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教案第6讲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

自然辩证法(科技哲学)教案(2012版提纲)绪论第一篇自然观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三篇科学技术正文+外章+深度阅读参考文献1.陈喜乐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恩格斯著、于光远等译著:《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3.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

4.(美)詹姆斯·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重点:什么是哲学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学科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三、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一、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二、寻求自然界的统一解释三、探究科技发展的动因与意义四、消除科学与人文的冲突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一、哲学思辨与科技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三、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四、借鉴与探索相结合的方法附注:索卡尔事件深度阅读:关于哲学的思考(一)是否哲学的例解例1.玻尔的互补原理(哲学否)2.盗版的经济分析(否哲学)3.芝诺的运动悖论(是哲学)(二)哲学思维的特点1.以反思为前提与基础2.以逻辑思辨为核心3.以难以验证为特征4.以整体认识为追求(三)关于哲学的二个说法1.哲学即哲学史2.哲学即个人智慧附注之一:芝诺关于运动的四个悖论附注之二:黑格尔关于芝诺运动悖论的解法第一篇自然观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重点:古希腊自然观,哲学物质,自然图景第一章自然观的历史演化第一节西方古代的自然观一、古希腊早期的自然观二、古希腊经典时期的自然观三、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自然观四、西方他地的自然观第二节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自然观的产生二、中国自然观的发展三、中国自然观的特点第三节近代自然观的主要特征一、以牛顿力学为主的科学基础二、以分析、归纳为主的研究方法三、以静态自然为主的认识对象深度阅读:古希腊自然观介评(一)米利都学派的本原1.泰勒斯的水2.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3.阿那克西米尼的气(二)毕泰戈拉学派的数1.数是万物的本原2.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3.数本原说的深远意义(三)赫拉克利特的火与辩证法1.火本原说的进步2.辩证法思想3.晦涩的哲学家(四)爱利亚学派的存在1.塞诺芬尼的“一神”2.巴门尼德的存在3.芝诺悖论(五)德谟克利特的原子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与爱和争2.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与努斯3.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与虚空(六)柏拉图的相1.人类的导师2.柏拉图的对话3.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4.“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5.人治到法治(七)亚里士多德的本体1.希腊哲学集大成者2.论本体3.本体论小结:古希腊自然观发展阶梯另:值得思考的三个普遍性问题附注之一:泰勒斯的几何定律附注之二:毕泰戈拉学派的音乐数附注之三:和谐的天体——“科斯摩斯”附注之四:赫拉克利特的“永恒的活火”附注之五:巴门尼德“存在”范畴的属性附注之六:柏拉图《美诺篇》关于美德的探讨附注之七:柏拉图哲学的基本框架附注之八:“相”客观存在的洞穴比喻附注之九:三个第一本体及其思想转变(唯物论—→唯心论)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恩自然观的产生一、马恩自然观产生的背景二、马恩自然观产生的前期工作三、马恩自然观产生的标志——《自然辩证法》第二节马恩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二、物质的运动性三、运动的规律性四、规律的可认识性第三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苏联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世界他地的发展深度阅读:关于物质的思考(一)恩格斯的物质:作为物质的物质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二)列宁的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三)笔者的物质图解:具体苹果—→苹果—→水果—→植物—→生物—→物质—→(阿派朗、存在)(四)哲学思辨与科学建构例:宇宙的有限与无限附注之一:黑格尔的“物质”附注之二:《公孙龙子·指物论》附注之三:大爆炸宇宙图景第三章自然观的发展第一节自然观的新探索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二、生态自然观三、科学家的自然观四、其它重要自然观第二节自然观的反思一、西方反自然观思潮二、非实在论的主要观点三、实在论与非实在论之争的意义第三节自然观探讨的基本问题一、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及其结构三、自然界的演化形式及其规律四、人与自然的关系附注之一: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化学元素周期律附注之二: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超统一理论附注之三:自然界统一性之科学解——宇宙蛋附注之四:自然界演化之科学解——恒星归宿的三种形式附注之五:自然界存在方式之科学解——太阳系及其成员外一章自然图景的再思考一、自然图景的理论基础——黑格尔哲学体系问题:黑格尔哲学体系为什么“头脚倒置”?(一)欧洲近代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争1.经验派的主要代表人物2.理性派的主要代表人物3.经验派与理性派论战的三个阶段(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1.感性:数学知识何以可能2.知性:自然科学知识何以可能3.理性:形而上学究竟是可能的吗(三)黑格尔的逻辑学二、自然图景案例剖析——自觉辩证法与自发辩证法之辨(一)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中的混沌:决定论与概率论的辨证统一例(二)科克曲线的启示:简单系统产生出复杂行为(三)观念需要更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眼睛乱动模型的误解1.病症的物理表现2.休伯曼的模型3.模型运行结果4.与会者对模型过于简单的烦恼5.传统信念三、当代自然科学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及重建维度(一)自然图景的多元格局:时间性、熵、预测性(二)自然图景重建维度1.时间性的发现2.整体论的出现附注之一:康德的教学生涯附注之二:黑格尔——古典哲学的宙斯附注之三:分形几何学应用例:海岸线第二篇科学技术方法论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九章技术方法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重点:科学问题,科学事实,科学抽象(创造性思维),科学假说第四章科学认识与科技方法第一节科学认识的内涵、结构与功能一、科学认识的内涵二、科学认识的结构三、科学认识的功能第二节科技方法的认识论负载一、牛顿的假说与爱因斯坦的想象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方法论三、费耶拉本德的“什么都行”第三节科技方法的体系结构一、科学发现方法二、科学抽象方法三、理论建构方法四、理论实践方法深度阅读:关于第四章设置的思考(一)问题的提出:方法论,抑或论方法(二)方法论与论方法的结合(三)准(科学)方法论的组合程序另:技术方法第五章科学发现方法第一节科学发现的逻辑结构一、提出科学问题二、发现科学事实三、整理科学事实第二节科学问题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特征二、科学问题的结构与分类(一)科学问题的结构:疑问项+解答域(二)科学问题的分类1.劳丹的分类2.典型分类(1)错误问题改造例:千年平行公理的证明(2)常规问题:希尔伯特提出23个数学问题(3)非常规问题:20世纪初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三、科学问题的来源与科研选题(一)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二)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三)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四)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第三节科学事实一、科学事实的概念二、科学事实的特点三、科学事实的作用第四节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一、科学观察二、科学实验三、观察与实验中的机遇深度阅读:关于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思考(一)科学事实1.事实Ⅰ2.事实Ⅱ(二)问题的提出: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中的客观事实(三)事例:氢原子的事实认知1.无法直接感知的氢原子2.测不准原理的提示3.一个怪圈:不测量就不能认识客观事实,通过测量认识的事实就不是客观事实(四)结论1.客观事实是科学事实的逻辑前提2.验证了贝克莱的哲学命题:存在就在于被感知3.客观事实假定对科学认识而言是无用的4.科学事实是可错的,客观事实无所谓对错另:法律事实亦类似附注之一:最具争议的25个科学问题附注之二:科学事实确定例:新试验证明中微子不比光速快附注之三:科学事实发现例:大亚湾发现新中微子振荡附注之四:《科学》刊出华南虎争议照片的启示附注之五: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亦称“观察渗透理论”)第六章科学抽象方法(上)第一节科学抽象及其进程一、科学抽象的概念事例:伽利略论单摆(1)传说(2)现实摆运动的影响因素(3)伽利略单摆的影响因素(4)结论:单摆等时性规律的发现二、从科学事实上升到抽象规定三、从抽象规定上升到科学假说四、科学抽象案例:万有引力发现权之争(一)争议的缘起(二)牛顿的思考(三)背景介绍(四)牛顿的独特贡献1.如何测量r值2.用数学证明了“万有引力”的逆命题3.开创科学理性时代(五)笔者的观点1.思想层次:胡克与牛顿对万有引力都有独立的贡献2.科学层次: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唯一发明人第二节科学抽象的逻辑方法一、归纳与演绎二、分析与综合三、类比事例: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类比(1)光波(2)电子(3)物质波附注: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实验四、理想化方法第三节科学抽象的非逻辑方法一、想象二、直觉三、灵感第七章科学抽象方法(下)第四节科学抽象的量化方法一、数学方法二、系统科学方法(一)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系统哲学或系统观2.系统理论(1)控制论及其分支(2)信息论及其分支(3)运筹学及其分支(4)以各传统学科为背景的系统理论3.系统工程(二)系统科学方法是现代科学数量化的前提和途径事例:申农信息论有关信息量的数学化(1)公式(2)数学工具(3)信息量(I)(4)申农有关信息量化的选择另:托姆的突变论有关“质变”的量化(三)常用的系统科学方法三、复杂性研究方法事例:牛顿法的复杂边界(1)牛顿迭代法(切线法)(2)迭代计算从“聪明的猜测”开始(3)实例:f(x)=x4-1=0(4)复杂边界图解(5)结论:复杂性是由研究方法缺陷造成的四、科技方法的多重认识论意义(一)数学:以抽象量研究为核心(二)系统:以质量转化研究为核心(三)复杂性:以普适性研究为核心第五节科学抽象的假说方法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与特征(一)科学假说的概念(二)科学假说的特征1.科学性2.猜测性3.多样性或易变性二、构造假说的方法论原则(一)解释性原则(二)对应原则(三)可检验性原则三、科学假说的检验(一)逻辑分析及其作用1.逻辑的完备性2.解释力与预见力3.简单性4.检验全称假说本身(二)实践检验及其复杂性1.实践检验的含义(以广义相对论为例)2.实践检验的复杂性(1)证实不实(2)证伪不伪(3)判决性实验不判决事例: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历史检验(1)惠更斯的波动说(2)牛顿的微粒说(3)傅科的判决性实验(4)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第六节科学抽象与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与特点二、创造性思维过程说的方法论意义(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问题激发2.孕育构思3.潜伏顿悟4.验证完善(二)阿基米德“顿悟”机制的新研究1.研究过程2.机制解释3.成果评价(三)创造性思维的构成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2.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3.意识与潜(下)意识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科学抽象(一)人脑是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基础(二)科学家直播大脑解剖全过程——珍贵大脑被切成2401片深度阅读:有关创造性思维环境的思考——从柏拉图“灵魂回忆说”谈起第八章理论建构方法第一节科学理论及其结构一、科学理论的概念二、科学理论的特征(一)客观真理性(二)普遍性(三)逻辑性附注:假说与理论的差别三、科学理论的结构(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原理(三)科学推论第二节科学理论体系化方法一、公理化方法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三节科学理论的评价方法一、逻辑实证方法二、可证伪性方法三、解释与预见性方法第四节科学理论的解释方法一、解释是理论的再建构二、科学解释的类型三、理论解释的D-N模式四、溯逆推理法与因果解释法第九章技术方法第一节技术方法的内涵一、技术方法的概念二、技术方法的本质三、技术方法的特征第二节技术方法的体系结构一、二、三、第三节主要技术方法概述一、技术预测方法二、发明构思方法三、工程设计方法三、技术评估方法外二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介评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衰二、批判理性主义哲学的崛起(一)破:率先批判逻辑实证主义(二)立:把“证伪”提高到认识论高度(三)问题:不断革命论三、历史学派的三个发展阶段(一)汉森的“理论负荷论”(二)库恩的“科学革命论”1.十五年构思2.两大看点3.范式困境(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2.强调科学预见力的决定作用3.提出案例研究方法和科学史的理性重建四、各家争鸣时代(一)费耶拉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二)劳丹的“科学进步观”(三)以“科学发现的逻辑”为中心议题五、科学发现案例研究例:板块镶嵌理论与多元假说方法(一)前期研究1.大陆漂移说2.海底扩张说3.三个工作假说:地球收缩假说—地球膨胀假说—地球内部对流假说(二)威尔逊的研究1.比较收缩说与对流说,提出收缩说具体模式(1)对流说不能解释的地质现象(2)冷却收缩说的合理性(3)根据收缩说提出的地面形成模式2.海底山脉的发现与收缩说的修改3.三个相互竞争假说比较研究(1)1960年认真分析引力衰减假说的可能性(2)用事实比较三个相互竞争假说4.1962年秋认真研究对流说5.提出“变形断层”假说和板块镶嵌理论(1)大陆运动问题的思考(2)预见“变形断层”模式的存在(3)板块镶嵌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多元假说方法第三篇科学技术观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重点:科技的体系结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十章科学技术系统第一节科学技术的概念一、科学二、技术三、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节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一、构建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原则二、科学技术的门类结构三、科学技术的学科结构:教育部2008年《学科分类与代码》(一)一级学科:39(二)二级学科:447(三)三级学科:约447×5=2235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建制一、科学技术活动职业化:科学家与工程师二、科学共同体(一)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二)无形建制:科学的精神特质1.普遍主义2.公有主义3.非谋利性4.有组织的怀疑主义附注:违反科学精神的最新案例——2009年的气候门事件(三)科研不端行为的分类1.伪造与篡改2.剽窃与不当署名3.不当获取与使用科研资源4.科研管理失责三、科学技术奖励制度(一)科学发现权(二)技术发明权(三)科技奖励的负面效应深度阅读:英美科技奖励系统实证研究(一)期刊文章评议模式1.样本选择:1948—1956年的《物理学评论》档案2.结果及其解释(1)撰稿人地位与稿件采用率:地位差异与质量差异(2)评议的分配模式:评议人地位通常高于作者(3)两个辅助研究3.最终结论:评议人对论文所运用的评议标准大致是相同的(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制度1.研究背景:NSF同行评议系统受到科学共同体和国会两方面的批评2.研究过程3.研究结果(1)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老生俱乐部”(2)申请者的个人属性不影响同行评议的等级(3)项目管理主任的最终决定高度依赖同行专家的评议(4)“积累优势”效应在NSF资助中发生微弱作用4.最终结论:NSF同行评议系统总的来说是公平的(三)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1.英美奖励系统基本上遵循普遍主义规范(1)研究方法(2)统计分析(3)结论:变量之间高度正相关支持普遍主义假设2.两个未得到证实的推测(1)学科成熟度(2)研究集中度3.最终结论:相当程度上证明英美科学界奖励系统按普遍主义规范运行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一、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技术发展的矛盾运动三、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条件一、经济基础二、文化氛围三、政策导向四、法律环境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和规律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模式二、科学发展的基本形式三、科学发展的宏观描述规律(一)带头学科的更替(二)科学发展的指数规律(三)科学中心的转移四、技术发展的基本形式深度阅读:关于自主创新内涵和测度的思考(一)创新意识的觉醒1.熊彼特2.历史演变3.笔者的理解(二)自主创新内涵的界定1.自主创新的主体性2.自主创新的地域性3.自主创新的过程性(三)自主创新测度的构建1.测度指标体系的结构2.研发与服务指标(1)学术论文(2)发明专利(3)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3.产业化指标(1)新产品(2)新技术(3)新服务(4)技术扩散4.环境影响指标(1)教育(2)基础设施(3)公众意识第十二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第一节经济支撑功能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马克思(二)邓小平(三)生产力要素说(四)科技第一生产力表达式:(五)质疑(六)笔者的观点(七)不良倾向二、科学技术变革生产关系三、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支柱深度阅读:有关知识经济的思考(一)物质经济与知识经济1.物质经济及其特征(1)理论(2)特征2.知识经济及其未来(1)知识经济的提出(2)典型例证(3)知识经济的未来(二)高技术“高”在哪里?1.高技术的概念2.高技术的特征3.高技术高在垄断(1)人类经济发展四大要素(2)要素的历史稀缺性(3)超额利润来源于对稀缺资源垄断第二节民生保障功能一、提升生活品质二、强化医疗保健三、优化服务质量第三节精神文明功能一、环境美化陶冶情操二、网络信息营造学习型社会三、科技革命扩展人类视野深度阅读:台湾工研院的崛起及其启示(一)政府如何扶持公共科研机构1.改革管理模式,建立官研合作新机制2.加强体制建设,推动产学研结合3.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4.对大陆的启示(二)非营利科研机构如何维持自身发展1.调整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2.加强组织管理,提高研发效能3.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体系4.对大陆的启示(三)独立科研机构如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1.实施实验工厂计划,建立新兴产业发展基础2.组建产业研发联盟,实现科技成果“零距离”转移3.鼓励人才流动,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4.对大陆的启示第十三章当代科学技术重大问题探讨第一节科学技术与价值一、科学技术是否价值中立二、科学技术与全球性问题(一)全球性问题的概念(二)全球性问题的内涵(三)全球性问题的视角三、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一)不负责任论(二)一般责任论(三)完全责任论四、社会公众对科技价值的判断第二节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一、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二、政府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三、科学与民主相互支撑第三节技术创新的社会伦理一、生殖克隆与生命伦理(一)克隆的概念(二)多莉羊事件(法律和道德影响)(三)多莉羊的克隆过程(四)多莉羊引发的生命伦理讨论附注: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诞生,是福是祸?二、基因识别与缺陷歧视(一)人类基因组工程(二)三、代孕母亲与家庭伦理第四节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STS)一、西方哲学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反思二、STS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三、STS成为西方显学的启示外三章科技生产力的发现与发明一、一个实证研究:发明从问世到应用的周期(一)问题的提出(二)几个需规范的概念和时间1.实际应用的含义:样品样机,抑或商业化应用2.如何确定发明问世的时间:以有线电报为例3.如何确定首次商业化的时间:批量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抑或稳定连续生产4.哪一年作为“现代社会”的起点:1919年(三)新旧时期的对比1.旧时期:计18项,平均11.2年附注:啤酒瓶盖胶垫是近40年最重要发明2.新时期:计31项,平均19年3.结论:与旧时期相比,新时期技术创新项目从“新的技术思想(发明)问世到首次商业化应用”所经历时间并没有缩短。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自然辩证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3. 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运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课时: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4. 第四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5. 第五课时:自然辩证法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自然辩证法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具体案例,展示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2. 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3. 问题驱动法: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分析解决。

八、教学安排1. 第六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2. 第七课时: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3. 第八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九、教学评价1.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检验对自然辩证法应用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 用,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相互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技手 段和政策措施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生态平衡
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如 何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式来维护
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
提倡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 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
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人对自然的影响
人类通过生产、生活等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如过度开采、 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等。
自然对人的反作用
自然环境的恶化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如气候变 化、自然灾害等。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
04 自然辩证法的应 用与实践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旨在探讨如何在满 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自身需求的 能力。
资源利用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的可 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应用,旨在探讨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 和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技术伦理
关注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的道德风险和 伦理挑战。
科技政策
研究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利益诉求,推动科技创 新与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导,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的辩证法问题,揭示 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探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自然辩证法 第六讲

自然辩证法 第六讲

2. 主体文化:马克思文化观的核心 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人作为主体所完成的文化价值上的成就,在其 核心指向上,就是主体的解放与自由。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通过劳动而完成的自 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3. “世界历史”意识与现代性批判 世界历史” 真正的“世界历史” 真正的“世界历史”的形成与资本主义所开 辟的近代工业文明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这 种世界历史的形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它有其 深刻的就是文化内涵。
□现代人自然意识的价值检讨 经典发展观存在的问题:工业化进程对生 态平衡的破坏,对生存环境的污染,对传 统文化的侵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却给人 类自己带来深重的灾难。 ①法兰克福学派 ②存在主义哲学 ③罗马俱乐部 ④发展问题、发展观、发展模式,成为 当代人类的重大文化课题。
□人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神化— ①神化—宗教态度,原始自然 ②知识— ②知识—技术态度,物化自然 ③认同— ③认同—回归态度,人化自然 □传统的自然价值观念误区: ①人类存在本质的超自然化 ②人类自然价值利益的至上性 ③人类个体价值与类价值的等同性 ④自然存在的对象化与物化
第六讲
文化哲学视野的文化与自然
主要参考: 主要参考: 邹广文著《当代文化哲学》 邹广文著《当代文化哲学》,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年版。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清华大学教材) 清华大学教材)
四、世界历史与主体价值的现代取向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划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关注时代、把握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 在。 当代文化哲学的兴起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繁荣提 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实践本性,体现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在价值取向上的一致 性。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6讲

《自然辩证法》教案第6讲

第6讲科学、技术、工程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一、科学研究的方法•二、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方法一、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研究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在一般情况下,科学研究过程总是由几个相互连接的环节组成。

在现代的科学研究条件下,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定科研选题•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选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在这个环节上,发现和确认问题、分析问题的类型和来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直接决定着未来科学研究的走向。

2.获取科学事实•根据选择的科学问题,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

这里既包括通过文献检索获取间接经验事实,又包括直接经验事实的获取,而获取直接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方法是这样环节的的两个基本方法。

3.进行思维加工•基于已经获得的科学事实,运用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假说。

在这个环节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活动与证明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因而,有关科学发现的非逻辑方法和有关科学证明的逻辑方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4.实践检验论证•对已经形成的假说进行实践检验,所运用的主要方法仍是观察和实验,但通常也要辅之以逻辑方法。

5.建立理论体系•把已确证的假说和先前的理论尽可能统一起来,形成比较严密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

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逻辑方法,尤其是公理化和模型化方法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二、科研选题1.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2.科学问题及其来源•首先,科学问题的设置,不仅与科学家个体的“当前状态”有关,而且还与科学共同体的“当前状态”关。

有时就个体而言,某个问题的设置是成立的,但置于群体(科学界)则不成为问题,或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科学研究的起始阶段,科学家会常常全方位、系统地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目的就在于评价该问题研究是否有探索意义,是否存在差距。

因此,科学问题是指在特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分析当时科学背景知识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认识上的差距和矛盾。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6讲 科学假说与与科学理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6讲 科学假说与与科学理论

2024/9/29
11
判断假说解释能力的标准
1、看假说推论的数量和种类 2、看假说应付反常的能力 3、看假说的局部解释能力
2024/9/29
12
假说的对应性
在原有理论适用的范围内,新假说肯定 原有理论的经验结果。
新假说应界定原有理论的适用范围,并 解释其相对的正确性,将其作为特例或 极限形式包容于自身。
2024/9/29
16
假说检验的方法
1, 逻辑分析〔理论检验〕——辅助手段
逻辑分析的意义:
筛选作用:概念应具简单性、精确性、明晰 性等
假说自身不应存在矛盾,
假说不应与其他理论存在矛盾。
在假说与经验事实之间建立更加明晰的关系,
推出科学预见。
2024/9/29
17
2, 实践检验——根本手段
科学知识和活动的整体性和历史性,使得 不可能通过一组实验决定性地肯定或否认 某一假说。
C, 判决性实验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意义
判决性实验影响了科学共同体的心理取向 和游戏规那么。
2024/9/29
27
实验检验的双重性
确定性:在特定的知识和社会背景下, 可以重复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确定的, 对于相互竞争的假说的支持和批判也是 确定的。
来源:1,无法解释的新事实
2,理论外推到新范围
3,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
2024/9/29
2
假说的结构
1,事实根底 2,理论背景 3,对现象本质的猜测 4 ,由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2024/9/29
3
科学假说的特征
1,科学性:建立在事实和理论背景上 2,假定性:对未知机制的猜测 3,易变性:根据新的知识不断调整、修
奥卡姆以不见于他本人著作中的一句格言而享有盛名, 这句格言获得了“奥卡姆的剃刀〞这一称号。这句格 言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他作品中有句类 似的话:“能以较少者完成的事物假设以较多者去作 却是徒劳。〞这也就是说,在某一门科学里,如能不 以这种或那种假设的实体来解释某一事物,人们就没 有理由去假设它。

自然辩证法-教案(提纲总)

自然辩证法-教案(提纲总)

自然辩证法-教案(提纲总)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来源1、历史来源时代背景:19世纪的自然科学思想史线索:古希腊辩证法与对话传统写作:1873—18862、学理生成基础:人对自然界的反思(身)关系方式:人与自然的对话路向:自然界—科学—自然辩证法(从哲学看科学)3、思想传播发表列宁与俄国日本中国二、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1、国内外争论状况及学科特性(二阶理论或第二哲学)(1)大口袋(2)科学技术哲学(3)科学技术学(4)新自然哲学(5)中国学派2、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的几个阶段(1)自然观时期(2)科学技术哲学时期(3)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时期(4)发展论时期3、历史唯物论视野中的自然辩证法(1)何谓“历史”唯物论〈唯物史观与现象学〉(2)自然和辩证法(3)自然辩证法新视野反思地观察自然界:对象是科学、态度是历史的、目标是辩证法;体系线索:劳动、科学技术、STS、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三、怎样学习自然辩证法(体会超越性和普遍化的东西)1、目的(1)在思维差异中正确地理解世界(2)对科学的超验把握(3)培养哲学情感和素质2、意义(1)强化“联盟”(2)优化素质(个体)(3)追求卓越3、方法(1)学习哲学史和科学技术史:哲学、科学、数学、宗教(2)马克思主义哲学(3)学科体验(思)(4)反思和整理第一篇历史进程科学进步与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科学进步推动自然观的变革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科学革命与形而上学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引言科学进步推动自然观的变革最初并没有严格的科学,自然观也是模糊的第一章古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史前、上古、中古)一、史前时代的技术与经验形态的自然知识科学技术的起点是原始人的劳动创造1、六大技术(1)木器的使用和制造(2)石器的使用和制造(3)用火和人工取火(智能生产)(4)栽培和驯养技术(5)陶、丝、筑、运技术(6)文字的发明2、特点:经验性和粗浅性3、内容: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既向往又恐惧的矛盾心理)二、上古(纪元前)1、四大文明古国(1)古埃及前4000年出现奴隶制,历31王朝,前332年灭于希腊。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全套教案

第一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什么是自然界?[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分类的思想方法: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自然辩证法(20150322)(六讲)

自然辩证法(20150322)(六讲)

三、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 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 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 的总的观点。 2、自然科学基础:18至19世纪 ▲星云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人工合成尿素、 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电磁场理论、元素周期律
玻恩(Born,1882-1970 ) 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
玻尔 (Bohr ,1885-1962 ) 伟大的物理学家,著名哲学家。
薛定谔(Schrodinger,1887-1961) 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
维纳(Wiener,1894-1964 ) 伟大的数学家,控制论创始人,著 名哲学家。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 的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 析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体系结构,揭示科学技术发 展模式和动力,进而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总结分析和综合、 归纳和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等辩 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创新思 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 概括和升华,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出 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 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康托尔(Cantor,1845-1918 ) 伟大的逻辑学家、数学家,集合论 开创者,著名哲学家。
奥斯特瓦尔德(Ostward,1853-1932) 著名物理化学家,哲学家,唯能论创 立者。
彭加勒(Poincare,1854-1912) 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 家,著名哲学家。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概述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欧洲古代的自然哲学近现代自然辩证法:机械论与有机论的争论、生物学领域的变革1.2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规律性:量变与质变规律、周期性规律1.3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生物学:生物进化论、生态系统理论第二章:矛盾论2.1 矛盾的概念与分类矛盾的定义:矛盾是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因素矛盾的分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2.2 矛盾的相互作用与发展矛盾的相互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矛盾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矛盾的解决2.3 矛盾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摩擦力与动力、磁铁的极性生物学:生物的生存与繁殖、植物的向光性第三章:量变与质变规律3.1 量变与质变的概念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程度的变动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新旧事物的更替3.2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积累与准备的阶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突破与转变的阶段3.3 量变与质变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水的三态变化、物体的弹性与塑性生物学:生物的生长发育、物种的演化第四章:否定之否定规律4.1 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和进步4.2 否定之否定的周期性规律肯定阶段: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否定阶段:事物内部矛盾的激化和解决否定之否定阶段: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4.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生物学:生物种类的演化与更替第五章: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1 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5.2 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案例研究生物进化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5.3 自然辩证法在其他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等领域中的应用第六章:辩证法与科学研究方法6.1 辩证法与实证主义的比较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与实证主义的分析性思维辩证法的矛盾分析与实证主义的事实观察6.2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作用矛盾分析法:识别和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关系历史分析法: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和阶段特征6.3 辩证法在具体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自然科学领域: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变化的研究第七章:自然辩证法与创新能力7.1 辩证法对创新思维的启示对立统一思维:从矛盾中寻找创新的突破口发展变化思维:从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把握创新机遇7.2 辩证法在科技发明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相对论对原子弹和核能技术的影响案例分析:生物进化论对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影响7.3 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实践指导意义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对现有知识和理论的质疑和反思促进跨学科合作: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第八章: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8.1 自然辩证法对环境保护的启示生态系统观:整体性思维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观:从长远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8.2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环境质量评估:利用辩证法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环境治理策略:基于辩证法的综合治理方案设计8.3 自然辩证法在公众环保意识教育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辩证法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倡导绿色生活:运用辩证法分析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第九章:自然辩证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9.1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理念中的应用终身教育观:教育应与人的一生发展相结合全人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9.2 自然辩证法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对立统一中思考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知识9.3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特征多元化评价:综合运用不同方法和标准进行全面评价第十章:自然辩证法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10.1 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科技趋势分析中的应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从辩证法角度分析科技发展的内在逻辑跨界融合与创新:辩证法视角下的跨学科研究和技术集成10.2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应用科技发展战略:基于辩证法制定长远科技发展规划科技创新政策:运用辩证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10.3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伦理讨论中的应用科技发展与伦理挑战:辩证法在处理科技与伦理冲突中的应用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从辩证法角度探讨科技发展的伦理责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科学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备课讲稿

自然辩证法备课讲稿

自然辩证法备课讲稿自然辩证法1、自然观: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与现代系统自然观的区别与联系,论述为何要建设以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发展又是人类知识体系累积和科学研究飞跃的成果。

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从远古时期的敬畏臣服,到中世纪的战胜征服,再到近现代的尊重善待和谐共处,这样一个从唯心到唯物,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演替: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系统自然观。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自然”的意思,其一是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①自然是自我运动的。

阿那克西曼德被认为是“宇宙演化学的始祖”,他提出“本原”学说。

希腊文“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尽管古代自然哲学家在万物的本原是什么,以及本原有多少的问题上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

这个观点“已经完全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不言而喻的,而且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②这些元素虽然是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物质,但他们具有一般性,是从各种各样具体的物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由此可见,作为古代自然哲学,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观,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并开始尝试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PPT教案
“气者,生之元也” —《淮南子·原道训》
“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 之祖也” —《白虎通义·天地》
2.阴阳学说
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 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 ……;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 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
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 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 互用。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 则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 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4.基本粒子分类
(1)光子
(2)轻子
介子
(3)强子
核子
重子
超子
5. 基本粒子结构(夸克模型)
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 如:质子P=(u u d)
中子n=(d d u) 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
如: π+ =(u d) π = (u d)
6. 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
7. 基本粒子再分类
(五)生物学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 了《植物发生论》的论文,认为细胞 是构成植物体的单位,1839年,施 旺在《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 微镜研究》中明确指出:“不仅植物, 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标志着细 胞学说正式创立。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一书出版,书中指出:选择是通 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 律。
4.八卦学说
八卦学说是从阴阳和五行学说 演化而来。所谓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地 山 水风雷火泽天
坤 艮 坎 巽 震 离 兑 阴乾

太极
5.儒家学说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刚柔者,立本者,刚柔相推以成变化”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自然辩证法》教案章节一:自然辩证法概述1.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1.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1.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章节二:物质与运动2.1 物质的概念2.2 运动的概念2.3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章节三:对立统一规律3.1 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概念3.2 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与核心3.3 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四:质量互变规律4.1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概念4.2 质量互变规律的实质与核心4.3 质量互变规律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五:否定之否定规律5.1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概念5.2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与核心5.3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自然界的应用《自然辩证法》教案章节六: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法6.1 联系与发展的概念6.2 联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6.3 联系与发展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七:矛盾分析方法7.1 矛盾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7.2 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质与核心7.3 矛盾分析方法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八:规律与偶然性8.1 规律与偶然性的概念8.2 规律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8.3 规律与偶然性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九:时间与空间9.1 时间与空间的基本概念9.2 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9.3 时间与空间在自然界的应用章节十: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学10.1 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学的关系10.2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0.3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教案章节十一:自然辩证法与生态环境11.1 生态环境的概念11.2 自然辩证法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11.3 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思维章节十二:自然辩证法与生物多样性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12.2 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12.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章节十三:自然辩证法与地球科学13.1 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13.2 自然辩证法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13.3 地球科学发展的辩证思考章节十四:自然辩证法与生命科学14.1 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14.2 自然辩证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14.3 生命科学发展的辩证思考章节十五:自然辩证法与科技伦理15.1 科技伦理的概念15.2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伦理中的应用15.3 科技发展中的辩证思维与伦理考量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自然辩证法》课件

《自然辩证法》课件

人与自然关系
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生,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 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持续研究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需要持续的研究与发展,以应对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跨学科合作
鼓励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融合不同领域的观点和 方法,推动自然辩证法的创新发展。
公众参与与教育
详细描述
自然辩证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 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通过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 规律,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自然辩
证法也是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与发展
《自然辩证法》ppt课件
目录
• 自然辩证法概述 •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 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 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自然辩证法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科学,其特点在于综合运用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方 法,探究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详细描述
和。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03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同时人类文明也为科学
技术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04
自然辩证法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与自然辩证法
人工智能与自然辩证法
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自然辩证法 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自然辩证法指 导人工智能的伦理和规范发展。
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 响,以及如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指导人类应对未来的挑战。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

长沙理工《自然辩证法》教案一、课程简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3.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规律;4. 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应用;2. 案例分析:分析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3. 讨论:引导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思考和分析问题;4. 实践:鼓励学生将自然辩证法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研工作中。

五、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2. 授课方式:线下授课;3. 授课地点:教室;4.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或闭卷考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环节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课程论文:评估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适合的教学教材,如《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学术文章、视频讲座等,丰富教学内容。

4. 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自然辩证法的机会,如参观科研机构等。

八、教学互动1. 课堂提问: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学术沙龙: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拓宽学生视野。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教案第一章: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1.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1.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1.3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2.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2.2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2.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第三章: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研究3.1 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3.2 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3 自然辩证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章:自然辩证法与社会科学研究4.1 自然辩证法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4.2 自然辩证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4.3 自然辩证法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第五章:自然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1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2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5.3 自然辩证法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第六章: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6.1 观察与实验6.2 归纳与演绎6.3 分析与综合第七章: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创新7.1 科学创新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7.2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7.3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创新案例分析第八章:自然辩证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8.1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理论中的应用8.2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8.3 自然辩证法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应用第九章: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1 自然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9.2 自然辩证法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9.3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第十章:自然辩证法与人类未来发展10.1 自然辩证法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10.2 自然辩证法指导下的科技发展趋势10.3 自然辩证法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挑战与应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难点解析:理解自然辩证法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并如何在不同科学领域中发挥作用。

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难点解析:把握自然辩证法的抽象哲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科学实践中。

三、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研究难点解析:分析自然辩证法如何指导自然科学研究,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及其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古代朴素辩证法近现代辩证法的演变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2.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化学领域的应用4. 第四节: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实证主义与辩证法的区别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5. 第五节: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自然辩证法与环境保护自然辩证法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自然辩证法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辩证法的相关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自然辩证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科学辩证法》等。

2. 课件或教学幻灯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案例材料:收集与自然辩证法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知识的全面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教师讲解古代朴素辩证法、近现代辩证法的演变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2. 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教师详细讲解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3. 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教师介绍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最新资料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最新资料

《自然辩证法》课程案例教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认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自然界)中的位置,明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想,熟悉生态自然观的生态学基础,掌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二、教学提纲1.生态危机与生态目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和现代形式,是当代人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系统论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近代技术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涉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在全球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也达到了空前的尖锐程度。

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上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引发了生态危机,引出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自然灾害问题等。

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对立冲突的必然结果。

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它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错位。

工业社会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方式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高峰,造成人类生存困境。

2.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1]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

自然辩证法课程教案打印版一、课程概述1. 课程目的:使学生了解自然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等内容。

3. 课程安排:共计15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自然辩证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阐述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法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自然辩证法教材。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自然现象的案例,用于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以及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六课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上)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第七课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下)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第八课时: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自然规律与自然现象第九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生物进化论与自然选择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第十课时:自然辩证法在物理学领域的应用课时:2课时(90分钟)内容:量子力学与物质波相对论与时空观念七、教学活动设计第六课时:1. 引入:通过介绍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科学、技术、工程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
•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研究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在一般情况下,科学研究过程总是由几个相互连接的环节组成。

在现代的科学研究条件下,一个相对完整的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定科研选题
•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选题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在这个环节上,发现和确认问题、分析问题的类型和来源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直接决定着未来科学研究的走向。

2.获取科学事实
•根据选择的科学问题,搜集和整理事实资料。

这里既包括通过文献检索获取间接经验事实,又包括直接经验事实的获取,而获取直接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方法是这样环节的的两个基本方法。

3.进行思维加工
•基于已经获得的科学事实,运用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假说。

在这个环节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活动与证明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表现得最为明显,因而,有关科学发现的非逻辑方法和有关科学证明的逻辑方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4.实践检验论证
•对已经形成的假说进行实践检验,所运用的主要方法仍是观察和实验,但通常也要辅之以逻辑方法。

5.建立理论体系
•把已确证的假说和先前的理论尽可能统一起来,形成比较严密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体系。

在这一环节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逻辑方法,尤其是公理化和模型化方法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

二、科研选题
1.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2.科学问题及其来源
•首先,科学问题的设置,不仅与科学家个体的“当前状态”有关,而且还与科学共同体的“当前状态”关。

有时就个体而言,某个问题的设置是成立的,但置于群体(科学界)则不成为问题,或是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科学研究的起始阶段,科学家会常常全方位、系统地查阅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目的就在于评价该问题研究是否有探索意义,是否存在差距。

因此,科学问题是指在特定时代,科学认识主体在分析当时科学背景知识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认识上的差距和矛盾。

•其次,科学问题的提出不是孤立的,它蕴含着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

若仅只有问题,而没有求解目标或应答域,问题即使来自科学领域,也不能成为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的来源
科学问题来自于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并贯穿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

具体来说,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矛盾所产生的科学问题
•科学理论体系内在矛盾所产生的科学问题
•不同科学学派和科学理论之间矛盾所产生的科学问题
•经验事实积累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科学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需要所产生的科学应用问题
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5)择优性原则
4.科研选题的步骤
一般地说,科研选题需要经过以下3个基本步骤。

(1)前期调研
(2)构思论证
(3)申报评审
三、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

科学事实来源于客观事实,但又不等同与客观事实,而是一种有主体参与的经验事实,即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对科学事实我们要把握两点:
•一是科学事实是经过检验的客观事实。

二是科学事实是渗透理论的经验事实。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获取科学事实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

获取科学事实的认识论问题
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2、实验对象与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
四、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方法
(一)逻辑思维的基本特点
•逻辑是按照理性要求制定的思维规则和形式,它以抽象为基本特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态和个别属性分析思考,揭示出事物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思维凭借科学抽象揭示被人类建构的事物的本性,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

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

(二)科学抽象及其基本步骤
•科学抽象是人们获得感性材料以后,运用理性思维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取本质规律的过程。

完整的科学抽象过程包括思维运动的两次飞跃,即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的具体。

•科学抽象的逻辑思维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1.形成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的形成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基础,但又不是对感性材料的简单罗列和堆砌,而是从纷繁复杂的感性材料中抽象出内涵于其中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2.作出科学判断
•科学判断是通过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作出关于对象及其属性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3.进行科学推理
•科学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科学判断中,通过归纳、演绎或者类比等方法,得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三)比较与分类方法
(四)类比与移植方法
(五)分析与综合方法
(六)归纳与演绎方法
五、科学研究的非逻辑思维方法
(一)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非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是指运用潜意识、直觉、灵感、想象、形象思维于科学研究所产生的方法。

•非逻辑思维主要表现为不受或较少受思想束缚,常常超越思想常规、摆脱成见、构筑新意、并有想象力参与,以达到科学研究上产生突破的一种思维活动。

•非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有:
1.潜意识。

2.直觉。

3.灵感。

4、想象。

5.形象思维。

(二)直觉、灵感、顿悟
(三)形象思维与科学想象
第二节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现代工程技术研究的基本过程
•工程技术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巨型系统,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这一系统还在急剧地扩展和以几何级数的方式膨胀。

•虽然工程技术活动的内容庞杂,但也可将其活动过程粗略概括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工程建造——生产运行——技术服务等环节。

二、工程技术研究方法的特点与选择原则
1.工程技术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社会性
(2)实用性
(3)经验性
(4)综合性
2.工程技术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则
(1)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2)需要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
(3)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工程技术研究的发明创造法
(1)TRIZ方法
(2)利用专利文献的发明创造
(二)工程技术研究的设计试验方法
1、常规设计法
2、系统设计法
3、功能设计法
……
•思考题:
1.试分析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
3.归纳获得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为什么仍能得到广泛应用。

4.比较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的特点,试举例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5.工程技术方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6.系统科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