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教育新内涵
在全民教育背景下看西欧北美国家的文化扫盲教育
广 的“ 习需求 ” 学 的理念 。
议 。大会 通 过 了《 界全 民教 育 宣 言》 《 足 基 本 世 和 满
学 习需要 的行 动 纲领 》 两个 历史 性 文 件 , 确定 了世 界 全 民教 育 的使 命 和 2 0世纪 9 0年 代 的发 展 目标 , 其 基本 目标 就 是要 求 国际社 会 一致 努 力 , 每个 人 , 使 包 括成 年人 都 能够 有机 会接 受 旨在 满 足其基 本 学 习需 要 的基 础教 育 。 为之后 的终身 学 习奠 定必 要 的基 础 。 20 0 0年 世界 全 民教育 论坛 会 议 的最后 报 告 指 出 , 发
、
国 际通行 的扫 盲概 念
明 确扫 盲 的 概念 。 确定 扫 盲 教 育 目标 和 实施 是 扫 盲活 动 的前 提 。 同时 , 随着 社 会 的发 展 人 们 也 在 不 断地更 新 和丰 富着 扫盲 教育 的 内涵 。从 历 史 的视 角考 察 判别 “ 非文 盲 ” 的标 准 . 些 国家 以是 否 具 有 一
关 键 词 : 洲和 北 美 ; 欧 成人 扫 盲 ; 策 与 实 践 政
中图分类号 :5 1 G l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7 7 (O 00 -0 8- 0 10 - 942 1)5 0 1 4
收 稿 日期 :0 o - 3 1 21_o— 5
作 者 简 介 : 晓 宇 (94 )女 , 林 通 化 人 , 北 师 范 大 学 硕 士 , 化 师 范学 院教 育 科 系 学 系 教 师 。 谢 18 一 , 吉 东 通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
教育公平性的政策分析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保障教育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教育公平性的相关政策进行分析。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与重要性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其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意味着每个孩子不论出身、贫富、地域等因素,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教育过程公平则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和学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育结果公平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后,能够获得与其自身能力和努力相适应的发展成果,不因教育的差异而导致未来发展的巨大差距。
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通过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从而打破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其次,教育公平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支撑。
再者,教育公平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进教育公平。
在建国初期,我国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基本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使广大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
进入 21 世纪,我国教育公平政策不断完善和深化。
2006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024年教育局年度工作总结模版(3篇)
2024年教育局年度工作总结模版在____年,市教育局秉持对国家教育政策的深入学习和贯彻,紧密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目标,全力以赴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我们加速实施国家及地方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包括“____”等多个专项教育规划,坚守立德树人、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____教育现代化的加速进程。
在学前教育领域,我们稳步推进幼儿园建设,完成了____所竣工和____所开工,新增班级____个。
我们继续完善标准化建设和等级评定,全市新增省一级和二级幼儿园数量均有显著提升,市区新增特级和甲级幼儿园也达到新水平。
入园率和覆盖率均达到较高水平,标准化建设和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均有所增长。
对于义务教育,我们努力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多个区县通过国家验收,标准化学校数量占比较大。
我们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考核评估工作顺利完成,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覆盖面持续扩大。
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不断取得进展,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政策框架体系全面推进,省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市属高校启动新一轮内涵建设,完成重点学科、实验室、实训基地立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三年扶持计划稳步实施,经费投入保障有力。
成人教育方面,社区教育网络持续完善,成人“双证制”教育项目培训学员数量累计达到新高,扫盲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助力全市数万人脱盲。
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我们完善了相关政策,加强了对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的支持,同时促进了民办培训学校的规范管理。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轻负高质”教改实践得到积极推广。
教育公平方面,学生资助工作得到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阳光招生”工程实现全覆盖,招生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了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教育法学习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1.《教育法》立法依据、性质、目标、教育方针立法依据:宪法规定教育的性质: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故规定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规定的教育总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二个必须”和“一个培养目标”,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接班人”这是我国第一次的立法形式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2.《教育法》的基本原则三大原则:第一,重视德育教育的原则。
《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法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第二,借鉴与继承的原则。
第七条规定:“教育有的继承和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吸收有创造的学习。
第三,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国家制教育与宗教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教育制度的活动”。
公共利益:说明①我国教育是人民教育,发展教育业是全社会的共同性。
②办学全体都应具有公共性,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③教育事业应面向全体公民,对国家社会,人民公共利益负责,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与宗教分离:指在国民教育和公共教育中是不允许宗教团体和个人办学进行宗教教育,更不允许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二是教师不得强迫学生信仰或不信仰宗教,也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学生。
3.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基本制度第一,学制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关系的综合体。
《教育法》关于我国学制的规定有如下内容:一是明确规定了学校教育类型即国家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种类型的教育。
监狱工作汇报材料(多篇范文)
监狱工作汇报材料某某监狱XX年度育改造工作汇报材料XX年,在司法厅、监狱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监狱工作方针,顺应时势,锐意进取,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XX年被省司法厅评为教育改造工作先进集体。
现将XX年的教育改造工作汇报如下:1、全面推进“5+1+1”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根据省局的部署,监狱党委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合理规划、全面推广”的工作思路。
于XX年3月5日在基层监区选择了1至2个分监区进行“5+1+1”教育模式的试点,今年3月份在五监区开展了全面推行“5+1+1”教育模式的试点工作。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试点摸索,为在全监范围内全面推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月29日下午,监狱召开教育改造工作会议暨“5+1+1”教育模式启动仪式。
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多媒体教学,开展正规化、系统化的“三课”教育,充分整合监内外多种教育资源,对外广泛拓宽教育合作渠道,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和机构参与到罪犯教育中来;优化民警队伍专业结构,形成人人关心教育改造工作的新局面,为“5+1+1”教育模式的高效运行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在“学习日”期间,监区领导到场负责、分管民警全员参与,加强正规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在罪犯改造中的约束矫治作用。
总之,紧紧抓住全面推行“5+1+1”教育管理模式这个契机,促使教育改造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教育改造效果更加明显,教育改造创新发展有力推进。
在思想教育上,监狱统一编写了《服刑人员法制教育读本》、练习册》和《民警教师优秀教案汇编》,紧紧围绕“爱祖国、铭党恩、促改造”主题教育,组织罪犯收看法制专栏、法律咨询等形式,让罪犯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为人之道,并从中认识到自己的罪错,使其自觉忏悔,帮助罪犯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了罪犯的道德水平。
在文技教育中,与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办学,请专家进监授课等形式,提高技术教育质量,服务罪犯劳动改造,提高罪犯回归社会的自力能力。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考点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性质)②意义: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1.剿匪镇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知识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1)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家庭归盲教育的内涵、作用和理念
摘要 : 文盲现象是整 个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 同问题 , 学者们对扫盲 问题提 出了各种时蕈。然而以往的 扫盲教 育其重心放在 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上, 本文以家庭扫盲教育为核心 . 论述 了家庭扫盲教育 的内 涵、 对社喜发展 的作用厦其理惫等 , 为扫盲教 育提供 丁新 的视 角。
一
、
一
者和儿 童教 育者相 互交 流各 自的教 学经验 时 , 又增 强 了家庭 扫 盲教 育 的价值 。 19 94年 , 国际家庭 年为成 人 和儿 童扫 盲 计划 规划 了一个具 有世 界性 的新发展 方 向, 它 将 成人 扫盲 和 儿 童初 等教 育视 为 一体 。基 于 半个 世纪 的研 究和 实践 , 联合 国提 出:家庭 是 “ 非 正规教育 的重 要组成 部分 , 是家庭 成 员寻求 正 规教育 的基础 , 应该 为学 习提供 一种支持 环 境 。识 字对于 思想 的传 播 和家庭采 用 新方法 、 新技 术 、 形式来组 织行 为 ,以及适 应社会 变 新 化有 着戏 剧 性 的效果 。 经 常被 学校 失 学或 辍 学所影 响,识字是 家庭具 有适 应 、 生存甚 至追 赶 变动环境 的 能力 的 主要 条件 。 应该 为 女童 弄 年轻女性提供平等机会。” 口 联合 国的申明清 楚 地表 明,家庭并 不是 学校 之外 的、 二位 的 第 教 育 机构 ,而是 每个 社 会 首要 的基 础教 育机 构。 有资料表 明, 随着发展 中国家朝着工业化 国家 的教 育和经 济地 位迈进 , 家庭 在儿 童 的教 育成 就 中将 占有更 重要 的地位 。有学者 对 2 9 个发展 中国家和 工业国家进行 了 究, 研 结果表 明, 学校 教育质 量 与家庭 背景 因素对儿 童科 学 教 育 成就具 有不 同的影 响。研 究显示 , 当国家 从不发达走 向发达时, 学校质量作为科学成就 的主要因素的地位有所下降, 而家庭背景因素 的影响却增加 了。例 如, 印度 , 在 在孩 子 的科 学成 就 中, 学校 质量 占9 % , 0 而家庭 因素 只 占 1% 。相反 , 澳大利 亚 , 0 在 学校质量便 占 2% , 0 而 家庭 因素却 占 8 % 强 J 0 。 二、 家庭扫 盲教 育在社 会发展 中的 作用 在许多国家 , 成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只处 于 第三位。 然 而正如 上面所提 到 的 , 成人教 育 特 别是 对现 在 的父母 和 即将 成 为父母 的人 的 扫 盲教 育 , 应该在 所 有政府教 育规 划 中 占据 中 心地 位 。家 庭 扫 盲计 划 与传 统 成人 扫 盲计 划 的不 同之处 在于 , 它们 致力干最 大 限度地 使接
教育法讲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月1日起实施。
它是教育的母法,共十章。
一、指导思想《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地位《教育法》第四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十六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什么是教育优先发展?又叫教育先行或教育超前发展,其内涵:(1)教育投入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教育投入是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是国际公认考核各国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是由国家的能力及国家考虑对教育支出的优先程度来决定的,更能反映一国教育资金投入的整体水平。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是,2001年3.19%, 2002年 3.14%,2003年 3.28%,2004年 2.79%,低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5.1%),低于发达国家水平(5.3%),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4.1%)。
到2010年能够实现本该在2000年实现的4%的目标。
(2)教育应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发展现在,我国的教育地位可以说全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教育,这里有几句话,大家都很熟悉。
一句话,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这句话说得非常精辟,也非常准确。
还有两句话,也表达了教师在教育以及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有两个“根本大计”在中央文件里面有明确的表述。
一个“根本大计”是,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另外一个“根本大计”是,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教育新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t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教育新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ppt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论述不啻一声春雷,令教育界欢欣鼓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新使命。
弹指间,“小康”不再只是“温饱”的代名词,而演变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
从以物质层面为主的小康,到提出把教育包括在内的、越来越具体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党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要改革,要发展,也必须将思想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跃进到一个新平台。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平台上认识教育的新使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层面认识教育的新使命,这是目前教育界专家学者形成的一个普遍共识。
教育在新时期所承担的先导作用,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历史性的课题。
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发展战略问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郝克明说?熏我们要抓紧研究以哪些教育指标包括教育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来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教育置于优先地位,如何实现教育的适度超前和跨越式发展?芽如何调整教育结构,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芽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谢维和教授说,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和指标究竟是哪些?随着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提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民办教育的地位问题,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等,都应该是这些指标的一部分。
而这些,早已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在教育发展上的具体指标。
谈到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和地位,谢维和说,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使命,赋予了教育新的地位。
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非常重要,例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是仅仅适应经济的发展,还是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
教育学原理第一节: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教育学和教育科学1、教育科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诸多学科的总称;2、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它侧重探讨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一级学科的地位。
关于“教育规律”1、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具有普遍性,决定着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客观的、普遍的、本质的联系。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充满矛盾,包含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对立统一;人的教育活动有个人的、群体的和人类的,在不同历史、不同社会文化等差异下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是教育学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人们集体的教授活动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在国家和民族层次上,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三、学校教育:教育学的特殊研究对象1、学校教育是教育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对学校教育的研究最为详细和深入;3、学校教育在教育学研究诸对象中最为专门化、最为典型。
4、学校教育并非是教育学唯一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产生1、夸美纽斯尝试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零散、肤浅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更加深刻、系统,因而更具普遍意义的教育理论。
2、赫尔巴特在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学术界一般也把这本书作为现代意义上科学教育学的开端,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明确将教育学定性为一门科学。
3、教育学的科学化过程:通过把对教育现象的解释建立在可验证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而追求教育学知识的可靠性。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基础教育概念的变化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当代教育科学
页码: 58-58页
主题词: 小学教育;联合国教科文;小学儿童;生活质量;江苏教育
摘要: 现在,国际上对基础教育的概念已经和传统的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传统的是指小学儿童的基础教育,或者把它延伸到初中。
现在国际上基础教育的内涵已由儿童的基础教育扩展到全民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外延也扩大了,以小学教育为主轴,上下延伸,包括学前教育。
再就是把扫盲和扫盲后的教育都纳入基础教育,叫全民基础教育。
全民基础教育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人都要受教育,着重强调的是识字、阅读、计算,这是人的生活的基本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对全民基础教育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了生存和有尊严地生活,改善自己以及他们的社区和国家的生活质量所必。
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2篇]
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容第一篇作者:贺向东《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版2001年04期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终身教育体系,包括诸多内容,其基本框架由发展多种形式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和协调各级各类教育这样三个方面构成。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内涵,是超越传统学校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使教育成为全社会的事业,覆盖全社会成员。
(1)按受教育者的年龄,终身教育要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
学前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发端,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根基。
普通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基本环节,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基础。
成人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主要环节,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关键。
老年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的终端。
它以社会文化和生活教育为内容,是提高社会成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
(2)按教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要发展扫盲教育、输送后备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
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后备力量,主要由普通学校教育来承担。
扫除文盲和职业教育可以是学校教育,也可以是非学校教育。
终身教育要发展的扫盲教育包括基础性扫盲教育和功能性扫盲教育两大类。
前一类是未接受教育或受教育较少者,基本上是不识字的文盲,这类文盲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越来越少。
后一类是接受过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但知识、素质、能力不足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文盲。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这类文盲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会大量存在。
职业教育主要是以职业道德、技术素养、技能的培养、培训为主的一种教育。
在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暨扫盲教育工作
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暨扫盲
教育工作检查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榕教综[2013]225号
【发布部门】福州市教育局
【发布日期】2013.10.31
【实施日期】2013.10.3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暨扫盲教育工作检查的通知
(榕教综〔2013〕225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属中小学、市教育学院: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内涵发展,根据市教育局年初工作部署,围绕今年重点工作,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暨扫盲教育工作检查。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重点内容
各地各学校对《关于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历和作息时间有关规定的通知》(闽教基〔2008〕60号)、《福建省教育厅关于重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禁止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的通知》(闽教基〔2009〕54号)、《福州市教育局关于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
作的意见》(榕教综【2011】48号)、《福建省教。
全民教育
关注中国全民教育全民教育问题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明确提出了“全民教育”的概念。
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消除男女受教育之间的差别。
2000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论坛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召开,通过了《达喀尔纲领》,使得全民教育的目标更为具体化并确定了时间表。
全民教育为了响应《达喀尔纲领》的号召,世界各国采取了一系列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举措,中国最近也公布了《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并在首都北京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扫盲与农村教育,而中国职业教育更成为国内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直以来,技术工人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从事的是低人一等的职业。
但是,近年来,这一状况在中国逐步得到了改变,职业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中国开展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同高中一个层次的中专、技校,另一类则是介于高中和大学本科之间的大专和高等职业学校,如今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0%,远高于72%的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
许多毕业生毕业后都很容易就找到了工作,并获得了不错的收入,他们中的一些人还通过继续学习,拥有了更高的技能和学历,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
对于职业教育“吃香”的原因,有关人士分析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人员有着较强的需求。
目前,许多世界知名的大企业把它们的生产企业甚至研究机构设在了中国;同时,中国的企业也在努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懂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蓝领”,从而使得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比较容易。
与此同时,“蓝领”的待遇也在逐渐提高,特别是有着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级“蓝领”的收入比普通“白领”还要高。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职业教育近年来在中国“热”了起来。
中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最近召开的有关会议上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农民工扫盲教育发展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农 民工扫 盲教育发 展的障碍 与对 策研究
周 昊
( 江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江西南 昌,30 7 302 )
摘要 : 目前, 民工 扫盲教 育发展障碍重重 , 农 主要由农民工概念定位不 清、 文盲标准评 定标 准不明、 自身发 展 阻力、 政府行 为失范、 评级 监督机构缺少造成 的。 因此 , 了能让农 民工扫盲教 育得 到更多 的关 注, 关社 为 有 会各方必须相互协助和扶持 去克服这 些影响和 阻力 , 需从概念 的明晰、 准 的确定 、自身 的突破 、 标 政府作 为与
教 育基 本 理 论 研 究 。
随着 我 国城市 化 进 程 的 不 断 深化 , 民工这 一 农 群体要想更快 的适应城市 生活和满 足个人发展需 求, 就必需 掌握 一定 的识 字能 力 。 因此 , 展对 农 民 发 工 的培训 教育 显 得尤 为重 要 。但 目前 , 农 民工 的 对 扫盲 教育却 没 有得 到 应 有 的重 视 , 而 遭 遇 到来 自 反 自身 和社 会各 方 面 的 阻力 。为 了扫 除 这 些 障碍 , 本 文对农 民工扫 盲教 育 发 展 阻 力 进 行 了 分 析 , 同时提 出了应对 策略 。 农 民工扫 盲教 育发展 阻力分 析
评定机构健全等方 面去努力。 关键词 : 农民工扫盲教 育; 阻力 ; 应对 策略
中图分类号 : 70 G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 (0 2 0 10 0 H ̄ 2 1 )3—00—0 2 3
收 稿 日期 :0 2—1 21 2—1 1
作者简介 : 周吴( 9 8 18 一 ) 男 , , 河南信 阳人 , 西师范大学成人教 育学 2 1 江 0 0级研 究 生。研 究方 向: 成人
2024年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2024年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读书笔记1
读了《小学教育教学理论》一书,本人受益颇深,其中有关教学媒体那一节,印象非常深刻。教学媒体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给他们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变得主动起来。运用教学媒体,可以从各个渠道,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媒体不仅给教学过程增添了色彩,更为学习效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现状述评论文
农村教育理论研究现状述评论文从已有文献来看,农村教育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农村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农村教育功能、农村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农村教育的学理根底、农村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等内容。
(一)关于农村教育内涵与特征的研究在农村教育概念的理解上,大致有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地域概念,即在农村中进展的教育;另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功能概念,即为农村现代化开展效劳的教育。
与此同时,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农村教育是根植于二元社会的一个概念,强调应动态把握农村教育的内涵。
因此,关于农村教育的内涵,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第一,区位概念。
如认为“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业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开展效劳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
”显然,这一界定是与中国存在的二元经济构造严密联系的。
城乡二元经济构造导致了二元教育构造。
由于农村教育是对应于城市教育因而也是一种区域性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视野中,农村教育也被看成是一种层次偏低、构造与功能较为单一的教育。
第二,功能概念。
如认为农村教育“包括扫盲教育、根底教育、职业和技能教育、成人继续教育以及有关高等教育在内的为农村开展效劳的综合化教育体系。
”这一界定突破了传统的地域边界,将农村教育视为一种大教育,指一切可能且应该为农村现代化开展效劳的教育。
这种教育既可能发生在农村,也可能发生在城市。
它既指农村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开展效劳的功能,也指城市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开展效劳的功能。
从区域概念转化为功能概念,使农村教育获得了一种新的更宽阔的理解。
第三,操作定义。
如认为界定农村教育概念时,至少要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三个层面来把握农村教育的内涵:(1)农村教育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仅能自给自足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的传统农业为根底的;(2)农村教育是与传统的、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比拟分散的居住方式相联系的,并且也是与低收入群体相联系的;(3)农村教育是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
显然,这一操作定义所涉及的三个层面内容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而也蕴含着农村教育概念是一个开展变化的范畴。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的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
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三维目标里面既有外在又有内在的东西。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现有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及类似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个学段或年级或水平的表现标准。
”这就需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教育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全面回归人。
相比三维目标,素养更具有内在的、终极的意义。
它是素质与教育的产物,是天性与习惯的结合。
修养完全属于人,这是人固有的秉性。
修养使人成为人,修养决定人的发展取向。
教育的最终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价值所在)。
让我们真正站在人的角度思考教育,定位教育。
扫盲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核心素养则是素养系统中具有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成分,是人之为人之根之本(“根目录”)。
核心素养是素养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成分,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基础和可能,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
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
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也是一门学科独特的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
学科核心素质是学科本质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通过明确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界定和描述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学科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的方向和轨道。
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第19课教育世界的发展一、选择题1.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传统制度”是指A.高考制度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2.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3.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4.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5.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I956年。
颁布于1936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D.“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6.“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农村文盲党员教育方式初探
农村文盲党员教育方式初探农村文盲党员教育方式初探发表时间:2009-1-9 16:51:34村文盲党员教育方式初探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社会的精英,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党员队伍中文盲党员占有相当比例。
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农村文盲党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因此,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加强农村文盲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开展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是抓好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的基础性工作。
从互助县近几年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看,全县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四培双带”、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等活动,农村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广大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带出了一大批能够引领广大群众发展经济,勤劳致富的党员、干部典型,大力推进了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但是,从农村文盲党员的教育方式看,存在着方法单一的突出问题,从农村文盲党员接受教育的现状看,普遍存在着“读不懂”、“记得住”、“学不好”、“跟不上”的共性问题。
如何坚持因人制宜,分层施教、分类指导、优化教育方式,把理论知识变成文盲党员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语言,切实提高农村文盲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是每一个农村党务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课题。
从沙塘川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农村党员教育实践的启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这一方法应当大力推广和创新。
例如,在沙塘川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村的党员学习教育实行了“高帮低”收到了显著成效。
上山城村支部的老党员因记写困难,将学习体会口述给有文化的孙子,由孙子整理学习心得,出现了“少帮老”的事例。
六是扫盲教育法。
扫盲教育法是农村文盲党员教育表本兼治的有效方法,这一方法要注重一个“教”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扫盲内涵的新发展李劲松①李官②(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2.云南省社科联,云南昆明 650092)摘要:本文根据扫盲概念的内涵发展把以前的扫盲分为基础性扫盲、功能性扫盲和文化性扫盲三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扫盲的新内涵:创新性扫盲,并使用“发展性扫盲”这一名称对扫盲四个阶段进行了概括,从扫盲的对象、内容、形式、评价标准和扫盲层次对其内涵进行说明,提出了发展性扫盲的四个特点:基础性、动态性、终身性和全民性。
关键词:扫盲内涵创新性扫盲发展性扫盲扫盲教育是人们的一项基本受教育权,是其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它“开启了人们可持续学习和生活的大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数据,2000年世界上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约有8亿,这意味着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缺乏最基本的读写算能力。
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国家不能有效地提供初等教育机会,全世界仍然有1.13亿学龄儿童不能就学,大量新生文盲仍在持续不断地产生③。
面向这些儿童和青壮年的扫盲教育,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扫盲概念内涵的历史演进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直至今日,其专门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倡导扫盲的先驱性概念的主导作用。
但是关于“扫盲”尚未有普遍性的定义,其概念正在扩张。
第一阶段作为2Rs/3Rs的基础性扫盲(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末)为了帮助第三世界发展教育,振兴经济,50年代以教科文组织为核心组织实施了面向亚非拉国家的旨在扫除文盲的“卡拉奇计划”、“亚的斯亚贝巴计划”和“圣地亚哥计划”。
通过扫盲设法让他们接近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广阔世界,运用国家的力量,激励民众的热情,在较短的预期内就取得显著的扫盲成效④。
这一时期的基础性扫盲是培养个人最低限度的、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素养的教育活动。
基础性扫盲的核心要素是“读写算”,即2Rs/3Rs ( reading, writing, arithmetic ),主要是针对未授受教育或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基本是不识字或识字少的文盲。
在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中文字的读写(2Rs)有受到特别强调的倾向。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行的操作性的定义,“扫盲”指的是“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简短文章,并能读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委员会也定义为:“能读写关于日常事件的简短报告,并能理解其内容”。
一般称之为“基本扫盲”(basic literacy)。
在我国,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基本上都处于基础性扫盲阶段。
1953年11月 ,全国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全国统一的分类脱盲标准。
规定干部和工人一般可定为认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字~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可定为认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最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城市劳动人民一般可①李劲松(1964-),男,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②李官(1980-),男,云南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5级教育原理专业研究生③王强.全民教育背景下的扫盲教育:内涵与发展趋势[J].中国成人教育2006,(1).④姚远峰. 国际扫盲教育的演进与问题诉求——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为例[J].成人教定为认识1500个常用字,阅读、写作方面可分别参照工人、农民标准。
各省、市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适当伸缩。
扫盲毕业考试内容分识字、阅读和写作三项 ,及格者可发给扫盲毕业证。
之后,在195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中,1978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以及1988年2月国务院的《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文件中,先后重申了上述50年代的脱盲标准。
⑤近30年扫盲中,虽然扫盲范围不断扩大,扫盲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但所进行的扫盲教育内容基本都是在“读写算”方面要求的变化,都属于基础性扫盲的范畴。
第二阶段作为读写算与一般知识、能力整合的功能性扫盲(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末)“功能性文盲”的概念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黑兰召开的各国教育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它指的是那些受过一定教育、会基本的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会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化生活设施的人。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了“现代文盲”的概念。
在这个概念中,把“不识字的人即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的人”定义为“现代文盲”。
⑥可见,功能性扫盲强调除了要掌握传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二者结合的实用性技术外,更强调要掌握现代化的技能、技术和工具的使用。
莱文在1986年对“功能性扫盲”作出概括的定义:伴随读写的信息处理所必须的能力与信息的获得或对信息的存取所必须的能力。
扫盲不再是学会使用向个字,还涉及各种不同的技能和能力的学习。
功能性扫盲不仅包括传统的扫盲内容,如会读、会写、会算等,还包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知识、技能教育等。
在我国,从90年代初到现在均处于功能性扫盲阶段。
1988年《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的,标志着我国扫盲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时代即将结束,以社会职业要求为基础的功能性扫盲开始萌芽。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扫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扫盲对象扩展为凡15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公民,扫盲教育要求“要把学习文化同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结合起来,在农村把学习文化同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结合起来”,标志我国功能性扫盲的全面展开。
第三阶段关注时代特征的文化性扫盲(21世纪初到现在)文化性扫盲是由麦克拉伦(P.McLaren)提出的,他将扫盲分成三种范畴:“功能性扫盲”、“文化性扫盲”(cultural literacy)、“批判性扫盲”(critical literacy)。
功能性扫盲是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基本读写能力。
在文化性扫盲中强调理解文章对共同经验与基准的必要性。
批判性扫盲则强调抽出读写中的政治性要素。
⑦威廉斯((J.D.Williams)和斯奈普尔(G.C.Snip-per)认为,文化性扫盲是同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囊括性行为,因此要考虑人与文章的涵义的关联。
文章的涵义依存于人在读写时的基准—其人的背景、教育、价值观、经验、意识形态。
在这一点上,读者及作者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联系。
赫希(r.n.Hirsch )在《文化性扫盲》(1987年)中指出,“在复杂的社会中功能性扫盲的定义不充分。
扫盲必须有共同的知识与传统为基础。
”应当从构成该国之文化的知识这一点出发去界定扫盲。
⑧依据文化性扫盲的理念,扫盲教育应该踏踏实实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现实问题、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
2001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扫盲十年计划》,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务实的发展目标。
全民识字、全民学习和全民“声音”。
要通过扫盲教育所提供的基本教育,开发人们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生⑤欧本谷.我国扫盲标准的演变及其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⑥刘莉.从“功能性文盲”和“现代文盲”看继续教育[J].才智,1999(03).⑦张磊.民族地区扫盲后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⑧钟启泉.国际通行的扫盲概念与扫盲的现代课题——“新扫盲论”研究(之三)[J].全球教育展存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⑨在我国,文化性扫盲尚未正式开展,但现在已经在功能性扫盲中初具萌芽。
2002年,针对扫盲课程和教学不能满足学员的需要,教材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等扫盲中出现的问题,12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新的扫盲方针,把落实扫盲、扫盲后继续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连续性,提上工作日程,将“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妇女的扫盲教育,大力开展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建立以满足扫盲对象基本学习需求为导向的扫盲教育机制,提高扫盲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作为工作的重点。
⑩表明我国的功能性扫盲中已经开始蕴含着“文化”的成份,已经有了文化性扫盲的萌芽。
第四阶段关注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性扫盲(扫盲教育之发展趋势)从扫盲教育的演进历程看,扫盲教育经历由最初的基于解决最基本的读写算的知识的学习的基础性扫盲,到以培养实用技能,提高生产生活技能和能力为目的的功能性扫盲,再到基于人的文化背景的文化性扫盲。
未来扫盲的发展将更多的考虑人对现代技术的掌握与现代工具的使用,强调人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强调每个人的充分发展。
而在达到这一未来扫盲目的过程中,每个人由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及实际情况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创新性扫盲与前三个阶段的扫盲在目的、内容、对象、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二、发展性扫盲的概念及内涵从扫盲内涵的四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扫盲教育的内涵随着扫盲阶段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对人的要求不断提高,扫盲的内容、形式不断丰富,扫盲的对象逐渐由少数人变为所有人,扫盲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未来的扫盲教育发展趋势是在基础性扫盲、功能性扫盲基础之上的文化性扫盲的发展与延伸,重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未来“扫盲教育”的趋势和必然,我们把扫盲教育内涵的四个发展阶段概括为“发展性扫盲”。
(一)发展性扫盲的概念发展性扫盲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针对个人或者群体在生产、生活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而实施的基础的、动态的教育。
目的在于满足个人或群体生存、生活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从而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性扫盲的内涵1、从扫盲对象看,发展性扫盲的对象是所有人,而不是传统扫盲的少数人。
社会上流行一条“知识折旧”的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将会折旧80%。
在未来社会,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技能不在是学会什么技术和操作方法,而是学会学习,学会如何运用工具进行最有效率的学习。
在这种状况下,每个人都必须选择一些自已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以保持自己生存和竞争的能力,所有人都将变成未来发展性扫盲的对象,“扫盲”这一专门针对少数人的教育将变为对所有人进行的教育活动。
2、从扫盲内容看,发展性扫盲的内容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所生产、生活的知识及技能,扫盲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
发展性扫盲教育是针对个人在实际生存、生活及发展过程中,在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适,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弥补和完善自己的不足,达到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具体扫盲教育的内容受个人适应结构、能力结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及个体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3、从扫盲形式看,发展性扫盲由被动变主动,由集体行为变为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相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