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迅速风靡网络的原因分析
⽹络流⾏语迅速风靡⽹络的原因分析⽹络被当作相对最⾃由最草根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舆论的⽅向。
⽹络流⾏语爆发就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系统共变的产物,其产⽣并迅速流⾏的动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个⽅⾯: 1.⽹络观照现实的热情近年来,通过⽹络传播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激增,⽽且⼏乎每⼀个热点新闻事件都会催⽣出⼀个或多个⽹络流⾏语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式。
流⾏语的风靡本质上是⼀种⽆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因此流⾏语现在⼏乎成为⽹络民意的风向标。
2.年轻⼈的参与热情 ⽹络流⾏语的频发也与中国⽹民结构有关,流⾏语的语⾔特征迎合了⽹民主体的⼼理需求。
根据CNNIC历次⽹络发展研究报告显⽰:⼗多年来,中国的⽹民群体急速增长,但35岁以下的⽹民⼀直占⽹民总数的80%以上。
35岁以下中青年⽹民是⽹络流⾏语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者。
年轻群体处于⽣命的活跃期。
对社会变化感知敏锐,想象⼒创造⼒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络流⾏语的新异简洁、讽喻戏谑、互动空间⼤等特点契合了他们创新求变、颠覆传统、主体参与和游戏的⼼理需求。
当下中国社会,青年⼈处在现代性与⾃我认同的挣扎中,⽣存焦虑感和⾓⾊归属感并存,⼼理上既要追求真我个性⼜渴望得到认同,因此他们主动创造新奇反叛的流⾏语,追求语不惊⼈死不休的效果,期望凸显⾃我;另⼀⽅⾯⼜常常将流⾏语作为群体标签。
标⽰⾃⼰“⽹络达⼈”或“愤青”的⾝份。
以获得⼀种“彼此同在、⼼领神会” 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们出于“使⽤与满⾜”的动机做出使⽤或不使⽤某个新词语的个⼈选择。
这些选择不断累积汇合,就决定了哪些词汇在⽹络上流⾏或消失,也决定了它们的⽣命周期,可以说流⾏语是反映⽹民社会⼼理需求的集体作品。
⽹络流⾏语折射出了⼀种叛逆、浮夸、去中⼼和玩世不恭的社会⼼态,反映了这个时代⼤众化、娱乐化的审美情趣,从传统内敛⽂化到这种社会⼼态的转变,在中青年⽹民群体中最强烈地表现出来。
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成因与趋势分析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6/2015网络流行语的类型、成因与趋势分析梁永贤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网民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网络成为网民信息沟通、态度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渠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空间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成为必然现象。
作为一种网络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交流互动过程的工具和媒介,它直接体现着网民的心情心态与自我意识,同时也生动而深刻地表达着当今的社会心理、热点话题和舆情现状,展现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走势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趋向。
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化的类型与影响,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终将随着网络管理规范的改善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而走向文明发展。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类型;成因;趋势作者简介:梁永贤,济南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邮政编码 250099)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5)06-0067-0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中国互联网网民数和文化影响。
量与日俱增。
自1994年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互联网络流行语即在信息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网在中国发展近21年间中国网民人数翻了1019倍,现在已经俗成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在网民眼里是便捷、幽默的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
网民数量的剧增和网络新媒介通语言,是在网络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带的发达必然带来新的语言变革,促使网络语言蓬勃兴起。
网有很强的媒介性。
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是网络流行语络语言有着独特的轻松、幽默、简洁、生动、反讽等特征。
的重要特征,“网络流行语与网络通用语、网络语言是三个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有些表达短时间内在网络内迅相对独立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应当加以区分”。
[2]基于速流传,成为热门词句。
近几年几乎每个影响较大的新闻事网络流行语的特定内涵、形式和机制的把握,可以将网络流件的发生都会催生出一个网络流行语,从“躲猫猫”、“楼行语大致定义为是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背景支持脆脆”到“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神马都是浮下,在一定时期内被网民大规模、高频度地使用于网络空间云”等等,迅速走红于互联网和现实社会。
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特点、应用情况
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应用情况一、网络语言的产生语言文字是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都会对语言文字产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新词语、外来词和旧词新义大量出现在媒体传播和人们的日常交流活动中,一些新词还被作为科技术语而收录入各类词典。
概括来说,其产生有以下两个原因:(一)语言的社会功能的需求: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丁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的空前活跃以及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
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
(二)语言的思维功能:网络语言的随意性表现在即使是对严肃问题的讨论,它也会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不注重文字的字斟句酌。
网络技术传播的高效使得信息可以及时传递。
在网上发表文章只需键入和移动鼠标。
网络中的e-mail只需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就可以发往世界各地,这种速度更是我们平常的书信接收所不能比拟的。
而聊天室中语言更是如平常口头交流一样直接、快捷。
网络语言包罗万象。
生活中所需要的都能在这里找到。
它给了我们生活中所需的各种信息。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与传统语言以声音或书面文字的传播形式相比,网络传播具有不受时空影响,交互性强的特点。
对象可以是故交,也能是素不相识的;交流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互动的;既可以是近在咫尺,又可以是远在天涯。
因此,网络语言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个性化网络语言采用的是书面的形式,内容却完全是口语化。
这使得它具有口语的很多特点。
上网者面对的是虚拟的网络,交谈的双方可以互不相识,谈话内容可以不任何影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上网者由于学历、年龄、性别等的不同,他可以使用不同的社会角色来实现交流。
而网名的使用就是展现个性化的舞台。
“不再犹豫”、“等你说爱我”“轻舞飞扬”、“一生只爱你一个”、“蜗牛的天空”、“羽化之蝶”等。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崛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的、取得了成功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反传统性、包容性和交流性等特点。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造成的社会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全球化交流的加剧、文化互动的融合、消费主义的倡导等因素密不可分。
因此,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从而形成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社会群体。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 全球化的交流加剧全球化交流的加剧,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
这种互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从而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语言表达方式,即网络流行语。
3. 文化互动的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
从文字、图片、短视频、表情包等多个方面的混搭,为网络流行语带来了越来越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这种文化融合之下,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一种民间文化,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感情交流的方式。
4. 消费主义的倡导消费主义的倡导,也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原材料。
广告、营销、明星代言等形式的大众娱乐产业,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
这种创作方式不断地吸纳、包容各种创新思维,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可能性。
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十分复杂,主要涉及到个人转播、平台传播和传统媒体等多个方面。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个人转播个人转播是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基本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持续流传的、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并且有着特定社群背景的词汇或短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它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和扩散,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网络流行语不断地涌现。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往往与某个事件或现象有关。
比如,“996”就是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时间引起的社会热议中催生出来的,它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表达。
而“抖音”则是由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所创造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在平日里弹奏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借助抖音平台在音乐界逐步崭露头角。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流行也需要舆论的推波助澜和用户的共鸣。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是由它们的传播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比如在Twitter上使用指定的标签,或者在微博上通过热搜排名推荐。
网络流行语除了在网络上使用,还可以进入流行文化领域,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领域。
这种“跨界”现象为网络流行语的长期热度提供了可能。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不仅考验它们的创意和表达形式,还考验它们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
如果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就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未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中得到发展。
尽管在今天我们大量流行词汇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新的流行语依旧在不断产生。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语音识别和AI技术有望带来一系列音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0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言分析
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言分析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语言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QQ、MSN时代的“汗”、“囧”到如今的微信、微博时代的“666”、“doge”,网络语言的流行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平台,而是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将从语言的演变、流行词的特点以及网络语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离不开语言的演变。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不断演变。
网络语言的出现也是时代的产物。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的交流主要依靠书信、电话等传统方式。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方式进行交流,这就为网络语言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由于网络交流的实时性和快捷性,人们开始追求简洁、便捷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是简洁、抽象的词汇。
由于网络交流的限制,人们需要尽量用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词往往是经过简化和缩写的。
例如,“666”代表赞美或称赞,源自于音乐界中对音乐表演的高度赞扬。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具有多义性和隐喻性。
这是因为网络语言的使用者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经验,因此他们能够通过一些简洁的词汇传递出更加丰富的信息。
例如,“doge”这个词最初是指一只名叫Kabosu的日本柴犬的照片,后来被广泛用于表达滑稽、可爱的意思。
最后,网络语言的流行词往往具有时效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词也会随之改变。
网络语言的流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还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流行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网络语言的简洁、抽象特点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从而更加便捷地与他人交流。
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网络语言的特点及流行原因
网络语言的特点及流行原因【摘要】: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和传播平台,在网络交流与传播中,网络语言应运而生并不断变化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语言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特点,是由科技、文化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文章旨在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探讨网络语言的类别、特点与形成原因。
【关键词】:网络;网络语言;流行语;大众文化一、什么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网络交际领域中使用的语言形式。
它与一般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广义的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硬件、软件、聊天室、防火墙、浏览器等。
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民、网吧、黑客、电子商务等。
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 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如美眉、大虾、斑竹、酱紫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文章着重探讨的也诗这类网络语言。
经过各方面的统计和调查,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 符号叠加最有创造力的是: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居然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成为情感符号。
例如:^-^(眯着眼睛笑);- )(咧着嘴笑);: D(大笑),等等。
2. 自创极简缩略语,例如:IC(I see.);TKS(Thanks);MM(妹妹);JJ(姐姐),等等。
3. 谐音词语,例如:886(拜拜了);9494(就是就是);7456(气死我了);酱紫(这样子);偶(我),等等。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1. 游戏化网络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创新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游戏欲望。
在网络上,人们聊天、看帖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扬自己的风格,比在现实生活中少了很多拘束和规范,再加之当代社会中的人,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压力都在不断增大,所以需要一个发泄的场所,而网络的”三无状态”--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使广大网民们都抱着一种”游戏”的心态在上网,他们希望看到那些迎合他们心理的表达方式。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现代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来源研究成为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通过对网络用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化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近年来的网络来源研究进行概述,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探讨网络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些网络用语作为网络语境下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重要视角。
分析这些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流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网络来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介绍网络用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用语应运而生,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用语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公众心态。
研究网络用语对于了解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用语的兴起,代表了语言的一种创新。
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人们追求简洁、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网络用语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网络用语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众的情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背景是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时代的崛起,重要性则体现在对于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的研究价值上。
我们将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深入探讨网络来源的研究。
2. 阐述网络来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语言也随之兴起并广泛传播。
对网络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以网络流行语为例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
2023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2023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2023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1一、调查背景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网络热刺的不断诞生,一方面反映了网民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让网民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的语言文字。
而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当时似乎短小精悍的文字,在如今似乎有些臃肿,进而用网络热词来代替。
比如“打酱油”,“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这些词只有几个字,但这些词语后面却深刻反映了某种社会想象,网民的感情通过网络热刺不断的传递和释放。
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包括主流语言规范的约束)。
具有匿名性的网络虚拟世界,无疑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
因而,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必将扩大其影响范围。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目的: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识、了解和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所持以的态度。
意义: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推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进而分析和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调查过程安排四、调查问卷设计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研究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的调查问卷,希望您能认真作答,帮助我们完成这项调查。
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完成这份问卷调查,祝生活愉快!性别:A男B女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学校:(__大学文理学院)1、你经常上网吗?A天上B经常上C偶尔上D几乎不上2、上网时你会关注网络流行语吗?A非常关注B关注C偶尔关注D没兴趣3、通过网络了解流行语的渠道(多选)A论坛,贴吧B新闻C即时通讯(QQ,MSN)D博客E其他4、你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A很了解,一看就懂B比较了解,知道大部分C不是很懂,会一点点D完全不懂5、你对下列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是?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完全不用A、给力①②③B你懂的①②③C我是来打酱油的①②③D羡慕,嫉妒,恨①②③E坑爹①②③F神马都是浮云①②③G我勒个去①②③H我爸是李刚①②③I__的人,你伤不起①②③6、你听到某个人说这些网络流行语,你觉得他她...... A很时髦B无所谓C没内涵7、你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A乐意接受B勉强接受C反对D无所谓8、你上网的时候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吗?A经常使用B有时使用C偶尔使用D从不使用9、你在什么场合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多选)A网上聊天B电子邮件C日常对话D手机短信10、你觉得网络流行语有什么优点?(多选)A生动有趣B方便C幽默D其他11、你觉得网络流行语有哪些缺点?(多选)A有的让人难以看懂B多贬义,脏话,影响风气C破坏了传统汉语语言文化和规范D更新太快12、你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多选)A是网络发展的趋势所在,喜欢并支持B是语言朝新方向的一种发展,很有意思也很有特点C虽然不是很了解,但还是支持D没怎么接触,不了解,持中立态度E不符合语言文化的传统规范,会影响语言文化的普及,应限制使用F语言粗俗,肤浅,难以理解,不提倡使用G没有理由,完全反对13、你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是?(多选)A简洁B好玩C便于表D别人用我也用14、你觉得网络流行语会带来什么影响?(多选)A使得消息传播变得更简洁,更生趣B增进朋友间的感情C会影响人们的交流,使交流变得困难D冲击传统语言文化15、你认为政府应该如何管理和控制网络流行语?(多选)A引导B监督C放任D封杀16、你觉得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怎样?(多选)A会不断的更新换代,一部分精华会成为正式语言B会正式融入日常生活和语言规范之中C破坏语言规范,只是引起一时的热潮,会被淘汰五、调查分析1、你经常上网吗?从调查结果可知,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经常上网,有20%的人会天天上网,从而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之深。
网络流行语调查报告
正确理解规范使用——对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调查分析及思考一、调查原因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国网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有关统计,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稳居世界第一,其中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总网民的46%。
上网聊天和获取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民在互联网闲聊和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文字,一种带有较大局限性但同时又具有固定模式的语言——网络用语。
其中,有些网络用语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点击率、使用率日益提高,在表情达意中成为大多数网民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些用语就成为网络流行语。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媒体用语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
网络流行语也体现了网民的创造性,因为网络是个虚拟的空间,表达思想方式与日常生活有所不同,而且中学生主要是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如何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它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二、调查过程(一)确定探讨内容(2010年5月)1、2007年—2010年,中国网络流行语的归类;2、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3、探讨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4、探讨中学生该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流行语。
(二)主要步骤(2010年5月—2011年3月)1、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搜集2007—2010年网络流行语;2、将网络流行语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3、采用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理解、运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4、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一)网络流行语的主要类型1、反映重大事件类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和近几年来网络民意的崛起,许多热词不断涌现,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现实语境中。
如:2007年的“正龙拍虎”,2008年的“做人不要太CNN”“范跑跑”、“猪坚强”,2009年的“躲猫猫”“做噩梦”,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等这些网络热词以具体事件作为依据,时代特色鲜明,俏皮中暗含生活哲学,同时夹杂着讽刺的幽默感。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一、网络语言成因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新事物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用语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同时,由于互联网源自美国,所以网络词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英文。
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互联网上,有些英文不加翻译就原封不动地被照搬了过来,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专业术语。
如Internet:互联网;CPU: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作“中央处理器”,或叫作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电脑的心脏,决定电脑档次的高低;E-mail:电子邮箱;QQ:就是OICQ腾讯即时聊天工具。
(二)求新、求简原则网民们普遍年轻化,不喜欢遵循传统,因此更富有创新性,表现在词汇上即追求新奇效果,使用很多谐音用法,这其中也不乏对方言的改造和使用。
例如:素:是表:不要额/ 偶:我稀饭:喜欢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网络的迅捷性要求网民们一切向速度看齐,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因此出现了很多缩略语及数字用法。
例如:CU:see you的谐音简写。
BTW:by the way 的简写。
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三)相似及相关联想这类词一般注重形态、性状的相似及比拟,由一个词语的某一点出发,展开联想,在旧义和新义之间衍生出相似点,形象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
这类用法既新颖又形象,颇受年轻一代网民的喜欢。
例如:顶:本义指头或物体的最上部,现在非常普遍地被用来做帖子的回复语。
因为网络论坛上的帖子是以时间来排序的,新帖在前,旧帖在后。
一个帖子发出去后,如果没有人回复就会沉到最后面。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第一篇: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
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
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
网络流行词起源
网络流行词起源网络流行词语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往往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时代变迁和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而兴起。
对于网络流行词的研究除了能够揭示当代文化现象外,也为人们认识社会、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下面将从流行文化、互联网、语言学等多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词的起源进行简要探讨。
一、流行文化的影响流行文化是网络流行词产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流行文化包括音乐、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这些文化形式往往具有极大的传播力,能够迅速地传递信息,塑造观念,改变价值观。
一些流行元素或流行语言,例如某首歌曲的歌词、某部电影中的台词或者某个综艺节目的笑点,都很容易成为网络流行词的来源。
例如,“你谷”这个词最初来自《奇葩说》节目中嘉宾的口误,但是由于被不停地转发和模仿,逐渐演变成了网络流行词。
二、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为网络流行词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传统上,流行语言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在社会中扎根,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流行语言可以即时地通过网络平台呈现出来。
不仅如此,网络平台还可以提供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语言,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流行词的传播。
例如,“666”这个常用的网络词汇,最初源于中国大陆唱片业,后流传到网络上,由于字母“6”与中文的“六”发音相似,因此成为一种表达赞叹的网络语言。
在互联网平台上,人们使用“666”来表达对某个事物的极佳评价或者赞许。
三、语言学的分析语言学是对语言本身进行研究的学科,对于网络流行词的起源和演变也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网络流行词的产生和演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新词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词通常是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上被大量使用后逐渐被广泛接受的。
这些词语通常是由网络用户创造或经过改编而来。
2.快速流传:一旦某个词汇开始在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上得到广泛传播,它就很容易被其他人转发和模仿,这样它的流行程度就会迅速上升。
3.语境演变:网络流行词在不断地传播和使用中,其表达的含义也不断发生改变。
论网络用语的流行及其原因与应对措施
论网络用语的流行及其原因与应对措施姓名:文萍萍学号:20124996摘要:近年来,随着QQ、微博、论坛等网络交际工具的发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词新语,因其出现与网络息息相关,它的使用人群主要就是网民,所以我们把这类语言统称为网络用语。
本文主要是探讨网络语言出现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它的流行。
关键词:网络用语;流行;原因;应对措施我们如果仔细研究一下网络用语,就可以发现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缩写型缩写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英文字母缩写,比如在我们聊天或者刷微博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有一些奇怪的英文字母,比如GG、MM、RPWT、BT等等,一开始看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见多了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就是中文词的拼音首字母的缩写,比如GG就是哥哥,MM 就是妹妹,RPWT就是人品问题,BT就是变态等等。
这类字母缩写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能够懂他们的意思,所以传播得特别广,但是还有一部分缩写型的网络用语常常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就是我们现在也能够经常看到的一些中文句子的缩写,比如说喜大普奔、不明觉厉、十动然拒、十怒然应、说闹觉余等等,这些词语如果靠猜,很难有人能猜出他们的意思,喜大普奔就是喜出望外、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缩写,用来形容一件特别让人高兴、兴奋的事情;不明觉厉就是不明白,所以觉得很厉害;十动然拒就是十分感动,但是拒绝了他,这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真实案例,是说2012年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男生王文瑾,向他心仪的女生送出了一封他用212天时间写的16万字情书。
这封情书的内容包括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内容主要是回忆两人在一起做的事或借景抒怀。
他将其装订成册并取名《我不愿让你一个人》。
女孩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后用来形容表白被人拒绝后的自嘲的心情;十怒然应一看就知道跟十动然拒是一个结构,但是它的意思是十分生气,但是却答应了他,也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北京大学男生高富帅,用了212秒给他心仪已久的女生写下了一张表达爱意的16万美金支票。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流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分析:1.技术的进步和普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进行交流。
网络语言产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人们在信息交流时面临的技术限制。
由于输入法、带宽和屏幕显示的限制,人们需要寻找一种简洁、快捷和方便的表达方式,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2.网络媒介的匿名性:网络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的交流平台。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各种代号、昵称或匿名身份进行交流。
这使得一些人更容易接受网络语言的使用,因为他们不需要担心言行会带来的社会压力和道德责任。
这种匿名性为网络语言流行提供了便利。
3.社交平台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人们开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交流。
为了迅速吸引和保持他人的注意力,一些人开始使用简洁、夸张、有趣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和情感。
网络语言在这种环境下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4.年轻人的选择: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之一是它与年轻人群体的需求和喜好相吻合。
年轻人通常更加熟悉并接受新兴的技术和媒介形式,并更加灵活地适应和创造新的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的简洁、有趣和时尚的特点吸引了年轻人的青睐,他们成为了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和传播者。
5.文化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的流行也与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社会环境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度和使用方式有所差异。
例如,一些网络语言可能源自特定的亚文化或专业领域,随后被广泛采用并超越原始的使用范围。
网络语言的流行还受到流行文化、娱乐产业和新闻事件等的影响。
6.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语言的变异和演变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不断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人们的交流需求和文化变革。
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正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和变化。
总结起来,网络语言产生和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网络媒介的匿名性、社交平台的崛起、年轻人的选择、文化语境的影响以及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等。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1、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网络语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一些网民为减少开支,或是在打字时没有耐性,就创造了不少网络语言。
在网络语言中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事实上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上网费用了。
网络语言新词汇的诞生另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ABC和全拼输入系统,网民使用智能ABC特别多,由于上面的字词或者不是按照网络使用频率排列或者根本没这个词,所以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例如“版主”没有,就用程序生成的“斑竹”代替,“主页”没有就用“竹叶”代替,“你才”先出来就代替要选字的“你猜”;“点心局”先出来就代替电信局等。
在网络聊天时,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与费用,网民会对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才创造出英文极简缩略语、拼音极简缩略语、数字代码谐意语。
等。
如果文字输入速度太慢,就无法调动别人与你聊天的兴趣。
2、掩饰身份,重塑自我。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往往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在网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大侠,而不愿为菜鸟。
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学习网络语言,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
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愿意学或者只要你心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网络空间是虚拟世界,大家相互不见面,因此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份在网上,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借机满足各种奇怪的、或在其它地方难以满足或不可能满足的愿望。
网络语言就满足人们这种需要而应运而生。
3、追求新奇,崇尚创新;由于网民大多数比较年轻,他们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喜欢创新,年轻人特有的激情、时尚、追求特立独行了年轻人用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创作网语,这也是网络语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是网民们广泛使用于论坛和聊天室的一种基于规范的语言变异形式。
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是发展与网民群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的看待网络语言的形成,为如何对待网络语言提供更深层次的认知角度。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
[1]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其形成及被广泛使用与时代、社会、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简言之,网络语言无论其“语言”的身份是否得以承认,但作为一定社会群体的一种言语现象,依然是语言和社会共变的结果。
本文拟从社会外部原因、群体内部原因、语言心理三个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产生及流行做简要分析。
一、社会外部原因对社会外部原因的分析,网络语言研究者们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依据吉林大学吕明臣教授在《网络语言研究》一书中的概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网络时代的到来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物质载体网络语言是产生于网络并广泛使用于网络交际与网络表达的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因此,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国际互联网(Internet)被誉为是20世纪末最激动人心的事情。
互联网1989年开始进入我国,从而揭开了中国网络时代到来的序幕。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中国网络用户经常坐在屏幕前进行沟通。
起初,由于对这种“无声”的即时交流方式的不适应,加之“说话”的速度要求与文字输入较慢的矛盾,“词不达意”或“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景常常发生;为了消除这些矛盾,维护交际的顺利进行,经过网络用户的不断实践,网络上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形式,这就是网络语言。
网络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物质载体。
2.网络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最佳“网络这种工具本身提供给人们很多创造语言的灵感。
网络语言的创造是充分利用、又只是利用键盘提供的符号系统和拼音输入法的结果。
”[2]当人们用汉字、数字、符号、字母来尽情组合、改造词语,甚至用谐音、怪词、错字、别字来玩语言游戏的时候,享受到的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和一种打破传统语言规范的犯禁的快感。
网络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复杂规则,人们可以而且也试图在网络中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忽视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职业,不必担心自己因为说错话而导致人身伤害或遭致种种麻烦。
在网上,人们很容易将本性表露出来,少了伪装,多了轻松和自然,这也正是网络语言使用的最佳环境“。
可以这样说,除了现实性,网络给了网民最大限度的交际自由,使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任意创造富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语言形式。
”[3]3.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产生网络语言的社会背景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生活的发展,观念的变革及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经济繁荣、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的整体局面,新事物、新观念的层出不穷,这是网民们乐于创造、敢于创造、便于创造的重要的社会背景。
网络语言的重要特点就是与传统语言不一样,就是标新立异,就是求新求异。
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环境,网民们哪敢放开思路、张扬个性,去大胆创造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呢?如果没有广泛的文化交流,中的某些表达法又怎能运用到网络语言中来呢?4.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网络交际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这一物质基础。
网络和计算机都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网络语言主要出现在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和虚拟聊天室中,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
这一交际环境要求使用者必须懂电脑、必须会上网、必须能顺利的完成文字和符号输入、必须多少懂点外语。
而当今中国会使用网络语言的大部分正是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并且略懂外语的年轻人。
这批年轻人相对于他们的父辈来说,其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了,这就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保证。
5.汉字输入法的制约是网络产生的重要因素由于汉字的特殊性,输入电脑并不像那样简单。
计算机汉字输入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笔画输入法,如五笔字型和的仓颉码等;一类是拼音输入法,如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
笔画输入法输入汉字时重码率较低,但因为这种输入法常将汉字拆成100-200个字根,较难掌握,需经过专门训练;因此,大多数网民均使用拼音输入法。
汉语拼音输入汉字的弊病是重码率较高,在网络交际过程中,需要选用的字或词很难找到,网民们没有耐心打准确的字,于是使用大量的同音字词代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网民公认的词汇形式。
如用“斑竹”代替“版主”,用“幽香”代替“邮箱”,用“青筋”代替“请进”。
“斑竹、幽香、青筋”都是网民们使用智能ABC输入汉语拼音“banzhu/you xiang/qing jin”直接跳出的词语。
网民们并不追究这些错误,他们追求交际中能为交际双方理解就可以了。
二、群体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是网络语言得以产生的外在条件。
除此而外,网络语言的产生还有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内部动因,这种内部动因一方面突出的表现为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接受与认同,无论这种接受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另一方面表现为浅阅读时代图像形成的对表象思维的依赖。
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学、哲学和一般知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现代主义突出人的个体性、主观性、个体间的协同性、实用性;在一系列问题上都离经叛道,突出自我表现,蔑视社会认同;反对理性和作用,强调非理性和潜意识作用;反对权威和人为中心,主张无政府主义和返朴归真;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反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主张描述现象、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反对哲学、终极和绝对,主张多标准、多规则、多模式和相对主义;反对群体意识,主张个体主义和纵欲。
8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悄然登场,导致了我国新型“现代人”的出现——即所谓的80后、90后。
他们通过无孔不入的大众媒介接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有意无意的接受与认同。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开始普及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权威报告显示,1997年以来,我国网民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青少年网民为主,这一情况的年龄描述实际上即为我国网民目前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网民年龄结构上将呈现更大的包容性,80后、90后作为现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他们将持续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和他们之后的青少年共同分享网络资源,80后、90后在网络使用上的共存就是这样形成的)。
这实际上是说,作为互联网使用的重要力量,80后、90后是携带着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弥漫于中国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而步入网络交际的快车道的。
后现代主义的颠覆、解构、张扬与去标准化的多元追求是网络语言产生的内驱力量。
2.浅阅读时代图像文化对思维习惯与表达习惯的影响简单来讲,浅阅读就是以简单轻松、不做过多思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较为浅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有时甚至以娱乐性为终极追求。
浅阅读主要表现为:一是流行所谓的“读图时代”,二是鼓吹所谓的“速读”和“缩读”,三是鼓吹“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
这里的读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赏画”,而是指插上零碎文字的图片、卡通、动漫等图书。
事实上,随着浅阅读时代的来临,读图已经不仅仅指读“图书”,也指依据严肃的文字文本制作的视频文本。
如现代年轻人不愿意阅读需要充分调动思考和想象的名著而热衷于看经过名著改拍而成的影视剧作,这也是一种读图现象。
这种对文字文本的疏离而对图像文化的热衷久而久之必然会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产生影响,从而在思维与表达中产生对图像或形象化符号的依赖。
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读图”的习惯,网民们也更乐于接受新颖、诙谐、轻松的图形化的表达而对一本正经的规范语句不敢兴趣。
网络语言中大量的表情类、图片类词汇形式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群体心理创造出来的。
三、语言心理如果说社会外部原因是网民群体创造网络语言的外部基础,群体内部原因是内部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是无意识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语言心理则是网民群体创造使用网络语言的有意识的心理需求,这一心理需求无疑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的媒介平台而产生的。
1.娱乐性哲学家奥斯汀认为,说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
任何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没有任何目的的行为是不存在的。
网络言语交际作为网民群体的一种特殊言语交际形式,当然也有着明确的目的性。
“言语交际形式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言语交际形式受到交际目的的很大的制约。
当然交际目的不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但却是重要的因素。
交际目的对交际形式的选择要求是交际形式要适合去表现交际目的,交际目的不同,交际形式就不同。
”[4]娱乐是网络交际中非常重要的目的,网民们在论坛或是聊天软件中参与网络言语交际很多时候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身心的放松,获得快乐。
另一方面,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工作生活的压力都非常大,需要寻求一种可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这同样使得娱乐成为了交际主体互不相识、空间分离的网络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在网络聊天室中发现很多没有主题,完全以“说话”为目的的言语交际,显然,“说话”的过程就是网民们获得快乐的过程。
而要在“说话”过程中获得快乐,缺乏个性与创新的如同作文般的规范的聊天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一使命的。
2.对现实交际的复原网络言语交际与现实交际最大的区别在于,网络言语交际双方在空间上是分离的,相互之间无法看见对方表情,也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这里我们排除网络视频聊天和语音聊天,因为文字聊天目前仍是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这大概是出于交际主体隐匿性的需要),意义的传达完全依靠文字来完成。
而规范的汉字聊天就如同文一般,一方面过多的语法规则使得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交际不能获得快乐,更重要的在于,因为声音和表情用文字表述起来比较麻烦而使交际主体不得不放弃声音和表情的表意功能必将导致交际双方在意义传达上的重大损失。
美国口语学者雷蒙德·罗斯在其《演说的魅力》一书中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的传播是用来进行的,有65%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之外的形式——比如语调、动作、衣着、表情等完成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以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