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全章教学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章》教学设计--单元分析

北师大数学八年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章》教学设计--单元分析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分析主要内容:本章将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常用方法-----普查和抽样调查,要求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确两种方式的特点,在具体情境的要求中选用适当的调查方式。

使前三册数据收集与处理从生活化走向了理性化。

在8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研究过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几个尺度,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能力。

但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常常关注数据的“波动状况”。

为此,本章又介绍了刻画数据“波动状况”的几个量度---极差、方差、标准差。

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3.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抽样方式的差异对结论的影响。

4.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了解频数分布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画相应的频数分布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掌握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会计算(包括利用科学计算器)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评判。

设计思路整章按照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况,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教学。

具体地,第1节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引入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第2节让学生在实际调查活动中体会样本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第3节则顺理成章地引入频数、频率、频数分布图等概念,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表示;第4节通过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常常关注数据的“波动状况”,并引入相应的三个量度----极差、方差和标准差,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认识到“波动状况”的意义和影响,并掌握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北师大版八下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下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复习教案
3、数据的处理方法
4、数据的波动情况
五、应用
例1.为了保护环境,校环保小组成员小明收集废电池,第一天收集1号电池4节,5号电池5节,总重量为450克,第二天收集1号电池2节,5号电池3节,总重量为240克.
(1)试求1号电池和5号电池每节分别重多少克?
(2)学校环保小组为估计四月份收集废电池的总重量,他们随意抽取了该月某5天每天收集废电池的数量,结果如下表(单位:节)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下列调查的样本缺乏代表性的是( )
A.为了解植物园一年中游客的人数,小名利用五一长假作了5天的进园人数调查
B.从养鸡场中随机抽取种鸡10只,来估计这批种鸡体重的平均值
C.为了解我市读者到市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情况,从全年的借读人数中抽查了20天每天到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人数
D.调查某电影院单排号的观众,以了解观众们对所看影片的评价情况
4.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80,若取组距为9,则分成的组数应是( )
A.7 B.8 C.9 D.10
5.要了解全市中学生身高在某一范围内学生所占的比例,需知道相应的( )
A.平均数 B.方差 C.众数 D.频率分布
6.对八年级(6)班68名同学的一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如果频数分布直方图中80.5~90.5分这一组的频数是17,那么这个班的学生这次数学测试成绩在80.5~90.5分之间的频率是( )
(2)如果只用这40名学生这一天上网学习时间作为样本去推断该校初三全体学生该天上网学习时间,这样的推断是否合理?为什么?
1、为了了解某校初三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 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 在这个问题中, 总体是指( )
A. 400名学生 B. 被抽取的50名学生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教案

课题:数据的收集教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P157———P160授课教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吴海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2.进一步了解、掌握抽样调查与普查各自的优、缺点.(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2.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教学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合理收集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第二节.根据国家新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将其设计成一节活动课,变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我按以下框架设计本节课:1、创设一个有关时事的知识问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复习旧知识,而且清楚了本节课的任务,同时将学生们关心的实际问题合理地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的有趣和有益.2、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从错误的方案入手,很快激起学生纠错的热情使之顺利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同时,在进行方案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改善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总结出抽样调查时样本选取的要求,这样就突破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随堂练习中,问题的设置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从知识应用到能力的培养,可以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得到提升.3、设计一个方案,调查大家对本节课的满意度.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营造本节课的一个高潮,教师完全脱离,放手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应该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以产生瞬间的轰动效应,让学生乐此不疲.通过学生分组自己设计方案,可以建立学生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中,可以激发绝大多数学生参与的欲望,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各尽所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宗旨”.4、通过对罗斯福当选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体会大样本不一定准确这样一个事实.这个环节的设计将我们对本课的理解得以升华,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形成我们这节课的完整结构,以连战访华的时事问题切入,从罗斯福当选总统的时事问题导出,真正做到了首尾呼应,深入浅出.。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 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 北师大版

第五章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北师大版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判断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及行为习惯.重点 1.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总体、样本及个体间关系.难点 1.获取数据时,选择哪种调查方式较好,何时用普查,何时用抽样调查,并能说明理由;2.应用意识的培养,设计方案.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认为家务活都包括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么?你认为干家务活影响学习吗?每位同学统计一下你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二、讲授新课1.引入概念(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population):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individual).2.想一想:开展调查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小结:(1)首先确定调查目的;(2)其次确定调查对象,明确总体与个体;(3)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3.学一学例1 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指出总体、个体.例2 为了考察××学校××班同学每周干家务劳动的时间.指出总体、个体.4.议一议(1)你们学校所有八年级(六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2)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5.小结:抽样调查的概念,样本的概念:(1)抽样调查(sampling 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2)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例3 我国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通过这个样本的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小结:普查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采用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情况.三、课堂练习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2)当要研究的问题要求情况真实、准确性较高时.(3)调查工作较方便,没有破坏性等等,此时用普查方式获得数据较好.2.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1)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2)为了了解你们学校学生对新教材的喜好情况,对所有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调查.3.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指什么?(1)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了解一批电池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3)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四、课时小结1.基本概念:(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2)总体、个体、样本.2.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五、课后作业作业本1.设计两个个方案,了解你校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和视力情况.六、活动与探究1.在统计里,之所以用样本的情况估计总体的情况,是基于两点:(一)是在很多情况下总体包含的个体数往往很多,甚至无限,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二)是有些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例如灯泡使用寿命试验),因而抽取的个体不允许太多.2.要通过对样本的研究作出对总体的估计,前提是:如何抽取样本.抽取样本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这一基本思想,否则将影响到样本对总体估计的精确程度.板书设计§5.2 数据的收集知识与技能目标:1.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2.进一步了解、掌握抽样调查与普查各自的优、缺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2.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重点数据的收集.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合理收集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了解某些情况而采取的两种调查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并要求掌握总体、个体、样本这些基本概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使收集的数据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如何使所收集到的数据更真实、可靠地反映总体情况.二、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华三位同学的调查结果:(见课本)你同意他们三个人的做法吗?说明你的理由.抽样调查应注意什么?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2.议一议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交流.(略)分析:(1)调查目的:了解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一年中生病的次数.(2)总体:该地区所有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3)个体:该地区符合条件的每一位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4)样本:抽取1000名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是总体中抽取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1000.你认为年龄多大算老年人?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我们以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为标准.确定调查对象,某地区55岁以上的所有人员一年中生病的次数作为总体.(1)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2)你认为城市与乡村中的老年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健康状态是否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段60岁~70岁老年人,70岁~80岁老年人的差异.抽取样本时,是否考虑其所占的比例?与同伴交流.3.想一想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什么?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4.小结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的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三、课堂练习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所在地区所有八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分析:(1)确定调查目的;(2)分清总体、个体;(3)抽取样本;(4)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5)由样本特征数估计总体.调查表(略).2.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读一读:课本160页内容.四、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五、课后作业见作业本六、活动与探究1.随机调查,就是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亦即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概率都相同.2.抽样方法简介:(1)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5.3.1 频数与频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重点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二、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我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知识,还要强健自己的体魄,长大后才能更好地工作.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吗?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列表格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画统计图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从上表可以看出,A、B、C、D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absolute,frequency).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分别计算A、B、C、D的频数与频率.三、课堂练习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科目是哪科,为什么喜欢?分析:先列表,再统计,调查探讨喜欢的原因.调查不爱学的那门科目的原因.(课后完成)你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上表所收集数据的内容.上面的图图叫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不可以用频率分布来表示,如何表示.阅读课本内容.(利用频率绘制的图)(略)2.议一议:(投影片)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见课本).3.做一做(1)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厘米)(投影片)158 167 154 159 166 169 159 156 166 162 159 156 166 164160 157 156 160 157 161 158 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153 157 162 162 159 154 165 166 157 151 146 151 158 160165 158 163 162 161 154 163 165 162 162 159 157 159 149164 168 159 153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的大小.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小结: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对各种数据的统计表的处理.四、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五、课后作业见作业本§5.3.2 频数与频率(二)知识与技能目标: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二、讲授新课这是小丽统计的最近一个星期李大爷平均每天能卖出的A、B、C、D、E 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雪糕数量频数频率A 131 131 0.253B 182 182 0.351C 68 68 0.131D 39 39 0.075E 98 98 0.190合计518 518 1.000根据上表绘制一张频数分布直方图.(见课本)根据小丽的统计结果,请你为李大爷设计一个进货方案.A多进多少?B多进多少?D进多少?如何通过比例确定?如何确定进货的总数,还应考虑哪些因素?2.做一做例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如下:141 165 144 171 145 145 158 150 157 150 154 168168 155155 169 157 157 157 158 149 150 150 160 152 152159 152159 144 154 155 157 145 160 160 160 158 162 155162 163155 163 148 163 168 155 145 172填写下表,并将上述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见课本).同学们想一想,你同父母一起去商店买衣服时,衣服上的号码都有哪些,标志是什么?S代表最小号,身高在150~155cm的人适合穿S号.M号适合身高在155~160cm的人群着装…….厂家做衣服订尺寸也并不是按所有人的尺寸定做,而是按某个范围分组批量生产.如何确定组距与组数呢?分组组数的确定,不仅与数据多少有关,还与数据的取值情况有关.在实际决定组数时,常有一个尝试过程:先定组距,再计算出相应的组数.看看这个组数是否大致符合确定组数的经验法则.在尝试中,往往要比较相应于几个组距的组数,然后从中选定一个较为合适的组数.我们一起看下表:小亮的做法:<144cm 145~149cm 150~154cm 155~159cm 160~164cm165~169cm >170cm3 6 9 16 9 5 2当收集的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将数据分组,然后再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比较一下各种统计图各自的优缺点.小结.我们在收集到一些数据后,一定要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表示所收集的数据.常用表格与图表两种方式.何时用哪种方式,应根据我们研究问题的侧重点来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生搬硬套,应多总结、提炼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不要一味去模仿.只要多动脑去思考.我相信同学们会创新出更好的方法.三、课堂练习1.储蓄所太多必将增加银行支出,太少又难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此,银行在某储蓄所抽样调查了50名顾客,他们的等待时间(进入银行到接受受理的时间间隔,单位mi n)如下:15 20 18 3 25 34 6 0 17 24 23 30 35 42 37 24 21 1 14 1234 22 13 34 8 22 31 24 17 33 4 14 23 32 33 28 42 25 14 22 31 42 34 26 14 25 40 14 24 11(1)将数据适当分组,并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2)这50名顾客的平均等待时间是多少?根据这个数据,你认为应该给银行提什么建议?四、课时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1.如何整理所收集的数据;2.将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1)表格形式(2)频数分布直方图(3)频数分布折线图.3.各种统计图、表的优缺点.4.根据统计图表信息,提出合理化建议.五、课后作业见作业本§5.5 回顾与思考知识与技能目标: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过程与方法目标: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重点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难点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一、导入新课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二、讲授新课回顾与思考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三、建立知识框架图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四、随堂练习例1 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例2 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请根据上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____.(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解:(1)①7;②26;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19.(2)①10人;②11;40;0.125;0.325;③25.五、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六、课后作业课本复习题A组七、活动与探究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A.300克B.360千克C.36千克D.30千克(选B)20408 4FB8 侸25320 62E8 拨33272 81F8 臸26298 66BA 暺37822 93BE 鎾n37737 9369 鍩29423 72EF 狯29700 7404 琄@22726 58C6 壆26575 67CF 柏K。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辽宁省辽阳九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回顾与思考北师大版总体说明这是本章的最后一个环节——回顾整个章节的内容,要求学生牢固扎实地学好基本概念,灵活运用各种计算公式,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中出现的有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知识,运用简单的统计思想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把统计数据、特征量、统计表、统计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精心梳理,发掘数据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技能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应用,会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能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统计图,能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已经经历了收集、调查、统计等活动,他们对这些活动是很熟悉,有一定的活动经验.二、教学任务分析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收集数据与处理数据的经验,并有了初步的统计的意识,能从统计图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本课时安排让学生对本章内容进行回顾与思考,旨在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有机地组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不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在应用这些知识时,能顺藤摸瓜地找到对就的及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能把这些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了解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应用,并会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解决实际问题.2.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并能绘制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统计图.3.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数学能力: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回顾与复习——做一做——想一想——反馈练习——课后练习.第一环节回顾与复习活动内容:1、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2、抽样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刻画离散程度的量度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4、画出本章知识网络图:活动目的:让学生回顾本章的一些基本概念,熟悉本章的知识网络.教学效果:经回顾与梳理,学生逐步弄清楚本章的知识网络.第二环节做一做活动内容:1:为了了解五一黄金周汽车站的客流量,现抽取了其中3天的客流量.在这次调查中,采用的调查方式是,其中,总体是;个体是;样本是.2:小红写了一组数据:83833833383333833333,在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频数是,频率是.3:下表是某地2004年2月与2005年2月10天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1)2004年2月气温的极差是,2005年2月气温的极差是.由此可见,年2月同期气温变化较大.(2)2004年2月的平均气温是,2005年2月的平均气温是.(3)2004年2月的气温方差是,2005年2月的气温方差是,由此可见,年2月气温较稳定.活动目的:让学生回顾并熟练掌握统计的一些基本知识:普查与抽样调查,频数、频率等概念,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方差、标准差等计算.教学效果:学生对统计的一些基本知识都能掌握,但部分同学由于不熟悉计算器的使用,第3题中的方差计算有一些错误.第三环节想一想活动内容:1、为了解我校初中三年级300名男生的身体发育情况,从中抽测了20名男生的身高,结果如下(单位:cm)175 161 171 176 167 181 161 173 171 177 179 172 165 157 173 173 166 177 169 181 (1)请你根据上述数据填写频率分布表中的空格(2)试根据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3)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 ,个体是,样本是 ,样本容量是 . (4)样本数据中,男生身高的众数是 cm.(5)该校初中三年级男生身高在171.5~176.5(cm )范围内的人数为 . 2、.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 (1)请你填写乙的相关数据(2)请你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评价. 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稳定些); 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 ③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以上的次数相结合看(分析谁 的成绩好些);④从折线图上两人射击命中环数的走势看(分析谁更有潜力). 活动目的:通过螺旋式上升的学习,使得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学效果:学生能对第(1)题完成得比较好,但对第(2)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具体分析时,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仔细分析.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1、人数相同的八年级(1)、(2)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80==乙甲x x ,2402=甲s ,1802=乙s ,则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 ) A.甲班 B.乙班 C.两班成绩一样稳定 D.无法确定 2、在方差计算公式])20()20()20[(10121022212-++-+-=x x x s 中,数字10和20分别表示( )A .数据的个数和方差B .平均数和数据的个数C .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D .数据组的方差和平均数3、为了解我校八年级800名学生期中数学考试情况,从中抽取了2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下列判断:①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②800名学生是总体;③每名学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④20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其中正确的判断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已知一个样本:1,3,5,x ,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 .5、为了让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某中学举行了一次“环保知识竞赛”,共有900名学生参加了这次竞赛.为了解本次竞赛成绩情况,从中抽取了部分学生的成绩(得分取整数,满分为100分)进行统计.请你根据尚未完成并有局部污损的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解答下列问题(将答案直接填在横线上):(1)填充频率分布表的空格;(2)补全频数直方图,并绘制频数分布折线图;(3)在该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和样本容量各是什么?(4)全体参赛学生中,竞赛成绩落在哪组范围内的人数最多?(5)若成绩在90分以上(不含90分)为优秀,则该校成绩优秀的约为多少人?活动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章内的统计方面的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矫正.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对从未遇到过的题型不知从何下手,如第(2)小题,第(4)题,经教师启发后,能理解题中含义,其它题则完成得较好.第五环节课后练习课本第205页复习题第1题,第206页第2、4题.四、教学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的方式日趋多样化。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

初中数学《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教案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回顾与思考教学目标(一)知识认知要求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教学重点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二、讲授新课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s甲2=100,s乙2=200.s甲2<s乙2,所以甲种玉米的产量较稳定.三.建立知识框架图通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四、随堂练习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同时运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19(2)①10人②11 40 0.125 0.325 ③25五.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六.课后作业:七.活动与探究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A.300克B.360千克C.36千克D.30千克。

北师大版八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复习教案教案:北师大版八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概念和方法。

2.能够正确使用图表和统计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数据的概念和特点。

2.数据的收集方法。

3.数据的处理方法。

4.图表的绘制和应用。

5.统计指标的计算和比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复习数据的概念和特点,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并分析为什么需要对数据进行图表和统计指标的处理。

2.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和示范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如调查问卷法、实地观察法、统计资料法等,并强调数据收集应注意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3.学习数据的处理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和示范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如数据分类、整理和编码,并展示如何通过表格、图表和统计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4.学习图表的绘制和应用(15分钟)教师介绍和示范常见的图表绘制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并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绘制图表,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

5.学习统计指标的计算和比较(20分钟)教师介绍和示范常见的统计指标计算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四分位数等,并让学生通过实例练习计算统计指标,并进行数据的比较和解读。

6.综合应用(20分钟)教师设计一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图表绘制和统计指标计算,并分析和解读数据。

7.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和回顾,重点强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通过讲解、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收集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应用题,评价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精选4篇】黑格尔说:“数学是上帝描述自然的符号”魏尔德(美国数学学会主席)说:“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供大家参考学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课堂引入: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0_年2月下旬和20_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20_年和20_年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

四、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篇2】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5. 数据的收集示范教案 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5.  数据的收集示范教案 北师大版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5.2 数据的收集示范教案1 北师大版●课题§5.2 数据的收集●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2.进一步了解、掌握抽样调查与普查各自的优、缺点.(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2.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教学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合理收集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了解某些情况而采取的两种调查方式:普查与抽样调查,并要求掌握总体、个体、样本这些基本概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使收集的数据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如何使所收集到的数据更真实、可靠地反映总体情况.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小明:在公园里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表(一)比较一下上述两种表示各自的优越性.小颖: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投影片(表一)[生1]小明调查的对象选自公园里的老年人.常去公园里活动的老年人,平时一定注意身体的保健,一定注意修身、养性、加强体育锻炼,所以身体较健康.另一方面,公园建在城市里,相对于农村中的老年人去公园的较少.这1000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城市和乡村等等不同层次的老人是否都有所选取.选取人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都是我们在收集数据中应该考虑的.所以,我认为小明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生2]小颖收集的数据来自医院看病的1000名老年人.这部分人相对体质较弱.我认为用这些数据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准确.因为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生3]小华仅仅调查了10位老年人.因为样本太小了,所以不能据此推断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师]抽样调查应注意什么?[生]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师]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生]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2.议一议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交流.(略)分析:(1)调查目的:了解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一年中生病的次数.(2)总体:该地区所有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3)个体:该地区符合条件的每一位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4)样本:抽取1000名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是总体中抽取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1000.[师]你认为年龄多大算老年人?[生]65岁以上(70岁以上……).[师]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我们以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为标准.确定调查对象,某地区55岁以上的所有人员一年中生病的次数作为总体.[生]可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该地区10%的老年人一年生病次数.求其平均生病次数.[师](1)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2)你认为城市与乡村中的老年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健康状态是否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段60岁~70岁老年人,70岁~80岁老年人的差异.抽取样本时,是否考虑其所占的比例?与同伴交流.3.想一想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什么?[生]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4.小结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的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Ⅲ.课堂练习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所在地区所有八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科.分析:(1)确定调查目的(2)分清总体、个体(3)抽取样本(4)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5)由样本特征数估计总体.调查表(略)2.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论准确吗?读一读:课本148页内容.1936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根据1000万户电话用户和从该杂志订户所收回的意见,断言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在总统选举中击败罗斯福.但结果是,罗斯福当选了,《文学文摘》大丢面子,原因何在呢?原来,1936年能装电话或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都相对富裕,而收入不太高的大多数选民选择了罗斯福.《文学文摘》的教训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Ⅴ.课后作业习题5.21.为了完成下列任务,你认为采用什么调查方式更合适?(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解:普查:(1)抽样调查:(2)(3)2.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你认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作的调查结果一样吗?解:(简答)不需要问到每个人.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不能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因为他只代表了中学生这个群体的收视率,没有广泛性.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作的调查结果一定不一样.所以在调查中要注意3点:(1)样本的广泛性.(2)代表性.(3)样本的大小.Ⅵ.活动与探究1.随机调查,就是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亦即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概率都相同.2.抽样方法简介(1)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全章教学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

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并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3、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过程:1、活动与探究同学们,你们每天在家都帮父母做家务活吗?主要做些什么呢?每周大约多长时间呢?你们每周干家务活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什么?2、介绍新知识(1)普查: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

(2)总体:所考察对象的全体。

(如上述问题中的总体为“全班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的全体”,注意这里“考查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学生干家务活的时间。

)(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

(如上述问题中的个体为“全班每一个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3、想一想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在这一事例中,你能说出总体、个体分别是什么吗?5.2 数据的收集一、教学目标1.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2.进一步了解、掌握抽样调查与普查各自的优、缺点.二、教学过程1.例题讲解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华三位同学的调查结果:小明:在公园里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表(一)比较一下上述两种表示各自的优越性.小颖: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表一)比较一下小明与小颖所得数据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华: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小明调查的对象选自公园里的老年人.常去公园里活动的老年人,平时一定注意身体的保健,一定注意修身、养性、加强体育锻炼,所以身体较健康.另一方面,公园建在城市里,相对于农村中的老年人去公园的较少.这1000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城市和乡村等等不同层次的老人是否都有所选取.选取人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都是我们在收集数据中应该考虑的.所以,我认为小明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小颖收集的数据来自医院看病的1000名老年人.这部分人相对体质较弱.我认为用这些数据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准确.因为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小华仅仅调查了10位老年人.因为样本太小了,所以不能据此推断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抽样调查应注意什么?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5.3 频数与频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二、教学过程1.例题讲解下面是小亮调查的八(1)班50位同学喜欢的足球明星,结果如下:根据上面结果,你能很快说出该班同学最喜欢的足球明星吗?他的数据表示方式是什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二)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我们小组采用如下方式表示数据.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从上表可以看出,A、B、C、D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absolute,frequency).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分别计算A、B、C、D的频数与频率.A的频数为23,A的频率为.B的频数为8,B的频率为.C的频数为13,C的频率为.D的频数为6,D的频率为.三、课堂练习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们班同学最喜欢的科目是哪科,为什么喜欢?分析:先列表,再统计,调查探讨喜欢的原因.调查不爱学的那门科目的原因.(课后完成)列表如下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美体学生数频数频率你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上表所收集数据的内容.可以用上例中的图(三)表示的形式,这种图叫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不可以用频率分布来表示,如何表示。

阅读(利用频率绘制的图)2.议一议: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随着统计页数的增加,频率在0.05至0.06之间变化的字是“的”字.“了”字的频率在0.005至0.015之间变化。

的使用的频率比了字高3.做一做(1)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学同年龄的60名女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厘米)158 167 154 159 166 169 159156 166 162 159 156 166 164160 157 156 160 157 161 158158 153 158 164 158 163 158153 157 162 162 159 154 165166 157 151 146 151 158 160165 158 163 162 161 154 163165 162 162 159 157 159 149164 168 159 153 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60名女学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的大小。

频率分布表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小结: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频数与频率(二)一、教学目标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教学过程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2.例题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这是小丽统计的最近一个星期李大爷平均每天能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雪糕数量频数频率A 131 131 0.253B 182 182 0.351C 68 68 0.131D 39 39 0.075E 98 98 0.190合计518 518 1.000根据上表绘制一张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根据小丽的统计结果,为李大爷设计一个进货方案,A、B两种雪糕卖出的较多,可以多进些,D种雪糕卖出的少,可以少进些。

A占总数的25%,B占总数的35%,C占总数的13%,D占总数的8%,E占总数的19%.确定进货的总数,还应考虑,当天气温情况,天气凉,气温低时少进货.天气热,气温高时多进货,即进雪糕总数应考虑当天气温变化.不能每天都进518支雪糕。

3.做一做[例]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 cm).如下:141 165 144 171 145 145 158150 157 150 154 168 168 155155 169 157 157 157 158 149150 150 160 152 152 159 152159 144 154 155 157 145 160160 160 158 162 155 162 163155 163 148 163 168 155 145172填写下表,并将上述数据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出来.5.4 数据的波动一、教学目标1.经历通过数据离散程度表示数据波动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3.通过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二、教学过程1.极差实际生活中,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极差就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2.方差与标准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S2=……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S2=……例1 已知两组数据:甲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乙10.2 10 9.5 10.3 10.5 9.6 9.8 10.1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与极差.于是,s2甲=[(9.9-10)2+(10.3-10)2+…+(9.7-10)2]=(0.01+0.09+…+0.09)=×0.44=0.055;s2乙=[(10.2-10)2+(10-10)2+…+(10.1-10)2]=(0.04+0+…+0.01)=×0.84=0.105极差:甲的极差:10.4-9.7=0.7 乙的极差:10.5-9.5=1由方差与极差可以看出甲组数据比乙组数据波动小.例2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参加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填入下表:班级参加人数中位数方差平均字数甲班55 149 191 135乙班55 151 110 135(1(2)根据上表分析甲、乙两班优秀的人数并进行比较(每分钟输入汉字数≥150个为优秀);(3)根据上表分析甲、乙两班的成绩哪个更稳定?谁的波动大?解:(1)平均水平相同.(2)甲班优秀的人数少于一半,而乙班的优秀人数多于一半.(3)乙班更稳定,甲班的波动大.三、课堂练习迁移运用本节内容解决下面问题:甲、乙两位同学本学年每个单元的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甲:98,100,100,90,96,91,89,99,100,100,93乙:98,99,96,94,95,92,92,98,96,99,97(1)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解:甲=×(98+100+100+90+96+91+89+99+100+100+93)=96=×(98+99+96+94+95+92+92+98+96+99+97)=96乙(2)甲、乙的11次单元测验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多少?解:s2甲=×[(98-96)2+(100-96)2+…+(93-96)2]=17.82∴s甲=4.221s2乙=×[(98-96)2+(99-96)2+…+(97-96)2]=5.817∴s乙=2.412(3)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各有什么特点?解:乙较甲稳定,甲虽然状态不稳定,但发挥好时成绩比乙优秀.(4)现要从中选出一人参加“希望杯”竞赛,历届比赛成绩表明,平时成绩达到98分以上才可能进入决赛,你认为应选谁参加这项竞赛,为什么?解:选甲去,甲比乙更有可能达到98分.发散本节课用到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你还记得吗?1.平均数:=(x1+x2+…+x n)2.中位数: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3.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这组数据的众数.36949 9055 違32930 80A2 肢e$X -32761 7FF9 翹iB&24893 613D 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