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知识讲解共58页文档

合集下载

意识的本质(正式)

意识的本质(正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意识具有选择性,个体在感知 外界信息时,会选择性关注某
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
意识具有连续性,个体在不同 时间点上的感知和思考是相互 关联的,形成连续的思维过程

意识的特性
意识具有清晰性,个体能够明确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思维 和情感。
意识具有自我感知,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思维 过程。
意识具有能动性,个体能够主动思考、决策和行动,并 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
02
意识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体现,通过意识人类能够自主地做出选
择和决策。
意识与心灵成长
03
意识是人类心灵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通过意识人类能够不断探
索内心世界和提升自我境界。
06
结论
对意识的本质的理解
意识是一种主观体验
意识被定义为个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内部状态的感知和体 验,这种体验具有主观性,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感知和 体验可能存在差异。
意识具有社会性,个体的意识受到社会文化、教育等因 素的影响,并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和互动。
意识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意识是心理现象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心理现象的基础和前提

意识与感知、记忆、思维、情 感等心理现象密切相关,相互
影响和制约。
意识在心理发展中起到关键作 用,是心理成熟的必要条件。
意识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也 有密切关系,意识的异常可以 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探索意识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意识与其他心理过程如认知、情感等之间 的关系,以全面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
发展应用意识研究成果的技术
意识研究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未来可以发展相关技术,将意识研 究成果应用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等领域。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幻灯片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幻灯片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幻灯片3一、写作、出版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幻灯片4(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

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四)写作背景:《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

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

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

5.1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5.1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物质
探 索 世 界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的本质
意识
意识的作用 常考原理(世界观+方法论)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实事 求是。
先有物质, 后有意识;
唯 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 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 识,意识依 赖于物质。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先有设计图,后进行施工,这是否违 反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1.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目的性 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 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 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的联系。真正快乐 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 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与良朋益友的切磋 与交流。 "神于天,圣于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 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 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 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 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于丹 个大地上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内容: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

山香2016年教育心理第四五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山香2016年教育心理第四五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2016年教育⼼理第四五章知识技能的学习第四章知识的学习第⼀节知识、知识学习概述⼀、知识的概述(⼀)知识的含义:知识属于⼈们的认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获得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

其实质是⼈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能动反映。

(⼆)知识的种类1、根据:知识的概括⽔平(1)具体知识:具有感性特征、具体有形的知识,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

(2)抽象知识2、根据:知识的功能(1提取线索,因⽽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

主要⽤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于区别和辨别事物(静态特征)。

(2)程序性(操作性)知识:是个⼈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的知识;是⼀种关于如何去做、可进⾏操作和实践的知识(动态特征)。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般⽅法和技巧;是与程序性知识相似⼜存在区别的知识。

(三)知识的表征存储→个体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形式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络/语义⽹络。

⼀个命题就相当于⼀个观念。

命题,是能够评价是⾮对错的最⼩的、有意义的单元。

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式系统。

由⼀系列的“条件—⾏动”规则构成,以“如果……就……”的形式存在。

①具有⾃动激活的特点,⼀旦存在、满⾜了特定的条件,相应的⾏动就会发⽣⽽不需要太明确的意识。

②⼀个产⽣式的结果,可以作为另⼀个产⽣式的条件,从⽽引发其他的⾏动。

3、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关于某个主题的⼀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主题相关的⼀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图式中包括⼀些“空位”/⼀些维度,每个空位的不同取值,说明了事物在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这⼀维度上所属的类别。

4、认知结构:就是学⽣头脑⾥的知识结构(①⼴义:某⼀学习者的全部观念及其组织;②狭义:学习者在某⼀特定知识领域内的观念及其组织),有⼀定的层次性。

哲学基础人的能动性及其后果

哲学基础人的能动性及其后果

第二节人的能动性及其后果教学提纲一、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它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不是人脑固有或自生的东西,而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2.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4.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其反映的内容都能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某种客观“原型”。

(2)世界上没有不可被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3)不能因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认为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二、人的能动性及其两种后果1.意识的能动性又称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

2.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就能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促进事物的发展,为人类谋利益。

用错误的意识指导实践,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造成对客观事物的破坏,人类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实现。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客观规律是不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它是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只有正确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1)人们能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对客观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做出科学的预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2)人们能够把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运用对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也就是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

(3)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成创造某些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程度和范围,变不利为有利。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理论上说,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正确认识意识现象的本质,不给唯心主义留下可乘之机。

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说,明确这个问题,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暑期合格考衔接课第6讲:哲学专题讲解(3课)(学生版)

暑期合格考衔接课第6讲:哲学专题讲解(3课)(学生版)

暑期合格考衔接专题:哲学知识要点总览(第3课)(1)命题形式: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60分钟;卷面分100分。

(21、 经济学并不是单纯的考学生死记硬背能力,而是需要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生活现实、用所学知识认识与解决问题。

2、 特别是要结合上海市政治考试的考纲进行备考。

对于经济学而言,有关于市场调节、宏观调控以及道德与法律保障、对外开放、国家财政与税收、产业发展、生产要素是综合题的常考知识点。

当然也会结合其他经济知识点出现在客观题中。

3、 因经济学中的考题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件,故需注意积累与扩展。

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主要是围绕经济学、政治学、哲学这三大板块进行命题。

本专题主要是依据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考纲的具体要求,从宏观上对政治学这个板块进行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并且结合历年的模考真题及其等级考试真题,进行必考点、高频考点及其重难点知识点的和备考策略的讲解分析。

1.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的命题原则和特征:(1)体现政治认同,渗透法制意识;(2)结构分布合理,内容覆盖面广;(3)富有创新探索,考察思维品质;(4)注重价值引领,关注时事热点。

2.上海市政治等级考试全卷共22题,包括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其中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三部分占比约为4:3:3。

3.整合历年模考真题不难发现:(1)选择题(18分):选择题共20题(1—16题为单选题,17—20题为选择最佳答案题型),哲学板块集中在第12—16题中的其中4题,占比12分;第17-20题中2道小题,占比6分。

(2)材料分析题(10分):集中出现在材料分析题的第2个小题上,侧重运用哲学板块具体知识点的原理和方法论对材料中的现象或者观点进行评析和评价。

4.2019年政治等级考试考纲预览(重点关注标注★的知识点)二、哲学常识模块(一)基础型课程部分考情分析构建哲学板块的知识结构网络图,考前做到有的放矢,并且要把具体的知识点回归教材,特别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论,切莫混淆。

《哲学常识》第七课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

《哲学常识》第七课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

哲学常识第七课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意义;2.掌握人的社会性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1.人的社会性的概念和意义;2.人的社会性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人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新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知,引起学生的思考:•你认为人的社会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第二步:介绍人的社会性的概念和意义1.人的社会性是指人类作为社会动物的基本属性,是指个体依靠社会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和互助的能力和倾向。

2.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第三步:人的社会性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1.人的社会性对于个体的影响:–社会性使个体能够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实现自我发展;–社会性使个体能够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增强幸福感。

2.人的社会性对于社会的影响:–社会性促进了社会的组织和协调,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性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共同进步。

第四步:人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1.人的自我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受到社会影响;2.社会对于个体的塑造和影响是相互作用的,个体也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实践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第五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和任务;3.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学会与他人有效地合作和沟通。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导他们逐步理解人的社会性的概念和意义。

2.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和体会,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交流。

3.解读案例:通过解读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的社会性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帮助他们理解人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真理知识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真理知识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真理知识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真理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它是客观存在的、符合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和表达。

对于人类来说,真理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指导实践的基石。

本文将围绕真理的定义和概念、真理的来源和获取方式以及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展开讨论。

在人类对真理的探索中,许多哲学家、科学家和智者们都对真理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通过论证和实践,在众多的观点中逐渐形成了关于真理的一些共识。

真理可以通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实验和验证来获取,而不是仅仅凭借主观的想象和推测。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主观感受和意志的影响。

当一个命题或观点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并经过科学验证,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真理。

了解真理的来源和获取方式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证主义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获取真理。

而哲学思辨、逻辑推理和人们对世界的思考也是获取真理的方式之一。

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真理是相对而言的,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我们需要保持思辨和开放的心态,不断追求更加全面、客观的真理。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真理的定义和概念,深入探讨真理的来源和获取方式。

通过对真理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真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进而更好地应用真理指导实践,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起来,本文旨在探讨真理的本质及其对人类认知和实践的意义,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真理的追求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组织框架,它是文章逻辑和表达的骨架,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章的内容。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能够使文章的逻辑层次清晰、内容连贯,并使文章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结构来组织和呈现真理的知识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会概述文章的目标和意义,简要介绍真理的重要性,并提供本文的整体结构。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含了真理的定义和概念以及真理的来源和获取方式,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内容,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真理的本质和获取途径。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生活智慧与哲学精神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2.4《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2.4《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
(2)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 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 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 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了。但不同 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 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 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 化,但这种变不是人为地变,而是随着 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张三的一生
运动,一刻不停 的运动变化过程。
静止,相对静止, 几十年内他是张三, 不是李四,也不是 泥土、空气。
死亡,腐烂、分解、 化入空气泥土
核心考点突破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含义不同
记一记 背一背
(1)区别: 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 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动高现考象进警行示钟,因】高此考考生对统需于哲要一培学。上养运自己动的概念获取的考信查息、往解往结读信合生息活的能中力具体。如的运: (1两)由种于错唯误物论观的点相对静止观点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紧
密联系在一起,高考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
加只以联承想认。静(止2)否20认11运年浙动江-文综-以形海而水上盐度学的的动不态变平论衡考查对相对静止 的的只理前解提承,,认对溶绝入学对与生运析的出理动解过否能程认的力相统要对一求是很静高浓止度。稳-定-的相条件对,主绝义对、运动诡是辩相论对静止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 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核心考点突破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能够认识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 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 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 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 为利,为人类造福。

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1.3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宗教观念的本质。

理解:①意识的概念。

②分析意识的不同类型,说明意识根源于物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通过对意识的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对其进行的概括,让学生体会哲学的思维要求,重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⑴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⑵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⑴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⑵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⑶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方法①主要采用归纳法进行叙述。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疑造成悬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为什么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什么是物质?导入新课从自然界的产生来看:自然界既不是“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创造的,而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其次,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以人类社会来看: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所以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一类现象即意识现象。

那么,什么是意识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这些内容。

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课程标准》从高中学生的教育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仅限定为“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是,教材有所扩展,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三点::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2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设计)【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中职思政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第2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设计)【中职专用】2024-2025学年中职思政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四周第学时教案计划授课时间:2024 年月日实际授课时间:2024年月日专业:班级:科目:)课时:2课时授课地点:授课形式:讲授参考教材:第二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的物质性,掌握自然界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性等内容。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明确意识的具体内容。

三.核心素养目标:明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反对封建迷信,加强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知。

教学重点1.世界的本源是什么?2.自然界的存在是否依赖人的意识。

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2.唯物唯心的区别3.哲学派别的分类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关于哲学知识,但对哲学的了解还不深入,因在此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呈现,唤醒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

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包含五大内容第一内容,关于自然界的物质性,提出了宗教中世界和人类神创论,并驳斥了此观点由此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

对于学生理解上应明确指出神创论中不科学的部分。

第二内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关于此部分引用了恩格斯著作《劳动在从狼到人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引出问题“劳动创造了人”接下来对劳动创造了人这个观点进行了解释,并引申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此部分学生较难理解,可根据人与动物来做出详细解释。

第三内容,关于意识,主要阐述了三大问题。

一、意识从何处来,二、一时的发生器官是?三、意识的本质是?这三大问题课本仅进行了简单阐述,为帮助学生理解,加入了如何证明这三大问题。

第四部分则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肯本介绍了各大哲学派别的区别,但仅为简单阐述,扩展部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名人名言,帮助学生理解主管和客观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差别。

第五部分为坚持无神论反对封建迷信,通过以上四部分内容的学习自然而然指出有神论之漏洞。

哲学 讲解

哲学 讲解

弄清楚以下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 • • • • • • • • • •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 2.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存在联系。 3.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是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客观联系与主 观联系等等。 5.整体统率部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6.关键部分的功能有时甚至会超过整体的功能。 7.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分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8.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发展是普遍的,无 条件。 9.新事物是指出现时间晚、形式新、力量强的事物。 10.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不经历挫折和考 验,事物便无法得到发展。 11.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 变化。
•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 有能动的反作用。 •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 性和主动创造性。 •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 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 P38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动物的活动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 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 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 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 P40 人在意识指导下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 的东西。 •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 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是一门 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 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案 旧人教版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案 旧人教版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案旧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意识的含义,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能力方面,使学生通过对意识三种类型的分析及其进行的概括,继续体会学哲学的思维要求。

重点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比较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关于宗教本质的教学,进一步进行无神论的教育;通过对“人们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的分析,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学难点: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虚幻和歪曲的反映。

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学生往往把“反映”理解为“直观的等同”,因此理解上述三方面就比较困难。

教学设想:分清两个层次:一是人脑在产生意识中的作用,二是客观事物在产生意识中的作用;突出三个重点:意识的三组类型。

创设教学情景,采取对比讲述综合抽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议论与讲解中明确认识;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讲授与谈话、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但世界上还有另一类现象,即意识现象。

那么什么是意识呢?这就是本框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教学)一、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板书)首先要求学生看书阅读教材5分钟左右并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意识?意识的含义教材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②人的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吗?③对于“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教材是从几个方面论述的?④从意识的本质看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为什么?1、什么是意识?(板书)(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板书)设问: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的意识?人的产生过程说明什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人的产生过程说明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早已被科学研究所证明。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知识点(2024年秋最新版)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知识点(2024年秋最新版)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知识点(2024年秋最新版)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一框坚持改革开放1、为实现强国富民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作出了哪些努力?(P3)①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

2、改革开放是如何进行的?(P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阳阳老师说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对于“改革开放是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存在争议。

尽管目前国家重要文件中并没有出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这句话,但是包括2022年在内召开的好几次国家重要会议讲话中都有提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现在很多教辅书把“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视为错误观点,我认为这一做法欠妥,建议命题老师在出题时要尽量避免上述这一有争议的表述。

3、★改革开放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作用?(改革开放是怎样促进我国发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有哪些?)(P3-P5)①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②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③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已成为社会共识。

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4相关链接)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意识的本质(优秀课件)

意识的本质(优秀课件)

神经科学研究揭示,意识与大脑神经元的电化学活动密切相关。特定的
神经元集群在大脑中负责处理信息,并通过复杂的交互产生意识体验。
02 03
脑区与意识
研究表明,不同的大脑区域参与意识过程,包括前额叶、扣带皮层、下 丘脑等。这些区域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相互连接,共同构建我们的意识 体验。
神经信息处理与意识
神经科学揭示,意识是大脑对来自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整合和 解释的结果。大脑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加工,将感官输入转化 为有意义的意识体验。
对意识本质的未来研究展望
跨学科合作
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未来对意识本质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 合作,包括神经科学、心理学、物理 学、哲学等。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机 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采用 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来探索意识的本 质。例如,利用神经成像技术、脑机 接口等技术来更深入地了解大脑与意 识之间的关系。
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自我认知与自我意

意识使我们能够认识自己,意识 到自己的存在、思想和情感。这 种自我意识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成长和自我调节。
人际交往与沟通
意识使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思想 和感受,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和沟通。它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 促进合作和达成共识。
道德与伦理
意识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 为对他人的影响,并对自己负责。 它涉及到道德判断、伦理标准和 个体行为的责任感。
情感认知
意识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情感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和处理情感问题,提高情感智慧。
意识与创造力
灵感与想象
意识是创造力的源泉,能够激发人们 的灵感和想象力,推动人们进行创新 和创造。

意识的本质教学课件

意识的本质教学课件

自我意识与意识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感知和认识,是 意识的主体。
意识包含自我意识
意识不仅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 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感知,即自我 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特殊形 式。
自我意识的作用与意义
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能够调节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实现目标。
实证研究
未来的意识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实证研究,通过科学实验和 数据分析来验证和修正理论,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 性。
探索意识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未来的意识研究可以探索如何将意识与人工智能相结合, 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机器和算法,更好地模拟人类的意识 和思维过程。
意识研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深入了解意识的本质,人们 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提
意识的本质教学课件

CONTENCT

• 意识的定义与特性 • 意识的起源与演化 • 意识的认知科学解释 • 意识与自我意识 • 意识与自由意志 • 意识研究的未来展望
01
意识的定义与特性
意识的定义
意识是一种心理活动,指个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 态的感知和认识。
意识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能够指 导人的行为和思维。
自由意志的特性
自由意志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即个体在行动时能够自主地做 出决策,不受外界的限制和干扰,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判断进行选择。
自由意志与意识的关系
意识对自由意志的影响
意识是自由意志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当个体有意识地认识到 自己的行动和决策时,才有可能自主地做出选择。意识还能 够帮助个体审视自己的动机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由意 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