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研究院借新媒体让敦煌文化更
浅谈数字化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浅谈数字化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94712c10066f5335b81218b.png)
浅谈数字化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内容摘要】文物古迹历经千年沧桑,其独特性、不可复制性、脆弱性不容忽视,如何把握保护与开发中间的一个“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面对文物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一味回避解决不了问题,简单地割裂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更加不切实际,“为保护而保护”或者“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也不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展示中心无疑是一条崭新的道路,利用高新数字科技,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保护了文物古迹的微生态环境,真正的做到了和谐共赢。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数字化科技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引言:文物古迹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
文物旅游业的兴起是适应时代需求发展的产物,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放在一起,既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精神文明的需求。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结合全新的科学技术,或许能探求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一条可行性通道。
在这一方面,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展示中心无疑走在了前列。
一、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上需求愈发显得重要起来,智慧旅游、文旅融合等相关热词也相继不断涌现。
同时,关于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能否和谐共存的探讨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
一方面,旅游开发的确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使得文物单位得到了很丰厚的回馈,可以说是“日进斗金”,另一方面,因开发而带来的文物损坏事件也不断出现,使得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不断激化。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数不胜数,一些文物古迹经过开发成为著名的景点,大量游客涌入为该地区带来了极其丰厚的旅游经济收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够补充文物保护上的资金空缺。
IP授权模式下博物馆发展文化传播新业态的探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IP授权模式下博物馆发展文化传播新业态的探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6c37f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0b.png)
二、敦煌研究院的IP传播策略
1、IP数字化:敦煌研究院通过对敦煌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整理,将其转化为数 字化内容,如壁画、文物、历史故事等。这些数字化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广 泛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敦煌文化的魅 力。
2、媒介融合:敦煌研究院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平台,如电视、电影、游戏、 社交媒体等,将敦煌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这种跨媒介的传播方式 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提高敦煌文化的传播效果。
IP授权模式下博物馆发展文化 传播新业态的探索以苏州博物馆为例Fra bibliotek基本内容
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IP授权模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博 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聚集地,也纷纷尝试通过IP授权模式来发展文化传播新业 态,以进一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苏州博物馆作为国内领先的博物 馆之一,在这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化,博物馆IP传播策略面临着新 的挑战和机遇。敦煌研究院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在媒介融合背 景下积极探索创新,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元化媒介,促进敦煌文化的传播与 发展。本次演示以敦煌研究院为例,探讨博物馆IP传播策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的创新应用。
谢谢观看
基于传播学理论下的博物馆传播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线性传播模 式、互动传播模式和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的探讨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博物馆 的信息传播规律和提高其信息传播效果。以青岛啤酒博物馆为例,其传播模式 的构建充分体现了这些理论的应用和实践价值。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 环境的变化,博物馆传播模式的构建将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多元化营销手 段的运用。
四、建议与展望
双面敦煌:数字化让千年石窟“活”起来
![双面敦煌:数字化让千年石窟“活”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5354ddfbad51f01dc281f150.png)
双面敦煌:数字化让千年石窟“活”起来回望历史,从内容到画风,走在时代之先的敦煌一直很“潮”。
在中原连接西域的开放前沿,各种新事物首先在这里“着陆”。
开放与创新,让这些新事物演化出“中国化”的新形态,并广为传播。
古老、遥远、神秘,这是敦煌最常示人的样子。
现代、可触、有趣,敦煌正揭开面纱,缓缓露出另一半容颜。
“C位”菩萨“C位”的菩萨?在敦煌工作了13年,杜鹃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不是第285窟西魏的菩萨嘛”。
这是个常在娱乐节目中出现的词。
众人中站在中央“C 位”的角色,颇有些独霸天下的意思。
而壁画中,眼目低垂的众菩萨却不争不抢,它们并排站立,平和从容。
配图文字这样写道:“只要功夫练到位,站在哪里都是C位。
”脑洞大开,来自古老与现代的碰撞,1652岁的莫高窟和20岁的互联网企业腾讯擦出了火花。
2017年年底,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启动“数字丝路”计划。
今年6月上线的“数字供养人”公益项目是子项目之一。
在古代敦煌,佛教信徒为莫高窟的营造提供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他们被称作“供养人”。
“数字供养人”借用了这一概念,网友只需花0.9元,就能参与到莫高窟数字化保护中。
而他们也将获得来自敦煌的“智慧锦囊”。
壁画与趣味解读相得益彰,令人忍俊不禁。
“C位”菩萨就是锦囊之一。
平衡――是项目负责人、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鹃面临的最大难题。
“如何在守住原真性的同?r,获得更多年轻人的喜爱?磨合挺难的。
”在一份“智慧锦囊”的沟通草稿中,冲突跃然纸上。
面对正在听法、静心沉思的菩萨,双方提炼出看上去完全不搭界的两种意思:“悟”与“戏”。
“轻云蔽月,流风回雪,倾听内心的自在洒脱。
”这是莫高窟守护者眼里的菩萨。
腾讯则轻松俏皮,“天天刷剧,也要花点时间看看自己的内心戏”。
破与立“拉锯”后,古老敦煌在迅速更迭的网络洪流中抢下“C位”。
项目上线一个月,6万多网友打开“智慧锦囊”,捐资助力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工作。
筹资额满后,这座营造于公元962年前后、总面积达585平方米的洞窟,将启动300dpi高分辨率图像的采集工作,数字资源将得到永久保存。
“互联网+”背景下陕西皮影艺术的 传承与发展
![“互联网+”背景下陕西皮影艺术的 传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46249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11.png)
“互联网+”背景下陕西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者:李秀春王鹏鹏李沛来源:《大观》2021年第09期摘要:皮影戏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语言,承载着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具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特性。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陕西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
文章阐述了陕西皮影的时代价值及传承与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了“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陕西皮影艺术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陕西皮影;艺术传承注:本文系安康学院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陕西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S202011397005)研究成果。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影戏、灯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而鼎盛于唐代。
皮影戏应用纸板或皮具雕刻出人物形象,借助灯光照射形成影像,再附以动作配合演唱和音乐演绎出故事情节。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皮影艺术作为国家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而被广泛认知,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为陕西皮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此背景下,探索“互联网+”时代陕西皮影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对增强文化自信、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陕西皮影艺术的时代价值皮影戏是一种集我国民间美术、戏曲艺术、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的综合艺术形态,是我国独特的民俗艺术文化之一。
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皮影艺术植根于大众生活,其素材也源于生活,集中体现了儒、道、释的古典文化思想,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伦理有着重要影响,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
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因此,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对皮影艺术进行深入挖掘,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不仅有利于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融媒体产品《我们为什么爱敦煌》传播策略探析
![融媒体产品《我们为什么爱敦煌》传播策略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440762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0.png)
融媒体产品《我们为什么爱敦煌》传播策略探析施洁徐扬【内容摘要】《我们为什么爱敦煌》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向海外受众打造的敦煌IP 英文播客融媒体产品,荣获2023年度“亚洲—太平洋广播电视联盟奖”新媒体类大奖。
本文通过从策划、创作到呈现的多角度分析,探索如何做好文化类产品的国际传播。
【关键词】融媒体;敦煌;文明互鉴;故事性叙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1为面向全球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播客融媒体系列产品《我们为什么爱敦煌》(Why We Love Dunhuang)。
该产品通过播客、图文海报、动画短视频、网络直播、互动H5等丰富的融媒体形态,多维度展现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讲述流传千年的敦煌故事及其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们为什么爱敦煌》的音频播客在海外多个国家地区艺术类市场排名前列,并先后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的创意类二等创优作品、2023亚洲播客大奖最佳其他类播客奖和2023年“亚洲—太平洋广播电视联盟奖”(以下简称“亚广联奖”)新媒体类大奖。
这也是中国媒体首次获得亚广联奖新媒体类大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作者简介:施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音频节目部制作人,编辑;徐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音频节目部副主任,译审。
1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是》2022年第14期。
《我们为什么爱敦煌》系列产品是运用融媒体手段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一个生动案例,探究其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归根到底是解决好了三个问题,即如何找到敦煌的对外传播价值、如何让海外受众也能爱上敦煌的故事、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扩大产品的影响力?本文将就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2020-2021学年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5ab53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c.png)
2020-2021学年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7月1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告称,在飞行检查中发现长春长生生物公司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问题。
疫苗事件引发了极大关注。
为什么疫苗容易出问题?专业人士表示,疫苗研发、生产、流通环节都存在诸多挑战。
“疫苗研发要观察的某种疫苗对疾病的预防效果,需要观察的周期起码要有三到五年,否则无法判定预防是否有效,此外,一些疾病的预防跟环境有关,跟踪过程中关键的价值数据的变化也很多,比较难捕捉。
在生产过程中,生物药物发酵的过程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很高,其中的技术挑战远远大于药品生产过程。
此外疫苗对流通环节的要求也非常高,疫苗必须冷藏保存,从离开药厂,到每一次运输、分拣,再到社区疫苗的接种点,外界环境是疫苗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一旦疫苗所处的温度变化,脱离冷藏达到一定时间就会影响质量。
(摘自《新京报为什么疫苗容易出问题?》,有删节)材料二:2013—2030年全球疫苗行业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预测全球市场情况(数据搜狐网2019年8月《疫苗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材料三: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许雪梅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大部分病疫的控制或消除,都是因为疫苗起了作用。
特别是对新冠肺炎这种传播性强的疾病来说,疫苗研发更是必须的。
我们谁也不能保证,新冠肺炎未来不会成为流感样常态化的传染病,如果能够研制出特效疫苗,就如同为人体增加了一道屏障,这是最理想的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方法。
一般,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重组微生物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类型。
不同类型疫苗的研发手段略有不同,有些需要分离选取合适的病毒毒株,有些是选取病毒里面能够制造疫苗的关键蛋白或是基因序列,在实验研究筛选获得候选疫苗后,再进行深入的开发研究。
尽管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相关部门加快了对疫苗研发生产的各项审批,但鉴于疫苗研发的自身特点,需要严格遵守2019年发布的《疫苗管理法》,在保证疫苗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方可进入生产阶段。
云南省永胜县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云南省永胜县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卷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cb9440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8.png)
云南省永胜县第二中学高三最后一卷新高考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网络红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Youlube上走红。
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风味,加之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呼之欲出。
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率。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这两种说法对文化传播的理解都过于狭隘。
首先,李子柒的视频无疑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
这种大众文化传播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理解,破除刻板印象有积极意义。
其次,李子柒的视频以中国传统乡村生活及其中独特的物产为中心,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自然而然地跨越文化障碍,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在新媒体平台上“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正面效果。
另外,文化传播还要了解受众需求。
传播往往不能只考虑“我有什么”,还要考虑“他对什么感兴趣”。
文化传播既要以我为主,也要对受众有深入理解。
如果只是把“我的内容”做单向传播,往往不会产生良好效果。
(摘编自《文化传播需要更多李子柒》,有改动)材料二: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沟通的方面,知味赏味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往往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与切实的传播手段,会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起到积极作用。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97e8867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8.png)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创新。
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记忆和价值。
然而,时间的侵蚀、自然的破坏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许多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数字技术的出现,为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和全新的思路。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数字化记录方面。
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数字建模技术,我们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精确地记录文化遗产的形状、结构和细节。
无论是古老的建筑、精美的雕塑还是珍贵的文物,都可以被转化为数字信息进行存储和管理。
这种数字化记录不仅为文化遗产建立了永久性的档案,而且为后续的研究、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数据。
以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为例,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技术对洞窟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和数字化建模。
这一举措不仅使得莫高窟的壁画和佛像能够以数字形式被更广泛地传播和欣赏,还为洞窟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数字模型的分析,了解洞窟的病害发展情况,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方案。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创新应用。
VR 技术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验文化遗产的原始风貌,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例如,通过 VR 设备,我们可以走进已经消失的古罗马城市,感受其昔日的辉煌;AR 技术则可以将数字信息与现实场景相结合,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参观体验。
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的 AR 应用,看到文物的虚拟修复效果、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制作工艺。
数字技术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带来了更精确和高效的方法。
在文物修复方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帮助修复人员分析文物的受损情况,制定更合理的修复方案。
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 3D 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作文物的修复部件,确保修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此外,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监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南八市重高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南八市重高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0e274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a.png)
河南八市重高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
同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
另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
敦煌文化这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
这些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
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B卷 (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B卷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3eabf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2.png)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语 文(B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年来,博物馆成为公众喜爱的文化“打卡”地,一些精品大展现场经常出现排长队的景象。
但是线上展览的观展热度似乎远远不及线下。
是什么阻挡了观展热情?首先,在电脑或手机屏幕上欣赏文物、浏览展厅,与身临其境面对实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艺术震撼是不一样的。
线上展览受到观展设备、展示程序、网络环境等因素影响,操作不便捷、画面不清晰、切换不流畅,都会让观展体验大打折扣。
其次,线上展消弭了空间感,也隐去了观展同伴,参观者难以直观地感受展厅布置的精美、展线设计的巧妙,在观展过程中也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相应地减少了一些乐趣。
线上展览存在不少局限,但它也有自己的优势。
它在云端持续开放,没有闭展时间,让亿万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参观。
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文物图像可以多角度清晰显示,让观众看到一些现场看不到的细节。
独自观展省去了排队、拥挤的烦恼,能让人更专注地欣赏文物。
线上展和线下展在很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别,因此,线上展不应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搬到网上,而是要对展览进行延伸、拓展,甚至“再创作”。
从三维到二维,少了空间的束缚,线上展览可以打破原有展线设置,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观展线路和更丰富的展示内容。
线下展览无法实现的检索、细读等功能,在网络平台都可以实现,以更好地满足文博“发烧友”(线上观展核心人群)的需求。
2020年沈阳南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沈阳南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7a7b6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1.png)
2020年沈阳南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生应有堆花时①朋友从江西旅行回来,约我到他家小酌,聊聊旅途见闻。
佐酒的菜是在街上买的几样传统卤菜。
酒却是从江西带回来的,有一个既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堆花。
这酒过去听人说起过,是江西名酒,最早产于庐陵一带,原本叫“谷烧”。
相传庐陵人文天祥少年时求学白鹭洲书院,文章之余与同窗于酒家买醉,但见“谷烧”倒入杯时,有酒花叠起,醇香满店,遂脱口赞道:层层堆花,好酒好酒!若干年后,文天祥举兵抗元兵败被捕,被押送元大都途经白鹭州时,百姓沿途把“谷烧”酒相送——送他过惶恐滩、过零丁洋。
到大都后,文天祥仍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庐陵百姓闻讯,纷纷以“谷烧”洒地遥祭英魂……后来,人们就借文天祥当年赞语,把“谷烧”改名为“堆花”,作为对英雄的纪念。
②想到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催朋友开瓶,想看看“堆花”是什么样子。
瓶开伊始,有淡淡的醇香弥散,似乎并无多少独特。
但在倒的过程中,奇妙就出现了——丰富的气泡不断泛起.煞是好看。
原来这酒是米酒,发酵期长,一遇空气自然产生“酒花”,层层叠叠堆于杯中,很有层次感和诱惑力。
③堆花的“堆”,一是作量词用,如一堆土,一堆草。
一是作动词用,堆砌,堆放。
小时候参加农业劳动,因体弱常与妇女一起干些轻活。
最喜欢的活是摘棉花,不需要多少农业技术不说,还轻松干净。
到要收工时,会计就会提一杆秤,拖声吆喝:“堆花啰,堆花啰!”他喊的“堆花”,其实就是把棉花集中到一起过秤记工分。
这是我儿时听到的最有意趣的呼叫,堆花于是入脑入心。
④每个人都会对某些词语过敏,或者被不断地击中。
堆花二字,就常常让我莫名其妙地在毫不相干的情景或语境中想到它。
读诗读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会想到堆花;看天看到头顶的朵朵白云,会想到堆花;在江边看到絮状的芦花,会想到堆花;夏天吃冰淇淋,会想到堆花……⑤我知道,我感兴趣的并不是花,而是“堆”。
山东省临沂市19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临沂市19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ab4c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9.png)
山东省临沂市19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他孜孜于考古发掘和典藉爬梳。
经过努力,一些湮没在历史废墟和神话传说中的被重新确认,因此某些关于先民流徙原因的也随之不攻自破。
从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在这一文化基因的作用下,迫于自然灾害或是人类战争而背井离乡者,是怎样动情地吟唱着家园,并渴望着重归故土。
A.故事不经之谈安居乐业B.故实不刊之论安居乐业C.故实不经之谈安土重迁D.故事不刊之论安土重迁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书愤宋·陆游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①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注释]①宗父:宗泽,南宋抗金名将,多次上书力主收复中原,未被采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是说国家的分裂自古有之,但是外族入侵京城充满血腥的景象前所未闻,写出了战祸的惨烈。
B.颔联中“遗民”指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陆游有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C.颈联大意为:上天后悔兴起这场祸乱,有一天终会驱除敌虏,谁又忍心让百姓离散呢?D.尾联“祝炉熏”,诗人凭“炉熏”而“祝”,焚香祷告,表现出诗人因报囯无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2.诗歌题为“书愤”,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为何而“愤”。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
12月10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
敦煌文保故事
![敦煌文保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2f0603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3.png)
敦煌文保故事敦煌,这个名字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代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有一群人默默无闻地为文物保护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些敦煌文保故事。
一、守护莫高窟莫高窟,又称敦煌石窟,是敦煌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它拥有735个洞窟、壁画4.5万平方米、泥塑造像2415尊,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日夜坚守,他们不仅要应对风沙、干旱等自然环境的侵袭,还要与盗窃、破坏文物的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壁画修复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技艺、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壁画出现了脱落、褪色、裂痕等问题。
为了使这些壁画重焕生机,敦煌研究院的研究员们开展了一系列壁画修复工作。
他们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研究壁画病害的原因,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让千年壁画重放光彩。
三、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成为文物保护的新趋势。
敦煌研究院利用高精度的三维扫描、摄影等技术,对洞窟、壁画、泥塑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了完整的文物数据库。
这不仅有利于文物的永久保存,还为全球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研究途径。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让敦煌文物走进了虚拟现实,让更多人能够在线上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四、文化交流敦煌研究院不仅致力于文物保护,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他们与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展览等活动,推动敦煌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敦煌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全球文物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五、传承与创新在保护敦煌文物的同时,敦煌研究院还致力于传承和创新。
他们研究古代壁画绘制技艺,传承敦煌艺术,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
此外,敦煌研究院还结合现代审美,创作了一系列敦煌题材的艺术作品,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结:敦煌文保故事,是一曲赞美中华文明的赞歌,更是一段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的历程。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试卷英吾试题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试卷英吾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f6ed903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64.png)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语文2020.01 学校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4题。
问1:敦煌研究院身处戈壁荒漠之中,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却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敦煌人扎根荒漠、默默守护。
请您具体谈谈“莫高精神”。
樊锦诗:我们谈到数字敦煌、谈到科技,但这些其实都只是手段,敦煌石窟能不能保护好,说到底还得靠人。
敦煌研究院成立70多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就是莫高窟人以智慧和汗水积淀下来的“莫高精神”。
谁都在坚守,可我们是在茫茫大漠中坚守,那种艰苦条件是难以想象的。
进洞没有楼梯,就是靠在一根长木头的左右两侧分别插入短木条的“蜈蚣梯”攀登进洞。
洞里黑子乎的,那时临摹壁画只能靠镜子和白纸反射洞外的日光。
甘于奉献,指的是敦煌研究院的人都是“自投罗网”,自愿来到这里的,是“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勇于担当,是讲敦煌研究院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以保护、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开拓进取,就是要讲科学,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敦煌文化保护好,守住这个文化宝藏。
我相信,一切工作都是人在做,有好的人,才能做出好的事。
文物事业始终要交托给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一样的道理,我们的文化建设能不能搞好,中华文化能不能可持续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下去,关键同样在人才。
我们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
当我们越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越会觉得中华民族是非常伟大的。
咱们的中华文明,一代一代不断传承下来,博大精深,中国的年轻人都应该好好了解一下,不能让我们老祖宗优秀的东西丢失。
问2:敦煌莫高窟及藏经洞文物,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成果。
您说:“敦煌是一部千年的中华形象历史。
”请您谈谈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樊锦诗:敦煌有历史记载已2000多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
敦煌莫高窟是公元4到14世纪,历经10个朝代连续1000年的建造留下来的。
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
![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8e8b25c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8.png)
化传播能力,只有从运营、文化IP与文创产品入手,才能多管齐下,促进其传承与传播。 【关键词】敦煌文化;数字化;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 ( 2021 ) 10-104-03
【本文著录格式】李若妍.敦煌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J].中国民族博览,2021 , 05 ( 10 ) : 104-106.
便已有超过10万人次的用户对该小程序进行了参与和体验, 其火爆程度与影响力可见一斑。
但此类传播由于受限于各新媒体平台的娱乐性倾向,迎 合受众在使用期间的娱乐化心态,从而使得创作过度讨好观 众,陷入了俗套的泥潭;或是陷入另一个极端,内容过于刻 板守旧,难以适应新媒体平台的碎片化传播模式。而敦煌文 化的传播弱势正体现在后者。以敦煌研究院的抖音账号中发 布的多个“莫高精神”主题视频为例.其内容多只是单纯拍 摄壁画内容,情节比较单一,并且受限于视频时长,无法完 整表达视频的核心要义。因此受众在观看后,容易产生不知 所云的感觉,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文物活化利用经典案例
![文物活化利用经典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b94438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6.png)
文物活化利用经典案例那我得给你讲讲故宫文创这个超棒的案例。
你想啊,故宫那可是有着数不清的文物宝藏。
以前呢,故宫就像一个高冷的老者,静静地在那,很多人对它就是敬而远之,觉得那就是个充满历史沧桑的大宫殿,里面的文物也只是放在玻璃罩子里让人看看。
但是呢,故宫文创一搞起来,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就拿故宫口红来说,把故宫的那些精美元素,像是故宫藏品上的花纹啊、色彩啊,都印在了口红的外壳上。
女孩子们一看,哇塞,这不仅是一支口红,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啊。
还有那些故宫的小摆件,什么故宫猫啊,把故宫里的猫形象做成超可爱的小玩偶,又萌又有故宫特色。
再有故宫出的那些日历,每一天都配上故宫文物的图片,还写着相关的文物知识或者历史小故事。
这样一来,人们每天翻日历的时候,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小小的故宫文物之旅。
这让故宫的文物从冰冷的展柜里走出来,变成了大家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到、看到、摸到的东西。
一下子,故宫在人们心中就变得特别亲切,也让更多的人对故宫文物背后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有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例子也很有趣。
他们搞了个“唐妞”这个卡通形象。
这唐妞呢,是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里的唐代仕女俑为原型创作的。
唐妞长得胖嘟嘟的,特别可爱,梳着唐朝仕女的发髻,穿着唐朝的服饰。
然后呢,唐妞就像个小明星一样,出现在各种地方。
有唐妞的表情包,大家在聊天的时候就经常用,感觉特别有趣。
还有唐妞的周边产品,像手机壳啊、明信片啊。
这就好比是给古老的唐朝文物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们用一种新的形象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那些可能原本对陕西历史博物馆不怎么感兴趣的人,因为这个可爱的唐妞,就想去博物馆看看这个唐妞的原型到底啥样,顺便就了解了好多唐朝的文化和文物知识。
最后再说说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活化利用。
敦煌壁画那是超级精美,但是呢,它们一直在石窟里,很多人没办法亲自去看。
敦煌研究院就把这些壁画进行数字化处理。
你可以在网上就能看到那些高清的敦煌壁画,就像你真的站在石窟里看一样清晰。
科技加持 让文化遗产更灿烂
![科技加持 让文化遗产更灿烂](https://img.taocdn.com/s3/m/493eb79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c.png)
科技加持 让文化遗产更灿烂卷首语编辑:2019年9月,笔者来到平遥古城,参加了一场主题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科技创新”的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10月,笔者再次来到平遥,于游览中亲身感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将新旧城分开的保护理念,还是21世纪初对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平遥古城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先行先试,迈出了创新的脚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文化遗产大省。
在15.67万平方千米的三晋大地上,分布着大同、平遥、新绛、代县、祁县、太原六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散落着永乐宫、丁村遗址、应县木塔等530处国保单位,流传着晋剧、蒲剧、皮影戏、老陈醋、推光漆器、威风锣鼓等数不胜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址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如何传承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或许可以成为很好的工具和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
”科技创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要想做到得其法、尽其能,必然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先进的、科学的经验。
在我国,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就是先行者中的典型代表。
故宫近年来在“文化+科技”领域创新不断。
故宫博物院联合腾讯等互联网科技公司,探索人工智能、新媒体、小程序、游戏、音乐等呈现形式,拓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大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体验,来一场时空穿梭之旅。
“数字敦煌”是敦煌研究院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上的有益尝试。
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敦煌研究院完成了敦煌石窟多个洞窟的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三维扫描和虚拟漫游节目制作,增强了文化传播的互动性,突破了文物观赏的时空限制,使敦煌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无人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 全景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如今,这些现代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传统资源保护的实践当中,用科技手段保护文化资源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华夏大地上,科技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道路上的一股强大助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研究院借新媒体让敦煌文化更“接地气”
中新网兰州8月24日电(徐雪高莹)敦煌石窟是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
“运用新媒体,就是为了让所有关心、喜爱敦煌文化的人有一个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
再者就是要传播给那些不知道敦煌的人,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了解它是一个由不同文明与文化交融而成的结晶。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手机APP预约参观莫高窟,“扫二维码”将莫高窟带回家,“动动手指”无死角漫游莫高窟多个精美洞窟,微信、微博定期推送敦煌石窟图文并茂的“主题”讲解……这些“接地气”的方式让敦煌文化变得更为“亲近”。
8月份以来,参观莫高窟的游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
一篇《莫高小记》在朋友圈引起关注,守护莫高窟背后的点滴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令许多网友为之动容。
网友“古鬼辟易”说,当年参观莫高窟的时候,打动我心的,除了莫高窟的壁画、雕塑、洞窟本身,还有这些将自己的身心融入进莫高窟的工作人员们。
此外,每到一些重要的节气、节日时,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还会披露在敦煌壁画和遗书文献中相关的记载,用较为活泼、大众的文字语言解说晦涩难懂的文献资料,引起网友大量转载与点赞。
“让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活起来‟,让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古代优秀、多元的文化艺术,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敦煌研究院网络中心主任助理杜鹃介绍,我们根据对敦煌研究院网站用户的需求调查,归纳出大家最想了解的敦煌热点内容,并在今年6月份成功推出莫高窟手机导览APP。
莫高窟手机导览APP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凭借其详实的内容已经积攒了不少的“人气”。
该应用除了为游客提供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的洞窟精美图文介绍、虚拟漫游体验、参观游览信息外,还整合了官方微博、微信,以及敦煌周边的悬泉置、汉长城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
当然,敦煌民俗“打铁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其中。
“敦煌藏经洞APP于去年年底完成了开发工作。
”杜鹃说,敦煌藏经洞APP分为“藏经洞历史、文书、绘画”三个版块。
用户通过该移动应用可以浏览到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的高清图片以及相关解说,还可按照不同类别、或者关键词查找出所收录的藏品。
“目前只收录了60件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我们还会继续增加收录数量。
”
杜鹃透露,团队还在积极筹划建设网络公开课,将通过邀请敦煌学、敦煌艺术方面的专家在线讲课,为公众提供精品敦煌学在线课程资源。
“未来,我们希望面向不同的受众,设计、开发和推广不同内容和类型的APP、科普文创类视频等。
”
王旭东表示,现在我们所推出的都是局部的、一些点状的东西,将来要做到全方位展示敦煌,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敦煌石窟,而是整个大敦煌地区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