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培训]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培训] 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 .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证明(二)》、《证明(三)》、

视图与投影;频率与概率。

一元二次方程式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是第三学段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方程”的数学意义。在具体情境中寻求方程的近似解,以及求根公式的导出和对其形成的认知,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解方程的思想、方法,同时,也加深对“实数” 的再认识,重视对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对二次函数的研究也做了必要的铺垫。

反比例函数的建立过程,可以使学生再次体验“函数” 的形成过程——概括原型的本质属性、抽象出函数的表达式,以及讨论图象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证明(二)》、《证明(三)》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加强逻辑推理的训练,了解相关几何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和演绎推理的意义与价值,增强科学理性精神,提高准确表达论证过程的技能。

《视图与投影》内容贴近生活经验,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有关几何体的不同视图、以及学习投影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数学化”的主要历程,提高把握空间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频率与概率》进一步通过有趣的实例、操作活动考察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领会随机性中隐含着一定的规律性,切实感受这些不确定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性和随机性,加深学生对概率的理解。

2 .教材设计与内容组织的考虑

(1)“一元二次方程”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概括抽象得到的,利用“夹逼”的方法估算问题的近似解,所用方法体现了近似计算的重要思想。这种方法在研究无理数时曾使用过,不难意识到二次方程的讨论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的。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从不含一次项的简单方程入手,容易发现方程有解的条件。通过还原以递进的方式引发配方法,进一步得到方程解得一般共识,直观展示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把因式分解法作为方程的一种特殊解法,重点放在理解方程解的意义和处理一般方程的“降次思想”。

(2)《反比例函数》则通过建模过程抽象出一类重要函数,这个函数迫使学生关注函数的定义域,首次接触图象有间断点的函数。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认识是在观察不同情形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经过归纳和理性分析后得到的,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思考有了直观体验。

(3)《证明(二)》、《证明(三)》在熟悉大量几何事实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何证明的基本要求和范式,以提高其准确表达论证过程的技能;同时,还让他们感受探究几何事实的过程对证明思路的启发与影响,使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发现证明思路的支持系统。教材设置了一些学生未曾思考过的新命题,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证明的全过程。教材提供大量机会引导学生对命题进行拓展、引申,进一步思考和证明更具一般性的命题和规律,感受到“抽象与推广”是数学的重要特征和思维方式。

(4)《投影与视图》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调动生活经验对影子现象的观察,发现不同光源对物体影子的影响。将实物抽象为几何体,由点光源、太阳光源抽象出“中心投影” 、“平行投影”等数学概念。通过数学化,使知识成为处理生活中和数学中一些问题的工具,通过三维与二维图形的表示与转换发展空间观念,构成进一步学习“几何学”的基础。

(5)《频率与概率》在已有知识和活动经验基础上,以涉及两步试验的问题为切入口,继续

以实验概率为认识的主线,动态地考察频率随试验次数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得到概率的估算值。在此基础上,在等可能性条件下利用树状图或列表法,统计“所有可能出现

的种数”及“事件发生情况的种数”,用古典概型计算出概率,进一步感受“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可以理论地研究相对复杂一些的“两步或两步以上试验发生的概率” ,也可以利用频率的稳定性估计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而第4 节,更是通过试验频率与理论概率之间关系的分析,力图揭示统计推断的一些理论依据,加强统计与概率的联系。二、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在学习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方法(包括求近似解)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感受到由简到繁进行思考和处置问题的思路,领会推导过程的原理和依据,不宜只进行程序性运算训练。第 2 节中的“读一读”表明不排斥对其他思想方法的探索。在处理应用问题时,要留有审题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代替学生对数量关系做出分析。鼓励不同的解题思路,必要时进行交流。

(2)研究反比例函数性质时,注意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清晰表达的能力。本章后面的课题学习有一定挑战性,体现了“做数学”的活动。

(3)学习几何证明,一是形成证明思路;二是书面表达。前者应充分利用背景经验,体察其中几何证明的基本策略,必要时进行思想策略的交流和评议。“证明” 是基于对问题自身和图形的分析,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形成知识结构。不是对“解题术”中所罗列的各类方法的检索和匹配。对于后者,证明的表述要严谨、縝密、简洁、规范,要经得起推敲和质问,对此,需要做相应的训练。

学习命题的拓展、引申、推广,意图是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如,逆命题成立吗?图形

变化时结论能保持吗?极端情形呢?变换某些条件后情形怎样?考虑更一般的情形,……)。突出体现了数学思维方式。

2 .教学中要准确定位,提高有效性

(1)《证明(二)》与《证明(三)》的差别不仅仅是对象的变化,由研究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中很多问题可以通过作辅助线或三角剖分(类似于拼、摆的活动),通过发现全等三角形获得解决的。要训练识别复杂图形中基本图形(或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三角型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证明(三)》开始时不妨讨论问题:以前的探索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命题,其中哪些可以直接进行证明,哪些命题还需要先“补证” 相关的定理,做出一个清理。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由教师按证明的逻辑顺序排列出来交给学生;另一种是让学生分析思考充分讨论,整理出证明的逻辑顺序,形成对知识体系的一种认识,这是一个知识重组的过程。不妨作为“试一试”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利于对公理化方法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