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假设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假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一种以市场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派别,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
其核心假设是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是自由、竞争、没有任何外部因素干扰的。
这意味着市场会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形成一种均衡,实现效率和最大化利润。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整个理论框架的基础。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
这意味着人们能够理性地做出决策,根据最大化效用或利润的原则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
这个假设成为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模型和理论都是基于这一假设展开。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这意味着市场中有足够多的买家和卖家,没有任何一方拥有垄断地位,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获得信息,并且可以随时进入或退出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会自动调节,供需会自动平衡,市场会实现效率。
这个假设也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这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稀缺的,需要有效配置。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们需要做出选择,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资源配置实现最大化效率。
这个假设反映了现实经济中的一种基本现实,也推动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市场是动态的。
这意味着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供需关系在不断调整,价格在不断波动,经济主体也在不断变化。
市场的动态性意味着市场参与者需要及时了解市场状况,做出相应决策。
只有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假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市场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都有深远的影响。
虽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未考虑市场失灵等现象,但其理论体系依然是现代经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有限性
当 今 社会 ,信 息 因 为其 越 来 越 重 要 的 作 用 , 从 而 引起 人 们 的 高 度重
视 。掌握 了信 息 ,就 掌 握 了策 略 的 布局 先 机 , 掌握 了未 来 发展 的 主 动权 。 在 经济 生 活 中 ,卖 方 和买 方 都握 有 各 自的信 息 ,都认 为 自己是 理性 的而 达 成 一致 ,对 于 一 种商 品 ,在大 多 数 情况 下 ,卖方 比买 方 掌握 更 多 的信 息 , 比方 说买 房 ,在进 行 交 易时 ,买 方通 过 卖方 介 绍 和 自 己的理 解 ,觉得 自己 是 完全 理 性 的 ,可 是 直到 在 居住 了~段 时 间 后 ,房子 的所 有 信 息才 完全 暴 露 出来 ,房子 本身 还 不错 ,只是 周边 配 套 设施 太 少 ,此时 的 买房 者才 认 识 到 , 自己其 实 不 可 能考 虑 到各 个 方 面 , 即使考 虑 到 了, 没 有切 身 的体 会 , 认 识 不 全 面 , 也 同样 无法 达 到完 全 理 性 。 假使 人 的 思维 能力 完 全 ,思维 的材料 — —信 息 的 不完 备 ,也使 理 性思 维 能力 无 法 充分 发挥 ,从而 不 能达 到完 全 理 性 ,也就 是理 性 受 限 。归根 结 底 ,个人 生 存 发展 的 社会 环 境 ,可 以直接 或 间接地 归 结 为信 息 不完 备或 不 对 称 。无论 认 识他 人 和这 个 世 界 ,还是 认识 自己 的理 性 ,人都 无法 做 到信 息 完 备 ,因 此 人 的理 性 不可 能完 全 实 现 。 结语 在 实 际 经 济 生活 中 ,不 同人 群 的 “ 人 经 验 ”和 “ 识 水 平 ” 的 不 个 知 同 ,决 定 了 “ 济人 假 设 适 用 水 平 的 不 同 。 任 何 理 论假 设 都 有 一 定 的 经 局 限性 ,然 而 ,经 济 学 又不 能 没 有假 设 ,其关 键 在 于 分析 其 “ 设 条件 ” 假 与 研 究 动 机 、 研 究 过程 和研 究 结论 是 否 匹 配 ,进 而 去 探讨 这 种 “ 设 条 假 件 ”是 否 成 立 。 就像 理 性 的经 济 人 的 假 设 , 对 某 些 理 论来 说 ,是 很 重要 的,因 此我 们 在运 用 此些 理 论 时 ,一定 要考 虑 到这 个 假设 的存 在 ,而 不 能 孤 立的运用 。
经济学案例分析参考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1、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结合您的情况分析您为什么选择来徐州工程学院参加岗前培训?答:(1)首先,此次岗前培训的机会非常难得,是党中央与自治区政府为新疆跨越式发展作出的英明决策,可以说百年不遇。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此次机会在新疆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与个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都具有十分的稀缺性,而我又恰好符合政策的要求,所以就应该抓住机会珍惜机遇,响应号召,磨练自己。
岗位的稀缺性(2)可能在以前的岗位上我们能够获得较目前相对较好的报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在原先的岗位上获得相应的地位,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次岗前培训虽然让我们放弃了原先的工作,到异地求学且时间为两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
因为从整个自己的人生与职业规划来看,岗前培训的机会对于我来说非常难得与珍贵,自己将受益一生。
从经济学角度看,培训的这两年中我所放弃的以前的工作与因工作取得的收益是我的成本,可能面临的目标是自己的机会成本,但是这些成本与我将来预期取得的收益相比较,我认为还是收益大于成本,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我认为参加岗前培训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提示: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些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多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这就要考察你的收益与成本,包括机会成本。
2、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即,幸福=效用/欲望。
请结合经济理论中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分析下面问题: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
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答:(1)确实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也就说幸福感在下降。
经济人假设案例
经济人假设案例在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基本的假设,它假设了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以理性的方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这一假设在许多经济理论和分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并不总是符合这一假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经济人假设的案例,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这一假设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假设有一个市场上只有两家卖家提供同一种商品的情况。
根据经济人假设,这两家卖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来确定商品的价格。
如果一家卖家提高了价格,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另一家卖家的商品,从而导致销量下降;而如果一家卖家降低了价格,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他们的商品,从而导致销量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经济人假设,两家卖家会通过竞争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从而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卖家的行为往往并不总是符合经济人假设。
例如,如果两家卖家之间存在垄断或者串通价格的情况,他们可能会通过协商或者其他手段来共同提高商品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并不会像经济人假设中那样由竞争来决定,而是受到卖家之间的协商和垄断行为的影响。
另外,消费者的行为也经常不符合经济人假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并不总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许多消费者会受到品牌、宣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根据价格和质量来做出决策。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往往会偏离经济人假设所预期的理性行为。
综上所述,经济人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现象,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符合经济人假设所预期的理性行为。
因此,在分析和预测市场行为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人假设所描述的理性行为。
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缺陷性探讨
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缺陷性探讨提要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理性人”假设,这个假设在模拟人的行为时有很大的缺陷,它将人看作是理性的机器,而事实上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往往表现的不那么理智。
本文探讨这个假设的缺陷,并估计产生的原因,以及展望“理性人”假设的发展。
关键词:理性人;理性;博弈选择;风险理性人的假定,就是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所讲的“经济人”。
这个假设是整个西方经济学思想体系中的前提性假设,西方经济学的诸多命题都是在这一假定条件下推出的。
这个假定的主要主张有三点:1、人是有理性的。
每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的判断者,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
2、利己是人的本性,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追求的是个人利益,通常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
3、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与他人利益的协调中才能实现。
交换是从“理性人”的本性驱使下自然而然地发生的。
人类的交换倾向是利己本性的外在形式和作用方式。
“理性人”假设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模型,使得经济学研究公理化和逻辑化,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与之相对的,理性人假设的三点都具有缺陷性:第一,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人更多地表现为不理智。
从认知的角度看,人类所处的外部世界复杂多变,而作为个体在信息加工和处理上会有诸多限制,从而使个体不可能达到假设中所设想的完全信息状态。
而现实社会中个体地位不同,所处于的信息优势就有很大区别。
因此,个体不可能掌握完全同等的信息,所以个体决策也会因为无法实现完全掌握信息,比如股市里散户和庄家所处的信息地位就很不同。
正是由于现实中个体和环境的原因,使得个体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
个体由于信息掌握不同,面对选择时就不会达到“理性人”要求的完全理性。
而即使是自己掌握的信息,人们也不会理智的处理一切问题。
个体一方面具有努力追求最大化的理性倾向,同时也具有不努力追求最大化的非理性倾向。
经济人假设案例
经济人假设案例在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为目标。
这一假设在经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分析和预测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人假设是否总是成立,以及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挑战,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经济人假设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小明在超市购买商品。
根据经济人假设,小明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预算来做出购买决策,以最大化自身效用。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小明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促销活动、朋友的推荐、商品包装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小明的购买决策偏离理性选择,从而挑战了经济人假设。
接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个更复杂的案例,公司的雇佣决策。
根据经济人假设,公司会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从而在雇佣员工时会考虑他们的生产力和成本。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公司的雇佣决策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责任感、员工福利、政府政策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公司在雇佣决策上做出不符合经济人假设的选择。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投资决策的案例,投资者在股市中进行交易。
根据经济人假设,投资者会以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风险为目标,从而做出理性的交易决策。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投资者的交易决策可能会受到情绪、市场波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理性选择,挑战了经济人假设。
综上所述,经济人假设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总是成立。
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理性选择。
因此,在经济分析和预测中,我们需要对经济人假设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补充,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关注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社会环境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活动。
经济学的假设——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
经济学的假设——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亚当。
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就提出理性人的假设。
即表明他的著作中的人都假设为是理性人,什么是理性人,说白了就是不感性的人,即没有感情的人,为何斯密要这样说,因为我们看国富论如果掺杂太多的感情去看他,就会发现,全篇都是扯淡,都是无用的理论,所以斯密要一开始提出这个理性人的假设。
时间已过去4个世纪,我们都变成理性人了吗?答案很明了。
为什么近代会有一场又一场的经济危机发生,为什么那些杰出的经济学家解决不了经济危机,让它不发生,或许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60亿人都参加到了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去了,可是我们中有几个人是理性人,或许年千万分之一都不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责怪那些将{国富论}视为圣经的经济学家们解决不了经济危机了,我们没有按他们说的去做,结果出了问题却怨他们说你们的方法不对,那么经济学家就冤了,你们又何尝接收过我们的方法了。
我们因为自己的贪恋,懦弱,冲动,犹豫,,,,,我们的种种感情致使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来到, 08年,97年,想想哪一次不是因为我们的胡乱投资那一次不是我们的胆小,那一次不是我们的人性的罪恶使危机产生,然而危机产生后我们又因为人性的自私,人性的罪恶不去或是解决太迟了,结果危机的破坏进一步扩大。
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那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吗?试想我们如果都是理性人,那么人可尽其才,地可尽其用,我们的经济还会是现在的水平吗? 而且我们都是理性人后,分配也会个公平那么,社会将会出现长期的稳定,战争很难发生,那么社会资源不会浪费,人力资源不会流失,整个社会就像台精密的机器一样向前运作,呵呵我们的日子那将是何其富庶啊,那时将是个什么样的场面啊,人人丰衣足食,社会稳定,和谐,,,,,,可以说任何词语都不能形容那是的好,因为那将是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历史。
那时将会是个什么样的盛世啊,维多利亚女王曾这样形容在自己统治下的英国,即维多利亚时代,荣光,荣光,荣光无上的荣光,我觉得这句形容维多利亚时代还太过了一点,但是形容那个未到来的世界将是何其贴切啊,维多利亚再怎么开明只是让其一国,一隅之民过上那样一种富足的生活,而这个从未有过的年代却会让天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从西伯利亚到温彻施特,从青藏高原到马里亚纳海沟,从沙哈拉到皇后岛,从北京到纽约,从的黎波的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之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篇土地任何一篇白云。
理性人假设的生活例子
理性人假设的生活例子
要写一个脑回路清奇的回答了,本来是一个段子,且容易引起不适,为了和谐社会的必要,稍微做了处理。
甲乙两人逛公园,突然甲问乙:“我打你两耳光,然后给你一千块可以吗?”乙算了算,感觉挺值,于是让甲抽了俩耳光,甲也履行了约定付了钱。
但是付完钱后,甲和乙都感觉不爽,甲感觉钱付的不值,乙感觉挨得耳光不值。
于是乙提出给甲俩个耳光并支付一千元。
甲同意,于是乙给了甲两个耳光,并履行诺言支付了一千元。
然而甲乙两人发现他们最后彼此挨了两个耳光却并没有获得任何东西。
以上,如果按照理性人的假设真的是一个比较清奇的故事。
但是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讲却是一个普通的案例。
行为经济学假设了,个体之间在交易时会出现报复行为,且仅仅只是为了报复。
因此上面的结果从报复心理角度讲还是很说的过去的。
另外这也构成了不完全契约的一部分,Hart在面对Tirole等对其不完全契约的攻击时,Hart闭门修炼,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学放弃了科斯定理,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只要存在交易就会存在损失的不完全契约模型,模型很简单类似于上面的故事。
我只是负责抛砖引玉文章就不贴了。
HC-经济学假设
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同时人的生命也是有
限的。 资源的稀缺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绝对稀缺 和相对稀缺。 绝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相对稀缺是指资源的总供给能够满足总需求, 但分布不均衡会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说的 稀缺性是相对稀缺。
经济学面对的是一个资源存在稀缺性的社会。为什 么这么说呢? LOREM IPSUM DOLOR
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在完全市场中,信息就像空气一样,是不 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就能免费获得的自由财货。 信息在市场参加者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 泛及时地传播,使每个市场参加者都能同时接 受到同样的信息。
A. 首先,人类在地球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每天都和特 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资源是我们不可或缺 的生存基本。 B. 其次,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类没有止境的需 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成为稀缺资源。资源之所以稀 缺完全是被我们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现实生活中, 人类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于是受到了来自时间、 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
C. 最后,人们不断的突破这种限制,寻求和实现解决方法 的同时,又制造出更多难题,于是又去花力气克服这些 新难题。在这种无限循环的解决与制造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的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
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的三大基本经济 问题:OR
生产 什么
>>
如何 生产
>>
为谁 生产
完全信息假设
所 谓 完 全 信 息 ( C o m p l e t e Information ),是指市场参与者拥有的对于
经济学
假设
奥洛比安
思考: 这则寓言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经济学假设之一:理性经济人
人是自私的
经济人假设现实例子
经济人假设现实例子什么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Rational Choice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假设,它描述了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的行为模式。
根据这一假设,经济人被视为理性的、富有信息的个体,他们在进行决策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选择最优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会权衡利弊,对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做出决策。
然而,经济人假设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情况。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例子一:捐款行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会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进行决策。
然而,在捐款行为中,人们经常会选择从心灵深处出发,而非仅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例如,当发生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危机时,人们经常会自愿捐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
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能够被经济人假设所解释,因为捐款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例子二:参与公共事务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人们的决策常常超越了个人利益的范畴。
例如,在选举中,人们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会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
他们会投票给那些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的候选人,而非仅仅基于短期个人利益做出选择。
这种行为也与经济人假设相冲突,因为经济人假设假设人们只关注自己的最大利益。
例子三:乐于分享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资源,即使这并不一定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
这种行为无法完全通过经济人假设来解释,因为人们在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资源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最大利益,也考虑到了社会合作和互助的价值。
结论尽管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经济行为。
人类的决策往往受到个人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时,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并将其他因素考虑在内,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
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设
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设1. 理性经济人假设1.1 理性的定义经济学里,大家常常提到“理性经济人”,这个家伙可不简单。
他可不是个普通人,得心思缜密,做决策的时候,总是考虑成本和收益,力求利益最大化。
想象一下,像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买菜前精确算好每一毛钱,绝不让任何一分钱飞走。
1.2 现实中的反差不过,现实生活中啊,咱们常常会被情感左右,随便花钱买个小玩意儿,或者因为冲动消费一顿大餐。
这种时候,理性经济人就像个开不起车的司机,怎么也上不去高速。
理性只是一种理想,真正的生活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非理性的决策。
2. 边际效用递减2.1 什么是边际效用接下来聊聊边际效用,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你吃冰淇淋的过程。
第一口冰淇淋,哇,简直美味无比,乐得跟个小孩子似的。
但吃到第三口、第五口,咱们就不那么兴奋了,感觉也没啥特别,甚至有点腻。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真实写照。
2.2 实际应用所以说,咱们消费的时候,得学会取舍,知道啥时候该停下,不然就得跟冰淇淋一样,最后只剩下腻味。
这也让我们明白,为啥有时候,最便宜的东西也许是最吸引人的。
吃点不同的,换换口味,才是人生的真谛啊!3. 完全竞争市场3.1 理想状态最后来聊聊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听起来像是个乌托邦的概念。
在这种市场里,所有的买家和卖家都那么多,大家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价格也超级合理。
简直就像是在理想的超市里,每种商品都没有差别,选哪个都无所谓。
3.2 现实困境可是,走进现实就会发现,这种市场根本不存在。
小商店、品牌效应、各种广告,都是为了让你觉得这个东西更特别。
咱们买东西时,常常被花里胡哨的宣传吸引,价格不透明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世界啊!结尾说到这里,其实经济学的三大假设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咱们在这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发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智慧。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每一天都在不断变化的旅程。
总之,理性、边际效用和市场竞争,这些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让我们在购物时少点冲动,生活得更加明智。
杜林庸俗的经济学的观点
杜林庸俗的经济学的观点
杜林庸俗的经济学观点,指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杜林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些被批评为乏味、不切实际或过于简化的经济观点。
以下是一些杜林庸俗的经济学观点的例子:
1. 过度关注人们的利己本能:杜林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其他动机,如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类决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简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杜林假设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能够细致地评估各种选择,并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常常受到有限的信息、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偏差。
3. 忽视市场失灵:杜林过于乐观地认为市场是高效的,并忽视了市场失灵的问题。
事实上,市场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的供给、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等,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
4. 简化的供需模型:杜林使用了简化的供需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忽视了市场中的复杂性和非线性效应。
这种简化模型可能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的实际行为。
5. 忽视时间因素:杜林的经济学观点往往忽视了时间因素的作用。
他认为市场可以迅速达到均衡,然而,现实中市场的调整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可能存在失业和经济不稳定等问
题。
总的来说,杜林庸俗的经济学观点被认为是过于简化和理论化的,无法准确描述和解释现实经济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观点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已经受到了许多批评,并被更为综合和实证的经济学观点所取代。
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
如果国家新制定的法律不符合人们对“秩序”的稳定偏好,人们仍会“不由自 主”地遵循旧的习惯 ,变相地抵制现行法律 , 直到现行法律做出某种让步或者 变通的规定为止。
谢 谢 ~ ~ ~
2015年5月18日星期一 Nhomakorabea
3、理性人假设的特征
(1)完整性。理性人了解自己的偏好,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认识, 对于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的选择。
(2)有理性地选择。它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 机型的决策。
(3)自利原则。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生 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2、法律经济学中的人类行为选择
人类对财富最大化与非财富最大化的双重目标追求表明 , 制度或法律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影响着人们为其偏好所支 付的成本 , 决定了人们在法律制度的约束下的行为选择。
三、稳定偏好假设
1、稳定偏好
孙斯坦:隐藏于行为选择背后的不是单个的东西 ,而是多个东西———志向、 趣味、物理状态、对现存角色和规范的反应、价值、判断、感情、动力、信 仰、奇思怪想, 等等———毫无规则的集合 , 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将根据特定 的情境产生特定的后果。„ „换言之,偏好在很大程度上乃是情境的一项功 能,也是占主导地位的规范的一项功能。 稳定偏好:在经济学研究中,通常假定消费者对于他们喜欢的事和不喜欢的 事一清二楚,并能根据他们满足消费者偏好的能力大小,排列出物品和劳务 的各种可供选择的组合。 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 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白金版_第二章 做一只理性经济狗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找东西的故事。
一天晚上,伸手不见五指,一位警察路过一条巷子,看到一个人在巷子里,低着头找来找去。
“你在找什么呢?”警察关切地问。
“我的钱包丢了。
”这个人抬头说。
警察认识他,他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
这个人接着说:“你现在能帮我找一手电吗?”警察不明白了:“你的钱包丢了,可是为什么要找手电呢?”经济学家告诉警察:“因为开着手电比较好找钱包。
”经济学家的理性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在经济学中,我们必须压抑内心原始的冲动,避免因为冲动而造成的盲目,尽力去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
吃不完的肉包子——正视欲望的无限性皮皮它们四个在离开那个女人的家后,走了很远的路程,终于看到了一座小镇。
它们来到一处街市拐角,奶奶因为年纪太大,已经被这长途的跋涉累得筋疲力尽,它卧在地上,连连喘气:“不行了,不行了,我再也走不动了。
”皮皮爸爸劝它:“再加把劲,我们走过这条街,看能不能找到吃的。
”奶奶只是一个劲地摇头。
这时,有个女人拎着一个塑料袋走来,皮皮敏锐地嗅到了肉的味道。
在女人将袋子扔进路边的垃圾桶后,它和爸爸迅速将袋子咬出来,里面是一大堆肉包子。
爸爸咬了一个吃起来,似乎有点变质了,不过味道还不错。
于是,皮皮一家围着这堆肉包子吃起来。
许多天没吃肉了,皮皮吃得格外香,尽管已经吃饱了,但它还是控制不住想要再吃一个。
这一点也不奇怪,人总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主观上的需要。
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由欲望产生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需要也是从低到高依次实现的。
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满足了最基本的欲望,才会去追求其他欲望。
低层次的欲望比较容易得到满足,高层次的欲望较难得到满足。
对于几天没有好好吃过东西的皮皮它们来说,这顿肉包子无疑是美味的宴席。
但吃饱了的皮皮很快发现了问题,爸爸、妈妈、奶奶还是不住地吃,它们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皮皮已经看到它们的肚皮明显下垂,快要挨着地面了。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麦当劳折扣券另一种解释是:麦当劳想借此进行价格歧视—-把顾客分开。
要获取麦当劳的优惠券,总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的,而不是随手可得-—上麦当劳的网站浏览寻找优惠券,打印优惠券,或者阅读麦当劳的宣传报纸,或者到路边索取,都是需要花费少许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
通常是什么人才愿意花费这些成本呢?是时间成本比较便宜的人。
能上麦当劳的人中,什么人时间比较便宜呢?显然是一些收入偏低的人——工薪阶层。
另外,优惠券能够购买的通常是某种指定的商品组合,而不是随意购买。
也就是说,使用优惠券的顾客,是要付出代价--不能随意挑选商品的代价。
这也是一种成本.总而言之,使用优惠券,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者成本也。
通过上述种种方式,麦当劳成功地把麦当劳的顾客中的富人和穷人分开,然后,对于富人——不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供给他们的商品就比较贵(没有优惠),而对于穷人—-持有优惠券的人,麦当劳给他们打折。
时间地点商品相同但价格不同,这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通过价格歧视,麦当劳向消费者榨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利润。
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占座”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在大学校园里更是司空见惯。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时,理性人就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问题,一项制度的制定如果能够满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体现了普遍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它就是一项合理的制度。
下面将运用经济学原理对占座行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
(1)占座—-理性人的选择。
“占座”意味着你可以拥有令你满意的座位,当你和你的同学同样用心时,你比他们更容易集中精神,获得更好的听课效果,最终得到更优异的成绩。
当然,你需要为占座付出一定的低价, 即你为占座付出的机会成本。
这里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与收益比较孰轻孰重。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占座的机会成本,当你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它们时完全可以被压缩到很小,甚至为负值—-早起有益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时间浪费在早饭上是没有必要的。
案例 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案例2: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
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
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
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
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
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
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
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
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
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理性经济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阐述的观点,之后经济学不断完善和充实,并逐渐将“理性经济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
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大。
”
其次是马克思关于"理性经济人"的论述。
“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这是被马克思一再批判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的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的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
庸俗经济学研究资本家如何赚钱。
资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资本的神秘的自行增殖能力和抽象的理性经济人概念都是为了掩盖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的。
4案例分析
2 爱情市场----稀缺性规律和机会成本原理
●爱情资源是稀缺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男女双方各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由于男女比例 的失调,由这两种经济主体滋生出的爱情资源是稀缺的,这种稀缺规律 使得如何充分地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成了问题。 稀缺是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决定因素,也是价格的决定因素。 所谓卖方市场,指的是市场交易由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卖方力量控制。 由于某种商品的稀缺,商品供不应求,买方会以较高的代价来争取购买 机会。此时,卖方能够以压倒性的优势力量来控制市场,从而可获得较 高的价格和利润。 卖方市场的高昂利润,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此时,市场上卖 方的个体总量会急剧增多,商品供应量也因此扩大,不仅能够充分满足 需求,甚至还有极大的剩余。在这个过程中,卖方市场就会迅速向买方 市场转化。 所谓买方市场,指的是市场交易由具有压倒性优势的买方力量控制。 当市场上卖方的个体总量很多,而市场需求量却相当有限的时候,就出 现了市场竞争。市场供应量的极大丰富和某些个体卖方的价格竞争,使 得买方处于优势地位,可以随意地比较和挑选,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爱情经济学分析
关于爱情、婚姻中的种种问题,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看法。 文学家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哲学家说,没有爱情的婚姻 是不道德的;社会学家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生物学家说, 婚姻是繁衍的需要……那么,用经济学的眼光看,爱情与婚 姻又是怎样的呢?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的公式: 主观幸福=效用/欲望。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不同的人从婚姻中获得的效用大 致相同,那么,你的欲望或者说期望值越高,主观幸福感就 会越小。 爱情与婚姻,是人们获取幸福的最主要方面(据英国路 透社2010年5月11日报道,一项面向16个国家的调查表明, 家庭与伴侣是最主要的幸福源泉,占比近80%,其次为朋友, 比例为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2: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
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
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
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
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
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
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
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
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
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
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
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
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
比如,刚刚买回车子,没过两天,这款车子却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子,该小区的房价最近却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
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映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
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就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东西。
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
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
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
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
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来的商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
“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的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
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是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