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财政改革背景

合集下载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

汉武帝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对中央集极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学界对汉武帝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研究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既有对其改革目的的研究,也有集中在其措施上的研究。

不同时代的学者对这些问题执着的追问与探讨为我们更好地认识汉武帝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一、选官制度官吏的选拔与任用关系着历代王朝的兴衰与更替,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如此一番伟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张诚在《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简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逐渐建立起了察举、考试、征辟、上书、私人举荐、纳譬、军功、任子等一套官吏选拔制度。

"并进一步指出了汉武帝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

张诚认为汉武帝选官最大的特点就是"士人的广泛选用和广开仕途",但同时他也指出汉武帝选官存在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任子与纳譬导致的混乱局面。

蒋亮平在《汉武帝时期人事制度改革探析》一文中认为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主要是为了"破除‘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的陈规,广辟才路”并重点研究了察举与征召的选拔制度、培养人才的太学制度及按劳升迁的考核制度等。

并认为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推行选官制度的改革,既与时代提出的要求有关,又是武帝力主提倡的结果。

江连山在《简述汉武帝完善官吏选任考核制度》中对汉武帝的完善选官制度、改革选官标准、系统考核制度、完善任用制度等,都做了简要说明,最终认为经过武帝的努为,"选举什么人任什么官职,对宫吏如何管理更加明确,一切皆制度化了。

"王国民在《从"功臣政治"到"贷臣政治"——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一文中认为汉武帝选官制度的变革"使西汉完成了由"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的转变,奠定了武帝盛世的人才基础。

以上这些文章选题相对比较集中,都重点研究了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的措施,对每项措施的具体内容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对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的积极作用,学界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而对其改革的局限性认识则相对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归结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而己。

试论汉武帝时期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试论汉武帝时期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

历史文博190作者简介:常红印(1995— ),男,汉族,河北邯郸人。

主要研究方向:秦汉史。

汉朝几十年间积累下来的较为雄厚的财富,“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为汉武帝外勤征伐、内兴土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但是,前期积累的财富以及后期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再加上战争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汉朝举全国之力备战,必定会给汉朝其他方面带来影响,加剧了当时的财政危机。

一、汉武帝时军事支出(一)战争中人力、马匹之消耗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

“汉将岁以数万骑出击胡”,后又有“而汉遣大将将六将军、军十余万击右贤王”,这些相对来说,人数尚不算太多,后有更甚者。

“步兵踵军后数十万人”充分说明卫青与霍去病当时所带兵数之多。

古代作战是处于冷兵器时代,故有生力量的多少对于战争的胜败极为重要。

所以,当时的战争必定会消耗大量的有生力量,如“而汉军之士马死者十余万”。

除去对匈奴作战之外,汉武帝还发动了对闽越、东越、番禺、西羌等少数民族的征伐,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

战争除了作战需要大量人力外,粮草的运送也需要大量人力,动辄就是作者数万人,而且损耗巨大。

因作战需要大量战马且消耗甚大,“汉军马死者十余万匹”,所以战马的养殖也需要大量人力。

“天子为伐胡,盛养马,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牵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由此可见所需人力、财力之多。

(二)战时道路、城池之修建战争不仅需要兵马粮草,还会伴随着相应的其他举措。

如防御建筑的修建、道路修建等。

对匈奴作战期间修建了诸多的防御建筑,打通西南夷的道路、筑朔方城、居延城、“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以及“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等,这些城的修建,“费数十百巨万”都不止。

(三)有功之士的赏赐及对归降之匈奴人的安置、赏赐战争结束后,还要对有功之士进行赏赐,受赏之人数量巨大,其中将军受赏数额更为巨大。

对于有功之士则是“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余万斤”,卫青、霍去病的则“赏赐五十万金”,数额巨大,还有食邑。

论汉武帝朝财政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路

论汉武帝朝财政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路
2017 年 3 月 第 32 卷第 1 期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 2017 Vol. 32 No. 1
论汉武帝朝财政的发展阶段及其理路
杨勇
(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7·
2017 年 3 月 第 32 卷第 1 期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 2017 Vol. 32 No. 1
三人被重用后即在武帝及御史大夫张汤支持下着手 策划盐铁国营事。元狩四年 ( 前 119 年) ,东郭咸 阳、孔仅上书武帝提出具体实施方法:
第一,实行盐铁两种物资的国家专营。盐铁业 在当时是利润极大的行业,产生了无数富商大贾,当 然成为政府敛财的首要目标。在危机全面爆发前的 元狩三 年 ( 前 120 年) ,武 帝 即 任 命“皆 致 生 累 千 金”[4]卷三〇 的咸阳大盐商东郭咸阳、南阳大铁商孔仅 为大农丞,具 体 负 责 管 理 盐 铁 事,又 把“以 计 算 用 事”[4]卷三〇 的桑弘羊也归于其下。这三个人都是以 财经运筹见长、“言利事析秋豪”[4]卷三〇 的财经专家。
二、第二阶段: 财政危机之爆发
武帝既有此强大经济基础,在内部渐稳定而外 患逼迫的情况下,遂转而对四夷尤其是北方劲敌匈 奴渐次展开主动攻击。这一转变,实是中国统一政 府由内而外巩固统一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大一统国 家建立过程中的必有步骤。武帝用兵四夷,卫、霍多 次出击连获成功,其事备载于《史》《汉》,但问题在 于: 汉初以来实行的以农业为税基的财政收入制度 所得,仅能维持政府的一般性支出,而不足以支持频 繁的、规模累次增加的对外战争。其原因是农业社

基于西北边疆安全的汉武帝财政改革

基于西北边疆安全的汉武帝财政改革

基于西北边疆安全的汉武帝财政改革张安福(石河子大学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新疆石河子832003)[摘要]汉武帝为解除匈奴威胁、巩固西北边防,展开了大规模对匈奴的军事行动。

为提供后续的财政支持,汉武帝及时进行集中社会财富的财政改革以及将屯垦戍边正式作为减轻财政负担的重要途径。

从汉武帝经略西北边疆的必要性、财政改革的及时性以及汉武帝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策略性几个方面,可见汉武帝财政改革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武帝;财政改革;西北边疆安全;匈奴;西域[中图分类号]K2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0)03-0093-06对于汉武帝财政改革与边疆经略,学界大多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穷兵黩武0、/劳民伤财0的体现,并由此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给西汉社会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¹。

这些观点大都是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出发,坚持汉初以来与民休息政策的正当性,反对政府随意改变财政、税收政策,这些思想对发展社会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任何一种军事行为和财政改革都要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如果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所面临的处境看,西汉经略西北边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亟需的;汉武帝的财政改革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及时的。

汉武帝财政改革与边疆经略奠定了汉朝在东亚的霸主地位,成就了/秦皇汉武0的历史格局,使汉武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的帝王。

因此,本文从汉武帝经略西北边疆的必要性、财政改革的及时性以及武帝后期经略西北边疆的策略性等几个方面,分析西北边疆经略背景下的汉武帝财政改革及其对西汉王朝的影响。

一、汉武帝经略西北边疆的必要性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0后,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0º的局势已经大为改观。

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家给人足。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自秦汉以来就逐步控制西域,三面威胁西汉王朝的边疆安全与社会稳定。

历史感中看汉武帝财政改革

历史感中看汉武帝财政改革

历史感中看汉武帝财政改革作者:杨婷婷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08期摘要:财税关系着国家命运,汉武帝进行的财政改革影响着汉代国运。

汉武帝进行财政改革与历史条件相互影响,既是历史条件的要求,也改变了历史、推动了历史进程。

本文从汉武帝当时的改革点出发,将其置于历史时间轴中,通过整体与部分、联系与发展、两点论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汉武帝财政改革,对汉武帝财政改革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对待。

关键词:汉武帝财政改革经济统治一、历史环境推动汉武帝进行财政改革从当时背景来看,国家财政面临危机,频繁远征、修缮水利,赈灾安民这些国家行为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文景之治遗留的资金虽然雄厚,但是没有财富可再生的特性,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条件下,不断拨出资金势必会减少国库财力,最终走向亏空。

富商大贾势力雄厚,对农民进行搜刮,兼并土地,百姓稳定生活和农业发展受到打击。

同时富商高利贷者势力上升并追求社会地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威胁到了汉代的统治。

日渐亏空的财政资金与频繁支付的矛盾愈演愈烈,富商大贾造成的威胁,这些历史条件的变化敦促着汉武帝进行财政改革,增加财政收入以弥补支付的需要。

二、汉武帝应对历史要求进行财政改革的主要措施与效果分析在面对政治、经济和财政危机等多重压力下,财政收支缺口越大,汉武帝所采取的财政改革强度越大,范围越广。

开源增税,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出卖爵位免役权,卖官;统一铸造货币;盐铁官营,煮盐治铁,酿酒由国家专卖。

这些措施达到了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统治的目的,但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汉代经济的良性发展。

汉武帝推行开源增税,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

将富商大贾和高利贷者作为主要对象,对他们征收财产税,把富商业主和高利贷者从农民身上剥削来的财物收归国有,对隐瞒不报或者没有实报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发者的全部财产并且奖励告发者。

算缗告缗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

增加了财政收入,充盈国库,缓和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为汉代进行财政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降低滥兼并造成的经济资源的无效损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嚣张气焰,减少了豪强势力可自由支配的非生产资金,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了统治。

汉武帝统一货币的原因

汉武帝统一货币的原因

汉武帝统一货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大量仿造、钱值不符、造成物价不稳,国家无法垄断铸币权,地方和民间私铸盗铸严重,造成国家财政负担。

2. 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大,汉武帝对外打击匈奴,在北方接连取胜,国内打击诸侯势力,实行推恩令,使得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依靠中央政府的强大推行币制改革,地方上诸侯和富豪根本不敢对抗。

3. 币制制度的合理化。

在币制改革以前,中央有中央的钱币,诸侯有诸侯的钱币,民间还有私铢与盗铸的钱币,这些钱币鱼龙混杂,人们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而汉武帝最后推行的五铢钱制度却使得钱币变得简单统一起来,人们使用起来也方便多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您查阅相关史料。

汉武帝经济上的措施

汉武帝经济上的措施

汉武帝经济上的措施引言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在位)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杰出统治者,他执政期间采取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措施,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汉武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几项重要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1. 推行均田制汉武帝在位初期,国家处于战乱的状态,社会经济严重受损。

为了恢复国家经济,汉武帝推行了均田制,这是一项重要的土地改革政策。

根据均田制,国家将世袭的贵族土地重新分配给平民百姓,实现土地均分,以减轻贫民的经济压力。

这项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开拓疆土,扩大农业生产为了稳定国内经济,汉武帝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政策,并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开发。

他派遣将领出征西域,开拓疆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和安息国,扩大了汉朝的版图。

随着疆土的扩大,汉武帝鼓励百姓迁徙到新疆土上,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

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提高了粮食产量,稳定了国家的粮食供应,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3. 改革税收制度汉武帝在税收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他取消了一些过高的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人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农业生产。

同时,汉武帝对商业征税进行了改革,将逐利税制改为均输税制,降低了商业税率,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这些税制改革使得社会财富更加合理地重新分配,为经济的良性循环提供了保障。

4. 建设水利工程汉武帝非常重视水利建设,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他下令开凿渠道、修筑灌溉渠系,确保农田充足的水源供应。

此外,汉武帝还加强了治理河流和防洪工作,减少了洪水对于农田的破坏。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5. 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汉武帝十分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他在京城和各地设立了商业集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

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币制改革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公元前87年),是汉初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文治武功,显赫一生,与秦始皇同被后人并称“秦皇汉武”,可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具有前瞻性,为朝廷、社会带来了新思维,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也包括对货币制度的一系列改革。

汉初郡国铸币出现失控,放民铸钱成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原因之一。

汉武帝登基时,虽然延续“文景之治”有过的一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短暂丰盈时光,但是由于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从事冶铁、铸钱、煮盐的富人手中,富商大贾囤积财富、奴役穷人,以至国家财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困局。

出于中央政府经济管理和政治统治上的需要,汉武帝十分重视解决币制问题,打击大贾商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这也是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初衷。

由此他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

武帝刘彻登基时,正在继续流通文帝时推行的四铢半两钱。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就当时流通的半两钱名不符实,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以实现秦汉时期常称钱币“重如其文”为由,下令销毁四铢半两钱,新铸“三铢”钱。

这是汉武帝的第一次币制改革,虽没有取得了多少成就,但这次成功地突破了自秦始皇推行“半两”以来凡钱称“两”的规矩,开创了钱币称作“铢”的新时代。

三铢钱推行不久就感觉到这种钱太轻,造成钱轻物贵,汉武帝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又将三铢钱废掉,重新推行四铢半两钱。

这不能认为是倒退,而是汉武帝的又一次钱币变革,是汉武帝看到了简单地推行“重如其文”三铢钱行不通,暂时再重行半两钱,以求更符合社会需要的钱币。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军资耗费巨大,国库严重亏空,而那些富商大贾却无关痛痒。

据《汉书》记载:豪门富室“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种困”。

于是汉武帝与朝廷公卿官员们研究决定改换钱币策略,打击那些为富不仁、兼并土地、不顾天下安危的豪富,以此来充实国库财政。

汉武帝的财政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汉武帝的财政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254汉武帝的财政改革及其历史影响王婷婷(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0)摘要:西汉前期一直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到汉武帝时期已出现了许多问题,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

西汉王朝与匈奴政权之间常常爆发战争,在这一时期又连年出现自然灾害,同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趋势愈演愈烈,势力逐渐膨胀,威胁中央政权。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西汉王朝的国库空虚,社会危机加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及其桑弘羊等理财家开始实施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这些改革措施有统一货币制度、实行算缗和告缗、推行盐铁专卖、实施均输与平准等,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对汉王朝的发展及其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武帝;财政改革;历史影响一、汉武帝财政改革的背景西汉武帝时期实施的财政改革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社会形势都有密切的联系,是当时环境下的产物。

从政治方面来说,当时的汉朝对外面临着来自匈奴的威胁,对内面临着诸侯王的威胁;从经济方面来说,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民间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朝廷则面临着严重财政危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富商大贾逐渐膨胀,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地方豪绅地主的垄断和对土地的兼并则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解决西汉王朝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缓和财政紧张局面,汉武帝对汉朝建立以来的财政经济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变革。

二、汉武帝财政改革的主要措施(一)禁止私自铸钱,改革货币制度从建元元年至元鼎四年的20多年中,汉武帝先后实行了6次货币制度改革,最终使汉朝的货币制度确立并稳定下来。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两次:第二次货币改革,汉武帝于建元五年又废三铢钱,实行第二次货币改革,废除三铢钱,实行半两钱。

这其实是恢复了文景时期的四铢钱。

这样名为半两,实重四铢,又重新使得货币的名实不符。

但不同之处是有外郭,以便防止私铸伪钱。

此次货币改革是在西汉王朝与匈奴发生战争的前夕实行的,其目的是敛财以充实国库,解决战争军费问题,缓和财政紧张局面。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财政经济改革1.增加政府收入的币制改革,当汉武帝即位之初,国家无事,府库余财,西汉政府的经济状况比较好:“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但是,到武帝当政十几年以后,过去的积累被消耗殆尽,政府经济即呈提襟见肘之势。

这主要是由于长期对匈奴战争的浩大军费和皇室的奢侈所造成的。

为巩固中央集权,解决政府的经济、财政困难,西汉王朝必须实行适应形势的经济政策和对过去的财政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曾进行过几次币制改革,改革的目的:一是制止私铸之伪币流通,二是从改币制中剥夺商人和贵族的财富,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自元光二年(前133年)西汉王朝与匈奴的长期战争爆发以后,货币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是封建政府财政的日趋困难,另一方面是商人利用手中货币,或私铸伪币大发其财,加重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为了打击那些兼并之徒,西汉王朝又决定改币制:“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元狩四年(前119年)下诏日“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同时,还令更铸三铢钱,并重申“盗铸诸金钱者罪皆死”这里所说的“白金”即银,“皮币”就是以白鹿皮作币。

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每块鹿皮“直四十万”。

这一政策是相当巧妙的,中央不需成本,只需将禁苑中的白鹿,杀取其皮,加以缘馈,即成。

因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用此物,只得向朝廷购买,只一块皮就值40万。

这样,宗室贵族手中的金钱,便流入到中央政府之手了。

不过,这次改币,并未能解决伪币的问题,而且币制更加混乱,除了三铢、四铢以外,白金及皮币也进人流通领域,这就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尽管重申对“盗铸”者处以死刑,仍不能有效地制止私铸。

所以,上述命令发布不到一年,武帝又下令:郡国铸五铢钱,“周廓其质,令不可得摩取铅(熔)”,即铸有廓之钱,以防磨取铸沿或改铸。

但这种办法仍不能禁止盗铸,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

2024年汉武帝与民争利坏了好局

2024年汉武帝与民争利坏了好局

2024年汉武帝与民争利坏了好局二、政策实施与民争利汉武帝的统治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对外扩张,国家的财政压力日益增大。

为了缓解这一压力,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争利的政策。

例如,他通过加重赋税、推行盐铁官营、垄断货币发行等措施,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然而,这些政策在给国家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赋税的增加使得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盐铁官营和货币垄断则限制了民间的商业活动,导致市场萎缩,商业萧条。

此外,汉武帝还大力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这一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与民争利的现象。

因为诸侯王的土地和财富被剥夺后,往往通过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来弥补损失,这使得百姓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汉武帝与民争利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政策限制了民间商业的发展,导致市场活力不足。

盐铁官营和货币垄断使得民间商人无法自由经营,商业活动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赋税的增加使得百姓的生活水平下降,消费能力减弱。

这进一步抑制了市场需求,导致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最后,汉武帝的政策还加剧了贫富差距。

由于富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赋税,而穷人则无法避免,这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加剧。

四、对民生改善的影响汉武帝与民争利的政策对民生改善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赋税的增加使得百姓的生活负担加重,许多家庭因此陷入贫困。

其次,商业活动的受限使得百姓难以通过经商改善生活。

最后,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不公现象日益严重,这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困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在位期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民生。

例如,他推行均输法,平衡物价,稳定市场;设立常平仓,储备粮食,以备荒年;减轻刑罚,提高司法公正性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困苦,但由于与民争利的政策影响更为深远,因此这些措施的效果有限。

五、社会矛盾的加剧汉武帝与民争利的政策不仅加剧了百姓的困苦,还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谈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改革

谈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改革

谈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改革
严利群
【期刊名称】《内蒙古财会》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汉武帝初即位时,由于汉初以来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汉王朝的弪济力量十分雄厚。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都鄙廪庚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歼陌之间成群”。

后来由于汉武帝连续向匈奴发动战争,国家物资粮饷耗费严重,致使国家财政非常困难。

为了扩大财政收入,解决战时财政需要,汉武帝在大司农桑弘羊的协助下,进行了大规横的财政改革。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严利群
【作者单位】内蒙古税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
【相关文献】
1.陈宝存谈土地供应与土地财政改革 [J], 张薇;
2.试论汉武帝伐大宛取汗血马中的求仙因素r——兼谈汉武帝时期的汗血马之路线[J], 张连杰
3.试谈当前乡镇财政改革 [J], 刘成芳
4.历史与现实:也谈乡镇财政改革 [J], 武丽
5.谈"省管县"财政改革中基层国库服务效能 [J], 张培珍;侯红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评价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

评价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

评价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评价一下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首先,我们要从大环境说起。

武帝之前,“文景之治”,低税赋,养生息民,使得国库殷实。

正是有了这个基础,武帝觉得时机成熟,于前133年对匈奴宣战。

战争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国库消耗得很快。

在这个背景下,武帝发起了财政改革:1、盐铁酒,尽归官营;2、增设算缗,征收商税;3、改革币制,禁止私铸;4、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现在我们一样一样来评说:一、汉武初期,延续文景,采用养生息民政策很好!对百姓有益,对国家财政有益,对社会安定也有益。

二、盐铁酒归官府1.对迅速增加财政有益;2.对长久的经济发展不利。

司马迁对此也持否认观点。

在武帝死后,盐铁会议召开,剧烈讨论是否“盐铁归民”。

这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经济会议,会议纪要编撰为《盐铁论》。

3、事实上,当时这项政策执行后,很多盐铁私商摇身变成了*** 官员,增加了当时官僚队伍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这种做法也促使了商官合流,又势必加剧 *** 和政治黑暗。

三、增设算缗,征收商税1、对迅速增加财政有益;2、由于严重增加了工商业者的税收负担,打击了他们积极性。

对经济发展不利。

司马迁也对此也持否认观点。

四、改革币制,禁止私铸防止经济混乱,有益。

五、实行均输,平准政策这个有必要描述一下。

均输法是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

平准法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以谋取利益的政策。

根据市场上的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均输平准,是不错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增加财政,稳定物价(防止商人囤货高价卖出,谋取暴利),还造福百姓。

弊端是,均输平准也打击了工商业者的积极性。

小结一下:武帝财政改革,使社会经济发展路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由“无为而治”的自由发展变为*** 垄断干预。

加强了国家经济一统,有利于财政收入与政治统治,但对民间私营工商业是严重的扼杀。

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具有非常深刻的历史意义,后代王朝诸多采用这种经济模式。

西汉的财政制度与税制改革

西汉的财政制度与税制改革

西汉的财政制度与税制改革西汉时期,财政制度和税制改革是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

这些改革使得西汉得以巩固国家经济基础和政治实力,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

一、税制改革西汉初创时期,尚未有成熟的税制,而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

他首先取消了出民内聚而不出客、一夫一税的旧制度,开始推行以丝绸为主的均输制度,即按照农田的产量和奴婢的数量征收税赋,并让府库领导这一过程。

后来,汉武帝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制定“农旅岁输法”,规定农民每年要将产量的1/30献上;废除了封建领地,将土地“均输”给农民,通过加强民生的措施来减轻农民负担,并吸收农民加入军队,实现了国家和军队的一体化。

二、财政制度改革在税制改革的同时,西汉也进行了重要的财政制度改革。

为了维持国家财政的稳定,汉武帝废除了以往依靠土地收益为主的旧制度,开始使用各种税收,如田赋、商税、奴房租、殿赋等,拓宽了国家的财政来源。

他还成立了县官、县卒,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财产的调查和征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使得国家财力得以恢复和增长。

三、经济效果这些税制和财政制度改革使得西汉时期经济繁荣昌盛。

一方面,税制改革使得国家财政得到了恢复和增长,为国家打造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废除了旧制度,通过“均输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使得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国家粮食收入稳步增加。

此外,汉武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水利设施的防洪能力和灌溉效果,迅速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四、政治意义税制和财政制度改革也使得西汉时期的政治稳定性得到提高。

通过废除封建领地并均分土地,汉武帝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力量,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和控制范围得到了加强;通过征收各种税赋和加强地方管理,国家财政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控制,打造了强大的财政基础和经济实力,从而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权力。

综上所述,西汉时期的税制和财政制度改革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改革之一,为当时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稳定性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

浅谈汉武帝刘彻时期财政的发展阶段:从赤字到盈余,用时不到10年

浅谈汉武帝刘彻时期财政的发展阶段:从赤字到盈余,用时不到10年

浅谈汉武帝刘彻时期财政的发展阶段:从赤字到盈余,用时不到10年司马迁曾言“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建元”就指的是汉武帝所在的时期。

汉武帝在位54年,上承文景之治,下启孝宣之治。

武帝“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他的“汉武盛世”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并为西汉全盛时期“孝宣之治”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武帝终其一生所开拓的辽阔疆域,也奠定了日后汉地的基本范围,为此可以说汉武帝对于西汉,乃至中国都可谓是功劳卓著的。

孝宣之治政治上,武帝颁布“推恩令”,对中央政府威胁最大的地方诸侯王行“削藩”之事,设“中朝”,全面削弱对皇权威胁最大的相权的影响力,立“刺史”,严密监控地方郡县的军政长官,而随着以上各项政策的成功实施,汉王朝迎来了真正的大一统时代;军事上,武帝“威震百蛮,恢拓土疆”,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一时间“强汉”威名响彻云霄,四夷宾服,天下莫有不敢从者。

经济上,六次币制改革一举解决了困扰了西汉金融近百年的钱币私铸、盗铸问题,并让西汉朝廷彻底掌控住了钱币的铸造与发行权,盐铁官营,让西汉垄断了盐、铁器这两项关乎民生的最重要的商品,为西汉国库赚取了丰厚的利润;文化上,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外交上,开辟了一条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丝绸之路可以说汉武帝在位54年,无论是在政治谋略上,还是在军事、文化、经济建设上,亦或是在对外外交上,武帝都有十分卓越的作为。

“汉武时期”可以说是汉代历史进程中一段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继承了文景之治的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同时也为西汉全盛时期“孝宣之治”的出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汉武时期”向来就是史学界最为关注的一个时期,历来对它的研究那是多入牛毛,而在这之中尤以汉武时期的“国家财政”问题最引人注意。

武帝时期的国家财政问题可以说是两汉,乃至是整个封建时期最为“戏剧性”的问题,这个时期的国家财政问题在短时间内就经历了一个从丰足到匮乏、赤字,又在短时间内迅速从赤字到盈余这样的“戏剧性”转换,其转换速度之快,让人是瞠目结舌,一时间“应接不暇”。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之一,其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闻名于世,奠定了汉朝强盛的基石,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

一、汉武帝时期的背景汉武帝刘彻是西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其在位期间为汉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这些改革不但促进了汉朝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边境安定。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成功地完成了北方和西域的扩张,边境得到了安定,这为汉朝实行政治改革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2、经济繁荣。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某些改革,兴办官府、改革盐铁等,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文化发展。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创立了州县制度,杜撰了《史记》等非常重要的文化成果,在文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二、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汉武帝的政治改革包含了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1、推行州县制度。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实行了州县制度,这一制度成功的替代了秦朝的郡县制度。

州县制度不但使政治管理更加条理化和科学化,而且使地方政府更加独立。

2、充实中央集权。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加强了对百官的控制,使中央政府具有了更大的权力。

同时汉武帝用平衡权术来规避一些官员的权力。

3、重建历法。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采用了夏历,在实行这一历法的同时,对太阳真实地位进行了更为准确的测算,为历史上唯一一次科学的历法革新,对于后来的历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改革官制。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将吏制归入到官制中去,同时创立了预官制度,不仅改进了官制,还增加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

5、开疆拓土。

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开疆拓土,不仅巩固了边境,还使汉朝的疆土范围逐渐扩大。

三、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意义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1、为我国建立了一个太阳真实位置为基础的日历制度,为后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基于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分析

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基于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84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基于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分析刘 欣 长春财经学院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财政被赋予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特殊高度的定位,根据传统主流的“国家分配论”的基本观点,财政是一种与国家共生的分配现象,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夏朝就开始有财政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汉武帝所在的西汉盛世是大国政府治理的时期,而财政对大国政府的治理举足轻重,基于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研究汉武帝时期的财政之旨与治国之道的关系有助于为推进现代财政制度现代化进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汉武帝;财税改革;国家治理中图分类号:K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1-0084-01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我国当前处于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基本国情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更需要发挥其大国财政的作用,而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汉武帝是中国集权财政模式的开创者,他统治的西汉盛世则是历史上大国政府治理的时期,但是这个中央集权的盛世大国依然没有避免走向灭亡的结局,这其中必然有精华需要我们汲取,也有糟粕需要我们剔除,因此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历史经验对研究当今财政与国家治理关系尤为重要,另外汲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智慧经验,也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历史背景随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的实施,汉初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当时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国家仓满,人们已经习惯大一统时代的生活,汉家威仪不断得到推崇,因此,汉武帝即位便有集中精力办大事的豪迈,一方面对外连年讨伐征战,对内则大兴水利、开凿运河,导致财政很快就陷入到了国库亏空的困境;另一方面,在汉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之下,富商大贾逐渐膨胀,出现社会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的危局。

危机与转型汉武帝的财政改革

危机与转型汉武帝的财政改革

专题:历史上的财政危机应对与启示危机与转型:汉武帝的财政改革參史卫【摘要】面对多重危机,汉武帝推 动国策从“无为”转向“有为”,经济 政策由自由放任的“禁弛”走向国 家统制,财政也转向“计委量入”的兴利政策,推出了一系列应急财政 措施,重大灾疫也成为财政应急举 措推出的契机。

汉武帝的财政改革 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也加大了 对民生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发展。

汉 武帝认识到相关政策具有应急性,是为了完成特定使命而推出,尽可 能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并作 出了退出机制的安排,希望在完成 特定使命之后,重回与民休息的放 任路线。

汉武帝应对危机所实施的 财政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现今财 政改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危机转型汉武帝财政改革在人类历史上,战争、自然灾害、大规模疾疫等重大危机,往往是推动重大改革的契机。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让大家看到在危机中强政府与大社会理念开始在全球兴起。

回顾历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应对危机,国家治理理念从“无为”走向“有为”,在财政上也有了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国家走向全盛之局。

一、汉武帝时期的危机与财政转型秦朝的速亡给西汉王朝深刻的教训,为避免重蹈亡秦覆辙,西汉初年采取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

陆贾作《新语》,倡导“夫道莫大于无为”,通过轻徭薄赋的宽舒政策,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经济繁盛的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

但是,在这个太平盛世的背后却潜伏着各种危机,到汉武帝即位后,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极力渲染“文景之治”府库充实的繁盛场景:“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马聚成群。

”就是说,国库充盈,堆积的钱太多,绑钱的绳子都断了。

粮仓的谷子多得溢出谷仓,都腐烂了,以此来形容国家府库充盈的状态。

汉武帝的改革与具体措施

汉武帝的改革与具体措施

汉武帝的改革与具体措施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的改革和具体措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登基之初,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但是他卓越的才能和果敢的措施,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本文将从其改革的背景、具体措施以及影响等方面展开来探讨汉武帝的改革。

一、改革前的背景汉武帝于公元前141年继位,这一时期正是汉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汉前王朝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已经过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在经济方面,郡县制度的建立让地方的实际管理者取代了原有的中央官僚,这一制度成为地方贵族的根据地,加大了财政和税收的管理难度。

政治上,汉前王朝的十七国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权威。

因此,汉武帝面临着诸多问题。

二、汉武帝的具体改革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面将一一阐述:1.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地方领导权收归中央,消灭了七国之乱。

通过设立都尉、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增加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度。

而且还成立了宫掖卫,对宫廷和天子进行保卫,强化了天子的地位与权威。

2.实行科举制为了选拔人才,汉武帝开创了科举制度,不再仅以出身和家族为标准,而是要以文化程度、能力和资历作为主要标准。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制度,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3.推行均田制汉武帝还实行均田制,通过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解决了农民利益问题,遏制了地主的土地扩张。

这一措施增加了农民的财富和地位,给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改变。

4.开创海外贸易汉武帝开创了海外贸易,开辟了丝绸之路,大量输出丝织品、茶叶、铜器、铁器、纺织品等物品。

这不仅促进了汉朝的经济发展,而且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5.改革铸币制度汉武帝还在货币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实行了铸币制度。

在当时,铸币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这一制度创造了流通货币,大大促进了贸易、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三、汉武帝改革的影响汉武帝的改革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这些文治武功,二十多年后,把个殷实富足的国家财政消耗殆尽,难以为继。

于是汉武帝在财政政策上采取多种手段,皆以罗掘财力为目的。

如果说,汉武谛在财政上的所作所为也可以称之为财政改革
的话,那么这些改革都是空前的:
1、卖官鬻爵与入金赎罪
利用卖官鬻爵筹集财政收入的办法,最早开始于战国,公元前243年,当时秦国遭遇蝗灾,农业欠收,财政收入困难,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号召百姓向国家捐献粮食,每献粮一千石就提高一级爵位,不过当时的爵位是虚的,只是一种政治名誉,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特殊待遇。

这实际上是政府出卖虚名,既可满足那些富有人家的虚荣心,又能解决财政困难,是一种非常措施。

到汉代,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都曾采用过这种办法解决财政上的非常需要。

但是,汉武帝的卖爵则不同,他卖的是实实在在的官爵:凡是向国家捐献物品、奴婢、牲蓄、粮食、货币都能捞到官做。

当然,由于出卖的是名符其实的官爵,所以,价格也比过去高得多,如“武功爵”,每级必须十七万钱,买得官爵的人待遇如何呢,当时规定,“武功爵”在五级以上者,可以免除二等罪,或者听侯补官。

据史书记载,用这种卖官和及赎罪的办法取得的财政收入很可观,光是收入的粮食就“边食可支五岁,郡县可支一岁。


2、算缗与告缗
算缗钱是汉武帝自公元前119年开始实行的一种向工商业者课征的财产税,算缗令规定所有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都必须各自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资产。

官府按资产数量征税。

商人每二千钱交纳一百二十钱的税,手工业者每四千钱交纳一百二十钱,对于车船,也根据拥有者的职业不同而课不同的税。

同时还规定,如果这些课税对象不如实申报资产,国家将没收其全部财产并罚往边境戍守一年。

尽管对申报不实者有处罚的规定,那些大工商业主、高利贷者还是隐瞒、少报自己的资产,以偷漏税课。

针对这种情况,汉王朝又于公元前114年颁布了一个“告缗令”,即号召知情者向官府告发那些不报或申报不实的应税人,对举报者,赏给没收财产的一半,结果全国各地举报者风起,仅四年时间,全国中等以上的工商业者大都被告发而破产,而国家所获财物以亿计,没收的奴婢和房宅成千累万,没收的田地则大县数百顷,小县也有百
余顷。

3、盐铁官营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冶铁和煮盐以及经营盐铁产品,一直是利润非常大的部门。

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是在管仲的主持下,主要靠官营盐铁富强起来的,汉朝初期,政府主张无为而治,不与民争利的施政方针,放任民间私营盐铁,结果一些商人招募流亡贫民冶铁煮盐,侵吞巨利,都成了豪富之家,而平民百姓却因为盐铁商贾的重利盘剥或有贫困。

汉武帝在他文治武功大展宏图之时,为解决财政困难,接受了大臣桑弘羊的意见,于公元前118年下令禁止民间自由生产盐铁,由政府专设盐铁官署控制生产、垄断经营。

盐铁官营以后,盐铁收入和当时正实行的算缗收入两项加起来,其总数竟超过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税收——田赋,
而居于财政收入的首位。

4、均输平准
均输、平准是汉武帝采取桑弘羊的建议,于公元前110年推行的。

均输是灵活管理和运输各地贡品的办法,在此之前,各地方政府向皇帝或中央进贡地方特产,无论远近都直接运送到京城,这样既劳民伤财,又往往由于长途跋涉把贡物送到京城以后,或者腐败损坏,或者根本用不上,采用均输法,就是把各地贡
品按实际情况处理,或在当地把贡物卖掉,或运送到价高的地方出售,然后将价款或购便宜货物到其他地方高价出售,或直接交中央,在均输过程中既保证中央对各地特产的需要,又可以在转输买卖中获利。

平准是在京城实行的,完全是一种政府经商行为,政府在京城专设平准官署,对进京的各路货物价贱时买进,价高时卖出,既调济市场有无,又从中牟取厚利。

均输平准大大改善了财政状况,据说汉武帝巡游天下的
巨大花费都是出自均输平准的收入。

5、统制货币
经过秦始皇整理货币以后,铜钱成了社会市场上唯一流通的普通货币,但是,汉朝在武帝之前国家对铜钱的铸造和发行是放任自由的。

因此,分封各地的诸侯王,以及达官豪族,富商大贾都以铸钱牟利,发了大财。

象吴王刘濞和文帝的宠臣邓通,都是靠铸钱而“富埒(列)天下”。

铸钱和发行听任自由,不仅富了私门,而且货币质量和形制不统一,越来越多的低劣货币充斥市场,扰乱物价,既伤害了百姓利益,也影响了国家财政。

于是汉武帝于公元前113年下令禁止私铸货币,把货币的铸造和发行权收归中央,全
部销毁旧钱,重新统一铸造“五铢钱”行之于世。

据记载,通过前述一系列财政措施,“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即不增加赋税却充实了国家财政。

另外,沉重地打击了工商业豪商大贾,这是很直观的作用,在当时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农业生产水平还不充分发达的封建社会初期,农业的商品程度还非常低,如果放任工商业的发展,势必伤害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从而影响人民生活和政治安定;其次,在那些财政措施实施过程中,成千上万的奴婢从富商大贾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也解放了一定的生产力;把盐铁之利从豪强手中夺过来,不仅抑制了豪强,使天然资源收归国有,还可以稳定盐铁产品价格,保护消费者利益;实行均输平准以后减少了浪费,平抑了物价,调剂了市场余缺,限制了奸商的囤积居奇;特别是实行统制货币,既方便了经济生活,克服了市
场混乱现象,还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也算是汉武帝进行这些财政行为的收获。

但同时,这些财政行为在当时还有消积的作用和影响。

这就是由于过于严酷地打击工商业主,特别是告缗运动,造成中产以上的商人大都破产,伤害了正常的市场交易活动;盐铁官营、封建官府只求数量,只图牟利,盐铁产品质量急剧下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甚至影响了生产力,因为国家经营的铁器产品,质次价高,人民买不起,也不愿意买,就只好用木器代铁器耕种土地;即使均输平准也出现了强行要人民购买贡品的弊端;特别是过于严重地打击工商,造成工商业的极端萧条,造成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流通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势必影响社会财富的再生产。

而且,告缗以后残存下来的少数工商者鉴于事实也不愿意积累资产,往往采取盈利多少挥霍多少的生活态度,从而也就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

另外,财政收入的急剧增加也刺激了统治阶级的挥霍浪费,再说,正如当时人所指出的:“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从地下冒出来,国家搜括再多最终还是出自劳动人民身上,因此结果造成“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萧
条局面。

此外,汉武帝的这些财政行为,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开卖官鬻爵之先河。

后世各代。

几乎无不效仿,严重败坏了官僚制度和官僚素质。

就在东汉桓帝和灵帝两朝,竟然明码实价地出卖官职,二千石的官职卖二千万钱,四百石的官卖四百万钱,按职位高低和利禄多少,都有不同定价。

可以先交钱,也可以到位后,加倍付款。

一个州郡的官职有一个月卖上几
次的。

因此,官职到位以后,怕失去搜括的机会,捞不回买官的本钱,就拼命对人民进行榨取。

可谓是祸
国殃民。

其二,开了封建国家经营工商业的先河。

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工商为奴隶主贵族服务,工商由统治阶级的政府经营,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不多,各生产部门除本部门的消费之外,可供交换的物品还很贫乏,加之被统治阶级的生活消费还非常低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也很简直,从而“工商食官”,工商只主要为统治阶级服务是可行的。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商食官”的局面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渐被打破,且由民间自由经营的工商业已成其主流成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汉武帝忽视这种历史的必然性,简单地重操国家垄断工商业的故技,不仅是一种历史倒退,而且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典型。

后世封建国家的统治者不仅效法,而且国家垄断生产经营的范围还时有扩张。

这种封建国家垄断工商业的弊病表现在:被国家政治强权所奴役的手工业生产者生产积极性不高,同样,用国家政治强权所经营的商业往往以侵害和掠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为目的。

这种低效益而多扰民的官营工商业活动除了可以为国家直接集中一些钱财之外,是难以正常发挥工商业在社会再生产中所应起的作用的,从而阻碍了社会再生产,进而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另外,汉武帝的这一先例削弱了后世封建统治者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各生产部门的科学研究,而以简单的国家垄断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社会经济矛盾和国家财政
困难。

其三,开剥夺私营工商业主的先河。

汉武帝利用国家强权剥夺私营工商业主资财能暂时充盈国库,解决封建财政上的燃眉之急的行为,使得后世封建王朝不断效尤使用。

而这种政策的长期反复使用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从而也就延缓和推迟了封建经济的成熟。

其四,促成了工商业主向官僚、地主、工商三位一体的转化。

武帝以前的工商业主只局限在本行业进行经营活动,不涉足其他社会生产部门,经汉武帝打击以后,工商业主采取“以末致富,以本宁之”的方法把大量货币投入到购买土地中去,同时迫使他们不得不巴结官僚,甚至直接通过各种途径加入统治阶级的阵营,从而构成官僚、地主、工商主三位一体。

这种工商势力与封建政权同流合污的结果,既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也加剧了土地的兼并。

从而必然促使封建
政权的腐败和封建经济周期性的破坏。

上述诸种历史影响构成了封建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阻力,延缓了封建经济的成熟,从而也就推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因此也就构成了我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或许正是汉武帝在
中国历史上犯下的最大过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