
网络语言是网络这个特殊的传播媒介环境下的产物,是使用网络交际下的结果。
在不了解网络语言的人看来,这里的表达五花八门,随意性极强,甚至充斥着一些隐语黑话。
但是,换个角度看,这正是网络交际的特点所在,网络语言在用字方面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文字)的局限,创制了各种新型的“书写”符号,在一些原有词语为基础创造的网络新词语等。
这是语言在网络交际中体现出的新特征,是人们语言生活的新领域、新现象。
那何为网络语言呢?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分析
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分析网络语言现象的文化分析—小语言中的大文化摘要:网络语言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文化融于一体,以其简洁化、符号化、新奇化、多媒体化等特点,受到网民的极大欢迎,尤其是青年网民群体。
近年来,网络语言开始走出网络世界,袭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们用简洁多变的网络语言来表达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下的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是用它们来调侃和戏说政事,这不但体现了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活的丰富化,更反映了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和时代文化。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文化网络语言,是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网民们在网络上,主要是在聊天室,BBS和论坛上交流时所用的特殊词语、数字组合和字母组合等,属于特殊群体的一种社会方言。
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里,它作为社会方言的重要分支之一,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方言的发展。
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证明,语言不仅仅是个人任意选择的结果,也不仅仅是个人心里状态的表现,它具有特殊的结构,是受特定的规律支配的。
每个社会都有独特的文化结构,受经济发展和全球联系扩大化的影响,现在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需求相比于以往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并由此带来了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网络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反应。
一、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首先,网络语言是有多种元素组合而成的,针对特定的人物或事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含义。
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数字型。
一般就是取其谐音,例如: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啦。
第二、翻译型。
这类在语言学上也很常见,就是外来语,一般是根据原词的发音,找合适的汉字去替代。
例如:伊妹儿= e-mail(电子邮件)。
第三、符号型。
多以简单符号表示某种特定表情。
如“- -”表示一个“无语”的表情;“O.O”表示"惊讶"的表情。
这种表情型符号起源于日本漫画,后演变为漫画杂志中常出现的文字符号。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1、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网络语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一些网民为减少开支,或是在打字时没有耐性,就创造了不少网络语言。
在网络语言中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事实上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上网费用了。
网络语言新词汇的诞生另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ABC和全拼输入系统,网民使用智能ABC特别多,由于上面的字词或者不是按照网络使用频率排列或者根本没这个词,所以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例如“版主”没有,就用程序生成的“斑竹”代替,“主页”没有就用“竹叶”代替,“你才”先出来就代替要选字的“你猜”;“点心局”先出来就代替电信局等。
在网络聊天时,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与费用,网民会对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才创造出英文极简缩略语、拼音极简缩略语、数字代码谐意语。
等。
如果文字输入速度太慢,就无法调动别人与你聊天的兴趣。
2、掩饰身份,重塑自我。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往往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在网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大侠,而不愿为菜鸟。
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学习网络语言,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
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愿意学或者只要你心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网络空间是虚拟世界,大家相互不见面,因此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份在网上,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借机满足各种奇怪的、或在其它地方难以满足或不可能满足的愿望。
网络语言就满足人们这种需要而应运而生。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doc
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分析摘要本文从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形成原因等方面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的梳理和语言学分析,提出笔者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语言构成及形成原因态度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时代背景计算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发明,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当中。
同时,网络还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而正是由于网络特殊的载体和它的现实虚拟性,使得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一般语言所少有的特殊性和多元性。
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除了使用那些规范的词语以外,还创造了许多只有经常上网的人才能理解的词语。
许多人第一次进聊天室时,对网上流行的一些词语和对话,似懂非懂,搞不清楚什么意思。
网络语言正在“异化”中国语言文字,对现行语文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挑战。
二、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
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从网络语言的构成方式看似乎与“物竞天择”相对应,网络语言也有“语竞网择,适者生存”之道,存在便是合理。
“网络语言”的产生,自有它的合理背景。
它的构成方式更是多样化。
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划分,现在流行的“网语”(Net-Speak)广义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鼠标、硬件、软件、病毒、宽带、登陆、在线、聊天室、局域网、防火墙、浏览器等。
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触网、黑客、基准网民、电子商务、虚拟空间、信息高速公路等。
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早年的如恐龙、菜鸟、公鸡、东东、酱紫、瘟都死等,近年的如:潜水、踩地盘、躲猫猫、打酱油、叉腰肌、雷、人肉搜索、FB、HC、GJM等。
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尽管这类词语和符号在整个网络语言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争议较大,其中有的是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由英文字母组成,例如:IC(我明白了。
网络用语
有人说,它是社会生活的鲜活体现,也是多彩学生 生活和学生心理、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对于年轻人来说 ,网络流行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朋友之间的调侃多了点言 语,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且在我们的校园中,同学 们都是网络使用的大客体。 网络是学生了解现实、了解生活的重要方式,而网 络上常有一些非主流意识得以表达,这些意识往往给人极 新鲜的感觉。 而同时一些新闻事件,例如 “欺实马”、“躲猫 猫”之类,开始出现时没有予以澄清,大家因为好奇就更 加关注它,由此类似词语就流行开来。 总体来看,这些 词语很多还是来自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被人们重新拾起, 加以重视
不过,这些网络语也有很多不好的方面,错别字和曲 解的意思层出不穷,而且这些网络语的侵入,势必会 对原本规范的汉语产生一定的冲击。
年轻人依然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在 现在的网络世界上,获取信息的数量很庞 大,从这批年轻人做起,规范网络信息也 是必要的,从现在的年轻一代入手,净化 网络环境,逐渐将这些网络语言引入征途 。 但要注意的是,这方面不能做的太 极端,如果一味追求网络用语的极端纯洁 ,那么净化网络就又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说,网络流行语也含 有有利于语言发展的成分。引用网络上的 话来说——网络语言虽然也是“浮云”, 可还是很“给力”
一句“我爸是李刚” 反映 了社会的种种法与德之外的恶 劣现象。 从字里行间,让人学会了很 多的社会现象,人生百态,笑 一笑,却也让人感触良多。
无论是网络流行语还是教科 书语言,都是人内心世界的 一种体现,是人们表达情感 的一种方式,网络流行语的 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 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 。很多的流行语都是从反面 讽刺对权力、名人、金钱低 俗的祟拜,阐述对生活,对 社会现象的一种不满,是对 内心想法的宣泄。
网络语任意撕拼有低俗倾向
网络语任意撕拼有低俗倾向2013年09月30日08:47来源:北京日报作者:黄安靖前不久,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些网络新词,如:“喜大普奔”、“细思恐极”、“男默女泪”、“不明觉厉”、“人艰不拆”等。
听后,心中不由顿生感慨:网络新词,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近十年来,网络蓬勃发展,新的语言素材不断涌现,新词、新语、新用法层出不穷。
网络实现了“自媒体”的功能,给普通民众提供了充分展示语言智慧的平台,写作、发表、评论等活动,不再是少数知识精英的特权,只要有台电脑、手机或其他网络终端,普通民众都可以参与其中;网络突破了词语运用的空间壁垒,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即时交流。
网络汇聚了广大民众的集体智慧,网络新词空前活跃。
许多有较强表现力的新词新语新用法,都来源于网民的创新智慧,如“囧”、“亲”、“灌水”、“悲催”、“伤不起”、“鸭梨山大”,等等。
据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除了部分儿童和老人外,绝大部分民众都有或多或少的上网经历。
网络覆盖面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肩的,传播速度也是任何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
网络大大拓展了词语的传播范围,加快了语言的传播速度。
许多新词新语新用法,如“萌”、“赞”、“给力”、“正能量”、“接地气”、“最美”、“吐槽”,等等,都是通过网络快速而广泛的传播,而被广大民众认知的。
忧的是:由于网络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环节,国家对网络活动缺乏有力的监管,社会对人们的网络行为也缺乏有效的监督,网络对语言的冲击也是空前的。
最大的冲击是差错泛滥。
如把“令你们自豪”误成“另你们自豪”;把“见人不救”误成“见人不久”;把“日理万机”误成“日理万基”;把“剖腹产”误成“抛腹产”;把“脱缰之马”误成“脱疆之马”;等等。
除了差错以外,网络语还呈现出以下两种倾向。
一、游戏倾向。
网络语带有严重的“个人”倾向,为了“好玩”,为了“新奇”,随意背离大众语言的结构、运用等固有规律。
网络语言的成因、弊端与规范化的探讨
网络语言的成因、弊端与规范化的探讨作者:肖新民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3期【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颖的语言形式,以其幽默简洁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作为网络时代语言变异的产物,网络语言缺乏规范化,出现诸多粗俗浅陋的词语,网络语言的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
从分析网络语言形成的成因和存在的弊端入手,探讨了规范网络语言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规范化;对策0 引言网络语言也称为“网虫的语言”给网络世界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相对于严谨规范的现代汉语,这些“网络词汇”似乎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并未对网络语言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是在不断地接纳它。
近年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取得了诸多的进展和成果,尤其是在网络语言的收集、构成、特点、产生原因及规范等方面探讨颇多。
诸如于根元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网络语言概说》等研究专著和词典,以及大量研究论文。
网络语言产生及广泛传播充分体现了依赖于特有的社会语言环境之下创造和理解网络词语的认知活动。
1 网络语言的特点1.1 幽默风趣网络语言的语句零融化、直观化、幽默、风趣为广大网民所喜爱。
网友们为了追求标新立异,活跃网络气氛,发明了大量让人意想不到又让人捧腹大笑的网络流行语,如“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一觉醒来,天都黑了”、“得知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再如“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本来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是句谚语,是指别人的话很有用。
网友却巧妙地把它换成自挂东南枝,意思与之前就完全相反,指别人的话毫无用处。
1.2 保质期短网络语言更新换代的速度类似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
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出现几个让人摸不清头脑的网络语言。
看到“临时欠编”、“颜值”、“QAQ”、“太任性”是不是很迷惑。
如果有一阵子不逛BBS、微博、微信,你就会与这个时代脱轨。
网络语言是互联网时代催生的产物,亿万网友的即兴创作使网络语言层出不穷。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一、网络语言成因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新事物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用语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同时,由于互联网源自美国,所以网络词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英文。
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互联网上,有些英文不加翻译就原封不动地被照搬了过来,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专业术语。
如Internet:互联网;CPU: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作“中央处理器”,或叫作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电脑的心脏,决定电脑档次的高低;E-mail:电子邮箱;QQ:就是OICQ腾讯即时聊天工具。
(二)求新、求简原则网民们普遍年轻化,不喜欢遵循传统,因此更富有创新性,表现在词汇上即追求新奇效果,使用很多谐音用法,这其中也不乏对方言的改造和使用。
例如:素:是表:不要额/ 偶:我稀饭:喜欢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网络的迅捷性要求网民们一切向速度看齐,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因此出现了很多缩略语及数字用法。
例如:CU:see you的谐音简写。
BTW:by the way 的简写。
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三)相似及相关联想这类词一般注重形态、性状的相似及比拟,由一个词语的某一点出发,展开联想,在旧义和新义之间衍生出相似点,形象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
这类用法既新颖又形象,颇受年轻一代网民的喜欢。
例如:顶:本义指头或物体的最上部,现在非常普遍地被用来做帖子的回复语。
因为网络论坛上的帖子是以时间来排序的,新帖在前,旧帖在后。
一个帖子发出去后,如果没有人回复就会沉到最后面。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第一篇: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
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
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
网络频现
网络频现“缩写”新成语:是语言丰富还是退化
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累觉不爱、人艰不拆……这些看着也是四个字的词,你知道它们是几个意思吗?先不管几个意思,你至少要知道,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作——网络新成语。
1,语言形成是浪淘沙,生命力强的才能“生存(时代发展,社会变迁,语言的表达方式跟着变化,这非常正常。
智慧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多,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达方式出现,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
)
2,网络语言社会化,影响青少年教
育(使用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用语。
长此以往,会造成语言的混乱,不利于语言的发展和规范。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语言的使用和规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尤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从长远的角度考量,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进行立法,给网络语言的使用设定规矩,既保留网络语言简洁明快的长处,又能防止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破坏,让我国的传统语言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和创新。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与扩散特征-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与扩散特征-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14年11月初,一则名为《一百块钱都不给我-小红帽》的视频在新浪微博走红,视频中男子夸张的言辞引起了众网友的围观,使得该视频当天就成为新浪微博的热点话题。
围绕该视频,众网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了一百块钱都不给我体,引起了网民的集体狂欢。
一、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具有偶然性,大多是单独地截取某段话语中的一部分并当时语境由网民赋予其独特意义,其内容大多以社会生活为主,不同于官方媒体的宏大叙事,是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解构,可视为一种亚文化。
其形成和传播主要以网络为平台,扩散速度极快,有时数小时内就可以成为流行语,并蔓延至线下,甚至影响主流话语。
例如,《》对正能量、给力等网络热词的运用。
网络流行语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其生存时间不长,就像缤纷多样的大众文化一样,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词所代替。
网络流行语大多数用来调侃社会生活,由于近几年网络环境的整顿,其主要功能为娱乐,已较少涉及话题。
其用户群体主要为经常上网的青年网民,他们乐于接受并热衷传播新事物,关注自身生活质量,同时具有很强的娱乐精神。
在日常的交谈过程中加上特定的网络流行语可以起到释放工作生活压力、活跃谈话气氛、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等作用。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动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类别不一而足,其偶发性很强,很难被操作,即使像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和现在问题来了这样涉及蓝翔技校品牌的流行语也是由于蓝翔多年的广告投入和蓝翔校长跨省打人这样的新闻触发的,而不是蓝翔技校的有意为之。
根据2013年和2014年媒体总结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络流行语是截取其他人话语的一部分。
这些人有公共人物,也有普通的活跃网民。
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说: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存在,他们之间的关系由社会惯例、规范或约定而来。
网络新成语探析
ANHUI W ENXUE 语
目
} 新 探 Fra bibliotek熊 丽 君
( 武 汉大 学文 学 院)
释义 : 啊, 多 么痛 的领 悟 ( 蜡烛 ) 。 语源: 辛晓琪歌曲《 领悟》 。 例句: 美 女 不 是你 想 追 就 能 追 到 的 , 啊痛 悟 蜡 。 类 网络 新 成 语 语 料 .试 从 这 类 网络 新 成 语 的特 点 、 成 八1 火 钳刘 明⑥ 因 两方 面 . 将 其 与 传 统 成 语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并通过 列 ( 解释: 是“ 火 前 留名 ” 的谐 音 词 。火 钳 是 民 间 烧 火 举 部分评价 , 得 出结 论 : 这 类 新 成 语 不 符 合 汉 语 规 范 的表达 方式 . 给 人 们 交 际 造 成 一 定 困难 我 们应适 当 时用来 添加 柴火 或者煤炭 的一种使用工具。 火钳刘 明 限制其使用 . 让 网络 语 言 留 在 网 络 里 是 古 时 候 一 位 有 名 的 铁 匠 现 指 在 所 发 的 帖 子 火 之 前. 先 留个 名 。 关 键词 : 网络 新 成语 特 点刘明。 引 言 此外 。 还有 “ 男 默女 泪 ” 、“ 社 病 我药 ” 、“ 冷 无 “ 十动然拒”、 “ 不明觉厉 ” 、 “ 人艰不 拆” … …2 0 1 3 年. 这些产 生于互联网“ 草根社 区” 的 网络 新 成 语 不 仅 缺 ” 、 “请 允 悲 ” 、“ 语死早 ” 等 网络新成语 , 由 于 篇 幅 此处不一~赘述 。 在 网络 新 媒 体 的话 语 体 系 中 占 据重 要位 置 , 在 传 统 媒 关 系 。 网络 新 成 语 的 特 点 体中也大行其道 . 给 人 们 的 社 会 认 知 和 社 交 方 式 带 来 二 、 将 收集到 的 网络新 成语 和 传统 成语 对 比分析 之后 , 冲 击 虽 然 在 报 刊 和 新 媒 体 中 已有 一 些对 网络 新 成 语 的相关评 论 。 但 到 目前 为 止 . 还 没 有 人 从 学 术 研 究 的 我们 可 以 总 结 出 这批 网络 新 成 语 具 有 以下 特 点 。 角 度 对 这 些 网络 新 成 语 作 专 业 而深 入 的 探讨 。 本 文 意 ( 一) 结 构 特 点 传 统 成 语 在 结 构 上具 有 明显 的 定 型 性 . 具 体 表 现 在对这些新成语进行深入探析 . 以引 导 和 规 范 这 批 网 为: ( 1 ) 构 成 成 分 固定 . 一 般 不 能 用其 他 意 思 相 同或 相 络新成语的使用 。 二、 网 络 新 成 语 盘 点 近的词替换。 ( 2 ) 构成成分的次序固定 , 一 般 不 能 随意 ( 一) 十 动 然 拒① 变动。( 3 ) 成 语 的结 构 固定 紧 密 . 一般不能拆散开来 , 解释 : 十 分感 动 , 然 后 拒 绝 了他 ( 她) 。 用来 形容 屑 也 不 能 随 意 插入 其 他成 分 。【 l J 这批 网 络新 成 语 则 明显 丝 被 女 神 或 男 神 拒 绝 后 的 自嘲 心情 采用了西方缩略语 的方法 , 修辞学上称为 “ 节缩 ” , 也 是 为 了使 语 句 简 明 、 节拍协调或其 他修辞 目 语 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文 华 学 院 一 位 大 四 男 生 写 叫 简 缩 . 的 而 把 一 些 音 节 过 多 的词 语 加 以删 节 或 归 并 的 一 种 1 6万 字 情 书光 棍 节 表 白 . 结果被拒 。 修 辞 方 式 。[ 2 1 陈望 道 在 《 修 辞学 发 凡 》 中谈 节 缩 辞 格 是 例句 : 人 生有一次“ 十 动然 拒 ” 也很美丽 。 这样 的:它主要是语 言文字 的减短 和缩合, 于意义并 f 二) 不 明觉 厉 ② 解释: 虽 然不 明白 ( 某人) 在说什 么 . 但 好 像 很 厉 无什么增减。由于字音字形 比较短少, 说起来写起来 害 的 样 子 比较简便, 听起来 比较简洁。“ 节缩” 一般分为两大类 语源 : 周星驰的电影《 食神》 中 的对 白 。 型: 一 是 删节 型 。 即将 原 短 语 删 节 其 中一 个组 成部 分 留下另 一个 组成 部分 。 例如 “ 清 华 大学 ” 节缩 为 “ 清 例句 : 不明觉厉 , 直 到 膝 盖 中 了一 箭 。 华” 、 “ 中国人 民解放军” 节缩为“ 解放军 ” 。二是归并 ( 三) 喜 大 普 奔③ 解释 : 喜 闻乐 见 、 大 快人心 、 普天 同庆 、 奔 走 相 告 型 根 据 语 义 的 组合 原则 . 从 原 短 语 中选 取 其 中几 个 节缩 ”. 例如“ 人 民警 的 缩 写 表 示 一 件 让 大 家 欢 乐 的 事 情 , 大家 要分享 出 语 素 重 新 归 并 组 合 以构 成 词 语 “ 去. 相 互告 知 。 含 有 幸 灾 乐 祸 的性 质 。 察” 节缩 为 “ 民警 ” 、 “ 检查修理” 节 缩 为“ 检修 ” 。 不难看出 . 上 述 网络 新 成 语 是 消息 可 以喜 大 普 奔 了 。 “ 归并型” 节 缩 得 来 的 “ 不 明觉 厉 ” 是从原句“ 虽然 不 明 白你 在 说 什 么 . 但感觉很厉 害的样子” 中 分 别 提 取 ( 四 细 思 恐 极④ 语素“ 不” 、 “ 明” 、 “ 觉” 、 “ 厉” 组 合 而 来 。“ 人艰不拆” 是 解释 : 仔细想想就觉得很恐怖 。 语源 : 无从考证 。 从原句“ 人 生 已经 如 此 艰 难 . 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中 例句 : 这 么 乱 !怎 么办 !我 细思 恐极 啊 ! 分别提取语素“ 人” 、 “ 艰” 、 “ 不” 、 “ 拆” 组 合 而来 。 和传 ( 五、 人艰不拆⑤ 统 成 语 相 比 .这 些 网 络 新 成语 的语 素 提 取 较 为 随 意 . 解释 : 人 生 已经 如 此艰 难 , 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 结构 也较松散 . “ 人 艰” 和“ 不拆 ” 之 间 的凝 固 性 不 强 . 构 成 成 分 没 有 完全 固 定 . “ 艰” 可 以被 “ 难” 替换 。 说 成 语源: 林宥嘉歌 曲《 说谎》 。 “ 人难不拆” 从这个角度说 . 与其称它们是“ 网络 新 成 例句 : 人艰不拆 , 求别说 。 语” .还 不 如 说 是 由四个 语 素 临 时构 成 的 一 种 特 殊 的 ( 六) 说 闹觉 余 ⑥ 解释 : 其 他人 有说 有笑 有 打有 闹 , 感 觉 自己很 多余 。 语素组合体 。 ( 二) 语 义 特 点 语 源: 无从考证。 1 . 网络 新 成 语 联 想 性 不 强 例句 : 我 觉 得 有 时 自己真 的 很 说 闹 觉 余 。 传 统 成 语 的 意 义 多 是 在 受 语 法 规 则 支 配 的 基 础 f 七1 啊痛 悟 蜡 ⑦
论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论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作者:李晓雯宋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发达和言语交际的自由,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应运而生,受到了广大网民的青睐。
旧词在不断消失和变化,新词也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网络语言成了快节奏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通过对网络词语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进行分析,不仅感受到了网络词语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还对网络词语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让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和使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词语;形成原因;特点作者简介:第一作者:李晓雯,河南省新密市,就读于黄淮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第二作者:宋晓,河南省新密市,就读于黄淮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1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一些标志旧事物、旧观念的词语,有的逐渐在语言中消失了,有的逐渐缩小使用范围[1]。
旧词不断消失和变化的同时,一些新词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比如网络词语的产生和发展。
目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因其自身的特点自然而然地受到我们的青睐。
我们不管是聊天、逛论坛,还是发微博等,网络语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中去。
对于网络语言,首先从“网络语言”的这四个字的构词结构上,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是一种语言;其次,从它的外在形式、内在本质特点、形成原因等方面分析,它具有自己的特征,所以它应该属于语言的一种变形;最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语言,所以说它也是社会语言学的一种。
社会语言是语言学走出象牙塔、走出经院,深入到社会、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的产物。
它的兴起促使人们用一种新的眼光审视语言。
[2]二.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首先,网络语言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产物。
所以,科技是网络语言形成的基础。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与其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相比,网络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网络语言暴力。
网络语言暴力是指在网络上使用恶言恶语、侮辱他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不道德行为。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 1. 匿名性: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网络上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言论,这让一些人敢于发表冒犯他人的言论。
缺乏真实身份的约束,让人们更加放纵自己的语言,不顾及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2. 社会压力和养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面临着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业压力、家庭压力等。
这些压力使得人们情绪容易失控,而网络则成为他们宣泄情绪的出口。
逐渐地,他们形成了使用网络语言暴力的习惯,将网络作为发泄的工具。
3. 文化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使用粗鄙的言辞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不被视为不文明行为。
不良的教育和家庭环境也会导致人们缺乏基本的网络礼仪和道德观念。
针对网络语言暴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减少甚至消除其发生: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应在教育和家庭中加强对网络道德的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网络言辞对他人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通过课堂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提高人们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2. 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网络语言暴力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之一,因此,应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制和法律法规来惩治网络言辞暴力行为。
政府、互联网企业和广大网民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管的氛围,让网络成为健康、友好的交流平台。
3. 提升网络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
例如,建立智能过滤系统,过滤掉恶意言辞和攻击性信息,减少其传播。
同时,提供举报机制,让网民可以便捷地举报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加强违规信息的监控和处理。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及对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语言暴力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用户群体,也频繁地遭受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侵害。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多方面,需要从个人情感、社会环境、网络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同时也需要制定对策,从多个层面入手,减少网络语言暴力对大学生的伤害。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1.个人情感失控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和自由的环境,让人们更容易对他人发泄自己的情感。
而当个人情感升至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失控,使用激烈的言辞对他人进行攻击,这就是网络语言暴力的一大成因。
2.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的压力和影响也是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受到各种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人们情绪失控,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攻击。
3.网络技术的推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
网络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发表自己的言论,而一些不良言论的传播速度也更快,对他人的伤害也更大。
4.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影响也是导致网络语言暴力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一些不良言论、消极情绪的传播往往更容易受到关注和宣传,这种现象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他们更容易沉溺于网络语言暴力中。
二、对策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针对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情况,学校和家庭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教导学生在网络上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避免言辞激烈,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要利用网络进行攻击。
2.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学校和社会应建立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对网络语言暴力行为进行惩罚和制止。
对于恶意攻击他人的行为,应该进行严肃追究,警示大学生们不要利用网络进行攻击和传播不良言论。
3.提倡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学校和社会应该积极向上地宣传网络文化,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言论,让大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更多的正能量,减少消极情绪的传播,引导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网络和生活。
“人艰不拆”等网络词语用动机初探
“人艰不拆”等网络词语用动机初探作者:宋晖来源:《语文建设》2014年第08期网络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就被当作一种研究对象受到关注,时下一批貌似成语的四字格语言单位更是受到某一类言语交际主体的追捧。
请看下列各例中画横线的四字格:(1)一直主打科技健康住宅的朗诗,这次为了自己的推广策略,真的没有做到人艰不拆的美德。
(腾讯网2013年10月28日)(2)在当下这个“累觉不爱”的现实里,来一口这样的鸡汤还是颇令人欣慰的。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2月21日)(3)所以,我们现在很需要一些“不明觉厉”的娱乐节目,也很需要一些“不明觉厉”的专家评委。
(《京华时报》2014年1月22日)(4)随着马年春节的渐近,优惠还将陆续有来,请密切关注本刊的相关报道,即使不买,也要多多转发我们的优惠信息——赶紧“火钳刘明”。
(《羊城晚报》2014年1月17日)(5)一幕幕的剧情,可谓包罗万象,让人“细思恐极”。
(《温州晚报》2013年12月22日)(6)面对泛娱乐化,我们究竟是应该“喜大普奔”还是“不明觉厉”?(《人民日报》2014年2月21日)(7)求爱有风险表白需谨慎,默泪,人艰不拆,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年让人黯然神伤的十动然拒事件。
(人民网2013年10月12日)上面例子中的“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不明觉厉”“火钳刘明”“细思恐极”“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等不仅被应用在主流网络上,即使一些主流报纸也对之不拒,这说明这些四字格有一定的使用空间。
从音节结构上看,毫无疑问,这些四字格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
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对9000个常用词统计,有6400个多音节词,其中6258个是双音节词。
这些四字格毫无例外地都是通过双音节和双音节构成的复合语言单位,“人艰不拆”只能读断为双音节加上双音节,即“人艰”和“不拆”,而不能读断为“人艰不”“拆”或者“人”“艰不拆”;同理,“喜大普奔”也不能读断为“喜”“大普奔”或“喜大普”“奔”,“不明觉厉”不能读断为“不”“明觉厉”或“不明觉”“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的成因探析作为人类语言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语言对国人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
近年来,“人艰不拆”“十动然拒”“我伙呆”“何弃疗”等网络流行语风靡一时,推动人们关注信息化时代全新的构词方式。
本文拟以近年的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观照此类看似缩略词,实则以“成语”形式呈现的新兴词组的构成方式。
标签:网络流行语缩略词构词方式。
一、引言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互联网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说明网络交流业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用语是随因特网普及而出现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新型语言形式,看似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却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的惯例性制度。
语言本来就具有极强的演化意味,而网络用语所具有的特性更适合用来探析语言的成因。
网络用语作为一个特殊而又至关重要的话语类别(discourse variety)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十年来,对于网络用语的研究层出不穷,主流研究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网络用语的规范性与合理性;网络用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和冲击。
其中关注较多的是网络用语的构词方式及其解析。
学界对网络用语关注角度的演化亦体现社会对网络用语不断规范和接纳的过程。
随着网络用语的日益增多,在经历了个例的、不规律的生成方式之后,其衍生方式也逐渐和常用词语一样呈现一定规律性。
以“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跻身2013年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新兴词汇为例,这些词汇貌似晦涩难懂,但在当年引用频率却极高。
本文拟以网络流行语“人艰不拆”类构词方式为切入点,在前人关于网络用语生成方式探讨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此类用语衍生的方式及其原因。
二、“人艰不拆”类网络语言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往年主打典故、谐音、象形的热词不同,近年来,一批披着“成语”马甲的缩略语悄然流行,如“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等。
其实这些四字或三字“成语”大都出自于一些表达个人感情的长句,如“人艰不拆”来自“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不明觉厉”来源于“虽然不明白,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累觉不爱”来自“好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
检索资料显示,以上这些“成语”的源语均出自于偶然的事件或故事,后被网友用来诙谐地表示某种特殊感情。
如“人艰不拆”的源语出自林宥嘉歌曲《说谎》中的歌词:“别说我说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后被网友用于某人直接说出了一个让人感同身受,只是让人一时无法直接面对的真相时的自嘲。
如:有人戏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事实是,你就是起跑线,你的孩子已经输了……瞧,郭晶晶的孩子还没出生已经身价千亿了,人艰不拆。
这些新潮的用语也被很多媒体用来表示某种特殊感情,如:盘点2013年楼市令人“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的新闻。
作为一种新兴的用语方式,这类词语的广泛使用令人不得不思考其构词方式,及其隐藏的文化内涵。
三、“人艰不拆”类词的构词分析(一)疑缩略词构词方式俞理明(2005)等学者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指出,缩略(Abbreviate)是对形式的缩减,意义保持不变。
缩略词(Abbreviation)是以原有词语为认知参照点而创构的新表达,两者在韵律、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映射关系。
刘桂兰、蒋向勇(2012)指出俞理明(2005:77)将“工农兵”(工人+农民+士兵)视作缩略语,却又将“李杜”(李白+杜甫)、“韩柳”(韩愈+柳宗元)视作并列组合存在着自我矛盾。
池昌海、钟舟海(2004)等则从修辞角度将这类语言变异现象称之为托形格,即指故意将一组词语或者一个短语用缩略的形式谐近现实生活中某个既有的、有一定熟知度的词语形式,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武大郎”——武汉大学某男性学生。
综上所述,前人对于缩略语的研究范围仅局限于词或短语,没有扩大到句子。
“人艰不拆”类新型词组从形式上看很符合缩略构词方式。
1.缩略构词方式的形式典型的汉语缩略语多指在不改变原有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从较长、较复杂的词中直接提取核心语素,或将并列短语间接地概括缩减成较短、较简单的形式,以达成以简代繁的目的。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缩略方式有缩合、截略和统提等。
缩合(condensation)是指缩减原词语中的某些音节,合并剩余部分形成一个新词语。
如:著名产品→名品、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等。
截略指直接截略原词语的某些连在一起的音节,使剩余部分形成新词。
如:直拨电话→直拨。
统提是指用数词统括并列项的数量,再提取并列项的语素或概念公因子,形成一个在结构上表现为“数词+X”的新词语。
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两院;包修、包退、包换→三包。
2.缩略构词方式的特点由上可知,典型的汉语缩略语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缩略前后意义不能改变;二是一般缩略语都具备还原性。
即缩略语对语境的依赖度较低,其指代意义相对稳定,并能脱离语境独立使用。
而“人艰不拆”类缩略语指代意义很活跃,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大,甚至脱离一定语境就无法还原。
鉴于此,“人艰不拆”类构词方式又与传统的缩略语有很大差别。
(二)“截塔”类构词方式沈家煊(2006:5)曾将这种好比是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的构词或造句方法形象地称之为“截塔”。
英语中拼缀法(blend)构词方式与其是类似的,即先缩略后合成。
沈家煊(2006)指出截塔类构词方式中所截取的两个或多个语素之间存在交叉或包容的关系。
仔细观察“人艰不拆”的构成形式——“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再拆穿”。
“人”取自于“人生”,“艰”来源于“艰难”,“不”是“不要”的缩减,“拆”截自“拆穿”。
四个字形似从“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再拆穿”中截取再重新组合构成的一个类似于成语的词组——“人艰不拆”。
而“人生”“艰难”“不要”和“拆穿”之间既不存在交叉关系,也不存在包容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人艰不拆”类构词方式不符合沈所提出的截塔类构词方式。
四、筛捡构词方式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类构词方式,既不属于传统的缩略构词,也不属于截塔构词,其更像是一种“筛捡”的构词方式,是人们有意识地从一句话中筛选几个字,再故意组合成一个类似于成语的表达方式。
我们暂且将此类语言组成现象称为“筛捡”构词方式。
(一)筛捡构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筛捡构词方式相较缩略语的构造方式,更主观随性。
缩略语构造方式所遵循的最重要原则之一是“等义性原则”,即缩略语和原语所表示的意义要相一致。
而筛捡构词方式则“不拘小节”。
筛捡类构词方式和大多数缩略方式一样遵循两个原则:1.最大经济化原则,即使用者尽量将原有词语的音节简化,使其成为最佳、最省力的解决方案;2.最大表达力原则,即使用者对原有词语进行缩略时,要忠实于原有词语的语义,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原义。
(二)筛捡构词方式的展望纵观古汉语,筛捡类构词现象早已出现。
如“翘楚”一词,最早出自于《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 孔颖达在《春秋正义序》中将其筛捡并组合成新词“翘楚”,“今其为义疏者,则有文何、苏竟、刘炫,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
这也为当今网络语言的“返祖”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概言之,网络语言的普及和发展促使人们在省力的基础上对语言的处理更依赖最大经济化原则,而长期依赖最大经济化和最省力原则则会加速催生出现代文言文,只是我们现在“返祖”的源语言是白话文,即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简化成古文的形式。
五、结语互联网的日益推广与普及,必将带来网络语言的繁荣,因此网络语言研究大有可为。
网络语言体现当今的“快餐文化”,虽然其更迭速度异常迅速,有时甚至只是昙花一现,但其在某个特殊的阶段确实是存在的。
透过小小的热词,也足以窥见民众的智慧和幽默,如“喜大普奔”,糅合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常用词,生动地表达了极度激动之情。
“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词汇的走红也反映出国人在运用汉语词汇时较前人更加活泼诙谐、开拓创新,同时也意味着主流媒体话语的民主化,话语权利走向平等与对称。
当然,网络缩略用词亦有其局限性。
如Lehrer (2003)曾经从语义学视角探讨缩合词对语义重组的影响,认为新缩合词可能会引起语义的广泛化(semantic generalization),进而导致歧义和过分依赖语境等缺陷。
但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只要合理规范地使用缩略语,就能在给今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造成过多误解。
英语缩略语的繁荣发展正是极好的例证。
概言之,网络用语作为人类多种语言形式的组成部分,为当今社会语言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而筛捡类构词方式的出现,也从一定程度上为未来汉语发展的方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1]Adrienne Lehrer.Understanding Trendy Neologisms[J].It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3,(2):369~382.[2]池昌海,钟舟海.“白骨精”与“无知少女”:托形格略析[J].修辞学习,2004,(5): 58~59.[3]刘桂兰,蒋向勇.汉语缩合词的模因论阐释[J].中国外语,2012,(4).[4]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5~12.[5]殷志平.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6]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