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特点

合集下载

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进程和举措(下)

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进程和举措(下)

国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进程和举措(下)杜人淮【期刊名称】《中国军转民》【年(卷),期】2016(000)011【总页数】4页(P17-20)【作者】杜人淮【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正文语种】中文进入2010年代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及随后发生的欧洲债务危机等影响,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许多国家经济遭到重创,财政极为困难,从而导致军费支出增长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期间,除少数国家个别年份军费支出有一定幅度增长外,全球军费增长时代整体上已告一段落。

军费开支的减少导致军品订货量下降,从而难以维持军工企业发展增长。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和优化国防工业结构,以确保国防工业基础得以维持和夯实,并能够有效满足军队未来作战对先进武器装备的需求。

进入2010年代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及随后发生的欧洲债务危机等影响,世界经济陷入低迷,许多国家经济遭到重创,财政极为困难,从而导致军费支出增长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这期间,除少数国家个别年份军费支出有一定幅度增长外,全球军费增长时代整体上已告一段落。

军费开支的减少导致军品订货量下降,从而难以维持军工企业发展增长。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和优化国防工业结构,以确保国防工业基础得以维持和夯实,并能够有效满足军队未来作战对先进武器装备的需求。

与此相适应,国外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化逐渐步入优化结构阶段。

(一)调整和优化军工产业结构面对国防投入的减少和军品订货量的下降,为了更好地保障国家安全急需,就不可能对国防工业各产业平均着力,使之齐头并进,而必须将有限的国防投入真正用在刀刃上。

为此,国外纷纷调整军工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着力调整和优化军工产业结构,突出对有助于夺取现代信息化战争优势的新兴产业,特别是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倾斜发展,并以此引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化。

新的形势下,美国更加突出了航天等产业的发展。

法国、德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2)

法国、德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2)

法国、德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一、法国、德国科技发展现状1.法国科技创新发展现状法国历史悠久,科技发达,中长期科技规划水平较高。

法国的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在世界上,特别是在核电、航天、农业、医疗和生物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法国制定长期的科技发展计划,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关注基础研究的长远发展规划。

法国在主要科研领域的成就,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成果,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基础研究水平可能导致或限制其他研究。

因此,法国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1除了研究本身的要求外,"规划"还在促进科学进步和通过研究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和培训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科研机构与企业、国家主导和企业参与互动。

工业研究是法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法国的研究人员或工程师在这项业务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现在已经接近50%。

高等教育部门也有大约30%人,政府研究机构有20%人。

从研究和开发资金的来源,企业和政府机构占了约50%。

政府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签订合同,开展合作研究,或者直接从事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委托科研机构和大学与企业贡献。

一方面,政府重视产业研究的培训,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的流动,提高科研实力。

同时,政府亦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诱因,增加工业研究经费。

现在,一流的科学家在企业中而不是在研究工作中,在法国不是新的。

最好的计算机专家在中小型企业中工作。

专利技术不仅依赖于购买,而且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创造,这已经是法国公司的共同实践。

2第三,关注年轻的研究人员。

法国科技发展迅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这是和法国有一支年轻、充满创造力的科研队伍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做出明确规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四、积极倡导和推动欧洲科技合作,使其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欧洲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背景下,法国政府一贯坚持加强与1李伟红.法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研究与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2何农. 法国科技发展规划的六大特点[N]. 光明日报,2003-07-15.欧洲国家的全面合作,制定法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整个欧洲考虑。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展开全文德国是全球制造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装备制造行业全球领先。

这是由于德国在创新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及在复杂工业过程管理方面高度专业化。

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占据全球信息技术能力的显著地位,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这些都意味着德国确立了其在制造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因此,德国以其独特的优势开拓新型工业化的潜力——“工业4.0”,并开始推进新一代工业升级计划。

作为全球工业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德国在新时代发展压力下,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正越来越激烈,德国并不是唯一认识到“将物和服务联网运用于制造业”趋势的国家。

此外,给德国制造业带来威胁的不仅是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因美国也已采取措施,通过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

制造业的数字化、虚拟化正在彻底改变人们制造产品的方式,为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以及美国都打算大幅提升工业产值。

美国的通用电气(GE)于2012年秋季提出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 ial Internet)概念,这是一个将产业设备与IT融合的概念,目标是通过高功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的组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而日本的各企业也在推进M2M和大数据应用。

“工业4.0”的关键技术是信息通信技术(ICT),具体包括联网设备之间自动协调工作的M2M(Machineto Machine)、通过网络获得的大数据的运用、与生产系统以外的开发、销售、ERP(企业资源计划)、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业务系统联动等。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自动化只是在生产工艺中运用ICT,而“工业4.0”将大幅扩大应用对象。

瑞士与德国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的比较

瑞士与德国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的比较

瑞士与德国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的比较瑞士和德国都是欧洲地区的重要高科技发展国家,拥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

虽然两国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但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合作机会。

本文将从研究体系、产业结构、创新氛围等方面探讨瑞士和德国在高科技发展方面的比较。

一、研究体系瑞士和德国都是重视科技研究和教育的国家,且都有着相对完善的科研机构和教育资源。

但两者的研究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瑞士的科研机构主要由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组成。

瑞士政府对科研投入相对较高,且研究机构间协作配合频繁,形成了瑞士独特的联合研究体系。

此外,瑞士还设立了许多科技创新中心,为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持。

因此,瑞士在高科技领域拥有一定的研究优势,有着很强的科研基础和学术资源。

德国的科研机构则更加多元化。

除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外,德国还有很多私营科研机构。

此外,德国的科研机构中也有许多联合体和合作组织,如国防研究所、工业研发中心等。

这些机构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动德国的科技产业发展。

二、产业结构瑞士和德国的高科技产业结构也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重点领域和产业规模上。

瑞士的高科技产业主要涵盖生命科学、纳米科技、能源技术等领域。

其中,生命科学是瑞士的重要特色产业,拥有全球很多知名的生物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如诺华、罗氏等。

除此之外,瑞士的时钟和精密仪器制造业也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如Swatch集团、OMEGA等。

这些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市场化发展为瑞士带来了较高的GDP和不俗的世界地位。

德国的高科技产业则更加广泛,包括机械制造、汽车、电子、软件等领域。

德国在重工业和制造业方面有着很高的技术水平和领先地位,如西门子、戴姆勒、VW等。

同时,德国在新兴技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如SAP、Siemens等。

由于德国的科技产业更为多元化,其市场空间和经济影响力也更加广泛。

三、创新氛围创新氛围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了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创新文化等方面。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

德国“工业4.0”_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德国“工业4.0”: 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智能制造与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

其中,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率先提出并推动了“工业4.0”的概念,引领了全球智能制造的潮流。

本文将就德国的“工业4.0”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内容、动因、前景以及启示。

一、德国“工业4.0”的内容德国“工业4.0”是指将物理设备、数字技术和网络系统有机结合,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的理念。

它的核心在于使用信息技术与物联网的应用,通过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设备之间的通信与协作,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品的个性化和灵活性。

二、德国“工业4.0”的动因1. 技术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德国意识到利用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

2. 挑战孤岛现象:德国的制造业主要由中、小型企业组成,他们往往存在孤岛化的问题,德国希望通过工业4.0的推进,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提高整体效率。

3. 持续竞争压力:全球化竞争加剧,德国制造业企业需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加大产品创新等措施来保持竞争力。

三、德国“工业4.0”的前景1. 制造业转型升级:德国“工业4.0”将为传统制造业带来巨大的转型和升级机遇,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

2.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智能制造,德国制造业企业将能够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更精准的生产计划和更低的故障率。

3. 激发创新能力:德国“工业4.0”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和信息,推动产品和生产方式的创新,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4. 推动经济增长:德国作为制造强国,通过“工业4.0”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提高就业率。

四、德国“工业4.0”的启示1. 技术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推动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关键。

企业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科技与制造的融合。

国外国防科技成果推广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国防科技成果推广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专装备科技成果推广工作军民融合式发展,对促进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互动发展和先进技术的双向转移,提高新型装备的研制、生产水平,增强现役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延长装备的使用寿命,促进科技成果向战斗力和保障力转化,推动装备建设的创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外军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尝试,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国外国防科技成果推广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周 静 曾 昊军民融合战略是随着国家科技、经济、军事的发展需求逐渐提出来的。

相对而言,国外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完善成熟,国家工业基础较为扎实、科技力量雄厚。

为了降低高技术武器的研制风险和开发成本,有效发挥国防高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外发达国家很早就提出了军民融合的思想,并积极开展先进科技成果的双向转移工作。

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国外国防科技成果推广基本概况与我国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相对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般称为技术转移。

为促进民用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装备作战能力、促进先进军用技术和成果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这些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技术转移管理体制,实施了各类技术转移计划,采用了各种技术转移模式,促进各类科技成果的双向转移,取得了良好的军事和经济效益。

一是采取不同的技术转移管理体制。

从管理责任主体看,世界主要国家技术转移管理体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集中与分散结合型管理体制;第二类是以英国、法国等国家为代表的国防部集管型管理体制;第三类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协会依托型管理体制。

二是实施多样的技术转移计划。

技术转移计划是世界主要国家国防部对技术转移工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如美国联合能力技术演示、英国卓越之塔倡议等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应用,这些计划都有专门机构负责、有专项经费支持,有效地保证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是应用多种的技术转移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为顺利实施各类技术转移计划,采用合作研究与开发协议、签订专利使用权转让协定、技术转移信息平台推介和技术转移中介组织推介等技术转移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德国五大优势产业简介(一)2024

德国五大优势产业简介(一)2024

德国五大优势产业简介(一)引言概述:德国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角色,具备着许多优势产业。

本文将以德国五大优势产业为主题,探讨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

第一部分将介绍德国的汽车制造业,探讨其在技术创新、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方面的优势。

正文内容:1. 汽车制造业:- 技术创新:德国汽车制造业以其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领先地位而闻名,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新技术,如电动汽车、智能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等。

- 品牌知名度:德国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和奥迪享有全球声誉,其产品质量、工艺和技术领先的形象为德国汽车制造业赢得了广泛认可。

- 市场份额:德国汽车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品销售遍布世界各地,德国汽车品牌在全球各地都有强大的市场份额。

2. 机械工程产业:- 制造优势:德国机械工程业凭借其高品质、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平备受赞誉。

- 创新驱动:德国机械工程产业致力于创新研发,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系统和智能制造技术为德国机械工程产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 高附加值:德国机械工程产业注重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例如,数字化工业产品和服务,为全球工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持。

3. 医疗健康产业:- 创新医药品:德国医疗健康产业以其创新的医药品和高质量的医疗设备而闻名,这些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

- 医疗技术领先:德国的医疗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例如,超声波、医学影像和高精准度的仪器设备,使德国在医疗诊断和治疗方面独占鳌头。

- 学术研究:德国的医学研究机构和大学在医学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4. 化学工业:- 品质优势:德国化学工业以其高品质、可持续和环保的产品而闻名,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 创新研发:德国化学工业致力于创新研究和开发,持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环境友好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当前欧盟国防工业的战略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当前欧盟国防工业的战略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OVERSEAS INVESTMENT & EXPORT CREDITS2020年 第3期35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恐怖主义威胁上升,以及网络安全问题、欧债危机等情况的出现,欧盟的国防工业进行了战略转型。

具体做法包括设立欧洲国防基金(EDF)、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跨境合作、完善欧洲与国防有关的地区网络(ENDR)、鼓励国防技术与能力创新等。

适当地借鉴其转型发展经验,对我国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欧盟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杨熠当前欧盟国防工业的战略转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煤钢联营到现在的欧盟,欧洲的国防工业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在欧盟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并购、整合,欧洲产生了几家大型军工跨国公司,如BA E系统公司(BAE Systems plc)、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uropean Aeronautic Defence and Space company,EADS)、法国泰雷兹集团(Thales Group)等。

欧盟部分成员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防工业体系,其活动范围已覆盖到全部的武器装配领域且自给率非常高。

然而,伴随着近年来恐怖主义威胁上升,以及网络安全问题、欧债危机等新情况的出现,欧盟处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框架内的防御能力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求,构建独立自主的防务体系已成为欧盟的当务之急,欧盟国防工业进行战略转型显得十分必要。

一、欧盟国防工业的战略转型2007年欧盟启动了欧洲国防技术和工业基地(EDTIB)战略,其理想愿景是把欧洲各国的国防工业像经济领域一样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进而将国家安全转移到欧盟层面,能够自给自足地维持而不依赖于非欧盟国家。

为了进一步促进自身国防工业的发展,2016年欧盟出台了“欧洲国防行动计划”(EDAP),以支持欧洲国防技术和工业基础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满足国防与安全的需求。

具体做法包括设立欧洲防务基金(EDF)、支持中小企业参与跨境合作、完善欧洲与国防有关的地区网络(ENDR)、鼓励国防技术与能力创新等。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及启示(二)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及启示(二)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及启示(二)作者:金一南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4年第5期三、区域整合:英、法、德的一体化尝试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地,军工生产不乏强劲动力,冷战时期很多国家不惜以政府接管方式加快军工发展。

到20 世纪80 年代初,西欧武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严重,英、法、德、意、西班牙等开始出售国营军工企业,想通过此举实现扭亏为盈。

英国是西方阵营的第二军事强国。

其国防工业体系一大特点,就是直到20 世纪60 - 70 年代,多数军工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技术、财政风险全部由国防部承担,存在资金浪费、科研低效等一系列弊病。

80 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推行私有化运动,军工企业首当其冲。

到90 年代初,大部分军工企业实行了私有化,仅留下少部分国防科研单位。

2001年英国政府又将主要国防科研单位“国防评估与研究局”的多数研究部门出售给私营企业,从而连科研带生产几乎将所有国防军工单位都推向了市场,力图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民间企业对尖端技术领域的早期介入,以确保英国国防军工的优势。

目前除核武器工业之外,英国国防工业已融入航空航天、电子、机器制造、造船等产业之中,有一万多家企业为国防合同工作,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军民融合型国防工业体系。

与此同时,英国也积极推进欧洲国家之间国防科技合作。

1985 年,英国参加法国提出的“尤里卡”(欧洲研究协调机构,EuropeanResearch Coordination Agency 英文缩写EURECA)计划,在尖端科学领域内开展跨国联合研究与技术开发,开始尝试国防军工的“跨国军民融合”。

法国与英国最大的不同,即其一度与美国的竞争关系,而英美一直是伙伴关系。

法国从戴高乐时期开始,就着手建立独立于美国的较为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

因为要与美国竞争,所以法国的军工企业门类在欧洲国家中最为齐全,军工企业的国有比重也较高,一度占到40%。

到70 年代末期,法国的国防工业产值和出口在西方国家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

德国制造业(一)2024

德国制造业(一)2024

德国制造业(一)引言概述:德国制造业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领头羊之一,其技术创新、高质量和高标准的产品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本文将以德国制造业为主题,深入探讨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和竞争优势。

通过对德国制造业的分析,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正文:一、技术创新1. 德国制造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德国一直致力于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深入研究新兴技术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 投资研发的巨大力量:德国企业在研发上的持续投资,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持续创新的动力。

3. 产学研合作的优势:德国的制造业与研究机构、高校等紧密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高质量产品1. 严谨的质量标准:德国制造业严格奉行ISO、TÜV等国际标准,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2. 注重细节与精益求精:德国企业注重产品细节的设计和制造,力求精益求精,以提供高品质产品。

3. 客户导向的理念:德国制造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有着高要求。

三、高标准生产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德国制造业积极应对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2. 严格的劳工保护:德国制造业对员工的劳工权益保护严格,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3. 遵守行业规范和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德国制造业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遵循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保证产品的合规性。

四、国际竞争力1. 高度开放的市场:德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产品出口量大,与全球企业进行积极的合作和竞争。

2. 先进的供应链体系:德国制造业构建了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可靠性和产品交付的及时性。

3. 整体产业实力的集中:德国制造业以其产业集群和集约化的特点,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五、未来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德国制造业注重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绿色可持续发展:德国制造业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

浅谈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范本模板】

浅谈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范本模板】

浅谈德国工业4。

0与中国制造2025近日,在课堂上,老师上课时谈起了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这是在工业工程领域中时下热点的话题,对此,我也借此机会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通过查找了相关的论文和背景资料,我了解到当前,德国工业 4。

0、美国工业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 2025 规划相继出台,世界各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

我国企业如何在此次工业革命浪潮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命题。

德国作为世界八大工业国之一,其优势领域主要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工等.德国工业以技术领先、品质精良而著称,但成本较高。

德国工业4.0,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

其描绘了制造业未来的前景,提出继以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三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 4。

0 的提出将成为工业战略性的革命,而中国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工业革命,从而提出了中国制造 2025。

目前,我国经济体系已经逐渐由以农业为主转型为以工业为主.但是,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由于发展时间过短等原因,一直处于多制造、少创造的尴尬地位。

当前,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为抓住这一机遇,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该规划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并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8日公布。

该规划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是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 明确提出,到 2025 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 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使中国工业与世界先进工业接轨,建设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使我国实现由“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制造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以色列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以色列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出于“国防考虑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和优先权”的认识,以色列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以色列逐步建立了一个门类齐全、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军工生产体系,为巩固国防、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追寻以色列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以色列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色列国防科技工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初创时期(1948-1967)。

以色列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于1948年建立,它是在修造更新从西方国家进口的落后的飞机、坦克和火炮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犹太人素以智慧见称,因而不久即设计出的性能优异的“钨兹”冲锋枪,一时成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抢手货,为刚刚起步的以军工企业提供了急需的启动资金。

1957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为以军工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这一时期,以色列从法、美和西德等国进口了许多先进武器,并在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研制了包括喷气式战斗机在内的许多先进武器,并开始向印度、缅甸、新加坡等第三世界国家出口武器。

第二阶段:大发展时期(1967-1991)。

1967年“六五”战争前法国对以色列的武器禁运促使以领导人痛下决心要加强国防科技工业,政府加大了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投入,加强了与美国等国的军事合作,特别是在联合研发先进武器系统方面的合作。

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军事合作使以色列能够分享世界上最新军事科技成果,对其国防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到70年代中期,在以军的主要武器系统中,国产的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这其中包括拉斐尔导弹艇、“幼狮”多用途战斗机、“加百利”导弹和梅卡瓦坦克。

自行研发和生产武器大大提高了以色列的军备自给水平,避免了遭受武器禁运的风险,也提高了更新改造进口武器装备以适应自身需要的能力,形成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军工生产体系,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以军工企业大约有150多家(还有数千家小企业从事转包合同)。

这一时期以色列最大的军工企业均为国有,其中著名的有:以色列军备发展134局,一般称之为拉斐尔公司,是专门为以色列国防军野战部队“量身定做”研发先进武器装备的主要机构;以色列飞机工业集团,主要生产有“幼狮”战斗机、Arava飞机、Ramta轻型装甲车、“加百利”反舰导弹和高速巡逻艇等;以色列军事工业公司,主要生产“钨兹”冲锋枪和自行火炮等轻型武器以及"黛利拉"空射巡航导弹等。

2024年浅谈德国“工业4.0”及其中国化

2024年浅谈德国“工业4.0”及其中国化

2024年浅谈德国“工业4.0”及其中国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的工业生产方式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

其中,德国的“工业4.0”概念引领着这场变革的潮流,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工业4.0的理念。

本文将对德国“工业4.0”进行简要介绍,并探讨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一、德国“工业4.0”概述德国“工业4.0”是一个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制造理念,旨在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它代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继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之后,人类进入了智能化时代。

这一概念最早在2011年由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提出,2013年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迅速成为德国的又一标志性名片。

1.1 定义与特征工业4.0的核心在于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进行实时数据处理和智能决策,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灵活性和个性化。

这种生产模式突破了传统制造业的局限,将生产、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紧密连接,形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网络。

1.2 关键技术支撑工业4.0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撑,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增强现实等。

这些技术相互融合,为工厂数字化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物联网技术使得设备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交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决策提供依据;大数据和云计算则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

二、中国化工业4.0的发展与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工业4.0的发展充满期待。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

德国“工业4.0”的成功实践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1 政策推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4.0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以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德国等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工业4.0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英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二战以后,作为西方阵营的第二军事强国,英国打造了相当完备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冷战后,英国的武装力量不断缩小规模,但仍保持相当规模的军事科研和生产能力。

为使有限的军费得到最佳使用效果,并使国防资源实现最佳分配,英国对国防科技工业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采购办法、研制生产、武器出口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更趋合理。

一、英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体系英国国防工业由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舰船和核武器等行业组成。

除核武器工业外,它们分别融合在航空航天工业、电子工业、机器制造业和造船工业,加上其他有关行业(能源、电机和仪表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军民结合型国防工业产业结构体系。

目前航空航天工业的一半和电子、造船工业的1/3的产品都用于国防。

共有一万多家英国公司为国防合同工作,从业人员达七十多万人。

英国是武器出口大国,其防务产品的近1/2供出口,也是出口型军工产业。

——企业组织体系过去,英国大多数军品生产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缺乏市场竞争;技术、财政风险全部由国防部承担,造成很大的资金浪费和其他弊病。

为了在军工企业普遍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自80年代起,英政府把大部分军工企业实行了私有化,从而把军工企业进一步推向市场。

目前,英国国防工业是以私有私营企业为主体的。

企业内部实行股份制,企业同军方是合同订货关系;企业之间是以主承包商牵头而形成的分工协作关系。

以军用航空工业为例,主承包商是飞机机体和航空发动机企业,通过主承包商把有关设备、材料及机体和发动机的修理,分别转包给分承包商和零部件协作商。

主承包商企业常承担飞机整机工作量的40%-55%。

——国防科研体系国防部负责编制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中的长期计划和年度预算,审批重要武器系统的科研计划,协调军方武器采购部门与军工部门的科研活动,监督国防科研方针政策和规划计划的实施。

国防科研机构由政府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机构组成。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

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2007-01-13 12:11:56| 分类:国防工业|举报|字号订阅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俄罗斯加大了对国防工业的调整力度,在管理体制、企业整合、装备采购、武器发展、军品出口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计划及改革措施,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之路。

一、俄罗斯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工业产业结构体系。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以上的军工企业,80%的科研能力,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90%的科技潜力,国防工业体系庞大,国防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科研、生产能力强大,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所有武器及武器零部件的国家。

现有国防工业企业约1630家(不含原子能部所属企业),军事科研机构650家,从业人员300多万人,其中科技人员60多万人。

从武器装备的部门结构上看,除了生产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特种生产部门外,俄罗斯国防工业产业结构体系可分为9大门类:第一类是生产各种作战车辆的企业;第二类是生产炮兵武器的企业;第三类是生产步兵武器的企业;第四类是生产火箭和导弹武器系统的企业;第五类是生产C3I系统的企业;第六类是生产弹药和弹头的企业;第七类是生产各种空战兵器,包括各型军用飞机和直升飞机的企业;第八类是生产海战武器(包括航空母舰)的企业;第九类是生产航空器材的企业。

——企业组织体系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俄罗斯国防工业生产体系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型经济体系。

有三大类别:第一类,是以军品为主的国有制企业。

这类企业由国家重点保护,是各个军工行业中的骨干企业。

这类企业有700家左右,占总数的43%,其中273家禁止股份制化。

第二类,是军民品并重的国家参与的股份公司。

此类公司在生产军品的同时,积极扩大民品生产,大多数公司的民品生产比例超过公司产值的一半以上。

国家拨款只占20%—25%,其余的经费主要靠军品出口、生产民品及与国外合作研制新产品获得。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

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德国和中国在工业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德国和中国都在工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德国和中国在工业领域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一、制造业德国和中国都是著名的制造业大国,但是两国在制造业上的发展路线却存在较大差异。

德国在工业领域走的是高端化、精益化的道路,致力于打造世界顶尖的技术和品质。

德国制造的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高端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

而中国经济的崛起则对制造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制造业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逐步提高。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德国和中国工业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德国作为欧洲科技创新和研发的中心,一直以来注重高技术和高质量的研发,德国拥有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尤其是德国强大的中小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转型升级。

而中国则拥有庞大的科技人才和投资规模,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例如“高精尖”计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突破和应用日益成熟。

三、环保治理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德国和中国在环保治理上也有所不同。

德国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德国环境标准严格,且严格执行。

而中国长期以来在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在近几年中国政府放眼于未来,积极推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采取了全面的环保整治措施,例如关闭污染严重的工厂、推广清洁能源等。

四、贸易往来作为世界两个最大的出口国,德国和中国在贸易往来领域也有很多的合作和交流。

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活跃,例如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发挥德国品牌优势,在工业、汽车等领域依然拥有巨大优势,然而随着中国工业的崛起,中德工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双方政府也在不断改善和加强贸易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协议,通过多边、双边、对话等多种方式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

国外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研究(上)

国外国防科技工业结构调整研究(上)
调 整重点 为科研 和采 办管理 体制 。
入 一个新 的快速 发展时 期 。
俄 罗 斯 为 了恢 复 由 于 经 济 改 革 失 败 而 遭


结构 调 整 的 目标 及 重 点
受 重 伤 的 国防 工 业 ,重 振 其 大 国的 地 位 及 影 响 力 ,新 政 府 不 断 对 战 咯 思 想 及 国 防 理 念 进 行 调 整 ,并 藉 此 进 一 步 加 快 了 对 国 防 工 业 结
尽 管 各 个 国 家 进 行 国 防 工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具 体 目标 和 重 点 因 国家 差 异 有 一 定 的 差 别 ,
目标 分 别 制 定 了 本 国 的 结 构 调 整 目标 和 重
航 天 I 业 管 理
但 其 实 质 是 相 同 的 。 总 目标 都 是 通 过 结 构 调
营 性 航 天 活 动 实 行 私 有 化 和 商 业 化 管 理 的尝 试 ,是 美 国 航 天 史 上 的 一 次 重 大 改 革 。西 欧
式 、政 策 法 规 、产 业 结 构 和 对 国 家 安 全 具 有
战 略 意 义 的科 研 机 构 。
二 、调 整 的 实 施 方 案和 特 点
美 国 根 据 必 须 具 备 足 够 的 能 力 同 时 打
中国航 空信 息 中心
黄毓敏
黄 培 生 刘 守 训
赢 两 场 大 规 模 区 域 性 战 争 的 战 咯 总 目标 ,确
定 了 国 防工 业 结 构 调 整 的 目标 和 重 点 。 其 目 标 是 建 立 一 支 在 和 平 时期 令 人 信 服 、在 战 时
大 型 武 器 系 统 。 德 国 的 调 整 目标 是 提 高 武 器 装 备 水 平 , 满 足 新 的 战 咯 需 要 ;重 点 主 要 发 展 高 新 技 术 和 急 需 的 武 器 装 备 。英 国 的 调 整 目标 为建 立 有 效 的 、竞 争 力 强 的 国 防 工 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特点2007-01-13 12:11:09| 分类:国防工业|举报|字号订阅德国国防科技工业原本不弱,冷战结束时,西德的国防工业生产能力居世界前五位。

德国统一后,虽然国防产业总体规模有所缩小,军工从业人员减少,但军工生产能力却没有下降,在总体上继续保持较高的军事技术和生产潜力,在个别项目上继续维持世界一流水平。

为适应冷战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军事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防经费的削减,德国决定有重点地发展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

经过一系列改革,其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更趋合理、经济、高效,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一、德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体系德国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日的第三经济强国,又是欧洲除英法之外的第三军事强国。

德国的国防产业结构体系完整,能力与水平均居世界一流水平。

由于受到国际限制,德国不得发展核武器与军用航天技术,但海陆空常规武器十分先进,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火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德国已成为世界上先进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大国,并建立起了具有本国特点的军工科研生产体系。

目前,德国的国防产业已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在国际市场上富有极强的竞争力,具有自行研制和生产各种常规武器的能力,其生产能力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是比较强的。

军工门类包括军用航空、电子、导弹、兵器、舰船五大门类。

——企业组织体系德国没有政府所属的国有军工企业,国防科研和生产基本由民间企业、地方科研机构和一些高等院校承担。

因此,私有私营军工企业在德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但德国军工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小,目前能生产军工产品的企业多达2万家,其中规模较大的军工企业只有30多家,承担国防部订货额50%以上。

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负责与一家总承包商签定合同,分系统和部件的生产由总承包商另行组织管理。

国内国防工业企业界从军方获得的订货额约占军方订货总额的85%,其余15%流入国外企业。

德国军工企业大致分为5类:超大型军工康采恩,如戴姆勒•奔驰公司;大型军工康采恩,如西门子、莱茵金属公司等;外国军工康采恩的子公司,如塞尔公司等;对某个军工领域有丰富生产经验的、规模不大的公司,如韦克曼公司等。

——国防科研体系国防部的装备部负责三军各种武器装备的研究,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研究发展和采购的规划与计划;参与制定具体项目计划,在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做出重要决定;主管国防科技预感和预测工作;处理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原则问题。

预研工作由装备部的国防技术专员(下设5个业务处)统一管理,预研工作均以合同方式委托给高等院校、地方研究所和工业界进行。

型号研制工作由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全面管理。

具体研制工作由工业界承担德国的国防科研力量除少数几个政府科研机构外,主要是由私营国防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军工企业三部分组成。

政府国防科研机构,如:德法圣路易研究所,主要从事国防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私营国防科研机构一般是注册的民间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应用研究,是国防科研的骨干力量。

国防部对这类科研机构的管理主要包括提供基本资助、确定科研机构的总目标和任务、在科研院所的监督机构中派驻代表及对研究成果进行检查和鉴定。

高等院校和军工企业的科研机构,国防部一般不提供资助,只是通过合同对所承担项目的研究机构进行合同管理。

德国政府将国防科技工业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不建立单独的军工体系,不设国营军工企业。

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任务全部由民间军工企业承担(既生产军品亦生产民品)。

同样,国防部下面基本上不设科研机构(仅少数几个例外情况),国防科研工作主要由地方上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工业界的研究机构承担。

90年代以来,德国在国防预算不断削减的情况下,仍将国防科研工作放到优先地位,使国防科研费保持一定规模和相对稳定,不致遭到大量削减。

现在德国国防产业的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已放在系统技术和尖端技术上,特别是指挥系统和武器使用系统方面的应用传感技术和电子技术。

——宏观管理体系德国议会、联邦总理及总理领导下的内阁委员会是国防工业的最高决策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国防工业发展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

国防部总装备部具体负责国防工业管理。

由于德国军工企业都是民间企业,不受国防部直接控制,国防部对国防工业的管理只是宏观政策调控。

德国航天局是国防工业的重要管理部门,负责民用航天活动,包括制定航天工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军用航天活动由国防部负责。

政府对军工企业实行合同管理,提供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

冷战结束后,在军事工业规模缩小的同时,德国注意保存军工核心力量,保存一定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

他们认为,这样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是长远保证武器装备现代化、保持国家独立自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参加国际军备合作的基础。

——运行机制体系德国先后经过两次调整,把装备部改称总装备部,最新一次调整将原来为加强预研工作而把它与型号研制分开的管理体制重新组合在一起,分设8个局,其中5个技术与武器装备局,既管预研又管型号研制,以利于预研与型号研制工作的衔接与协调。

总装备部通过长期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指导军工企业发展,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护中小军工企业和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和推动大型军工企业重组,并采取适当的采办组织形式保护军工生产线。

总装备部通过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

二、德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特点——高度重视国际合作,积极推进欧洲国防工业一体化过去几年,由于德国军队人数和国防开支紧缩,为了用经济、有效的方式使国防工业满足军队的要求,同时保持德国和欧洲军事工业的基础,推进国际军备合作和促进军备工业部门的全球化,遂成为德国防科技工业战略选择。

德国国际合作的目标是:第一,保持国内国防工业生产的核心能力。

第二,实现更紧密的德法合作,促进欧洲统一。

第三,创立欧洲军备工业基础。

第四,加强泛大西洋的合作。

为加强跨国合作,德国还与欧洲其他国家组建专门机构。

如“欧洲航空研究机构联合会”等。

——军品生产企业军民兼容德国政府明确规定:不追求军备独立,无意建立独立的、完全为军备订货服务的企业,而是把军品的科研与生产完全纳入市场体系之中。

德国很少有单纯生产军品的企业,较大的公司都是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

德国政府和军工企业强调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重视军民两用技术的相互转换和利用,并给予资金支持。

目的是使武器装备的发展植根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科研基础之中,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科技和生产优势,促进国防产业蓬勃发展。

为此,第一,扩大原有的民品生产,以改变军品与民品的比例。

第二,实现产品多样化,特别是转向一些新的有发展前景的民用技术领域,如环保技术、交通技术、能源技术。

例如,生产装甲车辆的蒂森•亨舍尔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

第三,通过兼并一些民品企业,使整个公司的民品生产比例增加。

第四,开辟一项新的业务领域——从事武器弹药的销毁和回炉处理。

——重视军工企业的战略地位,保持对国防科研生产的扶持力度历届德国政府,从西德政府到统一后的德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国防产业的发展,把它作为一个国家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

政府对军工企业实行合同管理,提供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

具体管理形式是:国防部同各军种协商确定发展项目,制定武器生产计划,国防部下属的国防开发局负责研究和发展工作,并根据样机试验结果和生产质量选定承包商,国防部下属的国防采购局则负责具体采购事宜,其职能包括批准合同、监督合同的执行等。

在军工企业里,研制经费都由国家支付,国家提供担保。

——改革与重组国防工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德国军工企业同美、俄、日相比,规模小,经济实力有限,难以同这些大国的军工企业相抗衡。

为此,从8O年代末期起,德国政府开始促进和推动军工企业的合并与集中,以增强与外国大公司的竞争能力,并加强军工科研与生产的国际合作。

一方面,对军工企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高度集中与分权制相结合,采用事业部领导下的产品部(或子公司)制度,使大型企业更具灵活反应能力;另一方面,更加强调企业的规模化,甚至与伙伴国建立跨越欧洲国境及其它洲际的联盟。

如,莱茵金属集团积极收购海外公司,于2000年收购了瑞士的厄利空-康特拉夫斯公司、加拿大的厄利空航空航天公司。

——放宽武器装备出口限制,加大武器装备出口德国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开展军火贸易起步较晚。

从1954年西欧联盟决定重新武装西德以来,经过22年的发展,到1976年,西德从一个武器净进口国变成了武器净出口国。

1994年跃居世界军火出口国的第二位。

近年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鼓励和促进这项工作。

一是要求政府必要时对军火出口给予政治上的支持,直接参与推销活动,为其成功创造条件,甚至以政府间协议的方式促成;二是要求军队积极配合军品出口工作,在推销、签约和执行合同的各个阶段更多地参与活动;三是要求金融财政部门为军品出口提供更加有效的信贷担保。

——不断改革国防科技与武器采办管理体制,提高效率、降低经费德国对国防科技与武器采办工作历来采取统一集中的管理体制,即由国防部装备部(现改称为总装备部)统一管理有关国防科技与武器采办的一切事宜,由装备部的直属机构——国防技术与采办总署负责具体实施。

冷战结束后,装备部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进行多次调整改革,其目的是提高采办工作效率,缩短采办工作过程,降低费用,改善经济性。

发展经济可行武器,降低武器装备研制费用。

新的武器研制工作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把降低费用(不仅是研制费和生产费,也包括全寿命费用)放在首要地位来考虑,而不再过多强调武器装备的先进性,追求某些先进的技术指标等。

——面向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国防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推进和深化军事改革,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在伊拉克战争推动下,德国于2003年5月公布了新的国防政策指导方针,要求侧重提高六种能力。

与此相适应,国防科技工业在制定具体的采办与装备计划时,要优先考虑“战略投送能力”、“全球侦察能力”以及“高效率和互通性的指挥系统与手段”。

新成立的联邦国防军信息技术局集中审查、修改全军信息技术项目;确定优先改善危机反应部队的指挥通信能力;加快单兵信息化系统装备的研发,第一代“未来步兵系统”力争于2004年开始装备部队。

加强与民间及盟国有关部门合作,以便充分利用地方和盟国的技术力量,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