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20年9月课程考试《公共财政学》离线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公共财政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专业

层次年级学号

学习中心成绩

年月日

作业要求:大作业要求学生手写完成,提供手写文档的清晰扫描图片,并将图片添加到word文档内,最终wod文档上传平台,不允许学生提交其他格式文件(如JPG,RAR等非word文档格式),如有雷同、抄袭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一论述题 (共2题,总分值20分 )

1.中国财政除了具有与西方公共财政相一致的内容外,还存在着国有资本财政的内容,主要表现?(10 分)

答:中国财政除了具有与西方公共财政相一致的内容外,还存在着国有资本财政的内容,主要有:其收支是作为资本所有者的收支,只能针对营利性国有企业进行。

●政府拥有较大规模的国有资本,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处于市场失效领域的政府,其收支活动构成公共财政,这是我国财政与西方财政的--致之处

:处于市场有效领域的政府,其收支活动构成国有资本财政,这是我国财政与西方财政的差异之处。

2.试述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区别?(10 分)

答:公债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与公债政府发行的债券称为公债,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是政府税收不足时,为了弥补支出缺口,利用国家信誉筹集资金的特殊形式。公债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取得收人,以增加政府财力。

公债和税收有很大的区别,悦收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而公债则是以政府信用形式取得的收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政府在发行公值时就要考盛归还的期限和能力。公债可由中央政府发行也可由地方政府发行,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务称为国俊。国债的发行并不仅限于国内.也可在境外。在国内发行的债务称为内债.在国外发行的债务称为外彼。外债多为外国政府持有.其比重通常小于内俄.政府公值一般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形式。中长期债券随时间的延伸风险增大.

由于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因此中长期的债券利息较高是资本市场上主要的金胜工具。公债的发行.不但可以为政府筹集财政资金.影响财政收支.还能通过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影响货币

供求.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

二名词解释题 (共10题,总分值30分 )

3. 利润(3 分)利润是企业家的经营成果,是企业经营效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其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

4. 社会保障基金(3 分)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转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

5. 完全基金制(3 分)完全基金制,即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6. 社会性规制(3 分)社会性规制(Social regulation),也称“社会管制”,是和经济性规制相对应的一种规制。

7. 进入规制(3 分)进入规制是指政府或规制机构根据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为防止潜在竞争者的威胁使既存自然垄断企业无法用边际成本价格或盈亏相抵价格维持生存,对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进行规范和制约,通过限制新企业的进入,保证既存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实现规模经济,避免恶性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进入规制并不等于不容许新企业进入,规制者应该根据各种条件的变化允许新企业适度进入,发挥竞争机制积极作用。

8. 公共规则(3 分)即在特定情景下规范当事人行为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

9. 社会抚恤(3 分)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提供褒扬和优惠性质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制度。10. 准公共产品(3 分)

11. 现金收付制(3 分)现金收付制或现金基础(CashBasis),是以款项是否在本期内实际收到或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标准。

12. 经济性规制(3 分)经济性规制是在存在着自然垄断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部门,以防止无效率的资源配置的发生和确保需要者的公平利用为主要目的,通过被认可和许可的各种手段,对企业的进入、退出、价格、服务的质和量以及投资、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活动所进行的规制。

三问答题 (共10题,总分值50分 )

13.简述大多数情况下,税收的最优原则不可能实现的原因?(5 分)

答:满意原则是针对“最优化”原则提出来的。“最优化”的理论假设把决策者作为完全理性的人,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事。但是,处于复杂多变环境中的企业和决策者,要对未来做出“绝对理性”的判断是不可能的.因此,决策者不可能做出“最优化”的决策,只能做到满意决策。

具体原因如下:

由于认识上的限制,最优方案可能并未被提出,决策者只能在已被提出的方案中选择.

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中及时作出决策,不能对所有的方案进行比较.

由于任何决策都需要执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最优的方案可能在实际中不能被正确执行.

决策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很多决策可以在执行中反复调整逐步最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