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NEW)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NEW)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目 录2013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12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11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09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09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一、论述题(50分)1、试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达的原因。

(35分)2、试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

(15分)二、作品分析(35分)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大方面分析、比较下面两篇作品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吲。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文献知识(15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选作品时都注明版本,为什么要注明版本?版本知识在古典文学研究中有什么用场?四、请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虢。

(15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典也關關和聲也雎鳩千雎也鳥摯而有别水中可居者曰洲后妃說樂君子之德燕不和諧义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關雎之有别焉然後可以凰化天下夫婦有別则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箋云挚之言至也捐王雎之鳥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幽同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關雎之德是幽同真專之善女宜為君子之好匹箋云怨耦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谐則幽閉處深宫貞專之善女能為君子和好岽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l之德不嫉妒謂三夫人以下五、請把下面的文字翻譯成现代漢語。

(35分)晉人歸楚公子榖臣①典連尹襄老②之尸于楚以求知罃③於是苟首佐中軍矣故楚人許之王④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對曰二國治戎臣不才不勝其任以為俘馘執事不以釁鼓使歸即戮君之惠也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對曰一国同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兩釋纍囚以成其好二國有好臣不舆及其誰敢德王曰子歸何以報我對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無怨無德不知所報王曰雖然必告不毂對曰以君之靈纍臣得歸骨於晉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若不獲命而使嗣宗職次及於事而帥偏師以脩封疆雖遇執事其弗敢連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王曰晉未可舆爭重為之禮而歸之注:①楚公子榖臣:楚莊王的兒子。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5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5.1 复习笔记一、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他诗歌形式一样,都是从民间产生的。

汉初的四言诗体不能表达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五言诗应运而生。

五言诗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诗多,隔句用韵的形式,音节比较舒缓协调,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大,在表达上确实更灵活更丰富,适应新的内容。

二、东汉文人的五言诗东汉的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影响最显著、艺术成就最出色的是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娇饶》二篇。

前者写胡姬的抗拒豪强,后者假设桃李和采桑女子互相问答,感叹盛年一去、即遭捐弃的不幸命运。

风格逼近乐府民歌。

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

诗中的故事、对话、结构和夸张的描写方法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三、古诗十九首及其他1.内容介绍《古诗十九首》载于《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既非一人,所以它们反映的思想内容是很复杂的,有写热衷仕宦的,有些朋友交情凉薄的,有写游子思妇的,还有主题不明确的。

2.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中思想感情的共同特征是:对人生易逝、节序如流的感伤,大有汲汲皇皇、如恐不及的忧虑;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

3.艺术成就(1)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情、景二者密切结合,达到了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馀味无穷。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炼,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古诗十九首》的高度艺术成就是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五言之冠冕”。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一、填空题1.刘勰《文心雕龙》评()为“五言之冠冕”。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第5章大历诗风5.1 复习笔记一、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1.大历诗风(1)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历诗风是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2)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经过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3)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1)早期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等。

这种气势壮大的诗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

(2)后期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如《温泉行》《与村老对饮》等。

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滁州西涧》等。

3.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1)刘长卿①作品风格刘长卿的早期作品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后来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如《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

②“五言长城”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

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2)“大历十才子”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文学(下)【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文学(下)【圣才出品】

第4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4.1 复习笔记一、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1)《论语》①《论语》的成书《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

②《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③论语的主要文学价值a.人物形象的塑造《论语》在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

b.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往往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2)《老子》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

《老子》以韵文为主,它主要是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和《论语》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为主,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2.对话体和寓言体(1)对话体论辩文的形成战国中期的《孟子》为语录体,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如《墨子》中的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而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2)寓言体《庄子》中的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辨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3.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圣才出品】

第2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2.1 复习笔记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与作者1.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比较《水浒传》这一类小说通常被称为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1)相同点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2)相异点①前者一般是从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或“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后者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②前者以塑造一个或几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后者着眼于全面地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

③前者的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后者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这些不同也就使英雄传奇有可能突破历史事实的制约,跳出帝王将相、军国大事的圈子,将目光移向民间日常的生活和普通的人。

2.《水浒传》的成书过程(1)《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北宋末年确实有过一支以宋江为首的起义队伍,后来被张叔夜招降。

还有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讨方腊。

(2)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同时代罗烨的《醉翁谈录》也已著录了许多说话名目,如同一些独立的水浒“小说”。

而《大宋宣和遗事》已把水浒故事连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到了元代,则出现了大批“水浒戏”。

(3)宋元以来的水浒故事丰富多彩并正在逐步趋向统一,小说戏曲作家们纷纷从中汲取创作的素材而加以搬演。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水浒传》。

3.作者问题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明代有四种说法:(1)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次;(2)罗贯中作;(3)施耐庵作;(4)施耐庵作,罗贯中续。

目前一般学者从第一说。

4.《水浒传》的版本《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今知有七种不同回数的版本,而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又有繁本与简本之别。

(1)在繁本系统中,今知最早的是《忠义水浒传》(100卷)。

嘉靖间武定侯郭勋有家刻本100回,时称“武定板”,已佚。

2011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古代史部分一、名解解释(每个10分)1.建安风骨2.世情小说二、简答题(20分)《庄子》一书的艺术价值。

三、论述35分南宋词学家张炎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谈谈你的看法。

现当代部分1.朱自清散文的基本特征。

25分2.舒婷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价值。

25分3.自拟题目和副标,写篇1000字左右的短文,评介关于现当代文学的一本教材或一篇论文。

25分2011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古代史部分一、名解解释(每个10分)1.建安风骨答: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受后世的诗人们追慕,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2.世情小说答: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世情小说流行于明代,兴起于明中后叶,在清康乾盛世时期发展至高峰,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主要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

所谓“世情”,指的是世态和人情,世态即社会氛围与社会矛盾,人情即人际关系中的微妙情感、心理愿望以及处于特定环境中人们隐秘的精神世界。

代表作有《镜花缘》、《绿野仙踪》等。

二、简答题(20分)《庄子》一书的艺术价值。

答:先秦说理散文,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庄子》,庄子以其“三言”的说理形式、超强的艺术形象力以及虚实相间的天才创作力创造了一个瑰玮淑诡的艺术境界,其具体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说理形式《庄子》的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圣才出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圣才出品】

第1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1.1 复习笔记一、秦代文学1.历史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他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统治,短暂的秦朝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2.文学作品《吕氏春秋》完成于统一之前,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其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条理清楚。

其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因而颇具形象性。

3.作家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他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名作。

文章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

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

秦代一些刻石文,大都也出于李斯之手。

内容多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秦刻石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

二、贾谊1.作者介绍贾谊,洛阳人,西汉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

主张改革,受到保守派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

2.作品分析刘向将贾谊的著作编订为《新书》,在《新书》中,贾谊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

贾谊的散文大致可分为三类:(1)专题性的政论文,如《过秦》、《大政》等篇。

《过秦》篇在文字上颇重修饰,又善于铺张渲染,有战国纵横家的遗风。

(2)针对各种具体问题而发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及《新书》前四卷“事势”。

其特色是观察敏锐,能透过太平景象,觉察到社会潜伏的矛盾和危机。

大胆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加强其笔锋犀利、言辞激切、感情强烈的特色。

(3)利用各种历史材料和故事来说理的文章,如《新书》后六卷的“连语”、“杂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文学(中)【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编 先秦文学(中)【圣才出品】

第2章《诗经》2.1 复习笔记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1.《诗经》的编定(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其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而写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2)《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是“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①献诗。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有史籍可考。

②采诗。

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③删诗。

《诗经》编集成书,汉人认为是经过孔子删定的,但这一说法是不可信的。

2.风、雅、颂《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①大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②小雅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共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

①周颂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

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②鲁颂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体裁近乎雅诗,《有駜》则近于国风。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第四编【圣才出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第四编【圣才出品】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1章隋及初唐诗歌1.1 复习笔记一、隋代诗歌隋文帝统一南北后,文学上直承南北朝的浮艳文风,占着统治地位。

隋朝前期,一些原是北朝的诗人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

质量虽然不高,但这类作品在较短时期内先后出现,反映了一些新的风气。

1.卢思道卢思道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的诗曾得到庾信的赞美。

《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诗中抒写了征人思妇互相思念的痛苦,并对追求功名的将军作了委宛的讽刺。

语言清丽流畅,句法多用对偶,具有早期七言歌行的特色。

2.杨素杨素是隋朝开国大臣。

他的《出塞》描写塞外荒寒景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领兵出塞同突厥作战的生活体验。

3.薛道衡薛道衡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昔昔盐》是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写思妇想念征人的传统主题,夹杂了齐梁轻靡的词句,但能透过环境细节的描写,刻划出思妇孤独寂寞的心境,显出了艺术上的独创性。

隋初诗风显示了南北文学开始合流的新气象。

在形式格律上,隋诗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但在整个隋代,齐梁影响根深蒂固:南朝的诗人江总、虞世基、虞世南等,带着很深的积习,北朝文人趋慕南朝文风,是长期形成的风气。

隋炀帝即位以后,更有意识提倡荒淫享乐、粉饰太平的宫体诗风。

隋初诗坛薄弱的清新刚健气息,经齐梁诗风的冲击,被冲散了。

总之,隋诗是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的最初阶段。

二、从上官仪到沈佺期和宋之问1.上官仪上官仪的诗,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

如《八咏应制》一诗就是典型的齐梁宫体诗。

除了“绮错婉媚”的诗外,上官仪把作诗的对偶,归纳为六种对仗的方法,对律诗形式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是武后时代的宫廷诗人。

其中,沈佺期、宋之问是在律诗形式上有重要贡献的诗人。

(1)杜审言杜审言是文章四友中成就较高的。

他写了许多应制诗,但也写了一些较有生活实感的好诗,如《登襄阳城》,气魄雄浑,笔力横壮;《春日京中有怀》是一首更接近成熟的七律。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圣才出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1.1 复习笔记一、龚自珍1.地位真正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沉闷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是龚自珍,他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纪(嘉庆、道光)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文学极富于创造性。

2.诗歌(1)内容龚自珍现存诗有六百多首,以其先进的思想,别开生面,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

他的诗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现实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

他的诗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或政论家的诗。

①一部分是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②在著名的《己亥杂诗》中,不仅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危机,统治阶级的昏庸,更重要的也看到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

③更多的诗,是一种具有复杂的思想内容的抒情诗,给人一种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

(2)艺术特色①艺术方法基本上是浪漫主义。

他揭露矛盾,否定现实,热情地幻想或希望变革现实。

②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

他的许多诗,是一种“清议”即政治、社会批评的形式,他是以政论作诗的。

但他并不是以议论为诗,使诗概念化,而只是以诗“箸议”。

③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

④形式多样,风格多样。

复杂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是龚诗风格多样化的基础。

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言律诗含蓄稳当,绝句通脱自然。

⑤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

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

但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过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

3.古文(1)他的古文著名的一部分是所谓“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

如《乙丙之际箸议第七》的“改革说”。

使学术思想与现实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

此类政论文,虽系发表政见,但题为“箸议”,与一般议论文不同。

它们只是概括现象,指出问题,而表现含蓄浑括,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弹词鼓词和民间歌曲)【圣才出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弹词鼓词和民间歌曲)【圣才出品】

第9章弹词鼓词和民间歌曲9.1 复习笔记一、弹词和鼓词1.弹词(1)弹词①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和元代的词话发展起来的弹词最早见于田汝成在嘉靖二十六年左右写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

弹词是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几部组成的。

说白部分为散文,唱词部分基本上是七言韵文,有时也略有变化,加上三言的衬句,成为三、三、七或三、三、四的句式。

在语言上,弹词有“国音”“土音”之分。

国音弹词是用普通话写的;土音弹词是用方言写的,或者夹杂有方言的,它以吴音弹词为最多。

②据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辑录,现传弹词作品有二百七十多种其中除少数是鸦片战争以后创作的,大多数是清中叶以前流传下来的。

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狭窄,绝大多数都是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只有一小部分作品有比较真实的历史背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2)作品①《天雨花》写作时代较早,据其自序,其书当成于顺治八年以前,写出了明末朝政的混乱和阉党的弄权。

书中主人公左维明对郑国泰、魏忠贤的斗争,对阉党屠杀东林党入的谴责,都表现了作者对明末现实的批判。

在日常生活的琐屑描写中,削弱了主题的鲜明性。

②《再生缘》写成于乾隆年问。

它是写元代女子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经双方父母订婚,后经奸人破坏,几经波折,终于团圆的故事。

在艺术上,《再生缘》的情节比较离奇、曲折,作者围绕孟丽君与皇甫少华的婚姻这一主线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斗争,写得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但作品中正面人物形象大都是封建伦理观念的体现者,缺乏理想的光辉。

孟丽君虽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但她最高的理想仍旧是回到家庭去做一个贤妻良母,并对一夫多妻的封建婚姻制度大加宣扬,因而损害了这一形象的完美。

③《珍珠塔》在以才子佳人爱情为题材的弹词中,《珍珠塔》是最为江南广大人民所熟悉的一部。

书中叙述书生方卿因家贫求助姑母,遭到有钱的姑母的羞辱,表姐陈翠娥同情他,并私下赠给一个珍珠塔。

最后方卿中了状元,他装乞人模样,到陈家唱道情,讽刺了姑母。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编 宋代文学(第七、八、九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编 宋代文学(第七、八、九章)【圣才出品】

第7章李清照与南渡词风的新变7.1 复习笔记一、李清照词的别开生面1.“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此说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2.轻盈妙丽的望夫词与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1)李清照前期词作表现的情感世界分为两半,一半是对丈夫的钟情,另一半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

前者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后者如《如梦令》。

(2)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

人生命运的剧变,也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如《声声慢》。

词也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变成了灰冷凝重。

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3.清新素雅的语言与清婉秀逸的境界(1)李清照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

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添字丑奴儿》《永遇乐》。

(2)李清照词的语言独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

如“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声声慢》开头连用14个叠字,更是千古创格。

②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如“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3)语言的清新素雅,很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辞藻来装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

4.李清照的独特地位李清照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西游记)【圣才出品】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笔记考研题及典型题详解(西游记)【圣才出品】

第6章西游记6.1 复习笔记一、《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后出现的又一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

1.《西游记》的成书根据唐慧立、彦琮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这是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

《取经诗话》比较清楚地显示了取经故事的轮廓,多少可以看到《西游记》某些章回的雏形。

取经故事在元代已经定型。

元末明初曾有过一部类似平话的《西游记》。

百回本《西游记》为最后成书提供了主要的素材,打下了相当的基础。

现存元末明初人杨讷所著《西游记》杂剧,以敷演唐僧出世的“江流儿”,这同样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2.有关作者《西游记》的作者存有疑说,一般认定为吴承恩所作。

他“善谐剧”,酷爱野史奇闻。

他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鉴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说。

他的诗如《瑞龙歌》、《二郎搜山图歌》等,也都表现了借神话传说,寄托扫荡邪魔、安民保国的愿望。

所著仅存后人编订的《射阳先生存稿》四卷。

3.有关版本(1)《西游记》的版本也有简本、繁本的问题。

简本有万历间阳至和编的《新锲三藏出身全传》四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印有标点本,编者署杨致和,通称“杨本”;朱鼎臣编辑《全相唐三藏西游传》十卷本,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标点本,通称“朱本”。

(2)繁本有明万历二十年世德堂本《新刻出像宫本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近称“世本”;另有清康熙刊《新镌出像大本西游证道书》,为黄周星定本。

这个新百回本文字上更优于明百回本。

3.创造的功绩(1)在主题思想上,冲淡了取经故事固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把一个以宣扬佛教精神、歌颂虔诚教徒为主的故事,改造为具有鲜明的民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神话小说。

(2)在人物处理上,原来备受赞扬的圣僧玄奘退居次要地位,而带有理想色彩的孙悟空却成为全书最突出的中心人物。

(3)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提到卷首来开宗明义,又把许多人所熟知的神话人物、神话故事有机地组织到取经题材之中,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圣才出品】

第3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3.1 复习笔记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同时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如著名的《毛公鼎》。

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1)《尚书》《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2)《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但其记事都很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称为“春秋笔法”。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1.《左传》的成书《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
2009年深圳大学文学院708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醒世姻缘传》
答:《醒世姻缘传》是明代西周生所作长篇小说,全书共百回,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对明朝末年清朝初年腐败官场和浅薄世风这两大社会黑暗的症状作了鞭辟入里的解剖,是一部杰出的中国古代世情小说,其在塑造人物、梳理故事等手法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2.前后七子
答:前后七子是明朝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下产生的文学群体,其中前七子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与王廷相,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后七子包括王世贞、李攀龙、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与梁有誉,其中以王世贞声望和影响最大。

前后七子在明代文学复古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复古的旗帜下,他们重新审视文学现状,寻求文学出路,尤其是针对明初以来受理学风气及台阁体创作影响所形成的萎靡不振的文学局面,前后七子重新构筑文学的主情理论,主义文学艺术体制的建设,并给民间俗文学以应有的重视,在他们的复古旗帜下,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

3.明清传奇
答:传奇是南戏系统各剧种剧本的总称,明清传奇指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海盐、余姚、
弋阳、昆山等声腔及由它们流变的诸腔演出的剧本,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

较之杂剧明清传奇在音律格律化、体制规范化和剧情复杂化三个方面有了很大变化。

明中期出现的三大传奇《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是其代表作品。

二、简答题
1.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特征。

答: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发生的,作为中国女性写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环节,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以其文学探索的先锋性、思想内容的前卫性而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地位,对于女性解放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性别复苏”到“话语自觉”
当代女性写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复苏开始,用躯体语言对女性隐秘的生命体验和感官欲望进行惊世骇俗的审美表现,其创作主体从自觉地女性立场出发,努力摆脱对男性话语的依附关系,以女性独有的表意方式,建构性别色彩鲜明的女性主义性别诗学,其实质就在于对男权文化的挣脱与对抗。

舒婷《致橡树》以鲜明的女性立场,宣告女性主体人格意识的觉醒,成为一代女性的爱情宣言;王安忆《小城之恋》、铁凝《棉花垛》展示了反男性权威的女性主义态度;伊蕾、翟永明等人的诗歌都带有鲜明而深刻的女性印记。

女性作家们以诗性写作、躯体修辞和欲望叙事的创作手段最大限度地阐释了生命个性、张扬的自由精神。

(2)从父权结构到主体建构
揭破女性在男性中心社会遭受压抑和禁锢的真相,从而对传统父权文化秩序实施解构、
反叛和颠覆,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发展的又一主要特点。

女性主义小说,在于纠正历史形成的带有深刻文化烙印的性别歧视与女性的自我屏蔽,建构女性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女作家从鲜明女性立场出发的对于新女性独立之个性、自由之精神的浓墨重彩的阐释和张扬。

王安忆的《长恨歌》、徐坤的《女娲》等作品,其女主角无论是在怎样的政治风云变幻中,其同样的悲剧命运轮回于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女性作家们站在人性的高度上,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发现女性的悲剧是超政治的“性别悲剧”。

王安忆的“三恋”《锦绣谷之恋》、《小城之恋》与《荒山之恋》体现了新女性从压抑到放纵、由欲望对象到欲望主体的自我改造和生命更新,表征着女性生命意识的全面复苏。

(3)从女权理论到文学实践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与西方女权理论、女权思潮的影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西方女权理论与女权思潮的渗透,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当代女作家因有西方女权理论的照耀和女权思潮的浸淫,而使其创作表现出鲜明的性别自觉和话语自觉,不少女作家的创作明显表现出与西方女权理论的某种对应关系,表现出理论对创作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就是一部按照女性主义理论操作的精致的女性文本,她以其出色的艺术才能和什么的理论感悟能力,用女性自传或准自传的记录形式写作而成这部关于女人成长的小说,从写作时间的意义上完成了对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认同和代入的过程,她在艺术上的卓绝勇气和她的奇妙的女性语言的生成方式,以及其随意而散漫的小说构架正是埃莱娜·西苏所认定的女性躯体写作特征。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实现了自“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之后的又一轮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女权启蒙,借助其强大的思潮推动,女性的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女性的社会进步,必将得到更大的突破性发展,这也正是女性主义
文学价值追求的最根本目的所在。

2.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

答: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诗风古朴,而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之风,开始追求声色。

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具体说来,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写意到摹象,田园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陶渊明的诗歌体现“率真”、“任情”的美学追求。

从其作品看他对自己形象的塑造、率真、任情,不掩饰、不做作,不为世俗左右,我行我素,倒像一位“追求个性解放”的先驱。

他要自己的作品都能胸中自然流出,因此,陶渊明对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对人生真谛的种种思索都融会在自己田园诗的创作中,人们可以透过其作品看到他高尚的“人格”,《归园田居》、《怀古田舍》等均率性而发,毫无掩饰。

谢灵运则不同,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和“尚巧似”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余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真实地再现出来。

如其《入彭蠡湖口》刻画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对自然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