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论文
浅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浅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概述抗菌药物指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但随着人们对细菌抵抗力的认识增加,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在没有抗菌药物的年代,普通感染可能会变成致命的疾病。
但现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所造成的后果比未使用它们更严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以及影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因素。
我们还将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以帮助医护人员和公众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滥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消除病原体,预防或治疗疾病。
在某些情况下,包括手术后感染,化疗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和其他严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治疗细菌感染,还有可能预防细菌感染。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性地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抗菌药物的优点抗菌药物是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为它们适用于治疗广泛的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治疗疾病的成功率往往很高。
这些药物可以:•缩短病程时间•减少疾病的症状•防止疾病的复发抗菌药物的缺点抗菌药物也有其缺点,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1.抗菌药物可能产生副作用。
这些副作用包括腹泻、皮疹、荨麻疹、头痛和过敏反应等。
2.抗菌药物可能耗费大量资金。
3.抗菌药物,尤其是过度使用这些药物,会引起细菌的抗药性。
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滥用是一大问题。
滥用包括:1.不必要的处方2.超量使用3.用于非细菌性感染的治疗4.使用低剂量或不合适的抗菌药物5.治疗病毒性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来治疗病毒感染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有效。
此外,如果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时,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细菌将不再对当前的抗生素起作用,这就需要使用更强的抗生素来对抗细菌。
这个过程可能不断重复,直至没有可用的抗菌药物可用。
滥用抗菌药物已经导致许多菌株产生抗药性。
这样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
基于这个问题,许多医护人员和公众都已经开始寻找另一种方式来预防疾病,而不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论文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既要利用其有效的一面,也要注意这些药物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危害,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力求减少和防止其发生。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应用;联合用药【中图分类号】r 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49- 02为了治疗细菌感染的需要,目前抗菌药广泛用于临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例如毒性反应,耐药性,过敏反应,交叉感染等。
为了获得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各种副作用。
广大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抗菌素的使用。
1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1.1 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对病毒无效。
1.2 不作退热用。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轻易采用抗菌素。
以抗菌药物作为确立诊断的捷径的依据并不可靠。
1.3 抗菌药物尽量不供皮肤、粘膜等疾患局部应用。
特别是青霉素的局部应用要避免。
2 选用抗菌素要考虑临床疗效及耐药性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明确药理作用,严格掌握适应证,临床用药要全面考虑,掌握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是:2.1 抗菌疗效高;2.2 抗菌副作用小;2.3 使用方便;2.4 价廉易得。
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时,绝大多数感染用一种抗菌药治疗有效时,不需要采用二种抗菌药。
发热待查者不宜使用抗菌药。
预防性、治疗性和联合使用抗菌药品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3.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发挥抗菌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扩大抗菌谱,有利于混合感染的治疗。
防止或延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2 联合用药的指征3.2.1 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2.2 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等。
3.2.3 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了减少或不发生耐药性,要联合用药。
3.2.4 有些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所在部位时,所以在治疗流性脑脊膜炎时常和氯霉素联用。
药学毕业论文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
药学毕业论文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滥用和不恰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
因此,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进行探讨,是药学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抗菌药物的分类、临床合理应用的原则、耐药性的机制和防控措施。
首先,抗菌药物可以分为抗菌素和抗生素两大类。
抗菌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而抗生素则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狭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可以同时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效果较好,但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与传播;狭谱抗生素则只对其中一种或几种细菌有效,选择性更强,但对多重感染可能无效。
了解抗菌药物的分类,对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应根据感染部位和致病菌的敏感性进行药物的选择。
其次,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免疫状态,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与用药途径。
此外,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药物疗效和患者的临床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然而,由于滥用和不恰当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突变、基因转移和获得性耐药基因等。
为了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与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医生和药师应加强药学知识的学习和更新,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能力。
其次,加强药物使用监管,限制抗生素的滥用与过度使用。
此外,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大众的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对于治疗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药学毕业论文可以从抗菌药物的分类、临床合理应用的原则、耐药性的机制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最后,希望通过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能够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与传播,从而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引言: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抗菌药物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不合理用药现象也日益突出,不仅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确保其合理、安全、有效地应用,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
一、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重要性1. 减少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细菌长期暴露于抗菌药物环境中,会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耐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逐渐失去作用。
一旦细菌耐药性广泛传播,将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无药可用的局面。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严格控制用药指征和剂量,可以有效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
2.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的同时,也可能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道反应等。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通过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性。
3. 提高医疗质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准确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合理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同时,规范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也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1. 医生用药不规范部分医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把握不准确,存在过度使用、滥用的现象。
有些医生仅凭经验用药,未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导致用药针对性不强。
此外,部分医生在联合用药时缺乏合理性,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 患者自行用药一些患者缺乏对抗菌药物的正确认识,在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时,自行购买抗菌药物服用。
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延误病情,还会导致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药学毕业论文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探讨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以下是整理推荐的一篇探究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应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摘要:“优化抗菌治疗”既能有效的治疗感染性疾病,又能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的滥用易导致细菌耐药,使医院难治性感染增多,导致皮肤黏膜和重要器官的损伤、免疫系统的抑制、增加二重感染机会等,要按原则选用抗菌药,避免滥用。
因此,做到抗菌药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产生耐药性和二重感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耐药性;抗菌药;副作用一、合理选用抗菌药物1.所选药物的抗菌谱应对感染的微生物有效(最好是首选)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肺炎球菌致肺炎,草绿色链球菌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它们对青霉素仍敏感,所以宜首选青霉素。
大环内酯类可用于对青霉素过敏者,但不宜用于严重感染,红霉素对G-菌无效,但对支原体肺炎有效。
链球菌感染不宜用庆大霉素,因氨基糖苷类属静止期杀菌药,只对需氧G-杆菌作用较好,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志贺菌属等,其特点是对厌氧菌无效,对链球菌、肺炎球菌作用较差。
哌拉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全身感染。
对青霉素耐药时,应首选苯唑西林。
院外呼吸道感染应选氨卞西林为宜,但氨卞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头孢曲松、头孢派酮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活性强,尤其是对肾脏基本无毒,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但对金葡菌的作用不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氯霉素是控制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对流感杆菌引起的脑膜炎有效。
万古霉素是治疗抗菌药相关性伪膜性肠炎的首选药,也是治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亚胺培南或头孢曲松是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首选方案。
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莫西沙星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炎的细菌感染有独特的疗效。
2.注意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透过血脑屏障好的药物可用中枢感染,治疗各种脑膜炎时,可选易进入脑脊液的抗菌药如头孢噻肟,氯霉素、氨卞西林、磺胺等。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论文
浅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摘要】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
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合理用药,特别是滥用,也给治疗带来严重问题,如毒性反应、变态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
另外,抗菌药的滥用也造成资源浪费、医疗费用上升等社会问题。
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其抗菌作用,降低毒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必须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的合理用药;生理病理情【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50-021 明确病因,针对性选药确定感染部位、致病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的敏感度为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前提。
对患者患细菌性感染,在临床症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地致病菌,根据其对各种抗菌药物敏感度与耐药的变迁,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经验治疗。
病情严重者,应对各种条件标本进行图片染色检查、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度试验,在需要时做联合药敏与血清杀菌实验。
故经验治疗不佳者,可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适当调整用药。
然而,任何实验室检查方法都有其固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临床微生物检查更是如此,我们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完全拒绝,必须结合临床实际。
2 依据药动学/药效学原理指导临床用药2.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即药物的杀菌活性与与药物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时间的长短有关,而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和速率并无明显改变,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可重新生长繁殖,此类抗菌药物抗菌后效应较弱,如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部分大环内酯类。
该类抗菌药采用小剂量多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静脉滴注),是延长其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重要办法,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2 浓度依赖性药物即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药物浓度越高,杀菌作用越强,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此类药一般具有首剂效应。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论文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加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的效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方法本院从2010年起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随机抽查本院2009年度和2010年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各1022张,对两年度抗菌药物处方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009年度调查的1022张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234张,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率为22.90%;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后,2010年度调查的1022张抗菌药物处方中,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56张,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率为5.48%。
2010年度不合理抗菌药物处方率较2009年度显著降低,(χ2=34.15,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发生率,进一步提高本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细菌感染在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中所占比例最高,所以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临床药物种类,抗菌药物在成功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1]。
其不合理应用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已经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
为探讨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的效果,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院从2010年起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督管理,随机抽查本院2009年度和2010年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各1022张,对两年度抗菌药物处方情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随机抽查本院2009年度和2010年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各1022张。
1.2方法本院从2010年起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随机抽查本院2009年度和2010年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各1022张,对两年度抗菌药物处方情况进行分析。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进行抗菌药物的临床监督管理;加强临床医生对常用临床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抗菌药物的治疗原则、治疗范围、治疗剂量、使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等[3];查明感染病源,再根据病源的种类以及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相关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明确的指征[4]。
简析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论文
简析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摘要】抗菌药物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性疾病,过量和长期或不该使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
临床中,滥用抗菌药物现象比较严重,导致患者疾病治疗转归难度加大。
为此,国家卫生部适时颁布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办法,要求医学界和人民群众一定要正确认识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求合理使用,本文就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使用原则进行了分析,对用药指征、用法和剂量等方面进行了简析和探索,希望能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有所思忖和帮助,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菌药物;适应症;合理使用提起抗菌药物,人们并不陌生。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在治疗严重感染性疾病和某些传染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
抗菌药物应用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良反应或后果,严重的可以致残或致死。
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感染,尽可能地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减少耐药菌产生的机会,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要掌握用药的指征,即该不该用和该用哪一种抗菌药物必须要有充分的依据,同时要注意用法和剂量的适当。
药物的抗菌谱、抗菌作用、药物的体内动态、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均是正确选药、给药的基本依据。
1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药物主要是针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因此必须首先明确感染的病原和感染的部位。
但在临床上常因病情紧急,需要在确定病原和感染部位之前靠经验性判断选用抗菌药物。
此时,针对临床感染中毒症状的认识相当重要,这是区分感染和非感染的基本手段。
根据感染中毒症状,再结合血常规检查,对感染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依据临床经验应用抗菌药物,同时注意采集有关标本分离的病原菌。
以获得的阳性培养结果,对抗菌药物适时进行调整。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症有: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外耳道流脓;②鼻窦炎,表现为流脓性鼻涕;③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④细菌性感冒合并高烧(体温超过39.5℃),持续增长1-2天不退或有高热惊厥者;⑤细菌性肺炎;⑥血常规报告白细胞超过12000个/㎜3,嗜中性粒细胞超过80%。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 引言随着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普及,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如药物耐药性增加、医疗费用上升以及治疗效果下降等。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相关的策略和建议。
2. 为什么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兽医医学领域,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2.1 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使用抗菌药物不当会导致细菌对药物的耐受性增加,从而产生耐药菌株。
这些耐药菌株不仅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挑战,也会传播给其他人,引发抗生素的有效性下降。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够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2 降低医疗费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无效的治疗,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开支。
2.3 保护个人健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保护个人健康。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还会破坏正常肠道微生物群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策略和建议3.1 临床诊断准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第一步是确保临床诊断准确。
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医生应该通过适当的实验室检测和病史分析来确认是否为细菌感染。
对于病毒感染和其他非细菌感染,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因此不应使用。
3.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应该基于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来选择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该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3 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该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有效杀灭细菌,而过高的剂量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抗药性的产生。
此外,应该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论文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论文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应用
近年来,抗菌药耐药的现象日趋严重,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甚至被当成了“万能药”,滥用的情况严重,抗菌药一旦被滥用,不仅不利于健康,还会给人体带来严重伤害,不合理使用抗菌药,会导致耐药性、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危害。
所以,合理应用抗菌药是目前临床医生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提出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我国现阶段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非常普扁遍,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适应证过宽或失控、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用药方法不当、社会因素及经济利益的影响。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我国抗菌药物的总体使用率偏高,为70%~80%,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用药。
合理选用抗菌药的概念就是安全、有效、经济、适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首先必须要有明确的适应证,适应证必须是细菌性感染,并且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感染性质和感染诊断[1]。
如感冒发烧吃抗菌药,但感冒是病毒感染,只需对症处理。
大部分需要患者的自身恢复。
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化脓是要用抗菌药的。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一、引言抗菌药物是很重要的药物类别,它可以有效地治疗细菌感染,拯救病人的生命。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细菌,并且一些患者出现了抗生素过敏的情况。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临床实践中有效地管理抗生素使用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
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不同类别。
这些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时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到治疗作用。
由于不同类别的抗生素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有着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准确地判断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抗生素过敏和耐药细菌的产生。
抗生素过度使用会导致患者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日后治疗感染的难度加大。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抗生素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在使用抗生素时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使用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
3.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病原学证据为基础,预防为第一”的原则。
首先需要通过病原学检测明确患者感染的细菌类型,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注意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风险,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患者出现耐药性和过敏反应。
三、医院感染控制与抗菌药物使用1. 医院感染的危害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内因治疗活动而并发的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健康风险。
由于医院感染通常是由细菌引起的,抗生素的使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抗生素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医院感染,减少感染的传播和发展。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医务人员需要合理地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剂量,根据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和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浅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论文
浅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论文浅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论文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毒性反应、耐药性、二重感染等。
为了获得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各种副作用,广大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抗菌素的使用。
1抗菌药物的应用(1)有针对性地采用抗菌药物;(2)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对病毒无效; (3)不作退热用,发热原因不明等不宜轻易采用抗菌素。
以抗菌药物作为确立诊断的捷径的依据并不可靠。
2选用抗菌药要考虑临床疗效及耐药性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明确药理作用。
严格掌握适应证,临床用药要全面考虑。
掌握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是:①疗效高;②副作用小;③使用方便;④价廉易得。
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时,绝大多数感染用一种抗菌药治疗有效时,不需要采用二种抗菌药。
发热待查者不宜使用抗菌药。
Www..CO m预防性、治疗性和联合使用抗菌药品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3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3.l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发挥抗菌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
扩大抗菌谱,有利于混合感染的治疗。
防止或延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2联合用药的指征①病因不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肠穿孔后腹膜炎。
②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等。
③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了减少或不发生耐药性,要联合用药。
④有些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所在部位时。
⑤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的同时常加抗霉菌药物治疗。
以减少发生二重感染的机会。
⑥单用某一种抗菌药物作用较弱,联合应用就能显示出强大的抗菌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时。
4联合用药的规律①繁殖期杀菌剂与静止杀菌剂可获得增强作用。
如β卜内酰按类与氨基苷类。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以及公众教育等方面阐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的重要性,以期引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关注。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指在遵守医学原则下,根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选择正确的剂量和疗程,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细菌耐药的产生和传播,避免患者感染的病情恶化,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医生面对病人迫切需求时,为了迅速缓解病情,不免会滥用抗菌药物,例如应用广谱抗生素。
此外,一些患者也会自行购买抗菌药物,无论是否有医生的指导,不遵循正确的用药指南。
这些不合理的使用行为都会加剧细菌耐药的问题,给抗菌药物的管理带来挑战。
为了解决抗菌药物管理问题,应该加强抗菌药物的规范管理。
首先,医疗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编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建立相应的审批程序以及监测和报告系统。
其次,医院需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了解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注意事项,培养正确用药的习惯。
最后,还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遏制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除了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的管理,公众的教育也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公众在购买抗菌药物时要遵从医生的指导,不自行使用抗菌药物。
此外,公众还应该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身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通过公众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健康意识,使人们更加理性地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的发生。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探究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探究引言: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指在医疗实践中,医务人员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和最小的药物副作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者、患者和公共卫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1.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个体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发展速度,延长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保护患者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1.2 降低药物副作用和风险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当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降低患者遭受的健康风险。
1.3 保持疗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保持其临床疗效。
过量、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抗菌药物对细菌的选择性压力减小,使得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杀菌作用降低,从而减弱其疗效。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确保疗效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 影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因素2.1 医务人员的知识和培训水平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了解程度和培训水平是影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
缺乏对抗菌药物的知识和培训,容易导致医务人员的不准确或滥用抗菌药物。
2.2 患者的期待和需求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过度期待和需求,也是导致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因素之一。
一些患者可能对抗菌药物抱有过高的期望,希望通过抗菌药物快速治愈,而医务人员也可能迎合患者的期望,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2.3 药物销售渠道和监管医药销售渠道的非正规性、不合规的销售行为也是导致抗菌药物滥用的因素之一。
一些非法的医药渠道可能存在销售次品或假药的情况,这些药物的使用可能不符合临床指南,导致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4 医保制度和医疗机构管理医保制度和医疗机构的管理也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产生影响。
抗菌药物论文合理用药论文: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探察
抗菌药物论文合理用药论文: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探察【摘要】目的对我院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进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儿科抗菌药物的科学应用。
方法对我院的558例儿科患者进行抗菌药物的用药品种、应用类别和用药频率等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结果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率到达85.7%,其中常用的是阿奇霉素、头孢他啶与头孢哌酮钠等。
结论我院儿科的抗菌药物应用遵循安全有效的用药原则,然而,也存在选药不当与换药频繁等问题,应当加强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儿科;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引言目前,抗菌药物在儿科疾病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成为了患者安全有效治疗的前提条件,其在临床药学上受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能够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细菌耐药性增加以及副反应增多等,从而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带来阻碍。
本文对2009年11月到2010年10月年我院儿科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对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探究,从而规范和指导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选取自2009年11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儿科住院患者558例。
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住院天数以及抗菌药物的类别、服用时间、用量、用法、用药依据、用药目的、换药或停药依据等进行调查分析。
1.2 方法:根据《新编药物学》与卫生部临床抗菌药物监测网的相关标准以及患者的实际病情对儿科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进行判断。
以适应证、细菌敏感性、疗程、配伍、剂量、用法、不良反应以及禁忌证等为依据将儿科抗菌药用药划分为合理、基本合理和不合理三类。
2 结果2.1 病例基本情况: 儿科患者558例,其中男368例,女190例;年龄最小6天,最大13岁,平均年龄4.5岁;平均住院天数8天。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558例患者中,478例患者服用了抗菌药物,占总病例的85.7%;患者抗菌药物的平均费用是758.6元,占总平均费用的62.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5篇范例]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5篇范例]第一篇: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2017年第一季度耳鼻咽喉科抗菌药物培训内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具体划分标准如下:(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临床选用原则(一)非限制使用:对轻度及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二)限制使用:对中、重度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应严格控制。
对危重、紧急情况或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四)氟喹诺酮类药物: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2017年第一季度耳鼻咽喉科抗菌药物规范使用整改及自查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科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活动小组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和整改,现汇报如下:一、调查情况1、抗菌药物基本情况调查目前抗菌药物的种类、使用强度、使用率。
2、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1)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联合用药率过高。
(2)未按照规范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
目前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引言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对于许多细菌感染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然而,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治疗感染,还可以导致耐药细菌的产生。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义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过度使用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细菌的出现将对治疗产生挑战。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保护药物的有效性。
减少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引起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健康。
节省医疗资源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会增加医疗成本,浪费医疗资源。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够节省医疗资源,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增减用药剂量或停药,避免过量或过短使用药物。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时,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药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合理选用药物疗程和剂量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原体、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疗程和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的使用。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用药方案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有需要请医生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无效或过度治疗。
结语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过度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会对患者和公共卫生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保护药物疗效、减少耐药性、降低不良反应和节省医疗资源的重要措施。
只有遵循医嘱用药、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药物、合理选用药物疗程和剂量,以及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并调整用药方案,才能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00-01
【摘要】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的重要问题,这对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减少耐药菌株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就有关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用好、用巧抗菌药物提供帮助。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作用机制耐药菌株
1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1.1抗菌药物使用误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在认识上存在几个主要误区:①求新、求贵:总认为新上市的、价格贵的药是好药,一些医疗机构的少数临床诊治医生对前来就医的患者总是多开些时髦的抗菌药物。
②误用与滥用:将抗菌药物当成是消除病原体感染的保险剂,如只要感冒或哪儿不适就选购些西林类、头孢类或沙星类的抗菌口服药品先服用起来,如果两天不见效就换品种或合用品种服用,却不知适应证对不对,服用剂量准不准,更不考虑这种“保险剂”对机体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尤其是许多患者自行到药店购药,越多越好。
有的人将抗菌药物作为万能药,不考虑哪种病原体感染就滥用抗菌药物治疗,以致于产生严重的后果。
1.2误用、滥用抗菌药物之后果新上市的药品虽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滥用,表现为量大、不对症、用期长或不考
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常可出现如下药物不良反应:肝脏损害,通常抗菌药物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损伤;肾脏损害:通常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
有报道25%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由药物引起;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
氨基糖苷类对听力的损害已引起重视,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例左右,其中50%与药物有关,怀疑氨基糖苷类药物引起者高达83%;血液系统损害: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系统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消化道反应;二重感染或菌群失调;过敏反应,此反应最严重或最常见。
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2.1用药原则宜诊断明确后用药或对症用药。
如对病毒性疾病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因其干扰诊断与治疗。
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严格按照适应证选择药物,如按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用药。
合适的剂量与疗程,因剂量过小则疗效差,且容易产生耐药菌株;剂量过大则浪费,增大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疗程过短则治疗不彻底而易复发或转为慢性。
“用药如用兵”,坚持谨慎用药的思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认真探索病原体和抗菌药物及机体的相互之间作用的变化规律,是每个医药工作者珍惜生命和尊重科学的具
体表现。
2.2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3 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大多数g+菌细胞壁的合成多在繁殖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抑制了细菌d-丙氨酸多肽转移酶反应,而产生抗菌作用;②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影响细菌细胞膜的渗透性,如多粘菌素、短杆菌素;③干扰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如利福平、氨基甙类、四环素、氯霉素;④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
该机制阻止了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包括naicixic acid和二氯基吖啶。
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可分4类。
i类:g+菌繁殖期杀菌剂西林类、头孢类;ii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甙、多粘菌素;iii类:速效抑菌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iv类:慢效抑菌剂,sa类。
联合用药可产生下列作用结果:i类+ii类:作用增加,产生协同作用;i类+iii类:产生拮抗作用;ii类+iii类:相加作用;i类+iii 类:提高疗效。
药物的毒性作用:如肾功能不全者,避免使用两性毒素b、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肝功能不全避免使用林可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类。
2.3耐药机制
2.3.1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细菌原来对一些抗菌药物敏感,由于长期接触抗菌药物,发生了变异,产生获得耐药性。
一些敏感菌约有10-10~10-5(细胞/世代)之间发生突变,通过药物的选择→繁殖→选择出来→耐药菌群。
另外,耐药遗传信息可通过一代传下
一代或一菌传至另一菌。
2.3.2耐药性产生生化机制①产生酶(钝化酶):如β-内酰胺酶使β-内酰胺水解开环;②作用靶位的改变: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由于耐药菌核糖体30s亚基的蛋白质s12结构的改变,致使此类抗菌药物不能与核糖体结合,因而不能抑制蛋白质合成而产生耐药性;③细胞通透性改变:如四环素,由于细菌转移系统的抑制,使药物不易进入,达不到抑制浓度而产生耐药性。
2.4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作用,延缓或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对混合感染或不能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可以扩大抗菌范围,减少单药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
但也有缺点:如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易出现二重感染;如果盲目使用,缺乏综合考虑,还会使得耐药菌株更加增多,浪费药物,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
因此,必须强调联合用药的指征:①病原菌未明的的严重感染;②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④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等;⑤用以降低不良反应;⑥一般二联即可4。
总之,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医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总是期望有一种抗菌药物,对机体产生感染的病原体所导致的疾病能够药到病除,而且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然而,在客观上抗菌药物都有其抗菌谱和种种的不良反应。
没有一个抗药物是绝对安全而无副作用的。
所以,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因病施治,掌握特征,权衡利弊,对症下药。
即明确或了解某机体被感染了什么病原体,相
应地应该选择哪一种抗菌药物,只有这样,用药方能做到有的放矢,降低因用药而引起对机体的损害,降低因用药而引起的经济损失,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